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文学资源与城市文化特色构建_以洛阳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城市文学资源与城市文化特色构建
———以洛阳为例
王建国,王蔚乔
(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河南洛阳471022;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1418)
摘要:古代城市文学资源既为一座城市保存了许多永恒的文化记忆,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当今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如果充分挖掘城市中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经典转化为现代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景观坐标,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城市更富有人文内涵、高雅意趣和地域个性,无疑对城市品位的提升能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古代城市文学资源;特色文化;城市个性
中图分类号:K9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12)07-0005-04收稿日期:2012-02-12
基金项目: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永嘉以后的侨寓士人与东晋南朝文学的勃兴”(08BZW033);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唐代洛阳城市文化研究”(2010-JD-14)
作者简介:王建国(1967-),男,河南上蔡人,文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王蔚乔(1992-),女,河南上蔡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认为:人类所有的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1]79中国古代社会虽然以农耕文明为主,但城市在中国起源很早,日本学者曾指出,“城市”一词的语源,应出自中国。在城市的历史发展上,中国曾营造很多世界名城,像西汉长安、北魏洛阳、南朝建康、隋唐长安、宋代汴梁和临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都创造了灿烂的城市文化。许多城市文化如建筑、园林、市井生活、闾巷风俗等等往往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幸运的是,城市又是文人的汇集之地,文学家生活其间,将自己对城市生活的感悟通过文字记录下来,传抄刻印,代代流传,成为城市文化的永恒记忆,为我们保存了极为珍贵、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材料,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文学家在他们生活的土地上留下许多令人难忘的遗迹和美丽的传说,如果追寻他们的足迹,打捞出沉睡于地下的浪漫文学记忆,让它们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景观坐标,无疑将对城市品位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当今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古代城市文学资源是构建城市特色文化的宝库。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曾说:“在21世纪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历史古城的安危,不仅仅在于城市特色,而是牵涉到我们民族文化生存的根基。”[2]洛阳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都城之一,宫殿、城防、坊里、街道、园林、市场等构成了洛阳城市生活最基本的物质结构。这些城市建筑在历史的战火中常常被毁灭殆尽,考古发掘和文学记载则是我们认识这座古老城市的金钥匙。对洛阳进行较为全面记载的文学作品是汉魏时期的京都赋,班固《两都赋》以都洛、都雍为题材,开创京都赋的范例,作品盛赞洛邑制度之美,充分体现了班氏以礼乐文明为美的京都观;张衡《二京赋》模仿班固《两都赋》,在对东都城市构筑、宫殿建设的描绘中,呈现东汉君主的文治武功;左思《三都赋》,实际上仍以魏都洛阳为描写重点,以其高超的写作技艺引发文人争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他还在诗歌中多次写到过洛阳,如《咏史》诗之四:“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阴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咏史》诗之五:“列宅紫宫里,飞羽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诗歌描写宫殿和王侯宅邸的森严以及贵族生活的豪奢,应是西晋洛阳的真实写照。陆机这位南方士子,似乎对洛阳情有独钟,来到洛阳后,竟被都城的气度所折服,写作了一部《洛阳记》。虽然它已经散佚,但对我们了解汉魏洛阳城仍有辅助作用。北魏是一个佛教狂热的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寺庙大量增加。“招提栉比,宝塔骈罗”,“金刹与灵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鼎盛
2012年7月
第31卷第7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Jul.,2012
Vol.31No.7
时佛寺多达1367所。但是北魏末年永熙之乱,寺院大都毁于兵火。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洛阳从此日渐衰落。武定五年(547),也就是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的13年,有一位神色黯然的文人,奉朝廷之命回到故都———前北魏洛阳城。当他看到这座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宏伟的都城,在历史的夕照中,显得如此的荒凉,昔日的繁华,眼看就要被无情的历史所吞没,于是陷身于沉痛的回忆之中,终于下定决心要把洛阳城的兴衰记录下来,这位文人就是杨衒之。因为有了杨衒之这么一念之笔,1400多年前的洛阳城,竟因此栩栩如生地标示在历史的舞台上。有了这本书,我们今天不但对北魏洛阳的宫城、街道了如指掌,甚至还可以和考古出土的文物相对比,1400多年前中国北方的一个大都会,就这样被妥善地保存在历史档案中。这一切可以说都是杨衒之的功劳。杨衒之以其如椽的大笔,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撰写《洛阳伽蓝记》,分五卷记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建制规模以及与之有关的名人逸事、奇谈异闻都翔实纂录。也因其文学成就,它与郦道元《水经注》被并称为北朝文学的双璧。这些对于我们认识汉魏洛阳城市风貌和城市布局,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构建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资源。
园林作为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城市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洛阳为汉唐故都,是历代名园荟萃之地。从汉代皇家园林芳林园(后因避曹魏齐王曹芳讳改名“华林园”)到西晋石崇的金谷园,从北魏张伦的私家园林到唐代李德裕的平泉山庄,洛阳园林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北方园林的特色,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园林遵循顺应自然、师法自然、融于自然、表现自然的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求园林的天然和情趣,如石崇《金谷诗叙》在谈到金谷园时说:“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北宋以洛阳为西京,公卿贵戚竞相在洛阳兴建邸宅、园林,作为自己休闲憩息的理想之地,“贵家巨室园囿亭观之盛,实甲天下”,“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洛阳园林堪称北宋私家园林的代表。宋代洛阳名士邵雍称赞说:“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李格非曾撰写《洛阳名园记》,记述了名重于当时的洛阳园林19处,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大多是利用唐代废园的基址而建。众多的私家园林,使洛阳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洛阳名园记》对所记诸园的山池、花木、园林景观和建筑布局等作了具体而翔实的描写,是中国园林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献。当今的洛阳仍然是一座园林众多的城市,如王城公园、西苑公园、牡丹公园、隋唐植物园、中国国花园、洛浦公园等等,大多主题鲜明,富有个性,大概是继承了古代洛阳园林文化的基因。但构建园林文化时,由于缺乏对城市文化深入的理解,也往往会出现一些败笔。如隋唐植物园南大门,道路两旁的灯柱上题写唐诗,形成一道唐诗的风景,这本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可这30余唐诗,绝大部分与洛阳无关(而唐诗中描写洛阳景色的佳诗比比皆是),让人很难联想到隋唐洛阳的风华和美丽,未能实现城市文化与自然之美的有机结合,大大冲淡了洛阳城市文化的主题。
有园林自然少不了植物,尤其是花草。在种类繁多的植物中,牡丹当之无愧地成为洛阳园林中重要的角色,“牡丹花城”已成为洛阳的别称。“洛阳牡丹甲天下”,除了牡丹本身的国姿天香外,文学家的描写更加渲染了其高雅华贵的气质,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赏牡丹之风大约在唐代兴起,唐人对牡丹的痴爱,是否因为牡丹的华贵气质与大唐神韵有相似之处,我们还不得而知。在唐代,品赏牡丹的风气在长安、洛阳等都市蔚然成风,牡丹花开时节,整个城市赏花、买花,观者如织,车马喧阗。“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徐凝《牡丹》),“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王睿《牡丹》)等生动地描绘出唐人对牡丹的钟情和狂热。洛阳牡丹的栽培始于隋,盛行于唐,至宋时超越长安而甲于天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了洛阳人赏牡丹的盛况:“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3]宋代邵雍、欧阳修、梅尧臣、司马光、刘子翚、陆游、杨万里、谢枋得等著名文人写过诗歌称赞洛阳牡丹的雍容华贵、国色天香。欧阳修一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可谓使洛阳牡丹闻名天下,而牡丹仙子贬谪洛阳的传说,则又引起了多少古今文人的浪漫遐想和诗思。一种花卉文化是如何激发它的品质创新能力的,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欧阳修在他的《洛阳牡丹记》中仅提到24种牡丹,到了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竟记载了109种牡丹!现今牡丹已成为洛阳文化的象征和印记,文学的作用自然不可忽视。
水是人类生活的命脉,许多城市依水而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