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推荐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
宜良四中方理妹
一直以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像一幅醒目的标语、一句响亮的口号一样挂在我们的眼前,停留在我们的口中。可是,这句话究竟有着怎样沉甸甸的分量,我们却不曾细细地掂量过。
回想过去的岁月里,包括求学时代和教师生涯,我们接触的传统文化,只是仅限于几十首古诗词,几十篇古文,除此而外,则无矣。这次,参加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有机会聆听了几场国学经典的专题讲座,听着专家的精彩分析,细细解读《史记》《红楼梦》《道德经》等,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作为一名教师,深惭自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匮乏。真有一种想重新走进教室,坐下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这些经典文章的冲动。
教师,为社会培养未来的人才。作为社会群体中一种特殊的职业,一个特殊的身份,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具有更高的人文修养,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增强文化修养,提炼文化品味
俗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教师,多读点传统的经典诗词文章,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
如果,每天,我们利用一点时间,感受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婉转柔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沧桑世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士者骨气。
如果每天能用一点时间去品味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受到诗人晚年孤苦病老之时,站在高处,远望滚滚长江、无边秋日的凄清景色,空有一腔忧国伤怀的愁绪与无奈;聆听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教诲;与他一起体会“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社会理想,让诗人的喜怒哀乐,爱国情怀穿越历史的长河,历经岁月的风雨,沉淀到我们的灵魂深处,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多读多背点,把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积淀在心里,日积月累,慢慢就会变成自身的一种内在的文化素质,一种外在的儒雅气质。
二、增强生活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大凡经典的古代文化作品,它之所以能够沐风栉雨,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向我们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多读一些传统的思辩性哲理文章,细悟其中的奥妙,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法,为人处事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升华到更高的新境界。《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明的智者,就象水一样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衡,总是处于人们所不喜爱的较低位置,所以它的完美接近于天地的精神。“上善若水”,乃人生的最高境界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强调为人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得意时飞扬跋扈,失意时丧魂落魄,永远保持一颗平和之心。
“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 多
么巧妙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凡是大智大慧的人,不会随便妄语;妄语的人,肯定是缺乏智慧,因此,不要做个喋喋不休的话蚱蜢,
让我们懂得有时候——沉默也是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蔂土;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万丈高楼从地起,所有的雄心壮志,必须起始于做好每一件小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
者不知。”“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
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恒也。”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人生真谛。
三、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自我专业水平
多学点传统文化,还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不断
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在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在一切都向钱看的时代,在丧失了理想与追求的时代,如何抵御外在的各种诱惑,坚守
自己的道德底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思考
的问题,也是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关键一课。因此,多读读那
些优秀的传统经典,听听古人对我们的劝戒吧:“金玉满堂,莫之
能守;富贵而骄,自遗甚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每个人都少一些贪欲,这个社会就多几份平静。每一句话都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做一位有良知的老师。对于那些
在师德道路上越滑越远的人,每一句话则像警钟,在他们心里长鸣,更像一枚枚重磅炸弹,投到他们心里。
我国教育发展很早,因此,传统文化里包括了教育思想的精华。作为教师,更应多吸取传统教育的精髓,并用于日常工作实践。《论语》的“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的乐教思想,“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方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的“因材施教”论;老子的“天道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顺应学生的天性而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点拨,教育要像及时雨,应时而来,适时而去;教育学生“互相信任”:“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教育孩子人人向善,人人守信:“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每一种教育教学思想都像盛开在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散发着浓郁的芬芳。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做到超然脱俗,求知若渴。在同行里要虚心求教:“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四、建立长效学习机制,逐步改变现有状况
目前,应该说,老师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氛围并不浓厚。扪心自问,我们在要求学生背诵经典文章的时候,自己会背多少,有部分老师除了读教材、教学参考书之外,就再难读其他书籍了,更不用说国学经典了。如果有,也是象征性的、作秀似的。
要加强对教师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学习,应该把这项学习活动变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学习机制,而不仅限于几场作秀似的表演。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