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

合集下载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试题及详解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试题及详解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7.0分)1.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陶瓷有关知识,掌握相关的硅酸盐产品的生产原料、产品组成、性质以及硅酸盐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A.瓷器着色如雨过天晴,为青色,瓷器的原料高岭矿或高岭土中普遍含有铁元素,青瓷的烧制过程就是将含有红棕色氧化铁的色釉在火里烧,再经过还原形成为青色,此时铁不再是三价铁,而是二价铁,故A错误;B.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材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产品,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故B正确;C.以含硅元素物质为原料通过高温加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制得硅酸盐产品,传统硅酸盐产品包括:普通玻璃、陶瓷、水泥,是用物理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最早的人造材料,一万多年以前,它的诞生使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故C正确;D.陶瓷有日用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化工陶瓷和电瓷、压电陶瓷等,共性为具有抗氧化、抗酸碱腐蚀、耐高温、绝缘、易成型等优点,故D正确。

故选A。

2.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 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 易溶于水及甲苯【答案】B【解析】解:A.含有碳碳双键,所以具有烯烃性质,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A错误;B.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故B正确;C.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有3个原子共平面,该分子中甲基具有甲烷结构特点,所以该分子中所有原子不能共平面,故C错误;D.该物质为有机物,没有亲水基,不易溶于水,易溶于甲苯,故D错误;故选:B。

2019年高考真题全国2卷化学(附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真题全国2卷化学(附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试题卷一、单选题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2.已知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3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PO−数目为0.1N AB.1 L 0.1 mol·L−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34C.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D.48 g正丁烷和10 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3.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半径:W<XB.常温常压下,Y单质为固态C.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Z<W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4.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A .AB .BC .CD .D 5.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正确表达反应颜色变化的是A .向CuSO 4溶液中加入足量Zn 粉,溶液蓝色消失Zn+CuSO 4Cu+ZnSO 4 B .澄清的石灰水久置后出现白色固体Ca(OH)2+CO 2CaCO 3↓+H 2O C .Na 2O 2在空气中放置后由淡黄色变为白色2Na 2O 22Na 2O+O 2↑D .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足量FeCl 3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3Mg(OH)2+2FeCl 32Fe(OH)3+3MgCl 26.绚丽多彩的无机颜料的应用曾创造了古代绘画和彩陶的辉煌。

硫化镉(CdS)是一种难溶于水的黄色颜料,其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图中a 和b 分别为T 1、T 2温度下CdS 在水中的物质的量浓度B .图中各点对应的K sp 的关系为:K sp (m)=K sp (n)<Ksp (p)<K sp (q)C .向m 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a 2S 固体,溶液组成由m 沿mpn 线向p 方向移动D .温度降低时,q 点的饱和溶液的组成由q 沿qp 线向p 方向移动7.分子式为C 4H 8BrCl 的有机物共有(不含立体异构)A .8种B .10种C .12种D.14种二、推断题8.环氧树脂因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绝缘性能以及与各种材料的粘结性能,已广泛应用于涂料和胶黏剂等领域。

2019年高考化学真题及解析(全国卷Ⅰ卷)

2019年高考化学真题及解析(全国卷Ⅰ卷)

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一、选择题1.(2019·长郡中学高三月考)科学家从化肥厂生产的(NH 4)2SO 4中检测出组成为N 4H 4(SO 4)2的物质。

经测定,N 4H 4(SO 4)2易溶于水,在水中以SO 2-4和N 4H 4+4两种离子形式存在。

植物的根系极易吸收N 4H 4+4,N 4H 4+4遇到碱时会生成一种形似白磷的N 4分子,N 4分子不能被植物吸收。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N 4与N 2互为同系物 B .14N 与14C 互为同位素C .N 4H 4(SO 4)2与草木灰混合使用,可增强肥效D .在反应8NH 3+4CsOH===N 4+4CsNH 2+6H 2+4H 2O 中,每生成5.6 g N 4时转移1.2 mol 电子2.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A.FeCl 2−−−→点燃FeCl 2→NaOHFe(OH)2B.S 2O −−−→点燃2SO 22H O −−−→H 2SO 4 C.CaCO 3−−−→高温CaO 2SiO −−−→高温CaSiO 3 D.NH 32O −−−→催化剂NO 2H O−−−→HNO 3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类回收垃圾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B.石油分馏得到的汽油、煤油和柴油都是混合物 C.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D.聚乙烯塑料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其化学式为22CH CH = 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 大理石与醋酸反应:CO 32-+2CH 3COOH==2CH 3COO -+H 2O+CO 2↑B. 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制氯气的反应:MnO 4-+4Cl -+8H +==Mn 2++2Cl 2↑+4H 2OC. 漂白粉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气体:SO 2+H 2O+ClO -=SO 42-+Cl -+2H +D. 氢氧化钠溶液与过量的碳酸氢钙溶液反应:OH -+Ca 2++HCO 3-==CaCO 3↓+H 2O 5.控制变量是科学研究重要方法。

2019年高考化学真题及解析(全国卷Ⅰ卷)

2019年高考化学真题及解析(全国卷Ⅰ卷)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如图为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

已知a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是次外层电子数目的一半,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元素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b的弱B.元素a的原子半径比d的大C.元素a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D.元素a的单质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答案2.下列关于砷(As)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第一电离能:As<Se ,电负性As<SeB. 在AsCl 3分子中,砷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数均为8C. 砷酸的酸性比亚砷酸强,且砷酸钠溶液呈碱性D. AsH 3的VSEPR 模型为三角锥形,其中As 原子采取sp 3杂化 3.CH 4与Cl 2生成CH 3Cl 的反应过程中,中间态物质的能量关系如下图所示(Ea 表示活化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已知Cl 是由2Cl 在光照条件下化学键断裂生成的,该过程可表示为:B. 相同条件下,E a 越大反应速率越慢C. 图中,其大小与1a E 、2a E 无关D. 4CH 转化为3CH Cl 的过程中,所有C-H 发生了断裂 4.以下同学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A. B. C. D .5.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8 g H2O、D2O组成的物质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0N AB. 1 mol白磷分子(P4)中含有的P—P键的数目为6N AC. 0.1molNaCl中含有0.1N A个NaCl分子D. 在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中,每生成32g O2转移的电子数为N A6.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A. 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B. 加蒸馏水C. 滴加少量CuSO4溶液D. 不用铁片,改用铁粉7.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 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C. 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也是有规律,即布朗运动D. 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8.锂—铜空气燃料电池(如图)容量高、成本低,该电池通过一种复杂的铜腐蚀“现象”产生电力,其中放电过程为:2Li+Cu2O+H2O =2Cu+2Li++2O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放电时,当电路中通过0.1 mol电子的电量时,有0.1molLi+透过固体电解质向Cu极移动,有标准状况下1.12L氧气参与反应B.整个反应过程中,氧化剂为O2C.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u2O+H2O+2e-=2Cu+2OH-D.通空气时,铜被腐蚀,表面产生Cu2O9.烃是()A. 含有C、H元素的有机物B. 含有C元素的化合物C. 仅由C、H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D. 完全燃烧只生成CO2和H2O的化合物10.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0.6 g Na2CO3溶于水后水解出的OH-数多于0.1N AB.22.4 L(标准状况)NH3含有的质子数为10N AC.90 g草酸(乙二酸)中含有的羧基数为N AD.1 mol C2H5OH与 1 mol CH3COOH在浓硫酸、加热下反应生成的CH3COOC2H5分子数为N A11.在第n电子层中,当它作为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时,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与n-1层相同,当它作为原子的次外层时,其电子数比n +1层最多能多10个,则此电子层是( )A.K层B.L层C.M层D.N层1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A.侯氏制碱法:Na++NH3+CO2+H2O=NaHCO3↓+NH4+B.向NaAlO2溶液中滴加NaHCO3溶液:AlO2-+HCO3-+H2O=Al(OH)3↓+CO32-C.氧化铁与足量的HI溶液反应:Fe2O3+6H++2I-=I2+2Fe2++3H2OD.已知酸性的强弱:H2CO3>HCN>HCO3-,则向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时:2CN-+CO2+H2O=2HCN+CO32-13.国庆期间对大量盆栽鲜花施用了S-诱抗素制剂以保证鲜花盛开,S-诱抗素的分子结构如图。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充分体现新时代高考命题主题思想,落实“四层四翼”(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评价要求;精选试题情境,呈现真实素材,展示科技成果,助推教育改革。

命题新而脱俗,取材精且隽永。

一、表述更准确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点评】这里“……青色,来自氧化铁”,用“来自”显然不妥,因为瓷器中的青色就是瓷土中的氧化铁经高温反应生成了FeO等而造成的。

氧化铁是红棕色粉末,高温条件下可发生分解:Fe2O3Fe3O4 FeO 黑色黑色当黏土中有还原剂或硅铝酸盐存在时,这种转化温度会大为下降。

显然瓷器的青色是“来自氧化铁”但不是氧化铁的颜色显示出来的。

因此试题的“……青色,来自氧化铁”最好改为“……青色是氧化铁体现的”28.(14分)水煤气变换[CO(g)+H2O(g)H2(g)+CO2(g)]是重要的的化工过程,主要用于合成氨、制氢以及合成气加工等工业领域中。

回答下列问题:(1)Shibata曾做过下列实验:①721℃时使纯H2通过过量CoO(s),CoO(s)部分被还原为Cs(s),平衡后H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50;②在同一温度下用CO还原CoO(s),平衡后气体中CO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192。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还原CoO(s)为Cs(s)的倾向是CO__H2(填“大于”或“小于”)。

(2)721℃时,在密闭容器中将等物质的量的CO(g)和H2(g)混合,采用适当的催化剂进行反应,则平衡体系中H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_(填标号)。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评论分析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评论分析

精选试题情境素材深化高考内容改革----2019 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2019年高考化学积极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握新时代的育人方向,落实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选取古代化工方面的优秀成果和我国化学工作者在化学领域的科研成就, 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和奋斗拼搏精神,实现良好的选拔功能和积极的育人效果。

持续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全面落实“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精选试题情境,呈现真实问题,加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彰显教育改革的鲜明导 向。

1精选情境,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1.1选取我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典籍中有关情境,增强文化自信高考化学试题自觉传承我国科学文化,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和技 物质鉴别等古代化学技术方面的成果, 展示中华优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 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陶瓷是中国的名片。

理科综 I 卷第7题以陶瓷性质为载体,考查硅酸盐的物理化 合 学性质;尤其对“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的考 查, 一方面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中化学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常见化合物性质的掌握情况。

1.2呈现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增强科技成就感对于超导材料的研究我国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

自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的研究团队致力于发展高临界温度铁基超导体, 于顶级刊物《Nature 》刊载的 一种化合物的晶体及相关化合物为载 体,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 理科综合II 卷第 果。

35 题的文献来源Sm-Te-As-0-F 铁基化合物的超导体。

试题以该铁基超导考查原子结构、 分子结构、 分子间力和氢键以及晶体结 构等核心知识点,体现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 力。

理科综合I 卷第35题以我国科学家在顶级刊物 Nature 》发表的“双相纳米高强度《 镁合金的方法”为情境,给出拉维斯相的MgCu2晶体结构,考查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能级、化 合物中成键原子的轨道杂化形式、分子构型、晶体结构及其性质等内容。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评论分析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评论分析

--精选试题情境素材深化高考内容改革----2019 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2019 年高考化学积极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握新时代的育人方向,落实新时代的选取古代化工方面的优秀成果和我国化学育人要求,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实现良好的选拔功能工作者在化学领域的科研成就,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和奋斗拼搏精神,全面落实“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和积极的育人效果。

持续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系的要求,精选试题情境,呈现真实问题,加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彰显教育改革的鲜明导向。

1精选情境,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1.1 选取我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典籍中有关情境,增强文化自信高考化学试题自觉传承我国科学文化,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和技物质鉴别等古代化学技术方面的成术创新思想,选取我国古代的陶瓷制展示中华优果,造、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献,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I 卷第7 题以陶瓷性质为载体,考查硅酸盐的物理化陶瓷是中国的名片。

理科综学合性质;尤其对“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的考查,一方面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化学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常见化合物性质的掌握情况。

1.2 呈现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增强科技成就感对于超导材料的研究我国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

自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的研究团队致理科综合II 卷第取得举世瞩目的成35 力于发展高临界温度铁基超导体,果。

题的文献来源于顶级刊物《Nature 》刊载的一种Sm-Te-As-O-F 铁基化合物的超导体。

试题以该铁基超导化合物的晶体及相关化合物为载体,考查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分子间力和氢键以及晶体结构等核心知识点,体现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理科综合I 卷第35 题以我国科学家在顶级刊物Nature 》发表的“双相纳米高强度《镁MgCu 合金的方法”为情境,给出拉维斯相的晶体结构,考查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能级、化 2合物中成键原子的轨道杂化形式、分子构型、晶体结构及其性质等内容。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评价与质量分析报告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评价与质量分析报告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试题评价与质量分析报告一、试题总体评价我省2019 年高考采用的是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试题。

化学试题认真贯彻“五育并举”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化学学科特色,以化学领域的真情实景为载体,着重考查学生在真实的科研背景下和实际的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试题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一)试题结构2019 年全国Ⅱ卷理综化学试卷,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整体结构依然是7+4 形式,Ⅰ卷7 道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6 分,共计42 分;Ⅱ卷3 道必考非选择题,共计43 分,2 道选考非选择题,任选一道题作答,计15 分。

全卷总分100 分,占理科综合全卷的三分之一。

必考内容为化学必修1、必修2 和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考内容为二选一,考查内容为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二)考点分布2019、2018、2017 年高考全国Ⅱ卷理综化学试卷知识点对比(三)试题特点2019 年高考化学全国卷命题积极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握新时代的育人方向,落实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试题选取古代化工方面的优秀成果,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选取我国化学工作者在化学领域的科研成就,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和奋斗拼搏精神,实现良好的选拔功能和积极的育人效果。

持续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全面落实“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理念,精选试题情境,呈现真实问题,加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彰显教育改革的鲜明导向。

1、挖掘古代文化信息,根植爱国情怀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新物质或加工天然物质和认识自然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全国高考化学试题自觉地传承科学文化,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思想,选取我国古代化学技术方面的成果设置情景,展示了中华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9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2019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不同阶段的侧重点
一轮:深挖教材思维模型。
三轮:模拟演练,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强化 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考查信息获取及加工能力。例 如:原理题中的量化数据关系、流程题中的转化流程信息 以及陌生方程式书写中给的反应信息等。
全国卷 化学试题特点
三、形式多样,数据详实,测评学科关键能力
3、证据具体详实,考查逻辑推理能力。证据推理是逻辑推 理能力在化学中的体现,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证据,对物质的 组成、结构及性质变化进行分析推理,揭示数据和现象的本 质特征。例如:原理题中基于数据的推理、实验题中基于实 验现象的推理以及陌生方程式书写和元素周期律选择题中 基于规律的推理。
2019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浅析
全国卷 化学试题特点
近几年高考化学命题一直在贯彻落实发展素质 教育和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考查要求,以高考 评价体系为依托,选取各种类型的情景素材,通过 科学规范的试题设计,考查考生信息获取及加工能 力、推理论证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试题能够区 分不同类型的考生,贯彻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落实了“基础 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有助 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
理的应用; 较,利用盖
化学平衡常 数、溶度积
斯定律书写 热化学反应 方程式,转
常数的计算; 化率和化学
离离子方程
平衡常数的 计算,平衡
式的书写 移动原理的
(氧化还原 应用,转化
反应与非氧 化还原反应)
率比较,焓 变的判断。
热能与化学 能的相互转 化、热化学 方程式的含 义,利用盖 斯定律书写 热化学反应 方程式,化 学反应速率、 活化能的概 念、转化率 和化学平衡 常数的计算, 平衡移动原 理的应用。

2019全国一卷化学解析

2019全国一卷化学解析

2019全国一卷化学解析一、试卷整体评价2019年全国一卷化学试卷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题目难度适中,既注重了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又强调了对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察。

试卷整体风格与往年大致相同,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题,内容覆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多个领域。

二、各个题型分析1. 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3分,共36分。

题目涉及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等多个方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深度。

解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意,找出解题的关键点,并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解答。

2. 填空题:共7个小题,每空1-2分,共33分。

题目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解答。

解题时要注意把握题目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认真分析题目中所给出的信息,找出解题的关键点,并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回答。

3. 实验题:共3个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题目涉及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实验设计、实验分析等多个方面,既注重了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又强调了对实验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察。

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并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回答。

三、考点分析1. 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试卷中多个题目都涉及到了化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如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等,这些知识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也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计算等多个方面。

这些题目不仅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还要求考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备考建议1. 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复习: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掌握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

2. 加强实验能力的训练: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熟悉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2019高考全国Ⅰ卷化学试题解析

2019高考全国Ⅰ卷化学试题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化学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粘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A 项氧化铁即三氧化二铁,红棕色。

瓷器青色一般不来自氧化铁。

故A错。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答案】B【解析】分子中存在双键,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错;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B正确;分子中存在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C错;分子中碳原子数较多,且不存在亲水基团所以不易溶于水,D错。

9.实验室制溴苯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Na2CO3的作用是吸收HBr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答案】D。

【解析】溴苯常温下为液体,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分液,得到无色的溴苯。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向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为少量HCl 气体分子在253K 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冰表面第一层中,HCl 以分子形式存在B .冰表面第二层中,H +浓度为5×10-3mol ·L -1(设冰的密度为·cm -3)C .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D .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H ++Cl - 【答案】D 。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答案解析(全国3卷)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答案解析(全国3卷)

2019年全国卷Ⅲ高考化学试题解析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
B.铝合金大量用于高铁建设
C.活性炭具有除异味和杀菌作用
D.碘酒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
【答案】C【解析】A、硅是半导体,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A正确;
B、铝合金硬度大,可用于高铁建设,B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除异味,但不能杀菌消毒,C错误;
D、碘酒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D正确;
2.下列化合物的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的是
A.甲苯
B.乙烷
C.丙炔
D.1,3−丁二烯
【答案】D【解析】A、甲苯中含有饱和碳原子,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A不选;
B、乙烷是烷烃,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B不选;
C、丙炔中含有饱和碳原子,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C不选;
D、碳碳双键是平面形结构,因此1,3-丁二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选3.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我10,X与Z同族,Y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次外层电子数,且Y原子半径大于Z。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熔点:X的氧化物比Y的氧化物高
B.热稳定性:X的氢化物大于Z的氢化物
C.X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
D.Y的单质与Z的单质均能溶于浓硫酸
【答案】B【解析】Y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次外层电子数,由于均是主族元素,所以Y的。

2019年高考全国I卷化学试题详解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I卷化学试题详解评析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答案】A
【分析】
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 性质,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握物质性质、反应与用途为解答的关键。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D.易溶于水及甲苯
【答案】B
【分析】
2-苯基丙烯的分子式为C9H10,官能团为碳碳双键,能够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加聚反应。
反应原理综合题
工艺流程图题:物质的制备
35
物构,合金材料“铝坚”
物构:锂的结构与性质
物构:钾和碘的结构和性质
物构:锗的结构与性质
36
有机,药物中间合成体
有机:高分子膨胀剂的制备
有机:有机光材料的制备
有机:多糖合成聚酯类化合物
四、试题解析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综上,2019年高考考察的知识点与往年保持一致,考察方式比较新颖,在保持往年考察的题型和覆盖面的同时,出现一些新的题型,考察学生的提取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与往年相比依旧是稳中有变,综合考察。
三、近四年考点分布
2019

高考化学真题试题评析分析

高考化学真题试题评析分析

高考化学真题试题评析分析高考化学是高考科目之一,对于广大高中生来说,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极具挑战性。

一直以来,高考化学试题都备受关注,学生们在备考时也都会认真分析历年真题,以期更好地备考。

下面就来针对近几年的高考化学真题进行评析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试题特点,提高备考效率。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2019年全国卷的高考化学试题共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

在选择题部分,试题设置相对均匀,涵盖了化学的基本知识点和计算题型。

其中,有一道题是关于有机物的衍生物命名,考查了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的掌握。

这类题目在高考中常见,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方法。

另外,2019年的高考化学试题还包括了一道化学方程式平衡题,考查了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这类题目往往需要考生清晰地理解平衡反应的规律,掌握计算平衡常数和判断平衡位置的方法。

在非选择题部分,2019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有一道题要求学生利用化学计量方法计算反应物质量的问题,考查了学生对化学计量的掌握和计算能力。

此外,还有一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应用,要求学生分析反应物的氧化还原态,判断反应类型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这类题目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需要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总体来看,2019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涵盖了多个知识点,既考查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试题设置有助于检验学生的全面素质,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能力的综合提升。

2020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2020年全国卷的高考化学试题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调整,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在选择题部分,试题设置更贴近生活和实际应用,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和理解。

比如,一道题目涉及了盐的制备和性质,要求学生根据反应条件判断盐的性质。

这类题目需要学生综合考虑反应条件、物质性质等因素,分析问题并给出合理解释。

2019高考全国Ⅰ卷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9高考全国Ⅰ卷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化学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粘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A 项氧化铁即三氧化二铁,红棕色。

瓷器青色一般不来自氧化铁。

故A错。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答案】B【解析】分子中存在双键,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错;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B正确;分子中存在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C错;分子中碳原子数较多,且不存在亲水基团所以不易溶于水,D错。

9.实验室制溴苯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Na2CO3的作用是吸收HBr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答案】D。

【解析】溴苯常温下为液体,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分液,得到无色的溴苯。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向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g·cm-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Cl-【答案】D。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呈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特点,很好地落实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总体难度比去年有所增加。

试题重视基本概念、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考查,试题将化学知识与信息,以数据列表、实验装置、结构模型、工艺流程图、电化学装置等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坚持能力立意,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对考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立足基本知识与方法,突出了化学学科价值、学科核心素养与能力的考查,让学生从"解题"中学会"解决问题",并能联系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二、试卷的五个显著特点1.试题素材背景丰富,蕴含育人情怀试题素材选取角度广,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思想,选取我国古代的陶瓷制造、物质鉴别等古代化学技术方面的成果及近年来取得的重大创新科技成果为背景。

既能体现学科特色,关注学科发展,又能贴近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实际。

通过多样化的背景素材,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考生在解答试题中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发挥试题的育人情怀,突出立德树人。

如第7题以陶瓷性质为载体,考查硅酸盐的物理化学性质,尤其A选项对“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的考查,一方面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化学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铁的氧化物性质的掌握情况。

第35题以我国科学家在顶级刊物《Nature》发表的“双相纳米高强度镁合金的方法”为情境,给出拉维斯相的晶体结构,考查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能级、化合物中成键原子的轨道杂化形式、分子构型、晶体结构及其性质等内容。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很多是以学术专著、科技期刊、会议论文、技术专利等资料为素材背景编写的。

以这些文献为基础命制的试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让学生通过试题情境认识化学学科价值,从而增长知识。

2019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

2019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

2.规范备课组集体备课体制,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 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扎实开展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共 同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统一进度、统一思想,明确每位 老师负责收集资料、编写练习的板块,发扬团队精神,团结 协作,形成合力,实现资源共享,备课组成员加强沟通,互 相听课,经常性开展各成员间的互相探讨活动,提高备课效 率和课堂教学效率。积极参加学校和各级教研室组织的各种 活动,如公开课、示范课,并认真做好记录,以便在评课时 能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一、全卷考查,覆盖更加全面
由模块占比可知,整套试卷与往年相比,在试卷结构、试 题和考点分布上有所变化,所幸变化并不很大,学生平时 的学习足以应对。
二、试题特色:选择题难度提高,填空题稳中出奇
1.选择题:
第7题和第8题相对简单,第10题和12题考法新颖,与 我们所认为的“常理”有所不同,需要根据题目实际来 分析选项。第9题和11题比较中规中矩,都是高三反复 练习的内容,细心即可解决。第13题考查位-构-性的 关系,考查形式与以往不同,难度有所提升,对综合 能力要求较高,需要细心审题。
第二,提供多样化的题干信息,考查信息获取及加工能力。 例如第26题和27题,要求学生分析工艺流程题中的物质变化和 操作、反应条件和工艺参数等信息,结合元素化合物性质和化 学反应原理等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四、备考建议
1.注重平时积累,很多知识就是平时接触到的,多积累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2.注重拓展科学视野,高考试卷会出现很多新情景、新 名词、新形式,所以平时应加强知识的拓展,在考试遇 到时就不会措手不及。 3.调整考试心态,考试的时候不要因为碰到不常见的名 词就无从下手,基本的核心知识点是不会变的,所以放 平心态,打好基础,掌握好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应对 考试。

2019高考全国Ⅱ卷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9高考全国Ⅱ卷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9年高考全国卷II化学试题解析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而蛋白质是高分子,蚕丝属于天然纤维,因此A、B正确。

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烃,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因此C正确。

蜡是烃(碳氢化合物),不属于高级脂肪酸酯,也不是高分子聚合物,因此D错误。

此题精选古代诗句的有关情景,与前几年高考题相映成辉,体现了传承精神,考查了油脂,蛋白质,石油分馏产物的概念和性质,属于较容易题目。

8.已知N A是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3g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B.1 L 0.1mol·L-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PO43-数目为0.1N AC.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D.48g正丁烷和10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答案:B解析:3g3He为1 mol质量数为3,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因此1mol3He的中子数为1N A,因此A 正确。

磷酸钠溶液中PO43-要水解,因此PO43-数目应小于0.1N A,根据物料守恒知N(PO43-)+N(HPO42-)+N(H2PO4-)=0.1N A,因此B错误。

K2Cr2O7中Cr元素为+6价,因此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3×2N A=6N A,因此C正确。

48g正丁烷为48/58mol,10g异丁烷为10/58mol,无论正丁烷还是异丁烷共价键数均为13,因此该混合物共价键数目为13N A,因此D正确。

阿伏伽德罗常数作为化学中常用的基本物理常数,是高考永恒不变的话题,本题综合考查原子结构,盐类水解,氧化还原,化学键的知识,涵盖了高中化学部分核心知识,属于容易题目。

官方发布!普通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

官方发布!普通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

官方发布!普通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官方发布!2019年普通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一、坚持立徳树人,传承优秀科技文化1.呈现中国成就,传递爱国情怀通过试题素材、考核知识点以及情景设置等角度,着力引导考生关注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挖掘历史文献和顶级科研论文的合适资料,以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编制试题,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引导青年学生热爱化学,为国奉献。

例如I卷以我国古代由砷矿提取三氧化砷技术为背景考查元素化合物分离基本操作方法;II卷以我国科学家在《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世界上首个五氮阴离子化合物为题材考查物质结构基础理论。

2.渗透研究过程,激发科学精神对于苯结构的阐释和研究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过程。

I卷第8题以3个分子式均为C6H6的化合物展开设问。

这三种物质结构是19世纪中后期,三位化学家提出苯的三种结构。

包括1865年由化学家凯库勒提出的凯库勒式,1867年由杜瓦提出具有双环结构的杜瓦苯。

1869年拉敦保格提出来的三棱柱结构。

由于凯库勒结构比较符合苯的化学性质,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这结构还不能解释苯的某些性质,所以在凯库勒之后仍有一些科学家继续探索研究苯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这道试题设置质的科学,通过日益发展的合成技术,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农药、化肥、医药和种类繁多的新材料等等。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编制正是从化学科学这一特点出发,牢牢把握化学应用性在学习化学中有力杠杆作用,广泛联系实际创设化学应用情景,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

例如,今年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中,所运用实际情景主要有新材料制备、废物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有机新物质和新药物合成、无机化工生产以及新技术性能源等。

这些试题均要求学生将基础化学、基本化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解决工业生产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
一、坚持立徳树人,传承优秀科技文化
1.表现中国成就,传递爱国情怀
通过试题素材、考核知识点以及情景设置等角度,着力引导考生
注重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挖掘历史文献和科研论文的合适资料,以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我
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编制试题,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人类发展
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引导青年学生热爱化学,为国奉献。

例如I卷以
我国古代由砷矿提取三氧化砷技术为背景考查元素化合物分离基本操
作方法;II卷以我国科学家在《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世界上首个
五氮阴离子化合物为题材考查物质结构基础理论。

2.渗透研究过程,激发科学精神
对于苯结构的阐释和研究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过程。

I卷第8题以3个分子式均为C6H6的化合物展开设问。

这三种物质结构是19世
纪中后期,三位化学家提出苯的三种结构。

包括1865年由化学家凯库
勒提出的凯库勒式,1867年由杜瓦提出具有双环结构的杜瓦苯。

1869
年拉敦保格提出来的三棱柱结构。

因为凯库勒结构比较符合苯的化学
性质,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这结构还不能解释苯的某些性质,所以在
凯库勒之后仍有一些科学家继续探索研究苯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这道试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尊重物质化学性质的事实和证据,不迷
信已有的研究成果,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健全考查体系,科学选拔优秀人才
1.落实大纲修订思路,考查必备知识内容
2016年底对高考化学大纲实行了修订,完善了考核目标和考查内容。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的设计贯彻大纲修订的指导思想,通过科学设
计试卷结构,落实考查目标和考查要求。

首先是落实考查学科的必备
知识和方法。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既有自己的科学体系,又有与
之适合的学习方法。

中学化学中的基本理论体现在化学反应原理和物
质结构理论两个层面,以两大理论为指导,学习常见无机物和有机物
的组成、结构、反应和应用。

必备知识内容,包括熟悉最为基本化合
物的性质和反应及其相互转化规律,化学反应原理和结构知识的精髓,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设计思想。

调整了模块的设置,看似删
去了化学与技术模块,实际上是将几个模块内容融合一起命制试题,
考查学生综合使用学科知识的水平。

例如Ⅰ、Ⅲ卷13题均以电解质溶
液平衡为题材,表现平衡数据关系图,增大考查学生使用平衡原理、
元素知识综合分析问题水平。

2.表现真实化学问题,考查应用实践水平
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并且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
能源科学等联系紧密,是这些科学的基础;化学又是一门创造新物质的
科学,通过日益发展的合成技术,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农药、化肥、医
药和种类繁多的新材料等等。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编制正是从化学科学
这个特点出发,牢牢把握化学应用性在学习化学中有力杠杆作用,广
泛联系实际创设化学应用情景,引领学生准确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和
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理解化学学科的价值。

例如,今年考试中心命
制的试卷中,所使用实际情景主要有新材料制备、废物综合利用、环
境保护技术、有机新物质和新药物合成、无机化工生产以及新技术性
能源等。

这些试题均要求学生将基础化学、基本化学原理和方法使用
到实际生产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解决工业生产的问题。

3.创新试题情境素材,探索创新意识考查
在化学学科领域,创新思维的水平形式包括合成新物质、阐释反
应机理或新的结构理论、发现新的合成方法以及应用新的分析测试技
术等。

今年的高考化学对创新思维水平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推理实验现象、设计合成路线、阐释结构与性质的规律三个方面:①对于推理实
验现象的考查,基本思路是给出探究目的和装置等,要求学生根据物
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检查药品并推测实验中的现象。

例如III卷26题探究硫酸亚铁的分解产物,并通过残留物的颜色推理
分解的产物,并通过选择品红和硝酸钡等试剂实行验证推理。

②对于
合成路线的设计,是以有机化合物为考查载体,要求考生对于给定的
目标有机物,利用逆合成分析方法解析目标有机物,将其分解为题目
提供的简单有机物,将已经学过的反应和题目给出的反应信息相结合,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合成路线。

例如I卷36题“设计用环戊烷和2-丁炔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

③阐释结构与性质的规律,要求能根据给
出的物质性质数据或者图表,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总结物质结构与
性质之间关系及变化规律。

例如III卷35题要求学生分析二氧化碳、
氢气、甲醇和水沸点从高到低的顺序,并阐释沸点高低的原因。

三、体现学科价值,灌输绿色化学思想
化学是一门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学科,并且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相融合产生了诸多的交叉学科;化学又是一门创造新物
质的科学,通过化工生产和日益发展的合成技术,为人类社会提供了
农药、化肥、医药和种类繁多的新材料等等。

化学知识和理论是实施
化工生产、环境保护和新材料、新物质合成制备的技术储备和理论支撑。

全国化学试题均设计了化学与生活试题,分别从合成纤维(Ⅰ卷)、健康化学(Ⅱ卷)、环境化学与环境保护(Ⅲ卷)等领域设计考核知识点,让学生全面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化学的价值
和功能。

试题选材设计废弃物品综合利用,体现化学变废为宝的神奇
魅力,实验过程注重尾气吸收,使学生牢固树立绿色化学和环保理念。

如II卷中的水中溶氧测定实验、Ⅲ卷中的由砷废渣制取砷酸盐等,均
体现环境保护和废物利用的绿色化学思想。

四、增强难度调控,积极引导教学
对于理科综合卷中的化学试题,根据使用省份的特点,采用基本
相同的内容和试卷结构设置,不同的问题设计思路,考查不同类型和
层次的学生。

为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将与数学计算相关的内容的
考查重点放在化学原理以及化学概念上。

对于氧化还原的计算,重点
放在方程式的配平和物料关系上。

将晶体相关计算放在晶胞的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