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养祸害己的典故_名人故事
历史上齐桓公的故事
![历史上齐桓公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308ca40a417866fb84a8e5e.png)
历史上齐桓公的故事齐桓公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君主,他虽然生在春秋时期,称不上皇帝,但是他的功绩名声比起日后的很多皇帝都要更胜一筹,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历史上齐桓公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齐桓公其实算不上那种非常兢兢业业的君主,他其实也很好色,很贪玩,也做过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据说有一次,齐桓公就因为自己喝酒喝的太多了,有点昏了头,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帽子给丢掉了,齐桓公觉得这是一个耻辱,就不肯上班了,连着几天没有上朝。
君王三天不早朝,管仲这个丞相就坐不住了,找到齐桓公说:“这不仅仅是大王您的耻辱啊,您为什么不颁布政令来洗清耻辱呢?”齐桓公一听很有道理,就顺着管仲的意思,决定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的百姓,还把那些罪行较轻的犯人给放了。
因此齐国的百姓都得到了优惠,以至于几天之后,百姓们纷纷感叹为什么大王现在不丢帽子了啊!对于齐桓公和管仲这个做法,有人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觉得齐桓公这样的做法在那些不明事理的人那儿是洗刷了耻辱,但是对于那些个君子贤人来说却是增加了耻辱。
如果齐桓公之后的所作所为不符合道义,那么齐桓公的所作所为就没有起到洗刷耻辱的作用,但是如果齐桓公做的事情符合道义,那么以前不做非要在丢帽子以后做,这样丢掉的就不是帽子,而是道义。
而且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合适的,为了洗刷耻辱开仓济民,这是赏赐没有功劳的人,释放罪轻的人,这是刑罚不严、不惩罚罪犯。
赏赐无功之人会让天下的百姓抱有不劳而获的想法,而不惩罚罪犯更是会让百姓对于小罪不再重视,容易犯法,这些都很容易导致祸患,怎么能说是在洗刷耻辱呢?齐桓公用人的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霸主,他的一生有着很多有趣的小故事,这里就简单的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几个故事。
第一个是他当年在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以后,帮助远在北方的燕国击败了山戎的侵略,并且一路打到了孤竹之地。
并且因为这块领地太遥远就把它让给了燕庄公,因此得到了诸侯们的信服。
齐桓公能够得以开创霸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贤举能,这里就不说那些说腻了的和管仲“相杀相爱”的故事了,转而说一下他招贤的时候发生的一件趣事。
齐桓公的典型故事
![齐桓公的典型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a5b722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c.png)
齐桓公的典型故事
齐桓公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君主,他以其智慧和睿智的统治而闻名于世。
下面是其中一则关于齐桓公的典型故事。
据说有一次,齐桓公在一场打猎中迷路了。
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感到非常疑
惑和困惑。
这时,一个农夫路过,看到齐桓公在困境中,于是他走上前去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齐桓公非常感激,并告诉他自己迷路了。
农夫向齐桓公指出了回家的方向,并给了他一些地点的指示。
齐桓公很快就回
到了自己的国家。
他非常感激这个农夫对他的慷慨帮助,于是决定要报答这个农夫。
不久之后,齐桓公决定设宴款待全国的农夫和百姓,以感谢他们对他的支持和
奉献。
他邀请了这个农夫,并特别表达了对他的感激之情。
在宴会上,齐桓公宣布了一项新政策,即给予农民更多的土地和减少税收的优
惠政策,以改善他们的生活。
这项政策对农夫们来说非常有利,能够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个齐桓公的典型故事展示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睿智和关心民生的一面。
他不
仅感激别人对他的帮助,还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国家和人民的状况。
齐桓公的聪明才智和善于治理的能力使他成为一位令人敬仰的君主,并为后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管仲齐桓公的故事范文5篇
![管仲齐桓公的故事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1b9de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7.png)
管仲齐桓公的故事范文5篇管仲是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齐桓公,推行了很多重大的社会整治和制度的改革。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管仲齐桓公的故事_齐桓公称霸故事范文5篇,希望你喜欢。
管仲齐桓公的故事篇一春秋时期的管仲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但是管仲以前曾是齐桓公的政敌。
齐桓公名小白,其前任是他的兄长齐襄公。
齐襄公是一个丧失人伦的衣冠禽兽,把齐国搞得一塌糊涂,使齐国政治潜藏着极其管仲像深刻的危机。
诸公子纷纷逃亡,以避灾难。
公子小白与心腹鲍叔牙投奔莒国,弟弟公子纠则同心腹管仲投奔了鲁国。
不久,国内发生政变,齐襄公被杀。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得知消息后,分别由他们所居的国家派遣军队,护送他们回国。
两兄弟谁先回到齐国,谁就能成为国君。
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得齐国君位,管仲单人匹马驰向通往莒国的大道,奋力追赶上了公子小白。
他假装恭顺,上前拜见小白,乘小白不注意,突然猛发一箭,直向小白心窝射去,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从车上栽了下来。
管仲大喜过望,急忙策马而逃。
管仲赶上公子纠的队伍后,把事情对公子纠讲了。
他们以为政敌已除,于是便从容不迫地向齐国进发。
但是当他们赶到齐国首都临淄时,却得知小白已经登基为国君了。
原来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正射在他腰带的铜钩上,便幸运地躲过了劫难。
小白知道管仲是有名的神射手,于是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栽下马去,瞒过了管仲。
然后他们抄小路疾驰回国,抢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
鲁国军队见小白捷足先登,便用武力攻打城门,哪知齐国早有防备,鲁军大败而回。
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
”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又见鲍叔牙竭诚推荐,于是决定捐弃前嫌,重用管仲。
为了能让管仲回国,齐桓公派人对鲁国国君说,杀掉公子纠,缚送管仲回国,以报一箭之仇。
齐桓公的故事有哪些_关于齐桓公的故事大全5篇
![齐桓公的故事有哪些_关于齐桓公的故事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18783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3.png)
齐桓公的故事有哪些_关于齐桓公的故事大全5篇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关于齐桓公的故事,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大家对齐桓公的故事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齐桓公的故事,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齐桓公的故事(一)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一直被当做君主知人善任,不计前嫌与臣子誓死报恩,权利辅佐的典型,一直为后人所称赞。
齐桓公与管仲之间和谐的君臣关系也是极为难得的,不过这种关系的形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齐桓公的心里也未必毫无芥蒂的,只是管仲是真的有才,齐桓公为了图谋霸业必须要用上管仲,管仲能为他抵挡来自旧贵族的很大阻力,因为管仲出身平民,没有什么背景,也跟朝廷中各势力之间都没有交际,所以任用管仲所遇到的阻力要小一些,管仲改革的时候也不会顾及那些反对者的意见,所以齐桓公用着放心,这也是齐桓公能够善任的一种很重要的原因。
从后来齐桓公与管仲的相处情形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的,管仲一开始并不被重用,后来管仲借着齐国动荡的机会向齐桓公进谏,才有了展露头角的机会。
管仲趁机向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帮助齐桓公称霸,这真迎合了齐桓公想成就千秋霸业的梦想。
所以说下属有时候不光要能琢磨事,还要能琢磨人,摸透领导的心思,领导也不用为一点小过节而斤斤计较,因为太纠结于小事上,往往就会蒙蔽了双眼,就会埋没了真正的人才,领导与下属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哪一头出了问题都不行。
这便是我们从历史学到的经验。
关于齐桓公的故事(二)公子纠大败而回到鲁国,但是已经称霸了的齐桓公并没有姑息养奸,后来齐桓公派人到鲁国传达消息说,公子纠与齐国公乃受阻不忍相残,鲁国自己将他处死吧,至于管仲,你给我们绑回来,我要报仇,将他剁成肉泥,如果你们不照做的话我就要兴兵伐鲁。
鲁国很小,知道抵不过齐国,所以都按照齐国的要求照做了,就这样公子纠被杀,而管仲被押送至齐国。
本来以为管仲此次被押送到齐国肯定是不得好死,无路可退了,就连召忽都自杀了,但是念及家中老母无人照顾,所以他没有自行了断自己,而是安之若泰的面对即将来临的暴风雨。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历史典故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1ad3ad1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9.png)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历史典故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和领域中都有着杰出的贡献和卓越的实践成果。
他们之间也有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和典故,这些故事大多体现了他们的智慧、胆略、才干和人格魅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关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历史典故。
一、齐桓公,“用智斗智”的千古之谜齐桓公,姬姓,名称,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要君主和政治家。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推行了以“民为本”的理念,秉承了“仁政”和“罚不至于民”的思想,被誉为“仁君”和“齐国之春秋圣君”。
据传说,齐桓公曾经有一次与管仲比试谋略的经历,被称为“用智斗智”的千古之谜。
当时,齐桓公想要通过施行封赏政策来安定国内的政治动荡,但是他又考虑到如果直接封赏,可能会引起官员的不满和反对,甚至会导致叛乱和内乱。
于是,齐桓公决定考验管仲的谋略,看看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管仲被考验之后,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办法。
他说:“陛下可以开始封赏,但不要告诉大臣们封赏的具体名单和等级,等到大家问时,就逐一告诉他们,显示你的诚信和公正。
”齐桓公听后感觉很意外,觉得这个办法太简单了,不足为奇,但是管仲却向他保证这一办法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齐桓公同意了管仲的建议,开始逐步封赏,并在不久之后,确实获得了全国的民心和官员的支持。
这个典故,虽然简单,但却充分体现了齐桓公和管仲的才干和智慧,表明了他们重视民生、听取意见和善于妥善处理复杂问题的政治追求和人格魅力。
二、管仲与鲍叔,“俩冤家”传奇管仲和鲍叔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和成就。
不过,由于两人的观念和理念存在差异,所以他们之间还发生了许多传奇的事件和典故。
据传说,管仲和鲍叔之间最著名的“俩冤家”的故事,就是关于“石井之盟”的故事。
当时,管仲和鲍叔分别领导着齐国和鲁国两支联军,将大军集中在石井这个地段,为争夺霸权展开了一场恶战。
春秋五霸中第一霸主齐桓公的故事
![春秋五霸中第一霸主齐桓公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1440ce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8.png)
春秋五霸中第一霸主齐桓公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的君王为齐桓公。
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主。
齐桓公继位时,他的国家正处于一种衰落状态。
他积极改革政治,减轻负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废除了削藩制,对富商大贾进行优待,同时又对官员实行选拔制度,使能者上位,这使得国家治理趋于清明。
齐桓公不仅是个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个英勇的军事家。
他率领军队多次征战,征服了周边国家,使齐国逐渐由小国崛起为大国。
在他的治理下,齐国的繁荣昌盛,成为当时中国的一个重要国家。
然而,齐桓公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君王。
他十分关心广大民众的利益,察言观色,了解民情民意。
他还设立了禄山、禄车,给予贫苦百姓借粮济困,以此来缓解百姓的困难。
总之,齐桓公的政治天赋和过人的才能推动了齐国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一笔可贵的财富。
他被人们称作是春秋诸侯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治君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偉大且光辉的君主。
齐桓公的故事300字
![齐桓公的故事3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a2d4ef1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1.png)
齐桓公的故事300字
齐桓公,原名姜小白,是齐国的一位君主。
他在位期间,任用了许多贤能之士来帮助他治理国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管仲。
管仲原是齐桓公的政敌,但齐桓公在国家危难之际重用了他。
管仲也不负众望,帮助齐桓公整顿国家政治,改革经济制度,发展军事力量,使齐国逐渐强盛起来。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成功地挫败了周边国家的进攻,并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应该能够识人用人,虚心纳谏。
同时,一个好的政治家也应该有远大的目光和坚强的决心,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齐桓公的成就不仅是他个人的伟大功绩,更是对后世的宝贵财富。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勇气,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73f6c1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3.png)
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故事任人唯贤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
由于襄公荒淫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行穗,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
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
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
但是,小白坚持要去。
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
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
这就是齐桓公。
空侍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
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
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
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
庄公也只好答应。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
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
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
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封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
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
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档亏卜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
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齐桓公的五个经典故事
![齐桓公的五个经典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a57115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19.png)
齐桓公的五个经典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贤明君主,他的治理才能和善政广为传颂。
以下是关于齐桓公的五个经典故事。
第一则是“借船归国”。
齐桓公访问晋国时,由于遭遇劫匪,他只得向晋国大夫借船返国。
返回齐国后,齐桓公立即修复并归还船只,表示感激。
这一故事表明了齐桓公的正直和诚信品质。
第二则是“买马借关”。
在齐桓公统治时期,齐国需要战马来提升军力。
为了买到优质的战马,齐桓公主动向韩国借关,借道进入赵国进行商谈。
最终他成功地购买了大量优秀的战马,提升了齐国的军事实力。
第三则是“弃田求贤”。
齐桓公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有一次,齐桓公收到了孔子的求见信,孔子希望能借用土地来实施教育。
齐桓公没有犹豫,立即将自己的田地送给孔子,以支持孔子的教育事业。
这个故事体现了齐桓公的知人善任和推崇教育的品质。
第四则是“捐志为臣”。
齐桓公非常注重选拔人才。
一次,有一个名叫管仲的人来到齐国,向齐桓公表示愿意为他效力。
管仲向齐桓公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和理想,齐桓公对他非常器重,任命他为宰相,并向他学习治国之道。
这个故事展示了齐桓公欣赏人才,愿意接纳他人的谦虚和开明态度。
第五则是“税赋减免”。
齐桓公在治理国家经济方面也非常关注民众的生活。
当时,齐国的税收繁重,百姓负担沉重。
齐桓公看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减免部分税赋,减轻百姓的负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一举措受到了人民的赞赏,也推动了齐国的经济繁荣。
以上是关于齐桓公的五个经典故事,展示了他的领导才能、知人善任以及对民众福祉的关注。
这些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齐桓公的英明与仁政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齐桓公的典故
![齐桓公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f96603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11.png)
齐桓公的典故齐桓公,原名姜小白,是齐国的一位著名君主。
他在位期间,通过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提高军事力量等手段,使得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
齐桓公的典故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典故:1.葵丘会盟:齐桓公在位期间,为了遏制楚国的扩张,联合各诸侯国进行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与各国诸侯举行会盟,并签订了《葵丘条约》。
该条约规定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互相支援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际条约之一。
此次会盟使得齐桓公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2.鹿之谋:齐桓公曾询问管仲关于鹿的价格问题,管仲回答说:“鹿价贵如千金。
”齐桓公不解地问:“鹿在野外不是很多吗?怎么可能这么贵?”管仲解释说:“鹿价之所以贵,是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够买得起。
”齐桓公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决定通过限制狩猎来保护鹿群,从而增加了国家财富。
3.尊王攘夷:齐桓公在位期间,积极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
他尊重周朝的天子,并帮助其他诸侯国抵抗戎狄的侵扰。
在一次与戎狄的战争中,齐桓公派遣大将隰朋率领大军出征。
隰朋在行军途中发现了一处水源,但水质混浊不能饮用。
他派人到远处寻找清水,但都没有找到。
隰朋苦思冥想之后,派人从低处向高处放水,将混浊的水引入一条小溪中,再从高处向低处放水,使得水质逐渐变得清澈。
士兵们得以解渴并继续行军,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反映了齐桓公尊重周朝的天子和帮助其他诸侯国抵抗外敌的精神。
4.老马识途: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在行军途中迷失了方向。
管仲建议说:“可以利用老马认识道路的能力来寻找出路。
”隰朋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带路,部队跟在后面,最终找到了出路。
这个故事反映了管仲和隰朋的聪明才智和应变能力。
5.鸡鸣狗盗:齐桓公有两位门客,一个善于鸡鸣叫城门开启,一个善于偷盗城门钥匙。
在一次出城狩猎时,两人互相配合,成功地打开了城门。
这个故事反映了齐桓公能够吸引各种各样的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
齐桓公的成语典故
![齐桓公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2b67f00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38.png)
齐桓公的成语典故齐桓公的成语典故据说当时齐桓公为了建立霸业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一方面保持对于周王室的敬重,一方面互相扶持对抗外族,而就在齐桓公提出这一口号不久,远在北方的山戎就跳出来攻打燕国,当时山戎部落活跃在周朝北方,而燕国就深受其害。
在收到燕国的支援请求之后,齐桓公就领兵帮助燕国(话说当时虽然诸国之间内斗不休,但是碰上外族入侵的时候倒是少有拖后腿的。
) 齐军的强大远不是山戎可以抵挡的,一路打过去很快就击败了山戎部队,甚至还反攻,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国,之后一路进发打倒了孤竹国,但是因为地形复杂,有很多山丘,所以齐桓王等人在一个山谷之中迷路了,连着几队斥候出去都没有什么成果,军队的补给出了巨大的问题,如果再找不到出路可能会死在这里。
就在这个时候管仲苦思冥想,对齐桓公说:“这儿的老马肯定认识路,我们让老马来带路肯定能出去。
”果不其然,在几匹老马的带领下,齐军很快就出去了,找到了孤竹国,消灭了孤竹国,从此以后老马识途的故事也就流传了开来。
还有比如管鲍之交,用来形容两个人相知相识交情深厚,当时如果不是鲍叔牙的力荐,管仲或许就死在了齐桓公的手上,也就不会有日后的春秋霸主了。
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乡下人希望求见齐桓公,手下人就问他有什么本事,他说:“我会背乘法口诀表。
”手下人报告了齐桓公以后,齐桓公自己都觉得可笑,就让手下人让他回去,但是那个乡下人说:“大王你这么鼓捣了一年了,还没有人来求见,是因为那些人害怕自己的才能达不到您的要求,现在如果我只是会背诵乘法口诀表就能够得到您的礼遇,那么天下的贤人就会知道你的诚意,纷涌而至。
”听到这,齐桓公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就隆重的接待了他,很快各地的能人志士都前来投奔。
齐桓公寻蚁求的典故齐国接受燕国的求救,齐桓公率着军队去帮助燕国,当军队扎营在龙山附近一带的时候,敌军将那段的河水给截断了,使得军队失去了饮用水,周围方圆几十里内都没有水喝,齐桓公民下令让人凿山找水,但都未果。
多子无福:齐桓公废长立幼晚景凄惨
![多子无福:齐桓公废长立幼晚景凄惨](https://img.taocdn.com/s3/m/c500000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69.png)
多子无福:齐桓公废长立幼晚景凄惨作者:王书敬单位: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在国人传统思想里,“多子多福”的观念十分强大。
但多子未必一定多福,也有可能给家族、国家带来灾祸,而且儿子越多,灾祸越重。
若不信,且看“多子”的齐桓公晚年悲惨的境况。
齐桓公在贤相管仲的辅佐下,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位列春秋五霸之首,成为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家。
然而,晚年的齐桓公却亲奸佞、远贤良,废长立幼,叱咤风云的一代明君最终落了个国破家亡、活活饿死深宫的下场。
一、宠信小人齐桓公晚年特别宠信三个人,分别是:易牙、竖刁和开方。
易牙是一代名厨,被后人尊称为厨师的鼻祖,厨艺自然是相当精湛,深得桓公的信赖赏识。
但是,再好的饭菜也有吃腻的时候。
一次,齐桓公无意中说到,天下的美食都吃遍了,就剩没吃过人肉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晚,易牙就把自己的儿子蒸了进献给主子吃,把桓公感动得“不行不行的”,认为易牙“爱寡人胜于爱子”。
管仲却不这样认为,说易牙的做法不合乎人情,因为“人情莫爱于子。
其子且忍之,何有于君?”竖刁为了能进宫服侍齐桓公,自己动手,做了太监(据说竖刁长得比女人还要清秀,自宫后是作了太监还是男宠不得而知,这里面信息量太大),桓公认为这是忠心对待自己。
又是管仲,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情莫重于身。
其身且忍之,何有于君?”用自毁身体来讨好君王,不符合人情常理,也很难让他亲爱别人。
开方是卫国公子,桓公认为他“去千乘之太子,而臣于寡人,以寡人之爱幸也。
父母死不奔丧,是爱寡人胜于爱父母,无可疑矣。
”还是管仲,深刻地分析道:“人情莫亲于父母,其父母且忍之,又有何于君?”况且千乘大国之封,谁会不动心?可开方愣是放弃了这些,专门来结交您,是因为他的欲望远远不止于卫国太子的水平。
国君千万不可亲近这样的人,否则,必受其害。
管仲的话是发自肺腑的,刚开始桓公也是相信的,曾经疏远了这三个人。
可是后来管仲病逝了,能干的隰朋、正直的鲍叔牙也先后病死了,没有人给桓公扯袖子提建议了。
一辈子没长大的齐桓公(五千年的点滴)
![一辈子没长大的齐桓公(五千年的点滴)](https://img.taocdn.com/s3/m/8dbb570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e.png)
一辈子没长大的齐桓公(五千年的点滴)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按说应该用“雄才大略”之类的词儿来形容他。
但是您注意,他的这个谥号“桓”,可不是很么好词儿。
另外一个比较出名的用这个谥号的是汉桓帝,他的作为有著名的《出师表》为证:“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您看了吗?汉桓帝就是那个反面典型,那么为什么对于一位霸主也用这个谥号?一方面的原因是现在比较公认的,齐桓公的霸业主要是得益于管仲,齐桓公就是应着名儿的国家首脑,主要的活儿都是管仲干的。
《三国志》里还说过,张昭给孙策干活儿的时候,好多人来办事儿,根本不和孙策说,直接就找张昭。
搞得张昭很害怕,这个孙策能高兴吗?但是孙策听说之后就跟张昭说:“当初齐桓公当齐国国君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是管仲处理,大伙儿有事儿也都是直接找管仲,霸主不还是齐桓公。
咱们也一样,我不会计较这些事情的,您踏踏实实干活儿吧。
”引用这段历史不是为了说三国,而是为了印证当时齐国是管仲做主。
齐桓公干什么呢?主要是玩,我觉得甚至可以用“无忧无虑”这个词儿来形容他,而且在玩的过程中,他的行事做派就暴露出他真的就像个没长大的孩子。
齐桓公有一个夫人,是从蔡国嫁过来的。
《史记》记载,有一次俩人弄个船,在水上面玩。
这位蔡姬应该是会游泳,这个不新鲜,先秦时期对女性没有那么多的禁锢,限制女性行动自由比较狠的是明清,特别是大清,所以先秦的女子游泳也不是太新鲜的事情。
不过蔡姬会游泳,可齐桓公不会。
人要是不会游泳,一上船是能够表现出来的,特别是这种只能坐两三个人的小船。
两个人玩,不可能弄一个万吨巨轮,多旷得慌啊。
这种小船在水里必然是飘来荡去的,齐桓公可能是脸上露出来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样子,而且让蔡姬看见了。
这位蔡姬一看,你不是害怕吗?我逗逗你。
她就使劲儿摇晃这个船,吓得齐桓公脸都白了,玩命喊着让蔡姬停下来。
蔡姬呢,你越害怕我越开心,晃得更起劲儿。
有关齐桓公养祸害己的典故
![有关齐桓公养祸害己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9e368213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6.png)
有关齐桓公养祸害己的典故有关齐桓公养祸害己的典故出处:《史记·齐桓公世家》。
释义:祸:祸害,这里比喻奸臣。
不及时铲除坏人,最终会害了自己。
历史典故:竖刁是春秋时期齐国人。
他少年时进宫伺候齐桓公,深得齐桓公的宠爱,后来成为乱政祸国的奸臣。
竖刁出身贫寒,入宫后,他想尽办法进内廷做近侍。
他由外廷做起,处处谨慎,加之他天资聪颖,渐渐受到桓公的注意,不久就把他调为近侍。
在桓公身边,他处处留心观察桓公的生活习性和内心活动,事事投其好,恒公非常满意。
天长日久,他就成了桓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了。
竖刁深知桓公有两大嗜好:一是喜食美味、奇味,二是好女色。
于是,竖刁就着力从这两方面下手。
宫中有一个叫易牙的人,为人奸诈,精于烹调之技,竖刁就设法与其结为朋友。
易牙也深羡竖刁显赫之势,两人沆瀣一气。
有一天,竖刁向桓公举荐易牙,桓公听说易牙擅长烹调,就随口问易牙:“我对人间的鸟、兽、虫、鱼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味道如何?”这本是桓公一句戏言,易牙便把这件事牢记心里,想着怎么才能给桓公做顿人肉宴,他忽然眼前一亮,用自己儿子不正好吗?几天后的一次午膳上,桓公吃到了一盘嫩如乳羊、鲜美无比的菜。
当桓公知道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觉得易牙爱他胜于爱自己的亲骨肉。
此后,桓公不仅宠信竖刁,对易牙也恩宠有加了。
宫中有一个叫开方的大夫,也是竖刁的好朋友。
为了得到美女,竖刁就和开方计议要把卫懿公的女儿荐给桓公,果然,桓公得到这个美女后非常高兴。
竖刁通过这些手段博得了桓公的宠信,在宫中身价日增。
后来,齐桓公病倒在床,三人乘机作乱,易牙更是将宫门堵死,筑起高墙,最后将齐桓公活活饿死。
成长心语: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意思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
交为人坦率、讲究诚信、博闻多识的人为朋友很有益处;交为人善于逢迎谄媚、当面柔顺讨好、以花言巧语取悦于人的人为朋友则有害处。
齐桓公身上的什么故事令康熙皇帝为之掉眼泪
![齐桓公身上的什么故事令康熙皇帝为之掉眼泪](https://img.taocdn.com/s3/m/ba282bf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8.png)
齐桓公身上的什么故事令康熙皇帝为之掉眼泪令康熙皇帝掉泪的一位英雄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小白——齐桓公,他悲惨的暮年,令康熙有同病相怜之感。
当时,诸位皇子贝勒,正在明争暗斗,对皇帝宝座虎视耽耽。
年老体衰的康熙担心自己成为“齐桓公第二”。
齐桓公,曾是春秋时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重量级人物。
当然,这种威望和实力绝不是吹牛骗来的,谋臣管仲是他称霸诸侯的智力支持。
齐桓公是那个时代第一称霸的诸侯,尽管齐国的军事力量并非龙头老大,但齐桓公的胆略和仗义却是其他国君难以望其项背的。
姜小白干了42年的“寡头政治”,前后召集了26次“国际和平峰会”,出动过28次军队。
不是帮助被外族欺负的诸侯小国打群架,就是收拾那些翘尾巴的诸侯大国。
据《史记》记载,齐桓公自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
”他政治上“尊王攘夷”的广告词,把落汤鸡似的周朝皇室抬举到了最显赫的神位上,同时,自己也佩戴上了“国际警察”的服装道具。
他曾在诸侯会盟的公开场大模大样得表示:“诸侯莫违寡人!”看来,齐国“老爷子”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大多数盟国的默许。
齐国并非只放刁不卖力的老滑头,战争对于姜小白来说似乎是一种快乐,哪里有烽火狼烟,哪里就有活力四射的齐桓公。
在紧要关头,齐国拉了燕国一把,齐桓公御驾亲征,帮助燕国击溃了频繁骚扰的山戎部落,这个大胜仗使燕国受用了一百多年,那个北方小部落一提起姜小白就头疼。
将士凯旋,燕国君主亲亲热热地送行,只顾宾主寒暄了,竟不知不觉地越过了本国的边境,这种无意间的失态显然与古礼不合,弄得双方都很尴尬;齐桓公则表现出一派天朝大国的领袖风范,《史记·齐太公世家》写道:燕庄公送桓公回到齐国境内。
两人边走边聊,竟然不知不觉地出了燕国国境,这令燕庄公非常尴尬。
齐桓公笑道:“除了周天子,诸侯之间的迎送不应该超越自己的国境,我绝不让燕国君主处境难堪。
”他当即宣布,把脚下本来属于齐国的土地无条件地割让个燕国,这样,燕国国君就不算迈出国门了。
齐桓公的故事有哪些
![齐桓公的故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88a643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c.png)
齐桓公的故事有哪些齐桓公一生经历的事情很多,而很多他亲身经历的事情都成为了典故被后人传唱赞颂,并从他的故事中吸取经验。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齐桓公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齐桓公的故事齐桓公见臣子稷,一天去了三次也不得见,他的随从就对他说:“一国之君见一介布衣之士,一天三次都见不到,也可以不用再去见他了。
”齐桓公却说:“不是这样的,那些不在乎功名爵禄的士人自然也不在乎什么国君了,而不在乎霸业的君王也不会在意那些有才的士人,就算士人不在乎功名爵禄,那我这个国君也不能不在乎天下霸业吧?”于是第五次前往终于得见小臣稷。
天下人听说了这个故事,都说:“齐桓公对待平明百姓都能如此谦虚退让,何况是一国之君呢?”所以后来有才之士皆相继前来朝见齐桓公。
齐桓公之所以能九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扶正义,全都是因为他能如此谦虚的对待士人。
齐桓公求贤若渴是众人皆知,不仅仅是小臣子,就连曾经有仇的管仲他都能摒弃前嫌,谦虚的说服管仲来为自己效力,可见齐桓公对于人才的重视和珍惜程度。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贤明之君善于用人,懂得珍惜人才。
齐桓公好服紫的故事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后来百姓们都争相模仿,结果大街小巷很多人都穿紫色衣服。
故事的详细内容是说齐桓公以紫色为贵,所以很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然而百姓见到国君经常穿紫色衣服,所以都加以效仿,结果不久全城上下,乃至整个齐国的人都喜欢穿紫色衣服了。
紫色衣服很流行,所以百姓都想要,结果导致紫色布料变得很贵,几匹其他颜色的布都换不了一匹紫色的布,所以齐桓公为此很忧虑,担心民间经济因此而面临困难。
于是齐桓公找来管仲,并对他说了这个问题,管仲对齐桓公说:“如果您想制止这种行为,那么何不尝试穿其他颜色的衣服呢,然后对外说您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
”刚好这个时候有个大臣来觐见,齐桓公就说你站远点,我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从这之后朝廷中的大臣就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渐渐的整个都城都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之后整个齐国都没有人穿紫衣了。
人生哲理小故事-齐桓公散谷
![人生哲理小故事-齐桓公散谷](https://img.taocdn.com/s3/m/3334eda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0.png)
⼈⽣哲理⼩故事-齐桓公散⾕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他能够让⾃⼰的国家变得强盛,获得霸主地位,与他知⼈善⽤有不少关系。
⼩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哲理故事,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齐桓公散⾕的故事 有⼀次,齐桓公担忧地对管仲说:“⼤夫们多数都是兼并财产⽽不肯分出⼀点,使五⾕在库中腐败却不肯散发给贫苦百姓。
” 管仲说:“请您下令召城阳⼤夫来问罪。
”桓公问:“这是为什么?” 管仲说:“城阳⼤夫的宠妾穿着华丽服装,连家⾥养的鹅和鹜都吃黄⽶饭。
他的家⾥经常敲钟⿎,吹笙号,⼤摆宴席,⽽同姓的兄弟没有⾐服来御寒,没有⾷物来果腹,这样的⼈让他在其位置,能向国家尽忠吗?” 齐桓公听后就招来城阳⼤夫,摘了他的官帽,命令封闭他的⼤门,不得随意出⾛。
那些受封赏的官宦之家见到这种情景后,⽴即争先恐后发放积存的粮⾷,送给远亲近邻。
还有的功⾂之家⼴纳城中贫病孤苦和不能⾃⽴的穷⼈,分给他们救济粮。
从此以后,国中没有饥饿的百姓。
故事哲理点拨 赏罚都不⼀定要直接施到每个⼈⾝上,⽽是⽤杀⼀儆百和⽰范的作⽤来向⼤家昭⽰⼀种好恶倾向,来取得要达到的效果。
齐桓公九合诸侯 齐国虽然在长勺打了⼀次败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齐桓公后来的霸主地位。
过了⼗多年,北⽅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个部落⼭戎侵犯,打了败仗。
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军去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国⼤军到了燕国,⼭戎已经抢了⼀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
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直向北追去。
没想到他们被敌⼈引进了⼀个迷⾕。
那迷⾕就像⼤海⼀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道⼉。
还是管仲想出⼀个主意来。
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匹当地的⽼马,让它们在头⾥⾛,也许能⾛出这个地⽅。
” 齐桓公叫⼈挑了⼏匹⽼马,让它们领路。
这⼏匹⽼马果然领着⼈马出了迷⾕。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戎以后,邢国也遭到另⼀个部落狄⼈的侵犯。
齐桓公⼜带着⼈马去赶跑了狄⼈,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
齐桓公之死及人物简介
![齐桓公之死及人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8a49c3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8.png)
齐桓公之死及人物简介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一位最有影响的诸侯。
当政期间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诸侯霸主。
但是晚年的齐桓公昏庸腐化,最后落得异常悲惨的下场,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齐桓公之死,希望对你有用!齐桓公之死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一位最有影响的诸侯。
当政期间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诸侯霸主,但他晚年昏庸腐化,宠信三个奸佞小人,终于害人害己,落了个异常悲惨的结局。
被齐桓公宠幸的三个奸臣叫易牙、竖刁和开方。
这三个人用灭绝人性的无耻手段来投其所好,骗取了齐桓公的信任和重用。
易牙是桓公的橱子,齐桓公曾开玩笑地说想尝尝人肉的滋味,易牙就把自己亲生的儿子杀死,将儿子的肉蒸给齐桓公吃。
竖刁为了达到亲近齐桓公的目的,主动阉割自己。
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见齐国强大主动要求跟随齐桓公,为了表示忠于桓公,十五年不回国见父母,其父卫懿公被戎人杀害也没掉一滴眼泪。
管仲辅佐桓公时,对这三个谄媚小人的意图了如指掌并十分反感。
齐桓公41年,管仲病重,桓公问管仲曰:“你有什么话要嘱咐我吗?”管仲说:“我希望你不要相信易牙、竖刁和开方。
”桓公说:“易牙杀死自己的儿子来满足我的欲望,竖刁主动阉割自己来亲近我,开方为了忠于我,十五年不回家,难道对他们还有所怀疑吗?”管仲说:“正因为如此,才不能相信他们。
像杀死亲子、阉割自己、背弃父母这样的事都能忍心干得出来,怎么又能忠于国君呢?这种人是靠不住的。
”桓公问:“仲父何不早说?”管仲喘息未定说:“这三人就像洪水,我就是国君的堤坝,如今堤坝欲去,恐有横流之祸,望君远之。
”齐桓公点头答应。
管仲死后,齐桓公生病,易牙、竖刁、开方等人立即原形比露。
他们忙于在桓公的十多个公子中拉帮结派,争夺权力,寻求新的靠山,把朝廷上下闹的乌烟瘴气,齐国从此陷入混乱,再也没能重登霸主地位。
桓文之事的典故
![桓文之事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6cad888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7.png)
《桓文之事的典故》小朋友们,今天我来讲讲桓文之事的典故。
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很厉害的国王,一个叫齐桓公,一个叫晋文公。
齐桓公呢,他很有本事,带着自己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
他还帮助别的国家解决问题,大家都很尊敬他。
比如说,有个小国家被坏人欺负了,齐桓公就带着士兵去帮忙,把坏人赶走,那个小国家的人可感激他啦。
晋文公也很了不起。
他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是一直不放弃,最后也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很厉害。
有一次,别的国家发生了灾难,没有吃的东西。
晋文公就送了很多粮食过去,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
小朋友们,齐桓公和晋文公是不是很棒呀?《桓文之事的典故》小朋友们,咱们来讲讲桓文之事。
从前呀,有两位国王,齐桓公和晋文公。
齐桓公特别聪明,他知道怎么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富有和强大。
有一回,两个国家因为一块土地吵架了,齐桓公没有直接派兵去打仗,而是和对方讲道理,最后和平地解决了问题。
晋文公呢,他很勇敢。
有一次,他带着士兵去打仗,敌人很凶猛,但是晋文公一点都不害怕,最后打赢了。
大家都觉得他们很厉害,都愿意听他们的。
小朋友,你觉得他们厉害不?《桓文之事的典故》小朋友们,快来听桓文之事的故事哟!很久很久之前,有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个国王。
齐桓公善于管理国家,让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
就像有一年发大水,齐桓公马上让人去修堤坝,保护了大家的房子和田地。
晋文公也不差哟。
他对其他国家很友好。
有个国家的国王生病了,晋文公还派医生去帮忙治病。
所以大家都喜欢他们。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有趣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齐桓公养祸害己的典故_名人故事
【出处】《史记齐桓公世家》。
【释义】祸:祸害,这里比喻奸臣。
不及时铲除坏人,最终会害了自己。
【历史典故】
竖刁是春秋时期齐国人。
他少年时进宫伺候齐桓公,深得齐桓公的宠爱,后来成为乱政祸国的奸臣。
宠信竖刁,对易牙也恩宠有加了。
宫中有一个叫开方的选自.作文100字大夫,也是竖刁的好朋友。
为了得到美女,竖刁就和开方计议要把卫懿公的女儿荐给桓公,果然,桓公得到这个美女后非常高兴。
竖刁通过这些手段博得了桓公的宠信,在宫中身价日增。
精心整理
后来,齐桓公病倒在床,三人乘机作乱,易牙更是将宫门堵死,筑起高墙,最后将齐桓公活活饿死。
【成长心语】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意思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
交为人坦率、讲究诚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