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斯的《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从李斯《谏逐客书》中看应用文的艺术
从李斯《谏逐客书》中看应用文的艺术作者:翟鹿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年第01期摘 ; 要:文学作品可划分为文学创作与应用写作,一个是纯粹的审美价值,一个是更偏重其实用价值。
作为一封谏书,谏逐客书》不仅在上拥有很强的逻辑思辨性和高超的说服技巧,而且还具有强大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才扭转了作者的政治命运,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本文就从其形式美、内容美与语言美三个方面,分析应用文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李斯;《谏逐客书》;形式;内容;语言中图分类号:I207.6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2-0255-01论及秦代文学,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颗璀璨的巨星,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秦朝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韩国“疲秦”之计败露,奸细郑国被发现,秦王一怒之下驱逐所有别国客卿出境,李斯虽为重臣,但身为楚国上蔡人,自然也在驱逐之列,因此李斯就作了这篇《谏逐客书》。
刘勰对此文的评价甚高:“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无论是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还是后人的评价中,《谏逐客书》的文学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都是不可置否的。
一、形式的艺术古代“书”“疏”同义,《谏逐客书》作为一篇奏疏,其主要目的是改变皇帝的意向,因此文章开明宗义,“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不加半句赘言,观点鲜明,宋人李涂对此评价:“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李耆卿《文章精义》)以下始终围绕着这个“过”字展开论述,引人不由得思索与追问,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
第二部分是提出论证的阶段,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证了逐客之过:第一层,利用史实,证明客卿可以佐君,无客可以覆君的道理;其二,运用夸张的对比手法,论证士同宝物一样,如若轻士,则“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第三,站在客观事实角度上呈述利害,分析利弊,揭示出广纳贤士则可以王天下,而弃士则是“藉寇兵而赍盗粮”的道理。
说服人的技巧——读《谏逐客书》
说服人的技巧——读《谏逐客书》写在前面的话: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面临说服人的问题。
作为秘书,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接待来访、组织协调、辅助决策、督促检查、调查研究、撰写公文等等职责,就更免不了要去说服别人。
有时,还必须说服领导改变决定,收回成命。
因此,秘书对说服人的技巧是要有所了解的,劝谏的艺术也是必须有所掌握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李斯呈给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的《谏逐客书》,用了短短不到一千字,竟然说服了这个封建专制国君改变错误决定,收回成命,立即取消了正在执行中的逐客令。
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很值得我们秘书人员学习和借鉴!《谏逐客书》足李斯向秦王嬴政上的一篇奏章,写于秦国统六国以前。
当时,韩国为减轻强秦对自己的威胁,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人去帮助秦国修渠,企图以此米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
这个意图被识破后,秦国一些目光短浅的贵族、大臣就认为所有别的诸侯国的人在秦国做官(即客卿),都没安好心,应该统统赶走。
秦王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下了逐客令。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被押送出境的途中,他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
秦王看后,马上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等客卿的官职。
李斯的《谏逐客书》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能够起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作用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创造或运用了四种说服人的技巧。
一、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每个人都有自己想问题的观点和角度,有自己特定的意愿和需求——这能导致他自觉的行动。
所以,你如果要劝说一个人去做某件事,最好在开口之前先问问自己:我怎样才能使他愿意去做这件事呢?不了解对方的意愿,光想自己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做,难免招致失败;只有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才有可能说服对方。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正是处处站在秦王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秦王着想,因而句句都说到了秦王的心窝里——他紧紧抓住并围绕着秦王梦寐以求的愿望:“跨海内,制诸侯”,“成帝业”,即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这个远人的政治目标,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逐客之非。
《谏逐客书》的说服技巧探析
幡然 悔 悟 , 消 了逐 客 令 , 场 危 机 顿 时 化 为 乌 取 一 有 。李斯 的成功 , 固然 和秦 王 勇 于 改过 的气 量 不 无关 系 , 但更 为关键 的是 《 逐 客 书》中所 蕴 含 的 谏
① [ 稿 日期 ]0 0— 3—2 收 21 0 4
此时上 书 , 免 有 抗 命 之 嫌 , 以 , 难 所 他运 用 “ 重 避
翠凤之旗 、 灵鼍之鼓 、 夜光之 璧 、 犀象 之器 、 郑卫之 女、 江南 金锡 、 蜀丹 青 、 珠 之簪 、 玑之珥 、 西 宛 傅 阿 缟之衣 、 绣之饰 、 锦 郑卫 之 乐 。 凡此 种种 , ” 李斯 都
加 以详尽地 列举 , 主要 目的就是 为 了与“ 客 ” 其 逐 形 成强 烈 的反 差 , 才 是 世 上 最 为 珍 贵 的 “ 人 宝
( 茅师范 高等专科 学校 汉语 言文 学 系, 南 思 云 普洱 650 ) 6 0 0
[ 摘
要] 李斯 的《 逐 客 书》 谏 是我 国 古代 进 谏 公 文 的 典 范 , 它之 所 以能使 秦 王 改 弦 易
辙 , 回成命 , 收 起到 力挽 狂澜 、 转乾坤 的说 服 效果 , 扭 关键 在 于李斯 对避 重就轻 、 列举 实例 、 身 设 处地 、 正反 对比 、 以美为 刺 、 满足 欲 求等说服技 巧 的 巧妙 运 用 , 其娴 熟 高超 的说 服技 巧 , 时至今 日仍具 有重要 的借鉴 和 启 示意义 。 [ 关键词 ] 李斯 ;谏 逐客 书》 说服 技巧 《 ; [ 中图分类号 ] 0. [ I 72 文献标识码 ] [ 2 A 文章编号 ] 0 — 09 ̄1) (7 — 4 1 8 85 ( 00 15 0 0 5一 )
就轻 ” 的策 略 , 妙地避 开 了这一 雷 区 。在《 巧 谏逐
《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赏析
自于秦国,如今却都被秦国收入囊中,成为秦王的心
头之好。如果说,李斯之前所说的内容只与秦国有
关,那么这一段则句句关乎秦王的切身利益,足以令
他动容。秦国虽大,但天下更大;秦国的疆域虽辽阔,
但并非富庶之地。要知道,楚国、赵国、齐国不仅拥有
俊秀的山川,而且拥有诸多奇珍异宝、绝色美人、宝马
良驹。随着秦国的逐步发展,其他国家的宝物也源源
斯所述之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在一番陈
辞之后,李斯才摆出自己的观点:“由此观之,客何负
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
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虽然李斯创作《谏
逐客书》的目的是让秦王收回“逐客令”,但是他并没
有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谴责秦王的举措,也没有从自 身的利益出发去恳求秦王留下自己。相反,他站在秦 语
令“逐客”一事,巧妙地避开锋芒,设身处地为秦国着
想,用委婉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既博
得了秦王的好感,又使得事情不断地朝着好的方向发
展。
二、据史立论,痛陈利弊
李斯并非莽撞之辈。他心里清楚,若无实际的利
益诱惑,是很难打动秦王的。因此,在引起了秦王的
注意后,李斯很快便切入正题,通过列举史实的方式
重 视 客 卿 ,重 用 人 才 ,才 能 使 秦 国 变 得 更 加 强 大。相反,驱散他国客卿,必定会使人才流向他国。 秦王想要成就霸业,也就难了。
五、前后照应,自圆其说 从最开始的避重就轻,到引用史实,提出论点,再 到层层深入,对比论证,李斯基本上已经将自己想说 的都说出来了。在文章的最后,他再次照应开头,进 行总结。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 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 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天下之物虽不是都 产于秦国,但大部分都流入了秦国;天下之士虽不是 都出生于秦国,但很多人都愿意为秦国效力。秦王唯 有招揽人才,重用人才,才能使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才 有机会问鼎天下。秦王下令驱逐客卿,原本想为秦国 效力的客卿自然会投奔他国。其他诸侯国必将如获 至宝,国力也会随之增强,进而威胁到秦国的安危。 这 得 与 失 、强 与 弱 的 转 变 ,想 必 不 是 秦 王 希 望 看 到 的。这段话既是对整篇文章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文 章主旨的强调与升华,更是对秦国未来的一种大胆预 测。从最初的以退为进,到后来的逐层深入,李斯从 被动转变为主动,最终顺利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可 见,《谏逐客书》虽然是他在离秦途中“仓促写就”的, 却充分展现了他敏锐的才思和过人的智慧。南朝刘 勰曾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提到:“李斯之止逐客,并 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 之善说也。” 《谏逐客书》虽然只是一封奏书,但无论是对当时 的秦国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读者 仔细品读。
谈《谏逐客书》中的说理艺术
竟是以“下”劝“上”,稍不注意就会人头不保。在历史
上,秦王嬴政也不是一位仁慈、宽容的君主。因此,他
在上书时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臣闻”和“吏议”两
个细节非常妙。“臣闻”暗示自己是在不经意间听说
的,绝不是故意打听。通过这样的方式,李斯在无形
中就隐去了自己就是一位“要被驱逐的客卿”这一身
份,而变成了一个中立者、旁观者。“吏议”的意思是官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
吏们正在商议这件事。难道李斯不知道这件事是达
官贵族们蓄谋已久的吗?难道他不知道这件事甚至
已经得到了秦王的首肯吗?他当然知道。但是,李斯
通过“吏议”二字对此作了淡化处理:将“达官贵族们”
淡化为了考虑不周的“小官吏”,也将已经开始付诸实
施的“逐客政令”淡化为了“正在商议的一件事情”。
这就为此事留下了转圜的余地。由此,李斯就将“逐
李斯非常聪明。他直接跳出了人际关系极其复 语 杂的小圈子,闭口不提自己的功牢,而只从秦国的根 文 本利益入手,从大局出发,让自己置身事外,站在秦王 的立场上思考、解决问题,引起秦王的注意,从而使自 篇 己的观点被接受和采纳。
21
创
新平台
二、语言得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上书给帝王的奏议、奏章
等也是如此。在写作的过程中,臣子需把握好尺度,用
反之,如果李斯没有站在这样的高度说理,而是 洋洋洒洒细数秦王室的宗室贵族排除异己、结党营私 的罪名,那么他肯定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从自 己为秦国立下的汗马功劳的角度说理,阐明自己忠心 事主、别无二心,那么他在秦王的眼里就成了一个擅 长邀宠献媚的小人;如果选择从“韩人郑国”入手,认 为其“开凿河渠灌溉田地”的举动是在为秦国谋福利, 为其证明清白,那么肯定会惹秦王大怒,怀疑他也有 不轨之心,进而招来杀身之祸;如果他一气之下,仅凭 意气用事,大谈特谈秦王嬴政是非不分、听信谗言,那 么他不仅无法改变秦王的决定,而且会使其产生“杀 客之心”。
浅析《谏逐客书》的语言特色
教材解析JIAO JIE XI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遣水工郑国到秦国去游说秦王开凿河渠,借以消耗秦国的国力,减轻秦国对韩国的威胁。
得知了韩国的阴谋,秦王无比震怒。
秦国的宗室趁机进言,奏请秦王驱逐秦国国内所有外来的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迫于形势,李斯不得不离开秦国。
但他并不甘心,在途中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希望能够打动秦王,让他收回逐客的命令。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李斯在写作时再三斟酌,用词谨慎,言辞恳切。
秦王看完李斯的文章,深受触动,下旨撤销了逐客的命令。
接下来,笔者就谈谈《谏逐客书》的语言特色。
一、委婉含蓄李斯写作《谏逐客书》的目的在于劝秦王收回成命。
一个是说客,一个是君王。
措辞稍有不当,就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细读《谏逐客书》,我们会发现李斯的用语、遣词乃至于语气都十分委婉。
他始终以“臣下”自居,处处为秦王考虑,为秦国谋划,丝毫没有提及自己的荣辱得失。
在文章的开头,李斯写道:“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逐客”虽是秦朝宗室提议的,但却是秦王亲自下的命令。
可见,秦王对“逐客”之事早有决断。
在这样的情况下,指责君王决策有误显然是不理智的,是大逆不道之举。
因此,李斯在陈述事由的时候采取了以下策略:一是避开锋芒。
“逐客”政令的出现与当时国与国之间复杂的关系、秦国内部的权力斗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斯深知其中的原因,却没有明说,而是先自称“臣”,再谈“吏议逐客”的事,将所有责任全部推给“无知之吏”,将秦王完全“摘”了出来,将此事一笔带过,委婉地引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非常巧妙。
二是回顾历史。
李斯在文章中既没有谈自己的困境,又没有过多地指责他人,而是带领秦王一起回顾了秦国的历史,指出:“五帝三王”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地用人。
秦王若能正确地识人、用人,其功绩将与“五帝三王”相媲美。
这无疑说中了秦王的心思。
这也是李斯能打动秦王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斯满腹诗书,以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处处为君王考虑,展现了十足的诚意。
李斯《谏逐客书》的说服艺术
李斯《谏逐客书》的说服艺术作者:任兴有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05期摘要:《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王(后称秦始皇)的一篇奏议,具有高超的说服艺术。
李斯《谏逐客书》的说服艺术包括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分析透彻、以理服人,言之有据,以事明理,正反并论、对比鲜明,讲究修辞,语言优美等。
关键词:李斯;谏逐客书;说服;艺术中图分类号:1207.46文献标识码:A《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王(后称秦始皇)的一篇奏议。
李斯原是楚人,后游说秦王受到重用,被拜为客卿(当时别国人在秦国做官者的称呼)。
后来,韩国派水工赴秦助修郑国渠,以消耗秦国国力。
不东伐韩,被秦发觉。
秦国贵族因嫉恨客卿影响自己权势,就利用这件事挑拨秦王,说客卿是六国派来的奸细,应该把他们驱逐出境。
秦王最终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打动了秦王,使秦王收回逐客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成命,可见其说服艺术不同凡响,本文试对此作初步探讨。
李斯《谏逐客书》的说服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凡是说服别人,首先必须了解别人的心理,把握问题的要害、关键,抓住别人关注的利害所在。
李斯深谙此道,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夸赞说:“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当时,秦王已下逐客令,李斯反对逐客,触犯秦王,就是“批逆鳞”,但却“功成计合”,得益于“顺情入机,动言中务”。
他开头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既提出了反对逐客的主张,又把逐客说成是吏议,是吏之过,而非秦王之过,秦王只是受蒙蔽而已。
这就给足了秦王面子,使他愿意听下去。
这就是“顺情”,顺乎人性情理。
接下来历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重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这就“入机”,说明能否用客是秦强大要害和关键。
又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会怎样,作正反比较,逐客的错误就明显了。
为什么李斯的《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论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
论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谏逐客书》是儒家思想家李斯在六国之乱时期留给后世的一部经典著作。
作为一部以谏封为主题的著作,《谏逐客书》被视为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论辩艺术。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采用的论辩手法,融合了阐述、论证、讨论、述论、穿插以及反问等多种形式,使他的论辩变得精彩丰富,极具辩证性,并层层深入,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从而使得他谏言更具有针对性和深刻性,为今人提供了思考世事的良多见解。
《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说理方式上。
李斯采用“比拟通反”的手法,在辩论中让事物相互联系,从所比之物中推测事实的真相,发掘问题的精髓,让他的推论更自然,更精准。
同时,他还在不同的问题中,同时使用了论证、讨论、穿插等多种手法,使得他的论辩更加生动,令人信服,更有说服力。
李斯在穿插论证中,运用了一种与传统逻辑推理有较大差异的方法,把具体的事实与普遍的规律联系在一起,使他的论辩具有深远的智慧,而他的反问也能让对方必须改变立场,改变观点。
此外,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历史广泛地运用了述论及其他多种写法,以表达其若干论点。
在这些述论中,李斯把实际历史例子和哲学道理结合起来,使他的推论变得有力,且辩证性更强。
此外,他还结合历史例子和道德规范,将普遍真理充分展示出来,并用哲学观点提出有关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问题,以达到更加精准的分析。
李斯的《谏逐客书》以其传统的论辩艺术技巧,为后世留下了无可比拟的精髓。
他采用独特的说理方式,联系了实际历史例子和哲学道理,使他的推论变得有力,又能让对方必须改变观点,有效地把具体的事实与普遍的规律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他的论辩更具有针对性和深刻性,为今人提供了思考世事的良多见解,极具启发性。
通过研究李斯的论辩艺术,可以从中获取深刻而又得体的思想指导,更能更好地使用这种传统的辩论方式,从而探究事物的本质,并深入思考世间万物之美与罪恶。
浅析《谏逐客书》中的论辩艺术
浅析《谏逐客书》中的论辩艺术“谏书”(以下同)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写给秦王政一个奏议,题目为后人所加。
由于历代秦国国君能够招纳客卿,重用贤才,秦国由落后的四塞之国发展成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客卿受到君王的重用,必然影响到秦国贵族的利益,贵族们便找借口反对、排挤和打击客卿。
秦王政十年,乘秦国兴修水利之际,韩国派水利专家谏请亲王修建一条很长的水渠,借以耗费秦国的人力、物力,缓和秦国对外国的威胁。
当这一阴谋被识破以后,秦国贵族纷纷要求秦王下令逐客,以打击客卿的势力。
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逐之列,于是顶着君王已经下令的压力,写了这篇奏章。
在“谏书”中,李斯反对“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错误主张,主旨是劝说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全文的内容结构如下:第一段驳逐客第二段客卿有功第三段逐客不能统一天下第四段客卿可纳不可逐第五段逐客必亡国第一段驳斥论题对“逐客”的概念使用了全称(单称)否定判断的逻辑形式,“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地披露了本驳论的宗旨——驳斥“逐客”的论题。
第二段事实论据针对A(逐客),设非A(以客之功,成帝业)。
非A已为历史所证明,所以A假,即逐客是错误之举。
其中,对论题的间接反驳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列举秦史中的繆公、孝公、惠王、昭王重用非秦人才,采用复合主、谓项联言判断肯定了在客卿的辅佐下,四位国君“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至今”、“成帝业”等施政成就,并以其为前提,采用合成式联言推理导出四君皆“以客之功”的结论。
第二层次以“向使四君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为前件,采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肯定了“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的后件,即前件为后件的充分条件。
两个层次联系起来——第一层次为大前提,第二层次为小前提,通过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导出了客卿有功的结论。
其逻辑形式为:合成式联言推理←复合主谓项联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推理(间接反驳A项)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第三段事实论据针对论题A,引申出如果A(逐客),那么B(不能统一天下),以归谬法得出非A(逐客是错误之举)的结论。
谏逐客书李斯的人生启示
谏逐客书李斯的人生启示李斯的《谏逐客书》不仅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启示:1. 勇于表达自我: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勇于向秦王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念,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不讳。
这告诉我们,在工作中或生活中,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也应该有勇气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立场。
2. 善于倾听他人:李斯在书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他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考虑了其他人的想法。
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同样重要,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3. 坚持原则与灵活变通:李斯在书中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也表现出了灵活变通的特点。
他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并没有死板地坚持某种固定的立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
这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我们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4. 珍惜人才:李斯在书中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得到了优秀的人才,国家才能够强盛。
这告诉我们,人才是任何组织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并善用人才,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5. 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李斯在书中展现了自己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这离不开他平时的努力学习和积累。
这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并取得成功。
6. 以德为先,以民为本:李斯在书中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他也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认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应该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
这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应该注重道德和公共利益,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论《谏逐客书》的应用文特性
论《谏逐客书》的应用文特性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古代优秀应用文的典范之作,既体现了应用文的种种特性,又具有语言的艺术性、巧妙性,把哲理的思考和艺术的感染力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效果,成为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
本文撇开文学性不谈,专门论述它作为应用文的种种特性。
一、体现了应用文最大最本质的特点——实效性实效就是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应用文的写作目的。
应用文与其他文章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有明显的实效性,这也是应用文最本质的特点。
李斯的《谏逐客书》就具有明显的实效性。
李斯入秦,被秦王重用。
正当他得志的时候,却遇到意外事件。
韩王派一名叫郑国的人以“修渠”为名,行“弱秦”之实,事情败露后,秦王被激怒了,在秦宗室大臣的请求下,发出了驱逐所有客卿的命令。
李斯是楚国人,自然也在被逐之列。
这对即将获得荣华富贵的李斯来说,如遭灭顶之灾。
于是,他连夜疾书,写成这篇脍炙人口的《谏逐客书》,上呈秦王,以求挽救他被逐的命运。
秦王览读了李斯的《谏逐客书》,被文中的义理忠情深深打动,于是废除逐客令,李斯又被提升为丞相,他在建立秦帝国的过程中,发挥出独特的辅助作用。
李斯的《谏逐客书》竟能让秦王收回成命,变逐客为留客、用客、重客,所以说《谏逐客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应用文的实效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体现了应用文对主旨的要求:正确、鲜明、集中主旨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基本观点或者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主旨决定文章的灵魂和生命。
应用文的主旨应该正确、鲜明、集中。
主旨正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主旨鲜明就是不能像文学作品的主题那样含蓄隐晦,而必须清楚、明白、突出,让人一目了然。
主旨集中就是不可多中心。
一般情况下,要“谏逐客”,可表白自己对秦王的忠心,可辩明自己与水工郑国之事无关,可责备秦王的官吏假公济私,可劝秦王不要因噎废食……角度众多,都有道理。
当时秦国贵族逐客,表面上看是一次爱国行动,但实际后果却是使秦国人才枯竭、虚己强敌,李斯敏锐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论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
论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谏逐客书”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著作。
它是中国离官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李斯为主要作者,记录了他在汉魏初期担任离官时的文学作品。
该书以论辩艺术形式,传承了先秦思想,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李斯在《谏逐客书》一书中,利用其论辩的技艺,做出许多英明的策略,以有效地调节和平衡各种政治利益,促进了当时国家和谐平安的发展。
他们把论辩视为一种有效的智慧工具,可以帮助他们在政治问题中做出正确的决定,促进国家进步,捍卫国家权力。
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谋士,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展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论辩艺术。
他采用了“三步法”,也就是“明、衷、定”,即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把握正误,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种论辩艺术不仅被用于政治领域,而且还被许多学者用来探究和解决社会问题。
此外,论辩艺术在《谏逐客书》中还起着重要的社会作用。
它在社会上的存在可以被视为一种礼仪,通过论辩,双方可以深入地探讨某一问题,彼此尊重,在对话中不断地寻求最终的解决方案,从而增加双方的相互了解,创造和谐的社会关系。
论辩艺术在《谏逐客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国家稳定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可以说,论辩艺术的发展不仅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谏逐客书”中可以看出,论辩技巧可以帮助政府决策者合理地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秩序和国际国内问题的和谐解决。
因此,论辩艺术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理智地解决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李斯在《谏逐客书》一书中运用他的论辩艺术,做出英明的政策策略,促进了国家的和谐和平发展,为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国际共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伟大的论辩艺术仍然被用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帮助我们理智地解决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发展。
李斯《谏逐客书》使用的论证方法
李斯《谏逐客书》使用的论证方法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封致秦始皇的辞表,通过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试图劝说秦始皇不要追究赵高之死,以及主张恢复之前的宽政。
在这封信中,李斯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加强自己的说服力,以下是对其中几种重要论证方法的展开分析:第一,比较论证。
李斯通过比较历史上不同帝王在政策执行上的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他指出历史上的悖德之君都会前后颠倒政策,导致国家衰败。
例如,李斯提到了商纣王和晋文公两个早起的君王,前者在位时政策腐败堕落,导致朝代灭亡,而后者恢复了廉政,使得国家逐渐繁荣。
通过这种比较,李斯试图告诉秦始皇,保持一贯的政策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关键。
第二,举例论证。
李斯在信中列举了多个历史上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他提到了赵高等人通过谋害忠良和追求权力而导致国家动乱的事例,反对对赵高的进一步追究。
他还引用了春秋时期的文王和武王的事迹来证明群臣的忠诚和坚定态度是国家繁荣的根本。
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李斯希望能够用事实说服秦始皇,让他明白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第三,顺势论证。
李斯分析了时势变化和赵高之死对国家的影响,通过阐述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顺应时势。
他指出,赵高之死虽然使得一些人感到不满和忧虑,但这种忧虑是暂时的,不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提到,现在是制定明智政策的时候,因为时机成熟,群臣都有独到的见解。
通过顺势论证,李斯试图告诉秦始皇,采取宽政政策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四,论证方法论。
李斯在这篇信中不仅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还展示了他对于统治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其实践的思考。
他提到了法家学派的原则,如法令治国、重法治、不信任臣下等等。
他还提到了政治学和哲学上的观念,如利人利己、先贤的智慧等等。
通过这些论证方法论,李斯试图证明自己的论点是建立在深入思考和思想体系上的,是合乎逻辑和现实的。
综上所述,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使用了比较论证、举例论证、顺势论证和论证方法论等多种方法。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论证方法,加以详细的叙述和精心的措辞,李斯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试图说服秦始皇接受他的建议。
谏逐客书的评价
谏逐客书的评价
李斯的《谏逐客书》的评价:
1.《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
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
2.《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典范。
“对事的论断”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
3.《谏逐客书》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全文以利劝之,以害怵之,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谏逐客书》表现的道理: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
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
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
《谏逐客书》的说服技巧
《谏逐客书》的说服技巧作者:宋惠萍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9期李斯是前秦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其《谏逐客书》是我国古代臣子向皇帝进谏所编写的公文典范,它能够改变秦王的决定,使其收回成命,起到扭转不良局面的效果。
《谏逐客书》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和成果,主要是李斯能够在一开始缓解紧张的局面,避重就轻,向秦王提出一些建议,其中蕴含的说服技巧是非常多的。
一、避重就轻、缓解紧张局面在日常生活中,处于矛盾当口时,要想说服他人听取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首先应当做的就是减少对方对自己的抵触情绪。
要想说服对方,必须从最开始就避重就轻,缓解紧张局面带来的压抑感和沉重感,这样才能为后面说服行为的进行打下基础,铺好道路。
在说服开始阶段,最好不要直接谈及此事,而是采用迂回战术,避重就轻,对对方嘘寒问暖,表示出自己的诚意,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说服者与被说服者的距离,消除对方对自己的警惕之心,环节紧张的局面,营造出轻松安定的说服环境。
李斯对这方面的技巧把握得极好,能够充分结合当时的情景和交际环境,审时度势,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些方法和途径,运用避重就轻的说服技巧,缓解与秦王的紧张对立局面。
《谏逐客书》写作完成之时,秦王已经颁布了“逐客令”,“逐客令”具有很大的强制性,直接代表着秦王的想法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国家的法令,任何人都不能违抗法令行事,如有不从,可直接诛杀。
李斯作为臣子,自然不能违抗法令,也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如果在这个时候直接上书,难免引秦王猜疑,为了躲避无妄之灾,李斯避重就轻,在说服初期,就思考好了以后的道路。
《谏逐客书》中,李斯在开头就写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句话是极具技巧的,一方面,指出自己听闻是其他大臣提出的逐客令,将自己放在与大臣的对立面,而不是秦王的对立面,同时,将批评的矛头对准了大臣;另一方面,避免了自己违抗法令的局面。
同时,也为秦王后期收回成命铺好台阶,避免了秦王的尴尬,加大了说服秦王的概率。
为什么李斯的《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什么李斯的《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说服⼒⾸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
实效,就是要讲求实⽤,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到公⽂的⽬的及功能。
公⽂不像艺⽂那样,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公⽂乃是“政事之先务”,它的⽬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公务,它的功能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从本质上说公⽂是⼀种实⽤性程式性的⽂书,以此区别于⼀般的⽂章或⽂学作品。
公⽂所产⽣的客观效果是衡量公⽂实⽤性⼤⼩的⼀个重要尺度。
所以公⽂撰制时必须事先预计效果,办理时讲究效率,客观上注重功效。
徐望之《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
”这说的是下⾏公⽂。
上⾏公⽂也要做到“下情不壅于上闻,谋事惟期其必达” 。
⼀篇公⽂,如果实⽤性不⼤,效果不显著,就很难说是上乘之作。
因此,实效性显著,应是好公⽂的重要条件。
以此看来《, 谏逐客书》正是具有实效性显著的特点。
这篇公⽂最成功之处就在于,该⽂⼀上秦王,就达到预期的⽬的,收到满意的效果。
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这样叙述过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觉。
秦宗室⼤⾂皆⾔秦王⽈:‘诸侯⼈来事秦者,⼤抵为其主游间于秦⽿。
请⼀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其计谋。
”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客、重客,这就不能不承认《谏逐客书》发挥了巨⼤的作⽤,公⽂的实效性在这⾥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堪称典范。
笔者以为“对事的论断”应视为公⽂的⼀个重要特征。
事是公⽂的内容,论断是对公⽂内容的表达⽅式。
“对事的论断”体现了公⽂的内容与形式的统⼀。
显然,公⽂须有事,刘勰所说“⾔事于主”、“指事造实”,徐望之所说“谋事惟期其必达”、“尚实事不尚虚⽂” ,都指出公⽂的内容就是事,因为公⽂就是办实事的。
但是公⽂在表达事时,不必对其来龙去脉进⾏具体的叙述,往往是⾼度概括,或者点到为⽌。
《谏逐客书》的语言魅力
《谏逐客书》的语⾔魅⼒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篇奏议,是⼀篇脍炙⼈⼝的名⽂,千百年来⼀直被⼈们所传诵。
《谏逐客书》不仅思想可贵,⽽且辞采丰富,⽂思横溢,写作技巧⼗分出⾊,有着独特的语⾔魅⼒。
其主要特点是第⼀,摆事实设⽐喻重铺叙,信纸辞有⼒,说理透彻。
第⼆,结构上既曲折多变,⼜严谨有序。
在论说泰王对物的态度时,⼏层的意思差不多,可是,⼀会⼉顺说,⼀会⼉倒说,⼀会⼉正叙,⼀会⼉反诘;或者略换⼏个字,或者捎变⼀下⼿法,真是跌宕⽣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上前后呼应⼀⽓贯通,全⽂不枝不蔓,紧凑缜密。
这篇奏疏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特⾊。
⼀是善于⽤⽐喻。
从⽽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
最突出的例⼦是⽤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应该抱的态度。
如⽂中写到:“夫击瓮叩⽸……适观⽽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取⼈⽅⾯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取⽤异国的贤能之德。
此外,⽤“泰⼭不让⼟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藉寇兵⽽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为,也都很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
⼆是⽓势奔放,⽂采斐然。
这与作者多⽤铺陈、夸饰⼿法和排⽐、对偶句⼦以及多选⽤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
如⽂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成事的情况,⼿法铺张,多⽤排⽐,对偶句显得⽂势充畅,并有⾳节之美。
其中写惠王⽤张仪之计⽽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
⽂中写秦王为满⾜⽣活享受⽽取⽤天下了珍物⼀段,不仅⼿法铺张,句式多⽤排偶,⽂⽓充畅,⽽⾔调谐美,⽽且充满了⾊乐珠⽟等⽅⾯的华美辞藻,极富于⽂采。
李斯《谏逐客书》由于成功运⽤了恰当的写作技巧,以及独特的语⾔魅⼒,从⽽达到了令秦王废“逐客令”这⼀预期⽬的,也使⽂章收致很好的效果。
谏逐客书为何能成功
谏逐客书为何能成功秦王嬴政在宗室的压⼒下,以外客(由其他诸侯国前来秦国某事的⼈)中出了间谍为由,将上⾄位列客卿的李斯,下⾄平民百姓全部限期驱除出境,并且没收所有财产!途中,李斯以⼀《谏逐客书》,改变了赢政的决定,扭转了外客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宗室的命运!区区⼀纸⽂书,缘何能有如此的威⼒?实在值得研究!简单的来看,以下⼏点功不可没:1、了解“读者”——此书作者李斯,事发之前与赢政打过⼗年的交道,深知驱逐外客并⾮其本意,⽽是源于宗室的压⼒;⽆奈,⼜没有说服宗室的理由;2、准备充分——在被驱逐的途中,应众⼈的恳求,李斯作此书;看似应景,却⾮即兴之作;实情是他早已洞察到宗室在打倒了吕不韦、嫪毐之后,为了巩固权⼒,要将包括李斯在内的外客统统赶⾛的意图;因此,他也早已开始构思这篇⽂章了;3、换位思考——此书虽然是⽤来进谏与秦王,然⽽对于各项理由的叙述全部是站在秦王的⽴场上考虑问题,可谓是忧秦王之忧,虑秦王之虑!也正因为此,秦王在看到此书时,才会反复诵读,就像是另⼀个⾃⼰说给⾃⼰听得!4、写作基调定的准——李斯有功于秦国,有恩于宗室,辅佐秦王10年有余;莫说在重⼤事件中的功劳,就说苦劳吧,也⾜够他来怨恨这道《逐客令》的了;然⽽,通篇《谏逐客书》中没有⼀个怨字,连⼀丝丝怨恨的情绪都没有流露出来!并⾮李斯没有怨,并⾮李斯没有恨!⽽是他深深地知道怨恨并不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对的是秦王,⼀个冷酷的君王,动之以情是起不了作⽤地!5、⾯谈前的准备——《谏逐客书》只是敲开了赢政的门,与秦王⾯对⾯的交流才是最终决定胜负的关键!他通过侍于君侧的侍卫了解到君王看了这边⽂章后的反应,以决定他在⾯对秦王时候的姿态:是该委曲求全,见好就收呢,还是趁胜追击,⼀举扳倒宗室!可见,⼀篇⽂章,如果只是⽂辞优美,如果达不到效果,那顶多是⼀篇华丽的废纸;反之,则是⼀部不朽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种,比较偏重于断,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奏、表、议等则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 ,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论说何以达其目的。 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更要情至理足。《谏逐客书》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为此在下文展开了有力的论说。开头这一断语的 特点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史记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 ,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靠典型。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 与“却客不内”(虚笔) 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 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 再者《, 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公文的针对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事务而发,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较具体的的受文对象,受文者具有确定性。周知性的公文读者面较宽,但也有一定的范围;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对说要窄一些,在现代的公文中有的还规定了阅读传达范围;上行文一般是给一个上级机关,受文对象很具体。古代的
上奏文种是专门给君主的,对象最明确。公文写作时都视受文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斟酌,有的放矢。《谏逐客书》的针对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对着逐客这事而发,全文紧紧扣住逐客以论说其错误。文章这样处理很高明,因这逐客的起因是韩国人郑国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其目的是企图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如果就此事进行辩解,显然是没有道理的。李斯避开这个起因不谈,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另外,李斯当时也无辜受牵连,但他在上书中片言不涉及自己,这样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质要求,徐望之说:“公文本质之可贵,贵在一字一句皆从民生国计上着想。”针对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正是从国计民生着想的体现。 《谏逐客书》的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特定的受文者来采取谏说的策略。李斯上书是给秦王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对这个问题,刘勰有中肯的评价:“烦(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出之喜说者也。”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符合主要任务的需要。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在论说的首层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以上论述了《谏逐客书》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成功地对逐客之事加以论断,使该公文收到了显著的实效。实效性、针对性、对事加以论断,这三个特征在文中体现最为突出。当然,该文还有个别其他的公文特征,像当时李斯已在被逐之中,写这篇上书必须十分注意时效,除了“道上上谏书”急就此文之外,在写法上开头单刀直入,指出逐客之错,使秦王为之震动。可见首句发意、开门见山,既为当时紧急情势决定,也是公文时效性的要求。
首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公文不像艺文那样,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务”,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公务,它的功能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公文是一种实用性程式性的文书,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公文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衡量公文实用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公文撰制时必须事先预计效果,办理时讲究效率,客观上注重功效。徐望之《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这说的是下行公文。上行公文也要做到“下情不壅于上闻,谋事惟期其必达” 。一篇公文,如果实用性不大,效果不显著,就很难说是上乘之作。因此,实效性显著,应是好公文的重要条件。以此看来《, 谏逐客书》正是具有实效性显著的特点。这篇公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该文一上秦王,就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这样叙述过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这就不能不承认《谏逐客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实效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典范。笔者以为“对事的论断”应视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事是公文的内容,论断是对公文内容的表达方式。“对事的论断”体现了公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显然,公文须有事,刘勰所说“言事于主”、“指事造实”,徐望之所说“谋事惟期其必达”、“尚实事不尚虚文” ,都指出公文的内容就是事,因为公文就是办实事的。但是公文在表达事时,不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叙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点到为止。公文对于事,主要是用“论断”的方法。正如《公牍通论》所述,“陈言论事”、“公文本质,重论断” 。论断是个合成词,包含论和断两个方面。断,判断、决断之谓,对事的是非、得失、功过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事的实施提出一定的办法。论是论事理,要受文者承办事务,必须把事理论说明白。简言之,断就是要办什么事,论就是办这事的理由。论是断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论清说透,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说服力。在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种不同,对事论断的情况也有差别,如下行的君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