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
高中语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课件 新人教必修2
诗人塑造的抒情主人公 是男子还是女子? 谈谈你的观点和依据。
涉江 采芙蓉 环顾望乡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62022/1/16January 16,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62022/1/162022/1/161/16/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62022/1/16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 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忧同长还所采兰涉涉 伤心路顾思之泽江江 以而漫望在欲多采采 终离浩旧远遗芳芙芙 老居浩乡道谁草蓉蓉 。,。,。?。,
忧同长还所采兰涉涉 伤心路顾思之泽江江
采 芙 蓉 。,。,。?。,
采莲的热闹场面。
折芳馨兮遗 所思
思念心上人的痛苦
不思量 自难忘
有情人彼此挂怀
天地之间一 声幽叹
离居终老之苦
忧同
涉
伤心
江
以而
采
终离
芙
老居
蓉
。,。,。?。,
怀乡
思夫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课件PPT
程
果。我发现在教师大会上,总会发现有教师习惯坐
在同一把椅子上。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呆在同样的地方呢?仔细 想想,如果问你班级里的学生自己的老师平时都站
在哪里,学生能一下就指出来吗?
课程
课
程
借此机会,我准备和你分享一个自己观察得出的
结果。我发现在教师大会上,总会发现有教师习
惯坐在同一把椅子上。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呆在同样的地方呢?仔 细想想,如果问你班级里的学生自己的老师平时
1
事实上,如果你询问一个学生,他的老师通 常会站在哪里,他或许答不上来。我们也 经常听到教师说:“每当我四处走动时,我 的学生都会变得很紧张。他们不喜欢我靠 得太近。”凡是这么说的教师往往不喜欢 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域,因此一旦他开始在 教室里四处走动,学生就会感到不适应甚 至变得很紧张。
课程
课
借此机会,我准备和你分享一个自己观察得出的结
闭上眼睛,你不知道睁眼 在后 哪她 儿会 。25%
她在帮助我、帮助你,帮助我们 所有人
她在这儿、在那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5% 我们的老师无处不在。
THANKS!
感谢聆听 请多指点
感谢学校及公司提供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感谢XX团队,特别感谢某某给予的耐心指导;
感谢台下观众!
再次诵读诗歌,你认为这首诗 美吗?美在哪里呢?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 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 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 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一、美在意象。“芙蓉”“兰泽”“芳 草”等词语,读之便觉香气袭人,沁人 心脾。
都站在哪里,学生能一下就指出来吗?
第07课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件(人教版必修2)(共32张PPT)
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 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 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 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 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 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 清幽的意境。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 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 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 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 好。
“悬想法”的写法又有两种表现形式:
1、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相互生发,相 互映衬。2、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 思,宛转曲达。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前两句直抒胸臆,以漂泊异乡的孤独落寞反衬佳节思亲的焦灼、深挚。三 四句诗人跨越时空,对面落笔,不写自己,而写兄弟,想象故乡兄弟们因 佳节缺少一人未能完全团聚而遗憾,其实这也正是诗人自己的遗憾;故乡 的兄弟思念自己,也正是诗人自己渴念着故乡的兄弟们。这里的悬想,使 得普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曲折有致,也更为浓烈。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 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 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 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作业: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 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 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 道,努力加餐饭。
女
还顾望旧乡的人是 男子
子
所
一种相思
想
两处闲愁
(悬想法) 虚写
诗歌两个画面不是先后的,而是分隔、 同时显现的: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 仰望远天,身后是密密的荷叶,红丽的 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的 孤独凄清;
语文:2.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封 面
《 文 选 》
书 影
忧同长还所采兰涉 涉 伤心路顾思之泽江 江 以而漫望在欲多采 采 终离浩旧远遗芳芙 芙 老居浩乡道谁草蓉 蓉 。,。,。?。,
《 涉 江 采
芙 蓉 》 诗
意 图
诗歌赏析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 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 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2、诗歌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 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这样理解 “赠花”的行为? 芙蓉,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起 首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 草赠Βιβλιοθήκη 朋,既有关怀、思念,也有表达了美好祝
2、诗歌描写“多芳草”和“兰泽”有什么 艺术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 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 的表达作用?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 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 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 样的表达作用?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 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 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 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点?
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意境高洁、清幽;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采莲图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抒情主 人公是男性,“涉江” 者和“环顾”者都是 男子,也有人认为抒 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者是女子, “还顾”者则是“所 思”的男子,你怎么 看?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 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 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 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 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 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课件
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谊绵长,永志不忘。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转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想念等感情,另
朗诵感知 归 园 田 居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误中,一去三十年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迎——敬慕贤才
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诗人求贤若渴,可是贤才并没有来,作 者在此吐露的是求贤不得之忧。
• 第四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 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入的内涵呢?
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庆祝。
《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 对全诗在营建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 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给人幽静、高洁的感觉。屈 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她具有美好 的品质。因此,写采芙蓉送给所思之人,营建了 幽静高洁的意境。
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 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 明确: • ①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疑未定,彷徨不知何去
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期望。
•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期望多纳贤才 ,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 天下的愿望。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采摘花草送给那远方的亲人
怎样理解“赠花”的行为?
赠花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常有出现。 例如王维《相思》所写: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 思。” 采花折柳,以花草赠亲朋,这正是古 人传情达意的方式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 的是表达对亲人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 康乃馨。
2、诗歌开头两句有 哪些意象 ? “芙蓉”“兰 泽”“芳草”等意象。
3、品读:你认为诗歌 描写“采芙蓉”“多芳 草”和“兰泽”有什么 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 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
营造了清 幽高洁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③遗(wè i):赠送。 ④所思:所字结构,思 念的人。 ⑤远道:犹言“远方”。
三、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
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文选》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 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 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朗读课文 体会感情
古诗十九首
1.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 2.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 冕(第一,首位 )”“一字千金”。 3.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达深厚的感情。 4.主要写游子思乡(羁旅诗)、闺人怨别(闺怨 诗)。 5.南朝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
二、“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 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 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特 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 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 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 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 五言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 “五古”。
《涉江采芙蓉》全文及注释
《涉江采芙蓉》全文及注释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8、同心:指夫妻感情融洽深厚,这里指男女二人内心相思相同。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思念远方爱人的情景。
诗中通过涉江采芙蓉的行为,引发了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思念,然而路途遥
远,无法送达这份情谊,回望故乡,更觉路途漫漫,只能在忧伤中度过余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课件(共37张PPT)
三、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
爱之深才会思之切,才会见 荷花而欲遗之,遗之而不得 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 途遥渺,相聚无望,于是, 郁积在心中的忧伤就幻化为 天地间的一声幽叹。 叹什么? 同心却离居,忧伤以终老。
“莲子”即“怜子”,“青”即
“情”。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 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 情的纯洁。
由于“莲”与“怜”音同,“莲子”即 “怜子”,“青”即“情”〖莲心〗和 “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
《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 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 着自己。
《邶(bèi)风》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 管。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 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 且异。匪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清人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 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 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 之感。”(《古诗源》)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人一时所作,它大 致产生于东汉后期。作者是一些仕途失意 或异乡漂泊的文士,他们在作品里抒写着 种种苦闷忧愤的情绪。语言浅近自然,又 异常精练。
《古诗十九首》题材内容可分为两类:
❖对写法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 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 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 不忘自己。
推己及人的写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原文及翻译1、《涉江采芙蓉》-东汉时代无名氏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2、《短歌行》-东汉时代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3、《归园田居》(其一)-晋宋时代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语文必修二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1、背诵课文《涉江采芙蓉》,并准备默写。 2、完成本课相关练习。
谢谢观看
1.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 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 折柳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渡过河去采摘水中的芙蓉花。
赠(wèi )
还( huán )顾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 芙 蓉,兰 泽
多
渡江去采摘莲花,沼泽地里生长着许多
芳 草。采 之 欲 遗 谁 ?所 思 芬芳的兰草。采来的美丽的莲花想送给谁?自己所
采花、折柳赠亲朋—— 古人传情达意的常用方式。
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 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本诗采取了什么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再次诵读诗歌,你认为这首诗美吗? 美在哪里呢?
1、美在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等词语,读之便觉香气袭人,沁人心脾。
兰,高洁、典雅、美好、坚贞不渝的象征。 “兰泽”侧面烘托芙蓉生长环境的高洁、美好。 借此展现了主人公形象的高洁,所表达情感的纯洁、美好。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 快的氛围。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 感情的纯洁、美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优教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整体感知
文体知识
关于《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 《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前承《诗经· 国风》 和《楚辞》的传统,下启魏晋的风气并为唐宋诗歌的 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被称为‚风余‛和‚诗 母‛) 。无论谋篇、遣词、表情、达意哪个方面, 都超出了以往的作品,达到新的高度。标志着五言诗 歌已经成熟。钟嵘称之‚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刘 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所思之人: 君臣关系? 夫妻关系? 友人(同为逐臣)?
人类共同感情:相思离别 不能相守的伤痛
7.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
的表达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 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 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
涉 古江 诗 十采 九 首芙 蓉
通译全诗
渡过江水去采撷那莲花,岸边的洼地里,还长着数 不清的兰草。 采了花要送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啊,却在遥远的地 方。 回首眺望故乡,迢迢长路却是无尽的遥远。
虽然心意相同却分居两地,在思念的忧伤中一直到
老。
研读课文 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清人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 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
生新故之感。‛(《古诗源》)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人一时所作,它大致产生于东
汉后期。作者是一些仕途失意或异乡漂泊的文士,他
们在作品里抒写着种种苦闷忧愤的情绪。语言浅近自 然,又异常精练。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课件PPT
附赠材料
怎样掌控你的课堂
1
目标
– 如果你现在走进教室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 的老师平时般都站在哪儿?”他们能回答出来 吗?是不是有些班级的学生,他们可以精确地指 出自己的老师平时所在的位置?回想一下,每次 参加会议时,你是不是都习惯坐在同样的地方呢? 也许你喜欢坐在后排靠近过道的位置;也许你喜 欢坐在房间里靠近正中的位置;也许你喜欢坐在 前排。不可否认,大多数人总喜欢房间里某个特 定的位置。
司马相如
两无亿(意)
Hale Waihona Puke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谁知过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转,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相思,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涉江者、环顾者皆
为天涯游子,游子 采芙蓉送给家乡的 妻子。
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评价,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 曲揣彼意”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 绝妙虚境。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是画面的分隔 和同时显现,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仅是一个声音,而是一对同 心离居的夫妇痛苦叹息的交鸣。此诗抒写的思念之情虽然那样 “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 折奔流,最终汇成了震撼人心的巨声。
一、美在意象。“芙蓉”“兰泽”“芳 草”等词语,读之便觉香气袭人,沁人 心脾。
正值盛夏时节,江边花香日暖, 娇花撩人,主人公见此情景满心想要 采到鲜荷,甚至不惜“涉江”之劳。
《涉江采芙蓉》 说课稿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涉江采芙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涉江采芙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本单元所选诗歌主要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东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出自《古诗十九首》。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相思怀人的情境,抒发了游子思乡、爱人相思的真挚情感。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方法,对诗歌的基本要素,如意象、意境、抒情方式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学生可能对古人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感到陌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相思之情,感受古人对爱情和亲情的珍视。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芙蓉”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中“对写”手法的妙处。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课件PPT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思考:诗人表达对妻儿的思念之情,是从什么 度落笔的?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思考:诗人是怎样写自己“思家”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程
果。我发现在教师大会上,总会发现有教师习惯坐 在同一把椅子上。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呆在同样的地方呢?仔细 想想,如果问你班级里的学生自己的老师平时都站
在哪里,学生能一下就指出来吗?
课程
课
程
借此机会,我准备和你分享一个自己观察得出的 结果。我发现在教师大会上,总会发现有教师习
惯坐在同一把椅子上。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呆在同样的地方呢?仔 细想想,如果问你班级里的学生自己的老师平时
《 涉 江 采 芙 蓉 》
古
1、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诗
2、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 誉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赞“天衣
十
无缝,一字千金”
九
3、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首
4、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1
事实上,如果你询问一个学生,他的老师通 常会站在哪里,他或许答不上来。我们也 经常听到教师说:“每当我四处走动时,我 的学生都会变得很紧张。他们不喜欢我靠 得太近。”凡是这么说的教师往往不喜欢 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域,因此一旦他开始在 教室里四处走动,学生就会感到不适应甚 至变得很紧张。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第二单元第7课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0张PPT)
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写游子思妇相思之苦, 对社会动荡之不满,时光短暂之感……突出地 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 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 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 面貌。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艺术上又继承了 《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 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 种独特的“浑成”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 为“五言之冠冕”。 感情特征:感伤、苦闷。
神话传说
在源远流长的我国神 话传说中,大慈大 悲的观音菩萨的形 象可谓深入民心, 她端坐莲花盘,时 时准备普渡众生。 在人们的心目中, 莲花又成了神圣、 博爱、救人于苦难 的代表。
小结:
可见,在古人的心 目中,莲是高洁、 美好的象征,用莲 来表情达意,表明 抒情主人公的雅洁 以及所表达感情的 纯洁和美好。
Hale Waihona Puke 具体研读 4.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 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 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 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具体研读
5.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意境高洁、清幽。 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具体研读 1.品读一、二句,你认为诗歌描写“多芳草” 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也是象征,意在从侧 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 纯洁和美好。
具体研读 2.品读三、四句,这里一问一答,在诗歌中 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 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 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爱莲说
周敦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 子者也
必修2诗三首_涉江采芙蓉
1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2
3 4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 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 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
,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
思,惊险之句,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京古诗,皆在
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1、意象(一)——“芳草”和“兰泽” 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
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 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 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意象(二):
“芙蓉”——荷花、莲花 芙蕖、菡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桓帝时的《童谣》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 息痛恨于桓、灵也。 ——诸葛亮劝谏后主
1、汉末外戚宦官干政,将东汉选举制度破坏 殆尽,举官不再问品行、学业,只看门路和 金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士人怀有强 烈的功名意识,为了求官不惜游京师、谒州 郡,以求推荐援引,但多投奔无门,空怀抱 负,眼见时间消逝,不免痛苦和困惑。热烈 追求仕宦但黑暗社会进身无望,理想与现实 形成强烈反差,因而就有了“游子”的乡愁 和“思妇”的闺怨。 2、“草木摇落功业无成思远路 韶华易逝空床 凄冷泪轻流”反映了漂泊流离之苦和离别相 思之痛,表达了一种祈求社会安定、渴望家 室团聚的愿望。由于这种愿望难以实现,因 此流露了浓重的感伤之情,蕴含了对社会的 强烈不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课本原文】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注解】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全文翻译】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全文鉴赏】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
子”。
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
——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
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
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
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
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
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
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
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
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
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
当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
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
”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