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儿童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一、0 - 1岁婴儿期心理发展特点(感知运动阶段)1. 生理发展- 新生儿的身体各部分机能还很脆弱,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身体快速发育。
例如,婴儿的视力在出生时很模糊,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能看清物体轮廓、颜色等,到1岁左右视力基本接近成人水平。
- 婴儿的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从最初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握持反射等)逐渐发展为有目的的动作。
在0 - 3个月时,主要是头部和颈部的动作发展,如能抬头;3 - 6个月时,开始学会翻身、坐立;6 - 9个月时,能爬行;9 - 12个月时,部分婴儿开始站立和行走。
2. 认知发展- 感知觉发展迅速。
婴儿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世界,例如,他们对声音非常敏感,在胎儿期就开始有听觉反应,出生后能区分不同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
在视觉方面,他们对黑白对比强烈的图案、人脸等比较感兴趣。
- 这一阶段婴儿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通过感知运动来实现的。
他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如抓握、摇晃、敲打物体等,来了解物体的属性和因果关系。
例如,当婴儿发现拉玩具上的绳子会使玩具靠近自己时,他们就开始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
3.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出生后就会表现出情绪反应,如哭、笑等。
0 - 3个月时,主要是满足生理需求后的满足性微笑;3 - 6个月时,开始对熟悉的人有更多的社会性微笑;6 - 12个月时,婴儿开始表现出对主要照顾者(如母亲)的依恋关系,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不安(分离焦虑),而见到母亲回来时会表现出高兴(依恋行为)。
- 婴儿在这个阶段也开始有简单的人际交往,如与家人的目光交流、发出声音回应等。
二、1 - 3岁幼儿早期(前运算阶段早期)1. 生理发展- 身体发育速度较婴儿期有所减缓,但仍然在不断成长。
幼儿的身高、体重稳步增加,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在提高。
例如,他们能够更稳地走路、跑步,还能尝试攀爬等动作。
- 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迅速,幼儿能够用手进行更复杂的操作,如用勺子吃饭、搭积木、涂鸦等。
(完整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同年级段的心理特点一年级: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
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
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
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
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
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
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产生动摇。
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
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幼儿各年龄段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
幼儿时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以下是幼儿各年龄段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的详细说明:1.0-1岁婴幼儿期:年龄特点:-身体发展迅速,逐渐学会坐、爬、站和行走。
-语言能力尚未发展,主要以哭泣、咿呀声和面部表情来表达需求。
-需要大量的食物和睡眠来促进生长和发展。
心理特点:-通过触摸、咀嚼物品等方式来探索和认识世界。
-对父母和主要照顾者的亲近和依赖性较强。
-具有直觉思维,对环境变化敏感。
2.1-2岁幼儿期:年龄特点:-学会站稳和行走,开始探索环境和物品。
-语言能力逐渐发展,能说出简单的词语和短语。
-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欲望,倾向于自己尝试和实验。
心理特点:-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勺子、杯子等。
-学会模仿和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摇头表示拒绝、笑表示高兴等。
-具有“自我中心”思维,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3.2-3岁幼儿期:年龄特点:-具有丰富的动作能力,能够跑、跳、爬等。
-语言能力显著增强,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和表达愿望、需求。
-开始对事物的分类和排序有一定的认识。
心理特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喜欢提问并探索新事物。
-开始培养社会技能,如分享玩具、等待轮流等。
-具有逆反心理,倾向于挑战和反抗成人的规定和限制。
4.3-5岁幼儿期:年龄特点:-大脑发展迅速,思维逐渐理性化,开始实施计划、解决问题。
-语言能力大幅增强,能够使用复杂的句子和语法结构。
-协调能力提升,例如能够踩脚踏车、穿衣服、梳头等。
心理特点:-开始发展独立性和自主性,愿意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具有群体意识,逐渐学会分享和合作,并形成友谊。
-增强社交技能,能够根据他人的情绪和需要去表达自己的关心和帮助。
综上所述,幼儿各年龄段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在身体发展、语言能力、认知发展以及社交技能方面都有具体的差异。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名词解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名词解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不同心理阶段表现出的行为、思维、情感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特征。
在不同的心理阶段,儿童发展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因此了解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对于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和行为非常重要。
以下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征:
1. 婴儿期(0-1岁):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基础阶段,特征是身体发育迅速,情感不稳定,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感官,社交能力较弱。
2. 幼儿期(1-3岁):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征是开始学习走路、说话、认知和情感逐渐稳定,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逐渐从感官转向抽象概念,开始形成自我概念和安全感。
3. 学龄前期(4-6岁):学龄前期是儿童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征是开始学习基础的生活技能,如走路、奔跑、跳跃、洗手等,开始接触更多的事物,对事物的认知逐渐从具体向抽象发展,开始形成初步的情感和价值观。
4. 学龄期(7-12岁):学龄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征是学习基本技能,如阅读、写作、数学等,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开始形成初步的社会技能和社交能力。
5. 青春期(13-18岁):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征是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加速,情感和价值观逐渐成熟,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
除了以上基本概念和特征外,儿童心理年龄特征还与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有关,例如认知任务、情感任务、社交任务等。
了解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的需要和帮助儿童实现其发展任务。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指个体儿童心理与其因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演变,包括智力、情绪和个性、社会性等各方面的特征及总体特征。
1、新生儿期(0-2月):是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能够产生本能和条件反射;
2、婴儿早期(1-6月):视听觉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定向活动认识世界,手眼动作也会逐渐协调;
3、婴儿晚期(6-12月):会产生依恋关系,语言功能会萌芽,肢体动作也在此时期迅速发展;
4、先学前期(1-3岁):思维和言语能力逐渐发展,能够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展现出最初的独立性;
5、学前期(3-6岁):此阶段具有较大的情绪作用,拥有强模仿性以及肢体活动性并开始自觉控制和调节心理活动,逐步展现出独特个性,对成人依赖性强,能够理解和遵守规则,抽象思维逻辑开始发展。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会随社会制度、历史发展阶段,生活和教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而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其中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但也不可夸大其词。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建议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建议愉快的暑假即将接近尾声,在新的一学期里,希望孩子变得更加努力,却又担心孩子压力太大,而出现一些过激行为?今天我们就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他们的心理及生理特点,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些建议:01、小学低年级阶段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尤其是即将升入一年级的儿童,他们基本不会自己收拾书包和整理内务。
除了需要在校老师的指导外,家长在家中的指导也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阶段的儿童观察事物还不够透彻,情绪容易冲动,专注力不高,在做活动时依赖性较强,对自我的评价完全依赖老师和家人,学习主要以兴趣为主,自觉性不强,易出现遗忘、丢三落四等情况。
给家长的建议:作业方面,针对孩子们心理和成长的特征,低年级的家长们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出现的问题,比如孩子在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平时的默写、口算训练,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等完成情况,都需要家长及时与老师多沟通了解,并根据孩子当时的学习状态及时进行调整、监督。
也可以请教身边优秀家长的经验。
习惯方面,家长在家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坐姿、朗读姿势以及提笔姿势的规范性;训练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学会仔细检查,逐步养成做事不拖拉、细心的好习惯。
生活方面,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完成学习资料的准备工作,上课前能自觉做好课前准备,女孩子午休后会简单地打理头发等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师方面的思考:根据一年级孩子刚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新的环境和新的老师,许多学生会对此感到陌生、紧张、茫然,不知所措等不良情绪,李老师准备在新学期开学后筹办新生亲子系列活动:游戏一:互相认识、互赠礼品建议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做好名字水牌并了解名字包含的意义,给小朋友带点自己的小玩具,可以是一张书签、一张贴纸、卡片或者小玩具,可以互赠礼物,介绍礼物的意义,介绍自己的名字、认识彼此。
游戏二:我猜你比两位小朋友(亲子)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每组6个词迷,两人轮流猜3个,共六个词迷。
小学到高中各个年龄段学生心里特点
小学到高中各个年龄段学生心里特点小学到高中各个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在小学到高中的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阶段(6-12岁):- 童年心理:小学生处于童年时期,他们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
- 学习兴趣:小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充满兴趣,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 注意力短暂:小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够集中,容易分心。
- 自信心脆弱:小学生的自信心较脆弱,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
- 规则意识:在小学阶段,学生逐渐明白社会规范和学校规则的重要性,并努力遵守。
初中阶段(12-15岁):- 身份探索:初中生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并试图寻找自己的独特之处。
- 增强自主性:初中生希望能够独立处理问题,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 社交焦虑:初中生对同龄人的看法极为在意,可能会出现社交焦虑现象。
- 情绪波动:由于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情绪容易波动,经常会有情绪化的表现。
- 学业压力:初中生在学习上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需要适应更快的学习节奏。
高中阶段(15-18岁):- 身份建立:高中生更加注重建立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并开始明确自己的未来目标。
- 自我控制:高中生逐渐具备自我控制和自律的能力,能够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
- 思维发展:高中生的思维更为抽象和复杂,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推理。
- 社会关系:高中生开始重视自己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与同龄人的友谊和恋爱关系。
- 考试压力:高中生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备考。
总结起来,小学到高中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需要教育者和家长们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理解和引导他们。
了解这些心理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支持和教育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年龄心理学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年龄心理学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年龄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不同年龄段人们在心理上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本文将对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进行探讨。
一、婴幼儿(0-2岁)婴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他们的心理发展非常迅速。
主要心理特点如下:1. 探索欲强烈:婴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会主动去探索新事物和新环境。
2. 依恋需求:婴幼儿对母亲或主要抚养者有强烈的依恋需求,渴望得到关爱和安全感。
3. 情绪易变:婴幼儿的情绪变化较为剧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针对婴幼儿的心理特点,父母和照料者需要给予他们安全的环境和稳定的情感支持,满足他们的探索欲和依恋需求。
二、儿童(3-12岁)儿童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展现出以下心理特点:1. 好奇心强烈:儿童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大幅提高。
2. 自我意识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认同。
3. 社交需求增强:儿童逐渐开始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他们渴望获得友谊与归属感。
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提供丰富的学习和玩耍环境,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和自我探索能力。
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合作意识,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青少年(13-18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身心发展的巨大变化。
主要心理特点如下:1. 自我意识的加强:青少年开始更加关注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他们对自身特点和社会地位有着强烈的认识和需求。
2. 角色认同的探索:青少年开始对不同角色进行认同探索,渴望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3. 独立需求:青少年追求独立和自主,他们渴望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家长和教育者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和支持,鼓励他们进行自我意识和角色认同的探索。
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特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
了解这些心理特点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照顾孩子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下面将从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三个不同的阶段来分析孩子心理上的特点。
幼儿期(1-6岁)在幼儿期,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安全感和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以下是幼儿期孩子的心理特点:1.自我中心思维:幼儿期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难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他们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2.想象力丰富: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想象力发展迅速,他们常常会创造出自己的世界,通过角色扮演和玩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3.坚持己见:幼儿期的孩子通常会对一些事情持有坚定的观点和喜好,他们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否合理。
4.情绪不稳定:由于自我中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幼儿期的孩子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和哭闹。
5.拟人化思维:幼儿通常会把无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和感情,将它们当成朋友或伴侣来互动和交流。
儿童期(7-12岁)在儿童期,孩子开始对外界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以下是儿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1.社交化:儿童期的孩子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友谊,他们愿意与别人合作和分享,同时也会有一定的羞涩和自卑感。
2.基本思维和逻辑:儿童期的孩子逐渐发展出基本的思维和逻辑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
3.动手能力:在这个阶段,孩子对实际操作和动手的需求非常强烈,他们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并通过这些经验来探索和学习。
4.自我意识的增强:儿童期的孩子开始关注和思考自己的形象和能力,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同时也容易受到批评和挫折的影响。
5.学业压力: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儿童期的孩子开始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他们往往会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因此需要支持和鼓励。
青少年期(13-18岁)在青少年期,孩子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高峰时期,他们形成独立的思维和意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责任。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与他们的年龄阶段密切相关的。
下面将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探讨。
幼儿期(0-3岁)是一个儿童最初的心理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并与外界进行互动。
以下是一些幼儿期儿童的心理特征:1.自我中心:幼儿期儿童还没有发展出理解他人立场和情感的能力,因此他们的思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将一切以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为出发点,缺乏共同体验和分享的能力。
2.有限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幼儿期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有限,他们通常通过表情、身体语言和触摸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3.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期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他们善于创造性地玩耍和模仿。
4.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幼儿期是一个对外界刺激高度敏感的阶段,儿童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分心。
学龄前期(3-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建立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
以下是一些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特征:1.自我认知的提升:学龄前期儿童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们能够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2.规则和社会行为的理解:学龄前期儿童开始逐渐理解社会规则和适当的行为方式。
他们能够通过模仿和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会合适的社交互动。
3.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增加:学龄前期儿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提问问题,探索新事物,并且很容易通过玩耍和游戏来学习。
4.情绪和自我控制:学龄前期儿童的情绪表达有了更多的方式,但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情绪的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冲动行为。
儿童期(6-12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建立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和学习能力。
以下是一些儿童期儿童的心理特征:1.自我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儿童期儿童逐渐开始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
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自己,并开始形成自己的自我认同。
2.理性思维的形成:儿童期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并且能够使用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策略,他们对于喜欢和擅长的领域表现出更高的兴趣和能力。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孩子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不同年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特点。
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互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下面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
1.0-2岁幼儿阶段:0-2岁是婴幼儿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处于非语言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包括:-对亲近人的依赖:婴幼儿对主要照顾者有强烈的依赖,他们希望在亲近人的陪伴下感到安全和满足。
-喜欢重复:婴幼儿常常喜欢重复玩具和活动,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
-注重感官体验:婴幼儿对外界事物的感官体验特别敏感,他们喜欢触摸、听声音、看图像等,通过感官体验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2.3-5岁幼儿阶段:3-5岁是幼儿园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早期认知发展的阶段,心理特点包括:-想象力丰富:幼儿阶段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新的角色和情节。
-认知发展:幼儿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知能力,如记忆、分类、数字概念等,并开始展示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意识。
-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幼儿阶段孩子逐渐形成了辨别自己和他人的意识,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能力。
3.6-12岁儿童阶段:6-12岁是儿童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进入了学龄期,心理特点包括:-学习能力提高:儿童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快速提高,他们开始学习读写、数学等基本学科,并能够思考和解决问题。
-自我认知逐渐形成:儿童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知,他们开始理解自己的特点、需求和价值观,并开始建立自我身份。
-逐渐独立:儿童阶段的孩子开始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对于自己的事情有了更多的主张和决定权,并开始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4.13-18岁青少年阶段:13-18岁是青少年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心理特点包括:-寻找身份和角色:青少年阶段孩子经常探索自己的身份、角色和价值观,他们希望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对自己外貌、社交关系、身体特征等方面有更多的关注,对于自我形象的建立开始变得尤为重要。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他们的心理特征会随之而改变。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认知、情感和社交需求。
本文将从婴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三个阶段,分步骤阐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婴幼儿期婴幼儿期指的是出生后至两岁之间的孩子。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和情感主要发展依赖于身体实践和感知经验。
以下是婴幼儿期孩子的心理特征:1. 情感需求强烈。
婴幼儿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很高,他们需要抱、哄、喂食和换尿布等基本生理保障,以及及时回应和拥抱等情感照顾。
2. 感知能力丰富。
婴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很感兴趣。
他们可以通过吮吸、握握、咬咬、看看、闻闻等方式感知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3. 记忆能力尚不完善。
由于婴幼儿的记忆能力还不是很稳定,他们没有持久的自我概念和时间观念。
二、儿童期儿童期指的是两岁至十二岁的孩子。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多地关注各种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儿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1. 自我意识逐渐形成。
在儿童期,孩子开始形成自我概念,并逐渐认识自己的身体、性别、角色等。
他们更加重视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同时也开始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2. 情感表达更为丰富。
儿童期孩子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他们会通过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学会了同情、体恤和关心他人。
3. 认知能力显著提高。
儿童开始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他们能够理解有关数量、空间、时间、关系和因果等基本概念。
三、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指的是十三岁至十八岁的孩子。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一系列变化中,完全进入了青春期。
以下是青少年期孩子的心理特征:1. 心理波动较大。
青少年期的孩子常常会出现快速情绪变化、追求刺激和关注自我身份等问题。
他们同时也会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多种变化,不断探索和适应自己的位置。
2. 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青少年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自我管理,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规划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认知。
名词解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名词解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征。
婴儿期 (0-1 岁) 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运动功能的发展:婴儿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里,主要依赖自己的身体肌肉来支撑自己的身体,随着他们的生长,他们逐渐学会了抬头、翻身、坐立、爬行和站立等运动技能。
2. 语言的发展:婴儿在出生后的前几年里,词汇量的增长非常迅速,他们逐渐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社交行为的发展:婴儿在与他人互动中逐渐学会了分享、合作和感恩等社交技能。
幼儿期 (1-3 岁) 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身体和动作的发展:幼儿在这个时期身体发育得很快,他们学会了走路、说话、唱歌、画画等技能。
2. 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在这个时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开始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3. 游戏和玩具:幼儿期是儿童游戏和玩具发展的重要时期,玩具和游戏对幼儿的身体、认知和情感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龄初期 (3-6 岁) 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认知能力的发展:学龄初期的儿童在认知方面发展迅速,他们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逐渐掌握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情感的发展:学龄初期的儿童在情感方面开始形成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并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负责。
3. 社交行为的发展:学龄初期的儿童在社交方面开始学习合作、分享和相互理解等技能,并开始建立自己在班级和朋友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学龄中期 (6-12 岁) 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逻辑思维的发展:学龄中期的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迅速发展,他们逐渐能够从具体的表象中抽象出概念和规律。
2. 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学龄中期的儿童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并开始形成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和责任感。
3. 学习成绩:学龄中期的儿童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并开始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估和反思。
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1岁之前0-岁这个时期婴儿最大的特点是:不会说话,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
但是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
0-3月一个阶段:以睡眠为主。
这时候要严密关注孩子的需要,随着他的头、手的活动配以相应的刺激;4-6月一个阶段:视、听能力进一步开展,开场有目的地抓挠前面的东西,较长时间玩胸前的玩具;可以更多的引逗孩子,带到户外散步,与之对话。
7-9月一个阶段:长时间盯着一个物品看,能分辨妈妈的声音,双手交替拿东西。
双手臂支撑可挺起身子,爱扔东西玩,用玩具相互撞击,可以听懂简单的语言,再见、、拍手并照着去做。
可帮助其坐、站、转、可给孩子中等大小的如软球、彩色积木、布制小动物、或者摇铃给他玩,并与之玩耍,用正确名字告知玩具的名字;10-12月一个阶段:能够用眼睛寻找东西,能模仿自己听到的声音、比方鸭子、小车的嘎嘎声,学会叫爸爸妈妈、能自己拿奶瓶喝水,能够着大人的手,或者扶着家具行走,对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此阶段、可教他学走路、学说话。
儿童心理开展儿童的心理开展过程中,2-5岁和12-15岁分别为两个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意别人干预他们的事。
以这种逆反行为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为对抗期。
这是儿童智力发育和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并不是坏事。
如果能顺利度过,对儿童的心理安康、智力智能的发育和开发,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都大有益处。
2-5岁的年龄期为第一对抗期,是儿童心理迅速成长的表现,是开展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时机。
这个时期,由于孩子已经独立行走,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开展。
社交能力的开展4-5岁的孩子,已经会主动与朋友交往了,甚至可能会有一个或几个“最好〞的朋友,当然不一定与他的性别一样,男孩女孩都有。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认识到,朋友不仅仅是游戏伙伴,朋友也会对他的思维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他会非常渴望和他的朋友保持一致,甚至在和朋友相处时,他的行为经常会超出父母曾经给他制定的原那么和规矩。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孩子的心理特点在不同年龄段会有所不同,下面将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来探讨他们的心理特点。
1.0-2岁幼儿期:在幼儿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依赖性强:幼儿时期的孩子对父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父母的照顾和关注。
-情绪化:孩子的情绪变化很快,常常会因为小事而产生大的情绪波动,需要父母的情绪稳定来引导。
-探索欲强: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喜欢触摸、咬、感知各种事物,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语言能力有限:幼儿期的孩子还没有完全发展出语言能力,通常只能通过表情、眼神和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2.3-5岁儿童期:在儿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形成:儿童期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清楚地区分自己和他人。
-想象力丰富:儿童时期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常常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性玩耍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社交意识的增强:儿童时期的孩子开始意识到与他人的关系,喜欢与其他孩子玩耍,并且渴望成为一个被接纳的一员。
-认知能力的提升:儿童时期的孩子开始逐渐发展出一些基本的认知能力,如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
3.6-12岁学龄期:在学龄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学龄期的孩子开始根据自己的表现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学龄期的孩子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同时开始注意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人际关系。
-规则和责任意识的形成:学龄期的孩子开始逐渐理解社会规则和责任,懂得遵守规则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学龄期的孩子的认知能力逐渐成熟,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4.13-18岁青春期: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自我认同的探索: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探索和建立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对于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
-增强的自主性: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追求更多的独立和自主,希望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和决策。
儿童心理学的应用年龄分组
儿童期(7-1 2岁)的心理特征
1
意识觉醒
儿童期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并发展出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认知能力提高
儿童期儿童的思维逻辑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开始独立思考。
3
兴趣广泛
儿童期儿童的兴趣广泛,可以尝试多种活动和领域,并开始培养特长技能。
3 语言能力初步形成
婴儿开始发出简单的 声音和模仿成人说话, 他们正在掌握语言表 达的基础。
学龄前期(3 -6岁)的心理特征
好奇心强烈
学龄前儿童渴望探索和学习 新事物,他们对世界充满好 奇和想象。
社交能力进一步发展
学龄前儿童喜欢与其他孩子 一起玩耍,社交技能和友谊 开始在这个阶段得到培养。
Hale Waihona Puke 创造力开始显现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重点
婴儿时期(0-2岁) 学龄前期(3-6岁) 儿童期(7-12岁) 青少年期(13-18岁)
感官认知和情感关系发展 探索、社交和创造力发展 意识觉醒和认知能力提高 身份认同和未来规划
应用年龄分组的实际案例举例
1
教育教学
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和学习
儿童心理咨询
2
特点,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困扰和
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和支持。
3
游戏和活动
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兴趣和发展 需求,设计有益于他们发展的游戏 和活动。
儿童心理学的应用年龄分 组
儿童心理学的应用年龄分组旨在帮助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 重点,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婴儿时期(0-2岁)的心理特征
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儿童的心理特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化。
下面我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别介绍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特征,以及对他们心理发展的影响。
婴儿期(0-2岁):在这个年龄段,婴儿是全然依赖于成人照顾的,他们主要通过哭泣、笑、叫、吐舌头等表情和声音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他们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能感知声音、光线和触觉等。
此外,婴儿对认知和探索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儿童期(3-6岁):在这个年龄段,儿童开始发展自主性和独立性。
他们开始掌握语言,并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儿童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逐渐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想象世界。
他们对游戏和角色扮演的兴趣增加,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来理解和模拟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和事物。
他们渴望自己的成就被认可,并对于认可的需要特别敏感。
学龄期(7-12岁):在这个年龄段,儿童开始认知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概念的建立和推理。
他们对学习和知识的渴望增加,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此外,他们开始发展自我认同和身份,通过与同龄人的交往来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
他们也开始对外貌和形象有较高的敏感度。
青春期(13-18岁):青春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年龄段,青少年面临身体、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变化,并开始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
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形象,追求自我表达和接纳。
青少年对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形成非常重要。
他们经常激烈地经历情绪起伏、自我质疑、与他人关系的困扰等。
这些心理特征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基因、家庭环境、社交环境等。
家长和教育者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需要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给予关爱和支持,并提供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教育和引导。
总之,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各有特点,他们的发展需要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和关注。
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将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成长。
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儿童的心理特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以下是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的详细描述。
1岁以下:在这个年龄段,婴儿主要是依赖性的,他们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有很强的依赖需求。
他们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现为满足基本需求时的愉悦和不满。
他们开始创建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对外界的探索和发现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
1-3岁:在这个年龄段,幼儿逐渐开始表现出自我意识和独立性。
他们学会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需求和情感,并渐渐学会与人沟通。
幼儿喜欢模仿和学习,具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对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非常敏感,也开始表现出自尊心。
3-6岁: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语言和沟通技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他们已经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并能够与其他人合作和玩耍。
孩子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也开始发展,他们喜欢通过戏剧性的角色扮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他们往往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感到好奇,并对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充满自信。
6-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进入中小学阶段,他们的思维开始变得更加抽象和逻辑化。
孩子们对学习和知识的渴望逐渐增加,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并开始发展对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理解。
孩子的社交技能也得到了发展,他们开始与其他人建立更长久和稳定的关系,学会解决冲突和合作。
青春期:青春期是一个心理变化最为显著的阶段。
孩子们开始经历身体和性别的变化,有时会出现情绪波动和对自身形象的不安。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更加关注他人的评价和社会认同,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他们对未来有着更多的考虑,并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和生活目标。
以上是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的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只是一般性的描述,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有其独特性和差异。
此外,家庭和环境对于儿童心理特征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分析:1.幼儿期(3-6岁):在幼儿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我中心:幼儿时期的孩子主要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缺乏对他人感受和需求的关注。
-好奇心强:幼儿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并且愿意尝试新事物。
-短暂的专注力:由于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他们往往难以长时间专注于其中一件事情。
-高度依赖性:幼儿时期的孩子通常对父母和其他关键人物有强烈的依赖需求。
2.儿童期(6-12岁):在儿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渐发展成熟,具有以下特点:-社交意识增强:孩子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个体,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
-渴望认同感:儿童期的学生希望得到他人的赞同和认可,追求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自我意识增强:孩子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开始追求个性的体现和发展。
-倾向于模仿:儿童期的学生常常通过模仿他人来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3.青少年期(12-18岁):在青少年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我意识进一步强化:青少年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形象、自我认同和个性的发展,注重与他人的差异,并试图寻找和保护自己的独特性。
-对权威的质疑:青少年开始对传统的权威和价值观提出质疑,他们更愿意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增强的自主性:青少年追求自由和独立,渴望拥有自主性,愿意尝试新的事物和经历新的挑战。
-情感波动大: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常常经历情感的起伏和不稳定,易受外在刺激影响。
以上是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需要指出的是,个体间存在差异,这些分析只是总体倾向,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个别分析和应对。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心理特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
了解这些心理特征,有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孩子,为他们提供更合适的教育和关爱。
本文将从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
幼儿期幼儿期是指2岁至6岁之间的孩子。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情绪化、好奇心强、表达能力弱、想象力丰富。
自我中心是指孩子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求。
这种心理特征在幼儿期非常明显,表现为孩子常常强求自己的意愿,不愿意分享玩具,不愿意等待轮流玩。
这并不是孩子故意不尊重别人,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出理解别人感受的能力。
情绪化是指孩子情绪反应比较明显,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在幼儿期,孩子的情绪变化比较大,很容易因为小事情而生气、哭泣、发脾气。
这是因为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
好奇心强是指孩子对新事物和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想要探索和了解。
在幼儿期,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强,他们喜欢问“为什么”、“怎么回事”的问题,想要了解周围的世界。
这种好奇心是孩子认知和智力发展的基础,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探索和发现。
表达能力弱是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幼儿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经常出现“说不清楚”、“说不出来”的情况。
这时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倾听孩子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想象力丰富是指孩子的想象能力比较强,能够想象出各种奇妙的事物和场景。
在幼儿期,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喜欢玩假扮游戏、创造各种奇妙的故事和情节。
这种想象力是孩子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孩子的想象力,提供相应的玩具和材料。
儿童期儿童期是指7岁至12岁之间的孩子。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好奇心逐渐减弱、同伴关系重要、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情感体验更加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1岁之前
0-岁这个时期婴儿最大的特点是:不会说话,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
但是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
0-3月一个阶段:以睡眠为主。
这时候要紧密关注孩子的需要,随着他的头、手的活动配以相应的刺激;
4-6月一个阶段:视、听能力进一步发展,开始有目的地抓挠前面的东西,较长时间玩胸前的玩具;可以更多的引逗孩子,带到户外散步,与之对话。
7-9月一个阶段:长时间盯着一个物品看,能分辨妈妈的声音,双手交替拿东西。
双手臂支撑可挺起身子,爱扔东西玩,用玩具相互撞击,可以听懂简单的语言,再见、谢谢、拍手并照着去做。
可帮助其坐、站、转、可给孩子中等大小的如软球、彩色积木、布制小动物、或者摇铃给他玩,并与之玩耍,用正确名字告知玩具的名字;
10-12月一个阶段:能够用眼睛寻找东西,能模仿自己听到的声音、比如鸭子、小车的嘎嘎声,学会叫爸爸妈妈、能自己拿奶瓶喝水,能够着大人的手,或者扶着家具行走,对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此阶段、可教他学走路、
学说话。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5岁和12-15岁分别为两个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意别人干涉他们的事。
以这种逆反行为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为反抗期。
这是儿童智力发育和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并不是坏事。
如果能顺利度过,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智力智能的发育和开发,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都大有益处。
2-5岁的年龄期为第一反抗期,是儿童心理迅速成长的表现,是发展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时机。
这个时期,由于孩子已经独立行走,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社交能力的发展4-5岁的孩子,已经会主动与朋友交往了,甚至可能会有一个或几个“最好”的朋友,当然不一定与他的性别相同,男孩女孩都有。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认识到,朋友不仅仅是游戏伙伴,朋友也会对他的思维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他会非常渴望和他的朋友保持一致,甚至在和朋友相处时,他的行为经常会超出父母曾经给他制定的原则和规矩。
因为他已经开始认识到,生活中还有其他更有意思、更好玩的事,他可能会提一些要求,或做出一些特别的事,验证自己的能力和控制范围,如一定要某个玩具、吃某种食物、穿某件衣服,或要求看某些电视节目,而这些都是以前你不
允许的。
另外,如果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在他的朋友面前发生变化,父母们也不要失望。
例如,他会对你表现出一生中的第一次粗鲁或不礼貌,当你告诉他该做某件事时,他可能会回答你“闭嘴”,甚至咒骂你。
虽然这让你难以接受,但这种表现正是他在学习挑战权威,以测试自己自立能力的反应。
处理这种情况的最好方法是:表示反对,并与他讨论他真正的想法是什么。
如果你的反应越情绪化,就越会激发他继续这种不良的行为,冷处理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7-8岁儿童心理特征
7-8岁孩子的心理特征
1、动作能力
小肌肉与大肌肉运动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能够完成多种劳动与游戏。
2、语言能力
这个时期,儿童对口头言语中语音的细微差别逐渐掌握,并开始进入书面言语发展时期。
3、认知能力
1)知觉的发展
该时期儿童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
小学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他们能从知觉对象中区分出基本的特征和所需的东西,对于时间单位和空间关系的辨别能力也渐次增强。
2)想象的发展
该时期儿童想象的有意识、目的性迅速增加,创造性想象显著发展,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想象的现实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3)思维的发展
这个时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平总的说仍是非常低的。
仍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不易理解较抽象或与他的经验,很少联系的教材。
思维还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独立而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差。
不善于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以致离开原有的目的任务
4)注意的发展
该时期儿童注意范围狭窄,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如果要求他们同时注意几件事情,往往做不到。
他们的注意还不稳定、不集中,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
集中注意的时间可达15-20分钟。
4、情感、意志和个性方面的发展。
在情绪发展方面,有学习、同伴、教师等社会因素引起的情感开始占主要地位。
出现与学习成败、班集体有关的理智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
儿童情感表现外露、不易保持。
此时,若学业压力过重,容易发生学校恐惧症、社交退缩症和攻击性行为等。
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明显的依从性或同伴倾向。
开始在兴趣相投的基础上形成内聚力不大的"小集团"。
男女儿童兴趣活动明显分化。
在个性发展方面,此时,儿童的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评定自我。
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学习有关的个性品质,如勤奋或懒惰、细致或粗心、守纪律或散漫等。
在道德判断方面从只注意行为后果发展到能考虑行为动机。
道德行为尚未稳定。
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每个阶段都要其必然的反应方式和内在需要,自然规律不要随意违背;
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才能发展社会适应,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是顺势利导形成的;
与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意义,不要用成人理念解读孩子行为,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家长的不断学习和成长是孩子良好个性形成的重要保障,孩子应该成为家长的老师,分析研究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孩子在成长和变化,家长的互动方式也要跟着变化,同样的语言、同样的方式、一成不变的观念是孩子厌烦父母和远离父母的重要原因。
父母应该怎么做?
0-3岁:充分的陪伴孩子游戏,亲密的互动、身体的抚摸和拥抱、接触,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耐力和游戏力、空间探索能力、想象能力,正面发展多于控制;
4-6岁:引导孩子的伙伴游戏能力、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以第一位的,父母的言行不一经常会被孩子发现并指出;同时父母要耐心诚实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在尊重孩子行为的同时,适当的进行奖励式引导。
7-12岁:和孩子逐渐保持距离,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孩子,不易事事关注;学会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学会尊重孩子的隐私,和孩子的身体接触要逐渐向成年人靠拢;允许孩子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想法、当孩子的行为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参与帮助,而不是包办代替;开始和孩子做一些正式的交流尝试,学会倾听和引导,不是一味说教,除非孩子请教说,我该怎么办?
永远记住:父母不能和孩子比较,你永远要知道你比孩子成熟,所以,你知道的多是应该的,那不是你骄傲和教训孩子的资本。
13-18岁:开始学习把孩子当成年人一样对待;部分事
情要主动教给孩子处理和面对,并鼓励他去承担相应的责任,去品尝收获的果实;凡事尊重孩子的意愿,你只要让其知道:发生任何事情,父母都是第一时间支持你的人,这就够了,孩子会选择什么告诉你,什么不告诉你;父母可以有自己的观点、要求和期待,但是你要选择合适的机会告诉孩子就够了,任何事情都不需要反复说,同一件事情每多说一遍,它的效用就降低一半;每个父母都期待孩子成才,那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你的孩子原本就是天才,奇怪吗?问题出在,在你的心里只有一种人是天才,而不是你的孩子。
父母行动准则
细致观察、耐心倾听;
不离不弃、亲密游戏;
积极认可、勤于鼓励;
询问原因、放弃评判;
规则清晰、奖罚明确;
言传身教、方向明了;
分清责任、各自承担;
困难面前、齐心协力。
父母行为误区
凡事冲在前面,过度保护孩子——缺乏自信;
喜欢过高期待,忽视现实需要——自我不满;
缺乏自我约束,同样话反复说——内心焦虑;
内心没有方向,言行出尔反尔——怕担责任;
总是看到问题,只批评没表扬——自我否定;
急于自我表达,无视孩子意愿——烦躁压抑;
互动僵化死板、交流缺乏进展——不学无术;
自身缺乏规范、行为习惯混乱——环境不良。
需要用心体会的一句话是: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开,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