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凡人有生,受气于天,故通乎天者,乃所生之本。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故生之本,本乎阴阳也。
是以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地气之九州,人气之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十二节者,骨节也。
两手、两足各三大节,合小节之交,共三百六十五会。
《灵枢经》曰: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盖节乃神气之所游行,故应天之岁月;脉乃血液之所流注,故应地之经水。
九窍乃脏气之所出入,五脏乃阴阳二气之所舍藏,故皆通乎天气。
此篇论阴阳二气,与天气相通,故曰地之九州,人之五脏。
天为阳,是以先论阳,而后论阴也。
朱济公曰:天一生水气,乃坎中之满也。
曰自古者,言自上古天真所生之气也。
本乎阴阳者,天真之有阴有阳也。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故曰其生五。
地之五行,上应三阴、三阳之气,故曰其气三。
三阴者,寒、燥、湿也;三阳者,风、火、暑也。
如不能调养,而数犯此三阴、三阳之气者,则邪气伤人而为病矣。
夫人禀五行之气而生,犯此五行之气而死,有如水之所以载舟,而亦能覆舟,故曰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生气通乎天,是以苍天之气清净,则人之志意亦治。
人能顺此清净之气,而吾身之阳气外固,虽有贼邪,勿能为害,此因四时之序,而能调养者也。
故圣人传运其精神,餐服苍天之清气,以通吾之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逆苍天清净之气,则九窍内闭,肌肉外壅,卫外之阳气散解,此不能顺天之气而自伤,以致气之消削。
盖人气通乎天,逆天气,则人气亦逆矣。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白话文(卷三)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白话文(卷三)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原文】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白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疾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腧。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腧。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前卒大,取之下腧。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腧,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腧。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
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
太阴脏搏,言伏鼓也。
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白话文】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变化吗?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静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
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
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的中医经典,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部分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天风解堵,地风解濡,人风解肌。
人合于四时之大变者,天风解肌,地风解肌……风者,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也。
译文:天风能治疗肌肉的疼痛和僵硬,地风能治疗湿气的滞留,人风能治疗肌肤病。
人类与四季轮换相适应,天风可治疗肌肤病,地风可治疗湿气滞留……风,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因素。
2.《素问·生气通天论》
原文:夫生气之亏,上工于神枢,下系于肌肉,其寿命早衰,肺气先丧。
译文:生命力不足,首先影响人的精神,然后影响到肌肉,导致寿命缩短,肺气先衰。
3.《灵枢·本神》
原文:人有五脏,五脏之合气为阳,阳和盛,则五脏皆受气,血脉和行。
译文:人体有五个脏器,五脏合理的气血流动是阳气,阳气充足时,五脏都能正常接受气血的滋养,血脉流通顺畅。
以上是黄帝内经部分文段原文及译文,这本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中医学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隂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通乎天氣。
其生五,其氣三,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衞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是故陽因而上,衞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於濕,首如裹。
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㢮長。
緛短爲拘,㢮長爲痿。
因於氣,爲腫。
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絶,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見濕,乃生痤疿。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勞汗當風,寒薄爲皶,鬱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開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䧟脈爲瘻,留連肉腠。
俞氣化薄,傳爲善畏,及爲驚駭。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爲風瘧。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乆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爲。
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
隔者當冩,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歧伯曰:隂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衞外而爲固也。
隂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
陽不勝其隂,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隂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從。
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聦明,氣立如故。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爲痔。
因而大飲,則氣逆。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的重要经典,包含了医学理论、诊断与治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素问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下面我们将对素问篇的原文进行解析。
第一章:生气通天脉黄帝问曰:“春气之应,所以发育万物者,生气之他气也。
故春气者,藏之精也。
”解析:这段话表达的是春季生气旺盛,能够促使万物生长的原因。
春季的生气源自于先天之气。
“盖气之和,春夏长,秋冬收藏。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气的运行规律,春夏之气长,秋冬之气藏。
“天地之变化,然后能应。
”解析:这句话意味着只有了解天地的变化,才能运用治病的方法。
第二章:阴阳应象气黄帝问曰:“阴阳者,天地之化生。
”解析:这段话意味着阴阳是天地变化的根源。
“其本在人,非天。
”解析:这句话强调阴阳之源在人,而非天。
“是故天地之外湿者,腠理闭塞,则生痹;阳气多而湿气少,则皮肉精坚而肌肉涩;阴气多而阳气少,则肌肉血气生凝,血凝则形斜。
”解析:这一段描述了外湿导致的身体问题,如腠理闭塞会导致痹症,阳气多湿气少会导致肌肉僵硬,阴气多阳气少会导致血液凝结。
第三章:病能传与不传黄帝问曰:“夫百病生于气,有传于阴阳者,有传于经络者。
”解析:这段话表明疾病可以由气传播,也可以由阴阳、经络传播。
“地气上,乃生风;风生,则寒湿从之;风郁则热。
”解析:这段话揭示了地气上升可能导致风生,风生又可能引发寒湿,如果风郁则会出现热症。
“病长则传形于肠胃,流溢肠胃,胃虚则肠溢。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疾病发作较久会传入肠胃,引发肠胃病变。
第四章:厥逆终始黄帝问曰:“五过有失常者,何如?”岐伯答曰:“五脏六腑,受谷气味;故五过有失常,与谷为言。
”解析:这段对话讨论了五脏六腑受到谷气影响而出现异常情况的问题。
“聪明者,心使然;决乎志,死乎勇,守之则固,不守则行。
”解析:这句话意味着聪明、心胸开阔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坚守正道则能坚固,不坚守则行动。
第五章:失精度母黄帝问曰:“余闻古者言:病至顶极而反者,何如?”岐伯答曰:“两气相搏,不得相胜,故病至顶极而反。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权威经典原文大字注音打印版)
kuì kuì hū ruò huài dū
溃 溃 乎 若 坏 都,
hán bó wéi zhā yù nǎi cuó
寒 薄 为 皶,郁 乃 痤。
gǔ gǔ hū bù kě zhǐ
汩 汩 乎 不 可 止。
yáng qì zhě jīng zé yǎng shén
阳 气 者, 精 则 养 神 ,
失 其 所,则 折 寿 而 不 彰 。 因 于 湿, 首 如 裹,
gù tiān yùn dāng yǐ rì guāng míng
故 天 运 当 以 日 光 明。
shī rè bù rǎng dà jīn ruǎn duǎn
湿 热 不 攘 ,大 筋 緛 短 ,
shì gù yáng yīn ér shàng
yáng qì zhě dà nù zé xíng qì jué róu zé yǎng jīn kāi hé bù dé
阳 气 者,大 怒 则 形 气 绝, 柔 则 养 筋。开 阖 不 得,
ér xuè yù yú shàng shǐ rén bó jué hán qì cóng zhī nǎi shēng dà lǚ
十 二 节,皆 通 乎 天 气。
gù shèng rén chuán jīng shén
故 圣 人 传 精 神,
qí shēng wǔ qí qì sān
其 生 五,其 气 三,
fú tiān qì ér tōng shén míng
服 天 气 而 通 神 明。
shuò fàn cǐ zhě zé xié qì shāng rén shī zhī zé nèi bì jiǔ qiào
是 故 阳 因 而 上,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译文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充实,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奎塞,卫气夭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身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光的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如果寒邪伤人,阳气应如门轴在门日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
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
若身体发高热,则像炭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
如果湿邪伤人,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
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奎,弛纵的造成痰弱。
如果风邪伤人,可致浮肿。
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阳气倾竭。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使阴精逐渐耗竭。
如此多次重复,阳愈盛而阴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人的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升而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厥。
若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
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生气通天论是其中的一
部分,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
人有五脏,五脏所生气者,各有所主也。
肺生气清,主宰节气,病在
肺则咳喘。
肝生气条达,主疏泄,病在肝则怒郁。
心生气荣华,主血脉,病在心则悲哀。
脾生气升清,主运化,病在脾则久泻。
肾生气精固,主生长,病在肾则耳鸣。
经络者,血脉所行也,所以能行,皆因气行之故也。
译文:
人体内有五脏,每个脏器所产生的气也有其独特的作用。
肺器生的清气,掌管人体的呼吸和调控气节;如果肺出现疾病,就会引起咳嗽和
喘息等症状。
肝器生的气质柔和,主导疏通和排泄,如果肝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愤怒和抑郁等症状。
心脏生的气充满光彩,主控血液流动,
如果心脏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悲伤和哀痛。
脾器的生气使其具有提升
和润滑的功能,掌管着养分的运输,如果脾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持续
的腹泻症状。
肾器生的气有助于生长和固定,主控人体的耳鸣和听力,如果肾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耳鸣和其他的听力损失症状。
经络是人体内血液和脉搏所流动的管道,其运转也是靠日常呼吸来调
控的。
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译文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本篇阐发了人身阳气与自然界相应贯通的理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岛、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yōng壅肌肉,卫气散解。
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译文: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岛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蟀消长而各分为三。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fán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rǎng攘,大筋ruǎn緛短,小筋弛长,ruǎn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譯文:人身的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由于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
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因于暑,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
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
(完整版)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素s ù问w èn ·生sh ēn ɡ气q ì通t ōn ɡ天ti ān 论l ùn 篇pi ān 第d ì三s ān黄hu án ɡ帝d ì曰yu ē:夫f ū自z ì古ɡǔ通t ōn ɡ天ti ān 者zh ě,生sh ēn ɡ之zh ī本b ěn ,本b ěn 于y ú阴y īn 阳y án ɡ。
天ti ān 地d ì之zh ī间ji ān ,六li ù合h é之zh ī内n èi ,其q í气q ì九ji ǔ州zh ōu 、九ji ǔ窍qi ào 、五w ǔ脏z àn ɡ、十sh í二èr 节ji é,皆ji ē通t ōn ɡ乎h ū天ti ān 气q ì。
其q í生sh ēn ɡ五w ǔ,其q í气q ì三s ān ,数sh ù犯f àn 此c ǐ者zh ě,则z é邪xi é气q ì伤sh ān ɡ人r én ,此c ǐ寿sh òu 命m ìn ɡ之zh ī本b ěn 也y ě。
苍c ān ɡ天ti ān 之zh ī气q ì清q īn ɡ净j ìn ɡ,则z é志zh ì意y ì治zh ì,顺sh ùn 之zh ī则z é阳y án ɡ气q ì固ɡù,虽su ī有y ǒu 贼z éi 邪xi é,弗f ú能n én ɡ害h ài 也y ě,此c ǐ因y īn 时sh í之zh ī序x ù。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原文+译文)自【易文言】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本章要点】一、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指出人身阳气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阳气受伤引起的病变。
三、指出人身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指出四时气候和饮食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而致病。
【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①,其气九州、九窍②、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③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④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⑤。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⑥。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
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倪海厦讲《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1
倪海厦讲《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1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膏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 倪师讲授笔录:第三章生气通天论第一节阳气论那我们继续介绍下一章节呢叫做"生气通天论",就是第三章。
这个第一段呢,所谓人的生之本呢,就本生于阴阳,天地阴阳之间是"六合",所谓中国人会去讲"六合",就是天地上下左右四方,"六合"。
那所有的我们五脏六腑的经络,所有的通通跟天气都相通到的。
中医的观念里面很简单,就是认为人和自然就是相通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顺乎自然。
那这个西方医学呢就不管,不管这些,反正他都是看形嘛,看人家就是看验血报告,中医不认为是这样的,中医认为说一定要跟自然界相通。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这个邪气伤人都是决定如何人长寿短命,长命短命的地方。
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坐痤痱。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高梁,即膏粱,肥甘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臃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本章要点】一、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指出人身阳气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阳气受伤引起的病变。
三、指出人身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指出四时气候和饮食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而致病。
【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①,其气九州、九窍②、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起居如惊”,是说感寒之后,正常生活因之发生混乱。
如患者会因发热、身痛而白昼卧床休息,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夜幕降临,又会因病情“夕加夜甚”而辗转反侧,难于顺利进人睡眠状态。
原文对此用“如惊”来描述,可以理解为惊扰了起居,而“神气乃浮”四字则是对“起居如惊”的病理解释。
神气受到邪气的干扰而难以潜藏。
“浮”犹云“浮躁”。
《素问·痹论》尝谓:“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本文“起居如惊”就是“神气乃浮”的外在表现。
“乃”在此起判断作用。
“神气乃浮”犹云“乃神气浮”,为突出“神气”而将其前移。
有人把两句当成并列句看待,说:“这种人志意不治,所以神气浮越。
”即偏离了经意之旨。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③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四时凉寒温热之相代递变,而有风暑湿寒淫邪之发生。
)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④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ì shāng rén cǐ shòu mìng zhī běn yě
气 伤 人,此 寿 命 之 本 也。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cāng tiān zhī qì qīng jìng zé
苍 天 之 气, 清 静 则
zhì yì zhì shùn zhī zé yáng qì gù
气 九 州 、九 窍 、五 脏 、十 二
jié jiē tōng hū tiān qì qí shēng wǔ
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 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
节,皆 通 乎 天 气。其 生 五,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
qí qì sān shuò fàn cǐ zhě zé xié 根本。
yīn yú hán yù rú yùn shū qǐ
因 于 寒,欲 如 运 枢,起
jū rú jīng shén qì nǎi fú yīn yú
居 如 惊 , 神 气 乃 浮。因 于
如果寒邪伤人,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 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 则易使神气外越。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shēng qì tōng tiān lùn piān dì sān
生 气 通 天 论 篇 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huáng dì yuē fú zì gǔ tōng
黄 帝 曰:夫 自 古 通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
tiān zhě shēng zhī běn běn yú yīn yáng 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乎天之阴阳。天地之
yīn yú shī shǒu rú guǒ shī rè
因 于 湿,首 如 裹,湿 热
bù rǎng dà jīn ruǎn duǎn xiǎo jīn chí
不 攘 ,大 筋 緛 短 ,小 筋 弛
如果湿邪伤人,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 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 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
yáng qì zhě fán láo zé zhāng
阳 气 者,烦 劳 则 张 ,
jīng jué
pì jī yú xià shǐ rén
精 绝 ,辟 积 于 夏 ,使 人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 使阴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阳愈盛而阴 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
之 则 内 闭 九 窍 ,外 壅 肌
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 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ròu wèi qì sàn jiě cǐ wèi zì shāng
肉,卫 气 散 解,此 谓 自 伤 ,
qì zhī xuē yě
气 之 削 也。
-2-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天 者,生 之 本,本 于 阴 阳 。
tiān dì zhī jiān liù hé zhī nèi qí 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
天 地 之 间 ,六 合 之 内,其 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天气衍生五行,
qì jiǔ zhōu jiǔ qiào wǔ zàng shí èr
因 时 之 序。故 圣 人 传 精
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 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 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
shén fú tiān qì ér tōng shén míng shī
神 ,服 天 气 而 通 神 明 。失
zhī zé nèi bì jiǔ qiào wài yōng jī
shǔ hàn fán zé chuǎn yè jìng zé duō
暑,汗,烦 则 喘 喝,静 则 多
yán tǐ ruò fán tàn hàn chū ér sàn
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 则像炭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
言,体 若 燔 炭,汗 出 而 散。
-3-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 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充实,虽有贼
志 意 治, 顺 之 则 阳 气 固, 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
suī yǒu zéi xié fú néng hài yě cǐ
虽 有 贼 邪,弗 能 害 也,此
yīn shí zhī xù gù shèng rén chuán jīng
yáng qì zhě ruò tiān yǔ rì shī
阳 气 者,若 天 与 日,失
qí suǒ zé zhé shòu ér bù zhāng gù
其 所,则 折 寿 而 不 彰 。故
人身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 假若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 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
cháng ruǎn duǎn wéi jū chí cháng wéi 成痿弱。
长 。 緛 短 为 拘,弛 长 为
wěiLeabharlann 痿。yīn yú qì wéi zhǒng sì wéi
因 于 气,为 肿 ,四 维
xiāng dài yáng qì nǎi jié
相 代, 阳 气 乃 竭。
如果风邪伤人,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 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阳气倾 竭。
tiān yùn dāng yǐ rì guāng míng shì gù
天 运 当 以 日 光 明 。是 故
yáng yīn ér shàng wèi wài zhě yě
阳 因 而 上 ,卫 外 者 也。
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光 的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 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jiān jué
mù máng bù kě yǐ shì
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
煎 厥 ,目 盲 不 可 以 视 ,
-4-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ěr bì bù kě yǐ tīng kuì kuì hū
耳 闭 不 可 以 听 ,溃 溃 乎
ruò huài dū gǔ gǔ hū bù kě zh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