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课件教案设计-10课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10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10认识教学目标:1. 能正确写出数字10,并理解其代表的意义。
2. 掌握数字10的组成、拆解、数目概念。
3. 能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应用数字10。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10张。
2. 计数棒10条。
3. 相关图片或教具。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数字1-9的认识,然后引入数字10。
2. 出示数字10的卡片,让学生认识并读出数字10,了解其代表的含义。
二、认识数字10(10分钟)1. 让学生用计数棒拼出数字10,帮助他们理解数字10的组成。
2. 让学生在纸上写出数字10,并画出对应数量的物体,加深对数字10的认识。
三、拓展活动(15分钟)1. 展示数字10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内容。
2.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出10个相同的物品,加深对数字10的实际理解。
四、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如10+0、10-5等,巩固数字10的概念。
2. 出示一些小于和大于10的数字,让学生判断大小关系,加深对数字10的认识。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认识数字10的方法和技巧。
2. 确认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数字10。
课后作业:1. 用纸写出数字10并画出10个物体。
2.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数字10的出现情况。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认识数字10,理解其含义,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字10进行简单计算和解决问题。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10的认识》一年级数学教案

《10的认识》一年级数学教案《10的认识》一年级数学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10是一个特殊的数,既是计数的结果,又是计数单位,在计算中以10来进位和退位,因此是小朋友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
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我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怡人、精美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课始我以新颖的故事创设情境,巧设疑问:10比9大吗?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然后让学生通过数、摆、拨、写、比等实际操作活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汇报及评价比赛的方式来组织学生认识10,首先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又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让学生动口用10说一句话,最后抽象出10。
这样通过初步感知——深刻感受——抽象内化三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后面的练习设计我力求做到有层次、有深度、有特色。
通过“游戏+智力”的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习任务分析“10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此内容要掌握的知识是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
三.学习者分析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数字1--10,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但,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和外来工的家庭,家长的素质不是很高,大多数孩子虽然上过学前教育,但学习习惯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被动汲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0课时 路程、时间与速度(2)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0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2)课程目标1.了解速度的概念,并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2.能用速度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1.教师:教师课件、教具材料;2.学生:学生用具(笔、橡皮、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识教师可以提问:“我们上次学习了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那速度是什么概念呢?”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为引入新知识做铺垫。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PPT等课件,向学生介绍速度的概念。
可以告诉学生,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
二、提供练习例题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例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尝试解决。
例: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途中经过一个30km/h的路段用了1小时,又经过一个50km/h的路段用了2小时,最后到达B地,求整个行程的平均速度。
三、解题步骤在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例题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解题的步骤。
1.计算A地到B地的总路程,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2.计算整个行程所用的总时间;3.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从理论出发,思考解题步骤的合理性。
同时,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提示。
四、让学生自己练习在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步骤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小组练习的时间。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帮助彼此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布置一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家里练习。
同时,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有创造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综合应用所学知识。
并提供时间和渠道,让学生向教师请教问题。
教学总结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会了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与速度相关的实际问题。
同时,本节课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应用所学知识,处理更加复杂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10课时 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第10课时加减混合运算1.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算式。
2.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结合情景图进行交通秩序的教育。
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计算题。
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教师以生活中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小组内交流。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学生读题了解信息,教师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
车上原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要求现在车上多少人?(2)问: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算式?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板书:67-25+28(3)比较: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所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连加是指在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的数相加;连减是指从总体里去掉两部分或两部分以上的减法;加减混合是指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减法。
(4)问:这个加减混合算式应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并指名板演。
方法1:67-25+28=70(人)6 7-2 54 24 2+2 87 0方法2:67-25+28=70(人)6 7-2__5__4 2+2__8__7 0教师对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确: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2.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72-(47+16)师: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看看它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样的?观察发现,这道混合运算题中含有小括号。
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所以此题应先算加法,后算减法。
(2)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计算,再指名汇报。
小学一年级第十课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第十课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 认识和记忆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3.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进行加减法计算时的记忆和运用教学准备: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投影仪、数字卡片、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1. 通过展示数字图片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题,让学生了解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加法和减法。
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课的内容,做简单的复习。
二、呈现新知识(15分钟)1. 通过教学投影仪展示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规则,让学生了解加法是指两个或多个数字相加,减法是指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
2. 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展示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理解。
三、操练和巩固(20分钟)1. 让学生用数字卡片做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然后互相核对答案。
2.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
3. 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及时指出错误帮助他们改正。
四、拓展延伸(5分钟)1. 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些加减法题,并和同学一起交换做。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练习,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2. 提醒学生要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准备好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主要通过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在操练和巩固环节,也能够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错误,及时纠正和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
第10课不做“小马虎”(教案)

(2)乘法口诀的运用:巩固乘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举例:计算7 × 8时,能迅速准确地说出答案是56。
(3)检查和验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举例:计算完一道题目后,通过反向运算或交换运算顺序等方式来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逐渐克服因马虎而导致的计算错误。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运算顺序这一难点,虽然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但仍有个别学生容易混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运算规则。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他们在分享成果时,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多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最后,今天的课堂总结环节,学生们的反馈让我觉得他们在本节课中确实有所收获。但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是基本的数学运算规则,它帮助我们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这个规则是先乘除后加减,括号内的运算优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运算顺序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计算错误的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参考教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10课时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第10课时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59--60页例11,“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根据信息填空:(1)男生有31人,女生有21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红花的朵数与黄花朵数的比是3:2。
你能联想到什么?师: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前两节所学的比在生活的运用。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1中的实物图及例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2)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红色与黄色方格比这句话?(先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想法:①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③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3/2,或是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3。
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并不只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使每一部分都一样多,而是在平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一题就是把30按3:2进行分配。
学生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生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那年,周天爵22岁,已经结婚生子。
他父亲惨死那天,周天爵在狮子庙亲戚家帮人干活。
他的妻子王宣把给公公收尸一事托付给堂侄周二帮,把刚满月的儿子周松儒留在松树沟亲戚家,自己则翻山到狮子庙去给丈夫报信——因为,丁氏兄弟杀人离开时还恶狠狠地留下一句话:找他儿子,暂草除根!。
花朵动漫在线播放/。
三王宣不敢走大路,一路绕道翻山紧跑慢走,翻过了三道山梁。
经松树沟、蛮子沟、王府沟才赶到狮子庙街,找到庙眼宋东家,向丈夫哭诉了公公被害的经过。
小学三年级数学开学第十课教案: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开学第十课教案: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案例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构成了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等众多学科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计算工具,如购物、量体温、计时等都需要用上数学知识。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小学三年级数学开学第十课教案——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案例。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1.认识到日常生活中数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性;2.了解在不同场景中的数学运用,如购物、环保等方面;3.积累和应用基础数学知识。
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一共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零食购物在本节课中,老师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展示在教室内的各种零食。
然后请学生分别估算出每种零食的价格,再计算出他们购买想要的零食所需的总价。
老师将核对每个学生的计算结果,纠正错误并反复强调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第二部分:环保行动在本节课的第二部分中,老师将介绍与环保有关的数字,并让学生了解每个数字背后的意义。
比如,CO2的含量、垃圾分类时需要分别放在哪里等。
然后老师会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自己家庭所产生的污染物,并让学生试着把减少排放量的措施付诸实践。
第三部分:儿童用药在本节课中,老师会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购药环节。
老师会提供一些常见的药品信息,如名字、剂量、用法、注意事项等,让学生选择并计算出所需的药物剂量及价格,以及在家中使用药品的注意事项。
在这一部分的课程中,老师普及了一些基础的药品常见用法,并帮助学生们认识到药品的正确使用所需的数学知识。
小结:本课的教学通过三个仿真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应用数学知识。
在购买零食、环境保护以及儿童用药等方面,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带来的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本课的教学也是需要过程中的实践反复,让学生不断地将自己所学应用到生活中,树立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第10课时 数学思考

第10课时数学思考教学目标1.通过画图、列表等直观手段,使学生能进行推理、判断并从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而得出结论。
2.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画图,使学生能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100页第1题、“做一做”、第101页第2题、“做一做”、第3题、第102页第4题和第103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案设计幻灯片示例引入新课(4分钟)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
数学的魅力就在于思考,经过思考探究,得出的结论再运用到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在体会到成功喜悦的时候,数学就展现了它独有的魅力。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回顾有关数学思考的内容。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6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找规律的相关内容。
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第1题内容。
学生独立解答该题,教师指名回答,讲解解答过程并板书:2个点共连线段:1条3个点共连线段:1+2=3(条)4个点共连线段:1+2+3=6(条)5个点共连线段:1+2+3+4=10(条)6个点共连线段:1+2+3+4+5=15(条)8个点共连线段:1+2+3+4+5+6+7=28(条)……引导学生列出用n表示的算式:1+2+3+4+…+(n-1)=n(n-1)÷2 2.引导学生回顾逻辑推理的相关内容。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6分钟)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第2题内容。
提问:通过读题你们能判断出来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吗?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表,教师板书:观察表格进行推理。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回顾等量代换的相关内容。
课件出示教材第101第3题。
一般情况下,我们是用一种符号替换另一种符号,这样一个等式中出现的就只有一种符号,我们才能依据倍数关系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10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2)

第7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10课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2)【教学内容】教材第96页例13,以及练习十九第4、5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的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估算认识。
2.通过练习提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速度,计算准确率。
3.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提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速度,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估算认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练习本,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1.口算,其中几道题请学生说说做法。
900-300 500+400 2000+5000 8000—3000300+50 4000+300 3500—500 600+7000800+900 4500+700 3300—8002.口算计时比赛。
二、数学游戏1.猜价格:例:提示:彩电大约3000元。
2.送信:P84 第 4题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这节课“明明”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愿意试试吗?三、互动新授教学例13。
(1)刚才大家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整百、整千的数,小强也收集了两个数据。
张爷爷家新买了一台电话机358元和一台电吹风218元,请同学们帮他算一算,500元够吗?师:要求500元够不够,要思考哪些问题?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进一步作如下引导:师:思考一下,要求500元够不够,这是用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解决够不够这样的问题,都是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这里是现有的500元钱和购物需要的钱进行比较。
师:在现有的钱数和要用的钱数这两个数量中,哪个数量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要先算两件商品要花多少钱,再和500元进行比较。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58超过300,218超过200,300+200=500。
所以说,500元买这两个玩具不够。
我们的思考对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检验一下吗?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检验方法。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检验的过程,教师适时引导。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课时 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笔记第10课时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96例13,完成教科书P96~97第6~8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用加、减法的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算意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估算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加、减法估算解决问题,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估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下面各题。
300+800=700+900=1200-700=1300-500=3000-800=500-200=900-700=500-300=2.填空。
(1)妈妈买一台电脑花了4975元,约是()元。
(2)望江小学有608人,约是()人。
(3)果园里有1296棵果树,约是()棵。
师:看来大家对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掌握得很好。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用加减法的计算来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又会遇到什么新的问题呢?(板书课题: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回顾求近似数的方法,巩固整千、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为学习估算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体会估算优点课件出示教科书P96例13。
1.审题,思考一般思路。
师: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学生有条理、完整地叙述。
师:要解决“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答?先独立思考,想一想,写一写。
【学情预设】要把两件商品的总价格与500元作比较后才知道够不够。
师:怎样求两件商品的总价格呢?学生列式。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学提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会有很多学生能找到一种解题思路,却没办法计算,此时就能凸显估算的好处。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碰到难题联想其他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提示】检验的基本方法要由学生去表达,让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若学生不会,可引导或示范。
检验不能仅仅停留在检验算式的准确性上。
难度。
特别是该怎么估,到底估大还是估小,学生很难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教学笔记算意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0课时 解决问题(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0课时解决问题(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掌握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6单元第10课时“解决问题(1)”,内容包括: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克服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恐惧心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教鞭等。
2. 学具:草稿纸、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解决问题(1)2. 板书内容:(1)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阅读题目、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答案。
(2)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找出关键信息、确定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方法。
(3)解决问题实例: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作业设计1. 必做题:教材第6单元第10课时课后练习题。
2. 选做题:结合生活实际,自编一道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3. 思考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
但在巩固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课时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案

实际问题与方程(2)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景掌握形如ax+ab=c的方程的解法,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会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
2、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和解方程。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77内容,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熟记数量关系,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一、自主学习1、解方程。
3x-5=35 9+6x=632、单价×=总价×时间= 路程3、已知苹果的单价和数量,怎样求总价?已知梨子的单价和数量,怎样求总价?二、合作探究1、根据主题图我们知道梨子的()和(),根据()×()=(),可以求梨子的(),不知道苹果的(),但可以设为x,知道苹果的(),根据()×()=()可以求(),根据()+ ()= ()就可以求出梨子和苹果的()。
利用前面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苹果的(),记住别忘了验算哦。
2、也可以根据两种水果的()×2=总价钱列方程,我们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利用等式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就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方程类型了。
3、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三、过关检测1、解方程。
2(x-2.6)=8 5(x+1.5)=17.5(x-3)÷2=7.58 x-6.2×8=41.62 、四张门票(其中成人票和儿童票各两张)共花了11元,成人票每张4元,儿童票每张多少元?(列方程)四、整理学案。
《10的认识》教案

《10的认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三章《数的认识》中的第10课时——《10的认识》。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掌握10的含义、组成和运用,并理解10在数列中的位置。
详细内容包括:1. 认识数字10,理解10的意义;2. 学习10的组成,如1+9、2+8等;3. 掌握10以内的数序,学会比较大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数字10的意义、组成和数序,能熟练进行10以内的数比较;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字10进行简单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数字10的意义、组成和运用。
教学难点:10以内的数序比较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挂图、PPT;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引入数字10,引导学生思考10的意义;2. 新课导入: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10的含义,引导学生学习10的组成;3. 例题讲解:讲解10以内的数序,通过PPT展示,让学生进行数序比较;(1)写出数字10的组成;6. 课堂小结: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数字10的意义;2. 10的组成;3. 10以内的数序;4. 随堂练习题目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写出数字10的组成;(3)运用数字10,编写一个数学故事。
2. 答案:(1)1+9、2+8、3+7、4+6、5+5;(2)① 4<6<8<10;② 1<3<5<7;(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数字10进行家庭作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清晰性与深度;6.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反馈;7.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直观性;8.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9.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新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0课时 我们身边的数

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第10课时我们身边的数教材第44~451.通过让学生参与多种活动,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的理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用数学知识3.重点:巩固10师师:你们喜欢的活动可真多!老师这里有一幅图,操场上许多小朋友,瞧!他们玩得多么高兴!出示教材第44(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出示图片:有些小朋友在跳长绳、有玩手指游戏出示教材第45同学们都上过体育课,每次整队的时候,体育老师都要求同学们报数。
小结:共10个同学,因为最后一个同学数到几。
就说明一共有多少生:2、4、6、8、10小结:看来体育课上的报数也和我们的数学有关。
你能找出这幅图中男生有5人,女生有55+5=1010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和9;2和8;3个7;4和6,5和5小结:看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能得出不同的数据。
同学们能准确地数出10出示教材第45从左边窗户中男孩的对话框里,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问题:教室在4楼,我到了24-2=2男生有6人,女生有46+4=10跳绳的有8人,甩绳的有28+2=10在玩长绳的有3人,等待的有73+7=10出示教材第451. 5+3=82. 9-2=71.原来教室里有5个同学,进来15+1=62.操场边有3个同学坐在左边板凳,有4个同学坐在右边板凳,一共3+4=7师:看看我们周围,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问题一:我们组男生有4人,女生有34+3=7问题二:我们组一共有6人,其中有4人戴了红领巾,有多少人没有师: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同学们,你们可要多留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喔!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到室外去做各自喜欢的活动,1.本次课堂作业请登录查询下载“课堂作业设计”。
(word2.板书笔记(1)玩一玩:10(2(3)算一算:一共几本书?5+3=8(4)找一找:提出数学问题。
本节活动课涉及的内容较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几”、“第几”的含义,数的组成;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简单的统计思想等等。
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0课《整理和复习》教案(2024秋)

10.整理和复习【课题名称】第10课时整理和复习【课型、课时】复习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00页。
【教学目标】1.系统整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帮助学生落实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在整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表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有序思维,提高计算速度。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将分散获得的知识综合起来的过程,初步感知整理的方法,感受复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系统整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熟练进行口算。
[难点]发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的规律。
【课前准备】[教师]教具: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卡片[学生]学具:一套36张空白卡片【教学过程】一、整体回顾[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第五单元了。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呢?请大家回忆一下,也可以翻开课本看一看。
预设:学生会说到“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多角度解决求总数问题”“解决“原来一共有多少”的问题”等。
[教师](出示本单元知识结构图)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的知识,帮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复习重点。
二、知识梳理1.20以内进位计算方法。
[教师]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我们都学习了哪些?预设1:拆大数、凑小数。
如:计算5+8,把8分成5和3,先算5+5=10,再算10+3=13。
预设2:拆小数、凑大数。
如:计算3+9,把3分成2和1,先算1+9=10,再算10+2=12。
预设3: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如:计算8+9,可以先算9+8=17,所以8+9=17。
[教师]分小组完成下面计算题,比一比那组算的又对又快!2.多角度解决求总数问题[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对于同一个问题,有时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方法解决。
下面这幅图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组织学生互相说一说题意,然后指名学生完整口述题意。
预设1:把两种颜色加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第10课时 解方程③

=20+60 =80
=方程右边 所以, x=20是方程的解。
问题:1. 你能根据图意列出方程吗?
2. 想一想,怎样解这个方程?把过程写下来。
3. 解方程的第一步பைடு நூலகம்根据什么定律得到的?
4. 请你检验一下x=20是不是方程的解。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5. 填空。
已知 + + =16 + =12 那么 =( 4 ) =( 8 )
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布置作业
作业:第71页练习十五,第9题。 第72页练习十五,第12题。
问题:1. 你能说说他们的想法吗?分几大步解决?分别把什么看做
一个整体?依据是什么? 2. 请你检验一下。 小结:在解两步、三步方程时,你有什么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2. 解方程。
检验: 方程左边=(5x-12)×8
=(5×3-12)×8 =3×8 =24 =方程右边 所以, x=3是方程的解。
第10课时 解方程③
解方程。
一、复习导入
3.5x=10.5 解:3.5x÷3.5=10.5÷3.5
x=3
43-x=24
解:43-x+x=24+x 43=24+x
24+x=43 24+x-24=43-24
x=19
问题:你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解方程。
一、复习导入 4x÷3=1.44
解: 4x÷3×3=1.44×3 4x=4.32 4x÷4=4.32÷4 x=1.08
检验: 方程左边=(100-3x)÷2
=(100-3×28)÷2 =16÷2 =8 =方程右边 所以, x=28是方程的解。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3. 看图列方程并求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案简要提示: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江苏教育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9、50页第四单元“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本课是在学生会解决求和、求剩余以及求一个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运用价值。
教学流程:一.导入流程1:ppt出示一组填空题:4()花5()鸭子3()汽车10()苹果9()牛6()帽子问: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题,仔细看看,这里面都缺什么呀?对了,缺单位名称。
你会把这些单位名称都补上吗?先想想一想,再回答。
流程2:师:小朋友都想好了吧,我们一起填一填。
4什么花?4朵花。
5什么鸭子?5只鸭子。
这里填什么?对了,3辆小汽车。
这里呢?10个苹果。
这里呢?9头牛。
最后一个呢?6顶帽子。
小朋友们填得真好!二.教学例题流程3:师:今天我们请来了两位小动物,想知道他们是谁吗?咱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谁,在做什么。
光盘:问:原来是两只猴在采桃子。
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同座位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流程4: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两只小猴在采桃子,已经采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问我们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问:怎样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呢?你是怎样想的?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树上原来的桃已经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采下来的23个,一部分是仍然留在树上的5个。
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能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了。
师:我们一起听听小辣椒同学是怎么说的。
光盘: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
师:你会说了吗?老师请几个小朋友说一说,要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可以怎样想。
流程5:问:算式应该怎么列呢?板书:23+5=28问:在这副图里23表示什么?对了,表示已经采了23个桃;5表示什么呢?表示树上还剩5个:得数28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对了,表示树上原来有28个桃。
师:算完以后我们在“28”的后面打上小括号,写上“个”。
“个”就是单位名称。
从今天开始,小朋友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算式得数的后面要写上单位名称。
我们一起把这道算式读一读:23+5=28(个)。
一起口答一下:树上原来有28个桃。
师:这道题已知小猴采了23个桃和树上还剩下5个桃,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就是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样的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二.想想做做。
流程6:1.第1题。
问:小朋友,你们玩过拼图游戏吗?拼图游戏里也有有趣的数学问题。
光盘出示:问:这个小男孩和小女孩正在玩拼图,仔细看看,从图上你知道些什么?问我们什么问题?师:从图中我们知道有两个小朋友在玩拼图,已经拼好了21块,还有3块没有拼,要我们求一共有多少块拼板。
问:怎样求出一共有多少块拼板呢?请同座位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说好以后就把算式写在书上,别忘了写上单位名称。
流程7:师:要求一共有多少块拼板,你们是怎么想的?对了,可以把已经拼好的21块和还没有拼的3块合起来。
算式是21+3=24(块),求出一共有24块拼板,单位名称就写“块”。
你写对了吗?师:我们一起来说说这倒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这道算式表示把已经拼好的21块拼板和还没有拼的3块合起来,一共是21块。
我们一起口答一下:一共有24块拼板。
流程8:2.第2题:问:你们到儿童乐园的时候坐过小火车吗?你们看,一些小朋友正在坐小火车呢。
光盘:师:这次可要数仔细咯,已经有几个小朋友坐在火车上了?对了,已经有7个小朋友坐在火车上了。
还有多少人没上车?还有21人没是车。
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要我们解决一共有多少人乘车。
师:先请同座位小朋友互相说说要求一共有多少人乘车可以怎么想,再把算式填在书上。
流程9:师:小朋友都填好了吗?要求一共有多少人乘车是怎么想的,我们一起说说看:把已经上车的7人和还没有上车的21人合起来就是一共有的21人。
算式怎么列的?对了7+21=28(人)我们一起口答一下:一共有28人乘车。
3.第3、4题:师:接下来请小朋友打开书第50页,看想想做做的第3和第4题。
先把这两幅图看懂,再把算式填在书上。
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光盘:流程10: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小朋友告诉妈妈已经吃掉了4个苹果,盘子里还剩几个苹果?还剩12个苹果。
要我们求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
算式怎么列的?对了,12+4=16(个)师:想一想,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对了把已经吃掉的4个苹果和剩下的12个合起来,就是妈妈买的苹果个数,所以用加法计算。
第4题:光盘:师:这道题你是怎么列算式的?34+30=64(棵)为什么也用加法计算呢?把已经浇的34棵和还没有浇的30棵加起来就是花坛里花的朵数。
4.练习七第4题。
师:刚才小朋友做得都很好,老师想考考你。
这幅图你能看懂吗?会自己写出算式解答吗?比一比看谁写得快。
流程11:师:算式怎么写的?对了,33+5=38(本)流程12:5.第5题。
光盘:问:老师这里还有一副图,图里有些什么?第一行有一些公鸡,第二行有一些母鸡。
观察图中公鸡和母鸡的只数,你发现了什么?对了,公鸡少母鸡多。
光盘:问:母鸡比公鸡多几只?对了,母鸡比公鸡多3只。
公鸡比母鸡少几只?对了,公鸡比母鸡少3只流程13:四.课堂总结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这一类型的题实际上是把原来的数分成了两个部分,我们只要把这两个部分的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
你学会了吗?“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教学方案简要提示: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江苏教育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2、53页第四单元“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算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和一位数(不退位);能用减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流程:一.导入流程1:ppt出示一组口算题:25+30= 14+50= 20+46=25+3= 14+5= 2+46=师:今天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带来了这些口算题。
仔细观察这些题,你有什么发现?哦,这些题都是一组一组的,第一组25+30是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25+3是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
第二组呢?14+50是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14+5是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
第三组呢?20+46是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2+46是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
这些题你会一组一组地口算吗?在作业本上写写每道题的得数。
流程2:电脑出答案。
师:请小朋友们核对一下,你算对了吗?你是怎样计算25+30和25+3的?(课件出示红线)算25+30可以先算20+30=50,再算50+5=55。
算25+3可以先算5+3=8,再算20+8=28。
二.教学例题。
1.例题流程3:光盘:问: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哦,他们在乘坐公共汽车。
车身上有个“45座”是什么意思?表示有45个座位,可以坐45个人。
你还看到什么?已经上车30人。
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还有多少个空座位?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想呢?算式怎么列?先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流程4:师:可以怎么想啊?对了,从45个座位里去掉已经上车的30人,就能算书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算式是45-30。
板书:45-30=问:45-30可以怎样计算呢?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也可以用手边的小棒或者计数器摆一摆。
流程5:ppt边操作边说明:刚才小朋友都试过了,你们用什么方法帮助自己思考的?哦,有小朋友用小棒摆一摆。
一捆是10根小棒,4捆小棒和5根小棒一共是45根小棒。
去掉30根小棒,我们就从整捆的里面去掉3捆,这时还剩1捆和5根,合起来一共是15根。
ppt边操作边说明:还想到什么办法?哦,还可以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在十位上拨4粒珠,表示4个十,个位上拨5粒珠,表示5个一,现在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45。
去掉30就从十位上拨走3粒珠,十位上的3粒珠表示3个十,也就是30。
现在十位上还剩1粒珠,表示1个十,和个位上的5个一合起来是15。
问:如果不摆小棒和计数器,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和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
流程6:师:想到办法了吗?计算45-30这道题,我们可以先算40-30=10,再算10+5=15。
板书:40-30=10 10+5=15小结:45减30是一道两位数减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计算的时候应该从4个十里减去3个十得1个十,再把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15。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两位数减整十数的不退位减。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整十数(不退位)2.试一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板书:45-3=问:这道题和刚才那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师:被减数相同都是45,上道题是减30,而这道题是减3。
这道题可以怎么想,怎么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流程7: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哦,有的小朋友是这样摆小棒的(ppt):先摆45根小棒,然后从零散的5根里面去掉3根得2根,再把整捆的40根和剩下的2根合起来是42根。
师:还有什么办法?哦,还有小朋友是这样拨计数器的(ppt):先在计数器上拨算珠表示45,然后从个位上拨去3粒还剩2粒,再把十位上的4粒和个位上的2粒合起来表示42。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哦,也有的同学是这样计算的(板书):先算5-3等于2,再算40+2等于42。
这些方法都可以。
小结:计算45—3时,我们可以先从5个一里面减去3个一得2个一,再把4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42。
问:想一想,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相同的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45减30是先从40里面去掉30,再和5合起来;45减3是先从5里面去掉3,再和40合起来。
45-30是一道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式,45-3呢?这是一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补充课题: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三.想想做做1.第1题。
流程8:师: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你们掌握了吗?下面我们一起加油练一练。
打开书第53页,请看想想做做第1题。
小朋友们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填得数。
光盘出示:流程9:师:填好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是怎么拨算珠的。
算54-20,先在十位拨5粒,个位拨4粒,表示54,减去20就从十位去掉2粒,十位还剩3粒,和个位上的算珠合起来表示的数是34。
算54-2,先拨好算珠表示54,减去2就从个位去掉2粒,个位还剩2粒,和十位上的算珠合起来表示52。
师:如果不拨算珠可以怎么算这两道题?算54-20的时候就先算50-20=30,再算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