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 实验专题(word版 含答案)

合集下载

专题16 探究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学

专题16 探究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学

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学优生期中期末复习难点题型专项突破(人教版)专题16 探究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2022•宜昌模拟)小明用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

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如图所示。

(1)测得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乙,模拟近视眼的是图乙。

(2)在同一位置,用甲、乙、丙透镜分别对着远处的某一物体,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其中像距较大的是丙图。

(3)目前很多近视患者戴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

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其中心厚度只有0.05mm,则此镜片的边缘厚度大于0.05mm(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此镜片对光有发散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解:(1)因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小,所以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由图可以看出,乙图的凸度比丙图大,则测得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乙;因为乙的焦距比丙的焦距小,所以会聚能力强,因此乙模拟的是近视眼。

(2)由图可知,甲、乙、丙透镜中焦距最大的是丙,用甲、乙、丙透镜分别对着远处的某一物体,相对而言,丙透镜的物距最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

可知其中像距较大的是丙图。

(3)近视眼患者戴的是凹透镜,凹透镜的四周的厚度要比中间的厚度厚,故这种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大于0.05mm。

此镜片对光有发散作用。

答案:(1)乙;乙;(2)丙;(3)大于;发散2.(2022•济南模拟)小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又对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1)小峰第一次选取一个凸起程度较小的凸透镜,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测得的焦距为10.0cm。

(2)第二次他又选用一个凸起程度较大的凸透镜,测得的焦距为8cm,由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

期末专题复习 -- 光现象作图专练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

期末专题复习 -- 光现象作图专练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1 光现象作图专练一、作图题1.用一平面镜将与水平面成30°角的阳光竖直照射到深井内,请你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要求保留作图痕迹。

3.如图所示,一束射向平面镜的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40°,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4.如图,S点是岸边路灯的位置,S'点是潜水员A看到的路灯位置,请画出S点发出的一条光线进入潜水员眼睛的光路。

5.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6.如图,画出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N反射后过P点的光路。

7.如图所示,请大致画出光线AB从空气射入玻璃,以及再从玻璃射入空气的光路图。

8.作出光源S点经平面镜反射后过A点的光路。

9.(1)如图所示,一个玻璃三棱镜的截面为等腰直角△ABC,∠A为直角,一束红光平行于BC边从S点射入三棱镜,经AB面折射后,又在BC面发生反射,然后恰好从P点折射后射出,请画出这个传播过程的光路图。

(2)一束激光a斜射向半圆形玻璃砖圆心O,结果在屏幕上出现两个光斑,请画出形成两个光斑的光路图。

10.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从它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分别沿虚线a'、b'方向射出,要求:①找出S在平面镜里的像S ;②在图中画出平面镜;③画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

11.小红在做验证“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实验时把薄玻璃板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倾斜放置。

①在图中画出蜡烛AB通过薄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A'B'。

①小红在E点看到'A时,从A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薄玻璃板反射后刚好经过E点,画出这条入射光线及其反射光线。

12.人在B处看到一个彩色玻璃球沉在C处,A点是球的实际位置,请完成人看到玻璃球在水中像的光路图,同时标出折射角r。

13.小冰通过一个三棱镜观察课本封面上的“物理”字样,看到了如图甲所示的情景,看到了两个“物理”字样。

2021-2022学年度强化训练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专题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度强化训练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专题测试试题(含解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质量与密度专题测试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我们可以用物理量来描述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下列描述合理的是()A.老师步行的速度是10m s B.一节课的时间是40sC.物理课本的宽度是18.5cm D.铅笔的质量是1kg2、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质状态发生变化,密度不变B.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大C.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D.橡皮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磨损,密度变小3、①、②、③号三只完全相同的杯子中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已知三只杯子中水面高度分别为h1、h2和h3,且h1>h2>h3,把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实心金属球分别放入①、②、③号杯子中后,水面恰好相平,已知三个金属球都浸没在水中,且均没有水从杯中溢出,对于甲、乙、丙三个实心球的密度大小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球的密度最大B.乙球的密度最大C.丙球的密度最大D.三个球的密度一样大4、下列例子中,密度不变的是()A .水结成冰B .铁杵磨成针C .铜丝被烧红D .氧气瓶中的氧气被用去一半5、东华大学利用普通纤维膜材料开发出了一种超轻、超弹的“固态纤维气凝胶”,其密度仅为30.12mg/cm ,成功刷新了此前“固态全碳气凝胶”30.16mg/cm 的密度记录,成为世界上最轻的材料。

现有体积为53210cm ⨯的“固态纤维气凝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固态全碳气凝胶”的密度为331.610g/cm -⨯B .相同体积的“固态全碳气凝胶”的质量为32gC .“固态纤维气凝胶”的质量为42.410g ⨯D .若“固态纤维气凝胶”和“固态全碳气凝胶”的质量相同,则它们的体积之比为3:46、下列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A .成年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2m/sB .人的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是10sC .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D .一枚硬币的厚度为5mm7、影视剧中,为了防止演员受伤,砸向演员的道具石头一般是用泡沫塑料制成的,将小石块和道具石头分别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右盘,横梁静止后的情景如图所示。

八年级物理上册寒假复习精选考点-专题14 光学实验综合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寒假复习精选考点-专题14 光学实验综合问题

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期末复习专题训练专题14 光学实验综合问题一、单选题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以绕ON翻折,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A.改变光线AO与ON的夹角B.沿ON向后转动纸板FC.改变纸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D.沿ON向后转动纸板E2.如图所示,小易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B.多次改变入射角进行试验是为了减小误差C.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灯D.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时,入射角为0°3.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将一束光线EO贴着纸板A射到O点,若将纸板B沿ON向前或向后折,此时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的角i为反射角B.纸板B沿ON向前或向后折时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说明这时反射光不存在C.入射光线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90度D.角i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4.小丽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将纸板ABCD垂直放置于平面镜上,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实验过程中,她进行了如下操作:①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线绕入射点O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观察到反射光线也随之转动;①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线呈现。

关于以上操作的实验现象及解释正确的是()A.①操作中观察到反射光线顺时针转动B.①操作中观察到反射角越来越大C.①操作中纸板上无反射光线的原因是反射光线与AO、ON在同一平面D.①操作中纸板上无反射光线的原因是没有发生反射5.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下面铺有一张粗糙的白纸,它的上面竖立着一块半圆形的屏,该屏标有刻度,用激光笔将一束较粗的红色激光贴着屏进行入射,如图中①所示。

第三章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教案-2021-2022学年上学期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第三章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教案-2021-2022学年上学期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一、教学目标1.知道正常人耳的听觉范围,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

2.知道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与能量。

3.了解超声在生产、生活、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应用。

4.了解次声的产生与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常人耳的听觉范围、超声与次声的概念、超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次声的利用。

2.难点:区分在声的利用中,是利用声传递能量还是信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一艘国际商船在“火地岛”,发现了多年前神秘失踪的“马可·波罗”号帆船,船上的全体船员离奇死亡,没有一丝伤痕,而船上的一切设备及物品却完好无损。

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终于揭开了这些遇难者的“死亡谜”。

原来他们都死于风暴所产生的次声。

次声为什么能杀人呢?原来,人们内脏固有的振动频率和次声频率极为相似(0.01~20Hz)。

当外界的次声频率与内脏频率相同或相似时,就会形成人体内脏的共振状态,产生种种不良反应,还会导致视觉模糊、吞咽困难、肝功能失调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四肢麻木,胸部产生压迫感。

尤其是当人的内脏、胸腔及颅腔内的固有频率与次声频率相一致时,就会使人体的内脏系统损坏而丧生。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声音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利用。

(二)新课教学1.超声波与次声波教学情境:为什么我们能凭听觉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为什么我们有时能看到物体在振动而听不到正在振动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Hz到1012Hz,但是否人都能听到呢?听不到的这些声音是什么呢?知识归纳:(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2)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2.声与信息教学情境:思考:这些情景中,“声”起到了什么作用?①远处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来临的大雨。

②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③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知识归纳: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期末复习专项练习实验探究(二)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复习专项练习实验探究(二)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复习专项练习实验探究(二)(物态变化)1.请完成与下列实验有关的填空。

(1)如图-1所示,这是小明利用小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的液体温度计。

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实际使用中发现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准确。

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的建议:。

(2)在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小明每隔10s记录的气泡位置如图-2所示,则气泡上升时速度大小的变化情况是;小明用刻度尺测出A、B间的距离s=80cm,则气泡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 cm/s。

2.小范同学用普通温度计测量沸腾水温,请回答以下问题:(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2)测量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右图所示,其读数是。

(3)小范发现,在同一个实验室里测量从同一个热水壶里倒出的热水的温度时,不同的小组得到的实验结果都不太一样。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小范突发奇想,有没有可能是温度计不准确呢?她查阅了一些资料,并且按照如下方法校验普通水银温度计:I.检查温度计的玻璃部分是否有破损、刻度是否清晰;Ⅱ.用一个大烧杯盛放适量冰块,让它自然熔化,形成冰水混合物;Ⅲ.将待校验的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读出此时示数为2℃;Ⅵ.取另一个大烧杯盛放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V.将待校验的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沸水中,读出此时示数为98℃。

若用该温度计测量实际温度为50℃的物体时,该温度计的示数为℃。

3.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先确定(选填“酒精灯”、“铁圈和石棉网”或“温度计”)的位置;除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2)将装有这种物质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物质受热均匀,而且物质温度上升速度较(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实验中需观察试管内物质的状态,记录温度和时间,得如图乙所示图象分析图乙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该物质第3min处于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实验专题

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实验专题

八年级物理实验专题一、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1、该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如果选择较厚的玻璃板,则会出现两个像;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大小的关系。

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的关系。

3、点燃A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进一步观察A、B两只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在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未竖直放置,将会出现无法找到像。

4、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

5、如果在像B位置放置光屏,在光屏上不能呈接到像A,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6、通过平面镜观看的时钟是10:21,则实际时间为15:01二、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实验室常用右图所示的实验测量焦距.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11.0 cm.2、实验时,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高度,使蜡烛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实验中像成在光屏的下部,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下调整,或者使蜡烛向下调整,或者使透镜向上移动。

4、用此透镜,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12cm处,调节光屏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这个原理工件的仪器有投影仪5、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将变小。

6、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总找不到像,其原因可能是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或者三心不同高7、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发现无论如何调整他们之间的距离总找不到像,其原因可能是三者中心未在同一高度。

8、把蜡烛移到距离凸透镜8cm时,光屏上无像,这时成的是虚像,应该在蜡烛的异侧观看,透过凸透镜发现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021-2022学年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综合复习演练(人教版)专题17 光的色散(解析版)

2021-2022学年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综合复习演练(人教版)专题17 光的色散(解析版)

专题17 光的色散知识梳理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7小题)1.城市洒水车在夏天洒水时常常拖着彩虹尾巴,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是()A.光的漫反射B.光的色散C.光沿直线传播D.光的镜面反射【分析】小水滴相当于三棱镜,对光起反射和折射作用;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彩虹的出现是由于光的色散。

【解答】解:小水滴相当于三棱镜,对光起反射和折射作用。

洒水车在进行洒水作业时,人们常常会看到如图所示的彩色光带,是因为光经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

故选:B。

2.下列是一些关于光现象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都是由红、黄、蓝这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B.岸边的树在水中的倒影用“光的折射”来解释C.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D.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光的漫反射现象【分析】(1)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2)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实质是光的反射;(3)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利用红外线制作热谱仪、夜视仪、照相机红外线敏感胶片、电视遥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八上物理期末复习实验专题一.第二章《运动的世界》:长度、时间和速度的测量1.小明同学要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细铜丝线圈的总长度L;C.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D.用以上数据算出细铜丝的直径d。

请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实验步骤写出细铜丝直径的表达式:。

(2)如果绕线圈时没有做到线圈之间紧密靠拢,会使得测量结果(选填“偏大”或“偏小”);(3)本实验中的测量方法叫做累积法,运用这种测量方法对于不方便直接测量的物体进行间接测量,可以减少测量误差。

下列有关长度测量方法中不能减少测量误差的是。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B.使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C.增加估计值位数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和测平均速度,该实验原理是。

(2)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直线运动。

(选填“匀速”或“变速”)(3)实验中测得全程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前半段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后半段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4)在某次测量的过程中,如果小车运动过了中点才停止计时,测得的前半段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将偏(填“大”、“小”)。

(5)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这样做的好处是:。

二.第三章《声的世界》: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3.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在月球上(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2)如图②所示,在真空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发现电铃的声音将逐渐(填“变大”或“变小”),直到几乎“听不到”,由此得出声音不能在传播。

这个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法是。

4.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编号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①钢40 0.5②钢 a b③尼龙丝30 0.5④尼龙丝40 0.5(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两根编号分别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两根编号分别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a 应40,b应0.5。

(选填“等于”或“不等于”)(4)探究过程常采用下列主要步骤:A.分析归纳得出结论;B.设计和进行实验;C.提出问题与猜想。

这些探究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只填代号)。

(5)上述实验探究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物理方法是法。

三.第四章《多彩的光》: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折射和透镜5.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次数 1 2 3∠i 30°40°50°∠r 60°50°40°(1)如图甲所示,如果纸板不与平面镜垂直,纸板上(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

(2)调整装置后,使激光贴着纸板射向镜面,用笔在白色纸板上标记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改变入射角,重复实验多次,并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发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

实验记录的数据表格如表:(3)分析表中数据,发现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原因可能是把反射光线与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4)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向后折,纸板上看不见反射光线,此时(填“存在”或“不存在“)反射光线,这个现象说明:。

(5)在图甲中,让光线沿FO的方向射向0点时,反射光线会沿着OE的方向射出,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6.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1)小明在实验中先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置一块作为平面镜。

用其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其透明的特点,便于。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玻璃板前(选填“相同”或“不同”)位置看去它好像点燃了似的。

(3)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4)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5)此实验应在(填“较暗”或“较亮”)环境进行。

7.小明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的实验,左下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

通过实验得到如下数据:入射角α0°15°30°45°60°反射角β0°15°30°45°60°折射角γ0°11°22.1°35.4°40.9°(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和现象;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且折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2)拓展应用:小明去游泳,观察到深水区并不深,原因是他看到的池底是由光的形成的像(选填“实”或“虚”)。

8.小聪同学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M 前后折转。

(1)实验时,光贴着光屏从空气射入水中,小聪同学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小聪同学将光屏F恢复原状,用另一支激光笔让光沿着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沿OA射出,这说明。

(3)小聪同学保持入射光不动,继续加水,会看到杯底的亮斑B向(选填“左”、“右”或“上”)移动。

(4)让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乙)。

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当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消失,只存在入射光与反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如图丙所示。

此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

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根据以上内容可判断:①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②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制成,一束光垂直于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丁所示。

则关于这束光经过三棱镜后的光路描述,图中正确的是。

9.如图所示,通过探究,我们对太阳光和物体的颜色有了更多的了解。

(1)将一块红色玻璃加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则白屏上将会呈现叫色。

(2)拿掉玻璃,将白屏换成蓝色屏,我们上(选填:“仍能”或“不能”)看到彩色光带。

(3)综上所述,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的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的光决定的。

(4)在屏上标出了三个区域,其中能让荧光物质发光的区域是(选填:“A”、“B”或“C”)。

10.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甲图所示,让一束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由此可得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2)如乙图所示,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到。

当蜡烛距离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若对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光屏上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据此原理,人们制成的光学仪器是;(3)如乙图所示,把凸透镜换成焦距为30cm的,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原因是。

(4)当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将蜡烛透镜,将光屏透镜。

(选填“靠近”或“远离”)(5)当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时,小华将一近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11.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H、H'点均为是2倍焦距处。

(1)实验前应将光屏向(选填“上”或“下”)调,使发光体“F”、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上,目的是为了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调节好光屏的高度后,刚好在光屏上能观察到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此时光在光屏上发生了反射。

(3)接着把发光体“F”从H点移到A点处,为了使光屏上模糊的像变得清晰,应将光屏在(填“OF′之间”、“F'H'之间”或“H′以外”)调节,会得到倒立、的实像。

此过程像的移动速度(选填“小于”或“大于”)物体的移动速度。

(4)再把发光体“F”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此时人眼透过透镜看到的像是图2中的(选填“A”、“B”、“C”或“D”)。

(5)实验结束后,对图1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光屏换成带有方格的光屏,如图3,这样做的优点是。

12.小明利用如题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此时光屏上刚好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若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未画出),则该像是倒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下列器材中利用了这一原理的是。

A.放大镜B.潜艇上的潜望镜C.照相机D.投影仪(3)若在图乙的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近视眼镜的镜片,则可以将蜡烛向移动,或者可以将光屏向(以上两空均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看到清晰的像。

(4)若保持图乙中蜡烛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到55cm刻度线处,则将光屏移动到cm刻度线处时,可以再次看到清晰的像。

若此时小明记录好光屏的位置后撤去光屏,并将眼睛处于所记录的位置,正对凸透镜观察,则小明(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的像。

13.自制水滴显微镜,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器材:焦距较长的凸透镜一个,滴管一个,废录音带盒一个,清水。

(1)小水滴可看作一个焦距很小的镜,本实验以小水滴作为显微镜的镜,它与被观察物体的间距为10﹣15mm,如左图所示。

(2)如图所示中,任意滴一滴水滴,透过这个小水滴,如果看到一个与原来方向相同的、放大的箭头,在不调整与箭头的距离,应该把水珠变(填“厚”或者”薄”),直至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