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剂量换算(伤寒论的剂量现代换算)伤寒论中半斤是多少克

合集下载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该书是中国古代医学中重要的经典之一,对于中医药研究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其中的药物剂量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换算问题。

本文将探讨《伤寒论》中药物剂量的换算问题,并对其适用性进行评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伤寒论》的药物剂量单位。

在《伤寒论》中,药物的剂量主要用两个单位来表示,分别是“分”和“钱”。

其中,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

这种古老的单位在现代医学中已经不再常见,而是被克、毫克等标准国际单位所取代。

在进行药物剂量换算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专业工具和公式。

例如,在将《伤寒论》的药物剂量转换为现代单位时,可以参考以下换算关系:一钱等于3克,一分等于0.3克,一厘等于0.03克。

通过使用这些换算关系,我们可以将《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转化为现代医学所采用的单位。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换算关系,我们应该保持谨慎和审慎。

《伤寒论》所记录的药物剂量是在古代医学实践中得出的,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未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进行过充分验证。

因此,在根据《伤寒论》中的剂量进行治疗时,医师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并进行适度的调整。

此外,对于一些有毒或有副作用的药物,《伤寒论》中也有着对应的剂量要求。

然而,由于该书的记载时间较早,有些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并未得到明确的说明。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我们需要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和实践的指导,遵循药物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总之,《伤寒论》是中医药史上重要的典籍之一,虽然其中存在药物剂量的换算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和公式进行转换。

同时,我们也需要谨慎对待《伤寒论》中的剂量要求,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和实践对其进行合理调整。

只有做到科学合理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伤寒论》在中医药学中的瑰宝地位。

众说纷纭,《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剂量该如何折算?

众说纷纭,《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剂量该如何折算?

众说纷纭,《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剂量该如何折算?胡希恕经方医学根据临床常用量估计1979年出版的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选读》,具体地把《伤寒论》中汉代的1两折合为3克,1升折合为60〜80毫升或18-30克。

此书沿用1964年出版的《伤寒论讲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的观点,认为“关于剂量之标准,古今不一。

汉时以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即二十四铢为一两。

处方应用时,一方面根据前人考证的量制折算,更重要的是依据临床实践。

凡论中云一两者,折今约一钱。

云一升者,按重量折今六钱至一两不等,按容量可折60至80毫升。

”我们认为,医生对某一种药物的习惯用量是一回事,东汉时1两折合现在多少克是另一回事,两者不能等同起来。

这种用临床常用量来估计仲景用药剂量的方法,早已有之。

如徐灵胎《医药源流论》为,“自三代至汉晋,升斗权衡,虽有异同,以今较之,不过十分之二。

”汪昂《汤头歌诀》认为“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

” 徐、汪两人均为清代人,出生年月,相差不过七十余年,当时的衡制并无变化,1两合今之37.3g。

而所估计的剂量相差竟达一倍。

就以近年临床来说,各个医生的习惯用量差别很大,如上海的夏理彬老中医,桂枝只用三分到五分(1~1.5克),而沈宝善老中医,桂枝常用一两到三两(30-90克),相差数十倍。

即使采用临床常用量的平均数,也是不妥当的。

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医生的用药剂量差异之大,实难统一划定。

所以根据临床常用量来估计仲景用药剂量,并不是一个好方法。

根据某种药物单位体积测比重推算近有陈家骅氏等的论著《经方药量管窥》,以《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乌头桂枝汤方后的煎煮法为根据,推算出东汉的1斤合今之126克,1两合8克弱。

理由是方后记载“后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

认为1斤蜜的容积为0.5升(五合),根据东汉1升合今之198毫升,则0.5升为99毫升。

又测得生蜜比重为1.27克/毫升,于是推算出上述结果,我们曾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实验:用100毫升市售的蜂蜜(比重为1.38克/毫升)加温,当减少到81.7毫升时,重量由138克减少到116克,蒸发水分约22克,比重变为1.42克/毫升。

伤寒论剂量换算(伤寒论的剂量现代换算) 伤寒论中半斤是多少克

伤寒论剂量换算(伤寒论的剂量现代换算) 伤寒论中半斤是多少克

一、伤寒论剂量换算(伤寒论的剂量现代换算)《伤寒论》原方的剂量是: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您所说的已经是教材上换算过的单位了。

一般教材都会把《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1.经方剂量文献研究 查阅古代本草方书,尤其是官修的药典和有广泛影响的方书专著,如《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集注》、《千金方》、《新修本草》、《大观本草.汉代的1两=15.625g.但我又听说伤寒论里的一两是3.5g,绝对不是15.625.我也晕1 两=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 2 克1 方寸匙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草.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专家称一两为15克左右。

如果每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伤寒论中一两为15克,以麻黄汤为例,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二两,甘草一两,也就是麻黄45克了,一个感冒的病人麻黄用不到45克吧, 所谓的45克是指三幅药的剂.大学教材和《简明中医辞典》都认为《伤寒论》的一两为13.92克,那么一两为24铢,一铢等于0.6克。

但也有学者认为《伤寒论》的一两为15.625克,那么一铢为0.65克。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伤寒论中一量等于现在【16克】古时候,一两相当于16克。

但是在实际当中,我们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剂量单位、方法。

不知道大家是否。

中国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 请高手帮我换算下这个方剂,谢谢!(换算成克) 柏子仁5合,蛇床子半升,.这是我近期反复考证的结果,大家讨论一下,剂量问题事关大体,能不能有个一致意见 一、汉代 1 石 = 四钧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两 = 248 克=液.按伤寒论厚朴4两换算成现在的是125克。

?《伤寒杂病论》剂量换算

?《伤寒杂病论》剂量换算

《伤寒杂病论》剂量换算
据1981年出土之“东汉大司农铜权”,汉代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为十钱,汉代一斤合现代250克,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汉代一升,液体为现代200毫升(十升为一斗,十合<读如ge>为一升)不同药物(花、叶、籽、实、矿物类药)由于形状大小,质地坚硬、疏松之不同,经上海柯雪帆等多位专家分别称量核实,可为临床应用依据。

如五味子一升为76克,半夏一升为130克。

这是伤寒论成书时的国家通行计量标准。

为方便应用,去掉小数点以下尾数,则汉代一两合现代15克,三两合现代45克,每一两与原著相差0.5克强。

基本符合医圣用药原貌。

倪师的单位是“钱”,他不知不觉用了九宫数,却又说不清楚。

1公斤=1000公克
1台斤=600公克=16两
1斤(大陆)=500公克=10两
台湾外岛中的金门跟马祖也都是使用大陆斤的。

伤寒论计量当代换算

伤寒论计量当代换算

汉及以前1剂处方为三副药的量
1石=4钧=29760克
1钧=30斤=7440克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圭=0.5克
1撮=2克
1方寸匙=金石类2.74克=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0.5方寸匙=1刀圭=1钱匙=1.5克
1钱匙=1.5-1.8克
1铢=0.65克
1铢=100个黍米重量
1分=3.9-4.2克
1斛=10斗=20000毫升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1合=2龠=20毫升
1龠=5撮=10毫升
1撮=4圭=2毫升
1圭=0.5毫升
1引=10丈=2310厘米
1丈=10尺=231厘米
1尺=10寸=23.1厘米
1寸=10分=2.31厘米
1分=0.231厘米
大枣15个=大枣5个
大枣20个=大枣7个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1升=50克
葶苈子1升=60克
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
半夏1升=130克
虻虫1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1握约12克
清朝
1钱=3.75克
1两=10钱=37.5克
1斤=16两=600克。

《伤寒论》药物剂量的古今换算及其历史演变(第三稿)(上)

《伤寒论》药物剂量的古今换算及其历史演变(第三稿)(上)

《伤寒论》药物剂量的古今换算及其历史演变(第三稿)(上)《伤寒论》药物剂量的古今换算及其历史演变(第三稿)汤一笑原创 2012年3月15日经方医学论坛首发——《伤寒论》学术考古重要问题之一(一)东汉度量衡古今换算《伤寒论》方剂剂量的古今换算一直是研究《伤寒论》的焦点问题。

其实东汉度量衡的问题科技史学界已经基本解决,可以参考中国度量衡史、科技史学者的考证。

按科技史学界目前为止的考证,东汉与今天度量衡单位的换算普遍认为如下:一斤约为今220克(或222克);一两约为今13.8克(或13.9克);一升约为今200毫升。

一尺约为23.1厘米。

由于学界的分歧主要在于权衡,以下主要就是针对权衡进行研究讨论。

丘光明先生花了10多年时间专注研究中国的古代度量衡问题。

他的基于大量出土文物的研究结论可能更逼近历史的真实,比吴承洛1937年《中国度量衡史》依据于新莽时期的货币和嘉量推算1两合今13.9206克的结论更可靠。

丘光明认为东汉每斤约合222g(一两为13 .875 g) ,并认为东汉权横的量值与秦、西汉相比具有下降的趋势。

参见他的著作《中国历代度量衡考》(1992年版,资料收集到1989年底)、《中国科学技术史. 度量衡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以前很多医书论古今度量衡换算,多采用吴承洛先生的观点,丘氏与吴氏的考证著作前后相距半个多世纪,期间正是中国田野考古大发展的时期,出土了大量历代度量衡的相关文物。

丘先生的考证应该比吴先生的考证更逼近历史的真实。

代表了这一领域考古的新水平。

东汉1两=15.625g,这个从汉光和大司农铜权推测的数据近些年在伤寒学派中广为流传,最早应该是出自柯雪帆等发表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12期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一文,但丘光明先生认为汉光和大司农铜权上未刻标称值,尚难折算此权量值。

如果按12斤权折算,一斤合250克,但如按14斤权折算,每斤合214克(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与218克相近)。

《伤寒论》中剂量与现代计量单位的关系

《伤寒论》中剂量与现代计量单位的关系

《伤寒论》中剂量与现代计量单位的关系
1斤=16两=248克
1两=15.625克
1两=24铢
1升=液体200毫升
1合(音ge)=20毫升
1圭=0.5克
1龠(yue)=10毫升
1撮=2克
1方寸匕=金石类2.74克
1方寸匕=药末约2克
1方寸匕=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65克
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0.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1斗=10升=2000毫升1斛=5斗=50000毫升1升=10合=200毫升1合=2龠=20毫升
1升=10合=1000毫升1龠=5撮=10毫升
1合=100毫升
1撮=4圭=2毫升
1圭=0.5毫升
1引=10丈=2310厘米1丈=10尺=231厘米1尺=10寸=23.1厘米
1寸=10分=2.31厘米1分=0.231厘米。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

[转帖]《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覆衡量核实,摘要介绍如下: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升=液体200毫升合=20毫升龠=10毫升方寸匕=2.74克鑫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一分=3.9~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20~30克中者一枚15克强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二)“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

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

并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

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

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

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

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

原方为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 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克,干姜6~9克,炙甘草6。

《伤寒论》度量衡古今换算

《伤寒论》度量衡古今换算

《伤寒论》度量衡古今换算
根据文献记载及文物考据,结合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复衡量核实,《伤寒论》度量衡古今换算方法介绍如下:
一、衡量单位
根据文献记载及文物考据,汉一斤为一十六两,一两为二十四铢,与今换算,1斤≈250克,1两≈15克,1铢≈15克。

汉代衡量单位与现代换算表
二、容量单位
根据文献记载及文物考据,汉一斗为十升,一升为10合,一方寸匕为两钱匕,一刀圭与一钱匕相当。

与今换算,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升合≈20毫升。

此外一圭≈0.5克,一龠10毫升,一撮2克,一方寸匕(为边长一寸的正方形称量工具)约为2.74克,一钱匕约为1.5~1.8克。

汉代容量单位与现代换算表
三、长度单位
根据文献记载及文物考据,汉一尺为十寸,一寸为10分,与今换算,1尺≈23.1厘米,1寸≈2.31厘米,1分≈0.231厘米。

汉代与现代长度单位换算表
四、个数或体积单位
汉代个数或体积单位与现代换算表。

伤寒论经方重量单位换算和非重量单位标准

伤寒论经方重量单位换算和非重量单位标准
81453 人关注 转发 54 评论 4 赞 56
木春厚土 这个必须码住,好东西啊
6-9 09:42 1 吾俚沙地人 现在基本不按旧制 6-9 12:51 道易晽
伤寒论经方重量单位换算和非重量单位标准
一、重量单位的换算 1、标准重量单位 《汉书·律历志》: 16 两=1 斤 24 铢~1 两 6 铢~1 分 1 钱匕=5 铢
斤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 (汉代)1 斤~220 克。
两 《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 (汉代)一两~15.6 克。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 (汉代)一两~13.8 克。
分 (汉代)1 分~3.45 克。
铢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 1 铢~0.575 克。
二、非标准重量单位 石膏鸡子大≈50-60 克; 吴茱萸 1 升≈70 克;

酸枣仁 1 升≈112 克; 杏仁 1 升≈112 克; 蜀椒 1 合≈4.2 克; 葶苈子 1 升≈124 克; 赤小豆 1 升≈150 克; 麻子仁 1 升≈100 克; 麦冬 1 升≈90 克; 芒硝 1 升≈124 克; 五味子 1 升≈76 克; 半夏 1 升≈84 克; 大枣 1 枚≈2.5-10 克; 栝楼实 1 枚≈70-120 克 诃子 1 枚≈4 克: 杏仁 1 枚≈0.3 克; 乌头 1 枚≈3-7 克; 附子 1 枚≈15-30 克; 枳实 1 枚≈20 克;
中医#经方##伤寒论##健康养生# 中医
生活无处不中医,中医不仅仅是精妙的技法,更是通达万物的至 理心法!在#中医#话题里发微博: 一是可以同步到微博; 二是还能增 加微博阅读量,增加你的微博互动; 三是好的内容会加精华,获取更 多的曝光机会。 也请各位每天签到多点赞评论转发增长经验值,多发 好内容的交流。 另招募管理员(小主持人),经验值到达 8 级即可通 过。

《伤寒论》《金匮要略》特殊计量药物的换算

《伤寒论》《金匮要略》特殊计量药物的换算

《伤寒论》《金匮要略》特殊计量药物的换算一、现状分析1.1研究意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因其理无不该,法无不备,且方药缜密、药精力宏,故后世称其“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尊其为“方书之祖”。

其中大多数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随着历代度量衡的演变及书中使用的非度量衡的计量方法,使许多药物至今未能有明确的古今换算标准,严重影响了临床的疗效。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药物剂量是临床取效的关键。

因此明确张仲景特殊计量药物及方式的换算结果,对继承和发展仲景学术思想,合理运用经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大意义。

1.2东汉度量衡的研究现状分析东汉张仲景经方药物剂量量值是以东汉度量衡量值为依据。

近年来对东汉度量衡量值进行了广泛研究,而对存世度量衡器具考证研究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

目前对东汉容量1升合今200毫升,1斗合今2000毫升没有争议,而对东汉衡量量值有不同认识[1] 。

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方法。

1.2.1物品体积测量法《汉书·食货志》载:“黄金方寸,而重一斤。

”《孙子算经》载:“黄金方寸重一斤,白金方寸重一十四两,玉方寸重一十二两,铜方寸重七两半,铅方寸重九两半,铁方寸重七两,石方寸重三两。

”[2]而《后汉书·礼仪志》有关水比重的记载又为考证东汉衡量量值提供了资料。

其载:“旧冬至……权水轻重,水一升,冬重十三两。

”[3]水比重受温度和大气压影响,我们可依据“4℃的蒸馏水,其密度取近似值1克/立方厘米”的比重定义,推算《后汉书·礼仪志》提供的资科。

东汉1升=200毫升目前没有争议,据此可推算东汉1斤的量值为246. 15克(200÷13×16=246. 153 846,简略为246. 15 )。

与“东汉大司农铜权”按12斤权计算实测量值249.7克近似,据此可判断东汉1斤量值约250克。

依据水比重确定衡量量值,佐证东汉标准衡器量值1斤约合今250克[4]。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转载)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转载)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转载) 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覆衡量核实,摘要介绍如下: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两=15.625克升=液体200毫升合=20毫升圭=0.5克龠=10毫升撮=2克方寸匕=2.74克鑫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一铢=0.7克一分=3.9~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20~30克中者一枚15克强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二)「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

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

并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

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著。

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

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

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

原方为炙甘草2两、乾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乾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克,乾姜6~9克,炙甘草6。

中药的克数换算公式

中药的克数换算公式

经方一两,现在几克?最全中药剂量换算《伤寒论》中剂量: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2 克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1.5 克一钱匕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1 合 =2 龠 = 20 毫升梧桐子大 = 黄豆大蜀椒一升 = 50 克葶苈子一升 = 60 克吴茱萸一升 = 50 克五味子一升 = 50 克半夏一升 = 130 克虻虫一升 =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主要内容如下: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俩=160钱。

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一般干品药为3~9g,部分为15~30g。

各单味药后所标用量即此。

剂量剂量的含义: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

即相对剂量。

官方扫盲《伤寒论》中的方剂剂量就是这样换算的!

官方扫盲《伤寒论》中的方剂剂量就是这样换算的!

官方扫盲《伤寒论》中的方剂剂量就是这样换算的!古今的方剂剂量换算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一般应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指导。

现在涉及到方剂大部分书籍每首方剂中药物标注的剂量多为两种:一是录其古方原著之用量冀以领悟古方的配伍意义、组方特点,并作为今人临证用药配伍比例之参佐;另一种是以“*g”为标注此为现代临床运用,尤其是作为汤剂使用时的参考剂量(个别不宜做汤剂者其组成药物下之“*g”剂量,为作丸、散等时的现代参考用量),其与原方古代剂量并非是绝对等值之换算切忌以此推算古今剂量之换算标准。

历代度量衡多有变异,尤其是唐代以前的方剂,古代用药分量与现代相差较大。

古秤(汉制)以黍、铢、分(fèn)、两、斤计量,以十黍为一铢、以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及至宋代,遂立两、钱、分(fēn)、厘、毫之目,即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以十累计,积十六两为一斤。

元、明至清,沿用宋制,很少变易,故宋以降,凡言分者,是分厘之分(fēn),不同于汉之六铢为一分之分(fèn)。

古代容量,有斛、斗、升、合、勺之名,均以十进制,即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此外,古方用量有刀圭、方寸匕、钱匕、一字等名称,大多用于散药。

所谓方寸匕者,即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钱匕者,是以汉五铢钱抄取药末,亦以不落为度;半钱匕者,则为抄取一半;一字者,则以开元通宝钱匕(币上有“开元通宝”四字)抄取药末,填去一字之量;刀圭者,乃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其中,一方寸匕药散约合五分,一钱匕药散约合三分,一字药散约合一分(本草药散略轻)。

另有以类比法标记药量之方,如:鸡子黄=一弹丸=40桐子=80粒大豆=160粒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古称细麻,即胡麻)古今医家对古代方剂用量,虽曾多有考证,但其差异之处,尚无定论。

张介宾认为:“古之一两,为今之六钱;古之一升,为今之三合三勺。

伤寒论方剂计量换算的问题和一些煎药的常识

伤寒论方剂计量换算的问题和一些煎药的常识

伤寒论方剂计量换算的问题和一些煎药的常识伤寒论的方剂计量单位和现代计量单位需要换算,汉代的一斤等于16两,这个计算的原理也需要搞清楚。

出土的汉光和大司农铜权是12斤权,实测2996克,折算每斤246.7克。

除以16 则每两是15.6克一铢=0.65克需要注意的是,伤寒论原文中,方剂后都有备注煮法,很多人没有注意看这里的小字。

有的方剂是顿服,有的是分温再服,有的是分温三服。

仲景的一副药和现在习惯上的一副药是完全不一样。

顿服就是一次的量,分温再服是2次的量,分温三服是三次的量。

也就是说,伤寒论原文方剂你可以按上面的剂量单位换算。

那如果是顿服,直接一两换算为15.6克,这是没有问题的,这和现在一剂药的量是一样的。

那如果原文中方剂是分温再服,那就是换算后的量除以2,一两差不多换算过来是8克。

那如果是分温三服,换算过来,一剂药的量一两就是5克多点。

所以,没有说固定的一两换算到今天的习惯是多少克,这中间存在一个仲景的用药习惯和今天用药剂量习惯上的差异。

这一点大家一定需要注意,不然你换算过来的就是错误的。

按仲景的习惯用药也是可以的,只是服用的时候,是分开几次服用还是顿服,这个需要按照原文的要求来。

其他单位的换算还比较多,和现代的计量单位都有差别,有的用尺,有的直接给的数量,如附子一枚等等,这些要参考一些资料,在临床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来确定用量,如石膏鸡蛋大,杏仁24枚,一般枣还是按数量给。

中药的煎煮有很多讲究的,比如,阿胶之类的,这个是烊化,就是将阿胶打碎,其他药煮好后,把药渣滤出来,然后下阿胶,小火将阿胶化开即可。

原因是,如果不提前去掉药渣,在过滤的时候,阿胶会挂在药渣上一部分,导致浪费。

胶类的煮法基本一样。

芒硝,是煮好药以后,也是去掉药渣后下芒硝,这个就不用煮,芒硝化开即可。

芒硝遇高温会有毒。

其他的如蒲黄,辛夷,还有的带皮的附子,需要包煎,有些因为是植物的孢子,有些是因为有刺激性的绒毛,代赭石,禹余粮等也需要包煎,不包住煮出来不好过滤,煮的时候也会成一锅浆糊。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1 石 = 四钧 = 29760 克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1 斤 = 16 两 = 248 克 = 液体250 毫升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2 克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 药末约2 克 =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 1.5 克一钱匕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1 合 =2 龠 = 20 毫升1 龠 = 5 撮 = 10 毫升1 撮 = 4 圭 =2 毫升1 圭 = 0.5 毫升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1 分 =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 黄豆大蜀椒一升 = 50 克葶苈子一升 = 60 克吴茱萸一升 = 50 克五味子一升 = 50 克半夏一升 = 130 克虻虫一升 =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郝万山、李可整理的《伤寒论》计量换算表,建议收藏!

郝万山、李可整理的《伤寒论》计量换算表,建议收藏!

郝万山、李可整理的《伤寒论》计量换算表,建议收藏!导读:古人总结“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如何评价及学习应用,全靠读者的一双慧眼了。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1 石 = 四钧 = 29760 克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2 克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匕 = 一刀圭= 一钱匕= 1.5 克一钱匕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1 合 =2 龠 = 20 毫升1 龠 = 5 撮 = 10 毫升1 撮 = 4 圭 =2 毫升1 圭 = 0.5 毫升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1 分 =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 黄豆大蜀椒一升 = 50 克葶苈子一升 = 60 克吴茱萸一升 = 50 克五味子一升 = 50 克半夏一升 = 130 克虻虫一升 =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伤寒论计量换算

伤寒论计量换算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
枳实一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桃仁 10个 = 3克
粳米 1升 = 180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1升=50克
பைடு நூலகம்葶苈子1升=60克
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
半夏1升=130克
虻虫1升=16克
附子大者=20~30克 中者一枚15克强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撮2克方寸匕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一铢07克一分39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
伤寒论计量换算
伤寒论计量换算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 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剂量换算(伤寒论的剂量现代换算)伤寒论中半斤是多
少克
一、伤寒论剂量换算(伤寒论的剂量现代换算)
《伤寒论》原方的剂量是: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您所说的已经是教材上换算过的单位了。

一般教材都会把《升=液体200毫升合=20毫升圭=0.5克龠=10毫升撮=2克方寸匕= 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一铢=0.7克一分.
1.经方剂量文献研究查阅古代本草方书,尤其是官修的药典和有广泛影响的方书专著,如《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集注》、《千金方》、《新修本草》、《大观本草.
汉代的1两=15.625g.但我又听说伤寒论里的一两是3.5g,绝对不是15.625.我也晕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 2 克1 方寸匙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
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专家称一两为15克左右。

如果每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
伤寒论中一两为15克,以麻黄汤为例,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二两,甘草一两,也就是麻黄45克了,一个感冒的病人麻黄用不到45克吧,所谓的45克是指三幅药的剂.
大学教材和《简明中医辞典》都认为《伤寒论》的一两为13.92克,那么一两为24铢,一铢等于0.6克。

但也有学者认为《伤寒论》的一两为15.625克,那么一铢为0.65克。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伤寒论中一量等于现在【16克】古时候,一两相当于16克。

但是在实际当中,我们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剂量单位、方法。

不知道大家是否。

中国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
请高手帮我换算下这个方剂,谢谢!(换算成克)柏子仁5合,蛇床子半升,.
这是我近期反复考证的结果,大家讨论一下,剂量问题事关大体,能不能有个一致意见一、汉代 1 石 = 四钧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7440 克 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
据现代考证,此一两大约15g,但明清时把此一两作当时的一钱计算,约3g,依我看,具体多少,当结合个体病症来,3-20g甚至30g都可以,随证下药,一般用10g左右。

本人认为研读《伤寒杂病论》当搜求原作,才更加容易体味仲景本意。

从民间。

我建议你搜索郝万山讲的伤寒论。

里面专门有一节课讲度量衡,其中不但谈到了当时汉代以及宋代的计量单位(质量,体积)和现在的换算,还提到了煎法和服药方法不同.
比如炙甘草汤方里的:生地黄一斤,甘草四两,生姜三两等等……真的要放那.
你好!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 此外还有可与上述计量方法换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等较粗略.
问题是,不同时代的药方,换算的比例都一样?
中医把药的重量是以下方式计算的:一市斤分作十六两、每两约重31.25克,一两分作十钱,每钱约重3.125克,一钱分作十分、每分约重0.3125克
古代方药的药物的用量不同现代以克(g)计算。

古代一两约相当于现代3.125.
一厘=0.03125g 一分=十厘= 十分=一钱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伤寒杂病论》一两等于现在的3克。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时期,汉代医学上用的两和汉代常用两重量不同,汉承秦制,医学上用的两一直延续用秦朝,因此汉代张.
饴糖30g的用法,两个剂量相差这么大,我们应当发哪个为准呢?
中医的一升.
伤寒论(汉代)的剂量一两等于现在的约15克,只不过近现代很少按原方剂量,这其实是不妥的,注意是一剂的量只煎一次,分三次服用。

按伤寒论厚朴4两换算成现在的是125克。

根据古时计量标准:1市斤=16两合目前的计量1两=31.25克
炙甘草汤【方名】炙甘草汤【异名】复脉汤(《伤寒论》)。

【出处】《伤寒论》【分类】补益剂-气血双补【组成】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
仲景经方剂量研究概况仲景制方精妙,药简效宏,为历代医家推崇备至。

其方剂药物用量,因时移物换,原貌不可得窥,是以争论颇大。

剂量之多寡、比例之大小,与疗效.
伤寒论中的剂量和现在的度量单位怎么换算啊?那书中的方子剂量怎么那么。

《伤害论》为东汉末年作,即使用东汉末-三国时期的衡制1斤约合220g1两约合13.8g1升约合204.5mL《伤寒论》中一剂都是要分几次服用的,而我们现在一剂就是一次服.
二、伤寒论中半斤是多少克发布于:2020-12-23 21:32:36
根据《简明中医辞典》,伤寒论中的一两为13.92克,半斤为8两,13.92X8=111.36.
汉代的1两=15.625g.但我又听说伤寒论里的一两是3.5g,绝对不是15.625.我也晕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 2 克1 方寸匙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匙 = 一刀圭 = 一钱匙= 1.5 克一钱匙 = 1.5-1.8 克
伤寒论1两为4克左右.这个是倪海厦查古籍得到的.根据网上说班固有1200粒小米为12株,2400粒小米为1两,如果按谷子测试平均值大概在7克左右,按脱皮的小米算平均值在5克左右.所以伤寒论1两安4克计算是比较靠谱的,关键是维持原方比例.体重的人喝多点,体轻的少喝点.另外伤寒论上的经方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不是汉代张仲景发明的,所以不是汉制.张仲景极可能是古方原样照抄的.
1. 煎煮方法不同,古代只煎一次,现在煎2-3次,浓度肯定上去了;
2. 适应症不同,大剂量柴胡用于发热有很好的效果,然而当代发急性热病基本上都找西医看去了,没有机会;
3. 明清时期温病学家“柴胡劫肝阴”论对后世有影响.
按照郝万山老师的说法,北京大学的专家考证,汉制一斤约等于今天的250g.一两约等于15.625g,汉朝一斤等于十六两,也就是半斤八两.
1千克=1000克 500克=1斤所以半斤等于250克质量单位 (1)1吨=1000千克 1吨=1000 000克吨:吨是重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计算船只容积的单位,一吨等于2.83立方米(合100立方英尺).(2)1千克=1000克 500克=1斤千克:
你好!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此外还有可与上述计量方法换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等较粗略的计量方法.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 一两(16进位制)=30g 一钱=3g 一分=0.3g 一厘=0.03g
根据大量出土文物的考证,汉化官制一斤是250克,所以汉化官制一两是15.63克.但伤寒中剂量是否采用官制,目前医界存在争议,从1克、3克、5克、6克、13克、15克,都有医家使用.
半斤是5两,250克斤也作筋,是中国在1929年规定的标准单位,市制一斤为十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两斤等于一公斤.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所用的各种重量单位中,均在600克左右;500克等于1.1023磅.最初的千克质量单位是由18世纪末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