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讲义资料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是统一的。后来,价格单位与自然单位逐渐分离 了。 货币单位更重要的是确定币值 。 货币购买力:指价格的倒数。 货币购买力是对所有商品而言的,所以它不是某 一种商品的价格的倒数,而是所有商品价格的倒 数。
➢ 凡是在商品与劳务交易和债务清偿中,可作为 交易媒介与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手段就是 货币。
第三节 货币层次的划分
(三)马克思的货币定义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 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含义: (1)货币是商品。 (2)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4)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第四节 货币制度
(二)金银复本位制 含义:以金银为币材、金币和银币都是本位币
的币制。 特点:①都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②金银两种货
币都可以银币可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兑 换;③两种货币都可以自由输出入 类型:①平行本位制(按实际比价流通);② 双本位制(按法定比价流通);③跛行本位制 (按法定比价流通,但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 而银币不得自由铸造)。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和形态
(四)信用货币
指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 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
信用货币实质是信用工具,其本身并无内在价 值。
特征
➢ 1、完全脱离了与贵金属的联系,不代表任何贵金属, 也不会兑换成贵金属。
➢ 2、主要形态是纸制货币——纸币。其具体形式有: 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
讨论:哪些商品可充当货币? 讨论: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
吗?银行卡是货币吗?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1(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与货币制度本章导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古往今来的货币都是某种迷人外观的事物,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们很容易受到迷人外观的迷惑而做出不正确的决策,这些决策一旦形成却会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而难以弥补的不利影响。
第一节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一)商品货币包括:1.实物货币:指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如: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2.金属货币:用金银铜等金属充当货币(我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布币、刀币、铜贝等铸币在不同地区流通着。
到战国中期圆形方孔的圜钱在秦国广泛流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种形状的铜铸币统一了全国的铸币流通,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
金属货币也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即其数量的多少受制于金属的贮藏量和开采量,无法伴随商品数量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金属货币的数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量商品交换对交易媒介的需求。
信用货币应运而生。
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各类实物和金、银、铜等金属的自身商品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相等。
(特点:价值比较稳定,能够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有利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二)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不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纸制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都属于信用货币的范畴。
1.纸币:用纸制作的货币。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早在1世纪末的北宋时期,交子——一种纸币,就已经广泛的在市场中流通。
2.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即现钞)作用:弥补金属铸币的不足。
经历了由分散发行到由中央银行集中统一发行的过程。
3.存款货币:在存款货币银行账户上可以使用支票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活期存款。
4.电子货币:存储于银行电子计算机系统内可以用银行卡随时提取或支付的存款货币。
01、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的本质一、货币的产生(一)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说;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
(二)商品交换二个原则:1、用来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2、相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等的价值(即生产这两种产品时,必须耗费同样多的人类劳动),这就是等价交换的原则。
(三)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
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这就是商品的价值形式。
(四)商品的价值形式: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出现在原始社会,偶尔有剩余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由另一种商品来表现。
例如:一只绵羊(相对价值形式)=10斤茶叶(等价形态)(1)等价形态具有三个特征:①使用价值成为他的对立物(一只绵羊)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成为他的对立物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2、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上。
例如:一只绵羊=10斤茶叶一只绵羊=15尺布一只绵羊=20斤米一只绵羊=10捆烟叶一只绵羊=或其他商品。
弱点: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仍是不完整的,作为等价物的商品的链条可以无限延伸。
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也不统一。
位于等价物地位的不同商品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3、一般价值形式:一切的商品的价值共同表现在某一种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
例:10斤茶叶= 1只绵羊15尺布= 1只绵羊20斤米= 1只绵羊10捆烟叶= 1只绵羊其他商品= 1只绵羊这就相当于绵羊是实物货币。
4、货币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的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它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称为货币形式。
这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贵金属作为货币材料的四个属性:同一性;可分性;便利性;永恒性。
二、货币的本质1、货币是一般等价物2、货币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实际是为了满足商品交换而产生的,货币实际是从商品中分离)3、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三、货币形式的发展货币形态的发展大体上经过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可兑换的信用货币、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等形态。
货币与货币制度 (1)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发展一、货币的起源1、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2、货币的产生经历了以下四个形式发展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
所谓价值形式,是指用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示另一种商品的价值,就是价值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
(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2把石斧(二)扩大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 2把石斧50斤米20尺布黄金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绵羊的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但商品价值未能获得共同的、统一的表现形式。
(三)一般价值形式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般等价物。
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指从大量的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表现其他各种商品价值的材料。
这种一般等价物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
在欧洲,最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绵羊。
一般价值形式表现为:2把石斧=50斤米= 1只绵羊20尺布=0.5克黄金=虽然从等式来看,一般价值形式与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只是等式两边的移位,其实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它使物物直接交换变成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
一般等价物实际上是货币的雏形,它离货币只有一步之遥了。
(四)货币形式一般等价物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
例如,在欧洲,最早的一般等价物是绵羊,在我国,最早的一般等价物是贝壳。
许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难以分割、价值不统一、不便于携带、难以保存等。
人们要选择一种价值含量高、价值统一、便于分割、便于携带、便于保存的商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人们终于找到了这种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贵金属。
贵金属有四个自然属性:一是具有同一性,贵金属质地均匀,重量相等;二是具有可分性:贵金属可以根据需要加以分割二不丧失价值;三是具有便利性,贵金属体积小,价值高,便于携带;四是具有永恒性,贵金属不变质,适宜保存,作为财富储藏。
当人们选择贵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时,一般等价物就相对稳定了,货币也就产生了。
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2.4 支付手段
所谓支付手段,是指在以延期付款形式买 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 式进行单方面运动时所执行的职能。
不马上进行支付
过一段时间再进行支付
15元
1. 支付手段职能产生的前提
支付手段职能产生于赊买赊卖的商品交换中,是与商业信用联系在一 起的。
流通中的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货币 由于支付手段的职能,可大大节约现金的使用,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 主要由那些在国际上可 以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 货币的硬通货来充当世 界货币,以美元为代表。
作为世界货币的条件:
练习题
1.单选题—在下列行为中,( B)属于货币执行流 通手段职能。 A.缴纳房租 B.餐馆就餐付账 C.银行支付利息 D.分期付款购房
2. 单选题—学生学期初交纳学杂费,货币执行( ) 职能C。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货币贮藏
13
1.2 货币的职能
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发 展,逐渐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 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14
1.2.1 价值尺度(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表现其他一 切商品和劳务价值大小的工具。
例如:
=15元
15
1.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
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货币的支付手段产生了信用工具。
32
1.2.5 世界货币
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 就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世界货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般购买手段
国际间财富转移
平衡国际收支
33
世界货币的形式
典型意义上的世界货 币是原始的金银条块, 一国价格标准、铸币 名称、价值符号等民 族服装须脱去。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金融学》PPT课件

1.5.2国际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 国际货币制度内容
(1)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2)安排汇率制度 (3)选择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 演变历程
国际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
牙买加体系
1.5.3区域性货币制度
■定义
区域性货币制度是指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 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 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的制度。
■ 定义
所谓支付手段,是指在以延期付款形式买卖商品 的情况下,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单方面运动时所 执行的职能。
■ 产生的前提条件
商业信用
■ 范围
(1)大宗交易(主要场所) (2)财政收支、银行信贷 (3)工资、佣金、房租、地租、水电费等领域
■ 特点
(1)货币作为价值独立存在,单方面发生转移 (2)货币不是交换的媒介物。 (3)使商品生产者的活动余地更大,它可以先买后卖 (4)潜藏着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发生中断可能性
■ 货币与流动性
所谓“流动性”,泛指一种资产在不损失价值的 前提下转换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它由变现的便利程 度和交易成本所决定。
§1.2 货币的职能
现代经济中,货币一般被认为具有四个职能:价 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
基本的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1.2.1价值尺度
■ 定义
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和劳务价值大 小的工具。
■ 优点
(1)可以避免容易丢失和损坏的风险 (2)运送便利,减少运输成本 (3)实收实支,免去找换零钱的麻烦 (4)支票经收款人收讫以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通
1.3.5电子货币
■ 定义
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 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互联网络上执行支付 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金融学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金融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货币的发展阶段商品货币阶段纯实物形态、金属货币形态信用货币阶段纸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二、总结1.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克服内部矛盾而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普遍等价物。
2.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商品货币和信用货币的阶段。
主要有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等形式。
3.信用货币主要包括商业票据、银行票据和存款货币,主要以银行票据、汇票和支票的形式存在。
第二节货币的本质和范围一、货币的本质货币商品论有实际价值认为货币是一种具有内在价值的实际商品货币名目论没有实际价值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人赋予其执行某种经济职能的名目符号(1)货币的本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为具有一般等价性的特殊商品。
(二)本质特征:1、货币成为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2、是它具有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二、货币的范围——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作为标准,一般包括现金、存款货币和一般的信用工具西方学者在长期研究中,一直主张把“流动性”原则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
现金和活期存款是直接的购买和支付手段,可以随时形成现实的购买力,具有最强的货币性或流动性。
第三节货币的职能一、计价单位——表现和衡量商品或劳务价值量大小实现方式:通过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作为计价单位的货币特点:①拥有或代表价值②有货币单位③观念上的货币【价标】二、交易媒介——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①现实的货币(需要拿出去)②货币符号③稳定的购买力④普遍接受三、支付手段——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商品性支付:延期支付、预付货款等非商品性支付:工资、租金、借贷等①现实货币转账手段②用于商品流通③还用于其他经济行为四、价值储藏①社会财富的代表②高安全性③高流动性④稳定的价值第四节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一、类型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金属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根据货币制度作用的范围不同: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区域性货币制度二、构成要素1、规定货币制度的材料2、规定货币单位——名称、值3、规定货币的种类——主币(元)、辅币(角分)【主币——一国的基本通货和法定价格标准】4、规定货币的支付能力——法定支付偿还能力5、规定货币铸造发行流通程序——金属货币的铸造【自由铸造、限制铸造】、纸币的发行【分散发行、集中发行】6、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以某种金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准备【在金属货币流通情况下,发行纸币以黄金或其它的金属货币作为准备】【不兑现的纸币发行准备制度,以一个国家全社会的有效商品作为前提】7、规定货币对外关系•货币制度最初是从国家统一铸造货币开始的。
课程资料:第一篇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 产物,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结果。商品的交换必须遵循 等价交换的原则。一种商品的价值通常是用另一种商品的价 值来表现,这就是价值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演变的结果, 它经历了4个阶段: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 需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 商品流通量 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 商品价格总额 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三)贮藏手段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处于 静止状态时执行的一种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 须具有价值,并且必须是现实的货币。执行贮藏手段 职能的货币主要是金属货币。
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时,可以起到自发调节货币 流通量的作用。当流通规模扩大时,处于贮藏的货币 会进入流通领域;当货币需求量减少时,货币又会退 出流通领域。
随着商品交换种类和范围的扩大,出现了扩大的 价值形式。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
商品交换逐渐经常化使得商品如绵羊经常同其他许多 商品相交换。例如:
1只绵羊
=2把石斧 =25公斤米 =7米布
…… =0.5克黄金
……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绵羊的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 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是,商品 价值未能获得共同的,统一的表现形式。
3.货币在宏观经济中具有提高资源效率,传递信息和 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
4.货币在微观经济中具有推动生产发展,实行经济核 算和实现收入分配的作用。
5.根M量据0和和经流M验量1为统之狭计分义,。货货币币,可分M2为为M广0、义货M币1和。M货2等币多还个有层存次,
《金融学概论》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的本质
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
( 1 ) 货币是衡量和表现—切商品价值的材料。通过货币 “标价”,表明各个商品含有价值及价值量的大小。但货币不 能表现自身价值。
( 2 ) 货币具有同其他—切商品直接交换的权力,其地位 是独特的。货币是价值的直接体现者,是社会财富的代表,是 一般购买力的代表。因此,货币成为每个商品生产者
思考:美国的货币单位、货币名称分别是什么?中国的呢?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二节 货币制度
(三)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
货币种类的确定主要是确定主币和辅币名称,以及主币与辅 币的进制关系等。
主币又叫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是一国计价、结算的 唯一合法的货币。
辅币即辅助货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专供日常零星 交易和找零之用。它通过法律形式与主币建立起固定的兑换比例。
货币单位名称最初是货币商品的自然单位和重量名称相一 致,后来自然单位和重量单位名称逐渐分离,有的保持原名, 内容发生变化,有的则完全摆脱原名。
货币单位更重要的是币值的确定。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 就是规定每单位货币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
按照国际惯例,一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往往就是该国货币的 名称。几个国家同用一个货币单位名称,则在前面加上国家名。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概述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共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 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一)价值尺度
1.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执 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即用自身的价值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2.货币通过价格来完成价值尺度的职能。 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以价值为基础。影响价格变 动的主要因素有:价值、供求、货币自身的价值(法定货币制 度下表现为纸币发行量)、国家的经济政策等。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的特点在于:它可以是观念的 货币,而不需要是现实的货币。
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三、支付手段职能
概念
所谓支付手段,是指货币作为价值的 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的功能。
类型Βιβλιοθήκη 特点支付手段有两种类型: 一种与商品交换直接联系, 如预付、赊销等,实际是流 通手段的延长; 一种与商品交换脱钩,如财 政收支、信贷收支、捐赠赔 款等等,实际是代替实物商 品的流通。故支付手段并不 表示货币与商品的分离。
5.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所决定的内在的功能。 一般来说,货币具有以下五个职能,即:
价值尺度职能 流通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职能 世界货币职能
一、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体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 大小时充当价值尺度的功能,这是货币 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之一。
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1851-1926) 是瑞典学派的创始人,并且对奥地利学派、 剑桥学派有着深刻的影响。在1898所著 《利息与价格》中, 他首次提出被称作 维克塞尔主义的“累积过程理论”。 这 一理论对萨伊的“面纱论”提出质疑, 第一次打破传统的两分法, 将货币理论 与价值理论结合起来, 指出货币对经济 过程的实质性影响, 成为凯恩斯以及后 来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直接渊源。
三、货币的本质
概念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并反映 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其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1.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一般等价物的两个特点: 体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可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
2.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 。
3.货币的一般使用价值突出而特殊使用价值弱化,现代 信用货币尤其如此。
4.货币是价值的外在尺度。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一贯遵循芝加哥 学派的传统,极力鼓吹经济自由主义, 反对国家干预,反对凯恩斯主义。
黄达《金融学》讲义:第一章 货币和货币制度

黄达《金融学》讲义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的定义一、货币的经济学定义:在商品、劳务的支付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
本书的定义: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可以充当价值尺度、交易媒介、价值贮藏和支付手段的物品。
二、货币与通货、财富、收入的区别(一)货币不等于现金或通货:通货通常指硬币和现钞,较货币范围小;现金(cash),亦称通货(currency):指由政府授权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是一国的法偿货币。
(二)货币不等同于财富:货币和财富是存量,货币是财富的表现形式之一。
(三)货币不等同于收入:第二节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一、货币的起源:(一)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学说1、先王制币说先秦时代2、交换发展说(二)西方的货币起源学说1、创造发明说古罗马法学家鲍鲁斯2、便于交换说英国的亚当.斯密3、保存财富说法国的西斯蒙第(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的产生二、货币的类型(一)实物货币特征: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
缺点:(二)金属货币:铸币(coins):由国家准许铸造的合乎规定重量和成色并具有一定形状的金属货币。
金银作货币的优点和缺点(三)代用货币(大约公元10世纪):由政府和银行发行,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往往承诺可随时兑现为金属货币。
特征: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但可以兑换金银。
优点:(四)信用货币(20世纪30年代以后): 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1、信用货币的特点:2、信用货币的形式(1)纸币(银行券):银行券:由银行发行、以信用和黄金作双重保证的银行票据。
银行券的产生:由银行券到纸币纸币:由国家强制发行和流通的不可兑换为金银的纸制货币符号。
(不兑现的银行券)纸币的优点和缺点:(2)存款货币(deposit money) :可用于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五)电子货币(electronic currency )通过电子资金转帐系统储存和转移的货币资金。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金融学概论》PPT课件

(3)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放在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 的国家,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法定兑换比率。居民可 按这一比率用本国银行券兑换该国货币,再向该国兑换黄金。
固定汇率
本国货币
外汇
黄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制走向衰落……
2、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而由中央 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或银行券流通的货币制 度。特点:
(1)黄金由政府集中储存,金币不再流通,代之以 银行券或纸币。
(2)纸币有含金量的规定,可以兑换黄金,但要达 到一定的限额。
3、金汇兑本位制 以 纸币 作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 间接 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2)银行存款:主要是活期存款 (存款货币)
四、 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的度量)
1、货币层次划分的含义 所谓货币层次的划分是指将流通中各种货币 形式按不同的口径进行统计与计算
2、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流动性 流动性:所谓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在价格稳 定的条件下迅速转变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
3、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 通过控制货币数量实现物价稳定,促进经济 增长
黄金市场价格高于其法定价格
良币
白银市场价格低于其法定价格
劣币
市场比价:金:银=1:12 假设1:在双本位制下:
法定比价 金:银=1:10
熔 100金币
化 100克黄金1:12 1200克白银
铸造
1200银币 1:10 120金币
金币数量逐渐减少,最终退出流通,银币充斥流通界
白银市场价格高于其法定价格 黄金市场价格低于其法定价格
• 财富、收入和货币
财富 wealth
金融学讲义(备考专题)

11."格雷欣法则"这一现象一般发生在(BC ) A、银本位制 B、金银复本位制 C、双本位制 D、平行本位制 12.实物货币是指( D ) A、没有内在价值的货 B、不能分割的货币 C、专指贵金属货币 D、作为货币其价值与普通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 13.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所要解决的是( C ) A、实现商品的交换 B、表现特定商品的价值 C、在商品之间进行价值比较 D、使人们不必对商品进行比较 14.各国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准备基本上包括两种:一是现金准备,二是( D ) A、商品保证准备 B、票券保证准备 C、外汇保证准备 D、信用保证准备 15.一切商品的价值共同表现在某一种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 品上时,价值表现形式为( B ) A. 货币价值形式 B. 一般价值形式 C.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 • • • •
9.劣币是指实际价值( D )的货币 A、等于零 B、等于名义价值 D、低于名义价值 C、高于名义价值
10.本位货币是指(A ) A、一个国家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 B、本国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 C、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 D、可以与黄金兑换的货币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章 国际交往中的货币与汇率
• • • • • • • • 外汇的概念: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见结算的支付手段,有广义、狭义之 分。 广义外汇:外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其他外汇资金以及可用于国际结算 的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 狭义外汇:专指以外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 汇率的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基准汇率:一般以电汇汇率作为基准汇率。 铸币平价:两种金属铸币含金量之比。它是金本位制下决定两种货币之间汇率的基础。 汇率的分类:1.制定汇率的方法不同分为基准汇率和套算汇率;2.汇兑方式不同分为电 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3.国际汇率制度不同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等。 1994年,人民币汇率实现改革,主要内容:1.实行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 2.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废止外汇留成和上缴制度;3.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的定义一、货币的经济学定义:在商品、劳务的支付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
本书的定义: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可以充当价值尺度、交易媒介、价值贮藏和支付手段的物品。
二、货币与通货、财富、收入的区别(一)货币不等于现金或通货:通货通常指硬币和现钞,较货币范围小;现金(cash),亦称通货(currency):指由政府授权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是一国的法偿货币。
(二)货币不等同于财富:货币和财富是存量,货币是财富的表现形式之一。
(三)货币不等同于收入:第二节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一、货币的起源:(一)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学说1、先王制币说先秦时代2、交换发展说(二)西方的货币起源学说1、创造发明说古罗马法学家鲍鲁斯2、便于交换说英国的亚当.斯密3、保存财富说法国的西斯蒙第(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的产生二、货币的类型(一)实物货币特征: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
缺点:(二)金属货币:铸币(coins):由国家准许铸造的合乎规定重量和成色并具有一定形状的金属货币。
金银作货币的优点和缺点(三)代用货币(大约公元10世纪):由政府和银行发行,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往往承诺可随时兑现为金属货币。
特征: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但可以兑换金银。
优点:(四)信用货币(20世纪30年代以后): 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1、信用货币的特点:2、信用货币的形式(1)纸币(银行券):银行券:由银行发行、以信用和黄金作双重保证的银行票据。
银行券的产生:由银行券到纸币纸币:由国家强制发行和流通的不可兑换为金银的纸制货币符号。
(不兑现的银行券)纸币的优点和缺点:(2)存款货币(deposit money) :可用于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五)电子货币(electronic currency )通过电子资金转帐系统储存和转移的货币资金。
电子货币发展阶段电子货币的优点和缺陷三、货币形式演变的动因1、交易费用的节约2、信用制度的发展第二节货币职能一、价值尺度:用以衡量和表现所有商品和劳务价值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特点:只需要观念或想象中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作用:为各种商品和劳务定价:货币单位:以货币表示的价值计量单位.价格: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即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内在决定因素是价值,而外在的决定因素为供求,市场上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对所有商品而言),价格指数与货币购买力成反比.目前存在的争议:第二节货币职能二、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特点: ①必须使用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币需求: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3个要素:价格(P) 、待出售的商品数量(Q) 、货币流通速度(V).在金属货币制度下:M=PQ/V在信用货币制度下:②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交换中转瞬即逝。
人们注意的是货币的购买力,只要有购买力,符号票券也能作货币。
纸币、信用货币因此而产生。
即,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可以是足值的,也可以是不足值的。
三、支付手段:货币在偿还债务或作单方面支付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特点:没有商品(劳务)与之作相向运动,是在信用交易中补足交换过程的独立环节。
▲发展:扩展到商品流通以外的各个领域:纯粹的货币借贷、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工资和其他劳务收支等。
→改变了一定时期的货币流通量。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求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赊销商品总额-抵消总额)/同一单位货币作为流通和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四、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时发挥贮藏手段职能.▲目的:贮藏财富,为购买或支付作准备;为投资积累资本;为预防不测之需或其他目的。
▲发展:形态变化: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方式变化:个人窖藏→请人代管→存入银行用途变化:单纯致富→积累资本,提高消费▲作用:金属货币制度下可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信用货币制度下形成部分储蓄,影响即期购买力。
思考:在考察货币需求时,是否要考虑对价值贮藏的货币需求?五、世界货币:尤为世界货币,充当国际间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转移财富的手段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贵金属(黄金和白银),各国金铸币比价稳定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某些国家的硬通货,各国货币兑换比率--汇率第三节货币的界说一、从货币职能来定义货币:在商品、劳务的支付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
Anything that is generally accepted in payment for goods or services or in the repayment of debts.(米什金)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种种说法:货币就是现金;货币等于于收入;货币就是财富附:货币与通货、财富、收入的区别(money 、currency, wealth and income)1、货币(money)不等于现金或通货(currency )通货通常指硬币和现钞,较货币范围小;现金(cash),亦称通货(currency):指由政府授权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是一国的法偿货币。
2、货币不等同于财富(wealth )财富即个人拥有的、包括所有资产在内的总资源,包括房产、汽车、家具、艺术品、股票、债券、货币等。
货币和财富是存量,货币是财富的表现形式之一。
3、货币不等同于收入(income)收入是单位时间内收益的流量,是流量概念。
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在商品世界里与所有商品处于等价地位的事物或一般等价形态。
三、货币和流动性最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或金融工具就是货币。
流动性,即资产在不受损失的条件下迅速的变现能力。
变现的难易和快慢、变现成本、其自身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思考:把通货、活期存款、股票、定期存款、国库券、房屋的流动性从大到小排列。
四、货币是社会计算的工具或选票货币是社会计算的工具货币是选票五、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定义货币(一)货币的不同定义方法1、归纳方法:归纳方法在界定什么是货币时,侧重于货币的特质,这种特质是货币能够区别于其他事物独特的特征。
如果某种东西有这种特征,就将其划为货币的范畴。
归纳方法将货币狭义地界定为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
2、实证定义方法:强调货币对经济及货币政策具有何种重要影响。
因为:货币供给的变动对名义国民收入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央银行要能够控制货币供给,从而在宏观经济发生波动时便于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来稳定经济。
所以,实证方法把货币定义为与名义国民收入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的、可以由中央银行加以控制的流动资产或流动资产的集合。
按这种方法,除了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外,货币还包括定期存款。
显然,实证方法定义的货币比归纳方法定义的货币要宽泛得多。
(二)为什么要划分货币层次?▲现实经济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货币,需要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货币供给的计量有科学的口径。
▲处于不同层次的货币,货币性不同。
(货币性就是指一项资产执行货币的职能的高低)▲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不同,特性不同,调控方式也不同,因此划分货币供给层次有利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货币政策的操作。
(三)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各国的具体划分1、划分依据▲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共同依据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由于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流动性最高,可以直接用现金和活期存款支票购买你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所以在统计上它们是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的流动性较低,它们不能直接用着交换的媒介,更多的是发挥着价值储藏的功能,它们只是准货币。
准货币又叫亚货币或近似货币(Quasi money),是一种以货币计值,虽不能直接用于流通但可以随时转换成通货的资产。
2、货币层次的划分M0=流通中的现金(Currency in circulation)M1=M0+活期存款(支票存款)(狭义货币)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广义货币)M3=M2 +其它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商业票据等)(广义货币)思考:储蓄存款中的活期存款应划入哪一个层次?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s 定期存款--Time deposits 储蓄存款--Saving deposits(三)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我国的具体划分3、我国货币层次的具体划分P310▲各国具体货币层次的划分均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进行。
▲现阶段我国货币层次3个口径的划分。
△M0=流通中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他存款)4、美国现行货币供给各层次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供应量的划分5、货币的流动性结构货币的结构也叫货币的流动性结构,是指流动性较高的货币与流动性较低的货币余额之间的比率。
衡量指标(1)M0与M2之间的比率;(2)M1与M2之间的比率。
例如M1/M2的增大,货币流动性增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也可能表明人们消费信心和投资信心的增强,经济趋热。
货币流动性的变化虽然可能是对经济环境变化的一种自然的反应,但货币流动性的变化也可能使经济环境出现新的变化,中央银行往往可以通过观察货币流动性结构的变化来判断宏观经济的走向。
第四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形成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货币制度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一)确定本位货币金属和货币单位规定货币的币材是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也是一种货币制度区别于另一种货币制度的依据。
确定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价格标准是铸造单位货币的法定含金量。
在纸币本位制度下,货币不再规定含金量,货币单位与价格标准融为一体,货币的价格标准即是货币单位及其划分的等份,如元、角、分。
(二)确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本位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小额周转使用,通常用贱金属铸造。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的特点:1.是足值货币,可以自由铸造。
(在纸币制度下,本位币由国家垄断发行)2.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辅币的特点:1.通常用贱金属铸造,是不足值的货币2.规定辅币限制铸造。
3.辅币具有有限法偿力。
4.辅币可以与本位币自由兑换。
5.辅币的铸造权由国家垄断,铸造数量一般也有限制。
思考:在不兑现纸币制度下,本位币和辅币的特点?(三)规定发行准备制度通常以货币金属作为发行信用货币的保证。
1973年以后,各国都取消了货币发行保证制度。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一)银本位制(16世纪以前)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