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2014修订)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导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中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民族理论的概念及作用民族理论是研究和解释民族问题的学科体系。

它以民族学为基础,通过对多个层面的民族现象进行综合研究,以期理解民族与族群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进而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民族理论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支持:民族理论为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对象和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

2. 社会认同:民族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和特点,促进民族认同和团结,凝聚民族共识。

3. 解决矛盾:民族理论能够揭示民族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和谐与稳定。

4. 促进发展:民族理论可以为民族群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

二、民族政策的概念及分类民族政策是国家对于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和促进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民族政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平等保护政策:即保护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

2. 多元融合政策:即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共生发展,建设多民族共和国。

3. 文化保护政策:即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4. 经济扶持政策:即通过经济手段,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5. 教育培养政策:即通过教育和培训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民族群体的全面发展。

三、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践不同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国家在民族政策实践中的具体措施:1.中国:中国采取了多种民族政策,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各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

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共同风俗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俗、惯例,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

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

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中原:发源于中原地域、以黄河和长江为摇篮的古老民族,是中国文明时代的重要开创者。

公元前21世纪,XXX的儿子XXX突破由各部落首领选举共主的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史称夏朝。

由部落联盟向民族过渡的过程也已基本完成。

在夏朝的基础上,商人、XXX相继建立了本族统洽的王朝:夏、商、XXX、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糊口模式,已具有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

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溶合,已由多元的原始族群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中原民族共同体。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是指自治机关既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府,又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机关。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ppt课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ppt课件

3、近代以来西方人对民族的认识
(1)单一要素说
民族-国家混同说(Nation) 民族-种族混同说(Race)
语言要素说(Language ) 文化要素说(Culture )
精神要素说(emotions·destiny·character )
(2)综合要素论
19世纪中叶,德裔瑞士法学家布伦 奇里在《普通国家法》一书中认为, 民族有八大特征。即同居于一地,同 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 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 其生计。
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历史》记载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 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土人情、宗教 信仰、名胜古迹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 活图景。希罗多德漫游世界,对各地民族作了认真的调查与研究。他 认为各民族风俗差别、行为方式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自然环境的 影响,自然环境有了改变,风俗习惯也会相应有所改变。他还探讨了民 族与语言、民族与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关系。 (初步的理性认识)
(二)从提高执行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来认识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规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指导下,结合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制定的。做好民族 工作必须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不能仅知其然,更加使其所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 义民族理论,才能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2、民族问题及其产生、发展 的趋向与规律
3、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 方法与途径
重点把握 以下内容
(二)中国民族与民族 问题的基本国情
3、各民族社会发 展的历史与现状
1、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发展 和中华民族多元
统一的格局
2、我国各民族的人 口构成、分布格局与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3.1.1)--习——不可动摇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3.1.1)--习——不可动摇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
和法律制度、政策环境及宗教信仰等
4. 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 1 )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过程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大致相对应的。社会和民族发展表现为两个平行的过程, 后者受前者的制约。
( 2 )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A. 常态发展:基本、一般、普遍的形式 B. 异态发展:极度缓慢、停滞、倒退等类型的非常态发展 C. 跳跃式发展:总趋向是快速向前迈进
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 民。设雒 王,雒 侯、 主诸郡县,县多为雒 将,雒 将铜印青绶”。 东汉:乌浒 魏、晋、隋、唐:俚(狸)、僚(獠) 宋以后:僮(撞)、俍(狼)、沙(猀)、侬(儂)等 今:壮 本民族的自称和各个支系
二、民族的发展
1. 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
A. 经济发展 【决定其他发展内容】 B. 政治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文化发展 【敢壮山布洛陀(Bouxroxdoh)祭祀仪式】 D. 人口发展 【世界最大少数民族基因库】
三、民族的消亡
1. 民族分化 / 民族组合
( 1 )民族分化 ☞ 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同源异流的民族发展即是一种民族分化
( 2 )民族组合 ☞ 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
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异源同流的民族发展即属于一种民族组合
2. 民族同化 / 民族融合 / 民族消亡
2005 年11月9日,世界最大的少数民族基因库日前在云南建成。经 过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历时3年的努力,从云南当地25个世居少数民族 中采集来的1250名男性的DNA基因样本目前已全部存放在云南大 学的基因库里。 提供DNA基因样本的人之间没有亲缘关系,没有跟外族人通婚的历 史,每个人的三代都是本民族,而且他们长年生活 在比较偏僻的地方, 采集的DNA基因样本相对纯度和隔离程度都比较高。样本之所以都采 集男性,是因为男性既有X染色体,同时又有Y染色体。基因库将为少 数民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疾病提供最原始的研究材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辨析、论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辨析、论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辨析、论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一、单选(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民族压迫)是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

这一行动叫做(D.对口支援)。

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和谐)。

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B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D.传承性和变异性)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C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原则性和灵活性)。

D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和平与发展)。

D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D.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D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赵朴初居士)。

G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A.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G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J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1亿多人)。

深入理解和坚决贯彻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

深入理解和坚决贯彻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

深入理解和坚决贯彻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宋月红 杨力源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和实践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式道路,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这一重要论断为我国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创新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断变化,同时反过来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产生相应影响。

各国的国情不同,一国的不同历史时期,民族问题也是有所不同的。

能否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事关国运兴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中国的民族问题,将其视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总问题的一部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主张民族平等、团结,探索以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标志民族区域自治从理论变为实践。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不断深化对民族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沿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通过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形成和确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形成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发展这一核心问题上,强调“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确立为民族工作的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10.1.1)--第十讲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10.1.1)--第十讲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概括的讲,民族精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上进心和奋发创新 精神。
2. 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民族的宗 教、伦理、风俗、科学、艺术等具体内容的共 同特质和标记。中华大地,民族众多,各民族 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文明的继 承与弘扬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心力和汗水。
33.. 各各民民族族自自强强不不息息、、共共同同发发展展的的精精神神
需要强调的:中华民族精神要素的形成, 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有一个长期积 累、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并为人们所认识 的过程。在中国古代,由于统治阶级的民 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仇视政策,影响 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但是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各民族之间存 在着密切交往和内在联系,中华民族精神 的基础和各种因素,实际上通过各种不同 形式出现和存在。
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看,爱国团结、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 有为、坚韧不拔等等,都是贯穿古典、现代、当代民 族精神的基本精神,主要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2.... 各各各各民民民民族族族族追追的的求求爱爱祖祖国国国国主主统统义义一一精精的的神团神团结结互互助助精精神神
第十讲 民族精神 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讲教学内容: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二、中国各民族共同铸就了伟大的 中华民族精神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 扬中华民族精神
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当代大学 生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内容:
一、中国各民族共同铸就了伟大的 中华民族精神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当代大学 生的政治责任
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突出趣味性、直观性、便利性,资源内容具有模块化、碎片化等特点,同时非常注重用户体验。

6.手机资源智能手机终端也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在其上呈现的教学资源的主要功能与PAD终端在一定程度上有类似之处,但也有其特点。

手机终端在资源设计上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短信、电话等功能,更应是当作一个简易版掌上电脑,PAD 中的核心内容可以以APP的形式在手机中呈现。

6.网上教学资源网上教学资源是随时为学生提供的上述资源之外的动态性、补充性、参考性信息。

名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述题)

名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述题)

论述题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答: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是:(1)学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科学的民族观.中国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公民都有一个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2)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制定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这就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特别是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以及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民族理论,从而把握我国民族政策的理论依据,弄懂它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从而提高我们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同时,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了解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方法,也有助于我们在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工作的过程中,明确政治方向,总结经验教训,开拓创新思路,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3)学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但是,这些研究都必须在一定的民族观指导下才能进行.民族研究的各门具体学科一般都只是从某个侧面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某种现象进行具体的研究,所揭示的只是民族发展的某些个别方面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则不然,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进行概括,所揭示的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所揭示的许多规律,对民族研究各门学科都具有指导意义.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答: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由此可知,斯大林主张的是民族四特征说,即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固然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经过长期的思索与实践,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阐述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的六特征说,与斯大林的四特征理论相比,更强调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视野更加宽阔,更加合理地确认诸要素的整体性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答: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工程.民族同化,根据它变化的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的局部现象.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这种民族分化多是由民族迁徒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这与一般的民族同化现象不同.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民族融合实现之日,就是民族最终消亡之时.民族融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缓慢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不能用人为的、强迫的、爆发式的、突变的方式来实现.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民族消亡只有在阶段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平等和谐、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明显存在并存;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包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领域)竞争增强并存;民族共同发展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并存;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是按照效率进行分配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也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说更是这样.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因此,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将在民族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统筹兼顾平等与效率,包括民族平等和经济效率.只能兼顾,实现平等前提下的效率,效率基础上的平等.既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又要有较高的民族平等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的发展,将是在效率较量中提高自身效率的发展,将是在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民族素质的发展,将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提高自身享受平等权利能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问题将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上.它们历来是民族问题上的敏感因素,也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将受到考验,并将得到加强.哪个民族更快地、更好地转轨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民族就会得到更快和率先发展的机遇.我国各少数民族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向现代文明迈进.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答: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1)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人民团结的重要标志.民族问题的存在程度和解决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程度和状况.(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我国的社会稳定以稳固的民族大团结为前提、为基础.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发生的民族问题,会迅速影响到其他地区,波及影响面广,连锁反应大.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和传播媒介现代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3)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民族关系状况是国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民族问题影响社会发展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4)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发展是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试述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含义.答: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族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纪社会发展程度高度、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也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二是作为法律课题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绝不允许任何民族中的违法行为逍遥法外;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各个民族的公民不得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三是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方面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实行特殊保护,这也是我国民族平等的合理内涵.民族的平等权利包括了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从权利的主体而言,集体权利是民族共同体集体享有的民族的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大到一个民族的生存权、发展权.在实践中,民族的集体权利和民族成员的个人权利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集体权利往往要通过公民个人的权利表现出来的.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团结是我国56个民族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是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团结,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是以各民族内部团结为前提和基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答: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其主要内容:(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问题.(2)设立自治机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3)行使自治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其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答: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包括:(1)拓宽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2)重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伍.(3)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4)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5)拓宽乡镇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6)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7)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不断更新.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答:(1)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方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3)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想结合的方针.(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方针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5)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6)实行“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7)采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答: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族教育是关系到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与否的大问题.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民族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民族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民族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使全民族的思想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得到提高,心理、意识素质得到优化,身体素质也逐渐得到提高,使这一民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文明民族.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民族教育是民族经济状况的反映,民族教育反过来也影响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重视民族教育的投入,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就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护士民族教育,文盲人口不断增加,专业人才缺乏,民族经济就会遇到劳动者素质低、技术人才不足而带来的诸多问题.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人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将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民族交往中的相让、相容、相互尊重的自觉性将会提高,这些将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答: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如下:(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适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的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依赖性.(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但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并不排斥语言文字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3)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适指民族语言文字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民族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在几笔词汇、语言结构、使用习惯等方面不断改进,使旧有的、失去生命力的词汇逐渐淘汰,而代表时代脉搏和新生事物的新词汇不断被创造出来,使语言文字在内容和使用手段上更富有时代感.(4)民族语言的交融性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即指民族语言将随着民族关系的改善,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各民族的语言词汇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这一特点无疑取决于民族间日益增强彼此间的合作和联系这一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间彼此学习语言文字的现象增多,民族语言交融现象也增多.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答: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原则:(1)坚持群众自愿.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明确指出,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与否和如何改革是本民族自己的事,由本民族群众自己决定.因此,在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样子,并在衢州自愿的基础是领导要带头,反对任何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2)注意调查研究.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多样性特点和多重性功能,在民族风俗习惯的广告过程中,不能只看其表象和形式,浅尝辄止,而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全面考察,对其良与陋、益与害,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精华”得以发掘并真正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活力和价值;也使落后的、有害的“糟粕”得到正确的人事并被摈弃.(3)遵循循序渐进.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民族性和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每一步都牵动千家万户.因此,改革必须立足于全局,进行整体规划.另外,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改革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又不能搞“一刀切”.改革应当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现状,有区别地分步骤、岑层次进行,使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层次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与当地的接受和传承能力相适应.(4)尊重客观规律.一定的方式习惯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改革方式习惯的目的是使其适应变革了的和正在变革的经济基础和在其之上的上层建筑.因此,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虽然必须在充分认识和能动把握它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于未来方式习惯就行超前预测,以此使近日的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自身发展轨迹的必经阶段,而不致发生相悖或偏离,但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施却不能超越这一必经阶段.当今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实践,不能是认为的、脱离时代的“超前”改革.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答: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将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贯彻执行.它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的政策,只要宗教存在,这一政策就有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包括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也就是说,国家承认现存宗教这个客观事实,国家不干涉正当的宗教活动,对国家来说自己是个人的私事,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国家一律不加以干涉,每个公民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而且这个选择允许有变化.这是国家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之一.总之,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任何背离这个基本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都应该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反对.。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讲义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讲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讲义)绪论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一)中国民族的特点民族人口特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民族分布特点:我国与周边14个国家即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

我国有30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

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复杂,大多数民族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与汉族相同或基本相同,即封建制度。

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呈多种状况,如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民族文化特点: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第四章(内大出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四章(内大出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列宁斯大林的贡献
列宁在指导殖民地被压迫民族 的解放斗争和领导俄国各民族 人民的革命斗争中,一方面把 各民族无产阶级平等联合的原 则运用于俄国,指出:“各民 族完全平等,一切民族的工人 应该团结和融合。”
一方面发展了各民族无产阶级
平等联合的原则,提出“全世
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
起来!”
.
7
中国共产党的贡献
平等的基本方式。在马克思民族观的内容中,其核心是各民族
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坚持国. 际主义原则。
35
资产阶级民族观
资产阶级民族观是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对民族 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原 则、政策,是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在这一 领域的表现。资产阶级民族观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 和利已主义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其主要表现 是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
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民族问题又对社 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世界 上各民族不分大小,都以自己的创造力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的 贡献;民族的先进与落后不是绝对,没有天生的“优等”民族 和“劣等”民族,坚决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各民族在社 会一切领域中地位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人民联合起 来,团结奋斗,求得共同解放、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在平等 的基础上,各民族有权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己处理自己的 事情,民族区域自治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实现民族
这说明,民族平等在资产阶级那里只是一个空洞的 口号,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具有极大的历史局限性。
.
14
历史经验也证明:
当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并成为新的民族压 迫者,对其他民族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时, “民族平等”就完全成为资产阶级掩盖阶级 矛盾,保护资产阶级利益,欺骗劳动人民和 被压迫民族的工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承担单位:马列教研部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2月5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12月11日〕批准〔〕批准日期〔2022年12月11日〕(一)课程性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国家规定在民族地区及民族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及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我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1、基本理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理论性和政策性很强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课程理念。

2、设计思路课程设计以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为线索,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为主线,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提升“四个认同”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

(三)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后续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学,通过学生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掌握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高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分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民族和世界民族的基本状况。

(2)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知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

(3)理解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道路。

2、能力目标(1)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2)自觉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3)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民族观。

3、价值目标(1)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后小结与思考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后小结与思考题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后小结第一章绪论:小结: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民族发展规律、民族问题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整体系统研究方法、抽象归纳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等。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1)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2)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思考题:1.请说明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答: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2)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3)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4)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请概述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

答: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1)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2)整体系统研究方法;(3)抽象归纳研究方法;(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定量分析方法等。

3.请概括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答: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1)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2)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章民族小结: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言语、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具有:族体属性、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民族是民族族体、民族社会体、民族生物体的统一体,与氏族、部落、种族、国家等人们共同体有明显区别。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核说明(定稿)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核说明(定稿)

(二)终结性考试1. 考试目的终结性考试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测。

2. 命题原则第一,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控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范围之内。

第二,考试命题覆盖本课程教材的1--14章,既全面,又突出重点。

第三,每份试卷所考的内容,覆盖本课程教材所学内容的80% 以上的章节。

第四,试题应难易适中,一般来讲,可分为:容易、适中、较难三个程度,所占比例大致为:容易占40%,适中占40%,较难占20%。

第五,试题类型包括填充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论述题,分别占卷面总成绩15%、10%、20%、30%、25%左右。

3.考试方式终结性考试采用笔试与开卷方式。

4.考试时限终结性考试时间长度是90分钟。

5.考核所占比重及计分方法终结性考试按百分制评阅,成绩按70%折算计入课程总成绩。

三、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一)填充题(写错别字不给分。

每空1分,共15分。

)示例1.民族关系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有限性)。

(二)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示例1.我国开始大量使用“民族”一词是在( D )A.进入17世纪后 B.进入18世纪后 C.进入19世纪后 D.进入20世纪后(三)多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项以上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示例1.民族具有多维属性,其中主要是( ABC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物属性D.历史属性E. 人类属性(四)辨析题(请先答出对或错,再用简短文字说明理由。

每题5分,共30分。

)示例我们应当把共同的语言作为民族的定义。

答:错。

(2分)因为民族具有多个共同特征,把任何一个特征单独拿来作为民族的定义都是不够的。

(3分)(五)论述题(25分)示例什么是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答: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民族利益的照顾、民族权利的保障和民族发展的促进问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的目的是树立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事业的“三个自信”,以便自觉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共圆民族和谐发展、神州和平崛起、华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任务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结合民族社会与学生思想实际,讲清楚以“十二条”为权威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进一步认清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形成的“十二条”体系逻辑,排除各种错误观念干扰,使同学们在对“十二条”的习研演练过程中切实优化民族观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本课程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权威标志是2005年的中央12条。

在全国民族院校统编教材《中国民族理论新编》里,中央12条依次对应该教材的12章。

整个体系的结构大致如图:在我校的精品课程特色教材《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里,则按这12条的顺序以四大板块36个要目多面呈现。

这四大板块分别是:“焦点指月谈”、“诸和三棱镜”、“乡土万花筒”和“建导情趣园”。

每一个板块都分别以“十二和”的概念对应设立十二个专题的要目:豫和、顺和、永和、肃和、雍和、寿和、太和、舒、昭和、休和、正和、承和。

这36个要目从不同视角展示的四个“十二和”,构成始终以十二条为核心的情趣建导内容体系。

整个教学内容的体系逻辑还是还以十二条的内在逻辑划分为四个模块。

即: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原理;国务视角的民族问题核心事理;民族重大关系领域问题对策;民族自身发展领域问题对策。

三、模块教学目标与任务第一模块——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原理:这一模块的教学任务是弄通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原理,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明确四个“不可”:不可混淆两个民族概念,不可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史观,不可失察社会主义民族大趋势,不可忘记苏联在民族原理方面的教训。

从而增强抵御两种不同方向的干扰因素的能力,在本源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自信。

第二模块——国务视角的民族问题核心事理:这一模块的教学任务是明确党和国家管理事务、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事理。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四)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四)

第二节 民族主义
四、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 3.爱国主义层面上的民族主义
这是一种积极的民族主义,基于对本民族的利益和尊严的 维护而表现于爱国主义层面上。
五、中国共产党对待国内民族主义的基本政策
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积极培育和引导表 现于爱国层面上的民族主义。
思考: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危害性?
民族主义的类型
2、经济民族主义
一般认为,经济民族主义是指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国 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倡导的以经济独立(控制本国自然 资源和经济命运)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 ·是与政治民族主义相对而言的 ·是各个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后必然产生的结果 ·一般不会引发暴力和战争,多数以贸易战或经济摩擦等 形式出现
第一节 民族观
三、两种不同民族观的内容和特征
1、资产阶级民族观
(1)核心: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属于历史的范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历史作用: 1)在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民族主义作为积极的思潮, 以“平等、自由、博爱”的观念为思想,激发了民族的意 识和斗志,推动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2)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中,民 族主义开始表现出其阶级的局限性和历史的惰性,对待异 民族采取歧视、剥削和压迫的政策; 3)到帝国主义时代,民族主义走向反动,成为殖民主 义侵略扩张的旗帜,并以其来掩盖资产阶级剥削异民族, 政府不同民族国家的事实。
第二节 民族主义
四、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 2.地方民族主义
又称“狭隘民族主义”,是一种以孤立、保守、排外为特 征的民族主义。 (1)历史根源:各民族各占地盘,各自为政,实行封建割 局的思想体现 (2)现阶段的表现: 1)过分强调本民族的特殊性,只注重本民族局部的、暂 时的利益,忽视国家的整体利益同本民族利益的一致性; 2)不支持和乐意,甚至反对国家对本民族地区的资源开 发和利用; 3)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和学习其他民族有 益的经验和帮助; 4)对外来干部表示不欢迎,甚至有排挤的情绪; 5)对历史上遗留下的民族问题耿耿于怀,不愿意化解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本课程采用全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文字、音像、IP、PAD、手机终端等各种不同呈现方式的资源。

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资源,录像教材、IP课件、PAD资源、手机资源和网上动态教学资源及文本辅导等为辅助媒体资源,向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便利。

1.文字教材本课程文字教材采取“分立式”,由基本教材、辅助教材两部分组成。

基本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手段的辅助工具。

文字教材的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要求体系完整、概念准确、文字简洁,体现远程教育的特点和成人自学的要求,强调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录像教材录像教材为14课时,以专题讲授为主要形式,对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并注意结合案例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本课程涉及的相关理论、政策、法规理解与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IP课件IP课件共计14课时,是文字教材的导读、拓展、深化和补充,侧重讲授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尽可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达到教学形式生动、形象、直观、简洁的效果,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本课程在文字教材之外的一个主要和基本的教学资源,要求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基本能满足学生的所有学习需求,在建设过程中主要突出系统性、学生使用的方便性、交互性、自主性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定位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最近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从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出发,不断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不断加强现实民族问题和党的民族政策研究,对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有着极端重要性。

我校作为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充分发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优势,继续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学与研究。

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使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地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在我们这样的一所民族地区的高职高校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就是出于这一教学目的而专门开列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它的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导向性很强。

本课程内容大体按照“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政策”的逻辑顺序展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关于中国和世界民族及民族关系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民族政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刻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思想观点,理解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懂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和政策的理论依据,了解中国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三、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内容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力争融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于一体。

在教学安排上,一方面要重视讲清、讲透一些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政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有关民族问题的基础理论、了解民族理论和政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完整把握我国有关民族理论和有关政策,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提高学生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分析和解决中国现实民族问题的能力。

学会运用党的民族政策来处理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

在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理念,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

在学习上对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做出合理的安排。

在课内教学时,为学生课外活动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提供基本知识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
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并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要解决当代的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稳定,就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也需要不断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实践中出现的新经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就是一门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课程,也是一门面向实际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课程。

1.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熟知中国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概况,使学生具备研究现实民族问题的能力。

2.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政策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即三个基本: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基本情况。

理解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懂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和政策的理论依据,了解中国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3.素质目标:
提高学生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从而自觉地遵守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

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共同繁荣,维护祖国的统一。

五、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六、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1.师资要求
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相关知识、能力和资质:
本课程的主讲教师要求不仅具有比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功底,善于学习和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最新成果,充分了解党和国家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历史变革,熟悉高职各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具有现代职业教育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的先进理念。

本课程的教学团队要求经常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强化培训,尤其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钻研相结合,提高教师素质。

不断完善教师科研和教学相促进的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教师队伍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本门课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必修课,授课教师必须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

具有教师授课资格。

新任教师必须试讲,经教学部集体评定合格后方具备开课资格。

2.教学硬件设施及配备
可上网的多媒体课室,与课堂相关的音像资料
3.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使用教材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丁龙召、李晶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统编教材
(二)参考资料
【1】金炳镐著:《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图道多吉主编:《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3】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试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金炳镐、王铁志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金炳镐、青觉著:《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6】金炳镐著:《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7】金炳镐著:《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8】金炳镐主编:《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9】金炳镐主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10】金炳镐主编:《中国民族理论百年发展(1900—1999)》,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4.教学资源开发建设
本课程采用全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文字、音像资料、PPT课件、网上教学资源等各种不同呈现方式的资源。

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资源,录像教材、课件和网上动态教学资源等为辅助媒体资源,向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便利。

1.文字教材
本课程文字教材采取“分立式”,由基本教材、辅助教材两部分组成。

基本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手段的辅助工具。

文字教材的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要求体系完整、概念准确、文字简洁,体现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要求,强调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音像资料
音像资料是对文字教材内容的必要的补充和拓展,选择音像资料时一定注意结合案例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本课程涉及的相关理论、政策、法规理解与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PPT课件
PPT课件是文字教材的导读、拓展、深化和补充,侧重讲授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尽可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达到教学形式生动、形象、直观、简洁的效果,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网上教学资源
网上教学资源是随时为学生提供的上述资源之外的动态性、补充性、参考性信息。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

其中讲授方面,穿插课堂提问以检查学生听课情况和学生读书情况。

学生课堂讨论以引导学生参与,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生主题发言以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多种授课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施和完善“精彩一课”、“专题教学”、“案例分析”等。

对于实践教学,针对高职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播放媒体资料并在学生观看后进行讨论,推出“大学生喜爱的少数民族歌曲演唱会”、“民族理论知识竞赛”等活动,即利用课余时间在学生中倡议学唱少数民族优秀歌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五、考核方式
表1课程考核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