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习题(附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习题(附参考答案)

《谏逐客书》

一、单项选择题

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

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2?下列文章中,以驳论为主的是( )

A?《季氏将伐颛与》 B?《寡人之于国也》

C. 《秋水》

D.《谏逐客书》

3?《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

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4?《谏逐客书》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来证明驱逐客卿

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5?《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

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7?李斯在《诛逐客书》中,既指出纳客之利,又指出逐客之害,这种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8?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 "藉寇兵而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 "损民以益

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 )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

二、多项选择题

1?《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之于( )

A?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

B?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

C?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

D,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E?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指的是( )

A?秦缨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秦惠王

E?秦昭王

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其中运用类比论证法的有( )

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

B?"地广者粟多"

C?"泰山不让土壤"

D?逐客是 "藉寇兵而责盗粮"

E?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有( )

A?排比 B?对偶

C?比喻 D?类比

E?归纳

三、简析题

l?昔谬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美于宛,迎寒叔于宋,来玉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谬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鞋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拨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郁、邱,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胰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堆,废攘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容何负于秦哉?

(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

(2)概要文中所列举的论据。

(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

2?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 "藉寇兵而责盗粮"者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旨意。

(2)这段话可划分为两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3)划分前一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4)前后两部分构成怎样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前后两部分各自又采取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3?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总收了全文?

(2)这段文字中,什么地方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3)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l?D 2?A 3?D 4,A 5?D

6?C 7?C 8?C

二、多项选择题

l?ABDE 2?ABDE 3?BCD 4?ACD

三、简析题

第一题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最后几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2这段文字中共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王用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3这段论说的说服力来自:论据充分,而且都是用的秦国自己发展史上的历史事实,因而有胜于雄辩之力;同时,这些历史事实,都与秦国走向富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相关联,这就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

第二题1这个段落的旨意:阐明纳客之利与逐客之害,从理论上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2前半部分论证不却众庶、广纳人才方能取得事业成功的道理,后半部分论证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敌国的道理。3前半部分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用地要广、国要大、兵要强之理来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之意;二是用泰山、河海为喻,说明君王要功业昭彰就必须广纳人才;三是以古圣贤为例,说明只有广纳人才方能事业有成、天下无敌。4前后两个部分之间是正反对比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议论整体上采用了比较法中的对比论证方法。5前后两部分各自采用的都主要是比较法中的类比论证方法。

第三题 1.最后一段总收全文,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收结文章第三自然段;第二,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收结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三,"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几句,照应第四自然段,概括了全文的论述中心;第四,"求国不危,不可得也"这最后两句,不仅收束,而且发展了全文的主旨,即进一步点明了驱逐客卿的要害,也击中了秦王的要害。2.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地方:"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3.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逐客非但不能统一;天下,反而要造成秦国的危亡,这一结论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欲望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