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10篇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城市洪涝灾害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成为了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一种新思路。

本文将从海绵城市的概念与特点、建设原则和LID设施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海绵城市”即以海绵为比喻,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其核心理念是将城市建设与水资源管理有机结合,通过灵活应对城市面临的各种水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特点包括: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循环过程的模拟、植物覆盖的增加、城市污染的减少等。

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主要包括可持续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要求在城市建设和水资源管理中,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适应性原则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应对城市面临的各种水问题。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LID(低影响开发)设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LID设施是指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包括雨水花园、生态河道、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等。

这些设施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供自然的排水系统,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并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LID设施的应用不仅可以起到减缓城市洪涝的作用,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可以将雨水收集并重复利用,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通过建设生态河道可以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水质,并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通过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可以减少径流进入污水处理厂的负荷,降低城市污染。

LID设施还具有经济效益,可以提供就业岗位和增加地方税收。

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和LID设施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缺乏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全面的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对LID设施进行支持和管理。

缺乏专业人才的培养。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多学科的综合能力,而我国目前缺乏相关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建设需求。

资金和技术的不足也是一个制约因素。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渐显现,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减缓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等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纷纷启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概念解释海绵城市是指以城市为载体,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机制,采用生态、自然和柔性的措施,提高城市的抗击灾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最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并在2008年首次被提出。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品质,减少水灾损失,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海绵城市的概念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同时也是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要注重城市的水利设施和绿地系统的建设,还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等方面,实现城市的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正文2.1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意识到城市水logging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州市花都区作为中国首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通过改造雨水管网、建设湿地公园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城市内涝现象,提升了城市的抗洪能力。

南京也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之一。

南京通过构建雨水储存、渗漏、净化系统,利用城市绿地、河道等自然景观来吸纳和利用雨水,有效改善了城市水logging问题。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10篇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10篇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及对策继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之后,在2016年海绵城市试点审查中,福州排名第一,成功地成为我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

对于福州这样一个逢雨必涝的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更是势在必行。

一、海绵城市新概念海绵城市这个叫法源自于业内和学术界的一个表达方式,就是用海绵来描述一些具有吸收能力的城市,这几年更是用海绵这个概念来形容城市或土地具有吸收调节能力。

海绵城市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形容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城市降雨的一个系统,意思是有雨水的时候,城市就如海绵吸水一样,可以对雨水进行接受、保存、过滤,并使雨水更加干净,这样就可以对地下水进行自然补给,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在干旱季节里,通过排放地下水库的水,达到缓解干旱、补充城市水资源的功能。

原有的城市设计的雨水排放,主要是采用排水管和集中污化处理的方式来处理雨水。

新型海绵城市更注重于采用多种方式排放回收雨水,比如采用绿地排水沟、凹式绿化带和其他更自然的方式来促使雨水的快速消散和回收利用。

因此要积极促进城市建设绿色环保建筑,绿色环保建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基石。

从每个小区开始,建设各种下沉式绿化带和雨水排放花园,房屋屋面也可以设置排水收集系统,同时辅助建设各种小型储水装备,这些都有助于促进雨水的排放回收,达到对地下水进行补充的目的,总之就是利用各种方式把整个城市建设得更为绿色环保,更好的对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二、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对策思考(一)制定适合我省特色的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政策支持首先要制定一个适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架构,因此要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设计,从整个的政策法律体系、以及具体的财政税收政策、还有整个行业产业的管理、以及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甚至到技术人才的培养,整个社会的参与程度等等都需要通盘考虑。

海绵城市建设很有发展潜力,但是必须要有具体政策和实施措施支持,否则这个工作难以开展和维系。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第一章前言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的耗能和排放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如何缓解城市的环境压力,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而海绵城市则是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研究正是围绕海绵城市的建设展开的。

本文将从概念、特点、建设实践以及前景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第二章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与特点海绵城市是一种通过自然水文循环系统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管理城市雨洪水的城市形态。

其核心思想是在城市中引入自然与人工元素结合的方式,构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管理体系,实现雨洪水的最大限度自然排放、自我净化和再利用。

海绵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 追求自然与人文融合。

海绵城市注重建筑设计与生态景观的融合,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地势、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

2. 构建绿色城市空间。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林带分布、湖泊河流环绕等措施,营造出绿色、优美、舒适的城市空间。

3. 强化城市水循环能力。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多种手段增加城市地下水储量,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自然排放与自我净化能力。

4. 实现资源再利用和能耗节约。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水资源利用和再利用手段,实现水利用效率的提高,降低城市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1. 北京市清华园校区海绵城市建设清华大学园区作为我国首个采用海绵城市概念的大学园区,实现了洪水调蓄、蓄积、过滤和治理等功能的一体化,实现了绿色能源利用与雨水资源利用。

通过绿化、土地节约、环境水源承载能力提升,使清华园区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园林”。

2. 苏州市吴中区胥江街道海绵城市建设吴中区胥江街道作为苏州市的重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通过构建“蚂蚁山洪道+雨水花园+河道修复”模式,实现了在超大型城市雨季时雨水的纵向空间分布和横向吸收,减轻了地下水表压力,提升了城市的环境品质。

第四章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景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弹性”,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水循环系统,使城市能够有效地应对降雨带来的水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假海绵”现象,即只注重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而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1. 规划和管理的不足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控制度。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项目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

此外,部分地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保护效果。

2. 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面临技术和资金的限制。

虽然科技发展推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实际的项目实施中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3. 假海绵现象假海绵现象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这些项目往往只注重表面的绿化和美化,而忽视了其实际的功能和效果。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城市洪涝灾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逐渐兴起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和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定义和发展历程海绵城市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依靠低影响开发技术、生态工程、自然保护等手段,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实现城市水的循环和生态保育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8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城市设计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涵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工程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2. 建设成果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上海市嘉定区等地已经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运用各种新型材料和技术手段来改善城市的雨水利用、水净化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成都市通过加强城市绿地建设、修复生态系统、引导市民参与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等方式,也在不断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二、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技术和经验的不足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成熟的技术和经验。

给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例如,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利用雨水,如何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问题,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2. 建设费用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包括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新建生态系统、改善排水系统等方面的费用。

这对城市的财政压力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因此,如何协调好海绵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和建议1. 提升技术水平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经验的研发力度,鼓励各方面的创新。

比如,可以组织专家学者、设计师等进行交流和研讨,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广和应用一些新型的建设方式和材料。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海绵城市概念是指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和推动力度不断增强,各地纷纷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示范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本文将从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指将自然的生态系统融入城市,通过构建多样化的生态设施和灵活的城市用地管理手段,实现雨洪调蓄、污染物截留和净化、城市绿地增加等功能,从而减缓城市化过程中对水资源、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

也就是说,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要求城市在发展的兼顾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倡导绿色生态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自然生态系统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提倡生态修复、节水减排、绿色建筑等理念,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推动城市绿地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打造绿色空间网,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3. 强化城市雨洪管理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加强城市雨洪调蓄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抗洪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和雨洪灾害的发生。

4. 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海绵城市建设倡导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包括雨水收集利用、水质净化、水资源回用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

以上这些方面都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即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共生,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的引入和推广,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探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示范区。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在一些地区设立了海绵城市试点和示范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文环境问题,如城市内涝、水源污染和水资源紧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具有调蓄、净化和利用雨水的能力,可以显著改善城市水文状况。

本文旨在研究和讨论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海绵城市建设现状1. 海绵城市概念的引入海绵城市概念源于新加坡的“雨水包容性城市”构想。

近年来,中国各个城市也纷纷引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推动了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同时,海绵城市建设在实际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与应用。

2. 海绵城市建设成果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例如,通过构建可渗透的硬质路面,改善了城市内涝问题;建设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提高了城市水体的净化能力;修建雨水收集系统,增加了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等。

这些成果表明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水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效果。

二、海绵城市建设问题1.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不足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没有很好地融入规划和设计过程。

有些地区只是进行了表面的改造,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文环境问题。

此外,一些开发商和设计师在建设中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排水”模式,忽视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2. 技术手段的滞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应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如雨水收集系统、地面透水材料等。

然而,目前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还不够普及和成熟。

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和专业知识,导致海绵城市建设进展缓慢。

3. 管理与维护的不到位海绵城市需要长期的管理和维护,但是目前在很多地方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投入不足。

一些设施存在着多功能缺失、破损和维护不及时等问题。

此外,由于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不够完善,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1. 完善政策与规划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制定明确的规划和标准。

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各个城市将海绵城市概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打造适应当地水文环境的海绵城市。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对策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对策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对策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在宏观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主体上改善了城市环境,而且海绵城市建设也被作为我国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突出政策重点。

本文主要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可行的应对对策入手,分析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海绵城市的生态功能。

首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从2013年到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的业绩不断显现。

根据中央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集合了许多有效的技术措施,如植被保护技术、水源管理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水利设施节能技术、水利建设智慧化、湿地保护技术等。

技术改造可以帮助降低建设成本,降低建设难度,实现更高效率的海绵城市建设。

其次,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手段不完善,设施设备缺乏,管理经验不足,技术和管理人员不能持续关注,信息技术不发达等。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及其宏观效益,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建设。

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

首先,对投入的资金需要加强监管,确保资金的合理配置,确保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其次,需要引进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推广和使用先进的技术,以便提高建设有效性和效率。

此外,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监管和管理机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通过智能化技术来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效率和科学性。

同时,还要加强和落实法律法规,通过发布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海绵城市建设活动,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保证海绵城市的科学性,实现节能降耗,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发挥海绵城市的生态功能,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4年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范文

《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过程,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海绵城市概念及特点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过程,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蓄水、净化水等功能,从而有效应对城市内涝等水问题。

其核心思想是“以自然的方式解决水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保护生态环境,二是缓解城市内涝,三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内涝防治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内涝问题严重,主要原因是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滞后、雨水收集利用不足、地面硬化过度等。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城市内涝。

四、海绵城市建设在防治城市内涝中的作用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过程,使城市具备吸水、蓄水、净化水等功能,从而有效应对城市内涝。

具体而言,海绵城市建设在防治城市内涝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雨水渗透: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增加雨水的渗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

2. 调蓄雨水:利用湿地公园、雨水调蓄池等设施,调蓄雨水并逐渐释放,减少雨水峰值流量。

3. 净化水质:通过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对雨水进行自然净化,提高水质。

4. 完善排水系统:对老旧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排水能力,确保雨水及时排出。

五、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策略为了有效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 科学规划: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

2. 多元化投资:吸引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多元化投资。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论文3篇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论文3篇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论文3篇第一篇: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可视化分析1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视化内涵“可视化”在维基百科中的定义为:可视化是指用于创建图形、图像或动画,以便交流沟通讯息的任何技术和方法。

在历史上包括洞穴壁画、埃及象形文字等,如今可视化有不断扩大的应用领域,如科学教育、工程、互动多媒体、医学等,将测量、计算获得的数据信息转换为直观的图形、图像。

文中将这一计算机领域的常用术语引入海绵城市雨水管理当中,内容涵盖数据信息图像可视化、场地景观水文功能可视化2个层面的内容。

旨在通过可视化的手法完善现状调查评估、场地设计及施工建设、项目运行管理体系。

首先,在数据信息可视化层面,对于设计、研究人员来讲,将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等数据信息通过GIS、SWMM 等软件录入并得出有助于规划设计方案前期分析的图形资料;对于政府、开发商和公众而言,结合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起政府、开发商、公众等相关利益人群之间的沟通平台。

通过数字模型和信息化技术,一方面建立起可查询可视化的项目资料库,另一方面通过智能终端提供项目活动信息查询,以及客观的公众参与的时空行为研究,通过各类社交网络获取并分析公众主观的意见,作为项目规划设计的基础资料或者后期运行维护的参考依据。

其次,在场地景观水文功能可视化层面,强调水文循环过程或水处理过程的景观可视化,提升场地审美体验,促进公众教育。

为保障水文功能可视化的景观感知效果,设计过程中需要融入生态美学的原则,以期创造出集合生态、文化、感知于一体的可持续景观。

雨水管理可视化尺度范畴涉及城市-社区的系统规划,以及邻里-场地尺度的设计,着力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土地利用及人工基础设施的结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以期建立发挥整体水资源管理、调控功能的绿色空间网络。

(1)城市-社区尺度:主要是指流域内汇水和排水的战略系统规划,对其中自然汇水、储水区域的生态保护及修复,以及对系统的雨水基础设施规划。

例如对自然河道、湖泊、湿地、河漫滩、生态敏感区、林地,以及城市森林、绿色廊道、城市蓝绿线等进行保护性规划,将上述大尺度开放空间作为绿色网络进行综合规划,平衡开放空间和城市土地使用利益间的冲突,维护水体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推动相关项目的实施。

2. 实践案例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这些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渗水砖、生态湿地的等多种措施,实现了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改善了城市水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1.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和不平衡。

有的地区过度强调人工干预,忽略了自然修复能力;有的地区则缺乏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导致建设效果不佳。

2. 投资与收益问题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短期内难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因此,部分地区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困难,影响了项目的推进。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压力。

3. 公众参与度低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然而,当前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较低,参与度不高。

这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反馈机制,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未来发展方向1. 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应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项技术指标和要求。

同时,还应加强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确保建设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多元化资金筹措与利用为解决资金问题,应采取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包括政府投资、企业参与、社会捐赠等。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摘要】本文重点对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以及海绵城市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海绵城市构建的措施,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目的是提高我国城市建设的科学性。

一、前言城市用水问题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海绵城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本文重点对海绵城市的含义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如何加大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供相关人员参考。

二、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如何让“冲冲”而来的雨水变“害”为“宝”?如何留住宝贵的雨水让其变为可用的资源?这对于一些水质型缺水、雨水却很丰沛的地区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城市的大面积硬化使雨水成“灾”。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硬化面积不断增大,降雨中的大部分雨水被柏油、水泥等硬化地面阻隔,很难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雨水渗透利用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实施:一是推广生态河道雨水渗透利用。

开展生态河道雨水渗透利用主要是进行河道生态建设,改变硬质化河道护岸做法,打造会呼吸河道。

利用河道水系进行汛期的调蓄,结合地区休闲、游憩和生态等综合功能,减小汛期河道的排水压力,降低雨水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该城市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106.5毫米,丰水季(4~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最大降水量月为7月,而秋冬季降水相对比较少。

根据以往的降水数据统计,主城年均可利用雨水资源量达1.47亿立方米,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雨水经过生态或工程化收集和处理后可以达到相应水质标准,可用于工业、生态环境、市政杂用、绿化等方面。

雨水综合利用若能全方面开展,无疑可以提升城市雨水收纳控制能力,大大减少城市内涝压力,减轻初期雨水污染,又可以替代自来水实现分质用水,减少对城市自来水的浪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综合效益十分可观。

形象地说,做好雨水的综合利用,就好比要把城市建设成一块能吸水的海绵,下雨的时候能吸水,用水的时候又能挤出水。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原理雨水利用模式分为雨水集蓄利用(直接)和雨水渗透利用(间接)两种模式。

海绵城市建设与河道综合治理模式研究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与河道综合治理模式研究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与河道综合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海绵城市建设与河道综合治理模式研究论文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镇化率从2004年的41.76%上升到2014年的54.77%,与之相伴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凸显。

海绵城市建设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举措,它以水为主线,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为载体,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增强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

目前,城市水安全中普遍存在城市河湖、湿地萎缩,河湖水生态空间被严重挤占,水生态恶化,水灾害加剧等问题。

加强城市河湖综合治理,实施水生态修复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各项措施发挥系统治理效益的重要基础。

本文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其河流治理目标,以上海崇明陈家镇河道设计为案例,阐述城市河流水系的具体设计思路、方法及技术方案,为城市河道治理建设,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提供借鉴和参考。

1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是以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为基础,以防洪排涝体系为支撑,充分发挥绿地、土壤、河湖水系等对雨水径流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缓释作用,实现城市雨水径流源头减排、分散蓄滞、缓释慢排和合理利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减缓或降低自然灾害和对环境变化的影响,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

城市水系是城市内降雨径流自然排放的重要通道、受纳体及调蓄空间,河湖综合治理是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

根据水利部《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工作总目标,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指标,河湖水系综合治理的目标围绕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四个方面展开。

水安全方面,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合理安排洪涝水出路,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水环境方面,加强城市河湖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控制河流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水生态方面,保护和修复河湖水生态系统,提升河流自净能力;水资源方面,加强雨水、再生水等水源利用,提高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水环境承载能力。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构建城市水循环系统,以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这些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实施成果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一些城市的雨水积存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灾害发生频率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1. 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这只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一个小部分,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对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 规划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3. 技术与资金瓶颈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大量的资金投入,部分地区存在技术水平和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

四、解决策略1. 提高认识,完善政策法规应提高各地对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加强规划与实施的衔接在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实际建设条件和技术水平,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3. 引进先进技术,拓宽资金来源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技术水平。

同时,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五、结论及展望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提高认识、完善规划与实施、引进先进技术和拓宽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海绵城市毕业论文参考

海绵城市毕业论文参考

海绵城市毕业论文参考海绵城市毕业论文参考摘要:海绵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水环境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城市治理方式。

本文从海绵城市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入手,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探讨了如何在具体的城市建设中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

最后,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城乡一体化、跨部门合作和公众参与等问题,为海绵城市有效地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治理;气候变化;环境保护1.引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口和工业排放的废水量逐渐增加,雨水的渗透性也在逐年减弱。

于是,为了改善城市水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海绵城市被提出。

2.概述海绵城市是一种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天然的水循环过程,将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并最大程度地降低城市水灾的风险。

海绵城市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包括收集、处理和利用;二是降低城市水灾风险,包括防洪排涝和降雨保水;三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包括水质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构建。

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将海绵城市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雨水花园、雨水屋顶、生态河道、人工湿地和蓄滞洪区等。

3.海绵城市的意义和发展现状3.1意义:(1)改善城市水环境:海绵城市可以大幅度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少地表污染和水资源浪费,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2)应对气候变化:海绵城市可以通过降雨保水和防洪排涝等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3)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和保护水生态系统,还可以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2发展现状: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得到重视。

例如,中国的海绵城市试点已经覆盖了300多个城市,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也在积极研究和推广海绵城市建设。

然而,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实践和探索。

4.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实现4.1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雨水花园、雨水管网、河道疏浚和水资源利用设施等。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海绵城市是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城市规划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与实施对于缓解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有效减少了雨水径流量,提高了城市排水能力。

同时,该市还加强了雨水收集与利用,将雨水用于绿化、冲厕等方面,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规划设计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规划设计不科学、不系统,缺乏对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的深入分析。

2. 技术应用与标准不统一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多项技术与应用,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在技术应用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效果参差不齐。

3. 资金投入与维护管理不到位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部分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同时,建成后的海绵城市设施维护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缺乏专业维护人员、维护经费不足等。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 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衔接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要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衔接,确保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2.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多项技术与应用,应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各地在技术应用上保持一致,提高建设效果。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对策及展望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对策及展望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对策及展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所导致的城市水环境问题愈加突出。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地面被水泥和石板覆盖,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加剧了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中国国家发展和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全国共有69个市已经启动了海绵城市创建工作,但是真正建成的海绵城市示范区只有少数。

此外,由于地方政府普遍缺乏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很多城市在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到位、技术不成熟、资金缺乏等问题。

为了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引导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并建立健全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评估机制。

其次,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培养专业人才。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展望未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将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最后,海绵城市建设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们要加强政府引导和管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公众参与度,共同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

通过不断努力,我相信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海绵城市建设论文摘要: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景观建设与设计作为提高城市整体面貌的重要因素~在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下~生态型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中追求的生态性也是通过城市景观所反映出来~本文通过从海绵城市角度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设计如何适用于城市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城市景观;设计引言城市建设中离不开生态景观~通过海绵城市角度分析城市景观设计以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海绵城市角度下~如何通过海绵城市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并提高景观设计的实用性。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系的具体实施与发展。

海绵城市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概述海绵城市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新名词~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打造海绵一样的城市~使城市具备海绵一样的特征~进而实现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城市化的过程中~人类强制性的改造行为~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平衡~导致很多环境问题。

而海绵城市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建立城市、自然、人类和谐共存的发展模式。

传统城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开发过渡~进而导致城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不但减少~海绵城市则是强调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海绵城市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或者是低影响开发。

而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能够实现区域内部雨水的收集、渗透以及过滤等~有效提升了水质~另外也降低了洪涝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其次~还限制了城市的盲目发展~实现了集中开发~进而建立了更多开敞自然环境~在增加了生态休憩场所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种。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在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非常科学~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利用雨水进行水景类型的景观设计~同时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一举多得。

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最后~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建设~将雨水利用融入了景观设计~有效克制了传统城市中以排为主的灰色基础设施利用~大大环境了城市环境压力~可减少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及对策继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之后,在2016年海绵城市试点审查中,福州排名第一,成功地成为我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

对于福州这样一个逢雨必涝的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更是势在必行。

一、海绵城市新概念海绵城市这个叫法源自于业内和学术界的一个表达方式,就是用海绵来描述一些具有吸收能力的城市,这几年更是用海绵这个概念来形容城市或土地具有吸收调节能力。

海绵城市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形容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城市降雨的一个系统,意思是有雨水的时候,城市就如海绵吸水一样,可以对雨水进行接受、保存、过滤,并使雨水更加干净,这样就可以对地下水进行自然补给,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在干旱季节里,通过排放地下水库的水,达到缓解干旱、补充城市水资源的功能。

原有的城市设计的雨水排放,主要是采用排水管和集中污化处理的方式来处理雨水。

新型海绵城市更注重于采用多种方式排放回收雨水,比如采用绿地排水沟、凹式绿化带和其他更自然的方式来促使雨水的快速消散和回收利用。

因此要积极促进城市建设绿色环保建筑,绿色环保建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基石。

从每个小区开始,建设各种下沉式绿化带和雨水排放花园,房屋屋面也可以设置排水收集系统,同时辅助建设各种小型储水装备,这些都有助于促进雨水的排放回收,达到对地下水进行补充的目的,总之就是利用各种方式把整个城市建设得更为绿色环保,更好的对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二、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对策思考(一)制定适合我省特色的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政策支持首先要制定一个适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架构,因此要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设计,从整个的政策法律体系、以及具体的财政税收政策、还有整个行业产业的管理、以及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甚至到技术人才的培养,整个社会的参与程度等等都需要通盘考虑。

海绵城市建设很有发展潜力,但是必须要有具体政策和实施措施支持,否则这个工作难以开展和维系。

所以要借助水资源管理体系改革机遇,根据海绵城市建设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

首先进行水资源的调查和立法工作,进行汇总总结之后,积极构建整个水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政策方案,可以从如何实施保障、如何划分责任、如何筹集资金、如何进行制度管理这几个方面着手,建设完善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

要从立法规划指导的基础做起,建立水域管理法规体系。

省级管理应当抓住海绵城市建设概念,对全省的湖泊、江河流域、森林水系进行范围标识管理。

各级县市要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来指导城市建设规划,根据这个整体建设规划制定具体目标,在城市建设中留足生态透水绿地,尽量减少硬化地面,保护好城市的原生水生态系统。

我省应以国家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为指导,制定出一套符合国家标准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与之相适应的是要制定适当的政策鼓励建设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在建筑行业推广先进施工技术和新型的建筑材料,努力培养出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新兴产业和先进企业,实现城市建设的供给侧改革,改善城市居民和城市水系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

(二)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近年来,我们的城市扩张速度很快,同时城市的地面硬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约束,可以采取措施逐年减少硬化地面,同时根据这个措施制定一个相应的年化指标,并且每年进行考核。

对发展中的农村也要进行地面硬化指标管理,避免在城镇化工程中盲目加大地面硬化程度。

福建城市比较多丘陵、山脉,城市水系发达,因此疏通河道尤为重要。

利用自然下沉式绿化带可以尽快疏散雨水,因此可以在城市多建立下沉式的绿化带或者绿地。

完善城市下水道建设,城市下水道被称为“城市的良心”,因此看不见的隐蔽工程尤为重要。

我们大多数城市的下水道建设很落后,所以可以在城市建设地下管廊,铺设大直径管道排水,同时铺设电力、电信、自来水、燃气、广播电视等等市政部门的专用管道,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开挖路面,同时提高了消防抗灾能力。

(三)引入创新技术为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因此有必要引入创新技术进行城市建设,如在污水处理问题上可以加强对雨水的收集和净化,可以采用一些生物净化的办法,或者通过对雨水的过滤来净化雨水,达到雨水回收的目的,可以建立一些制度来实施。

对城市污水的处理也要尽量要就近处理。

因此,有必要建立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利用城市的建筑屋面、道路排水、以及城市的各种绿化地带、还有公园绿地,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回收利用,同时把原有的城市水系重新恢复,比如城市原有的内河、水渠、池塘、湖泊,都应该重新修整重建,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热岛效应问题。

同时要注意对城市的地下管网进行维修检查,避免因强降雨或者其它地质灾害造成损失。

推广这些新技术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改善地下水资源,改善土壤环境,减少城市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排放,从而改善整个城市的水资源状况。

因此要建立全民惜水的社会环境,让大家都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并且从立法上开始建立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规范节约使用的制度,同时要鼓励大家有全民监督的意识,让大家都参与到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的事项中来,甚至从水资源的规划开始就应有专门的组织监督建设,除了合理保护利用水资源,还可以引申出相关的亲水产业和亲水文化,丰富城市文化生活。

(四)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除了财政补贴的支持外,应当大力利用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可以向社会市场融资融券,比如发行中长期债券,采用PPP模式,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资金支持。

(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设有福建本土特色的海绵城市国外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有相当多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

例如在英国这个比较缺水的国家,政府就鼓励建设各种雨水收集设施,同时也注意提高大城市的排水能力,政府积极鼓励市民们在各家各户的屋顶上花园里建设各种雨水收集设施,对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也建设雨水收集设施,这些都可以很有效地解决他们的水资源收集利用问题;法国是一个降雨比较多的海洋性气候国家,因此他们更注重对洪涝灾害的防治和对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循环使用,因此他们更注重对城市的海绵化建设,只有把城市建设成了注重生态循环的海绵城市,才能解决了洪涝灾害又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日本是一个绿色国家,东京这个大城市就遍布各种公园,适合各种需求,为了保护这些城市绿色空间,日本制定了大量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可以长期有效的保护这些绿色空间,大量的绿色空间不仅净化了空气,而且还极大地保护地下水资源。

这些经验对我们都很有实际借鉴意义,我省在建设海绵城市中,可以综合考虑参考这些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建设有本土特色的海绵城市。

:冯洁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参考文献:[1]肖化顺.城市生态廊道及其规划的理论探讨[J].中国林业调查规划,2015.2.[2]张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14.9.[3]苏义敬,王思思,车伍,魏一哲,董音.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第二篇:海绵城市水资源的一体化综合管理城市水源一体化管理不仅仅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城市的建设和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意义。

因此,在城市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创新,结构顶层思维的力量,不断促进海绵城市水资源一体化管理。

由于我国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在海绵城市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的经验、技术、理念等,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足,那么如何有效的对城市水资源进行一体化的管理,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城市成为一个强大的海绵体,并且将海绵体内的水资源进行转化,成为城市水资源系统中一部分,从而形式“生态水、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同时,这样也是本文主要阐述的问题。

1“海绵城市”的含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具有丰富的弹性,在水资源充足的时期,进行对水资源的储存,这样就可以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时期,利用前期储蓄的水量进行的补给。

具有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的特点。

因此,在进行城市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海绵城市”的概念,在借用顶层思维的力量,以此改善了我国城市水资源污染的情况,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城市的建设。

另外,在海绵城市水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借助顶层思维的力量,也要对海绵城市水资源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水资源不断的进行优化和改善,这样不仅仅可以减少了城市内涝、水资源污染的情况,也为人们提供了优质的生活品质。

2加强海绵城市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的策略2.1“治理”成为海绵城市水资源一体化首要任务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要摆脱城市水资源污染的现象,就要对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进行不断的优化,借用“海绵城市”这一理念,在顶层思维的基础上,实现水源本土化的发展形式。

因此,在海绵城市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将“整治”作为管理的首要任务。

在海绵城市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城市水资源管理的是实际情况进行的整治,将每一个管理的细节进行不断的深化,这样可以将海绵城市水资源全面的进行一体化综合管理。

另外,在一体化综合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将对海绵城市水资源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可以是海绵城市一体化综合管理落实到实处,进一步的优化了海绵城市水资源。

2.2吸取发达国家城市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发达国家及已将认识到城市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并且,在1977-1987年,新加坡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就对城市水资源进行全面的优化,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水资源管理系统。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逐渐的认识到城市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以“海绵城市”的概念为基础,借用顶层思维的量,在城市不断的发展中,逐渐的形式海绵城市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系。

但是,由于我国正式处于发展的阶段。

因此,在对我国海绵城市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城市水资源管理理念、形式、措施等,并和我国海绵城市水资源实际的发展情况相结合,不断推行综合管理的理念,以此实现较为完善的生态水系统。

2.3不断的完善一体化综合管理理念在海绵城市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相应国家的号召,根据我国对水资源颁布的相关政策,对海绵城市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进行不断的优化。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要对传统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政策、形式、理念等,进行的不断的优化,要与时俱进。

根据当地城市水资源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创新,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海绵城市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系。

(2)要对海绵城市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发展的长远性,进行不断的优化,以此水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广泛性、长远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