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7体
汉字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
上古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 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人们能够辨 识出的最古老的汉字。
甲骨文是古人占卜的记录,用甲骨文记录的占卜内容叫 做“卜辞”。
殷代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是殷都的故址, 所以人们也称甲骨文“殷墟文字”。
隶变叫是“汉隶字定发”展、史“上隶最古大定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 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 的书写符号。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曲为直。将篆书圆转相连的线条变为方 折笔画,字形变得方正平直。
2、省并。对一些繁复的笔画乃至部件加以 省并、简化。
程邈 徒隶 隶人
晋代卫恒《四书体式》:“秦即 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 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的特点 1、用笔:左波右磔(波势和挑法)“蚕头雁尾”
掠
波磔
东汉《史晨碑》(局部)
2.体态扁平,字形“八”字分散,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秦代的隶书叫“秦隶”,也称“古隶”。 汉代的隶书叫“汉隶”,也称“今 隶”。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昏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婚 “男女有昏。”
要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腰 《荀子》:“量要而
带之。”
取
①战场上取左耳
《诗·齐风·南山》:
②娶亲
娶 “取妻如之何?”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
然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燃 《孟子》:“若火之
汉字形体的演变
• 产生分歧的原因,一是因为有的字《说文 解字》没有明确列出籀文字形,各家理解、 取舍不同;二是因为有的字大徐本(徐铉 本)未列出籀文,而段玉裁注据小徐本 (徐锴本)或其他书补出,各家对此是否 采纳。
二、金文
• 2.1 金文概说 • 我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很早,目前发现的
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县林家马家窑 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 商代青铜器发达,著名的如司母戊鼎、四 羊方尊。铸有铭文的青铜器主要出现于商 代晚期(帝乙、帝辛时期),少则几字、 十余字,多则四十余字。
• 西周时期,金文有了快速发展。由于宗法 礼制的完善,在礼器上铸刻的铭文急剧增
•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是逐渐演变为 小篆的,小篆跟统一前的秦国文字之间并 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我们可以把春秋 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小篆合称为篆文。”
总的来看,籀文的形体特点是:笔画起止露锋, 均匀圆转,结构整齐,字形较为繁复。
此外,唐朝初年在今陕西凤翔县三畤原发现的 春秋中晚期或春秋战国之际的秦国石刻文字 (即“石鼓文”)也是大篆。石鼓共十枚,花 岗岩质,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各石镌 刻记叙秦国王公田猎游乐的四言诗一首(又称 “猎碣”),共约700余字,现存356字。现有 拓本传世。
都。”),其间字体也略有变化,总的趋
势是字形在逐渐简化,象形程度逐渐降低, 加注声符的现象在增加,字形逐渐稳定。
• 比如董作宾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商代甲骨文 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汉字的七体、六书和五阶段
汉字的七体、六书和五个阶段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展的语素文字。
广义的汉字指从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以及派生的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
汉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变,至唐朝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是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
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汉字是意音文字,不是拼音文字。
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音、形、义统一的特点。
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所以又叫方块字。
如“车”“上”“明”等,“车”“上”“明”用字的形体来直接表达语言里的词义;“问”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门”表音,“口”表意。
汉字七体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
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此后逐渐演变发展。
总体上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为古文字阶段(前14世纪—前3世纪,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和今文字阶段(2世纪至今,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称殷契、卜辞。
又因19世纪末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甲骨共发掘出10万余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270年间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
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具有简约性和程式化的特点。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笔画细瘦,多方笔和直笔,粗细均匀,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
字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瘦长且大小不一,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
(二)金文先秦称铜为金。
金文即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青铜器以钟鼎居多,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
商代金文很简单,一般有五六个字,形似甲骨文。
西周春秋时期,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在铜器上铭文成为一种风气,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鸿篇巨制(多者可达500余字)。
从已发现的铜器的铭文内容看,多记述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为歌功颂德之作,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布局匀称,字形长圆,古朴厚重。
汉字字体演变历史
汉字字体演变历史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从商朝开始的。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
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
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7、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8、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二、关于汉字1、起源: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
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
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2、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
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3、简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
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中国汉字的演变历程甲骨文殷商时代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现在发现的最早汉字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
它在大汶口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中就有,但只是几个单字,不能识读,可能是制作者的名字,也可能是结绳纪事的字符表现形式。
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直接祖先。
它有四千多个单字,可识读的有一千多个,主要用于占卜,纪事性文字很少。
甲骨文是商代的代表性字形。
现在发现的周代文字主要是铸造在铜器上的金文。
内容多是歌功颂德的纪念性文字。
金文是西周文字的代表性字形。
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十五篇作为字形的规范。
这是对汉字形体的第一次归纳整理。
“籀”字由“竹”、“手”和“留“构成。
意思是手在竹简上留下的笔迹,由此可见,籀文是根据用毛笔写字的特点规范字形的。
籀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性字形。
秦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等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兼取其它各国文字之长,删繁就简,重新统一了汉字字形。
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爱历篇》,胡母敬作《博学篇》,共收三千三百个单字作为标准字形,史称小篆。
这是对汉字字形的第二次归纳整理。
“篆”字由“竹”和“彖”构成。
“彖”字是用手抓猪的象形。
从抓猪的种类可推测抓猪的目的;抓小猪为了饲养;抓肥猪是为了吃肉;抓公猪是为了配种;抓母猪是为了繁殖。
“彖“字由此产生了推断的含义。
《易经》中的“彖辞”就表示根据卦象推断卦义的言辞。
“篆”字的意思是根据竹简上的字形能推断出字义,“篆文”一词表示能根据其字形推断出字义的文字。
“籀文”和“篆文”两个词都可以用来表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前者是根据书写材料命名的,后者是根据文字性能命名的。
为了把秦统一前后的两种不同学形区别开,人们把秦统一前的字形叫大篆,把秦统一后的文字叫小篆。
篆文是秦朝的代表性字形。
狭义的篆文指小篆,广义的篆指小篆和大篆,更广义的篆文则指隶书前的全部字形。
古人把把字叫作篆文,说明他们已明确汉字是表意文字了,并在这种基础上应用它,发展它。
秦朝人程邈擅长篆书,对其中的利弊有自己的心得,因罪入狱后在狱中创造了汉字的新写法。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历史上出现过多种书体,每种书体都有自己的形体特点。
(一)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卜辞”、“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样品。
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羊、牛、马、鱼、鸟、虫、犬日、月、山、川、水、舟、虎人、足、目、车、戈、斤、门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是以刀为书写工具、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材料,属于汉字的早期阶段,因此具有以下特点:1、笔划的线条细瘦,直画居多,折笔常刻成两刀,几乎没有弯转;2、字形瘦长,直笔较横笔为长,这与握刀的手用力的难易有关;3、形体结构因笔划多少而改变,大小不统一;4、存在大量异体字,尤其是象形字中,一个字常有多种写法;5、合体字中偏旁的位置可以互换,说明当时形体结构还不固定。
(二)金文又称为“钟鼎文”,是殷商时期(主要是西周)青铜器上刻铸的文字。
牛、马、鱼、鸟、虫、犬、虎日、月、山、川、雨、水、舟人、手、足、目、车、戈、斤金文的特点因使用的书写工具和材料不同于甲骨,金文在形体结构和笔划等方面,有如下的特点:1、笔划粗壮丰满,笔势圆转,出现了连贯的折笔;2、字形接近长圆,大小差距缩小,渐趋整齐;3、笔划粗细和结构布局较为匀称;4、异体字仍然存在,但是比甲骨文已经大为减少;5、限于材料和内容,金文的字数比甲骨文少,但是,金文的形声字明显多于甲骨文。
(三)大篆又称为“籀文”,是通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一种书体。
广义的大篆也包括六国文字在内。
大篆的代表字样为公元前770年(秦襄公8年)——刻在石鼓上面的“石鼓文”。
牛、马、鱼、鸟、虫、虎日、月、山、雨、水、舟人、手、足、目、车、门大篆的特点因为采用凿刻的方法,在石头表面点击而成,因此可以避免刀具或者铸造的“书写”限制,基本反映了当时实际使用的汉字形体特点。
中国古代汉字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汉字的形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阶段。
汉字七体指的是甲金篆隶楷形草。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出土的地点主要在河南安阳,这里是殷商的都城,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甲骨文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但与现在的文字仍是一脉相承的。
甲骨文已是较成熟的文字,此前一定还有更古老的文字存在,目前已发现的陶片上的符号就可以看出与古文字的较明确联系,不过因发现的数量少而无法确读。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以西周时期为代表,也发现一些商代的金文,虽然这些文字时间更早,更具象形性,西周以后也有一些金文,但都不如西周时期的金文集中、典型,所以,我们所说的金文一般以西周时期为主。
在没有发现甲骨文之前,一直都以为金文是最古老的文字。
战国时期的文字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西方周秦文字,称作大篆,以《史籀篇》(现以失传,《说文解字》里保存223个)和石鼓文为代表。
一是东方六国文字,《说文解字》称作古文。
近一些年来又陆续发现一些写在竹简、丝帛、玉片、钱币等器物上的文字。
这些文字因为主要在战国时期,所以统称作战国时期文字。
现在已经有人专门研究这些文字,并有专著问世。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1、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2、金文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
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3、小篆「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
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
大篆,字体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
汉字形体的历史演变
汉字形体的历史演变在几千年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为了记录语言、相互交际的需要,人们在不断地改进着汉字的书写形体。
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楷体,字体的演变经历几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
它主要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
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
因为用尖刀雕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2.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
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
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篆书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分。
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图画意味大大削弱了。
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4.隶书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
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
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有古色古香之感。
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
5.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
楷书的特点是:端庄,也就是说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
以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主,形成不同风格的楷书大家。
6、草书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
今草将隶书的偏旁结构、象形性消失,由于它笔画相连,形体奔放,越发展越潦草难认,不合楷模,所以渐渐由实用转变为书法艺术了,如,晋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代张旭的狂草等。
7、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既不像草书潦草,也不像楷书工整,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形体流畅,写得快,认得清。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汉字的形体从甲骨文到小篆、再从小篆到隶书、楷书的演变,主要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演变的总趋势是在表义明确的前提下由繁趋简。
按照下面这几个部分给您总结了一下:一、演变过程甲骨文:殷商金文:西周篆书大篆:战国时代秦国小篆:秦朝标准字体隶书秦隶(古隶):秦朝日用字体汉隶(今隶):汉代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沿用至今。
草书章草:东汉章帝今草:东汉末年狂草:唐代行书:东汉末年二、演变趋势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主要表现在:1、图画描绘性记录方式改为符号性记录方式。
2、同字异形减少,字的写法和结构趋简。
3、肥笔改为瘦笔,弧形线条改为直线。
三、演变原因1、内部原因:书写者对汉字的简易需求和美观要求。
2、外部原因:书写工具、书写方式方法和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
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
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
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
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
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
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
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
汉字形体演变
六国古文
晋 玉 石 盟 书
战 国 帛 书
战国中山鼎及铭文
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 篆。秦国文字也有正体、俗体之分。秦国文字的 正体后来演变成小篆,俗体则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笔画变为勾廓,而且常常有简笔,因此有人称它 是当时的俗体字。
《说文解字· 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 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 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史籀大篆指春秋 到战国初期的秦国文字。省改包括两方面: 一是改变笔画,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结果是减弱 了古文字的象形意味。二是省略偏旁和简化线条。
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程度较高,沿用图画写实手法;接 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甲骨文里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假借这几种造字法都已具备,所以说它 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在字形上还 很不固定。 (1)同一字写法不定。 (2)字的繁简不一。 (3)一些意近的偏旁可互相替代。 (4)同一个字可以正写、反写、侧写、倒写。 (5)偏旁位置左右上下不分。 3、笔画方折,线条瘦直。笔画纤细而不规则。
3、笔画方折,线条瘦直。笔画纤细而不规则。 甲骨文因为是用刀刻的缘故,字体比较瘦, 笔划比较硬。而且由于刀刻的不易,所以使得 原来的圆形变为方形。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 商周铜器以钟鼎为最多,又由于钟是主要乐器, 鼎是主要礼器,所以又称金文为钟鼎文。古代以 祭祀为吉礼,称祭祀所用的铜器为吉金,所以又 称金文为吉金文字。商周时人们对钟鼎彝器非常 重视,所以在上面铸上政令、契约、诸侯贵族还 常铸上他们光荣事件的一些文字做为永久纪念。 这种文字也普遍地铸在青铜兵器、货币、符玺上, 统称为“金文”。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现在发现的最早汉字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
它在大汶口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中就有,但只是几个单字,不能识读,可能是制作者的名字,也可能是结绳纪事的字符表现形式。
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直接祖先。
它有四千多个单字,可识读的有一千多个,主要用于占卜,纪事性文字很少。
甲骨文是商代的代表性字形。
现在发现的周代文字主要是铸造在铜器上的金文。
内容多是歌功颂德的纪念性文字。
金文是西周文字的代表性字形。
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十五篇作为字形的规*。
这是对汉字形体的第一次归纳整理。
"籀〞字由"竹〞、"手〞和"留"构成。
意思是手在竹简上留下的笔迹,由此可见,籀文是根据用毛笔写字的特点规*字形的。
籀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性字形。
秦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等以秦国文字为根底,兼取其它各国文字之长,删繁就简,重新统一了汉字字形。
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爱历篇",胡母敬作"博学篇",共收三千三百个单字作为标准字形,史称小篆。
这是对汉字字形的第二次归纳整理。
"篆〞字由"竹〞和"彖〞构成。
"彖〞字是用手抓猪的象形。
从抓猪的种类可推测抓猪的目的;抓小猪为了饲养;抓肥猪是为了吃肉;抓公猪是为了配种;抓母猪是为了繁殖。
"彖"字由此产生了推断的含义。
"易经"中的"彖辞〞就表示根据卦象推断卦义的言辞。
"篆〞字的意思是根据竹简上的字形能推断出字义,"篆文〞一词表示能根据其字形推断出字义的文字。
"籀文〞和"篆文〞两个词都可以用来表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前者是根据书写材料命名的,后者是根据文字性能命名的。
为了把秦统一前后的两种不同学形区别开,人们把秦统一前的字形叫大篆,把秦统一后的文字叫小篆。
篆文是秦朝的代表性字形。
汉字形体演变简说
母字分化
►古字和今字的表义具体化。
►“受”与“授” ►教—学
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
► 古字(被借字)只把部分记词职务转移给今
字(借字),而自身仍然承担着余下的职务。 ► “何”—“荷” ► 内—纳、见—现,等等
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
► 古字(被借字)把自己的记词职务完全转移
母字分化
► 古字表本义和部分引申义,今字专表某一引
申义。 ► “解”与“懈”
“胡虏益解” (《史记· 李将军列传》)
► 知——智、被——披、坐——座、
没——殁、反——返、食——饲,等等。
母字分化
► 古字表本义,今字表假借义。 ► “辟”与“避”、“
闢”、“譬”、“僻”。
“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伯克段于鄢》) “晨往,寝门辟矣。” (《晋灵公不君》) “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无骞汙之名。” (《晃 错传》) “辟如行远必自迩。” (《礼记· 中庸》)
石鼓文 。 ► 笔势圆润,末端尖细 。 ► 石鼓文的笔画更加圆转,接近小篆。
古文
► 古文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现在所
说的是狭义的古文:仅仅指的是春秋期间通 行于东方六国的文字。 ► 六国文字的特点: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 俗体流行,字形多有简化,简化与未简化者同时 流行。 字形多有讹省 。 有时增加笔画使字形繁复
► “古用彼,而今用此。”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 “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鞌之战》) “ 于是翦其发。” (《顺民》)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
► 昏----婚、禽——擒、翦——剪、彊——强
汉字形体演变
两头扎起来的囊橐,有的画着花纹,有
的什么都不画。
犬
(2) 字的繁简不一。
有的画着车轮、车厢、车辕和车轴;有的 画出车轮和车厢;有的只画出两个车轮。
有四颗牙齿,也有三颗、两颗,还有 只画出一颗的。
旗子下面一般是两人,也有画三人和一 个人的。
裘锡圭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 的俗体字,把金文看作正体字。所谓正体就 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 俗体 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
金文的特点:现在发现金文单字四千余个, 已认识的有2500个。 1、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 2、趋向定型化,异体字相对减少(异体依然不 少),偏旁相对固定。 3、新出现的象形字很少,形声字明显增加。 4、笔道粗肥,曲笔较多。 注重字形美化。 5、晚期的金文多数字体匀称而较前简易,和后 来的篆书接近了。
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从此,汉字不再
是“画”成的,而是写成的。
提梁卣
棘刺蟠虺纹尊
鼎
爵
鬲
豆
觚
觚
鉴
由于金文是先用毛笔描写在模胎上,然后再 刻字,最后铸在铜器上的,所以字体正规,字 形整齐,笔划圆肥,故更具有象形的意味,特 别是一些较早的金文和表示族氏和名字的族名 文字。
金文一般是用范(模型)铸的,故写实性 要高于甲骨文,尤其是族名金文,具有浓重的 图画色彩。当然,由于金文时间跨度长,前后 期呈现不同的特点。
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程度较高,沿用图画写实手法;接
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甲骨文里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假借这几种造字法都已具备,所以说它 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在字形上还 很不固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七体
汉字的七体是指汉字经过6000 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汉字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金→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草书
商)(周)(秦)(汉)(魏晋)(唐)
整体趋向是简化,然则简化后少了汉字的文化内在
汉字的演变重要履历以下几个进程:
甲骨文甲骨文首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朝前期(前14—前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期最早、系统较为完好的笔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现代文字,被以为是当代汉字的初
期情势,有时刻也被以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 最古的一种成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主要 的古汉字资料。
尽大部门甲骨文发明于殷墟。
这些甲骨根基 上皆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载。
占卜所用的质料主如果黑 龟的背甲、背甲战牛的肩胛骨。
凡是先在筹办用来占卜的甲 骨的后背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类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 钻凿 " 。
占卜的时辰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概况发生裂
汉字已开展成为可以或许完全及在汉语的文字系统了。
在已 收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呈现的单字数目已达 4000 摆布 中既有年夜量指事字、象形字、会心字,也有许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此刻利用的文字,在形状上有庞大的区分。
可是从构字办法来看,两者根本上是分歧的。
甲骨文献的内 容触及那时天文、历法、景象形象、天文、方国、世系、家 属、人物、职民、挞伐、刑狱、农业、畜牧、野猎、交通、 宗教、祭奠、徐病、生养、灾难等,是研讨中国古代出格是 商朝社会汗青、文明、说话文字的极为贵重的第一脚材料。
缝。
这类裂缝叫做 " 兆" 。
文里占卜的 "卜" 字,就像
模样。
处置占卜的人就按
兆的各类外形去判定休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其
甲骨 兆的
照卜 咎。
时的
此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期间,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以是,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朝就已进进青铜时期,铜的冶炼和铜器的造制非常兴旺。
由于周之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 金文"或" 凶金文字" ;又由于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曩昔又叫作"钟鼎文" 。
金文利用的年月,上自商代的晚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 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录,共计3722 个,个中能够识此外字有2420 个。
记事触及里很宽,反应了事先的社会糊口。
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饱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他在本有文字的根本长进行了鼎新,果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传播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暮年,年龄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附近,但字形的构形多堆叠。
小篆
也叫"秦篆" 。
通止于秦朝。
形体偏偏少,匀圆划一,由籀文衍变而成。
东汉许慎《道文解字?道》称:" 秦初天子初兼全国,⋯罢其没有取秦文开者。
(李)斯作《仓颉篇》,中
车府令赵高着(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做《专教篇》,皆与史籀籀文,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 隶书
隶书根基是由篆书演变来的,次要将篆书圆转的笔画改为方合,誊写速率更快,也叫"隶字" 、"古书" 。
是在篆书根蒂根基上,为顺
应书写便利的需求发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酿成平直方正的笔划,便于书写。
分" 秦隶"(也叫" 古隶")和" 汉隶"(也叫"古隶"),隶书的泛起,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化。
隶书是汉字中常睹的一种持重的字体,书写结果稍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求" 蚕头燕尾" 、" 一波三折" 。
它来源于秦代,在东汉期间到达高峰,书法界有" 汉隶唐楷" 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发源于战国期间。
隶书是相对篆书而行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变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进了一个新的境地,是汉字演化史上的一个迁移转变点,奠基了楷书的根本。
隶书结体扁平、工致、精致。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背上挑起,沉重抑扬富有转变,具有书法艺术美。
气概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赏识的代价。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划仄曲,可作表率,故名。
始于东汉。
楷书的名家良多,如" 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北)、"颜体"(颜实卿)、"柳体
"(柳公权)、" 赵体"(赵盂附)等。
早期" 楷书" ,仍残留少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绘长而直画短,正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
不雅其特性,诚如翁圆目所说:" 变隶书之波画,减以面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
东晋今后,南北团结,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
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气势派头朴素方宽,擅长署书,那便是所说的魏碑。
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擅长函牍。
南北晨,由于地区不同,小我私家习性、书风一模一样。
北书坚强,南书含蓄,各臻其妙,无分高低,而包世臣与康无为,却死力推重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
康氏举十好,以夸大魏碑的长处。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
构成于汉朝,是为书写简洁在隶书根底上演化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慢就章》的紧江本。
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利,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眉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朝,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整离开适用的艺术创作,今后草书只是书法家摹仿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
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死的一种字体。
始于汉初。
当时通用的是" 草隶" ,即草率的隶书,厥后逐步
成长,构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 章草" 。
汉终,张芝厘革章草"为"今
草" ,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唐朝张旭、怀素又生长为笔势连缀缭绕,
字形变革繁多的"狂草"。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填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缓和草书的易于识别而产生
的。
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供楷书那样规矩。
楷法多于草法
的叫"行楷" 。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
行书约莫是在东汉末年产
生的。
名称时间代表人
物
代表作
品
甲骨
商代
文
特点
图例
写在龟
甲、兽骨
上,发现
的最早
的比较
成熟的
文字
金文(钟鼎文)
商周时
代铸刻
在青铜
器上的
铭文
产生于战
国后期的
秦国,通行
于秦代和
西汉前期
李斯《泰山刻
石》、《琅琊
台刻石》、
《峄
山刻石》和
《会稽刻石》
有粗而
宽的笔
画,点画
圆浑,体
势雍容
弧线,上紧
下送,均圆
整齐
小篆的笔
划较细,
在字形上
呈长方形,
结构往往
有左右对
称的现象,
给人挺拔
秀丽的感
觉
隶书
字形扁平,字的构架多有方折棱角,笔画有粗有细,形成波势和挑法
方正平直,书写更为简便,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
行书始于汉末
盛于晋朝王羲之兰亭序》
比楷书
简便,且
比草书
易辨认
草书汉代王羲之,张
旭、怀素怀素《自叙
帖》,晋代王
羲之《初
月》、《得
示》
笔画连
带、结体
简约、气
势连贯、
字形奔
放。
书法字体分类书法字体代表作书法家参考年代
篆书泰山刻石李斯秦公元前219 年
隶书褒斜道刻石佚名汉公元63 年
草书草书状索靖晋公元239-303 年
楷书宣示表钟繇三国公元151-230 年行书兰亭序王羲之东晋公元303-36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