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文学资源与城市文化特色构建_以洛阳为例
论洛阳城市文化传承与文化圣城塑造
论洛阳城市文化传承与文化圣城塑造作者:梁晓丽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8年第8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城市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体现,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城市活着的灵魂和存续的血脉。
一、洛阳城市文化嬗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地理区位、政治、经济等因素,各个城市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特色反映了城市社会现实,构成一个城市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的总体特征。
城市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外观上给人们以特有的文化形象,二是在内涵上体现出鲜明的文化气质。
城市文化特色不仅局限于美学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拥有特色文化则是城市个性和魅力的体现,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才有魅力。
传承和彰显特色文化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目前中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成为城市发展的误区,盲目模仿西方城市,城市中充斥大型广场,高楼林立,却忽视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优势,城市发展破坏了优秀的文化遗产,导致千城一面,同质化倾向非常严重。
因此,如何保护和彰显自身的文化优势,密切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联系,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层次,构建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将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活相结合,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洛阳是千年古都,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王朝叠兴轮替的大舞台,不断地传承、交流、融合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河洛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案例分析-以洛阳为例-PPT
二 、价值评价
2. 6洛阳老城----空间节点
文峰塔:始建于北宋,元、明二代经修葺,明 末毁于兵火,清初重建,至今基本保存完好。 该塔主要用于供奉文昌帝君和奎星而建,现为 洛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我市市区唯 一的一座古塔。现塔的四周被民房所围,塔内 年久失修,已无法入塔观看。
河洛大地古迹众多、文物荟萃,古都洛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这座享誉中外的历史 文化名城,在继续谱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
二 、价值评价
2. 5博物馆数量众多,种类齐全
博物馆数量众多,种类齐全 我市馆藏文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馆藏文物40余万件(套),
约占全省馆藏文物的三分之一,陶瓷器、青铜器、石刻墓志、木制 品、金银器及纸质等种类齐全;时代蝉联,自成体系,从数十万年 前到现代,序列清晰,衔接有序;珍贵文物众多,价值重大,一些 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具有断代分期的标尺作用。
汉魏故城 汉魏故城 汉魏故城 汉魏故城 隋唐都城 隋唐都城
隋唐故城 隋唐故城 隋唐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 (共12帝)
文帝至元帝 (共5帝)
武帝至愍帝 (共4帝)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7帝)
炀帝、恭帝
太宗、高宗、中宗、 睿宗、玄宗、昭宗、
哀宗 (共6帝)
太祖、郢帝、末帝
庄宗、明宗、闵帝、 末帝
(共4帝)
高祖
二 、价值评价
2. 6洛阳老城----空间节点
河南府文庙:位于老城 区东南隅文明街中段路北, 是国内少见的金元时代建 筑之一,是国家批准的第 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河南府文庙是为纪念 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而修建的。是我省第 一座官办文庙,也是规格 最高的文庙。现位于洛阳 市老城区文明街,被文明 街小学占用。
黄河文化特色数字资源的构建路径——以洛阳市图书馆为例
阴杨磊———黄河是一条世界闻名的河流,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万里巨川。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黄河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黄河文化的历史贡献黄河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贡献。
一是推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黄河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古代的黄河文明人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创造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手段,开垦了大片肥沃的土地,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推动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二是留下了建筑史上的光辉篇章。
黄河文化在建筑艺术领域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古城墙、宫殿、墓葬等,这些建筑艺术呈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审美水平。
在当时缺少高科技的情况下,人们创造了许多神奇的建筑工艺,如筑墙、造桥、挖池等,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农村的繁荣发展,更是留下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光辉篇章。
三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古代,黄河文化还与周边的诸多文化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通过丝绸之路等重要枢纽,黄河文化与中亚、印度、中东等地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与交流,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相互融合、互动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拓宽了中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空间。
洛阳市图书馆深耕黄河文化建设,积极响应党中央和省市的号召,倾力打造洛阳市图书馆黄河文化特色数字资源建设项目,为弘扬黄河文化、赓续历史文脉贡献洛阳力量。
洛阳市图书馆及其资源优势洛阳市图书馆是国家文旅部命名的地市级一级图书馆、河南省首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全国第四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洛阳市支中心。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洛阳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系别:班级::学号:素称“九朝古都〞,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和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西晋、北、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时间长达2000年左右,在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
在浩浩烟云般2000年厚重的都城史页里,记载着多少重大历史变革和时代更迭,涵纳着无数帝王豪杰和风流人物。
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其后平王东迁,汉高都洛;光武中兴,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嬗递;乃至后梁后唐后晋,代相更替,凡十三朝。
汉以降,渐成国际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百国来朝,“商遍天下,富冠天下〞……。
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最兴盛时期城市人口超过百万。
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欧洲、北非、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辉煌历史孕育灿烂文化。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那么之〞。
伏羲得河图而画八卦,夏禹拥洛书以制?洪?;河图洛书,开中华文明之先河。
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人文之祖〞。
道学创始于此,儒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中国的四大创造有三项诞生于。
历史名人璨假设群星,文物遗存比比皆是,人文荟萃,堪称历史教科书。
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汉书?,司马光在此编成?资治通鉴?,衡在此创造浑天仪、地动仪等;虞初的?周说?,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鸿篇巨制,也无一不得肋于这块沃土;东汉的“太学〞学生逾3万人,为当时世界之最;晋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声之噪,曾使“纸贵〞;操、植、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大诗人杜甫、白居易、贺、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中国古代的历史名城文化
中国古代的历史名城文化中国古代有许多历史名城,这些城市不仅是文化的代表,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长城的开辟到兵马俑的发现,从牡丹亭的建立到诗词歌赋的盛行,中国古代的历史名城文化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一、古都长安——中国古代文化中心古都长安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城市。
长安曾经是西汉、西晋、唐朝、明清等多个朝代的都城,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在古城的遗址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例如大唐墓葬、魏晋壁画、玄奘寺等等。
这些重要文物的保存,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古都南京——文化交流的桥梁南京曾经是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都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时期的代表之一。
南京曾经是东南亚地区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了众多文化精英前来交流学术。
南京周围的风景名胜也是不可错过的,例如留园、中山陵、夫子庙等等,这些景点的存在为南京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这里特有的文化魅力。
三、古都洛阳——以梦为主题的文化城市洛阳位于中国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中国古代八大古都之一,洛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洛阳最为著名的文化遗产是牡丹,作为中华民族的国花,牡丹是洛阳的文化象征之一,也是主要的文化景观。
此外,洛阳还独具特色的以梦为主题的文化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国梦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四、古都桂林——与山水共生的城市桂林地处广西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
桂林的美景可以说是数不尽,山水之间天成一色,风景秀丽。
桂林的山水美景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成为著名的文化胜地。
这里不仅有世界著名的山水美景,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武侯祠、明清古时街道、荔枝园等等,这些都是桂林文化的重要代表。
桂林的文化特色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桂林人民的精神支柱。
五、敦煌——新疆艺术瑰宝的代表敦煌位于新疆,是一座以文化中心为特色的城市。
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以唐长安、洛阳与北宋东京为例
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以唐长安、洛阳与北宋东京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唐宋都城规制的转型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唐长安、洛阳与北宋东京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都城,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发展。
我们将首先概述这三个都城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后续详细分析提供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探讨唐长安、洛阳与北宋东京在都城规划、建筑布局、城市功能等方面的转型特点,以及这些转型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我们将总结这些转型对后世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和影响,以期对当今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唐宋都城规制的转型过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唐长安城规制分析唐长安城,作为唐代的都城,其城市规制既继承了前代城市的布局特点,又体现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
在唐长安城的规划中,可以看到对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道路交通、城市防御等多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在空间布局上,唐长安城采用了严格的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将城市分为东西对称的两部分。
城市中心为皇宫,皇宫前为南北向的朱雀大街,将城市分为东西两半。
这种布局形式不仅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也便于城市的管理和规划。
在功能分区上,唐长安城将居住区、商业区、手工业区、宗教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进行了明确的划分。
居住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南部和北部,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则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而宗教区则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种分区规划使得城市的功能更加明确,也有利于城市的管理和发展。
在道路交通上,唐长安城建立了完善的道路网络。
以朱雀大街为主轴,东西两侧设有若干条南北向的街道,形成了棋盘式的道路布局。
这种布局形式不仅便于城市的交通,也有利于城市的防御。
在城市防御上,唐长安城采用了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进行防御。
城墙高大坚固,设有多个城门,方便城市的进出。
护城河则环绕城墙一周,既增加了城市的防御能力,也美化了城市的景观。
洛阳地域文化在历史街区中的表达与构建——以景观小品为例
洛阳地域文化在历史街区中的表达与构建——以景观小品为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洛阳地域文化在历史街区中的表达与构建,以景观小品为例。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然后在将分析洛阳地域文化的特点,探讨历史街区的文化表达,阐述景观小品设计原则,探讨景观小品在历史街区中的运用,并进行案例分析。
最后在将总结历史街区中景观小品的重要性,探讨洛阳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以及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洛阳地域文化在历史街区中的体现方式,并为景观设计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洛阳、地域文化、历史街区、景观小品、文化表达、设计原则、运用、案例分析、重要性、景观设计、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洛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历史街区,这些历史街区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发展的压力,一些历史街区面临着文化遗失和环境破坏的威胁。
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呢?景观小品作为城市环境中的重要元素,具有独特的文化表达和艺术价值,其在历史街区中的应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研究将从洛阳地域文化特点出发,探讨历史街区中景观小品的设计与构建,通过分析历史街区的文化表达、景观小品设计原则和具体案例,探讨景观小品在历史街区中的运用及其重要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洛阳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历史街区文化保护和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洛阳地域文化在历史街区中的表达与构建,通过分析景观小品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揭示历史街区的文化特点和景观小品设计原则,进一步探讨洛阳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形式。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历史街区中景观小品的重要性,探讨洛阳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研究旨在为保护和传承洛阳地域文化,促进历史街区的文化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城市规划演变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城市规划演变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北魏洛阳、隋唐东都洛阳的城市规划及解放后洛阳四次城市规划的演变,对城市规划演变进行经验总结,揭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规划理念对洛阳城市规划演变的影响。
关键词:洛阳;城市规划;影响因素引言:河南省洛阳市,曾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上13个朝代的都城,有着1500年的建都史。
建国后,以洛阳城市规划经验命名的“洛阳模式”一度成为享誉学术界的典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辉煌的都城,城市规划历经四期,不断演变,既有对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又有顺应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1.洛阳古代城市规划建设1.1洛阳做为都城具有优良的条件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具备做为都城的地理优势。
城市地势平坦,具备适宜人居住、发展生产的自然环境。
北临水,南有山,城市具备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
洛阳一直是北方甚至全国的文化中心,是文人、士大夫的聚居地。
1.2北魏及隋唐洛阳城洛阳建都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都城就是北魏洛阳城和隋唐东都洛阳城。
《洛阳伽蓝记•城外诸寺》中记录“京师东西二十里,步苟一里,里开四门,南此十五里,户十万九千怜。
扁社宫室府曹忍外,方三下,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万二十里。
”北魏洛阳城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按照《周礼•考工记》规制建造的中国古代都城。
隋唐洛阳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
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1.中轴线偏全城的西部,宫城、皇城也位于城市的西北。
2.布局如棋盘,街道横纵规整。
3.都市繁华,绿化景观较好。
4.城内有“三市”及大型粮仓。
5.按“天人合一”理念设计,皇城从东南西三面拱卫宫城。
2.“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洛阳模式”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了大力发展工业,洛阳被列为了全国八大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对于洛阳新厂区的选址,中央联合选厂组提出过四个方案:西工、白马寺、洛河南及涧河西。
在这四个方案中:西工是西周王城遗址所在地;白马寺为唐、宋古葬墓区;洛河南不仅是隋唐城遗址所在地,同时距离陇海线较远。
隋唐洛阳“山水城市”建设的历史经验——兼论洛阳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
文章编号 1 0 — 3X ( 0 8 0 — 0 0 0 03 79 20 ) 2 01—4
摘
要 该文论 述 了隋唐 洛 阳城
“ 象天 法地 ” 、
洛 阳有 四千多年的建 城史 ,在 这漫长的都 城岁
“ 乎 神都 ”洛 阳城 对应 天 上 日、 月和 东 、西 、 确
“ 天人合 一 ” 、 “ 河 建城 ” 、 “ 苑一 体 ” 、 跨 城
象 天 月 里 , 隋 唐 洛 阳 城 是 其 “ 煌 时 期 ” ,而 在 这 3 0 辉 0 南 、 北 、 中 的 五 星 , 以 应 “ 天 法 地 ” 、 “ 人
“ 园居一体 ”的 “ 山水城市”建设 历史经验 ,以及 余 年 的 “ 煌 时 期 ”里 ,其 间 ( )武 则 天执 政 合 一 ” 。 辉 周
好的生 态环 境和景观 效应。
隋 唐 洛 阳 城 是 古 代 中 国最 为 理 想 的 “ 水 ” , 风
ci r s h ier ci en i g wi a k t ac o st e ry v , t bl d n t p r , y h
and i ng n he l vi i t gar den,and ex ai t pl ns he hit i sorcal culur headsr t e team s ten heni :sr gt ng
都城 。 依 山面水 ,向 阳近 水 ,前 有 “ 阙 ” ( 天 伊 阙 ),九 皋 ,嵩 、 少 案 山面 立 ,左 首 阳、 右 秦
岭 , 谓 之 青 龙 、 白 虎 相 卫 。 邙 山 为 父 山 , 追 溯 昆 仑 为 祖 山 。 伊 洛 相 会 东 入 于 河 , 群 山环 抱 , 水 口 相 通 。这样 的形 势 ,历史地 理 学家誉 为 戴 ,形 胜 甲 天 下 。 ” “ 山 控 河
历史古迹千年古都洛阳
历史古迹千年古都洛阳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古迹。
自西周初建以来,洛阳历史上走过了几千年的时光,见证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兴衰和变迁。
本文将介绍洛阳的历史、古迹和文化,带您一起领略这座千年古都的魅力。
1. 历史概述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70年的商朝中晚期。
在之后的多个朝代中,洛阳都是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特别是东汉时期,洛阳成为了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都”。
2. 洛阳古城洛阳古城是洛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洛阳古迹的集中地。
古城建筑主要有皇宫、城墙和市区。
皇宫是统治者的居所,包括宫殿、庙宇和陵墓等建筑,展现了古代王朝的盛世。
城墙是古城的防护设施,曾经有高耸的城墙环绕着整个洛阳。
市区则是商业和生活的中心,留存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街道。
3.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市南郊白马寺附近。
它始建于北魏时期,延续到唐代,历经几百年的时间。
这里保存着大量雕刻精美的佛像和石刻艺术品,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辉煌成就。
4. 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寺庙,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佛教人士传播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寺内有大量的佛像和佛教经文,为游客提供了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机会。
5. 洛阳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是一个集文物收藏、研究和展览于一体的大型博物馆,位于洛阳市中心。
馆内陈列了大量古代文物和艺术品,包括青铜器、陶瓷、石刻等,向游客展示了洛阳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化。
6. 洛阳文化洛阳古都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包括文学、艺术、建筑和传统节日等。
洛阳的文学名人众多,有诗人杜牧和李白等。
艺术方面,洛阳瓷器和织锦制品都享有盛誉。
洛阳的建筑风格主要是古代建筑和佛教寺庙,以大气磅礴和精美细腻著称。
此外,洛阳的传统节日如洛阳牡丹花会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洛阳用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中国古代的都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统治阶级通过城 市规划来强化其 政治和军事统治
城市规划体现统 治阶级的意志和 利益
城市规划在古代 都市建设中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规划是统治 阶级实现其意志 的重要手段
城市人口结构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
城市人口结构:不 同阶层、职业、年 龄的人口分布
城市规划:根据人 口结构进行城市布 局、功能分区、交 通规划等
城市规划:秦汉时期城市规划较为完善,如长安城的布局、洛阳城的 规划等
城市功能:秦汉时期城市功能较为齐全,如长安城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地位,洛阳城的商业、手工业中心地位等
城市建筑:秦汉时期城市建筑较为精美,如长安城的宫殿、洛阳城的 寺庙等
唐宋时期的都市建设
洛阳城:唐朝的陪都,商业 繁荣,文化昌盛
互动关系:人口结 构影响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又反过来 影响人口结构
案例:古代长安、 洛阳、开封等城市 的人口结构与城市 规划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园林艺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园林艺术在城市规划中的挑战:如何平衡园林艺术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实现可持续 发展
06
中国古代都市建设的经济与社会 背景 章节副标题
农业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农业文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农业文明的中心 城市为农业文明提供了市场和贸易场所 城市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与启示
古代都市建设的特色:注重城市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网络等
古代都市建设的影响:对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设 计手法等
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借鉴古代都市建设的经验,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等
现代城市规划的挑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之间的关系,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洛阳地域文化在历史街区中的表达与构建--以景观小品为例
洛阳地域文化在历史街区中的表达与构建--以景观小品为例文化与传承120 / 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洛阳地域文化在历史街区中的表达与构建EXPRESSION AND CONSTRUCTION OF LUOYANG REGIONAL CULTURE IN HISTORICAL BLOCK — TAKE LANDSCAPE SKETCH AS AN EXAMPLE 河南科技大学张皓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冬洋用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交通市政系统的标志或标语之中。
历史传承类文化符号有十三朝古都、河图洛书、《周易》、《洪范》等,其中十三朝古都、三彩艺术符号因内容源远流长,造型具象生动,且神话传说众多,被广泛使用与景观小品之中。
宗教艺术类文化符号有龙门石窟、白马寺、玄奘法师、三彩艺术等,其中龙门石窟、白马寺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瑰宝和中国佛教发源地,成为洛阳旅游文创产品的重要设计元素。
此外还有诸如民间技艺、神话传说的河洛大鼓、“汤”、宫灯、洛神传说、洛阳纸贵、关公信俗等内容,整体文化辨识度高。
2洛阳地域文化在现有景观小品中的表达洛阳现阶段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洛邑古城文化街区(下文简称街区),是洛阳历史街区复兴的亮点和优秀案例。
其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通过穿插运用具有独特洛阳文化景观小品,将洛阳的牡丹文化、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地区方言、传统戏曲、历史行政区划、朝代建筑形式等充分展示。
通过文字、平面图形、立体雕塑、元素融合等方式,继承和发展了洛阳原有的人文景观,将河洛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向游客表达与传递。
街区内道路铺装中借用函谷关道路遗址形式,参照秦汉函谷关道路周边铺装材质、车辙印宽度。
秦汉函谷关是古时连接洛阳和西安的重要关口,关内来往客商稠密,马车数量众多,遗址中的花岗岩道路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车辙印。
洛邑古城采用类似交错形式,垂直于主景观文峰塔修建了纵深200米的入口引路,并将古代车辙印记作为主要铺装元素形成景观小品,运用在正门引道的道路中轴线中。
洛阳古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洛阳古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洛阳,一座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都,是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
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它成为中国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拥有众多的古迹和文化遗产,如白马寺、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等,这些古迹和文化遗产是洛阳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洛阳古都文化的传承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洛阳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
在历史上,洛阳曾是中原文化的中心,唐朝时期的洛阳更是中国的文化中心。
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洛阳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在这里,古建筑、青铜器、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得以广泛传承和发展。
洛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让它具有了不尽的文化内涵。
传统的文化形态得以在这里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
洛阳的文化传承不仅有古迹、文物等有形的文化遗产,还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种敬畏历史、传承文化的文化氛围。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洛阳的历史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二、洛阳古都文化的发展洛阳文化的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承载,更是适应时代变革和文化创新的需要而展开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洛阳文化逐渐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了融合。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洛阳文化也在向一种时代背景下升华和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洛阳文化向着时代的方向进行了延伸和升华,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新的艺术形式、新的文学样式、新的创造理念,都在洛阳的文化创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洛阳古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意义洛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积淀的传承和发扬,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说,洛阳文化不仅是洛阳人的珍贵财富,更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洛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可以滋养当代人的心灵,也可以为后人打开一个宝贵的文化视野。
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洛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四、洛阳古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展望洛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未来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张宏山1(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23)内容提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
开发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带动战略,打造洛阳文化品牌,使千年帝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最佳融合,彰显洛阳地域特色的文化亮点,走出一条文化与经济完美结合之路,是洛阳实现经济腾飞、再造洛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历史资源文化产业城市品牌对策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城洛阳建设文化强市、重塑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良好基础。
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使千年帝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最佳融合,彰显洛阳地域特色的文化亮点,走出一条历史名城与现代新城完美结合之路,是洛阳城市精神在创新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重现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有形历史文化资源”和“无形历史文化资源”两大类。
1、有形历史文化资源有形文化资源主要由各类文物组成。
全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处,市、县级1024处。
主要有以下9类:(1)古代都城遗址洛阳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
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先后在此建城,建都时间1529年。
主要有五大都城遗址:第一,夏朝斟鄩遗址。
位于洛阳市区东,伊河与洛河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也称“二里头都城遗址”。
是目前我国最早的都城遗址,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在夏商周1作者简介:张宏山(1957—),男,河南省杞县人,河南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与区域文化。
断代工程研究和中国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
第二,商都西亳遗址。
位于洛阳市区东、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
商代曾多次迁都,该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一座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第三,东周王城遗址。
在今洛阳市区王城公园一带,东西长2.9千米,南北宽3.5千米,是周天子居住和处理公务的地方。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洛阳)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系别:班级:姓名:学号: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和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时间长达2000年左右,在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
在浩浩烟云般2000年厚重的都城史页里,记载着多少重大历史变革和时代更迭,涵纳着无数帝王豪杰和风流人物。
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其后平王东迁,汉高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嬗递;乃至后梁后唐后晋,代相更替,凡十三朝。
汉魏以降,洛阳渐成国际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百国来朝,“商遍天下,富冠天下”……。
洛阳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最兴盛时期城市人口超过百万。
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辉煌历史孕育灿烂文化。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伏羲得河图而画八卦,夏禹拥洛书以制《洪范》;河图洛书,开中华文明之先河。
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人文之祖”。
道学创始于此,儒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项诞生于洛阳。
历史名人璨若群星,文物遗存比比皆是,人文荟萃,堪称历史教科书。
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汉书》,司马光在此编成《资治通鉴》,张衡在此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鸿篇巨制,也无一不得肋于洛阳这块沃土;东汉的“洛阳太学”学生逾3万人,为当时世界之最;晋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声之噪,曾使“洛阳纸贵”;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古代城市文学资源与城市文化特色构建——以洛阳为例
文 化 。许 多 城 市 文化 如建 筑 、园林 、市 井 生 活 、间 巷 风俗 等等 往 往 随 着 时 代 变 迁 而 消 失 。幸 运 的是 , 城 市又 是文 人 的汇集 之 地 ,文学 家 生 活 其 间 , 自 将 己对城 市 生 活 的感 悟 通 过 文 字 记 录 下 来 ,传 抄 刻
以洛 阳为 例
王 建 国 , 蔚 乔 王
( 阳师范学院 河 洛文化国际研究 中心 , 洛 河南 洛 阳4 12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 , 702 上海 2 1 1 ) 0 4 8
摘
要 :古 代 城 市文 学 资 源 既 为 一 座 城 市 保 存 了许 多永 恒 的 文 化 记 忆 ,也 为 城 市 文 化 的 传 承 和 发 展 创
殿 、 防 、 里 、街道 、园林 、 城 坊 市场 等构成 了洛 阳城
市生 活最 基本 的物质结 构 。这 些 城市 建 筑 在历 史 的
战火 中常常被 毁灭 殆尽 ,考古 发 掘 和文 学记 载 则是
我们 认识 这座 古 老城 市 的金钥 匙 。对 洛 阳进 行 较 为 全 面记 载 的 文 学 作 品 是 汉 魏 时 期 的京 都 赋 ,班 固
文人 争相 传抄 ,一 时洛 阳纸贵 。他 还 在诗 歌 中多次
写 到过 洛 阳 ,如 《 咏史 》 之 四 :“ 济 京 城 内 , 诗 济 赫 赫王 侯居 。冠盖 阴 四术 , 轮竞 长衢 。 集金 张馆 , 朱 朝
城 市文 化 的传承 和发 展 创 造 了条 件 。同时 ,文学 家
在 他们 生活 的土 地上 留下 许 多令人 难 忘 的遗迹 和美
下 的浪 漫文 学记忆 , 它们 成为 城 市 的文 化 标 志和 让 景 观坐标 ,无 疑 将 对 城 市 品 位 的提 升 起 到 重 要 作
洛阳的建筑艺术与古代都城规划
洛阳的建筑艺术与古代都城规划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都城规划的重要代表之一。
洛阳作为中国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之一,凭借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孕育了许多卓越的建筑艺术作品,并且以其独特的都城规划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建筑艺术和古代都城规划两个方面,对洛阳的独特魅力进行探讨。
一、洛阳的建筑艺术洛阳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古代的商朝,洛阳就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而作为重要的中原文化发源地,洛阳的建筑艺术深受周、秦、汉等朝代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洛阳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一定的演变。
首先,洛阳的建筑艺术在东汉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著名的白马寺等佛教寺庙建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白马寺作为洛阳最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
寺庙内的佛塔、佛殿等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学者。
其次,洛阳还有许多古代皇宫和官府的建筑遗迹,如洛阳皇城和郑州的商代遗址等。
这些建筑遗址通常具有宏伟的规模和复杂的结构,展示了古代洛阳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水平。
例如,洛阳皇城作为古代都城的核心部分,以其庞大的规模和复杂的布局而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
最后,洛阳还有许多独特的民居和庙宇建筑,展示了洛阳人民的优秀建筑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这些建筑通常具有优美的外观和精细的装饰,反映了洛阳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例如,洛阳的“四合院”建筑是当地独有的居住形式,以其精致的结构和庭院布局而著称。
二、古代都城规划古代洛阳作为中国的都城之一,具有精心策划和严格规划的都市布局。
洛阳的都城规划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洛阳的都城布局呈现出一种中轴线的规划模式。
这种规划模式以宫殿为中心,向两侧发散出主要街道和大型建筑。
我们可以从洛阳古都城的遗址中看到这种布局,比如洛阳皇城和其周边的街道。
其次,洛阳的都城规划注重宫殿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以洛阳市为例谈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2019年文档
以洛阳市为例谈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
城市化建设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层面,城市文化建设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其巨大的魅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劲体现,也是城市全面发展的助推器。
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既是经济的较量,更是文化的角力。
在我国的不少城市和地区,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只顾单纯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要建设特色的城市文化,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一、洛阳市的文化遗产洛阳市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其历史文化遗产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厚重精深,因此在1982年就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其中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河图洛书,《易.系辞上》中记载:“河出图?。
洛出书?o圣人则之”,被誉为“万典之祖”的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而洛阳正是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区,是最早意义上的“中国”;洛阳市是“十三朝古都”,据史料记载,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一一夏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其中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遗址沿洛河一字排开,形成了世界罕见的“五都贯洛”景象①;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及隋唐大运河的中心,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洛阳雕塑艺术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拥有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以及登峰造极的洛阳唐三彩;洛阳也是“牡丹之都”,洛阳牡丹栽种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栽培历史已达千年,现有品种1100多个,牡丹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她既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又代表了刚直不阿、不畏权贵,这些文化元素都是牡丹深为国人喜爱的原因,洛阳也被称为“牡丹花城”;洛阳的地方民风民俗如根雕、耍皮影、剪纸工艺、刺绣、河洛大鼓等也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总之,洛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价值,下表是洛阳市的文物资源数量,洛阳市当之无愧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宝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城市文学资源与城市文化特色构建———以洛阳为例王建国,王蔚乔(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河南洛阳471022;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1418)摘要:古代城市文学资源既为一座城市保存了许多永恒的文化记忆,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当今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如果充分挖掘城市中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经典转化为现代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景观坐标,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城市更富有人文内涵、高雅意趣和地域个性,无疑对城市品位的提升能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古代城市文学资源;特色文化;城市个性中图分类号:K9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12)07-0005-04收稿日期:2012-02-12基金项目: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永嘉以后的侨寓士人与东晋南朝文学的勃兴”(08BZW033);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唐代洛阳城市文化研究”(2010-JD-14)作者简介:王建国(1967-),男,河南上蔡人,文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王蔚乔(1992-),女,河南上蔡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认为:人类所有的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
[1]79中国古代社会虽然以农耕文明为主,但城市在中国起源很早,日本学者曾指出,“城市”一词的语源,应出自中国。
在城市的历史发展上,中国曾营造很多世界名城,像西汉长安、北魏洛阳、南朝建康、隋唐长安、宋代汴梁和临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都创造了灿烂的城市文化。
许多城市文化如建筑、园林、市井生活、闾巷风俗等等往往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
幸运的是,城市又是文人的汇集之地,文学家生活其间,将自己对城市生活的感悟通过文字记录下来,传抄刻印,代代流传,成为城市文化的永恒记忆,为我们保存了极为珍贵、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材料,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时,文学家在他们生活的土地上留下许多令人难忘的遗迹和美丽的传说,如果追寻他们的足迹,打捞出沉睡于地下的浪漫文学记忆,让它们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景观坐标,无疑将对城市品位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在当今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古代城市文学资源是构建城市特色文化的宝库。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曾说:“在21世纪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历史古城的安危,不仅仅在于城市特色,而是牵涉到我们民族文化生存的根基。
”[2]洛阳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都城之一,宫殿、城防、坊里、街道、园林、市场等构成了洛阳城市生活最基本的物质结构。
这些城市建筑在历史的战火中常常被毁灭殆尽,考古发掘和文学记载则是我们认识这座古老城市的金钥匙。
对洛阳进行较为全面记载的文学作品是汉魏时期的京都赋,班固《两都赋》以都洛、都雍为题材,开创京都赋的范例,作品盛赞洛邑制度之美,充分体现了班氏以礼乐文明为美的京都观;张衡《二京赋》模仿班固《两都赋》,在对东都城市构筑、宫殿建设的描绘中,呈现东汉君主的文治武功;左思《三都赋》,实际上仍以魏都洛阳为描写重点,以其高超的写作技艺引发文人争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
他还在诗歌中多次写到过洛阳,如《咏史》诗之四:“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阴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咏史》诗之五:“列宅紫宫里,飞羽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诗歌描写宫殿和王侯宅邸的森严以及贵族生活的豪奢,应是西晋洛阳的真实写照。
陆机这位南方士子,似乎对洛阳情有独钟,来到洛阳后,竟被都城的气度所折服,写作了一部《洛阳记》。
虽然它已经散佚,但对我们了解汉魏洛阳城仍有辅助作用。
北魏是一个佛教狂热的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寺庙大量增加。
“招提栉比,宝塔骈罗”,“金刹与灵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
鼎盛2012年7月第31卷第7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Jul.,2012Vol.31No.7时佛寺多达1367所。
但是北魏末年永熙之乱,寺院大都毁于兵火。
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洛阳从此日渐衰落。
武定五年(547),也就是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的13年,有一位神色黯然的文人,奉朝廷之命回到故都———前北魏洛阳城。
当他看到这座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宏伟的都城,在历史的夕照中,显得如此的荒凉,昔日的繁华,眼看就要被无情的历史所吞没,于是陷身于沉痛的回忆之中,终于下定决心要把洛阳城的兴衰记录下来,这位文人就是杨衒之。
因为有了杨衒之这么一念之笔,1400多年前的洛阳城,竟因此栩栩如生地标示在历史的舞台上。
有了这本书,我们今天不但对北魏洛阳的宫城、街道了如指掌,甚至还可以和考古出土的文物相对比,1400多年前中国北方的一个大都会,就这样被妥善地保存在历史档案中。
这一切可以说都是杨衒之的功劳。
杨衒之以其如椽的大笔,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撰写《洛阳伽蓝记》,分五卷记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建制规模以及与之有关的名人逸事、奇谈异闻都翔实纂录。
也因其文学成就,它与郦道元《水经注》被并称为北朝文学的双璧。
这些对于我们认识汉魏洛阳城市风貌和城市布局,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构建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资源。
园林作为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城市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洛阳为汉唐故都,是历代名园荟萃之地。
从汉代皇家园林芳林园(后因避曹魏齐王曹芳讳改名“华林园”)到西晋石崇的金谷园,从北魏张伦的私家园林到唐代李德裕的平泉山庄,洛阳园林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北方园林的特色,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园林遵循顺应自然、师法自然、融于自然、表现自然的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求园林的天然和情趣,如石崇《金谷诗叙》在谈到金谷园时说:“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或高或下。
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
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北宋以洛阳为西京,公卿贵戚竞相在洛阳兴建邸宅、园林,作为自己休闲憩息的理想之地,“贵家巨室园囿亭观之盛,实甲天下”,“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洛阳园林堪称北宋私家园林的代表。
宋代洛阳名士邵雍称赞说:“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
”李格非曾撰写《洛阳名园记》,记述了名重于当时的洛阳园林19处,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大多是利用唐代废园的基址而建。
众多的私家园林,使洛阳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
《洛阳名园记》对所记诸园的山池、花木、园林景观和建筑布局等作了具体而翔实的描写,是中国园林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献。
当今的洛阳仍然是一座园林众多的城市,如王城公园、西苑公园、牡丹公园、隋唐植物园、中国国花园、洛浦公园等等,大多主题鲜明,富有个性,大概是继承了古代洛阳园林文化的基因。
但构建园林文化时,由于缺乏对城市文化深入的理解,也往往会出现一些败笔。
如隋唐植物园南大门,道路两旁的灯柱上题写唐诗,形成一道唐诗的风景,这本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可这30余唐诗,绝大部分与洛阳无关(而唐诗中描写洛阳景色的佳诗比比皆是),让人很难联想到隋唐洛阳的风华和美丽,未能实现城市文化与自然之美的有机结合,大大冲淡了洛阳城市文化的主题。
有园林自然少不了植物,尤其是花草。
在种类繁多的植物中,牡丹当之无愧地成为洛阳园林中重要的角色,“牡丹花城”已成为洛阳的别称。
“洛阳牡丹甲天下”,除了牡丹本身的国姿天香外,文学家的描写更加渲染了其高雅华贵的气质,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赏牡丹之风大约在唐代兴起,唐人对牡丹的痴爱,是否因为牡丹的华贵气质与大唐神韵有相似之处,我们还不得而知。
在唐代,品赏牡丹的风气在长安、洛阳等都市蔚然成风,牡丹花开时节,整个城市赏花、买花,观者如织,车马喧阗。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徐凝《牡丹》),“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王睿《牡丹》)等生动地描绘出唐人对牡丹的钟情和狂热。
洛阳牡丹的栽培始于隋,盛行于唐,至宋时超越长安而甲于天下。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了洛阳人赏牡丹的盛况:“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
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3]宋代邵雍、欧阳修、梅尧臣、司马光、刘子翚、陆游、杨万里、谢枋得等著名文人写过诗歌称赞洛阳牡丹的雍容华贵、国色天香。
欧阳修一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可谓使洛阳牡丹闻名天下,而牡丹仙子贬谪洛阳的传说,则又引起了多少古今文人的浪漫遐想和诗思。
一种花卉文化是如何激发它的品质创新能力的,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因为欧阳修在他的《洛阳牡丹记》中仅提到24种牡丹,到了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竟记载了109种牡丹!现今牡丹已成为洛阳文化的象征和印记,文学的作用自然不可忽视。
水是人类生活的命脉,许多城市依水而建。
如巴黎有塞纳河,伦敦有泰晤士河,开罗有尼罗河,北京有永定河,西安有渭河,南京有长江、秦淮河。
同样洛阳也不例外,这座城市的名字本身就与水密切相关,所谓“洛阳”即洛水之阳。
洛水是养育这座城市的母亲河,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洛水文化。
从河图洛书,到洛阳的洛神传说,洛水为洛阳平添了许多神异的色彩,也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对洛水的描写和赞颂。
如“建安之杰”曹植徜徉在洛水之滨,以其奇幻的想象、华茂的辞采为世人描绘了惊艳千古的洛神之美,完成了他的旷世杰作《洛神赋》。
西晋诗人陆机《日出东南隅行》生动地记述了民俗节日上巳节,洛阳城中的士女们倾城而出,来到洛水边修禊赏春的情景。
西晋是清谈玄学兴盛的时代,洛水成了文人雅士聚会赏谈的场所。
《世说新语》记载西晋诸名士到洛水边游玩,裴頠谈名理,意趣高雅;张华谈《史记》、《汉书》,娓娓动听;王衍与王戎谈论延陵、子房,超尘拔俗。
后来王导到江左后,曾多次向别人谈起他与裴頠、阮瞻等人在洛水边谈玄论道的情形。
到了唐代,洛阳城以洛水为中轴,横跨洛水两岸,洛水对洛阳城的社会生活影响更大,唐代诗人王建就写有“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的诗句,这说明当时人们已利用洛水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
有水自然有桥,为了两岸的交通往来,唐人在洛水上修建了天津桥、中桥和利涉桥等桥梁,这些桥梁成为文人笔下最常见的风景,李白、白居易、宋之问、杜牧、姚合、张说、刘希夷、李益、孟郊等著名诗人不止一次地在诗作中吟咏过它们。
比如天津桥,通过诗人们的记述我们知道,桥西是东都苑,苑东洛水北岸有上阳宫,桥北正对皇城和宫城;桥附近有窈娘堤,桥南有李白经常光顾的董糟丘酒楼。
刘希夷的《公子行》:“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
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