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伤寒论方现代剂量

合集下载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李可讲《伤寒论》的真实剂量

李可讲《伤寒论》的真实剂量

李可讲《伤寒论》的真实剂量地点:广西中医学研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时间:2004年9月20日下午参加人员:刘力红老师及热爱中医学的其他老师及其同学刘老师:今天下午人比较多,多通知两三个人,这么多人,很好的事情,说明很多人想学好中医,第一节课时已谈到李可老中医,现在他就坐在我们面前,就请李老聊一聊学习《伤寒论》的体会。

李老:我学中医是自学,特殊机缘走上这条路,根砥浅,不像大家受到系统教育。

23岁自学中医,6年以后记了些方,只会对号入座,有时效果不好也闹不清什么回事。

请教老中医,他们告诉我,中医的出路在《伤寒论》,于是开始自学《伤寒论》,从学方开始,麻黄汤系列,麻黄附子汤,麻桂各半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好些东西似懂非懂,但治病情况有所改变,以前拿方套人,现在各种各样的病放在六经中去考虑,妇科、儿科都是这样,进步一点。

后三年治过心衰病没救活,四逆汤治现代讲的心衰,可以说是医圣留给后人的法宝,可以抢救危重病人,关键在剂量,里面关于“附子定量9克,先煎两小时”,以前没有,后世加上去的,所以考虑是剂量出了问题。

注解看了不少,没有谈剂量,只有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中记有一个病案:有病人久治不愈,伤寒论上原方原量,一剂药三次服,两次时已豁然而愈,感慨很多。

晋时离汉,好几百年,战乱散佚,王叔和整理出《伤寒论》《金匮要略》,现在看来剂量怎么用,没有定见。

明代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得原序中指出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他当时有权威,提得建议都接受了。

距今407年,还是原样,这个量治不了病。

除非你功底很深,辩证准,但是没有一剂止,二剂愈的效果。

经方治病非常神奇,历史上《伤寒论》治病概貌。

古代临床家著作中剂量是不传之秘。

在甘肃救活的第一个心衰病人,昏迷,四肢厥冷,脉是摸不到了,血压也没了,用了30克附子,用开水来熬,前10分钟有点药效就开始灌,加到150克,7小时后病人睁眼,150克基础上另取一剂,后又活了十多年。

81年考古发现汉代的种种度量器,上海的柯雪帆教授进行了实际称量,汉代的一两=15.625克,汉代的一升=200ml,好些具体称量方法。

伤寒论剂量换算(伤寒论的剂量现代换算)伤寒论中半斤是多少克

伤寒论剂量换算(伤寒论的剂量现代换算)伤寒论中半斤是多少克

伤寒论剂量换算(伤寒论的剂量现代换算)伤寒论中半斤是多少克一、伤寒论剂量换算(伤寒论的剂量现代换算)《伤寒论》原方的剂量是: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您所说的已经是教材上换算过的单位了。

一般教材都会把《升=液体200毫升合=20毫升圭=0.5克龠=10毫升撮=2克方寸匕= 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一铢=0.7克一分.1.经方剂量文献研究查阅古代本草方书,尤其是官修的药典和有广泛影响的方书专著,如《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集注》、《千金方》、《新修本草》、《大观本草.汉代的1两=15.625g.但我又听说伤寒论里的一两是3.5g,绝对不是15.625.我也晕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 2 克1 方寸匙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专家称一两为15克左右。

如果每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伤寒论中一两为15克,以麻黄汤为例,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二两,甘草一两,也就是麻黄45克了,一个感冒的病人麻黄用不到45克吧,所谓的45克是指三幅药的剂.大学教材和《简明中医辞典》都认为《伤寒论》的一两为13.92克,那么一两为24铢,一铢等于0.6克。

但也有学者认为《伤寒论》的一两为15.625克,那么一铢为0.65克。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伤寒论中一量等于现在【16克】古时候,一两相当于16克。

但是在实际当中,我们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剂量单位、方法。

不知道大家是否。

中国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请高手帮我换算下这个方剂,谢谢!(换算成克)柏子仁5合,蛇床子半升,.这是我近期反复考证的结果,大家讨论一下,剂量问题事关大体,能不能有个一致意见一、汉代 1 石 = 四钧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7440 克 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据现代考证,此一两大约15g,但明清时把此一两作当时的一钱计算,约3g,依我看,具体多少,当结合个体病症来,3-20g甚至30g都可以,随证下药,一般用10g左右。

《伤寒论》古今度量衡换算

《伤寒论》古今度量衡换算
《伤寒论》古今度量衡换算
一、汉代剂量单位换算
重量
1斤=16两 1两=24铢
1斛=10斗
容量
1斗=10升
1升=10合
二、汉代与现代剂量折算
汉代
现代
1斤
250克
重量
1两
15.625克
1铢
0.651克
பைடு நூலகம்
1斛
20000毫升
1斗
2000毫升
1升 容量
1合
200毫升 20毫升
一方寸匕(金石药末)
约2克
一方寸匕(草木药末)
62克 56克 150克 70克 30克 22克 ≤10克 10~20克 20~30克 7克 70克 680克
约1克
三、《伤寒论》常用剂量核算
《伤寒论》药物剂量
约合(克)
半夏半升
42克
五味子半升
38克
芒硝半升
62克
麦冬半升
45克
容量
麻仁半升
50克
容量 个数
葶苈子半升 杏仁半升 赤小豆一升 吴茱萸一升 大枣十二枚 杏仁七十枚 附子一枚(小者) 附子一枚(中等者) 附子一枚(大者) 栀子十四枚 栝蒌实一枚 乌梅三百枚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

《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方剂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挂汤方:117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亲验《伤寒论》中几味体积性用药的重量

亲验《伤寒论》中几味体积性用药的重量

亲验《伤寒论》中几味体积性用药的重量
亲验《伤寒论》中几味体积性用药的重量
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覆衡量核实汉之度量衡,
一斤=250克(水250毫升)
一升=液体200毫升
一合=20毫升
称得的结果是:
麦冬一升:120克(本次所称麦冬有点小,密度大,大的得比这轻一些)
半夏一升:130克
芒硝一升:160克
吴茱萸一升:80克
五味子一升:80克
跟你用的计量有点差别吧?
古代定秤,以天上的星星为准。

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禄寿三星,总共十六星。

所以,古代一斤为十六两,半斤既是八两。

俗话半斤八两就是形容不相上下。

那么一两就折为250/16=15.625克。

取整数为15克
《伤寒论》每剂药只煎一次,分作三次服,那么又须除以3,就折合为每两5克即是现在用量,如
小青龙汤一次量折合为: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甘草各15克,五味子13克,半夏22克。

温经汤量折合为
吴萸15 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丹皮甘草各10克半夏22克麦冬40克生姜5片
吴茱萸汤则为
吴萸25克人参15克生姜15片大枣4个
也有些方子一天服两次,那么一两可折为8克,如芍药甘草汤一次量折合则为:白芍药32克,甘草32克。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二)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二)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二)小编有话说《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共22篇。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25葛根汤方:31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小编按)26葛根加半夏汤方:33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27葛根黄芩黄连汤方:34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28桂枝加葛根汤方:14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宋本方后注云:'臣亿等仅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伤寒论》40味中药的108方

《伤寒论》40味中药的108方

《伤寒论》40味中药的108方从经方的40味药构成108种方剂想到的赵东奇副主任医师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2016-03-05 1214人已读伤寒论不到五十味就可组成108种方剂,经方用药统计和诸方统计如下:1. 桂枝出现于方剂中 45 次2. 芍药出现于方剂中 31 次3. 甘草出现于方剂中 47 次4. 生姜出现于方剂中 45 次5. 大枣出现于方剂中 42 次6. 葛根出现于方剂中 3 次7. 麻黄出现于方剂中 20 次 8. 杏仁出现于方剂中 8 次9. 柴胡出现于方剂中 6 次 10. 黄芩出现于方剂中 15 次11. 人参出现于方剂中 18 次 12. 半夏出现于方剂中 19 次13. 枳实出现于方剂中 11 次 14. 细辛出现于方剂中 6 次15. 干姜出现于方剂中 20 次 16. 五味子出现于方剂中 4 次17. 知母出现于方剂中 7 次 18. 石膏出现于方剂中 6 次19. 胶饴出现于方剂中 2 次 20. 茯苓出现于方剂中 16 次21. 大黄出现于方剂中 13 次 22. 黄连出现于方剂中 10 次23. 麦门冬出现于方剂中 5 次 24. 白朮出现于方剂中 18 次25. 桔梗出现于方剂中 3 次 26. 黄耆出现于方剂中 6 次27. 猪苓出现于方剂中 1 次 28. 泽泻出现于方剂中 3 次29. 甘草炙出现于方剂中 80 次 30. 附子出现于方剂中 20 次31. 当归出现于方剂中 14 次 32. 厚朴出现于方剂中 7 次33. 干地黄出现于方剂中 5 次 34. 龙骨出现于方剂中 2 次35. 芒硝出现于方剂中 3 次 36. 防己出现于方剂中 2 次37. 吴茱萸出现于方剂中 2 次 38. 生地黄出现于方剂中 2 次39. 栝楼根出现于方剂中 1 次 40. 栝蒌实出现于方剂中次41. 牡蛎出现于方剂中 3 次有了以上的单位药,就可次构成以下的经方方剂(指仲景方而言)[0] 桂枝汤 1 [1] 葛根汤 2[2] 麻黄汤 3 [3] 小柴胡汤 4[4] 大柴胡汤 5 [5] 小青龙汤 6[6] 大青龙汤 7 [7] 小建中汤 10[8] 三黄泻心汤 13 [9] 麻杏甘石汤 14[10] 大黄甘草汤 15 [11]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16 [12] 调胃承气汤 22 [13] 防己黄耆汤 23[14] 防己茯苓汤 24 [15] 理中丸 29[16] 麻黄细辛附子汤 30 [17] 麻黄加术汤 31 [18] 麻黄附子甘草汤 33 [19] 麻黄附子汤 34 [20]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道汤 41 [21] 黄连汤 44 [22]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46 [23] 芍药甘草附子汤 47 [24] 泽泻汤 49 [25] 干姜附子汤 50[26] 排脓散 54 [27] 排脓汤 55[28] 干姜人参半夏丸 61 [29]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62 [30] 黄芩汤 63 [31] 柴胡桂枝干姜汤 66[32] 柴胡桂枝汤 67 [33] 柴胡加芒硝汤 68[34] 泻心汤 70 [35] 黄耆桂枝五物汤 74[36] 黄耆芍桂苦酒汤 77 [37] 附子泻心汤 80 [38] 附子汤 82 [39] 半夏散及汤 84[40] 半夏麻黄丸 85 [41] 半夏干姜散 86[42] 半夏泻心汤 87 [43] 五苓散 92[44] 苓桂术甘汤 96 [45] 吴茱萸汤/茱萸汤 97 [46] 四逆散 112 [47] 四逆加人参汤 113[48] 四逆汤 115 [49] 人参汤 118[50] 去桂加白朮汤 119 [51] 生姜泻心汤 123 [52] 枳实芍药散 133 [53] 枳术汤 136[54] 甘草麻黄汤 137 [55] 甘草泻心汤 138[56] 甘草干姜茯苓白朮汤 139 [57] 甘草干姜汤 140 [58] 甘草附子汤 141 [59] 甘草汤 146[60] 大黄黄连泻心汤 150 [61] 大黄附子汤 151[62] 大承气汤 158 [63] 茯苓四逆汤 187[64] 茯苓甘草汤 188 [65] 茯苓杏仁甘草汤 189[66]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90 [67]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 191[68] 白朮附子汤 194 [69] 小半夏加茯苓汤 198[70] 小半夏汤 199 [71] 厚朴七物汤 200[72] 小青龙加石膏汤 201 [73]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02[74] 厚朴大黄汤 203 [75] 小承气汤 204[76] 厚朴三物汤 205 [77] 桂枝麻黄各半汤 215[78]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217[79] 桂枝加芍药汤 218 [80] 桂枝加黄耆汤 219[8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220 [82] 桂枝加附子汤 221[83] 桂枝附子汤 222 [84] 桂枝二麻黄一汤 223[85] 桂枝二越婢一汤 224 [86]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226[87] 桂枝去芍药汤 227 [88] 桂枝人参汤 228[89]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 229 [90] 桂枝生姜枳实汤 230[9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232 [92] 桂枝甘草汤 233[93] 桂枝加大黄汤 234 [94]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36[95] 桂枝加葛根汤 237 [96] 桂枝加桂汤 238[97] 茱萸汤/吴茱萸汤 239 [98] 真武汤 240[99] 桔梗汤 242 [100]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243[101] 桂苓五味甘草汤 244 [102]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 246[103] 越婢加术汤 247 [104] 越婢加半夏汤 248[105] 越婢汤 249 [106] 黄耆建中汤 256[107] 茯苓泽泻汤 257构成方剂共 : 108 方约言:经方如此少的药,却组成了如此多的方剂,而诸方剂各有所治,能够治疗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很多疾病,从普通感冒到心脏病、肾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胰腺炎、风湿病、关节炎、乳癌、遗精、月经不调、咳嗽、哮喘、肥胖、肝瘀、便秘、发脾、瘀血、消化不良、疝气、水肿、脚气、腰痛、咽炎、肋胁胀痛、胆囊炎、胆结石等等在内的诸多疾病均可治疗,真的不可轻视。

《伤寒论》中剂量

《伤寒论》中剂量

《伤寒论》中剂量
【中药】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2009-11-05 12:01
《伤寒论》中剂量:
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
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1.5 克
一钱匕 = 1.5-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栀子10 枚平均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
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
竹叶一握约12 克。

伤寒论113方及剂量换算

伤寒论113方及剂量换算

伤寒论113方及剂量换算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1石=四钧= 29760克。

1钧=三十斤= 7440克。

1斤= 16两= 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 24铢= 15.625克。

1圭= 0.5克。

1撮= 2克。

1方寸匕=药末,约2克(金石类药末,约2.74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 1.5克。

一钱匕= 1.5~1.8克。

一铢= 0.65克。

一铢= 100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3.9~4.2克。

1斛= 10斗= 20000毫升。

1斗= 10升= 2000毫升。

1升= 10合= 200毫升。

1合= 2龠= 20毫升。

1龠= 5撮= 10毫升。

1撮= 4圭= 2毫升。

1圭= 0.5毫升。

1引= 10丈= 2310厘米。

1丈= 10尺= 231厘米。

1尺= 10寸= 23.1厘米。

1寸= 10分= 2.31厘米。

1分= 0.231厘米。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 50克。

葶苈子一升= 60克。

吴茱萸一升= 50克。

五味子一升= 50克。

半夏一升= 130克。

虻虫一升= 16克。

附子1枚,大者= 20~30克。

附子1枚,中者= 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 3克。

强乌头1枚,大者= 5~6克。

杏仁10枚,大者= 4克。

栀子10枚,平均= 15克。

瓜蒌1枚,大小平均= 46克。

枳实1枚,约= 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 30克。

竹叶一握,约= 12克。

1、桂枝汤方:(《伤寒论》原文,第12条)。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切片)、红枣十二枚(切开)。

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伤寒论方剂明细大全

伤寒论方剂明细大全

1.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3.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上升,覆取微似汗。

4.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5.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7.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株,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8.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株,芍药一两六株,麻黄一两十六株去节,生姜一两六株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株炙,大枣五枚擘。

9.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10.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株,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株切,石膏二十四株碎棉裹。

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11.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12.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伤寒论方现代剂量

伤寒论方现代剂量

伤寒论方现代剂量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LGG08】伤寒论112方一、太阳篇1、桂枝汤方桂枝15g 芍药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大枣10g2、麻黄汤方麻黄15g 桂枝10g 炙甘草5g 杏仁10g 3、小青龙汤方麻黄15g 芍药15g 细辛15g 干姜15g炙甘草15g 桂枝15g 五味子10g 半夏15g 4、大青龙汤方麻黄3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 杏仁5g生姜15g 大枣8g 石膏30g5、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8g 芍药5g 生姜5g 炙甘草5g麻黄5g 大枣3g 杏仁3g6、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8g 芍药8g 麻黄5g 生姜5g杏仁3g 炙甘草5g 大枣3g7、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4g 大枣3g生姜5g 石膏6g8、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20g 桂枝15g 芍药15g 生姜15g炙甘草10g 大枣10g9、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15g 芍药15g 炙甘草15g 生姜15g大枣10g 炮附子15g10、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 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炮附子15g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芍药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茯苓15g白术15g 大枣10g1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芍药15g大枣10g 炙厚朴10g 杏仁10g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桂枝15g 芍药20g 炙甘草10g 人参15g大枣10g 生姜20g15、小建中汤方桂枝15g 芍药30g 生姜15g 炙甘草10g大枣10g 胶饴30g16、葛根汤方葛根20g 麻黄15g 桂枝10g 生姜15g炙甘草10g 芍药10g 大枣10g17、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20g 麻黄15g 炙甘草10g 芍药10g桂枝10g 生姜10g 半夏半升大枣10g 18、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40g 炙甘草10g 黄芩15g 黄连15g1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20g 杏仁10g 炙甘草10g 石膏40g 20、茯苓甘草汤方茯苓10g 桂枝10g 炙甘草5g 生姜15g 2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40g 桂枝20g 炙甘草10g 大枣15g 2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20g 桂枝15g 白术10g 炙甘草10g23、桂枝甘草汤方桂枝20g 炙甘草10g24、芍药甘草汤方芍药炙甘草各20g25、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炙甘草各15g 炮附子15g26、桂枝加桂汤方桂枝25g 芍药15g 生姜15g 炙甘草10g大枣10g27、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15g 芍药30g 炙甘草10g 大枣10g生姜15g28、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15g 大黄10g 芍药30g 生姜15g炙甘草10g 大枣10g29、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5g 炙甘草10g 牡蛎10g 龙骨10g 30、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牡蛎25g 蜀漆15g 龙骨20g31、桂枝人参汤方桂枝20g 炙甘草20g 白术15g 人参15g干姜15g32、炙甘草汤方炙甘草20g 生姜15g 人参10g 生地黄80g桂枝10g 阿胶10g 麦门冬40g 麻仁15g大枣10g3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10g 连轺10g 杏仁5g 赤小豆30g大枣10g 生梓白皮30g 生姜10g 炙甘草10g 34、五苓散方猪苓12g 泽泻15g 白术12g 茯苓12g桂枝5g35、猪苓汤方猪苓5g 茯苓5g 泽泻5g 阿胶5g滑石5g36、小陷胸汤方黄连5g 半夏15g 栝蒌实20g37、大陷胸丸方大黄40g 葶苈子40g 芒硝40g 杏仁15g38、大陷胸汤方大黄30g 芒硝40g 甘遂1.5g39、桂枝附子汤方桂枝20g 附子30g 生姜15g 大枣10g炙甘草10g40、去桂加白术汤方(白术附子汤)附子30g 白术20g 生姜15g 炙甘草10g大枣10g41、甘草附子汤方炙甘草10g 附子20g 白术10g 桂枝20g 42、抵当汤方虻虫10g 桃仁10g 水蛭20g 大黄15g 43、抵当丸方虻虫8g 桃仁12g 水蛭12g 大黄15g44、桃核承气汤桃仁15g 大黄2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芒硝10g45、三物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46、文蛤汤:文蛤25g 麻黄15g 甘草15g 生姜15g石膏25g 杏仁10g 大枣10g二、少阳篇1、小柴胡汤方柴胡40g 黄芩15g 人参15g 半夏15g炙甘草15g 生姜15g 大枣10g2、大柴胡汤方柴胡40g 黄芩15g 芍药15g 半夏15g生姜25g 枳实25g 大枣10g3、四逆散方炙甘草10g 枳实10g 柴胡10g 芍药10g4、柴胡桂枝汤方桂枝黄芩7.5g 芍药7.5g 人参7.5g炙甘草5g 半夏7.5g 大枣5g 生姜7.5g柴胡20g5、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40g 桂枝15g 干姜10g 栝蒌根20g黄芩15g 牡蛎10g 炙甘草10g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20g 龙骨7.5g 黄芩7.5g 生姜7.5g铅丹7.5g 人参7.5g 桂枝7.5g 茯苓7.5g半夏7.5g 大黄10g 牡蛎7.5g 大枣5g 7、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7.5g 黄芩5g 人参5g 炙甘草5g生姜5g 半夏4.5g 大枣3g 芒硝10g 8、黄芩汤方黄芩15g 芍药10g 炙甘草10g 大枣10g 9、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15g 芍药15g 炙甘草15g 大枣10g半夏半升生姜5g10、黄连阿胶汤方黄连20g 黄苓10g 芍药10g 鸡子黄20g阿胶15g三、阳明篇1、白虎汤方知母30g 石膏80g 炙甘草10g 粳米30g 2、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30g 石膏80g 炙甘草15g 粳米30g人参15g3、竹叶石膏汤方竹叶15g 石膏80g 半夏15g 麦门冬30g人参10g 炙甘草10g 粳米30g4、小承气汤方大黄20g 厚朴10g 枳实10g5、调胃承气汤方大黄20g 炙甘草10g 芒硝20g6、大承气汤方大黄20g 厚朴10g 枳实10g 芒硝12g7、麻子仁丸麻子仁60g 芍药40g 枳实40g 大黄80g厚朴15g 杏仁30g8、茵陈蒿汤茵陈蒿30g 栀子5g 大黄10g9、栀子檗皮汤肥栀子5g 炙甘草5g 黄檗10g10、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10g 黄连5g 黄芩5g11、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10g 黄连5g12、栀子豉汤方栀子5g 香豉7g13、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5g 炙甘草10g 香豉7g14、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5g 生姜25g 香豉7g15、栀子厚朴汤方栀子5g 厚朴20g 枳实8g16、栀子干姜汤方栀子5g 干姜10g17、枳实栀子豉汤方枳实6g 栀子5g 香豉30g18、蜜煎方食蜜七合四、太阴篇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20g 干姜10g2、理中丸(理中汤)方人参15g 干姜15g 炙甘草15g 白术15g3、吴茱萸汤方吴茱萸30g 人参15g 生姜30g 大枣10g4、旋覆代赭汤方旋覆花15g 人参10g 生姜25g 代赭5g炙甘草15g 半夏15g 大枣10g5、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15g 生姜40g 半夏15g 甘草10g 人参5g 6、桃花汤方赤石脂80g 干姜5g 粳米60g7、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大枣十枚8、牡蛎泽泻散方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各等分五、少阴篇1、麻黄细辛附子汤方麻黄10g 细辛10g 炮附子15g2、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10g 炙甘草10g 炮附子15g3、干姜附子汤方干姜5g 炮附子15g4、四逆汤方炙甘草10g 干姜7.5g 附子15g5、四逆加人参汤方炙甘草10g 附子15g 干姜7.5g 人参5g6、茯苓四逆汤方茯苓20g 人参5g 炮附子15g 炙甘草10g干姜7.5g7、当归四逆汤方当归15g 桂枝15g 芍药15g 细辛15g炙甘草10g 通草10g 大枣20g8、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当归15g 芍药15g 炙甘草10g 通草10g桂枝15g 细辛15g 生姜40g 吴茱萸30g大枣20g9、白通汤方葱白20g 干姜5g 附子15g10、通脉四逆汤方炙甘草10g 附子15g 干姜15g11、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炙甘草10g 干姜15g 猪胆汁20g 附子15g 12、附子汤方附子20g 茯苓15g 人参10g 白术20g芍药15g13、真武汤方茯苓15g 芍药15g 生姜15g 白术10g炮附子15g14、猪肤汤方猪肤80g 白蜜80g15、甘草汤方甘草10g16、桔梗汤方桔梗5g 甘草10g17、苦酒汤方半夏10g 鸡子20g18、半夏散及汤方半夏桂枝炙甘草19、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80g 太一禹余粮80g六、厥阴篇1、乌梅丸方乌梅100g 细辛30g 干姜50g 黄连80g炮附子30g 当归20g黄櫱30g 桂枝30g人参30g 蜀椒20g2、黄连汤方黄连10g 炙甘草15g 干姜15g 桂枝15g人参10g 半夏15g 大枣10g 3、半夏泻心汤方半夏15g 黄芩15g 干姜15g 人参15g炙甘草15g 黄连5g 大枣10g4、生姜泻心汤方生姜20g 炙甘草15g 人参15g 干姜5g黄芩15g 半夏15g 黄连5g 大枣10g5、甘草泻心汤方炙甘草20g 黄芩15g 半夏15g 大枣10g黄连5g 干姜15g6、附子泻心汤方大黄10g 黄连5g 黄芩5g 炮附子15g7、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干姜15g 黄芩15g 黄连15g 人参15g8、瓜蒂散方瓜蒂一分赤小豆一分9、麻黄升麻汤方麻黄12.5g 升麻5g 当归5g 知母4g黄芩4g 萎蕤4g 芍药1.5g 天门冬1.5g桂枝1.5g 茯苓1.5g 炙甘草1.5g 石膏1.5g 白术1.5g 干姜1.5g。

(完整版)伤寒论方现代剂量

(完整版)伤寒论方现代剂量

伤寒论112方一、太阳篇1、桂枝汤方桂枝15g 芍药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大枣10g2、麻黄汤方麻黄15g 桂枝10g 炙甘草5g 杏仁10g 3、小青龙汤方麻黄15g 芍药15g 细辛15g 干姜15g炙甘草15g 桂枝15g 五味子10g 半夏15g 4、大青龙汤方麻黄3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 杏仁5g生姜15g 大枣8g 石膏30g5、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8g 芍药5g 生姜5g 炙甘草5g麻黄5g 大枣3g 杏仁3g6、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8g 芍药8g 麻黄5g 生姜5g杏仁3g 炙甘草5g 大枣3g7、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4g 大枣3g生姜5g 石膏6g8、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20g 桂枝15g 芍药15g 生姜15g炙甘草10g 大枣10g9、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15g 芍药15g 炙甘草15g 生姜15g大枣10g 炮附子15g10、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 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炮附子15g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芍药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茯苓15g白术15g 大枣10g1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芍药15g大枣10g 炙厚朴10g 杏仁10g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桂枝15g 芍药20g 炙甘草10g 人参15g大枣10g 生姜20g15、小建中汤方桂枝15g 芍药30g 生姜15g 炙甘草10g大枣10g 胶饴30g16、葛根汤方葛根20g 麻黄15g 桂枝10g 生姜15g炙甘草10g 芍药10g 大枣10g17、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20g 麻黄15g 炙甘草10g 芍药10g桂枝10g 生姜10g 半夏半升大枣10g 18、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40g 炙甘草10g 黄芩15g 黄连15g 1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20g 杏仁10g 炙甘草10g 石膏40g 20、茯苓甘草汤方茯苓10g 桂枝10g 炙甘草5g 生姜15g 2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40g 桂枝20g 炙甘草10g 大枣15g2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20g 桂枝15g 白术10g 炙甘草10g 23、桂枝甘草汤方桂枝20g 炙甘草10g24、芍药甘草汤方芍药炙甘草各20g25、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炙甘草各15g 炮附子15g26、桂枝加桂汤方桂枝25g 芍药15g 生姜15g 炙甘草10g大枣10g27、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15g 芍药30g 炙甘草10g 大枣10g生姜15g28、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15g 大黄10g 芍药30g 生姜15g炙甘草10g 大枣10g29、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5g 炙甘草10g 牡蛎10g 龙骨10g 30、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牡蛎25g 蜀漆15g 龙骨20g31、桂枝人参汤方桂枝20g 炙甘草20g 白术15g 人参15g干姜15g32、炙甘草汤方炙甘草20g 生姜15g 人参10g 生地黄80g桂枝10g 阿胶10g 麦门冬40g 麻仁15g大枣10g3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10g 连轺10g 杏仁5g 赤小豆30g大枣10g 生梓白皮30g 生姜10g 炙甘草10g 34、五苓散方猪苓12g 泽泻15g 白术12g 茯苓12g桂枝5g35、猪苓汤方猪苓5g 茯苓5g 泽泻5g 阿胶5g滑石5g36、小陷胸汤方黄连5g 半夏15g 栝蒌实20g37、大陷胸丸方大黄40g 葶苈子40g 芒硝40g 杏仁15g38、大陷胸汤方大黄30g 芒硝40g 甘遂1.5g39、桂枝附子汤方桂枝20g 附子30g 生姜15g 大枣10g炙甘草10g40、去桂加白术汤方(白术附子汤)附子30g 白术20g 生姜15g 炙甘草10g大枣10g41、甘草附子汤方炙甘草10g 附子20g 白术10g 桂枝20g 42、抵当汤方虻虫10g 桃仁10g 水蛭20g 大黄15g 43、抵当丸方虻虫8g 桃仁12g 水蛭12g 大黄15g44、桃核承气汤桃仁15g 大黄2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芒硝10g45、三物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46、文蛤汤:文蛤25g 麻黄15g 甘草15g 生姜15g石膏25g 杏仁10g 大枣10g二、少阳篇1、小柴胡汤方柴胡40g 黄芩15g 人参15g 半夏15g炙甘草15g 生姜15g 大枣10g2、大柴胡汤方柴胡40g 黄芩15g 芍药15g 半夏15g生姜25g 枳实25g 大枣10g3、四逆散方炙甘草10g 枳实10g 柴胡10g 芍药10g4、柴胡桂枝汤方桂枝黄芩7.5g 芍药7.5g 人参7.5g炙甘草5g 半夏7.5g 大枣5g 生姜7.5g柴胡20g5、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40g 桂枝15g 干姜10g 栝蒌根20g黄芩15g 牡蛎10g 炙甘草10g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20g 龙骨7.5g 黄芩7.5g 生姜7.5g铅丹7.5g 人参7.5g 桂枝7.5g 茯苓7.5g半夏7.5g 大黄10g 牡蛎7.5g 大枣5g 7、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7.5g 黄芩5g 人参5g 炙甘草5g生姜5g 半夏4.5g 大枣3g 芒硝10g8、黄芩汤方黄芩15g 芍药10g 炙甘草10g 大枣10g 9、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15g 芍药15g 炙甘草15g 大枣10g半夏半升生姜5g10、黄连阿胶汤方黄连20g 黄苓10g 芍药10g 鸡子黄20g阿胶15g三、阳明篇1、白虎汤方知母30g 石膏80g 炙甘草10g 粳米30g 2、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30g 石膏80g 炙甘草15g 粳米30g人参15g3、竹叶石膏汤方竹叶15g 石膏80g 半夏15g 麦门冬30g人参10g 炙甘草10g 粳米30g4、小承气汤方大黄20g 厚朴10g 枳实10g5、调胃承气汤方大黄20g 炙甘草10g 芒硝20g6、大承气汤方大黄20g 厚朴10g 枳实10g 芒硝12g7、麻子仁丸麻子仁60g 芍药40g 枳实40g 大黄80g厚朴15g 杏仁30g8、茵陈蒿汤茵陈蒿30g 栀子5g 大黄10g9、栀子檗皮汤肥栀子5g 炙甘草5g 黄檗10g10、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10g 黄连5g 黄芩5g11、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10g 黄连5g12、栀子豉汤方栀子5g 香豉7g13、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5g 炙甘草10g 香豉7g14、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5g 生姜25g 香豉7g15、栀子厚朴汤方栀子5g 厚朴20g 枳实8g16、栀子干姜汤方栀子5g 干姜10g17、枳实栀子豉汤方枳实6g 栀子5g 香豉30g18、蜜煎方食蜜七合四、太阴篇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20g 干姜10g2、理中丸(理中汤)方人参15g 干姜15g 炙甘草15g 白术15g3、吴茱萸汤方吴茱萸30g 人参15g 生姜30g 大枣10g4、旋覆代赭汤方旋覆花15g 人参10g 生姜25g 代赭5g炙甘草15g 半夏15g 大枣10g5、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15g 生姜40g 半夏15g 甘草10g 人参5g 6、桃花汤方赤石脂80g 干姜5g 粳米60g7、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大枣十枚8、牡蛎泽泻散方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各等分五、少阴篇1、麻黄细辛附子汤方麻黄10g 细辛10g 炮附子15g2、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10g 炙甘草10g 炮附子15g3、干姜附子汤方干姜5g 炮附子15g4、四逆汤方炙甘草10g 干姜7.5g 附子15g5、四逆加人参汤方炙甘草10g 附子15g 干姜7.5g 人参5g 6、茯苓四逆汤方茯苓20g 人参5g 炮附子15g 炙甘草10g干姜7.5g7、当归四逆汤方当归15g 桂枝15g 芍药15g 细辛15g炙甘草10g 通草10g 大枣20g8、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当归15g 芍药15g 炙甘草10g 通草10g桂枝15g 细辛15g 生姜40g 吴茱萸30g大枣20g9、白通汤方葱白20g 干姜5g 附子15g10、通脉四逆汤方炙甘草10g 附子15g 干姜15g11、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炙甘草10g 干姜15g 猪胆汁20g 附子15g 12、附子汤方附子20g 茯苓15g 人参10g 白术20g芍药15g13、真武汤方茯苓15g 芍药15g 生姜15g 白术10g炮附子15g14、猪肤汤方猪肤80g 白蜜80g15、甘草汤方甘草10g16、桔梗汤方桔梗5g 甘草10g17、苦酒汤方半夏10g 鸡子20g18、半夏散及汤方半夏桂枝炙甘草19、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80g 太一禹余粮80g六、厥阴篇1、乌梅丸方乌梅100g 细辛30g 干姜50g 黄连80g炮附子30g 当归20g黄櫱30g 桂枝30g人参30g 蜀椒20g2、黄连汤方黄连10g 炙甘草15g 干姜15g 桂枝15g人参10g 半夏15g 大枣10g3、半夏泻心汤方半夏15g 黄芩15g 干姜15g 人参15g炙甘草15g 黄连5g 大枣10g 4、生姜泻心汤方生姜20g 炙甘草15g 人参15g 干姜5g黄芩15g 半夏15g 黄连5g 大枣10g5、甘草泻心汤方炙甘草20g 黄芩15g 半夏15g 大枣10g黄连5g 干姜15g6、附子泻心汤方大黄10g 黄连5g 黄芩5g 炮附子15g7、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干姜15g 黄芩15g 黄连15g 人参15g8、瓜蒂散方瓜蒂一分赤小豆一分9、麻黄升麻汤方麻黄12.5g 升麻5g 当归5g 知母4g黄芩4g 萎蕤4g 芍药1.5g 天门冬1.5g桂枝1.5g 茯苓1.5g 炙甘草1.5g 石膏1.5g 白术1.5g 干姜1.5g。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伤寒论113方完整版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伤寒论』《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伤寒论』《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共22篇。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1 石 = 四钧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16 两 = 248 克 =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 药末约2 克 =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 1.5 克一钱匕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 黄豆大蜀椒一升 = 50 克葶苈子一升 = 60 克吴茱萸一升 = 50 克五味子一升 = 50 克半夏一升 = 130 克虻虫一升 =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伤寒验案』张仲景、孙思邈经方中药物计量

『伤寒验案』张仲景、孙思邈经方中药物计量

『伤寒验案』张仲景、孙思邈经方中药物计量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的方剂中药物剂量,由于年代久远,与现在的剂量相差悬殊,在使用时,因为使用的计量器具各异,临床用方时往往不明所以,给准确用药带来了不便。

虽然,近代多有考古及医学专家进行考证,但是,个别计量还是未能明了。

现将汉唐时期各种计量单位换算成现代计量分述如下,以供中医人士临床参考,如有错漏,还望大家一并纠正。

重量一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汉代1斤为249.7克,约等于250克。

一龠(yue容量单位)为半合,二龠为一合。

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一合为20毫升,十合为一升200毫升,十升为一斗2000毫升,十斗为一斛20000毫升。

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克(约一粒米)。

例如:桂枝汤以水七升合现在1400毫升;桂枝加葛根汤以水一斗合现在2000毫升。

上海已故老中医柯雪帆先生根据文物考证,认为《伤寒论》中一两相当于现在15.625g(这个计量已经被经方家所采用)。

也有人说,唐宋度量衡1两=41.5克=10钱(很少被采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范吉平先生等考证,认为经方一两折合今天约13.8g。

这些考证与过去“古之一两,今之一钱(3g)”的说法相去甚远。

实际上,经方用量并不是特别大,因为一般分多次服用“日三服”,如桂枝汤中桂枝三两,按3次服计算,则桂枝的一次量为15g。

章太炎以汉五铢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

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15g、15g、15g、10g、4枚。

伤寒论113方集绵《附:现代剂量换算表》

伤寒论113方集绵《附:现代剂量换算表》

伤寒论113方集绵《附:现代剂量换算表》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1 石 = 四钧 = 29760 克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2 克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匕 = 一刀圭= 一钱匕= 1.5 克一钱匕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1 合 =2 龠 = 20 毫升1 龠 = 5 撮 = 10 毫升1 撮 = 4 圭 =2 毫升1 圭 = 0.5 毫升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1 分 =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 黄豆大蜀椒一升 = 50 克葶苈子一升 = 60 克吴茱萸一升 = 50 克五味子一升 = 50 克半夏一升 = 130 克虻虫一升 =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1、标准重量单位《汉书·律历志》:16两=1斤24铢~1两6铢~1分1钱匕=5铢石膏鸡子大≈50-60克;吴茱萸1升≈70克;酸枣仁1升≈112克;杏仁1升≈112克;蜀椒1合≈4.2克;葶苈子1升≈124克;赤小豆1升≈150克;麻子仁1升≈100克;麦冬1升≈90克;芒硝1升≈124克;五味子1升≈76克;半夏1升≈84克;大枣1枚≈2.5-10克;栝楼实1枚≈70-120克诃子1枚≈4克:杏仁1枚≈0.3克;乌头1枚≈3-7克;附子1枚≈15-30克;枳实1枚≈20克;#伤寒论#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版)伤寒论方现代剂量伤寒论112方一、太阳篇1、桂枝汤方桂枝15g 芍药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大枣10g2、麻黄汤方麻黄15g 桂枝10g 炙甘草5g 杏仁10g 3、小青龙汤方麻黄15g 芍药15g 细辛15g 干姜15g炙甘草15g 桂枝15g 五味子10g 半夏15g 4、大青龙汤方麻黄3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 杏仁5g生姜15g 大枣8g 石膏30g5、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8g 芍药5g 生姜5g 炙甘草5g麻黄5g 大枣3g 杏仁3g6、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8g 芍药8g 麻黄5g 生姜5g杏仁3g 炙甘草5g 大枣3g7、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4g 大枣3g生姜5g 石膏6g8、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20g 桂枝15g 芍药15g 生姜15g炙甘草10g 大枣10g9、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15g 芍药15g 炙甘草15g 生姜15g大枣10g 炮附子15g10、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 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炮附子15g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芍药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茯苓15g白术15g 大枣10g1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芍药15g大枣10g 炙厚朴10g 杏仁10g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桂枝15g 芍药20g 炙甘草10g 人参15g大枣10g 生姜20g15、小建中汤方桂枝15g 芍药30g 生姜15g 炙甘草10g大枣10g 胶饴30g16、葛根汤方葛根20g 麻黄15g 桂枝10g 生姜15g炙甘草10g 芍药10g 大枣10g17、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20g 麻黄15g 炙甘草10g 芍药10g桂枝10g 生姜10g 半夏半升大枣10g 18、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40g 炙甘草10g 黄芩15g 黄连15g 1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20g 杏仁10g 炙甘草10g 石膏40g 20、茯苓甘草汤方茯苓10g 桂枝10g 炙甘草5g 生姜15g 2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40g 桂枝20g 炙甘草10g 大枣15g2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20g 桂枝15g 白术10g 炙甘草10g 23、桂枝甘草汤方桂枝20g 炙甘草10g24、芍药甘草汤方芍药炙甘草各20g25、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炙甘草各15g 炮附子15g26、桂枝加桂汤方桂枝25g 芍药15g 生姜15g 炙甘草10g大枣10g27、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15g 芍药30g 炙甘草10g 大枣10g生姜15g28、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15g 大黄10g 芍药30g 生姜15g炙甘草10g 大枣10g29、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5g 炙甘草10g 牡蛎10g 龙骨10g 30、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牡蛎25g 蜀漆15g 龙骨20g31、桂枝人参汤方桂枝20g 炙甘草20g 白术15g 人参15g干姜15g32、炙甘草汤方炙甘草20g 生姜15g 人参10g 生地黄80g桂枝10g 阿胶10g 麦门冬40g 麻仁15g大枣10g3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10g 连轺10g 杏仁5g 赤小豆30g大枣10g 生梓白皮30g 生姜10g 炙甘草10g 34、五苓散方猪苓12g 泽泻15g 白术12g 茯苓12g桂枝5g35、猪苓汤方猪苓5g 茯苓5g 泽泻5g 阿胶5g滑石5g36、小陷胸汤方黄连5g 半夏15g 栝蒌实20g37、大陷胸丸方大黄40g 葶苈子40g 芒硝40g 杏仁15g38、大陷胸汤方大黄30g 芒硝40g 甘遂1.5g39、桂枝附子汤方桂枝20g 附子30g 生姜15g 大枣10g炙甘草10g40、去桂加白术汤方(白术附子汤)附子30g 白术20g 生姜15g 炙甘草10g大枣10g41、甘草附子汤方炙甘草10g 附子20g 白术10g 桂枝20g 42、抵当汤方虻虫10g 桃仁10g 水蛭20g 大黄15g 43、抵当丸方虻虫8g 桃仁12g 水蛭12g 大黄15g44、桃核承气汤桃仁15g 大黄2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芒硝10g45、三物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46、文蛤汤:文蛤25g 麻黄15g 甘草15g 生姜15g石膏25g 杏仁10g 大枣10g二、少阳篇1、小柴胡汤方柴胡40g 黄芩15g 人参15g 半夏15g炙甘草15g 生姜15g 大枣10g2、大柴胡汤方柴胡40g 黄芩15g 芍药15g 半夏15g生姜25g 枳实25g 大枣10g3、四逆散方炙甘草10g 枳实10g 柴胡10g 芍药10g4、柴胡桂枝汤方桂枝黄芩7.5g 芍药7.5g 人参7.5g炙甘草5g 半夏7.5g 大枣5g 生姜7.5g柴胡20g5、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40g 桂枝15g 干姜10g 栝蒌根20g黄芩15g 牡蛎10g 炙甘草10g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20g 龙骨7.5g 黄芩7.5g 生姜7.5g铅丹7.5g 人参7.5g 桂枝7.5g 茯苓7.5g半夏7.5g 大黄10g 牡蛎7.5g 大枣5g 7、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7.5g 黄芩5g 人参5g 炙甘草5g生姜5g 半夏4.5g 大枣3g 芒硝10g8、黄芩汤方黄芩15g 芍药10g 炙甘草10g 大枣10g 9、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15g 芍药15g 炙甘草15g 大枣10g半夏半升生姜5g10、黄连阿胶汤方黄连20g 黄苓10g 芍药10g 鸡子黄20g阿胶15g三、阳明篇1、白虎汤方知母30g 石膏80g 炙甘草10g 粳米30g 2、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30g 石膏80g 炙甘草15g 粳米30g人参15g3、竹叶石膏汤方竹叶15g 石膏80g 半夏15g 麦门冬30g 人参10g 炙甘草10g 粳米30g4、小承气汤方大黄20g 厚朴10g 枳实10g5、调胃承气汤方大黄20g 炙甘草10g 芒硝20g6、大承气汤方大黄20g 厚朴10g 枳实10g 芒硝12g 7、麻子仁丸麻子仁60g 芍药40g 枳实40g 大黄80g 厚朴15g 杏仁30g8、茵陈蒿汤茵陈蒿30g 栀子5g 大黄10g9、栀子檗皮汤肥栀子5g 炙甘草5g 黄檗10g10、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10g 黄连5g 黄芩5g11、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10g 黄连5g12、栀子豉汤方栀子5g 香豉7g13、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5g 炙甘草10g 香豉7g14、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5g 生姜25g 香豉7g15、栀子厚朴汤方栀子5g 厚朴20g 枳实8g16、栀子干姜汤方栀子5g 干姜10g17、枳实栀子豉汤方枳实6g 栀子5g 香豉30g18、蜜煎方食蜜七合四、太阴篇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20g 干姜10g2、理中丸(理中汤)方人参15g 干姜15g 炙甘草15g 白术15g3、吴茱萸汤方吴茱萸30g 人参15g 生姜30g 大枣10g4、旋覆代赭汤方旋覆花15g 人参10g 生姜25g 代赭5g炙甘草15g 半夏15g 大枣10g5、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15g 生姜40g 半夏15g 甘草10g 人参5g 6、桃花汤方赤石脂80g 干姜5g 粳米60g7、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大枣十枚8、牡蛎泽泻散方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各等分五、少阴篇1、麻黄细辛附子汤方麻黄10g 细辛10g 炮附子15g2、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10g 炙甘草10g 炮附子15g3、干姜附子汤方干姜5g 炮附子15g炙甘草10g 干姜7.5g 附子15g5、四逆加人参汤方炙甘草10g 附子15g 干姜7.5g 人参5g 6、茯苓四逆汤方茯苓20g 人参5g 炮附子15g 炙甘草10g干姜7.5g7、当归四逆汤方当归15g 桂枝15g 芍药15g 细辛15g炙甘草10g 通草10g 大枣20g8、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当归15g 芍药15g 炙甘草10g 通草10g桂枝15g 细辛15g 生姜40g 吴茱萸30g大枣20g9、白通汤方葱白20g 干姜5g 附子15g10、通脉四逆汤方炙甘草10g 附子15g 干姜15g11、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炙甘草10g 干姜15g 猪胆汁20g 附子15g 12、附子汤方附子20g 茯苓15g 人参10g 白术20g芍药15g13、真武汤方茯苓15g 芍药15g 生姜15g 白术10g炮附子15g14、猪肤汤方猪肤80g 白蜜80g15、甘草汤方甘草10g16、桔梗汤方桔梗5g 甘草10g半夏10g 鸡子20g18、半夏散及汤方半夏桂枝炙甘草19、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80g 太一禹余粮80g六、厥阴篇1、乌梅丸方乌梅100g 细辛30g 干姜50g 黄连80g炮附子30g 当归20g黄櫱30g 桂枝30g人参30g 蜀椒20g2、黄连汤方黄连10g 炙甘草15g 干姜15g 桂枝15g人参10g 半夏15g 大枣10g3、半夏泻心汤方半夏15g 黄芩15g 干姜15g 人参15g炙甘草15g 黄连5g 大枣10g 4、生姜泻心汤方生姜20g 炙甘草15g 人参15g 干姜5g黄芩15g 半夏15g 黄连5g 大枣10g5、甘草泻心汤方炙甘草20g 黄芩15g 半夏15g 大枣10g黄连5g 干姜15g6、附子泻心汤方大黄10g 黄连5g 黄芩5g 炮附子15g7、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干姜15g 黄芩15g 黄连15g 人参15g8、瓜蒂散方瓜蒂一分赤小豆一分9、麻黄升麻汤方麻黄12.5g 升麻5g 当归5g 知母4g黄芩4g 萎蕤4g 芍药1.5g 天门冬1.5g桂枝1.5g 茯苓1.5g 炙甘草1.5g 石膏1.5g 白术1.5g 干姜1.5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