日本明治维新提纲
日本明治维新1-2

工业生产方 式 经济 政策
对外 政策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性质:天皇为首的巩固统治、维护民 族独立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明治维新措施的特点、成功原因及历史启示。
——《非常学案》之“疑难导析一”
1、归纳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 美、俄、日、德、意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 同途径。(课标: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归类: ①英国和法国: ②美国: ③俄国和日本: ④德意志和意大利: 方式: ①资产阶级革命 ②民族独立战争 ③自上而下的资产阶 级性质改革 ④民族统一运动
殖产兴业,发展资本 主义
殖产兴业
是指明治政府为发展资本主义而制定 的重大经济政策。
其基本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 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 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 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 植资本主义的发展。
• 殖产兴业
• 榜样: 英、德
• 领域:军事工业、重工业、交通运输业、通 讯业、民用工业 • 过程:出国考察——国家兴办国营“模范工 厂”(示范作用)——极低价出售给 民间大资本家,扶植私人企业
在通往进步的大道上,却横卧着一个守旧衰老的政府。应该如 何是好呢?保存政府的话,文明是绝对进不来的……如果试图阻止 文明的入侵,日本国的独立也不能保证,因为世界文明的喧闹不允 许一个东洋孤岛在此独睡……对此,我们日本的有识之士……依靠 帝室的神圣尊严,断然推翻旧政府。 ——福泽谕吉 材料中“守旧衰老的政府”“帝室”分别指的是什么政府?为 什么要推翻“旧政府”? 德川幕府和明治政府。 要保证日本独立,必须接受西方文明;要接受西方文明,必 须推翻旧政府。
资 义 生 产 关 系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三.明治维新的影响
1.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使日本迅速走 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使日本摆脱沦为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成为 当时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3.局限性: 保留大量旧制度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 道路。
4.科技进步,如:
1853年,美国舰队抵达日本
一部分中下级武 士联合西南强藩 和朝廷公卿,发 动了倒幕运动。 中下级武士是倒 幕运动的中坚力 量。
睦仁天皇 即明治天皇
向欧美学习:岩仓使团离开日本赴欧洲考察
允许土地买卖。图为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东京的鹿鸣馆:仿照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
四.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五.日本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国家富强的 必由之路,我们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但改 革要符合本国国情。 2.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 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3.教育是国家发展的
小结
1.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3.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美国南北战争 都发生于19世纪60年 俄国1861年改革 代(19世纪中期) 日本明治维新
能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有那些?并举例。
1.革命,如: 2.改革,如: 3.思想解放运动,如:
一.背景
1.19世纪中期,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阻 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 ——内忧 2.1853-1854年,日本国门被美国打开,面 临沦为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外患
3.倒幕运动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睦仁天 皇亲政。 ——前提
九年级明治维新知识点

九年级明治维新知识点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发生的一场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化国家的转变。
这一时期对于日本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九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的明治维新知识点。
一、背景和原因明治维新的发生是由于日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剧变。
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了对外战争的失败,满清政权篡夺了中国的政权。
同时,西方列强也迫使日本开放了对外贸易。
这一系列事件使日本看到了强国的现代化之路,从而产生了变革的需要。
因此,明治维新的背景可以归纳为国际局势剧变和对外贸易的开放。
二、政治改革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废除封建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
这一改革取消了藩术制度,统一设立了府县制,并推行了选举制度,使社会政治更加稳定。
同时,推行了君主立宪制度,明治天皇成为实际掌握国家大权的人物。
这一改革使日本摆脱了封建体制的束缚,推进了现代化的进程。
三、经济发展明治维新在经济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创立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的基础。
明治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工业化政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此外,推行了新的税收制度和货币制度,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统一和发展。
这一系列经济改革为日本奠定了现代化经济的基础,使日本成为亚洲的经济强国。
四、教育改革明治维新对教育也进行了重大改革。
他们建立了普通义务教育制度,开始实行近代教育体制,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特权,而是全民的权利。
通过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日本培养了大批的现代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人力资源。
五、社会变革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民纷纷转行为工人,城市迅速扩张。
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日益壮大,贵族阶级地位逐渐下降。
此外,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成果之一。
明治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解放了妇女,提倡平等的婚姻权和财产权,打破了传统封建社会对妇女地位的束缚。
明治维新知识结构

专题八明治维新一、历史背景: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幕府统治危机)1、政治:日本德川幕府落后的封建统治:(1)实行幕藩体制: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权在幕府将军手中,地方设“藩”。
实际上是封建分裂割据,不利于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2)推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日本社会被分为士(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3)实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采取锁国政策,日本落后世界潮流。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明治维新物质基础)3、阶级:人民抗争使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⑴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农民起义,城市“”。
⑵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1837,大阪起义,日本第一次由武士联合农民和贫民暴动。
(性质)⑶大名也开始挑战幕府权威;萨摩、长州等大名,加强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
争取在幕府政权中更多的话语权。
⑷天皇力图恢复统治权:被称为“京都囚徒”的天皇也利用反幕府力量恢复自己统治地位。
4、民族危机:佩里叩关(“黑船来航”)西方列强的殖民侵入。
(1)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2)时间:年,美国,佩里。
(3)条约:《》,也称《》。
(4)影响:(破坏性与建设性)使日本彻底结束的状态。
①政治上:国家主权受损害,内政遭干涉,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上:A.日本成为列强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生活恶化,幕府大名财政更困难。
B.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③阶级上: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社会危机,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
④思想上: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促使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要求变革。
5、倒幕运动:和建立明治政府——维新的前提㈠面对列强侵略,日本各阶层态度(1)“开国”与“攘夷”之争①开国者认为:只有通过,才能学习外国先进科技,使国家强大。
②攘夷者主张:日本,必须抗击外来侵略。
第四课 日本明治维新

影响:②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归纳总结
迈入近代的维新
目的: 性质:
挟天皇以倒幕 内容: 影响:
前提:武士领导 倒幕运动
幕府统治的危机
内忧:阶级矛盾尖锐 外患:民族危机严重
从日本历史上两次成功的改 革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知识小结
1.①根本原因:幕府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外因:列强的入侵使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直击中考
1.日本从被迫打开国门到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书写了 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形象地说:19世纪中期的日本和中国有 着同样的命运,都长了瘤。两国都想医治,中国是中 医慢慢调理, …而与此同时,1868年,日本开始用西 医动刀除瘤。 1)材料一中“日本开始用西医动刀除瘤”指什么事件? 力图实现什么目标?“中国是中医慢慢调理”,于是 出现了哪一运动?
明治初期的小学
东京鹿鸣馆(1883年建)
2)根据材料二图片内容概括“日本开始用西医动刀 除瘤”的具体措施。
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异同
时代相同
19世纪60年代
相 性质相同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同 结果相同 点
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转折点)
局限性 相同
改革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旧制度残余
原因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
第一篇章:岛国之忧—维新背景
幕府 幕府,原指出征时将军的 军营,后来将军控制了中央 政府,就把以将军为首的统 治称为幕府统治。天皇名存 实亡,成为傀儡。从一开始 幕府就被一些实力强大的家 族控制。19世纪中期,日本 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
德川家康
第一篇章:岛国之忧—维新背景
天皇
第21课 日本明治维新要点

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阶级 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政府
改革
明治维新:日本明治政府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资
义统
生 产
治 阶 级
关
系
的
形
成
和被
发
统 治
展
阶 级
天皇
只是傀儡,毫无实权
将军
掌握政权,组成幕府
幕府
导 致
大名
有些从事工商业
幕
府
武士
经济状况恶化 不满情绪增强
农民、城市平民
废除了武士对军事的垄断,建立了资产阶 级的常备军,但其尊天皇为“神”,以 “武士道‘精神为军人的行为准则,也说 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并 为日本后来走上对外侵略道路埋下了伏笔。
银行、邮政局、铁路局等新事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 方便。 • 家长有义务送学龄儿童接受普通教育4年,不服从者将 受罚。
• 大街上随处可见留着短发、穿西服的男子,很少有人头 上还留着发髻了;吃西餐、开化妆舞会、听西洋音乐成 为一种时尚。
• 武士不再垄断军职,邻居家的孩子被征,成为一名“皇 军”。
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
项目 政治 经济
文化教育
社会生活 军事
内
容
废藩置县
引进西方技术,兴办工商业;允 许土地自由买卖。
设新式学校,实行小学义务教育, 发展中、高等教育。
提倡欧美生活方式。
废武士制,实行征兵制,建“皇 军”。
县 县
县
京 消中除央了集地权方,县封为建日县割本据资势本力主,义县加经强济县了的 都 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文化教育:设新式学校,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发展中、高等教育。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1 前因后果明治维新是日本进入近代化的运动,发生在1868年。
日本当时的政局是辅以天皇作为最高主宰,以前藩为下位权力,并没有统一一个中央政府。
明治维新的本质是建立国家权力的中央集权,是改革日本当时的文化制度与政治制度的运动,是以天皇高举宪法权、以议会作为中枢的“新政府”(新政府新体制)的改制。
2 催生者明治维新的催生者是日本旧社会的叛乱势力。
其中,势力最强的是“朝野共同议定会”的左宗五藩士中的安藤忠雄,他支持崩奴藩社会、君主绝权、改习古刹制等改革措施,从而促进日本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从而使日本进入了近代化。
3 实施细节明治维新实施改革的细节包括:一、改正官职制度,由大名设置小官,取代原有的官僚制;二、改换官吏衣服,废除大名的礼仪,采用欧洲的一套新的服装;三、改革家族繁衍制度,使家族只保留三代;四、废除货币分类制度,实施封建时代的货币统一制度。
4 政治体制的重建明治维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体制,中央权力集中于大政府,国力强盛。
天皇建立太政大臣府,并在1890年于東京奉天宮宣布了宪法,建立了立宪制。
改制新政府设置有五个部门,分别为外务省、财政省、内务省、卫生省和司法省。
此外,明治维新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新的法律制度,以“公正对对抗”建立了以法律为基础的司法制度。
5 具体改革明治维新实施的改革除了建立立宪制度以外,还有具体的诸如:(1)改革国家政府,以国会代表政府权力;(2)废除前藩制度,同化地方当局,统一教育及税收;(3)改革宗教制度,神道教对政府权力没有影响;(4)改革经济制度,发展新的商业及生产化等;(5)改革社会制度,取消奴隶制度,以及妇女的社会职务发展等等。
6 深层影响明治维新的发动使日本成功进入近代化,获得了快速的现代化进程。
明治维新的发动从重新定义日本的政治结构开始,通过废除有史以来封建等级制度,将统治权力从封建文化势力转移到政府拥有,实现日本社会的大规模转型。
明治维新发动也预示着日本起步向东亚步入步,受到欧美国家影响力的增强。
高二日本明治维新知识点

高二日本明治维新知识点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发生的一场重大政治改革,它标志着日本从封闭的封建社会走向现代化。
下面将介绍高二学生需要了解的明治维新知识点。
1. 知识背景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末,当时日本正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为了保护国家独立和发展,一些日本学者和政治家开始呼吁改革。
而幕府政权的腐败和对外交往的限制,使得明治维新成为了日本最优先解决的问题。
2. 目标和原则明治维新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日本国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制定了一些原则,包括“尊王攘夷”、“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和“西化开明”等。
3. 尊王攘夷运动明治维新开始于尊王攘夷运动,该运动追求将外来势力从日本驱逐出去,恢复天皇的权威。
这一运动最终使得幕府政权的垮台,开启了明治维新的进程。
4. 君主立宪政体明治维新的领导者决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将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设立了一个宪法和君主立宪政体。
这一改革极大地改变了日本政治体制,为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5. 西化开明为了实现现代化,明治维新的领导者引进了大量西方知识和文化,推行了一系列西化政策。
他们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知识,促进了现代产业的兴起和国家实力的增强。
6. 法律和教育改革明治维新还进行了一系列法律和教育改革。
颁布了一部新的宪法,确立了法治的基础;建立了现代教育体制,普及了义务教育。
这些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发展。
7. 经济现代化和产业发展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致力于发展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和产业。
通过引进外国技术、吸收外国投资和促进地方产业的兴起,日本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并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大国之一。
8. 军事改革为了确保国家安全,明治维新的领导者还进行了军事改革。
他们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装备,建立了现代化的陆海空军。
这使日本能够在后来的时期中发动战争和扩张领土。
总结: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改革,它使日本从落后的封建社会转变为现代化的国家。
日本明治维新说课稿

《日本明治维新》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教材是川教版世界历史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第三课的内容,主要内容是日本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基本上扫除了封建制度的严重障碍,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从历史进程来看,明治维新是日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同时也是近代日本从受外敌入侵迅速走上对外扩张侵略道路的分水岭。
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反映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这时期历史进程的主要任务,也可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2、本课的知识结构本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德川幕府的统治危机”,主要讲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危机;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侵略的背景下,幕府的“闭关锁国”以及“丧权辱国”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更加剧了幕府统治危机;第二部分是“倒幕运动”,由于幕府的封建统治和美国资本主义侵略,日本的社会危机日益加剧,一些有识之士揭竿而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第三部分是“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在资本主义在世界大发展的潮流中,日本以天皇为首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政权为顺应历史潮流而进行的政策、制度的调整,并通过这种调整,最终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使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而且还成功地实现了社会转型,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并给日本和世界历史带来了深远影响。
3、本课的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目标幕府统治的危机;第一个打开国门的国家;签订的条约及条约内容;倒幕派的形成与武装倒幕;倒幕派的组成力量;明治维新的时间、改革措施及其意义;②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明治维新社会背景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国内人民的反抗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导致幕府封建统治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则使危机进一步加剧。
中考历史之日本明治维新

中考历史之日本明治维新2021中考历史知识点之日本明治维新一、德川幕府的统治1、原因:(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王政复古政变。
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1、内容:(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近代世界史大事件——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时间】开始于1868年【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性质】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口号】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改革方式】脱亚入欧【背景】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
明治维新 学习提纲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学习提纲一、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1、政治上:等级制度森严,各阶级对幕府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落后于世界潮流,加剧幕府面临的危机2、经济上: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发展,瓦解着封建制度.从根本上动摇着幕府的统治3、外患:黑船事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4、前提:倒幕运动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明治政府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特点和内容1.目的:富国强兵,实行民族复兴,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2.特点:“除旧”与“布新”3.内容:三、评价1.性质: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2.历史作用: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经济:建立比较先进的工业体系,事项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改变了东亚的国际格局,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3.局限性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的贫困,影响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政治: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文化: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消极影响:侵略的野心和军国主义传统结合推动日本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四、成功的原因历史潮流:19世纪中,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力量对比: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排力量强大,推翻幕府统治并掌握实权政策措施: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改革者素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命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国际环境: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日本同英国君主立宪相比有哪些不同?比较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异同?㈠.相同: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级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①.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都有大量的封建残余③.都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㈡.不相同领导: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买卖土地法令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进行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原因。
2.掌握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理解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和作用。
4.分析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二、教学重点1.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原因。
2.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2.讨论法:通过讨论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梳理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五、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幻灯片播放日本明治维新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主题。
2.讲授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原因(15分钟)讲解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的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状况,以及对外威胁的存在,说明明治维新的背景。
解释明治维新的原因,包括日本国内的需要和外国的压力。
3.讲授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5分钟)详细讲解明治维新的各个方面,如政治制度改革、军事改革、教育改革等,以及这些改革对日本的影响和作用。
4.分组讨论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并整理成报告。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5.归纳总结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0分钟)让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从中归纳总结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并进行讨论和补充。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明治维新的感想和启示的作文。
六、教学资源1.幻灯片:日本明治维新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2.其他资料: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书籍、文章和视频资料。
明治维新教学提纲

《明治维新》网络授课课堂笔记整理:潜山中学杨张根第1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背景一、德川幕府的统治1、幕藩体制2、等级制度3、闭关锁国4、资本主义萌芽二、民族危机的出现---黑船事件为什么日本在19世纪中期也难逃被侵略的厄运?从中我们能又一次受到哪些启示?国际: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紧对外殖民扩张掠夺原料。
国内:幕府的腐朽统治下的日本矛盾尖锐、闭关锁国、发展缓慢。
启示: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抓住机遇、发展生产力。
三、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1、原因:西方经济侵略的冲击2、表现:(1)工人失业,物价暴涨,人民起义(2)资本主义经济加速发展(3)统治阶级内部进一步分化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背景一、“尊王攘夷”1.原因:外部:黑船事件以后,日本民族危机的加深内部: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政策,引起许多有民族责任心的武士不满。
2.基础:中下级武士、部分大名、富农、工场主、商人等,称为尊攘派。
3.武装:奇兵队(高杉晋作、1863年、长州藩)4.活动:(1)刺杀与西方勾结的幕府当权者1860年3月24日,来自水户和萨摩藩的18名武士在江户城的樱田门外,刺杀了井伊直弼。
(井伊直弼在幕府掌权后,对外与美国签订卖国条约,对内打击改革派)(2)袭击在日的西方商人、外交官和船只5.局限:寄希望于幕府改革,盲目攘夷,没有明确提出倒幕。
6.失败: 京都政变、1863年8月1863年8月,幕府发动兵变,把尊攘派驱逐出京都,许多尊攘派被捕或被杀。
思考:“尊王攘夷”运动失败的原因(1)西方列强的武装干涉;幕府的镇压(2)尊攘派对幕府存有幻想,没有提出倒幕要求二、倒幕运动1.原因: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
2、兴起(1)领导者:高杉晋作、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维新后三杰)(2)根据地:西南强藩,长州、萨摩、土佐①倒幕派掌握西南藩镇政权:主持改革,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组建新式军队②西南强藩联合,成为倒幕根据地3、经过(1)武装倒幕农民和市民暴动,极大地支持推动了倒幕运动的发展。
第21课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海军在横滨登陆(1854 年) 美国签约代表团在日本上岸( 1854 年)
第三学习主题
第 3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幕府统治的危机 ——明治维新的原因
1、 经济上—— 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
主义的发展
表现:
政治上—— 幕府的腐朽统治,使阶级矛盾日
益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2、政治上—— 闭关锁国导致西方列强的入侵,
第三学习主题
第 3课
日本明治维新
7.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有一部分是明治维新时开始使用的,其中
影响:废除了武士对军事的垄断,建 立了资产阶级的常备军,但其尊天皇 为“神”,以“武士道‘精神为军人 的行为准则,也说明改革不彻底,保 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并为日本后来走 上对外侵略道路埋下了伏笔。
第三学习主题
第 3课
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最主要措施
①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 经济: 影响最深远,具 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土地私有制);
第三学习主题
第 3课
日本明治维新
第三学习主题
第 3课
日本明治维新
第21课
第三学习主题
第 3课
日本明治维新
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1.记住首先打开日本门户的国家、倒幕派的组 成、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和主要代表人物。
2.概括明治维新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3.理解明治维新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第三学习主题
第 3课
日本明治维新
有可持续发展。
提倡“文明开化”,重视发展教育,实行义 文化教育:
务教育,设立新式学堂;
生活: 文明开化,革除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课件

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 动力
启
示
改革必须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符合本
国国情
向先进国家学习,引 进先进的技术、制度、
思想
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坚持科教兴国,人才
强国战略
知识构 建
推翻幕府统治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前提
内忧 外患
幕府封建统治阻 阶级矛盾加剧 碍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矛盾加剧 西方列强入侵
社会生活上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 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富国强兵 、 殖产兴业 、 文明开化
二、明治维新的措施
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方面 经济方面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 “武士道”精神
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 展近代经济
社会文化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 方面 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地方教育经费占地方总预算的25%;
国家教育经费其中50%都用于义务教育;
东 京
大
学
东京的化妆舞会
东京银座的路灯
三、明治维新影响
1、积极: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
“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材料:早在 1876 年,刚
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 就以武力强迫朝鲜签定《江 华条约》…… 1894 年,日 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加紧 控制朝鲜…… 1910 年,正 式吞并朝鲜。
的人才。提高国民素质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
“国基在于人才,人才在于教育” ------- 木户孝允
国家富强之途……第一开发国民多数之智德良能,使进入文明开化之域。—伊藤博文
日本明治维新提纲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1889年日本宪法1.制定背景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
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
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
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
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
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
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
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
(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
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
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
高中历史明治维新知识背诵提纲

E.日益强大的各地大名也开始挑战幕府的权威,离心倾向日益加剧。
2.外患:
1853年黑船事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出现,进一步加剧统治危机。
2.随着实力增强,日本推行军国主义,对邻国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改革比较
俄国农奴制改革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
①所处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②国内背景相同: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
③方式相同: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④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
2.影响:
①增强国防力量,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
②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邻国侵略扩张
文化
文明开化
1.按照欧美国家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作用:①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②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2.传播西方启蒙思想
3.大力推进生活习俗西化
③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国力发展超过俄国,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改革6:明治维新
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逐步废除了旧的封建体制,建立了新的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称为“明治维新”。
【考点整理】
背
景
必
要
性
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1.内忧:
①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为维新运动提供物质基础。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1868年)提纲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1868年)提纲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内忧外患)1、内忧——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1)政治:幕藩体制,社会等级森严,社会矛盾尖锐;(2)经济:领主土地所有制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阶级: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对幕府不满;(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5)思想:洋学的传播冲击了封建思想;人们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和锁国的落后;实现了日本由锁国到开国的思想转变;2、外患:1853年,黑船事件后,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使日本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3、前提:1868年,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建立。
4、政治基础和纲领:改革派开展武装倒幕成功,建立明治政府,以《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
特别提醒1:倒幕运动从性质上讲并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因为它是中下级武士领导的,结果也是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的新官僚集团掌握了政权;其出发点也不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而是要推翻卖国求安、腐朽没落的幕府统治。
特别提醒2:1854年日美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打开日本的大门;英、俄、法等国也效仿美国迫使日本允许开国通商、享有领事裁判权、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和设租界及协定关税。
二、改革条件的成熟(1)改革派的形成:A主体:以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成为改革的领导者;B主张:对内:抨击幕府篡权,主张天皇亲政;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驱逐侵略者。
(2)主要过程:A尊王攘夷运动:主张用天皇亲政取代幕府统治,赶走侵略者。
结果失败;B武装倒幕运动:主张推翻幕府统治。
结果成功;C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
(3)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
特别提醒:西南强藩:四大强藩——长州、萨摩、肥前和土佐,是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
三、明治维新的目的直接目的: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根本目的:富国强兵,实现民族振兴,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
四、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一)政治核心:政体改革(立宪政体)(二)经济核心:殖产兴业(三)文化核心:文明开化(学习资本主义文化)(1)文化教育特点: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旧文化。
维新变法提纲

维新变法一、维新变法的背景1、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电气时代过渡;政治上,议会改革、文官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2、社会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经济、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作为新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1、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5、康有为多次上书,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变法的紧迫性,引起光绪帝重视;6、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施政纲领二、新思想的演进1、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开眼看世界第一步;2、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口号下,试图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统治3、早期维新派: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2)产生条件:2、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3、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4、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代表人物与思想○1康有为著作: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1889年日本宪法1.制定背景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
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
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
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
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
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
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
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
(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
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
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
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
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材料一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
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
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
……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
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遍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
……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所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
……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材料四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大国崛起》解说词请回答:(1)说明材料一中柏利访日不受欢迎的政策原因。
“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提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
(3)据材料四,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
(4)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一文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
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
……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
”福泽谕吉的观点被称为“脱亚入欧论”。
材料二1890年日本首相在国会演说中声称,日本不仅要防卫国境线,而且要保卫国境线外的“利益线”。
这一演说被认为是日本“大陆政策”确立的标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主张对它们采取何种政策。
(2)明治政府对中国和朝鲜实行的军国主义政策被称为“大陆政策”,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线”论对“大陆政策”的推行起什么作用。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出现“脱亚人欧论”和提出“大陆政策”的社会经济原因。
3、19世纪60年代,日、俄两国不约而同的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两国的近代化进程有着诸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改革前日、俄两国面临着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社会矛盾?(2)改革中日、俄两国在政治体制、工业化、军队建设方面有哪些相同点?(3)改革后日、俄两国均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其共同的根源是什么?(4)日、俄在对外扩张中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导致了20世纪初日俄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原因何在?4.仔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868年4 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16页(人教版)请回答:(1)天皇是在什么背景下率领群臣宣读誓词的?(2)从此,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方面是怎样开始的近代化进程的?(3)由此可知日本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得我国无用之物,而失我国有用之玉,导致奢侈淫逸;失我国有用之货,缺衣食之资,器用之本。
材料二夫以战为主者,锁国之说;以和为主者,航海通商之聚。
以国家大计言之,欲与发展那雄图而驭四夷,非航海通商又何这耶?如仍闭关锁国,坐以待之,则势屈力缩,非之又何待耶?材料三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起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材料四东西放人民民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应该骤然强搬硬套,吸收外国文明……当取则取,当舍则舍……才能调和适宜。
——以上材料均引自《日本政治史》请回答:(1)材料一的主张是什么?这类似中国19世纪60年代的哪一政治派别?其共同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其积极意义是什么?(3)材料三的思想对材料二有何继承和发展?(4)材料三、四对待外国文明在方法论上的主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有无借鉴意义?6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3%,作为地税。
——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材料二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请回答:(1)材料一对“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的改选意味着什么?“地契调查”依照什么情况?意味着什么?(2)材料二认为国家富强的途径是什么?(3)上述两个材料说明日本经济将发生怎样的转变?1税对象由土地经营者转为土地所有者,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
依照土地的实际占有情况和土地优劣情况。
确定土地私有权和新的地税制定。
2展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3由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
根据相关知识和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改革中,是怎样着手进行风俗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2)日本的明治维新,又是如何进行社会风俗变革的?如何评价其变革?明治维新: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学习西方。
这些做法革除陋习,促进日本的文明开化,社会进步;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有利于改革深入发展;但是,日本在推行西化的同时,却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如和服、茶道等民族习俗(在社会风俗改革中要注意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有益部分的保留,避免绝对化)32.(1)武装倒幕运动基本取得胜利;明治新政府成立。
(2)推行“殖民兴业”政策,先是创办国营“模范工厂”企业,后将一大批国营企业陆续出售给私人资本家,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
(3)政府的大力扶持。
33.(1)闭关自守,反对与外国通商。
顽固派。
他们都是封建社会最腐朽势力的代表。
(2)实行开放政策,发展工商业,批判了顽固派的观点。
顺应历史潮流,有进步性。
(3)继承材料二对外开放政策,同时又有所发展,即自己走出去,择西洋文明为我所用。
(4)学习西洋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西化。
对我们今天学习外国东西仍有借鉴意义。
34.特点:政治上,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实行幕府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对外卖国,对内镇压;经济上,实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得进一步发展,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主要任务:巩固明治新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克服民族危机维护民族独立。
积极影响: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并在此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使日本成为亚洲惟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国家的道路。
36、(1)有一定道理。
但没有认识到中国衰败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落后;政府的腐败、因循守旧和武器落后只是加剧了衰败。
(2)转变原因: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因清政府腐败而被列强宰割为尊攘派提供了教训。
尊攘派认识到幕府统治落后保守的封建统治是造成危机的根源。
(3)相同点: 民族危机加深,对慕府统治不满; 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抵制外来侵略;都抬出天皇,争取天皇支持;领导力量都是中下级武士;都以西南强藩为主要根据地。
不同点:前者重在抵御外来侵略;后者侧重反对幕府统治;前者失败,后者成功。
37、(1)锁国政策。
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