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什么是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

庇古在其代表作《福利经济学》、《产业变动论》、《财政学研究》中提出了“经济福利”的概念,主张国民收入均等化,且建立了效用基数论等。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或称检验社会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的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的条件及其政策建议等。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经济学家在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基础上进行修改,发展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帕累托,美国的勒纳、霍特林、萨缪尔森以及英国的卡尔多等人。

他们提出了假想的“补偿原理”,建立了效用序数论,并编造了“社会福利函数”。

代表作有帕累托的《政治经济学讲义》,《政治经济学提要》,《普通社会学》等。

[编辑]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体系,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

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福利经济学的出现,是英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西方经济学家承认,英国十分严重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得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研究趋向,这导致了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被称做旧福利经济学,庇古以后的福利经济学则被称为新福利经济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福利经济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正在经历着新的发展和变化。

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

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

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效用和福利究竟有没有区别?
– –
庇古把福利等同于效用或效用的子集 黄有光认为福利和效用的偏离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个人的偏好不仅受他本人福利的影响,而且也可能受他对于 别人的福利考虑的影响。 由于无知或不完善的预见,偏好可能不同于福利。 非理性偏好。
效用和福利尽管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偏差,但福利经济学还 是假定在一般情况下,每个人是他自身福利的最好判断者, 并且力图使他的福利最大化。或者说,效用和福利在重要方 面是等同的。
(是增加还是减少社会福利作出判断)
几个相关概念

效用:基数效用;序数效用 福利: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

1、福利

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个人福利

– –
是指—个人获得的满足,它可以看作是“幸福”或 “快乐”的同义语,这种满足既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 要的满足,也包括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 旧福利经济学中:与经济生活有关的、能够直接或间 接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被称为经济福利。 并认为:效用就意味着满足,一个人的经济福利就是 由效用构成的。
规范法和实证法的举例说明
– –

– –
如果对政府新近公布的一项最低工资法令进行分析,通 常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产生哪些效应:这部分内容包括:法令实行将如何 影响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是否会增加失业?哪些人 受损?哪些人受益? 政府效应的大小:这部分内容包括:法令实行后,失业 会上升多少?新增的失业人口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分 配?在职工人的工资上升多少? 政府的利弊得失:在职工人的受益与新失业工人的损失 相比,哪个更大?新法令是利大于弊,抑或是得不偿失。 上面三组问题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福利经济学第二章

福利经济学第二章
21
⑶ 生产者和消费者综合在一起。 完全竞争经济在均 衡状态下是否满足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即产品 的边际转换率如何与边际替代率相等的问题。
这样, MRTXY=︱△Y/△X︱= ︱MCX/MCY︱; 因为完全竞争中,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条件是MC=P,
于是有MCX =PX, MCY =PY,即MRTXY= PX / PY ; 由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MRSXY= PX/ PY, 即得
6
第二节 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
一、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三、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7
一、帕累托最优下纯交换条件
纯交换——只有商品的交换(消费),不涉及 生等等领域。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意味着:消费者消费任 何两种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也就是商品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 任何重新分配都会至少降低一个消费者的满足程度;
MRTXY= MRSXY ; 因此,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
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MUX / MUY = PX / PY = MCX/MCY
22
第三节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
一、第一定理
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况就是 帕累托最优状态。
从基本假设上的理解:如果所有的个人和企业 都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接受者,则竞争 性均衡具有帕累托最优效率。
要素的投入时,必然要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
16
帕累托最优下生产条件
E3
Y
E2
E1
Production Contract
Curve B 生产领域下的帕 累托最优条件是: A、B两种产 品的边际技术替 代率RTSA=RTSB;
该式进而可转 换为:

14第十四章西方福利经济学

14第十四章西方福利经济学

马歇尔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13
西方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的定义
庇古认为,一个人的福利来自他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 满足,所有满足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全部福利。庇古把福利分 为两类。 一类是广义的福利,指人们所获得的全部福利,称之为 社会福利; 另一类是狭义的福利,指全部福利中可以用货币计量的 那部分福利,称之为经济福利。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6
西方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的萌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即第一次世 界大战爆发以后福利经济学正式产生。其主要标志是庇古的 《福利经济学》的出版。 马歇尔的学生庇古(A.C.Pigou)在1920年出版了第一次 以《福利经济学》为题的著作。庇古阐明了自己创立福利经济 学的动机,是为了用经济学改善人们的生活。他提出了一整套 的福利学说及相应的政策设计,形成了旧福利经济学的完整体 系。在此书出版以前,一些经济学家曾经提出“财富”经济学 和“幸福”经济学。但在此书出版以后,“福利”一词就变得 非常流行,并成为经济学的专用术语。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11
西方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的特点不仅在于它讲求使用各种分析 方法,更为重要的在于它从完全竞争的状态出发,得出 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的结论。美国经济学家雷德尔的 一段话可以说明这一点:“新福利经济学实际上是反对 自由放任传统的副产品;在很大程度上,30和40年代的 福利理论在于表明情况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在这种情况 下,自由放任政策是不合适的。换言之,新福利经济学 涉及的政策准则,是同‘竞争状态’,‘个人契约自由’ 等无关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18
西方福利经济学
四、收入均等化及最适度配置资源的政策主张
庇古认为,要改善社会生活状况,增进经济福利,主要有两条途 径:一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实行适度的收入均等化;二是通过 不断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总量。 庇古认为,如果实行适度的收入均等化,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 移给穷人,社会福利就会增大。增加一元钱的收入,对于富人只是锦 上添花,而对于穷人则是雪中送炭。显然,增加的这一元钱对于穷人 的效用就要高于对于富人的效用,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则 可以增加货币的效用,从而使社会满足程度提高,使社会福利总量增 加。庇古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他认为,这种转移除了依靠 “资源转移”,即富人自愿拿出一部分收入举办公益事业外,更主要 的是需要政府实行“强制转移”。政府向富人征税(累进的所得税和 遗产税),所得收入再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补贴穷人。

庇古与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庇古与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庇古与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一、背景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成为主流。

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劳工条件恶劣、社会贫富分化等,这些问题让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改善社会福利。

这种思考最先得到了法国的庇古的支持,他强调政府应该是为了人民的福利服务的。

二、庇古的思想及影响庇古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政府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的福利”。

这种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在当时的法国,他的思想意识被广泛传播,成为社会改革的倡导者。

庇古的思想也在19世纪初的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最终成为了公共福利经济学中的核心思想。

三、福利经济学的发展福利经济学是在庇古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政府应该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以保障人民的福利,这是一种政府主导的经济理论。

这种理论在20世纪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失业保险、教育补贴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使社会更加公平。

四、福利经济学的争议福利经济学的实施遭到了一些学者的反对。

他们认为,政府的干预会产生不好的后果,比如会导致市场失灵,此外,他们还质疑政府的决策是否真正能够反映人民的利益,因此政府的干预应该是有限的。

这种观点引发了一系列争议。

但是总的来说,福利经济学的原则是有意义的,政府应该为人民的福利服务,这是一项基本的社会责任。

五、结论庇古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公共福利经济学也是在这个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福利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实现社会公平。

虽然存在一些争议,但我们仍然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福利经济学的理念,以为人民谋福利、促进社会发展。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第一章概述1.福利经济学的概念: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科,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分支。

2.关于效用: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心理满足,是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可分为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3.基数效用是认为效用可以用确切的数量衡量。

4.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也是讨论收入再分配的合理性的基础;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分出强弱程度,列出顺序,进行比较.序数效用是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性概念。

5.福利可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一般福利与经济福利。

6.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指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客观上“是什么样的"运行机制等的分析。

实证经济分析,描述经济中的事实、情况和关系.●规范分析:是指提出政策建议、涉及“应该如何"等命题的分析,包含价值判断。

规范经济分析,涉及伦理和价值判断.●当经济学的研究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时,这种经济学就叫作规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7.福利经济学的场所与发展●1920年,《福利经济学》问世;旧福利经济学(基数测量、效用可比)的代表人物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帕累托、卡尔多、阿罗等人(序数效用、补偿原则、不可能定理))是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罗尔斯、森、黄有光等进一步发展福利经济学。

8.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资源如何合理配置、收入状况如何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从总体效率或总体福利出发,其目标是提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方案或改革措施。

具体包括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社会福利度量和影响研究、社会/公共选择理论研究及政策与方案研究.第二章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1.帕累托原理: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指指资源分配达到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反过来说,……).帕累托改进的目标是帕累托最优。

福利经济学主要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福利经济学主要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福利经济学主要观点及其现实意义关键词:福利经济;社会保障;资源配置;现实意义一、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体系,首先出现于20世纪初期的英国1920。

A.C.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现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福利经济学的出现,是英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原本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的社会问题变得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研究趋向,导致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庇古之后的福利经济学则为新福利经济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美等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

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帕累托最优状态概念和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分析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工具。

二、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观点1.国民所得最大化要求资源配置最优化庞古运用独创的边际社会净产品(MSNP)和边际私人净产品(MSNP)的观点,分析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只有当边际社会净产品的所有用处得到使用时,国民所得才能最大化,而当边际私人净产品与边际社会净产品出现差异时,国民所得就不能最大化。

限定该结论有三个重要条件:一是任何再分配都产生交易成本。

二是指导减少转移成本和增加流动性的行为,如果信息不充分,有可能把资本和劳动力配置到低生产率的部门,使其达不到预期目的。

三是由于政府对这些行为的补贴增加纳税者的负担,只有当私人部门无法改善流动性或信息时,该定论才是恰当的。

边际私人净产品与边际社会净产品之间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是,对那些没有使用某种资源的人来说,其中部分边际产品从正向或反向变化了。

当边际社会净产品与边际私人净产品相等时,才会有理想状态的产出。

在那些有一个或多个卖者的行业里,庇古认为实际产量一般来说要低于其理想产量。

福利经济学述评

福利经济学述评

福利经济学述评福利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资源,以实现最大福利的学科。

在当今社会,福利经济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综述、实践应用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述评。

一、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福利经济学以效用和福利为基本概念,旨在寻找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使得社会总效用达到最大化。

其中,效用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而福利则是指社会成员因拥有某种资源或能力而获得的福利水平。

在福利经济学中,资源配置的优化是提高社会福利的关键。

二、福利经济学的理论综述福利经济学有许多重要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涓滴理论、平等分配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涓滴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会带来益处,这些好处会逐渐渗透到各个阶层,最终惠及所有人。

平等分配理论则资源的公平分配,认为这样可以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可持续发展理论则强调经济的长期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三、福利经济学的实践应用福利经济学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政府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时,会参考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以实现更公平、更有效的资源配置。

此外,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选择投资项目时,也会考虑福利经济学因素,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福利经济学的未来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化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日益严重,福利经济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技术进步可能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社会财富,但也可能带来就业结构调整和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

全球化可能会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也可能带来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

气候变化可能会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也将对福利经济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面对这些挑战,福利经济学需要进一步研究技术进步、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机制和程度,探讨适应新形势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安排。

此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福利经济学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上也可能会有新的突破。

第二章 “福利国家”论

第二章  “福利国家”论

第二章“福利国家”论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使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出现了严重危机,同时也对狭小范围的、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不能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发展要求的社会福利理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解决严重的失业、贫困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了“新政”。

1935年美国正式通过了旨在解决失业和养老问题的《社会保障法》,这是美国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立法。

从此,美国逐步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将社会保障制度化。

这对二战后福利经济制度的全球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不仅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全面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现代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并使福利型社会保障思想在西方工业化国家逐步得以确立。

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使经济学家产生了共鸣。

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所导致的“凯恩斯革命”使国家干预主义与社会保障完全结合起来了,同时使国家干预论者的福利经济思想逐步形成,并在西方福利经济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以上这些思想和理论集合起来,可以成为“福利国家”论。

一、“福利国家”论的产生福利国家论虽然最终形成于二战后,但这种思潮由来已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19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萌芽时期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者”或改良主义者的著作和讲话里,已经出现了有关“福利国家”的改良主义思想,但还没有系统化。

1.约翰·穆勒的折衷主义思想19世纪中叶,约翰·穆勒(John Mill)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不公平,提出了有关分配制度的折衷主义思想。

穆勒将生产与分配割裂,认为生产方式是永恒的,而分配方式则是可以改变的。

他认为,目前的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可以在保存现存生产方式的条件下,通过政府立法来减少分配上的不平等,消除这些弊端。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有利于发展生产、普及教育、控制人口,以及由于把公共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克服利己主义。

旧福利经济学与新福利经济学的经济思想比较分析

旧福利经济学与新福利经济学的经济思想比较分析
福利经济学产生以来,虽然理论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新福利经济 学和旧福利经济学内部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一)他们都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学说、消费者“自由选择”学说和 自由竞争学说之上的,都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论证竞争市场的有效 性及其例外,得出了福利经济学的第一个基本定理,即竞争的市场注定是 帕累托有效的; 二是认为政府通过采取合适的收入分配政策能够有效地 矫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或帕累托最优,得出了福利经济 学的第二个基本定理,即在采取了合适的收入分配措施之后,帕累托效率 仍然可以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实现。
一、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是西方经 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 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经济运行的 目标即检验社会经济行为运行好坏的标准;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 的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的条件及其政策建议等。
(一)旧福利经济学强调关怀弱势群体,新福利经济学关注个人福利 旧福利经济学认为福利和商品一样,具有边际效用,且可以用具体的 数值表示出来。但在自由市场中不一定会实现福利边际效用的最大化。 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中存在的富人和穷人,富人本身经济状况就比较好, 在社会福利得到提升以后,富人的边际效用很难提高。相反,穷人则可以 得到较高的边际效用。因此,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办法,提高国家的福 利,尤其是关注弱势群体的福利情况,则可以增加整个国家的福利“效
用”。 新福利经济学家则更强调个人福利,认为社会所有成员的福利之和
就构成了社会总福利。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社会成员对福利的边际效用 感受是无法确定衡量的,也就无法进行对比。新福利经济学家还认为个 人福利的增加不会导致他人福利的减少。

福利经济学沿革

福利经济学沿革

亚当.斯密经济思想
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发表的不朽著作《国富论》当中,为他的市 场制度体系构造了一个独立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包含了三 个组成要素:自私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机制。亚当.斯密 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解释这三个要素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并 构建其理论框架的,由此可以看出庇古与亚当.斯密的承继关系。
W=F(Z1,Z2┄┄)
以上,W是指社会福利,F表示函数,Z1,Z2┄┄代表所有可能影 响福利的变量。其中,Z1,Z2这些各种影响福利的变量可能组合 成各种不同的方式,因此,福利的最大化取决于这些变量的排列 组合情况和每个人对这种排列组合的选择,而个人的选择则取决 于个人的偏好;于是,福利最大化便追溯到一个道德的领域,即 社会成员的主观评价问题。上述表述也可以反过来推理:个人的 偏好选择决定了个人的福利最大化,个人的偏好选择最终总和地 决定了整体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增减情况。
庇古的经济思想
庇古“将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会使满足增大”的命题,主张国家 干预国民收入分配并使收入均等化的理论,从政府作用的角度出发,已 经远远超出了亚当.斯密对政府作用的限制。
庇古的经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了英国改良主义经济学家霍布森提出的 “最大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霍布森在对垄断资本主义作了深入考察之 后,于1902年出版了《帝国主义》一书,认为,当竞争的资本主义进入 垄断的资本主义阶段之后,看不见的手支配的市场和谐状态已不复存在, 并明显地呈现出种种弊端,经济学家应该分析这些弊端和探讨国家对其 进行纠正的措施。霍布森提出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 思想,认为国家干预的范围不仅包括分配领域,还应包括生产领域,主 张通过税赋消灭财富不均,实行免费医疗和老年抚恤金,提出进行失业 救济和工资评议等一系列“合理的健全的社会政策”,倡导发展公用事业, 对一些企业进行直接的管制,协调个人的社会的利益,并明确指出要实 现“最大的社会福利”。在霍布森看来,经济学应当把“社会福利”问题作为 研究的中心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剩余价值”是占有别人劳动所 得;这种分配是不平等的,它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应当通过税收政策 或者通过“国有化”的途径使“剩余价值”归政府所有,用于“社会福利”。

福利经济学沿革(1)

福利经济学沿革(1)
n 在亚当.斯密看来,(1)追求个人利益是一般的“人性”,经济 活动的主体,就是这种体现人类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后人称之 为“经济人”;(2)人类的利己主义本性必然产生“交换”, 这是“一种人类倾向”,“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 互相交易┄┄这种倾向,为人类所共有,亦为人类所特有,在其他 各种动物中是找不到的”;(3)人类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必然 又引起“分工”,因为,“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 去多得多的工作量。”人性─交换─分工,亚当.斯密就是从这三 个方面入手演绎出自己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而个人利己主义则 是亚当.斯密的整个经济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
福利经济学沿革(1)
庇古至少作出了如下三个重要 贡献:
n 庇古至少作出了如下三个重要贡献: n 第一,确立了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庇古运用
边际分析的方法对市场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 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是边际私人净产品与边际 净产品相等,亦即说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边际 社会净产品相等。市场作用就是通过自由竞争 和社会经济资源的自由转移来实现上述的诸条 件,从而使经济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达到 最优。
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n 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n 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的巨著《福
利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诞 生,它开创了福利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对福利 概念及其政策应用作了系统的论述,在西方经 济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从此,福 利经济学一词广为流行,庇古也被推崇为福利 经济学之父。
福利经济学沿革(1)
庇古的功利主义
n 庇古认为,福利由效用构成,效用就是满足,人性的 本质就是追求最大的满足即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追 求最大的福利。
n 从上述命题出发,庇古提出了国民收入极大化和收入 均等化两个福利概念。庇古说,影响经济福利的因素 主要有两个,一是国民收入的大小,一是国民收入在 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因为,要想增加经济福利, 就必须要增加国民收入;同时,还要消除国民收入分 配不均等的情况。庇古的国民收入极大化和收入均等 化这两个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命题在西方经济学史中作 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即首次将社会福利问题与国家 干预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作为一个重要的专门领域 加以研究,

经济学与社会福利

经济学与社会福利

经济学与社会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着如何有效配置有限的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福利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经济学在提高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

一、社会福利的定义和含义社会福利是指社会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一定的物质与精神福利,促进人民全面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措施。

社会福利包括但不限于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

二、经济学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1.资源分配优化经济学通过研究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社会福利的提升提供了基础。

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经济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配置效率,并提供物质基础保障。

例如,在医疗领域,经济学研究可以帮助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保障全民健康。

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社会风险的评估和防范措施的研究,经济学能够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设计提供指导。

这些措施可以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和稳定性,为较弱群体提供更好的福利保障。

3.经济增长与福利改善经济学研究促进经济增长的规律,为提高社会福利提供了方法和路径。

经济增长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财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通过调控市场经济,经济学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福利的提升。

4.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学的研究还关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为提高社会福利提供了重要支持。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环境资源的价值和可持续利用的方法,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

保护好环境,为社会福利提供更加可持续的发展基础。

三、经济学在社会福利中的挑战1.资源分配不均尽管经济学可以提供资源分配的理论基础,但现实中资源分配往往存在不均。

不公平的分配会降低社会福利的整体水平,加大社会矛盾。

经济学需要进一步研究,提出更加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

2.制度建设不全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需要依靠完善的制度支撑。

而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仍不完善。

1、福利经济学导论

1、福利经济学导论

2019/12/3
24
1.2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社会成员中个人福利的总和。
由于个人效用有序数效用和基数效用之分,相应地,社会 福利也有向量和标量之分:
社会福利的向量概念
认为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个人序数效用的向量。社会 福利增进与否,只能比较全体社会成员的变好或不变,而 不能比较一部分成员变好,另一部分成员变坏的情况。
2
2019/12/3
3
让我们在这门课上相识
自我介绍
课程内容:这既是讲述理论也是讲述政策的一 门课;
课程定位:不是玩术语、公式,而是寻找政策 评价的标准、让我们顺势而为!
本人特点:水平不高但态度不错 zh 尽量用简洁语言表达对这门课的希望。
2019/12/3
12
实例:生活中的公平与效率
“蛋糕”:包括物质福利、非物质利益、权
利……
陈竺:公立医院改革难点是公平和效率的统 一.flv
杨禹:海关通关不能为追求效率丧失公平.flv
治堵不限公务车 既失效率也失公平.f4v
解读“十二五”系列评论-“均等化”带来公平 更激发效率.mp4
可以说,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 政治等领域的一系列重要和基本的问题,比如:资源 配置选择、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及社会福 利政策等问题。
由此可见,福利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是 关信人类自身发展和切身利益的实践科学。
2019/12/3
9
学什么:内容简介
第一章、福利经济学导论 第二章、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 第三章、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第四章、反垄断与政府政策 第五章、公平与效率 第六章、失业与就业 第七章、贫困与反贫困

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领域中,福利经济学是一门独特而重要的学科。

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对于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经济学,并介绍其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福利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福利经济学是研究个人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经济学分支。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经济手段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效率和公平。

1. 效率福利经济学强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调节手段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要求充分利用市场的价格信号和供需关系,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公平福利经济学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通过对收入和财富的合理分配以及社会福利的优化,实现社会市场秩序的协调性和公平性。

二、福利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如社会政策制定、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和福利改革等方面。

1. 社会政策制定福利经济学为政府的社会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它通过研究社会福利函数的形式以及政策对社会福利函数的影响,为政府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2. 税收政策福利经济学分析了税收政策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通过研究税收的效应和激励机制,福利经济学可以为政府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提供建议。

3. 社会保障福利经济学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机制,以提高社会的经济安全性和公平性。

通过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和公平性,福利经济学可以为社会保障政策的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

4. 福利改革福利经济学研究福利改革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改革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群的福利变化等。

通过分析福利改革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福利经济学可以为政府制定福利改革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三、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趋势福利经济学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不断发展和演变。

福利经济学的概念

福利经济学的概念

亚当.斯密经济思想
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发表的不朽著作《国富论》当中,为他的市 场制度体系构造了一个独立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包含了三 个组成要素:自私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机制。亚当.斯密 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解释这三个要素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并 构建其理论框架的,由此可以看出庇古与亚当.斯密的承继关系。
是社群中的一部分.
福利经济学的哲学思想基础。
从穆勒到马歇尔许多思想家的功利主义思想和社会改良思想对庇 古都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直接 建立在边沁的功利主义之上。
经济思想渊源
在福利经济学那里,资源有效配置来自一个完 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的市场体系;在这个体系 当中,一切商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一切 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在这个 体系当中,当每一个消费者出自自利动机追求 利润最大化时,当每一个消费者出自自利动机 追求效用最大化时,整个经济将是有效的,或 达到不能使任何人变得更好而不使另一些人变 得更坏的最优状态即帕氏最优状态。福利经济 学的这一思想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第二,确立了社会福利最大化
的标准。
第二,确立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标准。根据边 际效用递减的法则,庇古认为,要增加社会福 利,就必须实现收入均等化,因为,一个人手 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其边际效用就越小,反之 则相反。但市场机制对收入均等化无能为力, 国家应通过征收累进税的办法把富人的一部分 钱收来举办社会福利事业,让低收入者享用, 缩小贫富差距,以增大社会福利。当所有人的 收入均等从而使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时,社会 经济福利就会达到最大化。
从对政府的作用的上述基本认识出发,亚当.斯密明确地对政府的 “义务”作了如下三点限制: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 社会的侵犯。第二,保护社会上每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任何其 他人的侵害或压迫,即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 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设施。亚当.斯密用了整整三节的篇幅从费 用支出的角度对上述三个政府职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社会福利理论

2社会福利理论
–家庭经济规模效应
–“福利国家”破坏经济效率
• 哈耶克(Hayek. Friedrich August ,18991992) • “自生自发秩序” • 肯定福利国家中不损害个人自由的行为,反 对福利国家中对经济进行过分干预的计划
–两种社会目标:对个人自由没有损伤的目标与损 伤自由的目标 –福利国家目光短浅,效率低下 –福利国家对个人自由有威胁 –对经济发展具有破坏力
–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目标:共同富裕, 即消除社会贫富差距
»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 提高工人工资 » 实现低而稳定的物价
–生产优先于分配(效率优先于公平 )
讨论:弗里德曼的学票制度
“教育券”是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 弗里得曼的一贯主张。弗里德曼看来,他认为政 府对公立学校的财政支持,造成了公立学校的垄断地位,而垄断有悖于 竞争,导致公立教育质量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公立学校理所当然 地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就容易忽视质量和效率。所以政府垄断和竞争 不充分是学校办学质量低下的首要原因,因此他在1955年一篇名为《政 府在教育中的角色》的论文里提出了学券制——“教育券”制度。 “教育券” 是弗里德曼针对当时美国公立学校的弊端提出的,简 单解释,教育券就是政府对每一个适龄的中小学学童,发一张可抵某一 票面金额学费的记名学票,不可转让。在学票制下,各个学校无论是公 立还是私立,可以自由制定学费与教学质量,政府停止补贴亏损的公立 学校。学生用学票抵缴学费,根据其票面金额与其选择的学校的学费的 差额以现金多退少补;学校持收到的学票到辖区政府领取现金;政府用 停止补贴公校“亏损”所省下的钱来向学校赎回学票。这样,学生可以 如一般消费者一样,根据适合他的地点、教学方法、硬件质量、学费水 平来自由选择学校,性价比成为衡量标准。学校为了争取学生,自会提 高质量、降低成本,以求利润最大。 通过这种方式把竞争引入公立学校体系,在“学券”的流动中实 现优胜劣汰,医治公立学校的“集权过度症”,适当遏制教育官僚主义 的滋长。弗里得曼说:“政府有责任投资教育,但却没有必要经营学 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二、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大危 年 不久,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火战。在这期间, 机。不久,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火战。在这期间,一 批关于福利经济学的重要论文相继出现了。 批关于福利经济学的重要论文相继出现了。最著名的 是英国的卡尔多、希克斯和美国的霍推林、 是英国的卡尔多、希克斯和美国的霍推林、柏格森等 人发表的论文。后来,美国的萨缪尔森、 人发表的论文。后来,美国的萨缪尔森、西托夫斯基 等人也都积极参加福利经济学的讨论。 等人也都积极参加福利经济学的讨论。 • 经济学家把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称作旧福利经济学,而 经济学家把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称作旧福利经济学, 把庇古以后的福利经济学称作新福利经济学。 把庇古以后的福利经济学称作新福利经济学。 • 20世纪 年代以来,福利经济学又得到了广泛的关 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纪 年代以来, 注和重视。 注和重视。
第二章 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第二节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 第四节 当代福利经济学
1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一、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二、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2
一、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 ) • 福利经济学以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作为思想基础。 福利经济学以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作为思想基础。 • 边沁(1748-1832)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英国的社会学家和哲学 边沁( ) 家。 • 他认为,人们的理性活动是寻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如果让每个 他认为,人们的理性活动是寻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人都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那就会实现公共利益, 人都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那就会实现公共利益,即最大多 数人的最大幸福。因此,他把道德归结为快乐和痛苦的计算, 数人的最大幸福。因此,他把道德归结为快乐和痛苦的计算, 他把这称为”效用原则” 他把这称为”效用原则”。效用原则或译为功利原则或功用原 则。 • 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含义在于:既然功利 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含义在于: 应当作为道德最高准则的原理, 应当作为道德最高准则的原理,追求幸福是基于人类本性的根 本动机,而社会作为个人的总和, 本动机,而社会作为个人的总和,社会的幸福作为社会成员的 幸福的总和,那么,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幸福的总和,那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既是道德 标准,又是立法和制定政策的标准。 标准,又是立法和制定政策的标准。
(二)庇古采用边际效用分析 法来计算经济福利 假定消费者购买茶叶。随着 假定消费者购买茶叶。 茶叶价格的下跌, 茶叶价格的下跌,消费者所 购买的数量将增加。 购买的数量将增加。
茶叶每磅价 先令) 格(先令)
消费者购买 数量
20 14 10 6 4 3 2
1 2 3 4 5 6 7
13
一、效用基数和经济福利
5
一、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四)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福利经济学最早起源于霍布森(1858-1940)。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福利经济学最早起源于霍布森( )。 霍布森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是突出的, 霍布森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是突出的,应当引起人 们的注意,他主张以“社会福利”作为经济研究的中心问题。 们的注意,他主张以“社会福利”作为经济研究的中心问题。 霍布森主张通过税收政策或国有化使剩余价值转归政府所有, 霍布森主张通过税收政策或国有化使剩余价值转归政府所有, 并被政府用于社会福利方面。 并被政府用于社会福利方面。但他不曾建立资产阶级福利经济 学的体系。他对以后福利经济学的影响是不大的。 学的体系。他对以后福利经济学的影响是不大的。 •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产生。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产生。
11
一、效用基数和 福利 • 例如,他把全部收入用来购买两种商品: 例如,他把全部收入用来购买两种商品: A和B,那么,他就要使得 和 ,那么,
A边际效用 B边际效用 = A价格 B价格

A边际效用 A价格 = B边际价格 B价格
12
一、效用基数和经济福利
MU X = PX ⋅ L
MU Y = PY ⋅ L
MUz = Pz ⋅ L
MU X MU Y MU Z = = =L PX PY PZ
16
一、效用基数和经济福利
(三)庇古关于计算经济福利时货币边际效用不变的 假定
• 假定消费者的福利来自他购买商品时所得到的效 用或满足,所以要计算这种福利, 用或满足,所以要计算这种福利,应当假定货币 边际效用不变, 边际效用不变,以便考察商品的边际效用和总效 用的变化。 用的变化。所以庇古正是从假定货币边际效用不 变出发来考察经济福利的计算的。 变出发来考察经济福利的计算的。
3
一、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二)边沁以后功利主义学说的发展 • 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到了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 穆勒 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到了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穆勒 (1773—1836)的手里,便同政治经济学正式结合 )的手里, 在一起。 在一起。 • 后来,詹姆斯·穆勒的儿子约翰 穆勒(1806-1873) 穆勒的儿子约翰·穆勒 后来,詹姆斯 穆勒的儿子约翰 穆勒( ) 坚持功利主义学说,并在这方面作了新的发展。 坚持功利主义学说,并在这方面作了新的发展。 • 马歇尔作为一个十九世纪末期集庸俗经济理论之大 成者,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保存了二重性, 成者,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保存了二重性,即一方面 是纯粹的边沁功利主义原则, 是纯粹的边沁功利主义原则,另一方面是对边沁功 利主义原则的怀疑和修正,即社会改良思想。 利主义原则的怀疑和修正,即社会改良思想。
9
一、效用基数和经济福利
(一)庇古对福利的解释 • 庇古对福利概念提出了两个命题:“第一, 庇古对福利概念提出了两个命题: 第一, 福利的要素是一些意识形态, 福利的要素是一些意识形态,或者说是意识 形态之间的关系;第二, 形态之间的关系;第二,福利可以置于较大 或较小的范畴之下” 或较小的范畴之下”。
(二)庇古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计算经济 福利 •
14
一、效用基数和经济福利
(三)庇古关于计算经济福利时货币边 际效用不变的假定
• 假定一个消费者想购买商品 。以MUx表示 假定一个消费者想购买商品X。 表示
X的边际效用。以L表示货币的边际效用。以 的边际效用。 表示货币的边际效用。 的边际效用 表示货币的边际效用 Px表示价格。 表示价格。 表示价格
17
一、效用基数和经济福利
(四)庇古论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 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庇古进一步论述道:“影响 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庇古进一步论述道: 任何国家经济福利的经济原因,不是直接的, 任何国家经济福利的经济原因,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经济福 利的客观对应物,即经济学家们所谓的国民收入的形成和使用。 利的客观对应物,即经济学家们所谓的国民收入的形成和使用。 正是由于经济福利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货币量杆联系起来的 那部分总福利, 那部分总福利,因此国民收入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那部分社会 客观收入,所以这两个概念,经济福利和国民收入,是对等的, 客观收入,所以这两个概念,经济福利和国民收入,是对等的, 对其中之一的内容的任何表述, 对其中之一的内容的任何表述,就意味着对另一个内容的相应 表述” 表述”。 • 庇古在这里所谈的问题,涉及国民收入理论的三个方面,即国 庇古在这里所谈的问题,涉及国民收入理论的三个方面, 民收入量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分配,以及国民收入的变动。 民收入量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分配,以及国民收入的变动。
18
二、收入的转移
(一)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的提出 • 在庇古看来,要增加经济福利,就要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国民产品的数量, 在庇古看来,要增加经济福利,就要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国民产品的数量, 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在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上, 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在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上,庇古发展了马歇尔 的观点。 的观点。 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指出: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福利的是: 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福利的是: 第一,国民收入的大小,第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第一,国民收入的大小,第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后来,庇古在《福利经济学的几个方面》一文中写道: 后来,庇古在《福利经济学的几个方面》一文中写道:“在福利经济学中 有两个命题,粗浅地说,即第一,对于一个人的实际收入的任何增加, 有两个命题,粗浅地说,即第一,对于一个人的实际收入的任何增加,会 使满足增大;第二,转移富人的货币收入于穷人会使满足增大。 使满足增大;第二,转移富人的货币收入于穷人会使满足增大。”这两种 情况之中,如果一种情况朝着有利的方向变化, 情况之中,如果一种情况朝着有利的方向变化,而另一种情况没有发生不 利的改变,那就能够认为经济福利增加了。庇古说:“以下情况中的任何 利的改变,那就能够认为经济福利增加了。庇古说: 一种情况,即或者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减少穷人在其中占有的绝对份额, 一种情况,即或者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减少穷人在其中占有的绝对份额, 或者使穷人占有的绝对份额增加,而不减少国民收入, 或者使穷人占有的绝对份额增加,而不减少国民收入,都一定会增加经济 福利。如果使得其中之一的数量增加,却使另一数量减少, 福利。如果使得其中之一的数量增加,却使另一数量减少,那么对于经济 福利的影响就不明确了。 福利的影响就不明确了。”
4
一、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三)“消费者剩余”和“最优状态”概念的提 消费者剩余” 最优状态” 出 • 在福利经济学正式出现之前,经济学家在进一 在福利经济学正式出现之前, 步加工和修饰主观价值论时提出的一些分析工 以后一直为福利经济学所采用。其中, 具,以后一直为福利经济学所采用。其中,马 歇尔提出的“消费者剩余”概念和帕累托 歇尔提出的“消费者剩余” 概念, (1848-1923)提出的“最优状态 概念,作为 )提出的“最优状态”概念 分析工具, 分析工具,对于福利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主要 作用。 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