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知识图表 (附带佟爱国居士所做图解)

合集下载

简约认识和了解佛教学习PPT模板

简约认识和了解佛教学习PPT模板

十 二 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二个环节一环套一环,顺逆都互相缘生缘灭,故称十二因缘
01.无明缘行:无明(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由于无知产生出盲目的意志活动(行)。 02.行缘识:意志活动(行)产生心识(即精神活动)。 03.识缘名色:心识活动形成名(概念);色(物质形体)。 04.名色缘六处(又称六入):名色产生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05.六处缘触(接触):“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 06.触缘受(感受、接受):“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产生相应的“色、
5.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远离赌博、卖淫、看相、占卜等不正当
的职业和谋生方式。
6.正进:正确的努力,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散度日。 7.正念:正确的念法,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 8.正定:正确的禅定,专注一境,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
教智慧去观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涅盘
密宗教法之四曼相大
所谓四曼相大即四种曼荼罗周遍于万法,摄尽万法之相状。
曼荼罗可以理解为密宗修行的坛场、道场。有轮圆具足、极味无比、
养育佛种、聚集圣众之义。密宗用来形容菩提境地万德圆满之佛果。密宗 行者在修法时,将曼荼罗作为观想的对象,然后将自己置身其中,将“我” 与“佛”变为一体,以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
五法印:在四法印外,再加上“一切法空”,成五法印。通常作: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盘寂静。
大乘佛教则以诸法实相作为法印。
诸法实相: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的体相和理法。佛教认为,世俗 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 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四谛

八识规矩颂图解

八识规矩颂图解

《八识规矩颂》图解《八识规矩颂》乃法相唯识宗精髓,唯识宗巨匠玄奘大师所作。

奘师留学印度十几年,得那烂陀寺住持戒贤大德心传,尤其在唯识、因明上造诣极深,于曲女城无遮擂台上立论,历时十八天竟无一人敢于出来辩难,因而不战而胜,声震五印,获“大乘天”之美称。

回国后组织宏大译场,潜心从事翻译,同时授徒释疑。

在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八识体系融会贯通、倒背如流,中文表述字字珠玑、得心应手,在此炉火纯青之时,用四组十二首七绝,将这包藏宇宙、探玄窥微之庞大哲学体系,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式地和盘托出,令无数后学获宝鈅如探囊取物,抄捷径直趋金矿银山。

前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首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为五识。

其所缘之境。

于三境中。

惟是性境。

其能缘之量。

于三量中。

惟是现量。

其业性则通乎善、恶、无记三性。

(次句)在有情界九地之中。

鼻舌两识,惟第一五趣杂居地行之。

二地以上则不行矣。

眼耳身二识。

则以第二离生喜乐地为居止之所。

三地以上亦不行矣。

(三句)其相应心所。

共有三十四个。

为遍行五。

别境五。

善十一。

(末句)中随烦恼二。

更有大随烦恼八个。

及根本烦恼之贪嗔痴三者。

(首句)此五识所依而发之根。

其形状各殊者,为浮尘根。

若就胜义根言。

则同依于肉眼不见,天眼方见之清净色法所成之根无别异也。

(次句)识虽依根而发。

苟缺他缘,亦不能显。

故统论其依缘。

则眼识,须藉明空等九缘。

耳识,则藉除明外之八缘。

鼻舌身三识;则藉除明空外之七缘。

小异大同。

好相邻近也。

(三句)至于对境而观五尘世间。

须根境相合者,为鼻舌身三识。

须根境相离者,为眼耳二识。

其观察尘世之不同有如此者。

(末句)对境生情。

熟为其主。

彼小圣之愚于法相者,尚难分别是识根。

况凡夫耶。

此五识之情状。

所以日用而鲜知也。

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之图

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之图

微视:《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之图》2015-11-04【敦煌稀世孤本】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之图详解9-10世纪规格:213.6 × 29.3 ~30 cm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编号:P.2824文/ 隆日编译整理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敦煌稀世国宝《三界九地之图》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图, 也是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图、佛教天人合一图。

此图系依据唐玄奘所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著作,《阿毗达摩俱舍论》(简称《俱舍论》) 所绘制。

《俱舍论》是公元4 至5 世纪时印度佛教哲学家世亲菩萨的著作, 这是一部由小乘向大乘过渡的重要著作, 在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此敦煌《三界九地之图》是玄奘弟子宣传俱舍学说时所用的一种图解讲义稿,是一份极其珍贵的佛教思想史图像资料。

《三界九地之图》系一竖长卷,从下往上描绘了虚空、风轮、水轮、金轮、地狱、九山八海、四大洲、日宫、月宫、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等; 所谓“三界”, 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所谓“九地”, 为欲界的五趣杂居地, 色界的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静地, 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关于《三界九地之图》的研究文章甚少,其中以胡同庆先生所撰【《三界九地之图》内容考证】一文最有影响,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文缺少图像资料。

参考胡同庆先生的精彩内容及其他相关资料,结合法国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P.2824号国宝,隆日试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解”这一稀世珍宝---《三界九地之图》,以飨诸位同修。

但因《三界九地》内容浩瀚广博,非吾辈所能“详解”,仅以此“管窥之见”,抛砖引玉而已。

【虚空、风轮、水轮、金轮】位于画面最下方的几排条状, 一条淡淡的粗犷的笔触以示风轮; 风轮下面自然表示的是虚空; 风轮上方的波浪状内有一些水纹和水涡, 以示水轮; 水轮上有两排图案, 每排有五个房屋状图案,这可能表示金轮。

楞严正脉大科略图

楞严正脉大科略图

楞嚴正脈大科略圖乙一六種證信序﹙3如是我聞至4應諸齋主﹚ 乙二示墮發起序﹙4唯有阿難至5歸來佛所﹚ 乙一 丙一阿難哀求﹙5阿難見佛至6承受聖旨﹚經中 丁一 戊一一 庚一 辛一 壬一取心判決﹙6佛告阿難至故有輪轉﹚正 具示 正說 說奢 初銷 如來 斥破 癸一 子一丑一按定徵處﹙7汝今欲研至今何所在﹚ 宗 妙定 經三 摩他 倒想 破妄 所執 如來 密示 寅一破在內﹙7阿難白佛言至9無有是處﹚ 五 始終 令悟 說空 顯真 妄心 備破 妄識 寅二破在外﹙9阿難稽首至10無有是處﹚ 周三 妙心 如來 二 以開 三迷 無處 寅三破根裏﹙10阿難白佛言至11無有是處﹚ 本具 藏二 奢摩 三 二 丑二 寅四破內外﹙11阿難白佛言至12無有是處﹚圓定 他路隨執 寅五破合處﹙13阿難言我嘗聞佛至14無有是處﹚ 甲二二 三 壬二 隨破 寅六破中間﹙14阿難白佛言至15無有是處﹚ 正宗 正與七 寅七破無著﹙16阿難白佛言至無有是處﹚ 分二 斥破 子二 丑一阿難責躬請教﹙16爾時阿難至17欽聞示誨﹚ 二 顯呵 寅一表現破顯諸相﹙17爾時世尊至合掌承聽﹚ 妄識 丑二如來顯發非心三 寅二普示真妄二本﹙18佛告至枉入諸趣﹚非心 寅三正斥妄識非心﹙18阿難至19故受輪轉﹚ 丙二二 如來 丑一阿難述怖求示﹙19阿難白佛言至20開示未悟﹚ 委示丑二如來安慰顯發﹙20爾時世尊至21其誰修證無生法忍﹚二癸二會眾知非無辯﹙21即時阿難至自失﹚ 壬三結歸判辭﹙21佛告至不成聖果﹚ 壬一阿難捨妄求真﹙21阿難聞已至22開我道眼﹚ 癸一放光表顯﹙22即時如來至及諸大眾﹚ 辛二 癸二普許開示﹙22告阿難言至得清淨眼﹚ 顯示 子一 丑一 寅一指見是心﹙23阿難汝先至25佇佛悲誨﹚ 所遺 剋就 帶妄 寅二顯見不動﹙25爾時世尊至27自取流轉﹚ 經真性 根性 顯真 寅三顯見不滅﹙27爾時阿難至31得未曾有﹚ 中 說 令見 直指 十 寅四顯見不失﹙31阿難至33可憐愍者﹚ 具 空 如來 真心 寅五顯見無還﹙33阿難承佛至36名可憐愍﹚ 示 如 藏體 二 寅六顯見不雜﹙36阿難言至38取我求實﹚ 妙 來 二 寅七顯見無礙﹙39阿難白佛言至40十方國土﹚ 定 藏 寅八顯見不分﹙41阿難白佛言至45出指非指﹚ 始 寅九顯見超情﹙46阿難白佛言至48隨汝執捉﹚ 終寅十顯見離見﹙48阿難白佛言至50妙菩提路﹚ 壬二 寅一請許懸應﹙50阿難白佛至51獲菩提果﹚ 如來 丑二 辰一雙標二見﹙51阿難至眾生同分妄見﹚ 極顯 剖妄 寅二 卯一釋其迷悶三 辰二各舉易例﹙51云何至53亦復不聞﹚ 真體出真 分別 辰三進退合明﹙53阿難至56本覺常住﹚ 三 癸三 二 開示 卯二開其未開二 辰一牒前述意﹙56阿難至及不和合﹚ 說盡 二 辰二逐意發明﹙56阿難至59亦復如是﹚真際 子二 寅一剖出但知虛法﹙60阿難至妙覺明體﹚ 三 會通 寅二剖出似實有法﹙60如是至了無所得﹚ 四科 寅一五陰﹙60阿難至65非自然性﹚ 即性 寅二六入﹙65復次至70非自然性﹚ 常住 寅三十二處﹙70復次至76非自然性﹚ 二寅四十八界﹙76復次至84非自然性﹚丑一阿難轉疑雙非﹙84阿難白佛至85無戲論法﹚ 寅一責迷許說﹙85爾時至通達實相﹚寅二阿難佇聽﹙85阿難兩句﹚子三 卯一總喻性相﹙85阿難至86冰還成水﹚ 圓彰 辰一地大﹙86汝觀地性至88都無實義﹚ 七大卯二 辰二火大﹙88阿難至90都無實義﹚即性 丑二 寅三 別詳 辰三水大﹙90阿難水性不定至91都無實義﹚周徧 佛與 正與 七大 辰四風大﹙91阿難風性無體至93都無實義﹚ 庚二 100爾時至 二 進示 開示 七 辰五空大﹙93阿難空性無形至95都無實義﹚ 阿難 102爍迦羅 圓旨 二 辰六見大﹙95阿難見覺無知至98都無實義﹚悟謝 心無動轉三辰七識大﹙98阿難識性無源至100都無實義﹚ 發心 以上第一名破妄顯真周庚一 辛一 壬一泛敘有疑﹙103爾時至尚紆疑悔﹚ 問答 滿慈躡 子一疑萬法生續﹙103世尊至終而復始﹚說辯劾 前以質 壬二確陳以請二 子二疑五大圓融﹙103又如來至周徧法界﹚奢 諸惑 二疑二 癸二請佛開示﹙104而我至無上慈誨﹚摩 二 壬一佛慈許說﹙104爾時至當為汝說﹚他 壬二大眾欽承﹙104富樓那三句﹚二 一 丑一正答初問﹙104佛言至108終而復始﹚審除 說不 細惑 辛二 空藏 丑二 一滿慈執因疑果﹙109富樓那至何當復生﹚說後 如來 癸一 以示 兼釋 二如 次第 正答 生續 轉難 二佛分真妄喻釋﹙109佛告至110亦復如是﹚來藏 以除 滿慈 之由 二 二 二惑 壬三 二 二三 正為 二 丑一正答次問﹙111富樓那至117得少為足﹚宣說 說空 二 不空 正藏以 丑二 一滿慈索妄因而擬進修﹙117富樓那至受此淪溺﹚示圓 兼釋 說融之 轉難 二如來喻無因而示頓歇﹙117佛告至119非從外得﹚故二 二經癸二 子一阿難躡佛語而執因緣﹙119即時至開發迷悶﹚兼示庚二 阿難二 子二如來拂深情而責執悋﹙119佛告至122尚留觀聽﹚大眾領122阿難至 悟感謝 出於苦海以上第二名無生無礙周正己一 一阿難說喻求門證入﹙123世尊至佇佛慈旨﹚宗 說選根 辛一 壬一欲開修路﹙123爾時至妙修行路﹚分 三 直人 分門 一標示﹙124宣示至二決定義﹚摩 三 以定 二徵起﹙124云何一句﹚提 二義 一決定以因同果澄濁頓入涅槃義﹙124阿難至127妙德﹚二壬二建立義門三 三分判二二決定從根解結脫纏頓入圓通義﹙127第二至134圓妙﹚三分文經一序分二子三推破妄識無體二 丑二別為剖出四 丑一總為剖出二 癸一確陳二疑二辛二 壬一驗釋根性斷滅疑二 癸一阿難錯解佛語以謬難﹙134阿難至135開我蒙恡﹚ 證驗 癸二如來即事驗常以釋疑﹙136佛告至138無上知覺﹚以釋 癸一阿難別求結元﹙139阿難至無上開示﹚庚二二疑 子一諸佛同證﹙139爾時至140更非他物﹚ 如來 二 壬二證釋別有結元疑二 癸二如來證無他物三 子二如來解釋﹙140阿難至142涅槃門﹚ 教示 子三大眾開悟﹙142於是至歎未曾有﹚ 一門 辛三 壬一阿難敘請﹙143阿難至洗滌沈垢﹚ 深入 綰巾 癸一巧立喻本﹙143即時至144不名為結﹚ 四 以示 壬二如來巧示二 子一答六解一忘﹙144佛告至亦復如是﹚ 戊二倫次 癸二分答二問二 說三 三子二答舒結倫次﹙145由汝至146得無生忍﹚摩提 壬三大眾悟明﹙146阿難至得無疑惑﹚ 令依 辛四 壬一阿難請示本根﹙147一時至冀佛冥授﹚ 妙心 冥授 癸一佛問諸聖﹙147爾時至入三摩地﹚ 一門 以選 壬二佛勅諸聖各說三 癸二眾說本因﹙148憍陳那至176徧十方界﹚深入 本根癸三佛現瑞應﹙176爾時至自然敷奏﹚ 二 三壬三佛勅文殊揀選﹙177於是如來至183真實心如是﹚ 正庚三大眾承示開悟證入﹙184於是至三菩提心﹚ 說 庚一 辛一阿難請﹙184阿難至185得無退屈﹚ 經 己二初請 壬一如來讚許﹙185爾時至當為汝說﹚ 道場 略說壬二會眾欽承﹙185阿難一句﹚ 加行 二 辛二如來說三 癸一總舉三學﹙185佛告至三無漏學﹚二 壬三正與說示二 子一歷明預先嚴戒﹙185阿難至194艱險﹚ 癸二別列三學二 子二略示場中定慧﹙194若有至195開悟﹚辛一重請說道場﹙195阿難至198建立如是﹚ 庚二重請詳示二辛二重請說神呪﹙198阿難至213所作如願﹚以上第三名巧修正助周戊三 己一阿難謝教請位﹙213阿難至214瞪瞢瞻仰﹚說禪 庚一如來讚許﹙214爾時至當為汝說﹚ 那令 庚二大眾誠聽﹙214阿難三句﹚ 住圓 辛一總以略標﹙214佛言至二轉依號﹚定歷 壬一詳示染緣起則徧成輪迴﹙215阿難至219虛妄亂想﹚位修 子一漸次三位﹙219汝今至222修行漸次﹚證二 己二 子二乾慧一位﹙222阿難至法流水接﹚經如來 子三信位十位﹙222即以至223名願心住﹚ 中 對示 壬二 子四住位十位﹙223阿難至224名灌頂住﹚ 具 緣起 庚三 詳示子五行位十位﹙224阿難至225名真實行﹚ 示 三 正以 辛二 淨緣 癸一正答因果諸位十 子六迴向十位﹙225阿難至226無量迴向﹚妙 說示 各以 起則 子七加行四位﹙226阿難至名世第一地﹚ 定 二 詳示 歷成 子八地上十位﹙226阿難至227名法雲地﹚始 二 諸位 子九等覺一位﹙227如來至初乾慧地﹚ 終 四子十妙覺一位﹙227如是至成無上道﹚戊一文殊請名 癸二總揀非實非染﹙227是種至漸次深入﹚丁二﹙228爾時至云何奉持﹚ 癸三歸重初心勸進﹙227阿難至真菩提路﹚ 說經癸四判決邪正令辨﹙227作是至名為邪觀﹚ 名二 戊二如來備說﹙228佛告至汝當奉持﹚丙三阿難悟證﹙228說是語已至微細煩惱﹚正以上第四名圓位因果周宗 丙一丁一阿難請問﹙229即從至230謹潔無犯﹚ 分 談七 一讚許﹙230佛告至當為汝說﹚ 趣勸 一略示升墜根由﹙230阿難至232兼有元地﹚離以 一地獄趣﹙233阿難此等至240非本來有﹚ 警淹一備明諸趣二辛二諸鬼趣﹙240復次阿難至241本無所有﹚留二 丁二如來詳答二辛三畜生趣﹙241復次阿難至242妄想凝結﹚ 乙二二詳示墜升因果七 辛四人趣﹙242復次阿難至243可憐愍者﹚ 經後 二說示三辛五諸仙趣﹙243阿難復有從人至244散入諸趣﹚ 別詳 辛六諸天趣﹙244阿難諸世間人至249各從其類﹚ 初心 七修羅趣﹙250復次阿難至畜生趣攝﹚緊要 二結妄勸離﹙250阿難至251非菩提咎﹚ 二三判決邪正﹙251作是四句﹚丁一戊一普告魔境當識﹙251即時至252子細分別﹚ 無問 戊二會眾頂禮欽承﹙252阿難四句﹚ 自說 己一標示動成之由﹙252佛告至253無可哀救﹚五陰 庚一色陰魔相﹙254阿難當知至256成無上道﹚丙二魔境 庚二受陰魔相﹙256阿難彼善男子至260成無上道﹚談五 三 戊三正以詳陳魔事三己二詳分五魔境相五 庚三想陰魔相﹙260阿難彼善男子至269成無上道﹚ 魔令 庚四行陰魔相﹙270阿難彼善男子至277清淨標指﹚ 辨以 庚五識陰魔相﹙277阿難彼善男子至281不遭歧路﹚ 護墮己三結示超證護持﹙282如是至283最後垂範﹚ 落二己一領前請後﹙283阿難至重復白佛﹚ 丁二庚一問生起妄想﹙283如佛至微細開示﹚ 因請 一躡前請問三己二具陳三問三庚二問滅除頓漸﹙283又此三句﹚ 重明 庚三問陰界淺深﹙283如是兩句﹚ 五陰 己三顯利現未﹙283唯願至作將來眼﹚ 正起滅 庚一答生起妄想﹙283佛告至285五妄想成﹚ 宗 二 己一具答三問三 庚二答陰界淺深﹙285汝今至歸識邊際﹚ 五 二酬請具答二庚三答滅除頓漸﹙286此五至再此詢問﹚ 周 己二結勸傳示﹙286汝應至不戀三界﹚以第五名超有出魔周 一極顯經功﹙286阿難至287無復魔業﹚二結眾法喜﹙287佛說至作禮而去﹚甲三流通分二三分文經。

佛教基础知识

佛教基础知识

1、三宝:佛、法、僧(与自性三宝:觉、正、净相应);0、三业:从行为施发者分为:身口意,从行为性质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2、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3、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4、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4、四大皆空: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四缘: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5、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受持以下八法: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脂粉香水,不穿华丽的衣服,不观玩歌舞妓乐,七不睡卧高大床褥,八不非时食(日中一食,过午不食);6、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是智慧。

7、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8、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

欲神足是希慕欲乐,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四神足增长定慧均等,让你精进不间断。

9、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10、五力: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烽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这诸惑;11、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或七觉分。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1)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2)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3)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4)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快乐;5)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6)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7)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八正道分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12、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亲友书脉络图

亲友书脉络图

2:
2:知此而教诫修善
如是知成罪恶后,当撑三福之明灯,独自趋入日月光,无法遣除之暗处。
1:说 厌
1:略说
屡屡造罪之众生,复合黑绳极烧热,众合号叫无间等,诸地狱中恒受苦。
明出 离
有被压榨如芝麻,另有碎成如细粉,有者以锯锯割之,有以难忍利斧劈。
6:
智慧 2:广说正念等
智慧
2:真实宣说具智
慧之道
2:真实之道
产生 忍之情 3:思维比喻 于此一日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苦,彼较地狱最微苦,难忍之分亦不及。
之理 3:思维感受长短
如是剧苦极难耐,百具胝年亲感受,乃至恶业未穷尽,期间必定不离命。
思 维 轮 回 过 患
2:宣 说痛 苦巨
1:当知轮回 乃痛苦之自 性
2:旁生之 苦
大之

3:饿鬼之

2:教戒断除彼因 1:总痛苦 2:散居旁生别苦 1:略说
离染 一
污品 切
3:修
之理
学道
之本 2:别
体— 说慧
—三 学

轮 回 之 方 法 — —
2: 广说
1: 地狱 之苦
2: 广说
1: 当知 痛苦
有于沸腾溶液中,灌注炽烧之铜汁,有被炽燃铁戈刺,周身缠绕利荆棘,
1:真实痛苦
有被铁齿之猛犬,撕扯双手仰向天,利喙飞禽尖爪鸦,持执身已不由己。
有以各种昆虫类,万数黒绳蜂触食,遍体鳞伤实难忍,辗转反侧出哀号。
有者置于火烬堆,不断被焚口亦张,有于铁制巨锅中,身成小团被烹调。
2: 1:思维生时
诸作罪业之恶人,断气受苦存活时,闻诸地狱无量苦,毫不生畏如金刚。
思维 2:思维 1:总思维 即便见闻地狱图,忆念读诵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况更受异熟果。

道次第学习表格-深信业果

道次第学习表格-深信业果

十不善业道
此中意业思(思:造作,审虑思、决定思、动身发语思)者,是业非业道。

身语七支者是业,以是思惟所履之事故,亦是业道。

贪心之三者,是业道而非业也。

依不善业论业果轻重
十不善业果报差别
业的种类
完美人身的因果差别
----异熟功德及业用、异熟之因
如何得殊胜异熟?----修八因(见上表),具三缘(本表)
正文:彼八种中,若具三缘,当得殊胜异熟。

三缘者(一心清净,二加行清净,三田力清净)。

心清净中(复分自他之二),观待于自有二:(一)修诸善因,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

(二)及意乐至诚猛利而修诸因也(以纯厚意、决定意、猛利修善)。

观待于他有二:(一)见同法者(同法者,如自行施,他亦行施,同心一德者是),上中下三(品),断除嫉妒、校量、毁誉(轻侮比赛之心),心生随喜(勤修随喜)。

(二)若不能者,亦应日日于其所行,多次观察焉(即不能如是,亦应日日多次观察他所作事,见贤思齐)。

加行清净中(亦分二):(一)观待于自,长时无间猛利所作(自方对八因长时殷重而作)。

(二)观待他者,未受正行,赞美令受。

诸已受者,赞美令喜,常恒无间,安住不舍(他方未修八因者,赞彼令修,已修者,赞之令增)。

田清净者,即彼二种意乐加行,获多美果等同田也(田清净中,即彼意乐加行所得之二果,美妙繁多,其力如田,故称田清净)。

四力净修之法。

佛教基础知识PPT课件

佛教基础知识PPT课件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对应,而又六受,和合积聚,故名 受蕴。(六识、六尘、六受者。眼识受色尘也,耳识受声尘,鼻识受香尘, 舌识受味尘,身识受角尘,意识受法尘也)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对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 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味 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心 畜 生
菩 萨
声 闻
缘 觉





.
11
佛教的业果论:三业行为 (1)十界圣凡谁主沉浮?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
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 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 (2)佛教的业果流程——根尘识。 1、身口意三业是如何造恶业的?
.
12
是依着感官接触外境生起错误认知做出种种善恶夹杂的行为。佛教中叫做根尘相 对生妄分别而起惑造业 根指六根、尘指六尘、妄分别是指六识
此三界都是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这三界为目的。
.
22
佛教的宇宙起源观——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自诸多条件合和而起,小到个体生命,大 到宇宙都是由依因待缘而起,也就是因缘条件合和而现起这个纷繁复杂的世 界
佛教中有四因缘之说
因缘:主因、内因。
增上缘:助缘、外缘。
所缘缘:外缘是指外境,外境使人产生认识之缘,叫所缘缘。
.
4
佛教的生命观:十法界 佛教把生命层次分为十个等级:十法界 其中四种圣人和六种凡夫
.
5
六道凡夫简称“六凡” 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也指的是这六道
六凡
天 道




禅宗五宗七派传承示意图文

禅宗五宗七派传承示意图文

禅宗五宗七派传承示意图文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禅宗五宗七派传承示意图文、、、、(并列为)?我国南宗禅各派的总称,又称五派七流。

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七宗。

禅宗自,经、、、之后,分为的南宗禅及神秀的北宗禅。

此中,北宗禅主张渐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禅主张顿悟,在中唐以后渐兴,成为禅宗主流,而传衍出五家七宗诸派。

五家宗派的主要特点,天隐修祖概括为下面五句话:临济是‘怒雷掩耳’沩仰是‘光含秋月’曹洞是‘万派朝宗’云门是‘乾坤坐断’法眼是‘千山独露’┌─……………………………┌──┤?┌…………………………┌…│└─┘──────┤?│└…┤?┌──…│┌───┤?└─┤?└…└───……………………?——(师传潭州伪山)——,师住袁州仰山,这是。

南岳马祖百丈运,临兴南穴首山汾。

慈明南会开一续,心出新清端演勤。

这首偈语就是说得的临济宗的传承。

——一—————,师住镇州沱河侧,这是。

——————————————创。

分出的杨歧方会和黄龙慧南禅师,最后一句是介绍杨歧派的代表人物。

黄龙寺黄龙宗87代世袭表—祖心道瑄—惟清了洁—韶阳悟新—祖意正海—瞿成像明—可遗因相—慧通智慥—光凌晓安—明觉妙良—显清惠游—慧宗德修—光湛绍祖—宗澄慈清—复明永佑—锦明庆致—元尽真饮—宗龙嗣续—翠苏宏文—鉴心希才—烛朗普光—心空道简—养元了实—澄光悟修—献玉正涤—元甫缘华—月潭因贤—一菩智美—汝文晓通—时春妙果—相甫惠赞—子云德汉—自如绍夫—以智慈慧—元美永华—必能庆良—本明真文—复中嗣敬—德宏仁—文兴希旺—一祥普庆—园明道镜—慧灯了然—盛奄悟胜—继庵正法—景翠缘吉—朗然因澄—月轩智满—慈慧膛启—盛吉妙成—永宗惠荣—惟庆德吉—文理绍虎—隐淮慈惠—惺德永福—参如庆良—党海真传—悟微嗣禧—微庵宏惠—毓宗希传—祥明普慧—星亮道成—松颖了龙—演清悟连—界然正潮—密宏缘机—碧空远兴—觉聪永性—秋声佛谷—辉谷祖耀—融朗印春—遇宽本启—若能演会—习传续岳—万法心—脱尘宗乘—西岳华封—妙元严遵—自逍方来—月淮澄波—爽怀净里—醒迷果通。

顿教(圆教)要点图

顿教(圆教)要点图

顿教(圆教)要点图
五八六七果因转

第六意识对尘境
(见精:带妄之真心。



当前一念——————→后之接续念(交而不行,非能所。

)(交后相逐,是能所。


↓↓
与前五识俱起俱起后之第六分别意识(随念分别之第六意识)(起念分别,念念相续。

)↓↓
相应作意=无作意=无取无舍非理作意=有作意=有取有舍↓↓
无思虑、无忆念、无谋划有思虑、有忆念、有谋划↓↓
现量比量、非量
↓↓
圆成实遍计所执、依他起
↓↓
一心三观(佛)颠倒、迷惑(众生)↓↓
一真法界九法界(全部法界,同时呈现。

)(部分法界,随业力显现。

)↓↓
绝待(净)相待(染)
↓↓
真心妄心。

八识五十一心所

八识五十一心所

八識五十一心所佛法把心分為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我們平常能見色聞聲等,是前面五個識的作用,這譬如門口招徠客貨的人;第六意識由前五識所引起,活動的力量最強,這譬如接收客貨入棧的專使;第七末那識,“末那”譯為“意”,意就是思量,它堅固執住第八識為我,恒常思量,為煩惱的根本,這譬如完全憑主觀來收受貨物的人;第八阿賴耶識,譯為藏識,我們有生以來,所經過的千萬事情,都能不忘,學習技能工巧,而能辦成,都是這藏識的作用。

它能含藏一切種子,這譬如大棧房,一切大小、好壞、淨汙等物,無不藏入。

這第八識原是真妄和合,為諸識的根本,力用很大,人生的六道流轉,就是由六識的造業,而由它去受報。

這八個識,也叫做八個心王。

另有五十一個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叫做五十一個心所。

其中五個是起心動念的必經步驟,叫做“遍行心所”——觸(接觸)、作意(注意)、受(感受)、想(想像)、思(思維),這五個是連貫的;五個是各有各的境界,並不連貫,叫做“別境心所”——欲(欲望)、勝解(認為)、念(記憶)、定(專注)、慧(判斷),有十一個“善心所”是作一切善事、自利利人的依據——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有六個是“根本煩惱心所”,是一切煩惱的總根——貪、嗔、癡、慢、疑、惡見;有二十個是“隨煩惱心所”,是隨根本煩惱而起的——忿、恨、惱、覆、誑、謅、驕、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不靜)、失正念、不正知(謬解)、散亂;有四個是“不定心所”,是善惡並不固定的——悔、眠、尋(尋求)、伺(伺察)。

十八界─心物結合的世間壹、前言佛陀將宇宙萬有的事物,歸納為色、心二法,也就是物質現象與精神活動。

但是眾生根器不同,迷悟的程度也有差別,所以對於心法不能瞭解的人,佛陀為他說五蘊──色、受、想、行、識;對色法認識不清楚的人,則為他說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對色、心二法都不明白的人,則為他說十八界──生理方面的六根、物理方面的六塵與心理方面的六識。

佛教知识ppt

佛教知识ppt

密宗:
(1) 密宗教义和修行方法;
(1) 四大部派的区别;
(1) 密宗修行的挑战和机遇。
天台:
(1) 天台起源和发展历史;
(1) 天台教义和经典;
(1) 天台与禅宗的关系。
佛教流派:南北传、净土、禅宗、密宗
、天台
Buddhist Sects: Southern Buddhism, Pure Land, Zen, Tantra, and Tiantai.
2. 八正道的内容:八正道包括正确看法、正确意图、正确说话、正确行为、正
确生计、正确精进、正确念与正确禅定。八正道是指导我们从现实世界的迷惑
与痛苦中脱离出来,成就内心的智慧与幸福的方法,是实践佛教教义的核心要
义之一。
VIEW MORE
佛教基础概念:三ic Concepts of Buddhism: Three Jewels, Four Noble Truths, Eightfold Path, Five Skandhas, Twelve
佛教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佛像雕塑、壁画、佛教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
佛像雕塑是佛教艺术中最著名的形式之一,它代表了佛教中的各种神明。佛像雕塑的样式和表现方式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都有所不同。
壁画和佛教绘画也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形式。壁画通常出现在佛教建筑物的内部,表现了佛教故事和神话,而佛教绘画则更注重精细的细
佛教实践:念佛、禅修、持咒、供养、布施
1. 念佛的内涵和方法:念佛是佛教修行中最为普遍的方法之一,其重点在于通过
默念佛号来净化自己的心灵,超脱尘世的束缚。念佛有多种方法,如单点、连续、
调息等,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2. 禅修的意义和步骤:禅修是佛教修行中的另一种方法,其通过深入冥想来观照

工笔绘佛技法(二)并阿弥陀三尊图

工笔绘佛技法(二)并阿弥陀三尊图

工笔绘佛技法(二)并阿弥陀三尊图莲心不染来自度母日记00:0006:13二第一节工笔人物色彩的特点一·色彩的原则。

工笔人物画的色彩原则,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六法'中的“随类赋彩”。

这说明中国画色彩是根据物体固有色来进行描绘的。

因为一个物体的色彩,在自然环境中往往会受到周围色彩的影响而改变原有的纯度。

中国画要求净洁明快,如果太多地追求影响色,必然忽视固有色,就达不到净洁明快的目的。

古人早就意识到一幅画需要有统一的色调,把它称作“和”。

色彩的“和”字是统一的意思,也是色调的统一。

但过于统一,会产生单调·乏力的毛病。

所以,在注意色彩统一的同时,必须要有恰当的对比。

这种对比,主要是指色相·色度的对比。

这里,一般地可运用“大块色统一(协调),小色块对比”的原则来处理。

但事物总有两面性。

只要搞得好,大色块的对比,同样可以使画面取得好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刺激感。

这当然要根据表现的对象和题材内容的需要来确定。

丁云鹏作品二·工笔人物画的色彩富有装饰性,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

工笔人物画按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设想,或最求金碧辉煌的富丽感,或追求质朴雅淡的抒情意味,或创造深沉幽远的意境,或表现明快,清亮的境界,在表现它们时可以采用较为单纯的色彩关系,也可采用繁缛的色彩关系,但都基本上是平面表现,所运用的渲染手法,使物体产生的凹凸感,也不要求物体有三度空间,不要求有受光·背光·高光·反光之别,更不要求有影响色。

色彩的平面性,使每块颜色都显得单纯而明快,而色块的大小和色相都要有对比,有协调,有区别,有呼应。

从而产生一定的节奏与韵律。

工笔重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为了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通过作者熟练的表现技法,灵活地运用重彩·淡彩·勾填·描金,沥粉堆金或打底烘托等手法,可以使画面既具有生动的真实性,又具有完美的装饰性。

三·色彩的感情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