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教案2

合集下载

《谏逐客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谏逐客书》的历史背景及作者李斯的身份和地位。

(2)掌握并运用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

(3)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并欣赏古代散文的优美语言和论证技巧。

(2)通过学习《谏逐客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谏逐客书》的历史背景及作者李斯的身份和地位。

2. 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

3. 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2. 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逻辑。

3. 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谏逐客书》的历史背景及作者李斯的身份和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谏逐客书》。

2. 分析并总结文中的论证思路和逻辑。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测试学生对《谏逐客书》及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进步。

《谏逐客书》教案

《谏逐客书》教案

《谏逐客书》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论说文写作能力。

2.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解读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的论证方法。

2.分析本文的严谨结构,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分析本文的严谨结构,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和语言特点。

2.理解本文的“主动式思维”,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本文的基本内容和论证方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文章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秦王嬴政驱逐客卿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通过讲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文章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巩固练习:选取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评价与反馈:1.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3.通过学生反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1.学生对本文的基本内容和论证方法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探究文章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表现出一定的思维能力。

3.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能够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拓展:1.介绍李斯的生平和《谏逐客书》的背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2.引导学生阅读《史记·李斯列传》等相关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高一语文(统编版)-谏逐客书(二)-1教案

高一语文(统编版)-谏逐客书(二)-1教案
3.感受李斯的论辩魅力,理解奏疏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析李斯论辩“逐客”之过的过程。
2.感受李斯的论证魅力,理解奏疏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阅读分析(继续上一课时)
二、总结归纳
二、情境设计
三、回顾已学
四、拓展探究
补充相关阅读材料,借助填写表格,分析李斯论辩“逐客”之过的过程。感受李斯的论辩魅力,理解奏疏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1.逐客的背景——郑国事件
2.上疏的对象——秦王嬴政
3.李斯的身份——秦国客卿
4.艺术的表达——气势纵横,文采斐然
李密《陈情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诸葛亮《出师表》等奏议类文本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李斯“谏逐客”的动机是出于忠臣之志还是鄙夫之心?请搜集李斯的生平资料,并结合所学内容,谈一谈你的看法。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李斯论辩“逐客”之过的内容。
1.第3段:
第一层:段首至“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第二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至段尾。
对比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斥“逐客”之策。
2.第4段:
归结全文,进一步对比论证“逐客资敌”危及国家安全。
梳理文本,归纳总结李斯的论辩过程。
假如你是李斯,身为客卿,面对秦王的驱逐令,要上呈奏疏力谏秦王收回成命,你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而要成功达成目的最关键因素又是什么?
理解奏疏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感受李斯高超的论辩艺术。
提升归纳概括能力,培养思辨能力。
理解实用类文章的针对性。
瞻前顾后,学以致用
由李斯的经历引发学生对个人抱负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1年整理〗《《谏逐客书》优质2》优秀教案9

〖2021年整理〗《《谏逐客书》优质2》优秀教案9

《谏逐客书》优质教学设计2(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国历史,弄清楚秦王逐客的缘由。

2学习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3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他人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2学习本文在论述方法上,以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采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难点1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课文所用的劝谏方式,了解李斯让秦王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3学习李斯劝谏秦王的方法,体会说服人的方法重点难点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教学设计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指名翻译重点词句。

(课件出示重点词句)(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督促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二、品读课文,赏析重点1学生读课文。

2分组讨论:(1)第1段是怎样做到援古证今,列举史实体现客卿的重要性的?(2)请概括第2段的语言特色。

(3)第3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4)第4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讨论明确:(1)第1段进行了正反两面论证。

首先从正面叙述史实,按时间先后,列举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秦国历史上极为典型的君主,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有力地体现了客卿的重要性接着又以假设的形式,从反面论述:“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反复论证,就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性阐述得极为透彻。

(2)①设彩绮丽。

设彩既可以使用有颜色的字眼,也可以使用无颜色的字眼。

这段文字兼而用之。

不过,有色的句子只是少数,如“建翠凤之旗”“西蜀丹青不为采”,大多数句子的设彩却不靠颜色字眼,如“昆山之玉”“宛珠之簪”“阿缟之衣”“郑、卫之女”等是用著名产地设彩;“随、和之宝”“太阿之剑”“纤离之马”是用名牌来设彩;“灵鼍之鼓”“犀象之器”是用质地来设彩。

古代汉语教案 文选 谏逐客书

古代汉语教案 文选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教案一、作者介绍李斯(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

年少时曾任郡小吏,属与韩非一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战国末,西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后任郎中。

说秦王政,拜为客卿。

他建议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政策,对秦的统一事业起了很大作用。

司马迁说他:“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内,斯为谋首”。

秦统一后,任丞相。

又反对分封制,主张焚《诗》、《书》,禁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对我国文字统一有一定贡献。

秦始皇死后,委曲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被杀。

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己。

”他的散文在风格上大有战国纵横家文章纵横捭阖之余风,对西汉前期政治文颇有影响。

《谏逐客书》正是这一风格的集中体现。

这篇文章为秦朝散文中最优秀的杰作,全文大量适用对比、对偶、铺陈等修辞手法,词藻华美,气势纵横,滔滔雄辩,具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感染力。

二、课文背景介绍秦王政初年,李斯时任客卿,韩国人郑国帮秦人修渠,试图以此消耗秦国的人物力,从而使得自己积贫积弱的国家得以苟延。

事发,秦国的官员们就此认为所有别国在秦做官的人都存心不良:即不是真心忠于秦国的,应该把他们统统赶走,李斯也在被逐亡列,于是上书秦王政。

有理有据,滔滔雄辩,终于打动了秦王政,使其收回逐客令。

三、字、词、句、篇解析(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我听说官员们议论驱逐宾客的事,私下里认为(这是)错误的。

吏:古代官员的通称。

在先秦和西汉,大小官员都习称为“吏”。

汉以后特指官府中的小官和差设。

唐·杜甫《石壕吏》:“墓投石壕村,人吏夜捉人。

”按:古文字中,吏与史是一个字,后来分化。

《说文》:“吏,治人者也。

从一,从史,史亦声。

”古文字中为“事”初文。

史,使、吏本为同源字,后分化。

史,记事者,使,令也。

逐:《说文》“逐,追也”甲文,甲文从趾于兽后以会追逐。

之意,所从之兽可为,免为,成语,逐鹿中原《商君书·定分》:“一兔走,..百人逐之。

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谏逐客书》精品教案

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谏逐客书》精品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3、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一、导入
1、用三句话来导入课文。

这三句话分别为: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2、具体讲解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一次在侧所中看见老鼠,非常瘦小肮脏,见有人来慌忙逃窜。

又有一次,李斯在米仓中看见老鼠,长得肥大而干净,见到有人来还镇定自若。

于是李斯有感而发,说了这句话“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能不能显示出才能就像
老鼠一样,是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这就是李斯著名的仓鼠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老鼠哲学。

李斯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开始了他人生的地位抢夺战。

首先,李斯辞去了小吏官职,于荀子学帝王之术。

当李斯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呔褪抢钏沟奶。

《谏逐客书》教案2

《谏逐客书》教案2

《谏逐客书》教案2《谏逐客书》教案2一、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2、学习本文的结构和主要主要论证方法;3、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与相关的语言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解读文章内容和论证方法;2、了解相关的语言知识。

三、作者与背景简介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

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

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

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

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

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四、课文解读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

这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

2020年高中语文 部编版 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2020年高中语文 部编版 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谏逐客书》(第二课时)教案一、情境导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秦代文学谈不上什么发展,比较值得提一提的只有李斯……它的所作主要就是《谏逐客书》,这是一篇他向秦始皇申述他政治主张的奏议。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中说:“发家大抵少文采,唯李斯奏议尚有花词。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3.赏析李斯的这篇奏书的说理艺术,学习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抓住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李斯的这篇奏书的说理艺术,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

学习仁人志士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

三、新知讲解(一)学生活动设计一:1.大声朗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

2.同学间交流,解决疑难字词,强化记忆。

3.结合课下注释熟练地翻译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二)学生活动设计二:总观全文,李斯是如何一步步做到使秦王政放弃逐客令的?梳理文章的论辩思路。

1.谏书观点:逐客为过2.史实论证:客卿有功3.类比论证:重物轻人4.归纳论证:逐客利害5.总结分析,逐客亡国(三)学生活动设计三:分析李斯的论辩思路及论证技巧,体会文章铺张扬厉、气势雄浑的论辩之风。

学生标画出有关论点、论据、提示作者态度、语气的字词或句子。

具体分析:1.第一段:开门见山地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语气谦和,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

2.李斯是如何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的史实的?结果如何?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态度:“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谏逐客书》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3)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运用文言文写作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名臣的忠诚与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培养宽容的胸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谏逐客书》全文;(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3)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2)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3)运用文言文写作技巧。

1. 导入新课:介绍《谏逐客书》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4.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梳理文章的思路,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

5. 仿写练习:运用文言文写作技巧,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谏逐客书》;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忠诚与智慧的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仿写练习:评估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案内容:【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章:课文导入与背景知识1.1 课文导入介绍《谏逐客书》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其历史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下册课时89第五单元11 谏逐客书 李斯(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下册课时89第五单元11 谏逐客书 李斯(二)教案

XX中学语文科 XX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概括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思路。

2.学习本文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了解李斯文章的艺术特点。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概括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思路。

学习本文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了解李斯文章的艺术特点。

致:达,得。

服:佩带。

说:通“悦”,喜悦,喜爱。

所以:用来……的。

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傅:附着,镶嵌。

冶:妖冶,艳丽。

搏:击打,拍打。

第一层(段首至“何也?”),正面指出秦王对其数件宝物的喜爱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至“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以玩好、美女为喻从反面论述,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第三层(“夫击瓮叩缶”至“适观而已矣”),秦王“选物”的标准是“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至段尾),以“取人”与“选物”作比较,指出秦王“重”物“轻”人类比论证:重物轻人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用异国物用人原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逐异国客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让:辞让,拒绝。

择:通“释”,舍弃。

就:成就资:资助,供给。

业:使成就霸业。

藉:同“借”,借给赍:送给、付与)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正面:天道与圣王的做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反面:秦国目前的做法——藉寇兵而赍盗粮怨:结怨得:实现第一段:列举四位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暗示逐客之过。

第二段:反复陈说秦王之好,直击逐客之过。

第三段: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驳逐客之策。

第四段:总结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结合文本分析《谏逐客书》铺陈排比、气势雄辩的特点。

①极尽铺张排比之能事,比如在说到秦王纳取异国之物为己所用时,则一气铺排七件器物玩好。

铺张中有排比,排比中见铺张,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

②排比对偶句和散体句错杂出之。

全文以排偶句为主,但也不时出现“废稚侯,逐华阳”等三字句、“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等四字句、“地广者栗多,国大者人众”等五字句,在语言形式上就富有整齐错落之美,在音节上又显得抑扬顿挫、铿锵响亮,使得此文更增强了滔滔不绝、雄放不羁的气势。

《谏逐客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李斯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翻译并背诵重点文言文句子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论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沟通交流的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欣赏古代散文的优美文字和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和李斯的论证方法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的翻译与背诵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2.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复杂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李斯论证方法的深度分析学生如何将文中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斯的生平和《谏逐客书》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题目,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的意义3.3 课堂讲解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的翻译与背诵技巧3.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论证过程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课堂分享和讨论3.5 课堂小结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第四章:作业布置4.1 翻译并背诵文中重点句子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翻译和背诵教师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翻译和背诵情况4.2 写一篇关于《谏逐客书》读后感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读后感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和反馈第五章:教学反思5.1 课堂效果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5.2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检查学生对《谏逐客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评估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6.2 评估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翻译和背诵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读后感写作的质量6.3 评估内容对文中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分析对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和阐述读后感中对文章的感悟和个人思考第七章:教学扩展7.1 扩展活动目的加深学生对《谏逐客书》的理解和欣赏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素养7.2 扩展活动内容观看与《谏逐客书》相关的影视作品或纪录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文化遗址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讨论会7.3 活动组织与实施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第八章:教学资源8.1 资源种类教学课件和教案参考书籍和学术资料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素材8.2 资源使用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使用教学资源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获取和使用教学资源8.3 资源管理教师负责教学资源的整理和归档学生负责个人学习资源的整理和归档第九章:教学计划调整9.1 调整原因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可能需要调整教学计划由于特殊情况,如节假日或紧急事件,可能需要调整教学计划9.2 调整内容调整教学顺序或内容调整课堂活动或作业安排9.3 调整实施教师与学生沟通并说明调整原因和内容教师根据调整后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难点解析:对文中深层次论证逻辑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应用,以及文言文句子的准确翻译。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谏逐客书》。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其中的难点。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掌握其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作者李斯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忠诚正直的品质。

(2)认识古代谏官制度,了解其在古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谏逐客书》。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其中的难点。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掌握其写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节奏。

2. 文中某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解释。

3.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李斯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谏官制度。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解决字词句层面的困难。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探讨文章的写作特色。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谏逐客书》。

2. 翻译并解释文中遇到的难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谏逐客书》为例,讲解古代谏官制度。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谏逐客书》与其他文章的异同。

4. 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模拟古代谏官,进行角色扮演。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3. 练习题解答: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解答情况,检验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大学语文《谏逐客书》教案

大学语文《谏逐客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及其历史背景。

-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 理解并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如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句子的含义。

2. 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

- 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句、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理解和使用。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李斯的谏言,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忠诚的情怀。

- 学习李斯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2. 理解文章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三、教学难点1. 认识和理解生僻字、文言句、通假字、词类活用。

2. 理解课文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李斯其人及其在秦朝的地位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秦王要逐客?李斯为何要上书谏言?(二)课文讲解1. 第一段:分析李斯提出的中心论点,即“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2. 第二段:讲解李斯引用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论证客卿对秦国作出的巨大贡献。

3. 第三段:分析李斯通过类比论证,指出逐客的错误。

4. 第四段:讲解李斯从国家利益出发,论述逐客的危害。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2. 学生尝试用现代汉语复述文章内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2. 分析李斯的谏言对秦朝历史的影响。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于直言进谏,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搜集有关李斯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3. 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直言进谏”的议论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谏逐客书》,让学生了解了李斯的谏言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谏逐客书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谏逐客书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谏逐客书》教学方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2.学习作者的论辩思路。

3.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回顾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2段(一)文意疏通如今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之类宝物,悬挂明月珠,佩带太阿剑,驾乘纤离马,建置翠凤旗,树立灵鼍鼓。

这么多的宝贝,秦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们,是什么缘故呢?倘若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就该是夜光玉壁不能装饰宫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具不能作为玩物,郑、卫之地的美女不能进入后宫,而駃騠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圈,江南的金锡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不能绘画。

倘若用来装饰后宫、充任姬妾、赏心快意、怡目悦耳的一切,必须是出产于秦国的才可以用的话,那么缀绕珍珠的发簪、镶嵌珠子的耳环、细缯素绢的衣裳、织锦刺绣的服饰就不能进呈到大王面前,而时髦优雅、艳丽多姿的赵国女子就不能侍立在身旁。

那击瓮敲缶,弹筝拍腿,同时歌唱呼喊发出呜呜之声来快活耳朵听觉的,才是真正地道秦国的声乐,而《郑》、《卫》、《桑间》、《昭》、《虞》、《武》、《象》之类,则是异国它邦的音乐。

现在舍弃击瓮敲击而追求《郑》、《卫》之音,撤下弹筝奏曲而采取《昭》、《虞》之乐,像这样做为什么呢?只不过是图眼前称心如意,适合观赏罢了。

现在用人却不这样。

不问青红皂白,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人就得离去,是侨民就得驱逐。

这样做,所重的是女色、声乐、珍珠、美玉,而所轻的是人啊。

这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啊。

(二)引导理解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

秦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悦之)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

《谏逐客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谏逐客书》的历史背景。

1.1.2 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1.1.3 分析文中李斯的辩证法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1.2.2 学会对比分析,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李斯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精神品质。

1.3.2 体会古代士人忠诚于国家的美好情操。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

2.1.2 李斯的辩证法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2.2.1 文中较为复杂的词汇和句式。

2.2.2 对文中李斯观点的理解和阐述。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李斯及其作品《谏逐客书》。

3.1.2 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2.2 学生查找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式的解释。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3.4 课堂讲解3.4.1 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4.2 分析李斯的辩证法和修辞手法。

3.5 练习巩固3.5.1 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4.1.1 学生参与度、思考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4.2 作业完成情况4.2.1 学生翻译练习和心得体会的质量进行评价。

4.3 小组合作4.3.1 对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阅读材料5.1.1 推荐阅读李斯的其它作品,如《论衡》等。

5.1.2 推荐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特点。

5.2 实践活动5.2.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赏析。

5.2.2 学生可以组织一次关于古代文学的讲座或座谈会。

第六章:课时安排6.1 课时6.1.1 本章节共计2课时。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教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教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教学案1【学习目标】备注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结构,理清逻辑严密的论证思路,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欣赏议论文写作特色,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议论文写作。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关注思辨性说理,学习古人劝谏艺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这件事后来被发现,秦王嬴政就听信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都想游间于秦,遂下令驱逐客卿。

客卿李斯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

鲁迅先生曾点评李斯的文学成就:“法家大抵少文采,唯李斯奏议,尚有华辞。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会看到李斯作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如何兼顾华辞的情况下,说服力十足地论辩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政治抱负的。

二、议【分区一】学习目标:知人论世作者作品:李斯,字通古。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他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谏逐客书大学语文教案

谏逐客书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语文》教学目标:1. 理解《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

2. 熟读并背诵《谏逐客书》全文。

3.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

2. 提问:为什么秦国要驱逐客卿?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谏逐客书》,圈点勾画生字词、难句,做好笔记。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指出文章分为三部分:引言、正文、结论。

2. 教师讲解作者在文章中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效果。

3. 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回顾文章结构,总结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五、布置作业1. 背诵《谏逐客书》全文。

2. 查阅资料,了解李斯的生平事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谏逐客书》,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深入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夜郎自大”、“画蛇添足”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文章中找到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并解释其含义。

三、拓展延伸1.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给这篇文章写一个标题,你会怎么写?2. 学生分享自己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学生回顾文章结构,总结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五、布置作业1. 深入阅读《谏逐客书》,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君之得 4.昭王——范雎之力——秦成帝业
(第二段)
三、结论:概括全文,照应论点。
(第五段)
《谏逐客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2、 学习本文的结构和主要主要论证方法;
3、 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与相关的语言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读文章内容和论证方法;
2、了解相关的语言知识。
三、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四、课文解读
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
这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六、作业
将最后两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附板书:
谏逐客书
李斯
一、绪论(第一段):提出论点——“逐客,窃以为过矣。”
1.穆公——五子之策——“遂霸西戎”
事实 1.异国之色、乐、珠、玉——取物 重物轻人
论证 今 ——此非所以跨海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五段:戛然而止,结束全文,为结论部分
2.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正反论证,利害对举,论述得透彻有力,无可驳辩。如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得失对举,先君的纳贤与秦王的逐客形成强烈对比,以及第三段的重物与轻人对比等,都是极好的对比论证。
3.文章采用铺陈手法,以形成文章气势,为避免铺陈的烦琐与臃肿,文中的句式、角度、用词都极具变化,特别是动词的选用,排比与对偶的运用都很讲究,使文气饱满,气势充沛,文字生动,词彩飞扬,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本论 陛下之失 2.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逐客 内,制诸侯之术也
(第二、 (第三段)
三、四段)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第三段,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五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五、写作特点
1.标准的议论文结构,“一、三、五”式结构。
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论点,为绪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进行论证,为本论部分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四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一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理论 常理 2.五帝三王,天下无敌
3.逐客实质——藉寇兵赍盗粮之举
2.孝公——商鞅之法——至今治强 皆以客之功
昔 3.惠王——张仪之计——功施到今 ——国富兵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