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杨老师马原笔记
马原重点知识笔记.
重要知识梳理
绪论部分(考纲第一章)
一、总复习理论框架:
二、主要考点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关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三、主要考点精述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14、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
(1)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社会进程是无数交错的力量形成的历史“合力”。
从真理的相对性看,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离开具体条件,无法确定认识的真理性。
12、大综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就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2)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6、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关系表现在:
(1)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
马原实践教学读书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下简称“马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马原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马原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内容、实践方法以及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马原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马原实践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马原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马原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基础。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马原实践教学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有助于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三、马原实践教学内容1.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业等,了解革命历史、改革开放成就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 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如支教、环保、关爱留守儿童等,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
3. 社会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学术研讨: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拓宽学生视野。
5. 课题研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马原实践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
2.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马原书上重点笔记
马原书上重点笔记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是一本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对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重点方面出发,对马原书中的核心思想进行概要总结和归纳。
1. 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决定意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性,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的矛盾驱动的。
这两个观点相辅相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2. 利益与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利益和价值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利益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满足自己需要而追求的对象,是实践的动力和目标。
而价值是对于人们追求的对象的肯定和评价,是利益的端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和价值是相互关联的,价值是对于利益的反映和体现。
3. 实践与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实践的反复和总结,人们能够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水平。
因此,马克思主义倡导实践第一的认识论,强调实践与认识的密切关系。
4. 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发展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革命作用,认为无产阶级能够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5.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等基本原理。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普遍性和发展性,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驱动的。
通过对矛盾的科学分析和辩证思维,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6.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内容之一。
它包括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非正义的社会制度,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世界是一个整体,用整体、全局的观点看待世界。
2、正确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部分和整体是相互依赖的。
部分依赖整体,整体依赖部分。
3、区分辩证整体观和机械整体观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考试点:1、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相互依赖关系,部分依赖与整体,整体依赖与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辩证整体观,机械整体观辩证整体观: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在相互作用中就会产生整体具有的而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的东西(1+1>2),即:系统论。
特性:整体性(当一个事物被称为系统的时候是强调事物作为整体而存在)结构性(之所以被称为系统是因为事物是相互结合的,即:结构性)层次性(系统和系统之间相互是有层次的,即:层次性)开放性(系统和外部之间是相互交流的,即:开放性)机械整体观:相互孤立的,整体就是各个部分的总和(1+1=2)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是一个整体,要用整体观点看待世界,看待事物,在国内现代化建设中处理好各层面的关系,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人和社会之间,做到统筹兼顾。
在世界外围,要处理好各国家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站在世界的高度上把握各种机遇。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1)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联系。
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
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人们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条件、具体分析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好工作。
任何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中,在普遍联系中决定事物本质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事物规律。
联系的条件下原理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得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消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是依赖于一定的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质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总结:联系的特性: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事物具有客观性,反对主观编造(乌鸦不吉利,喜鹊吉利),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要区分辩证整体观和机械整体观,在事物的多样性中我们要把握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哈工大杨老师马原笔记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本体论:唯物论(包含物质论与意识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二)方法论:辩证法(讨论世界的状况如何)(三)认识论:探究“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四)历史唯物论:探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阶级与国家与社会革命”、“人的理论”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心、物何者为第一性(即何者为世界的本源)=> 产生了“唯心论”、“唯物论”、“二元论”(二)心、物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和反映“存在")=> 产生了“可知论”(包括所有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不可知论”(即怀疑论,包括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三).二元论1.特点:认为物质与精神都是世界本源,而这各自独立,互不依赖2.实质: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倒向唯心主义3.代表人物:笛卡尔(一)苏格拉底定义“哲学”:面对死亡所做的沉思(二)黑格尔定义“哲学”:思想的思想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唯物主义)1.特点: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贡献:肯定了世界本源是物质,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局限性:缺乏科学的抽象与论证,带有感性的直观特质,在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时,还是唯心的(即具有唯心历史观)。
4.代表:古希腊泰勒斯(万物生于水,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古代中国(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古欧洲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特点:认为世界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归结为原子且认为原子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2.贡献:否定神上观点,认为要回归自然3.缺陷: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历史观4.代表:英国培根、法国霍尔巴赫、德国费尔巴哈(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1.特点:拥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将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进行概括2.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五.唯心主义基本类型(一)主观唯心主义1.特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成为唯一实在,当成第一性2.代表:贝克莱(事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3.最终结局:导致“唯我论”(二)客观唯心主义1.特点:认为世界是某种神的“客观精神”的产物2.代表:柏拉图(理论)、毕达哥拉斯(数)、黑格尔(绝对观念)、老子(道)六.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及其对立(一)“辩证”词源:对话与论战“辩证”原义:在辩论中用来揭露和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从而求得真理的一种方法(二)“辩证法”的发展意义:是研究食物发展普遍规律的学问,是认知世界的方法(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四)“形而上学”词源:后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形而上学”特点:否定矛盾的客观存在,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世界(五)对立点:事物联系与事物孤立、发展与静止、全面与片面、矛盾与否认矛盾(根本对立点)世界的物质性(唯物论)一.物质论(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物质观)1.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第二章内容讲世界的本质、本原,讲“世界是什么?”也就是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那是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三章内容讲“世界的状态”。
讲各种事物间的关系,就是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唯物论是马哲的基础,辩证法是马哲的“灵魂”,形容它无处不在。
唯物论和辩证法在马哲体系中是自觉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它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二者不可分割地科学地揉合在一起。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第一节是辩证法部分的小绪论)一、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一方面与唯心主义辩证法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也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同,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定义有三种相似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总纲)(1)讲联系联系的观点(2)讲发展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叫总纲,也是它的基本观点。
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宇宙间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孤立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和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同时也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静止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在这里,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完全是一致的。
3、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主要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
它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暂时性和过程性,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普遍规律;稳定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运动、发展是绝对的、普遍的;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2)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犹如智慧的大树,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三大规律”的学说是它的“主干”,“五对范畴”是它的“枝叶”。
A、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五对范畴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和系统论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它们没有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性第一节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一、世界本原说的不同流派(物质观)从人之初就开始了对周围世界和对人本身的认识。
世界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1、唯物主义一元论(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A、泰勒斯的“水”原说B、赫拉克里特的“火”原说C、中国古代的“五行”说D、古印度的“四大”说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的最高成就A、古希腊的“原子论”:原子和虚空B、中国古代的“元气”说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p.33)(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A、坚持彻底唯物论,同唯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B、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论物质观的局限性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4、现代科学发展更证实、丰富和深化了科学的物质观(p.34)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p.34)(1)运动的概念(2)运动的内含A、物质的位置移动B、物质运动的过程C、人类思维运动2、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性(3)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唯心主义否认运动的物质性3、物质运动的两种状态(1)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运动的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运动的静止性相对性A、没有发生机械的位置移动B、没有发生质的变化(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动与静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承认运动相对静止的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真正理解运动(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理解事物的多样性(3)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实践的前提5、正确把握两种运动状态的关系,防止极端化错误(1)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芝诺的“飞矢不动”说B、董仲舒的“道不变”说(2)反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A、赫拉克利特的运动观B、克拉底鲁的运动观C、庄子的运动观三、物质与时空的关系(时空观)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1、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1)时间的概念及特点(2)空间的概念及特点(3)物质离不开时空(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4)时空离不开物质(没有纯粹抽象的时空)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时空的绝对性(2)时空的相对性(3)时空相对性的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听课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 第⼀节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选择) (⼀)、什么是联系?以及联系和区别的关系: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联系和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关系(选择题) (⼆)、联系的客观性 其客观性是指它是事物本⾝所固有的,不依⼈的意志为转移的,反对⽤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现实的联系。
(三)、联系的普遍性 其普遍性是指⼀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是⼀个相互联系的统⼀整体,坚持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要求必须⽤整体性的观点、全⾯的观点看问题。
(四)、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有内部的联系和外部的联系,本质联系和⾮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向,外部的,⾮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
⼆、联系的条件性(选择) (⼀)、什么是条件? 条件是指同某⼀事物相联系,对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作⽤的诸要素的总和。
(⼆)、⼀切与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由于事物是在普遍联系中存在和发展变化,条件和空间、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变化,所以要坚持⼀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尊重条件,具体条件具体分析,有效的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反对唯⼼主义。
三、联系观点和系统观点的⼀致性 系统指相互联系的若⼲要素,按⼀定⽅式组成的统⼀体。
其主要特征是:①整体性②结构有序性③内部结构趋向优化 两者的联系是:系统是世界联系的普遍形式,是对辨证法的运⽤、丰富和证实。
四、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其意义(或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1、⼆者相互依存,⼀⽅⾯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部分是整体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
2、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是有机结合,优化的整体⼤于部分的总和。
3、⼆者相互作⽤,整体⽀配和决定部分,部分也影响和反作⽤于整体。
马原读书笔记
马原读书笔记马原读书笔本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卷,又称为历史学批判,是作本人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化妆品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堆积的最基本形式,因而作本人的分析也就围绕着“商品”----这最难认同的部分开始的。
几千年来,人类艰困的智慧在这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讨,但并无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松散更复杂的形式(经济形式)却至少已经接近于成功。
因为已经生长发育的身体比身体难的细胞容易研究,同样的分析经济形式必须用抽象的推动力来代替。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看来,用工产品的商品形式,或本人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政策最细本人的单位。
作本人的研究参与者是当时已经研究成果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初步建立的较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国,以国为实例推演西欧诸国,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
作本人在卷中用了的篇幅来叙述国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
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规律。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价值理论谢林是考茨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基础,而商品和价值理论是这分析的基础。
马克思的理论说明了商品的社会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般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
从而为洞察剖析资本主义资本的生产,产品的分配和社会结构打下理论假说基础。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卷篇充分阐述了劳动价值论:1.商品的两个因:使用价值和价值,内在价值酒类是使用价值的价值的统体,收藏价值是其社会属性。
物的有用性使物被誉为实用价值,他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2.体现在商品中的职工的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而作为具体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3.价值形式或剩余价值: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扩充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过渡到似的价值形式,到最后最终出现货币形式的胚胎。
马原(课堂笔记)说课讲解
马原(课堂笔记)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1、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 (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马原理笔记整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思想理论课程,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整理马原课程的核心概念和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
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人的意志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哲学等。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表现。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物质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3.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社会存在不同阶级的存在与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社会形态经历历史的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进行探索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唯物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
2.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等基本概念。
3.实践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的认识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项基本原理,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它代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
马原章节笔记
马原章节笔记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1.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本节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节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观点。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重要性。
1.3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节详细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这些原理和方法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形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阶级斗争理论。
2.1 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本节详细介绍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2.2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贡献本节围绕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展开,详细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剩余价值产生和分配问题,强调了剩余价值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起到的重要作用。
2.3 阶级斗争理论及其实践意义本节阐述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才能夺取自己的利益,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包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
3.1 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本节详细介绍了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阐述了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继续发展和丰富。
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本节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强调了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贡献。
马原读书笔记怎么写
马原读书笔记怎么写篇一:马原读书笔记马原读书笔记于渤涵201306221个人水平有限,写不出什么高深的论文,读书笔记写的可能也不会很有逻辑,仅谈谈自己读《共产党宣言》的一些体会。
其中有一些读《宣言》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新体会,也有一些对于其某些观点的不赞同和困惑,如果有什么想法幼稚、“反动”的地方,还请老师见谅。
另外,其实很多想法也只是想起来觉得有意思,就记下了,可能没啥实际意义,只是很想把想法写出来。
如果耽误了老师的时间,还请老师见谅。
一、关于共产主义与个性首先,书中对于公有制与个性的描述是让我耳目一新的。
“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者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而资产阶级却把消灭这种关系说成消灭个性和自由??”此前,在我的印象里,共产主义确实是一种刻板,公共,且缺乏个性、自由的形象。
不过马克思的观点让我确实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确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发挥的个性和作用在某些时候要超过人。
资本在再生产中获得的收益要远高于劳动,这确实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人的作用。
二、关于继承与公平很欣赏《宣言》里的一段话,“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
”从时间的维度上来看,资本主义确实会更强调过去,更强调积累,而共产主义则更强调未来,强调现阶段的劳动。
强调过去和强调未来在我看来属于两种不一样的公平,两者从某些意义上来说的确都有自己的公平和道理。
但我觉得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就注定了以生存和发展为第一目的,因此强调未来的公平可能更有价值一些。
在这里我对继承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继承是否公平呢?有些人认为,富人的富是他们努力来的,在最开始获取财富的过程大家是相对公平的。
虽然结果不平均,但还是挺公平的,多劳多得。
而他们把财富交给下一代也是公平的,下一代用这些钱也是公平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
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是先有认识及其发展,然后才有认识论;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
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归结为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回答,在哲学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论派别,主要有唯物论的反映论、唯心论的先验论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第一次彻底地、科学地、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
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听课笔记第二章
其意义是: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因为运动只有通过静止才能表现和测量出来,所以要承认相对静止;
2、只有承认相对静上,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也是物质分化的条件;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不同事物,能才区分不同事物。
(四)、运动的规律性(事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多选,简答)
其意义是:1、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的理论基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只有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2、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从而使社会主义取得成功。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正确意识指导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3、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决定识意是唯心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
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意义(或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或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意义)。
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A、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B、物质的唯一物性是客观实在性。
(二)、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或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简答或多选)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A、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否认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主观特性是人脑的分泌物是庸俗唯物主义。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或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或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简答、论述)
马原读书笔记
马原读书笔记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马义的多角度理解(2)马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哲②政经③科社(3)对马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4)作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是:广义的马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直接思想渊源①德哲②英政③英法空社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马义理论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2)两大理论基础:①唯物史观②剩余价值学说4.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理论成果:列宁主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2)具体体现①世界观和方法论②政治立场③理论品质④社会理想(3)学习目的和方法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哲学的含义?(2)基本问题?①是什么?②谁提出?(3)两方面内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区别的角度?①世界的本原②人与世界的关系③世界的状态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1)三种不同的物质观?(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起源:①自然界产物②社会的产物(2)本质?6.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1)运动:①运动的含义?②运动与物质不可分?(2)静止的含义?(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区别②联系(3)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7.物质运动与时空和空间★(1)时空的含义及特点?(2)时空的客观性: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8.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社会物质性的表现?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2)理解: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3)意义?(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0.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本质含义?(2)基本特征?(3)基本形式?11.实践与人的存在(1)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2)原因?12.自然界与人的分化与统一(1)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状态?(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别和联系?①含义的区别②前提基础/影响制约13.人和自然的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②人通过实践活动影响改变自然(2)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和谐的: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干货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干货笔记)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具有哪几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基本立场:无产阶级的立场、人民立场。
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思潮。
5.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这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6.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这四大特征。
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普遍的哲学范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因而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
9.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新马原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绪论(绪论)-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什么⏹正确世界观⏹错误世界观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第一章)-世界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辩证法⏹形而上学第四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章)-世界是否可认知问题:世界怎样认知⏹反映论⏹先验论⏹可知论⏹不可知论第五部分: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三章)-社会、人的问题:人是什么⏹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第六部分:资本主义论(第四、五章)-社会制度问题:资本主义永恒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第七部分: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两级分化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观-所谓物质观,就是在哲学上,人们对物质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态度。
A.哲学物质概念的特点:a)最大共同性b)最大普适性c)最高抽象度B.列宁的物质定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客观实在性;2.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物质不是意识派生的;3.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独立于一是之外;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C.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1.在唯物论方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从根本上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2.在认识论方面:坚持了威武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从根本上与唯心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3.在历史观方面: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在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上:揭示出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X.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多样性、不可穷尽性;各种物质形态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Y.物质范畴与物质结构理论I.区别:A.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和关系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认识;物质结构理论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B.哲学物质范畴所反应的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是绝对的;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是相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本体论:唯物论(包含物质论与意识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二)方法论:辩证法(讨论世界的状况如何)(三)认识论:探究“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四)历史唯物论:探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阶级与国家与社会革命”、“人的理论”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心、物何者为第一性(即何者为世界的本源)=> 产生了“唯心论”、“唯物论”、“二元论”(二)心、物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和反映“存在”)=> 产生了“可知论”(包括所有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不可知论”(即怀疑论,包括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三).二元论1.特点:认为物质与精神都是世界本源,而这各自独立,互不依赖2.实质: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倒向唯心主义3.代表人物:笛卡尔三.(一)苏格拉底定义“哲学”:面对死亡所做的沉思(二)黑格尔定义“哲学”:思想的思想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唯物主义)1.特点: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贡献:肯定了世界本源是物质,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局限性:缺乏科学的抽象与论证,带有感性的直观特质,在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时,还是唯心的(即具有唯心历史观)。
4.代表:古希腊泰勒斯(万物生于水,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古代中国(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古欧洲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特点:认为世界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归结为原子且认为原子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2.贡献:否定神上观点,认为要回归自然3.缺陷: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历史观4.代表:英国培根、法国霍尔巴赫、德国费尔巴哈(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1.特点:拥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将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进行概括2.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五.唯心主义基本类型(一)主观唯心主义1.特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成为唯一实在,当成第一性2.代表:贝克莱(事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3.最终结局:导致“唯我论”(二)客观唯心主义1.特点:认为世界是某种神的“客观精神”的产物2.代表:柏拉图(理论)、毕达哥拉斯(数)、黑格尔(绝对观念)、老子(道)六.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及其对立(一)“辩证”词源:对话与论战“辩证”原义:在辩论中用来揭露和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从而求得真理的一种方法(二)“辩证法”的发展意义:是研究食物发展普遍规律的学问,是认知世界的方法(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四)“形而上学”词源:后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形而上学”特点:否定矛盾的客观存在,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世界(五)对立点:事物联系与事物孤立、发展与静止、全面与片面、矛盾与否认矛盾(根本对立点)世界的物质性(唯物论)一.物质论(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物质观)1.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意识相对比的最普遍的本质属性):客观实在性(含本源性与独立存在性)3.“列宁对‘物质’定义”的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论与二元论划清界限;坚持了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揭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客观实在性),从而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二)物质与运动(运动观)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史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与过程,宇宙间无不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物质与运动二者不可分割。
2.静止的含义:静止及相对静止,它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3.静止的基本情形: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间没有发生显著的位移;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变。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使相对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有其相对静止的一面,即“动中有静”。
客观事物乃至世界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5.运动观的反面观点: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特点: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②“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特点:把事物的相对静止绝对化,把绝对静止看成是事物的本性,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自身运动。
(三)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空观)1.时间、空间概念及其运动关系①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久与暂、先与后、间隔长与短),其特点为“一维性”(不可逆性)。
②空间是指运动者的物质的广延性(长度、宽度、宽度),其特点为“三维性”。
2.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
列宁对“世界物质统一性”有阐述:“除了运动中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3.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时间与空间客观性的不变性4.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时间与空间具体特性的可变性,例如时间的长度快慢、空间的形态大小可变。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基本原理)1.含义:世界是统一的(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包括人的意识,要么是物质的表现形态,要么是物质的属性,要么是物质的攒在形式,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是统一于物质的最普遍的本质属性,即客观实在性(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意识论(一)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物质的本性”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质的本质——一切物质所普遍具有的反应特性);意识产生经历的三个环节: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二)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在人脑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具体形象的感性反映)与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引起的条件反射,抽象概括的理性反应)共同作用产生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反应):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所采取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形式的主观性、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意识的创作性。
3.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尽管理性和感性认识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反应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尽管个体意识之间存在主观差别性,但差别产生的根源是客观的;意识的任何创造性反映,即使是歪曲的、虚假的反映,也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孟德斯鸠有“即使三角形造神,神也是三角形的。
”)。
(三)意识的作用1.意识的能动性(能动作用):是人类意识具有的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2.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意识活动带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现象,还能深入本质,意识不仅能反映当前,还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在头脑中创造幻想的世界;意识活动能够调节和控制生理活动;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有改造作用(此为最突出的表现,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精神变物质、精神的物化)。
3.“事件”是现象的、偶然的、易逝的、外在的、表面的、个性的;“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内在的、深层的、共性的。
4.客观规律性:指不依赖人的意志转移的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它是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客观规律性内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此为规律的根本特点)、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表现为重复、普遍)。
6.客观规律性的外延(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关系)①区别:自然规律是自然自在的是无运动的规律,没有人的活动的参与,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自觉活动中,人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是社会规律得以起作用的条件与载体。
②联系:二者都具有客观性,都不依赖人的意志而转移,其中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它是无数创造历史的个人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存在于个人的力量之中却不依赖任何个人意志而转移。
7.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8.对待“规律”的态度: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实现人的目的,即在实践中二者结合。
9.“天人合一”: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于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世界的发展规律(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基本特征(总特征)(一)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概念:联系即关系,指一切事物与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固有的本性,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转移。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不仅处于内部联系之中,也处于外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联系的多样性:联系区分于多种不同的形式(内部于外部、本质于非本质、间接与直接)。
5.系统的定义:有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稳定的统一整体。
6.系统基本特征:③结构性: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一定关系排列组合在一起。
④整体性(根本特征):系统是有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稳定的统一整体。
7.整体(系统)与部分(要素)的关系:一方面,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依赖于部分;而部分只能在整体中存在,是整体的部分。
另一方面,整体的功能与属性不等于部分的功能与属性,也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与属性的简单相加。
当系统结构处于优化和合理状态时,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当系统结构不合理时,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二)世界的运动、变化与发展(发展的观点)1.运动的基本含义:变动不居。
2.变化的基本含义:量变与质变。
3.发展的基本含义:低级→高级、简单→复杂,即表现为上升性质变,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
4.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战胜废弃旧事物(即创新)。
5.新事物含义:新生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景的东西。
6.旧事物:在历史发展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7.区别新旧事物应注意的方面:不能凭借它出现的时间先后;不能根据它们形式上是否新奇;不能按照人们的主观意愿。
8.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有必然性的理由:新事物的出现时在就事物内部孕育成熟的;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部分,继承并发展了积极的要素,并增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三)唯物辩证法与对立统一规律1.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构成①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与状况)、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