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定义病因、病理

合集下载

颈椎病-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颈椎病-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第二节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病变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本病4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属中医“项痹病”。

一、诊断1、诊断依据(1)病史: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好发人群: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症状: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体征: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辅助检查资料: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我院CT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病理分型(1)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屡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颈椎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4)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颈椎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颈椎病健康教育宣教

颈椎病健康教育宣教

颈椎病健康教育宣教引言概述: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现代疾病,由于长时间低头、姿势不正确等原因引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提高人们对颈椎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健康教育宣教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颈椎病的定义、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颈椎病的定义1.1 颈椎病是指颈椎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颈椎功能受限的一种疾病。

1.2 颈椎病主要包括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颈椎关节炎等多种类型。

1.3 颈椎病可导致颈部疼痛、肩背酸痛、头晕、手臂无力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二、颈椎病的病因2.1 长时间低头使用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弯曲状态。

2.2 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如长时间低头工作、长时间坐姿不动等。

2.3 颈椎受伤、颈椎骨质疏松等因素也可能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三、颈椎病的症状3.1 颈部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颈部僵硬、酸痛等。

3.2 肩背酸痛是颈椎病的典型症状,常伴随颈部疼痛一起出现。

3.3 头晕、手臂无力、手指发麻等症状也可能是颈椎病的表现,严重时还可出现步态不稳等症状。

四、颈椎病的预防4.1 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和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4.2 注意休息,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颈部伸展运动,缓解颈椎的疲劳。

4.3 使用合适的办公家具和电子产品,如调整电脑屏幕高度、使用脊椎保护坐垫等。

五、颈椎病的治疗5.1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5.2 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热敷、理疗、按摩等,缓解颈椎病的疼痛和不适。

5.3 配合医生的指导,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加速康复过程。

结语:通过健康教育宣教,我们可以提高对颈椎病的认识,了解其病因、症状和预防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颈椎健康。

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颈椎健康,积极预防和治疗颈椎病,享受健康生活。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一、病情描述⒈颈椎病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包括颈椎关节、颈椎间盘和周围软组织病变。

⒉病因分析: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工作姿势、颈部受伤和缺乏运动等。

二、中医四诊分析⒈望诊:观察患者的颈部是否有肿胀、红斑、皮肤变色等异常表现。

⒉闻诊:听取患者对颈部疼痛的描述,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症状,如头晕、头痛等。

⒊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和疼痛的特点等。

⒋切诊: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检查患者颈部是否有压痛点、紧张度等。

三、中医辨证分析⒈气血不调证:表现为颈部疼痛、颈肩部紧张、头晕乏力、手麻、舌淡苔白等。

⒉肝肾亏虚证:表现为颈椎病疼痛加重、颈部肌肉无力、头晕目眩、腰酸腿软、舌淡苔白等。

⒊寒湿内蕴证:表现为颈部疼痛、湿重感、活动受限、压痛明显、舌苔厚白等。

⒋气郁血瘀证:表现为颈部疼痛、胸闷、疼痛难以忍受、疼痛范围明显、舌质紫暗等。

四、中医治疗方案⒈气血不调治疗:调养气血、活血祛瘀,使用补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等,结合针灸、推拿疗法。

⒉肝肾亏虚治疗:益肝肾、滋阴补阳,使用温阳滋肾的中药,如杞菊地黄丸,结合针灸、艾灸疗法。

⒊寒湿内蕴治疗:祛湿散寒,使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如草果、红花等,结合针灸、拔罐疗法。

⒋气郁血瘀治疗: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香附等,结合针灸、火罐疗法。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下:⒈附件一:中医草药方剂配方表格。

⒉附件二:针灸治疗所需的穴位图。

⒊附件三:推拿按摩手法示意图。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⒈颈椎病:根据《中华医学会颈椎病防治指南》,颈椎病是颈椎解剖结构损害或功能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⒉中医四诊:中医四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⒊辨证分析: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进而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1.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发病的内因是人到中年以后肝肾功能由盛到衰,或久病伤肾,或强劳伤肾,致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气血失于循行,筋脉失于润养所致。

外因是有明确外伤史,或与职业工作姿势不正确致颈部肌肉劳损,使腠理空虚,风寒湿邪杂至督伤络阻,闭阻经脉,脉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阻所致。

本病属肝肾气血不足为本虚,积累伤筋,外感于邪,筋脉挛急痹痛为标实。

从而导致一系列颈肩臂痛,手麻,头晕及肢无力,或拘挛等症状。

2.颈椎病的辨证分型特点依据病因病机,将本病分为肝肾亏虚型、风寒湿型和气虚血瘀型。

肝肾亏虚型病程较长,发病较缓,出现肢体沉重,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持物及行走不稳,最后无力行走而瘫痪,兼有二便失禁(多见于脊髓型)。

风寒湿型发病较急,见于长期伏案低头工作患者,致颈肩臂疼痛、麻木、酸胀感为主要症状,并以夜间症状加重为特点(多见于神经根型)。

气虚血瘀型见于中老年人,其症状头痛头晕,头痛呈胀痛或跳痛,与眩晕同时出现,或交替发作,可合并有耳鸣,听力下降。

以转动头颈即发眩晕,甚至晕厥、跌倒为特点(多见于椎动脉型)。

3.颈椎病的治法方药特色治宜以补为主,以通为用。

补则滋补肝肾,益气养血。

通则风寒湿邪沉伏于经络者,以活血通络疏风散寒除湿为主。

颈病汤基础方,药用鹿角胶20g、黄芪30g、当归20g、川芎10g、羌活20g、姜黄15g、秦艽20g、桂枝15g、地龙15g、细辛5g、葛根20g。

每日1剂,水煎服。

方中鹿角胶、黄芪、当归、川芎以滋补肝肾,补气活血为主药;羌活、秦艽、姜黄、桂枝、茯苓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为辅药;地龙、细辛通络止痛为佐药;葛根升阳发散而解项背之强急,又能引诸药上达于颈项为使药。

诸药合用,恰中病机。

4.强调功能锻炼①自我按摩患者双手半环抱于颈后,头后仰,沿颈棘突两侧上下进行对合捏挤项后软组织,使肌肉松弛缓解疼痛,从而达到自我康复目的。

②自我练功患者坐位,两肘屈曲,左手背反摸棘突,右手拇食中指用力拉对侧耳垂,使颈椎缓缓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还原,再使头颈转向对侧,方法同前,旋转力度由小到大,达到松解小关节之间粘连舒利筋骨之作用,恢复颈椎内外平衡。

颈椎病的中医病名词解释

颈椎病的中医病名词解释

颈椎病的中医病名词解释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头晕、肩背酸痛等不适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颈椎病可以用多个病名来进行诊断和描述。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中医病名,从而更好地理解颈椎病的中医诊疗。

一、寒湿侵袭颈脖在中医中,寒湿侵袭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

当颈部受寒湿侵袭时,局部的气血运行受阻,导致气血郁滞,进而引发颈椎病。

病人会感觉颈部僵硬,疼痛难忍,并伴有湿气重的表现,如酸胀、沉重等感觉。

此时,中医治疗会通过祛寒湿的方法,以温经通络来缓解症状,如通过艾灸、走罐等方法,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二、肝肾不足导致颈椎病在中医理论中,颈椎病与肝肾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肝主筋,藏血养肌;肾主骨,藏精养髓。

当肝肾功能出现不足时,就会影响到颈椎的正常运行。

病人会表现出颈腰酸痛、乏力、头晕等症状。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滋养肝肾,补益肝肾之气来改善病情。

例如,采用中药调理肝肾,养护骨髓,以及运用针灸疗法来调理经络,缓解颈椎病的症状。

三、气血不畅引起颈椎病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运行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当颈椎部位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病人会感到颈部疼痛,以及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

在中医治疗中,通经络、活血化瘀是关键。

中医师会通过针灸、推拿、拔罐等方法来促进局部气血的流通,改善颈椎病的病情。

四、痰湿阻络所致的颈椎病中医认为,痰湿内生是导致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体内湿气过重,且失去正常排泄的能力时,就会产生痰湿,阻碍气血的正常流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病人会感到颈部疼痛、头晕、恶心等症状。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祛湿化痰的方法,调理体内湿气,清净络脉来缓解病情。

例如,采用艾灸、穴位按摩等方法来祛除湿气,改善颈椎病的症状。

五、肝郁化火引发颈椎病在中医理论中,情绪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当人体内肝郁过重时,就会导致火气内生,进而影响颈椎的正常运行。

病人会感到颈部疼痛、眩晕、易怒等不适症状。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平衡情绪,清除体内的火气来改善病情。

中医筋伤学:颈椎病

中医筋伤学:颈椎病

主要体征
1、活动情况:颈部活动受限不明显,四肢活动欠灵活。 2、肌力反射: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四肢腱反射亢进。 3、特殊试验:头顶叩击试验(+)。 4、病理反射:(霍夫曼征、踝阵挛、巴宾斯基征、髌阵挛等阳性)。
主要辅助检查
脊髓型颈椎病诊断要点
1、X线片:显示颈椎增生退变,椎间隙变窄。 2、CT检查:可以在横断面观察脊髓受压情况,局部细微结构、钙化。 3、MRI检查:显示脊髓受压及信号,有利于病性的判断;神经定位。
颈慢 椎性 退劳 行损 性及 改外 变伤
颈椎病病因病机
另:颈椎先天性发育畸形:融椎、椎管狭窄等, 也是颈椎病的病因之一。
中医学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内因为主) 先天不足、肝肾亏虚




(外因为辅) 外感六淫、外伤、劳损
1、颈型颈椎病 2、神经根型颈椎病 3、脊髓型颈椎病 4、椎动脉型颈椎病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6、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颈项部筋伤
颈椎病
颈项部筋伤
颈椎病
预防 调护
概述
颈椎病
病因病机
治疗
诊断要点
颈项部筋伤
颈椎病的概述
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颈椎骨关节炎。 是指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韧带钙 化等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颈部的神经根、颈髓、 血管等组织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的 综合征。
发病特点:该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 发于中老年,呈年轻化趋势。属于中医的“痹证 痿证、头痛、眩晕”范畴。现ICD编码统称 “项痹症”。发病率:约7-10%。
颈椎病治疗要点—中药
2、内服中成药 (1)颈复康颗粒/片 (2)颈痛片 (3)眩晕宁片 (4)颈痛消丸、筋骨痛消丸(养血止痛丸)。

颈椎病

颈椎病

2、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a、与颈椎骨折、脱位,结核和肿瘤所致 脊髓压迫症相鉴别 b、后纵韧带骨化症:东方人发病率较白 种人明显高
3、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a、能引起眩晕的疾病:可分为脑源性、 耳源性、眼源性、外伤性及神经官能性等 b、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c、锁骨下动脉缺血综合征
1.正位:颈椎病患者正位X线片可见钩椎关节处突起较尖而高,甚或呈鸡嘴样向 侧方突出,这在临床上可压迫神经根及椎动脉,应重视,还可见椎间隙变窄。
2.侧位:侧位X线可见颈椎曲度变直、甚至反弯曲,椎体前后接近椎间盘的部位 均可产生骨赘及韧带钙化,椎间隙变窄,椎体半脱位,项韧带钙化等表现。另外
可根据侧位X线测量椎体及椎管前后径,初步评定有无椎管狭窄。
2、手术治疗
诊断明确的颈椎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 或反复发作者,或脊髓型颈椎病症状进行性 加重者适于手术治疗。
MRI可明确有无压迫脊髓及压迫的程度。
4、椎动脉型
病 理 特 点
椎间盘退变
上颈椎错位
钩椎关节侧方、椎体后
外缘骨质增生
挤压椎动脉
供血不足or基底动脉痉挛
眩晕
椎动脉型临床表现
①眩晕
②头痛
③视觉障碍
④猝倒
⑤其他
精神萎靡、失眠、嗜睡
体征:压痛、旋颈试验阳性
辅查:X线片提示钩椎关节增生、颈椎侧突畸形等。
颈椎病
东宋卫。颈椎是脊 柱中活动最多的部位之一,神经血管分布 稠密,故也是人体易损伤的部位。一旦患 了颈椎病,必会影响心脑血管和中枢神经, 造成各种颈源性疾病症状。“人老在脑”, “失健在颈”就是这个道理。
一、颈椎病的概念:

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发生退行性变,以 及颈部损伤,影响颈椎的稳定性而产生 一系列病理变化,刺激、压迫或通过影 响血运使颈部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 及交感神经发生功能或结构上的损害, 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颈椎病

颈椎病

• 特殊检查: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 性 • 叩顶实验和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 颈椎拔伸试验阳性 • 有时可见患肢肱二头肌或肱三头 肌反射减弱
脊髓型颈椎病
• 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膨出的颈椎间 盘组织、增生的椎体后缘骨赘、向下滑脱 的椎体、增厚的黄韧带和椎管内肿胀的软 组织形成混合性突出,对脊髓造成压迫; 或由于血管因素的参与,导致脊髓缺血、 变性坏死,并由此而引起脊髓长传导束功 能障碍。
•风寒外袭型 • 颈项疼痛僵硬,牵及臂指, 头痛头重,畏寒,每遇天气变寒 而加重。舌质淡,苔薄白或薄腻, 脉浮紧。
• 痰瘀交阻型 • 颈项疼痛,头晕目眩,沉重 如裹;心悸,恶心,倦怠乏力嗜 睡;咽部哽塞不利,咳喘痰多, 胸闷胁胀,胃脘胀满,面色不华。 舌质淡,苔白腻。
•肝肾亏虚型 • 颈项酸痛,腰膝酸软,头目 昏沉,耳目失聪。偏于阳虚者面 色桄白,肢体不温,舌质淡胖, 边有齿痕,脉沉迟。偏于阴虚者 面色潮红,舌红少苔有裂痕,脉 沉细数。
混合型颈椎病
• 出现两型或两型以上症状者。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颈椎 病常见有以下证型:
• 椎骨错缝型 • 症状呈突然发作或突然加重,颈部摸诊 可触及棘突、横突的偏凸,并有压痛, X光正位片显示该病变颈椎骨旋转倾斜 的改变。
• 气滞血瘀型 颈项疼痛剧烈,可向上放射 到枕顶部向下放射到臂、指,颈 部肌肉紧张,病变节段椎间隙摸 诊有肿胀感,并可引出枕顶部或 上肢的放射性神经痛。舌质暗, 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颈椎横突
• 由椎弓和椎体相连合成,其根部有 一圆孔,称为横突孔或椎动脉孔。 椎动脉从颈总动脉的后上方上升, 进入第六颈椎的横突孔,向上于寰 椎横突孔上方穿出。
椎动脉之走行
• 1.第一段:颈部 • 2.第二段:椎骨部 • 3.第三段:枕部 • 4.第四段:颅内部

完整的颈椎病病因和治疗方法

完整的颈椎病病因和治疗方法

2.髓核
此种富有水分与弹性的粘蛋白组织多在前者变性的基础上而继发变性。一般多在24岁以后出现,亦有早发者。由于粘蛋白减少和椎间盘内水份含量之间具有线性关系,以致引起水分脱失和吸水功能减退,并使其体积相应减少,渐而其正常组织为纤维组织所取代,此时髓核变得僵硬,并进一步导致其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
在局部负荷大、外伤多和劳损的情况下,由于椎间隙内压力的增高而使其变性速度加快。如此,一方面促使纤维环的裂隙加深;另一方面,变性的与硬化的髓核也可穿过后纵韧带裂隙而进入椎管内。在早期,此种突出之髓核为可逆性,经有效的治疗而还纳;如一旦突入椎管并与椎骨内组织形成粘连,则难以还纳。
不良的睡眠体位 人的一生大约有1/3到1/4的时间是在床上渡过的。因此不良的睡眠体位因其持续时间长及在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下不能及时调整,则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张力大的一侧易因疲劳而造成程度不同的劳损,并由椎管外的平衡失调而波及椎管内组织,从而加速了颈椎的退变进程。所以在临床上常可发现有不少病例的初发症状是在起床后出现的。
椎间隙后方韧带下分离后所形成的间隙,因多同时伴有局部微血管的撕裂与出血而形成韧带-椎间盘间隙血肿。此血肿既可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上的窦-椎神经末梢而引起各种症状,又升高了韧带下压力,因而可出现颈部不适、酸痛、头颈部沉重感等一系列症状。此时,如果颈椎再继续处于异常活动和不良体位,则局部的压应力更大,并构成恶性循环,使病情日益加剧,并向下一阶段发展。
(三)椎体边缘骨刺形成
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
颈椎的退变并不局限于椎间盘以及相邻近的椎体边缘和钩椎关节,尚应包括: 小关节 多在椎间盘变性后造成椎体间关节失稳和异常活动后出现变性。早期为软骨浅层,渐而波及深层及软骨下,最终形成损伤性关节炎。最后由于局部的变性及其他继发的关节间隙狭窄和骨刺形成而致使椎间孔的前后径及上下径变窄,以致容易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并影响根部血管的血流及脊脑膜返回神经支,从而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症状。

颈椎病的分类及诊断治疗原则

颈椎病的分类及诊断治疗原则

颈椎病的分类及诊断治疗原则近年来在颈椎病的研究方面虽做了大量工作,但至今仍缺乏一种为大家所能接受的、合理的分类标准。

因此,在诊断、疗法选择和预后判定等方面也难以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

事实上,由于每例颈椎病患者的病理生理与病理解剖的特点不同,其症状与体征当然差异较大。

反之,取两份颈椎退变及骨刺生长相似的X线片,再去追查患者的临床特点,亦可发现其临床表现相距甚大。

由此看来,要想全面地、正确地判定患者的病情,必须对其分类与分型加以研讨。

在临床上,对颈椎病分型方法很多,各有其优缺点,现就临床常用而容易掌握的分型方法介绍如下。

它是根据患者的症状或症候群特点来确定的一种分型法。

首先归纳患者的症状特点,看其是由于椎管内及其邻近何种组织受累,再将此受累组织冠以“型”即谓之。

按上述标准,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各种类型:I颈型——以颈部症状为主。

Ⅱ神经根型——主要累及颈脊神经根而出现上肢症状。

Ⅲ脊髓型——因脊髓受压而引起四肢运动及感觉障碍。

IV椎动脉型——表现为椎动脉供血不全及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受刺激症状。

V食道压迫型——以吞咽困难为主要表现。

VI混合型具有前者两组以上症状者。

现将以上各型分述于下。

一、颈型颈椎病最为常见,以颈部症状为主。

1.病因、病理与发病机制在颈椎退变开始,主要表现为髓核与纤维环的脱水、变性与张力降低,进而继发引起椎间隙的松动与不稳。

常于晨起、过劳、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

椎节的失稳不仅引起颈椎局部的内外平衡失调及颈肌防御性痉挛,且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及两侧根袖处的窦椎神经末梢,并出现颈部症状。

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等;少数病例可因反射作用而有一过性上肢(或手部)症状,其范围与受累之椎节相一致。

当机体通过调整及代偿作用,并使颈部建立起新的平衡后,上述症状即消失。

因此,大多数病例多可自愈,或仅需采取一般性治疗措施即可。

2.临床特点①年龄:以青壮年为多。

个别也可在45岁后首次发病,后者大多属于椎管矢状径较宽者。

颈椎病健康教育宣教

颈椎病健康教育宣教

颈椎病健康教育宣教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颈椎疼痛、僵硬、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公众对颈椎病的认识,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颈椎病健康教育宣教是非常必要的。

一、颈椎病的定义和病因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导致的一系列病理性改变,主要包括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间盘突出和颈椎管狭窄等。

其主要病因包括颈椎过度使用、姿式不良、颈部受伤、肌肉劳损等。

二、颈椎病的常见症状1. 颈椎疼痛:颈部或者肩部疼痛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可浮现持续性或者间歇性的疼痛。

2. 颈部僵硬:颈椎病患者常感到颈部活动受限,浮现颈部僵硬的感觉。

3. 头晕和头痛:颈椎病患者可浮现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4. 上肢麻木和无力:颈椎病患者可浮现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影响日常活动。

5. 颈椎病还可能引起其他症状,如视力含糊、耳鸣、心悸等。

三、颈椎病的预防和控制1. 保持良好的姿式: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对于颈椎的健康非常重要,避免长期低头或者高头姿式。

2. 合理安排工作和歇息时间:避免长期连续工作或者歇息,应适当进行歇息和活动。

3. 避免颈部受伤:注意避免颈部受到外力的撞击或者扭伤,如运动时要注意保护颈部。

4. 加强颈部肌肉锻炼:适当进行颈部肌肉锻炼,可缓解颈椎疼痛和僵硬。

5. 防止颈椎过度使用:避免长期低头看手机、电脑等,注意保持颈部的自然状态。

6. 保持适当的体重:肥胖会增加颈椎的负担,应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四、颈椎病的治疗方法1. 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适合于轻、中度颈椎病患者。

2.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颈椎病患者,如浮现明显的神经功能伤害或者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

五、颈椎病的注意事项1. 避免长期低头或者高头:长期低头或者高头会增加颈椎的负担,应保持颈部的自然状态。

2. 避免长期连续工作或者歇息:适当进行歇息和活动,避免长期连续工作或者歇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的定义、病因、病理颈椎病的概念在国际上较为含糊,常常将多种颈椎疾患混在一起,例如:颈椎间盘症、颈椎间盘脱出、椎节肥大症等。

因此在英文中,常有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退变性椎间盘症)degenerative cervical spine(颈椎退变)、cervical spondylosis(颈椎关节僵硬)等不同名词。

但实际上其所阐述的病症基本相似。

根据多数文献及专著来看,cervical spondylosis更为大家所接受。

因此,我们亦多选用此词来代表颈椎病。

一、颈椎病的定义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者,称之为颈椎病。

二、颈椎病的概述国内对颈椎病的认识起自六十年代初期,此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颈椎病的认识并不充分,甚至有个别学者采取否定的态度,基本上不承认有颈椎病一说。

但随着临床医学的进展,不仅是骨科医师,而且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中医科、针炙科、普通内科、以及理疗科医师们均发现颈椎病十分多见。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平均寿命的延长及我国诊断技术的提高,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颈椎病已成为当前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

本病虽属于以退行性变为主的疾患,但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应该了解颈椎的解剖具有特殊性,其是脊椎中体积最小,但却又是最为灵活的椎节。

其有五个关节,除了和腰椎相同的二个关节突关节和一个椎间盘外,还另有一对钩突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

颈椎关节突关节相对水平,并呈首尾方向排列。

颈椎间盘前凸的曲线允许颈椎的伸屈与侧弯,钩突关节和椎间盘与两侧发出的神经根切线排列对临床症状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由于此种特殊的解剖关系,以致病情错综复杂,加之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极易与其它疾患、尤其是易与邻近组织病变所造成相似症状的疾患相混淆。

此外,椎动脉及其通道,即位于颈椎侧块上的横突孔,加上椎动脉四周丰富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及其随着病变而出现各种奇特的症状就更增加了颈椎病的神秘色彩。

以致常使临床医生,不仅仅是初学者,甚至工作多年的医生也会感到概念不清。

三、颈椎病的自然转归(自然史)颈椎病是因颈椎椎节退变所致,而退变又受制于年龄,其发生率及程度随年龄增加而日益增多,并严重化。

但颈椎退变,并不等于颈椎病,同样即使是伴有症状的颈椎病者,亦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自愈、治愈,当然,也可能加剧。

但其转归究竟走向何方和各占多少比例呢?这就是近年来大家热衷于研究的“颈椎病自然史”。

赵定麟等曾对不同年龄组人群进行随访观察,于30岁前后初次发生颈椎病症状者,在之后的10年中约80%患者并无任何症状,仅20%病人有与颈椎病相关之主诉,其中持续2~3年左右者约占10%,而持续10年以上者不足1%。

但40~50岁初次发病者,在随访时发现其再发率及持续10年左右之病例,则是前者的1.5倍以上,且需要住院治疗者(包括手术)明显为多。

Gore研究亦表明类似结论,其在对200余例初发病者进行10年以上的随访观察;有近80%患者颈痛减轻,其中超半数病例疼痛消失。

由此看来,初发颈椎病症状者的自愈率或治愈率占绝对多数,因此,一旦出现颈椎病症状时,大可不必过于紧张。

不过我国是一个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其绝对发病数仍然相当可观,应引起重视。

四、颈椎病的病因学位于脊柱上端,处于头、胸与上肢之间的颈椎是脊柱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之节段。

因此,自出生后,随着人体的发育、生长与成熟,由于不断地随着各种负荷、劳损、甚至外伤而逐渐出现退行性病变。

其中尤以颈椎间盘,不仅退变过程开始较早,且是诱发或促进颈椎其它部位组织退行性变的重要因素。

如果伴有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则更易发病。

现就其致病因素分述如下:(一)颈椎的退行性变这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有人将本病称之为颈椎间盘病,可见其重要性。

在颈椎椎节诸结构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重要,常被视为“罪魁祸首”,并从椎间盘退变开始演变出一系列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

现将颈椎退变的诸因素分述于后。

【椎间盘变性】由髓核、纤维环和椎体上、下软骨板三者构成的椎间盘为一个完整的解剖形态,使上、下两节椎体紧密相连结,在维持颈椎正常解剖状态的前提下,保证颈椎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

如其一旦开始出现变性,由于其形态的改变而失去正常的功能,以致最终影响或破坏了颈椎骨性结构的内在平衡,并直接涉及椎骨本身的力学结构。

因此,我们将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视为颈椎病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1、纤维环多于20岁开始。

早期为纤维组织的透明变性、纤维增粗和排列紊乱,渐而出现裂纹甚至完全断裂形成肉眼可见的裂隙。

其病变程度和纤维断裂的方向与深度常和髓核的变性程度、压力的方向及强度相一致。

纤维环断裂一般以后侧为多见,此除与该纤维环组织在前方较厚和髓核中心点位置偏后有关外,亦与目前的职业特点有关,当前白领职业的增加,由于需要埋头于屈颈位苦干,尤其是持续时间较长者,以致髓核被挤向后方而增加该处的压应力。

对纤维环的早期变性如能及早清除致病因素,则有可能使其中止发展或恢复。

反之,在压力持续作用下,一旦形成裂隙,由于局部缺乏良好的血供而难以恢复,从而为髓核的后突或脱出提供病理解剖基础。

2、髓核此种富有水分与弹性的粘蛋白(proteoglosis又译为蛋白多糖)组织多在前者变性的基础上而继发变性。

一般多在24岁以后出现,亦有早发者。

由于粘蛋白减少和椎间盘内水份含量之间具有线性关系(linear relationship),以致引起水分脱失和吸水功能减退,并使其体积相应减少,渐而其正常组织为纤维组织所取代,此时髓核变得僵硬,并进一步导致其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

在局部负荷大、外伤多和易劳损的情况下,由于椎间隙内压力的增高而使其变性速度加快。

如此,一方面促使纤维环的裂隙加深;另一方面,变性的髓核有可能沿着纤维环所形成的裂隙而突向边缘。

此时,如果纤维环完全断裂,则髓核可抵达后纵韧带或前纵韧带下方,并可形成韧带下骨膜分离、出血等一系列过程。

变性与硬化的髓核也可穿过后纵韧带裂隙而进入椎管内。

在早期,此种侵入椎管内之髓核为可逆性,可经有效的治疗而还纳;如一旦与椎管内组织形成粘连,则难以还纳。

3、软骨板退变出现较晚。

在变性早期先引起功能改变,以致作为体液营养物交换的半透明膜作用减少。

当软骨板变薄已形成明显变性时,其滋养作用则进一步减退,甚至完全消失。

如此,加剧了纤维环和髓核的变性与老化。

以上三者为一相互关连、相互制约的病理过程,当病变进入到一定阶段,则互为因果,并形成恶性循环而不利于本病的恢复。

【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在颈椎病的早期阶段,由于椎间盘的变性,不仅使失水与硬化的髓核逐渐向椎节的后方或前方位移,最后突向韧带下方,以致在使局部压力增高的同时引起韧带连同骨膜与椎体周边皮质骨间的分离,而且椎间盘变性的本身尚可造成椎体间关节的松动和异常活动,从而更加使韧带与骨膜的撕裂加剧以至加速了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形成。

椎间隙后方韧带下分离后所形成的间隙,因多同时伴有局部微血管的撕裂与出血而形成韧带-椎间盘间隙血肿。

此血肿既可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上的窦-椎神经末梢而引起各种症状,又升高了韧带下压力,因而可出现颈部不适、酸痛、头颈部沉重感等一系列症状。

此时,如果颈椎再继续处于异常活动和不良体位,则局部的压应力更大,并构成恶性循环,使病情日益加剧,并向下一阶段发展。

【椎体边缘骨刺形成】随着韧带下间隙的血肿形成,纤维母细胞即开始活跃,并逐渐长入血肿内,渐而以肉芽组织取代血肿。

如在此间隙处不断有新的撕裂及新的血肿形成,则在同一椎节可显示新、老各种病变并存的镜下观。

随着血肿的机化、老化和钙盐沉积,最后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向椎体前缘的骨赘(或称之骨刺)。

此骨赘可因局部反复外伤,周围韧带持续牵拉和其他因素,并不断通过出血、机化、骨化或钙化而逐渐增大,质地也愈变愈硬。

因此,晚期病例骨赘十分坚硬,尤以多次外伤者,可如象牙般状,从而为手术切除增加了难度,当然也加大了风险机会骨赘的形成可见于任何椎节,但以颈5~6、颈6~7和颈3~4最为多见。

从同一椎节来看,以钩突处先发居多,次为椎体后缘及椎体前缘。

【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颈椎的退变并不局限于椎间盘以及相邻近的椎体边缘和钩椎关节,尚应包括:1、小关节多在椎间盘变性后造成椎体间关节失稳和异常活动后出现变性。

早期为软骨浅层,渐而波及深层及软骨下,最终形成损伤性关节炎。

最后由于局部的变性及其他继发的关节间隙狭窄和骨刺形成而致使椎间孔的前后径及上下径变窄,以致容易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并影响根部血管的血流及脊脑膜返回神经支,从而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症状。

2、黄韧带多在前两者退变基础上开始退变。

其早期表现为韧带松弛,渐而增生、肥厚,并向椎管内突入。

后期则可能出现钙化或骨化。

此种继发性病变虽不同于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症者,但当颈部仰伸时,同样易诱发或加重颈椎病的症状,此主要因该韧带发生皱迭,并突向椎管,致使脊神经根或脊髓遭受刺激或压迫之故。

3、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其退行性变主要表现为韧带本身的纤维增生与硬化,后期则形成钙化或骨化,并与病变椎节相一致。

此种现象不妨将其视为人体的自然保护作用。

由于韧带硬化与钙化后可直接起到局部制动作用,从而增加了颈椎的稳定性,减缓了颈椎病的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恶化。

【椎管矢状径及容积减小】由于前述之诸多原因,首先引起椎管内容积缩小,其中以髓核后突、后纵韧带及黄韧带内陷、钩椎关节和小关节松动及增生为主,这些后天继发性因素在引起椎管内容积缩小的同时,也使椎管矢状径减少,从而构成脊髓及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的直接原因之一。

此时如再有其他局限性致病因素。

例如,髓核脱出、椎节的外伤性位移、骨刺形成及其他占位性因素,均可引起或加重神经受累症状。

(二)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颈椎病与颈椎椎管狭窄症,二者实质上是一对孪生兄弟。

近年来大家已公认,伴有临床症状的颈椎椎管狭窄为一独立性疾患。

(三)慢性劳损【概述】所谓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时值的各种超限活动。

因其有别于明显的外伤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视。

但事实上,其是构成颈椎骨关节退变最为主要的因素,并对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等都有着直接关系。

【慢性劳损的起因】此种劳损的产生与起因主要来自以下三种情况:1、不良的睡眠体位人的一生大约有1/3到1/4的时间是在床上渡过的。

因此不良的睡眠体位因其持续时间长及在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下不能及时调整,则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

张力大的一侧易因疲劳而造成程度不同的劳损,并由椎管外的平衡失调而波及椎管内组织,从而加速了颈椎的退变进程。

所以在临床上常可发现有不少病例的初发症状是在起床后出现的。

2、不当的工作姿势大量统计材料表明某些工作量不大,强度不高,但处于坐位,尤其是低头工作者的颈椎病发病率特高,包括家务劳动者、刺绣女工、办公室人员、打字抄写者、仪表流水线上的装配工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