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 王崧舟
王崧舟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王崧舟: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12月23——25日,我有幸随常州市小学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老师们一起,赴浙江杭州参加了第二届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八大核心”与课堂落实专题研讨会活动,本次活动内容比较集中,主要是以讲座形式呈现在学员们面前。
记忆犹新的是王崧舟老师为我们做的《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的精彩讲座。
王老师不仅从理论层面建构,更用鲜活案例生动诠释语文核心素养。
他以人教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珍珠鸟》《花钟》三课为例,分别从“语感”、“文感”和“境感”三个方面阐述“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他提醒一线的老师们“请把小说教成小说,请把散文教成散文,请把诗歌教成诗歌”。
他特别提出,在“三感”中,境感是最难而又最容易被忽视,境感如同人之经络,一旦解剖就是死亡,最值得呵护。
以下是王老师讲座的重点内容,我又在网上查找了一些关于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供大家学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
”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
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
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
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王崧舟

1.蛇麻花大约在凌晨三点 钟独展风姿。 2.淡雅的蒲公英大约在早 晨五时展开美丽的笑脸。 3.“十一点公主”伯利恒 之星大约在十一时左右为 人们献上动人的容貌。 4.紫茉莉大约在下午五点 花蕾初绽,吐出迷人的芳 香。 5.待宵草大约在晚上八点 心花怒放。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
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
生2:我印象中的珍珠鸟是一对一对生活在一起的,父母俩生了一 个孩子,也是红嘴红脚,灰兰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 白点,整个身子好象一个蓬松的球儿,细腻的绒毛摸上去软绵绵的, 很舒服。大鸟胆子很小,常常躲在笼子里,不敢大声鸣叫。小鸟却胆 子很大,敢在屋子里飞来飞去,而且还敢站在主人的肩膀上睡觉呢。 谁不喜欢这样又美丽又淘气、又活泼又机灵的鸟呢?
⒀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 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珍珠鸟呢?
⑸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 ⑼我不管它。 ⑽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⑾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⒀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人与鸟的关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出自《台湾2015学年度学科能力测验语文考科试题》
1. 依据诗意,作者感到被“啮咬”、“绞伤”的原 因,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是:
花是无声的音乐/果实是最动人的书籍/当它们在 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 地啮咬,绞伤/庭中便飞散着我的心的碎片/阶下就响 起我的一片叹息(杨唤《花与果实》)
(A)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唐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B)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晋 陆机《赴洛》) (C)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 李清照《一剪梅》》) (D)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宋 柳永《八声甘州》)
学习《王崧舟老师的讲座》体会

学习《部编版语文教材如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体会扶余市增盛镇中心小学王富玲听了王崧舟老师讲座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这次的讲座又是围绕着当新最新最热的核心素养展开,使我很有收获。
王老师在部修人教版教材中从理论层面建构,更用鲜活案例生动的诠释了核心素养。
王崧舟老师将语文核心素养分成四个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其他三方面的基础,背景以及最终的目标。
部编版教材解决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问题和策略问题,为防止过度操练,他们是“隐在”的而非“显在”的。
“隐在”系统1.单元导语2.选文系统3.课后练习4.语文园地“显在”策略1.一课一得2.得不离境3.三位一得4.得得相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国家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为更好地落实语文目标,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推广使用,充分地体现出了国家的意志,和以往的语文教材相比,统编版语文教材立意高、选文更加精且编排也更加美,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还令语文教育工作者耳目一新。
强化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使用效果,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是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而想要有效地使用统编版教材,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优化教学实践,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针对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进行探究分析,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客观、准确地认识并把握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早已提出:“虽有佳肴,弗知其味;虽有至道,弗知真善。
”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深入挖掘教材,研读教材,让语文教学真正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会落到实处,语文教学改革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叙事性课文的教学策略——以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实录为例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2021年1月第1期Jan. 2021No. 1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叙事性课文的教学策略——以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实录为例张璐,任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摘 要:叙事性课文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极大的比重,第一学段以童话类为主,第二学段以叙事散文为主,第三学段以小说为主,但目前的阅读教学,尤其是第三学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该文以全国语文名师王崧舟执教的《慈母情深》教学实录为例,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入手来探讨 小学叙事性课文的教学策略:朗读法夯实语文能力;关键词法发展语文思维;读写(说)结合法整合语文品格。
关键词:核心素养;叙事性课文;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02 (2021 )01 -0038 -05一、课例背景介绍叙事性课文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应合理地开发其文本的教学价值①。
叙事性 课文范围广泛,第一学段以童话类为主,第二学段以叙事散文为主,第三学段以小说为主,因此对叙事性课文 教学策略的探讨就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统编教材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时采纳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教 师备课、教学,都应该体现学科核心素养②。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 的一个重要理念,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③。
王宗海 老师从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探讨了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包括 语文过程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感)、语文兴趣、语文习惯、语文品格④。
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审视当前小学叙事性课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发 挥朗读对于语言积累的作用;没有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自主阅读效果差;读写结合没有找到真正的契 合点,学生既没有从阅读中学会写作,也没有通过写作进行更深入的阅读。
王崧舟老师:《如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王崧舟老师的《如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讲座,解决了我的教学困扰,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王老师明晰了语文素养的真正含义,他指出,语文要素,实质是语文学习要素,关键在“要”字上。
它是语文学习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重要方法和基本习惯。
语文要素,主要涉及阅读和习作两个板块,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所设定的语文要素同时指间阅读学习要素和习作学习要素。
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既有区别,更有联系。
不仅一个单元肉部阅读学习要素和习作学习要素有密切关联,单元与单元之间、学段与学段之间的语文要素同样有着密切关联,最终形成一个指间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要素体系。
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在单元建构中虽然属手双线并进,但两者绝非两股道上跑的车,而是单元学习目标的一体两面。
人文主题是语文要素得以表现的肉容,语文要素是人文主题赖以存在的形式。
他将落实语文要素归结为以下几点:把握单元语文要素的内涵、关注不同语文要素的联系、梳理单元每篇课文的任务、明确该篇课文的独当之任。
并以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为课例,进行了把握单元语文要素的内涵的深刻剖析。
并把三年级语文的个别单元进行了总结。
如:三上: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下:第三单元: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三下:第四单元: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王老师提出:落实语文素养要注意以下几点:跟一段话的主要意
思有关、跟中心句和关键词有关、读写思维在相互转化中提升。
重点是要梳理单元每篇课文的任务,并明确该篇课文的独当之任。
落实单元语文素养是在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语文教学。
素养立意下语文课堂新样态——王崧舟《母鸡》课堂教学研讨圆桌会

小学教学计·语文2022/07———王崧舟《母鸡》课堂教学研讨圆桌会文|沈兴华等王崧舟老师的《母鸡》一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跟之前所上的课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个不同,反映出王老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和深度落实。
王崧舟工作室的部分成员,在学习领会2022年版课标精神的同时,围绕王老师的《母鸡》一课,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对话。
一、整合设计主持人: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从这段话的表述来看,“整合”是语文课堂新样态的一个基本特征。
王老师执教的《母鸡》一课,充分体现了这种“整合”的教学新样态。
沈兴华(浙江省杭州市滨和小学):王老师的课,摆脱了“语文要素”线性落实的桎梏,实现了语文要素与人文精神的整合。
作为单元语文要素的“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王老师并没有把它当作知识抽象地教,而是融入在语境、各种形式的朗读体验中,尤其是“投诉信”和“表扬信”这一复合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切体会到了老舍先生用矛盾对比的手法集中表达自己对母鸡的敬重之情。
这样的设计,使语文要素的习得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水乳交融。
金晔(杭州市春晖小学):王老师的《母鸡》一课,通过虚构故事场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字背后汩汩流淌的真情和深情。
前三个自然段,用“投诉信”来整合文本内容,让学生在边读边悟边写中体会作家对母鸡的讨厌之情;而第6到第9自然段,则用“表扬信”来整合文本内容,从对鸡母亲的性格特点的品读,到感受作家对母亲的缅怀和赞美,最终升华主题。
文本语境与虚构语境的整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其主动参与的意识。
吕萍(杭州市西林小学):这堂课的另一种整合思路是主题整合。
王崧舟老师《如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王崧舟老师《如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单元语文是指将学习内容按照一定的主题和要素进行整合和组织,使学习更具体、更系统化的学习方式。
如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要明确单元语文要素的内涵。
单元语文要素是指在一个学习单元中,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要素。
它包括语言知识要素、语言技能要素和情感态度要素三个方面。
语言知识要素主要包括词语、语法、修辞、写作规范等。
语言技能要素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要素主要包括阅读情感、写作情感、语文审美、价值观等。
其次,我们要关注单元语文要素的实施策略。
首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每个要素的覆盖。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和需求,确定适宜的教学策略,例如学以致用、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等。
同时,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辅助工具,提升学习效果。
再次,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通过鼓励表扬、情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最后,要注重评价与反馈,及时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肯定和指导,进一步促进学习效果的巩固和提升。
最后,我们要注重单元语文要素的实践指导。
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升,使教师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内容和教学要求。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中。
同时,要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课堂教学和个别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单元语文要素,并运用到实际写作和表达中。
最后,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积极借鉴和分享优秀的单元语文教学案例和经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之,要落实单元语文要素,需要我们关注内涵、重视策略和注重实践指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修养和创新意识。
王崧舟语文要素与大概念

王崧舟语文要素与大概念
王崧舟认为,语文要素是语文学习的必备知识,主要包括阅读和习作两个方面。
语文要素指向阅读学习要素和习作学习要素,在各单元中,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是双线并进的人文主题,是语文要素要表现的内容,而与要素是人文主题赖以存在的形式,没有语文要素,人文主题无法存在。
同时,王崧舟认为大概念也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大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握的核心概念或思想,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在语文学习中,大概念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
因此,王崧舟认为语文要素与大概念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语文要素的学习,学生可以学握必备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而通过大概念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语文知识,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文化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王崧舟注重将语文要素与大概念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运用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王崧舟老师所倡导的“诗意语文”是从审美和人文的角度深入探究语文教育教学,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启迪作用。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诗意语文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诗意语文”的内涵及价值取向“诗意语文”是以语言实践为方向的一种认识美、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教学理念。
在当下更加关注知识性和实用性、忽略艺术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大背景下,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主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内心的情感之门为之开放,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和学生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诗意语文更加偏向于对文本的审美方面的解读,是为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审美化奠基,它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符合语文教育生命化的必然趋势。
王崧舟老师这样描述“诗意语文”的价值指归: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着语文教育的本真,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这就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这就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境界。
二、“诗意语文”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联系诗意语文教学和语文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文新课标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让学生通过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这四方面内容对学生来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通。
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生在长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提升和全方位发展。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培养应该从始至终地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而诗意语文教学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辟了新的途径。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一)教学科目: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课文的意境描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2.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学(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尝试解释它们的意思。
三、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
四、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题过程。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课文的意境描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营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课后学习的重点。
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二)教学科目:数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 本节课的知识点。
2. 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2. 灵活运用解题方法。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他提出“诗意语文”教育理念,一直深受广大教育工
作者和家长的推崇。
他认为语文是一门“诗意”的学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感和表达能力。
下面是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一、语文教育应该以情感为重,而非知识为主。
通过情感的净化和提升,无形中就提
高了语文学习和使用的质量。
二、学生应该注重语言的感受,而非语言的掌握。
只有真正的感受到语言所传递的含
义和情感,才能更准确、更生动地使用语言。
三、诗意语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古今中外的诗歌和文学名著,来陶冶情操,丰
富内涵。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品位。
四、教师应该是带领学生走向文学殿堂的人,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和分数发放者。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而非仅仅进行知识灌输。
五、语文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审美情感、语感和表达能力。
只有在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引导学生发现美的世界中,才会使他们在未来的成长
中更加灵动和有智慧。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提倡语文教育要以情感为主导,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表达,
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提升,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一门诗意的艺术。
王松舟新课标解读

王崧舟对新课标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王崧舟认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全面发展:王崧舟认为,新课标的实施需要立足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拓展。
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个性发展,强调个性差异化教育,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实施原则:王崧舟认为,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把握三大原则,分别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多元评价的原则和以学定教的原则。
这些原则旨在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立足点:王崧舟认为,新课标的教学立足点应是学生的生活和生命,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通过教学,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社会做好准备。
总的来说,王崧舟对新课标的解读突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教学实践的指导原则等方面,对新课标的教学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中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和评论家,他的代表作《诗意语文》被誉为现代汉语教育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王崧舟强调了诗意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下面是对《诗意语文》的一些简介和感悟。
《诗意语文》的核心思想是:语文教育应该注重“诗意”,即文学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
王崧舟认为,只有通过体验、感受和欣赏文学,才能深化学生的语文修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
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兴趣,鼓励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谛。
王崧舟提出了“读诗为体,作文为用”和“不能把诗作为教材,但可以用诗为材料”这两个重要观点。
他强调,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可以从词汇、句式、语法结构等方面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情感力量,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同时,他也指出,把诗作为教材并不现实,因为诗歌一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其主要作用是情感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触动。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诗歌作为材料,配合其他课文和活动,让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感受到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此外,王崧舟还重视对语言的审美教育,并提出了“多样性、秩序性、适度性、和谐性”四个标准。
他认为,语言的美学是多元化的,既包括词汇、语法、句式的多样性,也包括音韵、节奏、韵律的多样性。
同时,语言美学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性,即语言的结构有一定的规律和有序性。
在语言美学的表达上,适度性也很重要,不能过分浮夸或夸张,也不能过于平淡无奇。
最后,语言美学需要体现和谐性,即语言的表达需要具有一定的平衡、统一和和谐。
总的来说,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语文教育著作,他对于语文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具有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运用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运用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作者:管婧娴来源:《成才之路》2022年第02期摘要:王崧舟老师所倡导的“诗意语文”是从审美和人文的角度深入探究语文教育教学,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启迪作用。
“诗意语文”理念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文章从“诗意语文”的内涵及价值取向出发,分析“诗意语文”与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并提出运用“诗意语文”教学理念从语言、审美、思维、文化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意语文”;教学理念;语文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2-0061-03王崧舟老师所倡导的“诗意语文”是从审美和人文的角度深入探究语文教育教学,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启迪作用。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诗意语文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诗意语文”的内涵及价值取向“诗意语文”是以语言实践为方向的一种认识美、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教学理念。
在当下更加关注知识性和实用性、忽略艺术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大背景下,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主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内心的情感之门为之开放,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和学生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诗意语文更加偏向于对文本的审美方面的解读,是为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审美化奠基,它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符合语文教育生命化的必然趋势。
王崧舟老师这样描述“诗意语文”的价值指归: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着语文教育的本真,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这就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这就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境界。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一)课时:1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感受课文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合作探究,解决生字词读音和写法的问题。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魅力。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学生模仿课文的语言风格,进行小练笔。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朗读课文的准确性。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二)课时:1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数学》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1. 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六、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崧舟课标解读

王崧舟课标解读
王崧舟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
他认为,该课标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出发,构建了一个素养型的目标体系。
这个体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总目标”,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九年学习最终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这是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二是“学段要求”,即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段具体应该达成的学业质量水平,这是语文课程的过程目标。
最终目标统领和决定过程目标,过程目标支撑和指向最终目标,两个层次的课程目标都统一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这一根本教学目的。
以上解读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王崧舟关于课标的论文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诗意与素养的融合——王崧舟老师课例《普罗米修斯》赏析

名课赏析诗意与素养的融合———王崧舟老师课例《普罗米修斯》赏析文|房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强调核心素养理念,指出它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诗意语文”的理念,但他并未对此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
因为他认为“诗意语文”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他所追求的不是“诗意语文是什么”,而是“诗意语文如何是”。
通过研读王崧舟老师的相关理论著作,我们发现,他所说的“诗意语文”是以情感为基础,强调审美取向,主张在多元的语言环境中互动,提倡语用实践,目的是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所以,即使过去了20年,诗意语文理念与现在的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仍能进行有机融合。
王崧舟老师也在他本人的实际教学中践行着诗意语文理念,并将之与核心素养理念完美融合。
下面,我们就以王崧舟老师的课例《普罗米修斯》为例,深入体会他是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诗意语文这一至高境界的。
一、诗意关怀———互通中西文化《普罗米修斯》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改写的。
其中主人公普罗米修斯的人物形象是公认的为人类造福、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英雄形象。
但是王老师从西方文化的视域出发,认为仅将普罗米修斯定义为“英雄”是不够的,而应看作“圣父”。
因为英雄以力胜,圣父以爱成。
这种“爱”,西方谓之“博爱”,东方谓之“慈悲”。
通过这样的解读,王老师将中西方文化互通,并找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和课文的主旨。
因此,王老师的板书除了课题以外只有一行字———爱是永远的神话。
课堂伊始,王老师在串联一、二两个自然段的教学时说:“因为挚爱着的人类在遭受着没有火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体会到的对人类的那一种感情,就是爱。
于是,怀着这样的感情,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又不顾宙斯的命令,把火种带到了人间……”。
王崧舟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王崧舟: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12月23——25日,我有幸随常州市小学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老师们一起,赴浙江杭州参加了第二届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八大核心”与课堂落实专题研讨会活动,本次活动内容比较集中,主要是以讲座形式呈现在学员们面前。
记忆犹新的是王崧舟老师为我们做的《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的精彩讲座。
王老师不仅从理论层面建构,更用鲜活案例生动诠释语文核心素养。
他以人教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珍珠鸟》《花钟》三课为例,分别从“语感”、“文感”和“境感”三个方面阐述“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他提醒一线的老师们“请把小说教成小说,请把散文教成散文,请把诗歌教成诗歌”。
他特别提出,在“三感”中,境感是最难而又最容易被忽视,境感如同人之经络,一旦解剖就是死亡,最值得呵护。
以下是王老师讲座的重点内容,我又在网上查找了一些关于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供大家学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
”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
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
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
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听王崧舟老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听王崧舟老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今天,在吴小红老师的推荐下,我聆听了王崧舟老师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公益专题讲座,受益匪浅。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已经全面使用,王老师的讲座给我们小语人指明了方向,他用清晰的思路,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小学语文要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它为我们提供了四个关键词: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这四方面独立存在却不可分割,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基础。
温儒敏教授说:“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构建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
但这是隐在的,而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操练。
”语文核心素养“隐在哪里”?“隐在”的核心素养如何“显在”?王老师的讲座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一、语文核心素养“隐在”哪里?我们都知道,新教材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编排的,每一个单元的单元导语可以发现本单元的语文核心素养,除了单元导语,它还隐藏在选文系统、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中。
这些其实就告诉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当拿到课本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研读教材,要清楚自己应该教什么。
在走进教室之前,老师应该做到胸有成竹。
备课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这篇课文的内容,还要关注这篇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更要关注这篇文章所属学段,学生有了怎样的基础,这样纵深的来看一篇课文,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为例,这个单元的单元导语告诉我们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这个单元的语文素养如何落地?其实就取决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就应该成为本单元的核心素养。
本单元编排了三篇课文,第一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阅读框线内文章后,回答问题。(一)(二) 合计文长250—300字。
(一)为何人可以透过书写而不朽?请依据甲段文字,阐释曹丕的 看法。 (二)就“书写对写作者个人的价值和意义”这个议题,你认为曹 丕、高行健的观点是否相同?请依据甲、乙二段文字,说明你的看 法。
⒀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 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珍珠鸟呢?
⑸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 ⑼我不管它。 ⑽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⑾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⒀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人与鸟的关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 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 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论文》)
乙、回顾我的写作经历,可以说,文学就其根本乃是人对自身价 值的确认,书写其时便已得到肯定。文学首先诞生于作者自我满足的 需要,有无社会效应则是作品完成之后的事,再说,这效应如何也不 取决于作者的意愿。(高行健《文学的理由》)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第一步:带着理解读课文:你从哪里发现了这 个小村庄的“美丽”?
第二步:带着想象读课文:读着读着,你仿佛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第三步:带着积累读课文:那里的森林( ); 那里的河水( );那里的天空( );那里的空 气( )。
第四步:带着感情读课文:你喜欢这样的小村 庄吗?你想去这样的小村庄吗?
第五步:带着质疑读课文:你现在真的还能去 这个小村庄吗?你的依据在哪里?
文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 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 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 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 的垂蔓蒙盖, 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 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 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 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语感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 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 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第三步:带着积累读课文:那里的森林( ); 那里的河水( );那里的天空( );那里的空 气( )。
第四步:带着感情读课文:你喜欢这样的小村 庄吗?你想去这样的小村庄吗?
语感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 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 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午时花 夜来香
3.课文为什么不这样来写午时花、夜来香的 开花呢?
4.仔细观察课文中写鲜花开放时间的词语,你发 现了什么。
凌晨四点 五点左右 七点 中午十二点左右 下午三点 傍晚六点 七点左右 晚上八点 九点左右
5.同样写鲜花开放的时间,为什么有的用“左右”、
有的却不用呢?
陆俭明:《按照学习书面语的规律教语文》
出自《台湾2015学年度学科能力测验语文考科试题》
1. 依据诗意,作者感到被“啮咬”、“绞伤”的原 因,最可能是:
花是无声的音乐/果实是最动人的书籍/当它们在 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 地啮咬,绞伤/庭中便飞散着我的心的碎片/阶下就响 起我的一片叹息(杨唤《花与果实》)
(A)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唐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B)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晋 陆机《赴洛》) (C)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 李清照《一剪梅》》) (D)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宋 柳永《八声甘州》)
出自《台湾2015学年度学科能力测验语文考科试题》
3. 在传统价值中,总是鼓励人们贡献所能,分享所有。 但两人间的爱情承诺不容第三者分享,一向符合世道 舆情;有些商家只让会员独享优惠,也有合理目的。 此外,有些生活中的趣味本来就不需要,甚至无法与 别人分享,例如:一杯啜饮咖啡的时光、一竿临溪垂 钓的等待、一路挥汗慢跑的苦练……都可能如王维所 说:“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请以“独享”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论关于“独 享”的经验、体会或反思,论说、记叙、抒情皆可, 文长不限。
出自《台湾2015学年度学科能力测验语文考科试题》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 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 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 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 力。
1. 依据诗意,作者感到被“啮咬”、“绞伤”的原 因,最可能是:
花是无声的音乐/果实是最动人的书籍/当它们在 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 地啮咬,绞伤/庭中便飞散着我的心的碎片/阶下就响 起我的一片叹息(杨唤《花与果实》)
(A)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B)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 (C)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D)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 1.用词 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 的变化
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
语
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 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
2.句式 的变化
言 的 节
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
奏
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 3.语气 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的变化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 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 无此声。
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 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 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 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 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 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13课《花种》
老师提供五种花,要求学生学着课文 的样子,把“开花”换成另一种写法。
1.蛇麻花大约在凌晨三 点钟首先开放; 2.淡雅的蒲公英大约在 早晨五时开花; 3.伯利恒之星大约在十 一时左右开花,博得了 “十一点公主”的美称; 4.紫茉莉大约在十七点 开花; 5.待宵草大约在二十点 钟开花。
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阅读框线内文章后,回答问题。(一)(二) 合计文长100—150字。
(一)古人的“清赏”和今人的“观光”有何不同? (二)文中“人品亦化成商品”的意思为何?
近代之观光游览必广揽游众,乃可赢利。故凡属胜境,惟求通俗化,遂使群客 奔波尽兴。实则人看人,倘兼以歌唱舞蹈,愈撩乱,则愈活跃,心神无片刻安顿处, 斯为观光之成功。凡属观光,乃求动,不求静。乃求热闹,不求清净。此乃近代人 心一大趋向。中国风景皆求清赏,“鸟鸣山更幽”,始觉此山中之深趣。“山中方 七日,世上已千年。”倘亦男女杂沓,喧哗拥挤,转眼即过,则七日亦在一瞬间。 此始是近代观光客游览客所要求,如此才感快意。古人诗“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 流”。今人则必在万目睽睽下振衣,一振衣而下座,掌声雷动,乃始快意。千仞冈 上,何人得见。海水浴场,亦必人群俱集,乃始成一场面。一人濯足,则何情味可 言!故千仞之冈,则必组旅行队。万里之流,则必组游泳团。一人闲居,必感无聊。 古以窈窕乃成淑女,今则尽时髦,尽摩登,投入人群中活跃,以供人玩赏为己乐, 人品亦化成商品,良可嗟矣。(钱穆《品与味》)
生2:我印象中的珍珠鸟是一对一对生活在一起的,父母俩生了一 个孩子,也是红嘴红脚,灰兰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 白点,整个身子好象一个蓬松的球儿,细腻的绒毛摸上去软绵绵的, 很舒服。大鸟胆子很小,常常躲在笼子里,不敢大声鸣叫。小鸟却胆 子很大,敢在屋子里飞来飞去,而且还敢站在主人的肩膀上睡觉呢。 谁不喜欢这样又美丽又淘气、又活泼又机灵的鸟呢?
境感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 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 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 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 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 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 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 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 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6课《珍珠鸟》
《珍珠鸟》教学片断
师: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珍珠鸟?可以介绍一下它的外形、习性, 以及给你的感受。
生1:我印象中的珍珠鸟很漂亮,红嘴红脚,灰兰色的毛,背上还 长着珍珠似的白点。雏鸟很肥,好象一个蓬松的球儿,叫声尖细而又 娇嫩,可爱极了。小鸟胆子很大,常常调皮地在主人的屋子里飞来飞 去,甚至还会站在主人的肩膀上睡觉呢。我们都很喜欢珍珠鸟。
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1.仔细观察课文中这些写鲜花开放的词语,你发 现了什么。
牵牛花 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 薇 绽开了笑脸 睡 莲 在梦中醒来 万寿菊 欣然怒放 烟草花 在暮色中苏醒 月光花 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昙 花 含笑一现
2.仿照课文中这些写鲜花开放的词语,请 你改写课文中另外2种花的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