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习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试卷-11.1 《谏逐客书》(同步习题)(含答案)

《谏逐客书》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
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
《谏逐客书》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谏逐客书》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答案】B【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B项,“《谏逐客书》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说法有误。
《谏逐客书》中“六国”指的是“合纵”抗秦的六个诸侯国——“韩、魏、燕、赵、齐、楚”,不包括郑、卫。
故选B。
2.下列对《谏逐客书》文意的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用充足的事例说明客卿对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B.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意在表明逐客不仅会导致本国人口减少,造成内部空虚,还会使敌国人力增加,而且客卿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他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C.本文在论证的逻辑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
时间上由远及近,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言及未来。
在论逐客的危害时,程度由轻及重: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足强大;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还有亡国的危险。
《谏逐客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谏逐客书》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___________2.而陛下说之___________3.遂散六国之从___________4.河海不择细流___________2、请解释加粗词语。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①________三川之地,西②________并③________巴、蜀,北收上郡,南取④________汉中,包⑤________九夷,制⑥________鄢、郢,东据⑦________成皋之险⑧________,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⑨________,使之西面事⑩________秦,功施________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________穰侯,逐华阳,强________公室________,杜________私门,蚕________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________于秦哉!向使________四君却客________而不内________,疏________士而不用________,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3、指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
①西取由余于戎__________②蚕食诸侯__________③强公室__________④故能明其德__________⑤却宾客以业诸侯__________⑥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__________4、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①西取由余于戎__________②并国二十__________③民以殷盛__________④举地千里__________⑤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__________⑥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__________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和作品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前208),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政任为客卿。
B.《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
11.1《谏逐客书》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11课(1)谏逐客书一、课内基础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招致,招揽B.至今治.强治:治理C.弹筝搏.髀搏:击打,拍打D.故能就.其深就:成就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强公室,杜.私门杜:堵塞,封闭B.功施.到今施:施加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让:辞让,拒绝D.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傅:附着,加上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遂散六国之从B.河海不择细流C.藉寇兵而赍盗粮D.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西.取由余于戎A.快.耳者,真秦之声也B.故能明.其德C.蚕.食诸侯D.却宾客以业.诸侯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斯《谏逐客书》中,作者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斯《谏逐客书》中,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斯《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王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字专练写对写好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采用小篆,统一文字。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命丞相李斯刻石于泰山绝顶,以炫耀其(1)____________。
其后,秦始皇又数次前往东方和南方地区巡游,每到一个地方,便祭祀名山,刻石竖碑,为其歌功颂德。
后人将这些刻石碑文统称为秦刻石。
这些刻石均由丞相李斯采用小篆书写,字体潇洒优雅,备受赞赏。
秦朝的这些刻石碑,虽然今天大都已被毁坏湮没,难窥全貌,却是书法与石刻艺术上的一项辉煌壮举,对推动石刻碑碣风雅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同步练习附答案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同步练习附答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归顺B.强公室,杜私门杜:堵塞、封闭C.适冬之望日前后适:恰逢D.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肖:相像,类似2、下列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A.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B.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C.汝幸而偶我D.当尽吾意为幸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译文:那些随俗推移由高雅而变化成娇美妖冶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B.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译文:从这些情形去看,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C.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译文:无非是为了取乐于当前,适于观听罢了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译文:现在却放弃百姓去资助敌国4、下列对句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藉寇兵而赍盗粮兵:武器②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举:攻克、占领③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佳冶:娇美妖冶④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过:过分⑤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宝:珍宝⑥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让:拒绝⑦藉寇兵而赍盗粮赍:付与、送给A.①⑥B.②⑦C.③⑥D.④⑤5、下列加粗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娱心意、说耳目者A.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B.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C.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D.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6、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B.西蜀丹青不为采C.昔缪公求士D.东据成皋之险7、下列对文中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侯、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B.翠凤,以翠羽装饰的风形旗帜。
(完整版)谏逐客书习题(附参考答案)

(完整版)谏逐客书习题(附参考答案)谏逐客书习题(附参考答案)《谏逐客书》一、单项选择题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 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2?下列文章中,以驳论为主的是( )A?《季氏将伐颛与》B?《寡人之于国也》C.《秋水》D.《谏逐客书》3?《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4?《谏逐客书》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5?《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7?李斯在《诛逐客书》中,既指出纳客之利,又指出逐客之害,这种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8?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藉寇兵而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二、多项选择题1?《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之于( )A?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B?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C?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D,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E?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指的是( )A?秦缨公B?秦孝公C?秦始皇D?秦惠王E?秦昭王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其中运用类比论证法的有( )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B?"地广者粟多"C?"泰山不让土壤"D?逐客是"藉寇兵而责盗粮"E?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1课(一)谏逐客书训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蹇.(jiǎn)叔邳.(pī)豹西戎.(rónɡ) 傅玑.(jī)之珥.(ěr)B.范雎.(jū) 鄢.(yān)郢.(yǐnɡ)黔.(qián)首宛珠之簪.(zān)C.成皋.(ɡāo) 灵鼍.(tuó)犀.(xī)象击翁.(wènɡ)叩缶.(fǒu)D.外厩.(jiù) 搏髀.(pì)2.下列各句对“殷”的读音和意思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熊咆龙吟殷(读yǐn,意思是声音大)岩泉B.盖在殷(读yīn,意思是深重)忧,必竭诚而待下C.左轮朱殷(读yīn,意思是深红色)D.民以殷(读yīn,意思是富足)盛,国以富强3.下列各句中“服”作“佩带”讲的是( )A.求之不得,寤寐思服B.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C.貌恭而不心服D.朝服衣冠,窥镜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招致、招揽B.至今治.强治:治理C.弹筝搏.髀搏:击打、拍打D.故能就.其深就:成就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损民以.益仇B .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C .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6.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遂散六国之从B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C .而陛下说之,何也D .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7.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B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省略句)C .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判断句)D .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宾语前置句)8.下列“所以”的用法与其他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B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C .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9.下列各句词类活用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百姓乐.用 ②西.取由余于戎 ③遂散.六国之众 ④逐华阳,强.公室 ⑤蚕.食诸侯 ⑥却宾客而业.诸侯 ⑦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⑧服.太阿之剑 ⑨树灵鼍.之鼓 ⑩遂霸.诸侯 ○11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12包.九夷,制鄢郢 ○13侣.鱼虾而友麋鹿 A .①○13/②⑤⑦/③④⑥○11/⑧⑨⑩○12 B .①○13/②⑤⑦○12/③④⑥○11/⑧⑨⑩ C .①○13/②⑤⑦/③④⑥⑩○11/⑧⑨○12 D .①○13/②⑤⑦○12/③④⑩○11/⑥⑧⑨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不是书信,而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与“表”性质类似。
《谏逐客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谏逐客书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B.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C.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D.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归顺B.强公室,杜私门杜:堵塞、封闭C.适冬之望日前后适:恰逢D.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肖:相像,类似3.下列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A.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B.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C.汝幸而偶我D.当尽吾意为幸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B.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C.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D.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5.下列句子中,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B.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C.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D.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遂散六国之从B.河海不择细流C.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D.汝幸而偶我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过:错B.而陛下说之,何也说:说到,提及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让:推辞,抛弃D.藉寇兵而赍盗粮赍:给予,送给8.下列对文中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侯、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B.翠凤,以翠羽装饰的风形旗帜。
因天子所乘饰以翠羽的凤形车驾,亦借指天子。
C.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泛指天下。
D.五帝,是对上古时代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落首领的尊称。
《史记·五帝本纪》中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谏逐客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谏逐客书》同步练习(一)一、单选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过:错②而陛下说之,何也说:说到,提及③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让:推辞,拒绝④藉寇兵而赍盗粮赍:赏赐⑤使之肖我肖:像⑥吾亦望其言是望:期望,希望⑦当尽吾意为幸幸:幸事⑧更恐不胜悲更:更加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④⑧D.③⑥⑦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①蚕食诸侯②汝幸而偶我③外树怨于诸侯④故能明其德⑤遂散六国之从⑥逐华阳,强公室⑦而歌呼呜呜快耳者⑧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A.①③⑧B.②④⑦C.③⑥⑦D.④⑤⑧3.下列对文中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侯、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B.翠凤,以翠羽装饰的风形旗帜。
因天子所乘饰以翠羽的凤形车驾,亦借指天子。
C.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泛指天下。
D.五帝,是对上古时代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落首领的尊称。
《史记·五帝本纪》中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B.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C.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D.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损民以益仇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下列选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遂散六国之从称心快意,几家能彀B.河海不择细流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C.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D.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吾灵尚依依旁汝也7.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藉寇兵而赍盗粮赍:送给B.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举:攻克C.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择:选择,选取D.却宾客以业诸侯业:使成就霸业8.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所未尽者尚有万千当尽吾意为幸妇女无所幸又何不幸而生在今日之中国A.两个“尽”意义相同,两个“幸”意义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习题(附参考答案)
《谏逐客书》
一、单项选择题
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
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2?下列文章中,以驳论为主的是( )
A?《季氏将伐颛与》 B?《寡人之于国也》
C. 《秋水》
D.《谏逐客书》
3?《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
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4?《谏逐客书》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来证明驱逐客卿
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5?《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
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7?李斯在《诛逐客书》中,既指出纳客之利,又指出逐客之害,这种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8?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 "藉寇兵而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 "损民以益
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 )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
二、多项选择题
1?《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之于( )
A?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
B?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
C?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
D,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E?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指的是( )
A?秦缨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秦惠王
E?秦昭王
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其中运用类比论证法的有( )
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
B?"地广者粟多"
C?"泰山不让土壤"
D?逐客是 "藉寇兵而责盗粮"
E?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有( )
A?排比 B?对偶
C?比喻 D?类比
E?归纳
三、简析题
l?昔谬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美于宛,迎寒叔于宋,来玉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谬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鞋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拨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郁、邱,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胰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堆,废攘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容何负于秦哉?
(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
(2)概要文中所列举的论据。
(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
2?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 "藉寇兵而责盗粮"者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旨意。
(2)这段话可划分为两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3)划分前一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4)前后两部分构成怎样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前后两部分各自又采取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3?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总收了全文?
(2)这段文字中,什么地方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3)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l?D 2?A 3?D 4,A 5?D
6?C 7?C 8?C
二、多项选择题
l?ABDE 2?ABDE 3?BCD 4?ACD
三、简析题
第一题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最后几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2这段文字中共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王用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3这段论说的说服力来自:论据充分,而且都是用的秦国自己发展史上的历史事实,因而有胜于雄辩之力;同时,这些历史事实,都与秦国走向富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相关联,这就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
第二题1这个段落的旨意:阐明纳客之利与逐客之害,从理论上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前半部分论证不却众庶、广纳人才方能取得事业成功的道理,后半部分论证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敌国的道理。
3前半部分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用地要广、国要大、兵要强之理来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之意;二是用泰山、河海为喻,说明君王要功业昭彰就必须广纳人才;三是以古圣贤为例,说明只有广纳人才方能事业有成、天下无敌。
4前后两个部分之间是正反对比关系。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议论整体上采用了比较法中的对比论证方法。
5前后两部分各自采用的都主要是比较法中的类比论证方法。
第三题 1.最后一段总收全文,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收结文章第三自然段;第二,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收结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三,"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几句,照应第四自然段,概括了全文的论述中心;第四,"求国不危,不可得也"这最后两句,不仅收束,而且发展了全文的主旨,即进一步点明了驱逐客卿的要害,也击中了秦王的要害。
2.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地方:"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3.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逐客非但不能统一;天下,反而要造成秦国的危亡,这一结论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欲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