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基本理论19年3月共37页文档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解

第37页/共70页
• 以有机溶剂溶解样品时,常用四甲基硅烷(TMS)为标准物; • 以重水为溶剂溶解试样时,可采用4,4-二甲基-4-硅代戊磺酸钠
↗
核一定 ( 一定),H0↗,
第21页/共70页
↗
1H的 2.67519 108T -1 S-1
H0 = 1.4092 T (Tesla) 1T = 104 高斯(Gauss)
则 2.67519 108 1.4092 60MHz 2
13C的 6.72615 107T -1 S-1
15.1MHz
如:
H C 13
6
1 1
19 9
F
I 1 的核为主要研究对象。
2
第6页/共70页
⑶ 偶-奇核
质量数为偶数,电荷数为奇数的核。
I = 1,2,3…(整数)
D 如: 2 1
14 7
N
也有自旋现象,但研究较少。
第7页/共70页
2.核磁矩( )
原子核有自旋现象,因而有自旋角动量:
P h I (I 1) 2π
每一相邻水平台阶高度则取决于引起该吸收的氢核数目。
第51页/共70页
例14-3 计算图14-17中a、b、c、d各峰的氢核数目。
图14-17 C4H7BrO2的1H-NMR图谱
第52页/共70页
测量各峰的积分高度,a为1.6cm,b为 1.0cm,c为0.5cm,d为0.6cm。
氢分布可采用下面两种方法求出。
核磁共振波谱

单键
双键
羰基
平面上下各有一个锥形的屏蔽区,其它方向 (尤其是平面内)为去屏蔽区。
叁键 :
键轴向为屏蔽区,其它为去屏蔽区。
芳环
芳环的上下方为屏蔽区,其它地方为去屏蔽区
(3)氢键效应
化学位移受氢键的影响较大,当分子中 形成氢键以后,由于静电作用,使氢键中 1H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降低,1H核处于较 低的磁场处,其δ值增大。 共振峰的峰位取决于氢键缔合的程度, 即样品浓度。显然,样品浓度越高,则δ值 越大。随着样品用非极性溶剂稀释,共振 峰将向高磁场方向位移,故δ值减小。
3.1.3驰豫过程:由激发态恢复到平衡态的过程
1、基本知识
对于氢核,处于低能态的 核比高能态的核稍多一点,约百万 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说,在1000 000个氢核中,低能态的核仅比高 能态的核多十个左右,而NMR信 号就是靠这极弱量过剩的低能态氢 核产生的。
2 、饱和 如果低能态的核吸收电磁波能量向高能态跃 迁的过程连续下去,那么这极微量过剩的低能态 氢核就会减少,吸收信号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最 后低能态与高能态的核数趋于相等,使吸收信号 完全消失,这时发生“饱和”现象。 3、产生条件 若较高能态的核能够及时回复到较低能态, 就可以保持稳定信号。由于核磁共振中氢核发生 共振时吸收的能量△E是很小的,因而跃迁到高 能态的氢核不可能通过发射谱线的形式失去能量 返回到低能态(如发射光谱那样),这种由高能 态回复到低能态而不发射原来所吸收的能量的过 程称为驰豫(relaxation)过程
当电磁波的频率与该核的回旋频率ν回相等 时,电磁波的能量就会被吸收,核的自旋取 向就会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即发生核磁 共振。此外E射=ΔE,所以发生核磁共振的条 件是: hγ
E hv回 hv射 2 B0
【管理资料】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第一节-核磁共振基本原理汇编

讨论:
(1) I=0 的原子核 16 O; 12 C; 22 S等 ,无自 旋,没有磁矩,不产生共振吸收
(2) I=1 或 I >0的原子核 I=1 :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17O,127I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 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2020/7/1
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
永久磁铁和电磁铁: 磁场强度<25 kG
超导磁体:铌钛或铌锡合金等超导 材料制备的超导线圈;在低温4K,处 于超导状态;磁场强度>100 kG
开始时,大电流一次性励磁后,闭 合线圈,产生稳定的磁场,长年保持不 变;温度升高,“失超”;重新励磁。
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 200-400HMz;可 高达600-700HMz;
对于氢核,能级差: E= mH0 (m磁矩) 产生共振需吸收的能量:E= m H0 = h 0 由拉莫进动方程:0 = 2 0 = H0 ; 共振条件: 0 = H0 / (2 )
2020/7/1
共振条件
(1) 核有自旋(磁性核) (2)外磁场,能级裂分;
(3)照射频率与外磁场的比值0 / H0 = / (2 )
由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可获得质子所处化学环境的 信息,进一步确定化合物结构。
2020/7/1
四、核磁共振波谱仪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
1.永久磁铁:提供外磁 场,要求稳定性好,均匀, 不均匀性小于六千万分之 一。扫场线圈。 2 .射频振荡器:线圈垂 直于外磁场,发射一定频 率的电磁辐射信号。 60MHz或100MHz。
核磁共振波谱

取代三种可能:
a. X/T=T/X,二者可以相互重叠,两个X是等位的.
b. X/T与T/X成镜象关系,两个X是对映异位的.
c. X/T与T/X是非对映异位的,两个X是非对映异
位的.
O
H3C
H
H3C
CH(CH3)2
(4).同一碳原子上相同二基团(或二核)化学等价性
a. 固定环上CH2的两个氢不是化学等价的. b.单键不能快速旋转时,同碳上二相同基团不是化
2)几个核组之间分别用不同的字母标注,若它们 化学位移相差很大,标注用的字母在字母表中 的距离也大,反之亦然。如两个核组间Δδ大则 标为A与X,Δδ小标为A与B。
3) 核组内的核若磁等价,则在大写字母右下角用 阿拉伯数字注明该核组核的数目。
4) 若核组内的核磁不等价则用上角标'加以区别。 若一核组内有三个磁不等价核可以标为AA’A’’。
为满足
B
= 2
有两种方式:
a.固定静磁感应强度B0,扫描电磁波频率v
b.固定电磁波频率v ,扫描静磁感应强度B0
扫频 扫场
仪器称连续波(continuous wave)核磁共振谱仪
主要参考书
1.宁永成,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科学出版社, 2000 2.沈淑娟,波谱分析法,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 3.姚新生,陈英杰,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 4.梁晓天,核磁共振-高分辩氢谱的解析和应用,科学出版社 5.赵天增,核磁共振氢谱,北京大学出版社 6.沈其丰,徐广智,13C核磁共振及其;应用,化学工业出版
磁矩与磁场的相互作用能 = - B
相邻能级间的跃迁能量差
E = - mhB
相邻能级间能级差
2 B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基本理论19年3月

z
dz
dt z 0
T1
x
x
T2
y
y
d
dt
T12
NMR与其它光谱学测试技术对比 有机波谱四大谱
在使用波谱方法研究确定物质的精细结构信息时,应互相 参照、相互补充。
如与经典的四大谱分析技术来比较, • 按测定灵敏度排序:
质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 • 按获取物质的精细结构信息量排序:
b.自旋-自旋弛豫(核自旋内部之间交换能量),与T2有关。 z
x
x
T2
y
y
3、射频辐射与共振吸收—NMR谱信号
射频辐射(Radio Frequency Radiation.RFR)是非电离辐射的一部分,是频 率在0.3MHz~3000MHz,波长范围0.1m~1000m的能量较小、波长较长的频 段 , 位 于 微 波 和 无 线 电 波 区 间 。 核 磁 共 振 使 用 的 一 般 在 百 MHz , 例 如 400MHz,600MHz,800MHz等
dJ
故有 dt
动量 P mV ,角动量 J r mV
d J d [r mV ] [r m dV ] r ma r F
dt dt
dt
自旋角动量矩 :当物体自
身旋转时产生的动量矩。例
如陀螺在重力场中的自旋运
动。
垂直地面轴 陀螺
பைடு நூலகம்
• 在Z轴上投影 z 为一不变量,即常数值。
这就是核磁共振条件的表达式。
(2)存在微小扰动场时,核磁矩、磁化矢量的运动方程和形式
加垂直射频磁场时,核磁矩的运动
•
如果除了z轴方向的 交变场 H1 。
第四讲核磁共振波谱的结构讲课文档

应的关系式或从图3-3-2得到其CA*值为29.9。这样便 可算得其n及usw为:
nCA56 280 10.473 6.0 CA * 2.91201
USW5620937 6.0
第23页,共37页。
❖ (3)芳香环系周边氢取代率σ
❖ 在重质油分子中,芳香环系周边一般都连有烷基和环 烷基,也就是说其周边的氢部分被取代,其被取代的
第四讲核磁共振波谱的结构
第1页,共37页。
(优选)第四讲 核磁共振波谱的
结构
第2页,共37页。
❖ (3)B-L法的两个假设:
❖ ①平均分子中全部为碳氢结构
❖ ②平均分子芳香环系α位以及β位和β位以远的比均为
2,由此将平均分子中氢分布的信息转换为碳分布的信
息.此假定可用数学式表示如下:
Ha x
Hs 2
❖ 式中Cα、CCa β及Cγ为与Hα、CHβs 及Hγ相对应位置上
的碳原子数。这也就意味着在平均分子饱和部分中
的H/C比为2,即: Hs/Cs=2
第3页,共37页。
❖ B-L法的第二个假设当时并无直接的验证,
而是通过试算发现x=y=2时的结构参数最
为合理。从结构上看,平均分子中饱和部
分 的的不含数外量量由很可C少近H,3似、可看C以作H忽2是、略相C,H等C及的HC3,基组和成这C,样H季便基碳可 得出饱和部分H/C比为2的结果。表3-3-1 为编者等用此法实测的Hs/Cs,其数值 均为2左右。
❖ HAU/CA参数可以反映芳香环系在缩合程度上的差 别,当缩合程度愈大时其HAU/CA数值愈小。
第12页,共37页。
❖ B-L法中计算HAU/CA的公式为:
核磁共振波谱

1:3:3:1 1:1
ii) 某组化学等价的氢核,分别与n个和m个磁 不等价的氢核(或I=1/2的核)偶合, 则裂分为 (n+1)(m+1)个峰
Hb Ha Hc Hb C C C Br
Hb Ha Hc
Jba Jca
Jca Jba
3.磁各向异性效应
双键的π电子产生诱导 磁场,与外磁场方向一 致,共平面的质子处于 去屏蔽区,δ增大。
叁键π电子产生诱导磁场,形 成的π电子环流导致共平面的 H处于屏蔽区,δ比乙烯中的 H小。
苯环上的6个电子分子平面的 上下方,产生较强的诱导磁场, 形成的π电子环流导致苯环上 的H处于去屏蔽区,δ增大。
H=(1- )H0
2(1)H0
:屏蔽常数 屏蔽效应越大, 越大。
化学位移: 由屏蔽作用引起的核磁共振吸收位置 (磁场强度或共振频率)的移动。
2 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H0样 品 H0标 准 106
H0标 准
样品标准106 标 准
没有完全裸露的氢核,没有绝对的标准
氢谱的标准物质
CH3
H3C Si CH3
共同点都是吸收光谱
吸收 能量
跃迁 类型
紫外-可见
紫外可见光 200~750n
m
红外
红外光 750nm~100
0m
核磁共振
无线电波 1~100m波长最 长,能量最小,不 能发生电子振动 转动能级跃迁
电子能级跃 振动能级跃 自旋原子核发生
迁
迁
能级跃迁
13.1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3.1.1 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
讨论
在1950年,Proctor等人研究发现:质子的共振频率与其 结构(化学环境)有关。
固体核磁共振 基础原理

固体核磁共振19.1 固体核磁共振基本原理19.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固体核磁中主要的相互作用如果我们将样品分子视为一个整体,则可将固体核磁中探测到的相互作用分为两大类:样品内部的相互作用及由外加环境施加与样品的作用。
前者主要是样品内在的电磁场在与外加电磁场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多种相互作用力,这主要包括:化学环境的信息(分子中由于内在电磁场屏蔽外磁场的强度、方向等),分子内与分子间偶极自旋偶合相互作用,对于自旋量子数为>1/2的四极核尚存在四极作用。
外部环境施加与样品的主要作用有:1)由处于纵向竖直方向的外加静磁场作用于特定的核磁活性的核上产生的塞曼相互作用(Zeeman Interaction), 核子相对映的频率为拉莫尔频率(Larmor Frequency);2) 由处于x-y平面的振荡射频场产生的作用与待测样品的扰动磁场。
与溶液核磁共振技术测定化学结构的基本思路,在固体核磁共振实验中也是首先利用强的静磁场是样品中核子的能级发生分裂,例如对于自旋量子数I=1/2的核会产生两个能级,一个顺着静磁场方向从而导致体系的能量较低;另一个则逆着静磁场排列的方向使得体系相对能量较高。
经能级分裂后,处于高能级与低能级的核子数目分布发生改变,并且符合波尔兹曼分布原理:即处于低能级的核子数目较多而高能级的数目较少,最终产生一个沿竖直向上的净磁化矢量。
此磁化矢量在受到沿x-y平面的振荡射频磁场作用后产生一扭矩最终将沿竖直方向的磁化矢量转动一特定的角度。
由于这种射频脉冲施加的时间只是微秒量级,施加完射频脉冲后,体系中剩下的主要相互作用将会使这种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的体系恢复到热力学稳定的初始状态。
在磁化矢量的恢复过程中,溶液核磁中主要存在的相互作用有:化学位移,J-偶合等相对较弱的相互作用,而相对较强的分子间偶极自旋偶合相互作用在大多数体系中由于分子的热运动而被平均化。
但是在固体核磁共振实验中,由于分子处于固体状态从而难以使体系中的偶极自旋偶合作用通过分子热运动而平均化。
核磁共振波谱法演示文稿

弛豫过程
处于低能级的核数N
L与处于高能级的核数N
稍多一点
H
设外磁场感应强度B0=1.4092T,温度300K,
hB0
则 NL =eE kT e 2 NH
kT=1.0000096
核磁共振信号就是靠这些稍微过量的低能态核跃迁而产生。
饱和(saturated)——低能态的核等于高能态的核。 弛豫(relaxtion)——高能态的核以非辐射的方式回到低能态。
要工具: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物理 学、临床医学以及工业部门。
8.2 基本原理 原子核的自旋
原子核绕某个轴作自旋运动时
产生的量子化的角动量P h I I 1
2
由于原子核是带正电粒子,自旋会产生磁场,
具有磁矩= P= h I I 1
2 为磁旋比,是原子核的基本特征属性。
只有I 0的磁性核才产生磁矩。
子数m=+1/2;
(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磁量
子数m=-1/2;
核磁共振:采用横向外加适当能量的射频场B1,仪适当频 率的电磁波照射核时可发生能级间的跃迁。
满足条件:
m
1;;h1
h
2பைடு நூலகம்
B0;;1
2
B0
不同的原子核,由于γ不同,在同一磁场中发生共振时的
频率不同:鉴别元素或同位素;同一种核,磁感应强度改 变,共振频率改变。
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一核(具有角动量P、磁矩)放于磁感应强度为B0的恒磁场中,
且磁力线沿z轴方向时, 原子核自旋角动量在磁场方向的量子化
分量Pz
m
h
2
,m
I,(I
1), ; ; ; I
m是核自旋角动量在磁场方向的量子数,即磁量子数.
核磁共振波谱法讲义课件

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总结词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环境科学中也有重要的应 用。
详细描述
核磁共振波谱法可用于研究环境中的污染物 和天然有机物。通过测量水中、土壤中、大 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核磁共振信号,核磁共振 波谱法能够提供关于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 分布的信息。此外,核磁共振波谱法还可用 于研究天然有机物(如腐殖质)的组成和降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通 过使用多个频率和磁场分量 来解析核磁共振信号的技术
。
通过多维核磁共振技术,可 以获得更丰富的化学位移信 息和耦合常数信息,从而更
好地解析分子结构。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被广泛应 用于有机化学、材料科学等 领域,对于研究有机分子结 构、材料组成等具有重要意 义。
06 核磁共振波谱法实验操作演示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研究
总结词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药物代谢与动力学研 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VS
详细描述
核磁共振波谱法可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 代谢过程和动力学行为,进而揭示药物的 作用机制和药效。通过测量药物分子在不 同时间点的代谢产物和浓度,核磁共振波 谱法能够提供关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 和排泄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新药开发和优 化治疗方案。
耦合常数
测量相邻原子核间自旋作用的强度和方向,揭示分子结构中的空间构型和相互作用。
04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实验技术应用
CHAPTER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要点一
总结词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可用于有机化合 物的结构鉴定。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一种基于核自旋磁矩的实验技术,通过 测量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频率来确定分子的结构。在有 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中,核磁共振波谱法可用于确定分子 中各原子的连接方式和化学环境,进而推断出分子的三维 结构。常见的核磁共振波谱法包括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谱 ,其中二维核磁共振谱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新方法、新技术如二维核磁共振谱(2D-NMR) 等不停涌现和完善,使NMR波谱在化学、医药、 生物学和物理化学等领域应用愈为广泛。
第4页
第二节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一1.、自原旋子分核类自旋
原子核含有质量并带正电荷,大多数核有自旋现象,在 自旋时产生磁矩,磁矩方向可用右手螺旋定则确定,核 磁矩和核自旋角动量P都是矢量,方向相互平行。核自旋特 征用自旋量子数I来描述,核自旋按I为零、半整数及整数分 为三种类型:
屏蔽效应越强,即值越大, 共振信号越在高场出现。
核磁共振波谱法
CH3CH2Cl
第28页
化学位移:
chemical shift
屏蔽作用使氢核产生共振需要更 大外磁场强度(相对于裸露氢核), 来抵消屏蔽影响。
因为屏蔽效应存在,不 一样化学环境氢核共振频率 不一样,这种现象称为化学 位移。
核磁共振波谱法
为了防止溶剂本身信号干扰!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24页
16.3 化学位移
屏蔽效应 化学位移表示 化学位移影响原因 不一样类别质子化学位移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25页
实现核磁共振要满足特定核共振条件:
2
H0
同一个核,磁旋比相同。固定
了磁场强度,全部1H必定含有相
同共振频率。在NMR波谱上就
只有一个吸收信号。
第11页
2.共振吸收条件
核有自旋(磁性核)
v0 = v: 照射频率等于核进动频率
吸收电磁波能量E等于ΔE,即: E = hv0 =ΔE
代入式 E = E2 - E1 =
h 2
H0
得:
0
2
H0
当v0 =v时,照射电磁波就与核磁矩发生作用,使处于低 能级核吸收电磁波能量跃迁到高能级,核磁矩对H0取向发生 倒转。这种现象叫做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波谱学概论优秀文档

Mathias,199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3
Mathias,1991 庞文民 0551-63602813
1960: KIS 1. 2 瑞士的Ernst对二维NMR进行了深入研究,于1976年用量子统计的系综理论对二维NMR原理进行详尽的理论阐述,1983年又提出乘 积算符理论,大大简化了脉冲序列的分析。
•1946年Stanford的Bloch和Harvard的 Purcell各自独立观察到核磁共振现象。 195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核磁共振现象
B0
•许多原子核是有磁性的
•在磁场中磁矩绕磁场作Larmor进动
•在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下发生共振
•核磁共振信号强度对电磁波频率作图就是 通常看到的核磁共振谱图
2 瑞士的Ernst对二维NMR进行了深入研究,于 1976年用量子统计的系综理论对二维NMR原理 进行详尽的理论阐述,1983年又提出乘积算符 理论,大大简化了脉冲序列的分析。
二维NMR
• 脉冲傅立叶变换及多维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发 展使得NMR可以用于蛋白质溶液结构解析
• 瑞士的Wüthrich首先将2D-NMR的方法用于蛋 白质,发展了将2D-NMR和距离几何结合得到 蛋白质在溶液中的空间结构的方法 ,第一个用 NMR方法解析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获得2002 年诺贝尔化学奖
第一讲:核磁共振波谱学概述 :
• 什么是核磁共振
• 核磁共振的发展历史
• 核磁共振谱的主要参数
• 核磁共振的特点及其应用
核磁共振概念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简写为NMR),是指核磁矩不为零的核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核自旋能级发生塞曼 分裂(Zeeman Splitting),共振吸收某一 特定频率的射频(radio frequency 简写为rf 或RF)辐射的物理过程。
固体核磁共振简介

固体核磁共振简介彭路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 从液体核磁共振到固体核磁共振核磁共振现象源于核自旋和磁场的相互作用,1945年由Edward Mills Purcell 和Felix Bloch分别发现。
核磁共振谱学从此日渐成为探索物质物理、化学、电子等性质和分子结构的重要工具。
在核磁共振中,有许多核自旋的相互作用,每一种都可能包含着丰富的结构和动力学信息,加上能够定量分析、对样品无损伤以及可针对特定的原子(核)等特点,使核磁共振成为一种十分理想的强大的分析手段。
在核磁共振的这些相互作用中,有一些是各向同性的相互作用,另一些则是各向异性的相互作用。
它们的区别在,前者对核磁共振信号频率的影响与分子的空间取向无关,而后者则有关,故后者可能因为被测分子空间取向的不同而造成谱线的宽化,导致分辨率和灵敏度的降低。
在液体中,由于分子的快速翻滚运动,消除了各种可能使谱线宽化的各向异性的核磁共振相互作用。
因此,液体核磁共振谱图中的共振信号十分尖锐,有很高的分辨率,这是液体核磁共振成为测定溶液中化合物结构的最强大的方法的原因之一。
但在固体中,由于上述分子运动的缺失导致核磁共振信号受到各向异性的相互作用影响而被展宽,分辨率和灵敏度低。
如果希望得到类似液体核磁共振所给出的信息,必须通过高分辨率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才能实现。
以下将分别简要介绍固体核磁共振中的一些重要相互作用以及部分高分辨率固体核磁共振技术。
1. 固体核磁共振中的相互作用核磁共振中核自旋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相互作用(external spin interactions )和内部相互作用(internal spin interactions )。
前者是核自旋和外部仪器设备产生的磁场(如静磁场,射频场)的相互作用。
后者则相反,是核自旋和样品本身所产生的磁场和电场的相互作用,这些作用包括屏蔽作用(化学位移,奈特位移,顺磁位移等),偶极作用(直接和间接),四极作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