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理论概述

合集下载

财务决策中的行为金融理论应用研究

财务决策中的行为金融理论应用研究

财务决策中的行为金融理论应用研究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中,财务决策对于企业和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金融理论往往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然而现实中的投资者和决策者并非完全理性,其行为和心理因素会对财务决策产生显著影响。

行为金融理论的出现为我们理解和解释这些非理性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并在财务决策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行为金融理论概述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他们的决策往往受到认知偏差、情绪、社会影响等因素的干扰。

例如,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从而做出冒险的投资决策;损失厌恶则会使投资者在面对损失时更加倾向于冒险,而在面对收益时则更倾向于保守。

这些认知和心理偏差会导致市场的异常现象,如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羊群效应等。

二、行为金融理论在企业财务决策中的应用1、投资决策在投资决策中,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偏差可能会导致投资失误。

例如,管理者可能因为过度自信而高估投资项目的收益,或者因为锚定效应而过于依赖过去的经验和信息,从而忽视了新的市场变化。

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帮助管理者认识到这些偏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例如,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决策团队、引入外部咨询等方式,减少个人认知偏差对决策的影响。

2、融资决策企业的融资决策也会受到行为因素的影响。

例如,管理者可能因为对市场时机的错误判断而选择在不恰当的时候进行融资,或者因为从众心理而跟随其他企业的融资策略,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

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融资策略。

例如,通过关注投资者的情绪和市场预期,选择在投资者信心较高的时候进行融资,以降低融资成本。

3、股利政策企业的股利政策也会受到管理者和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管理者可能因为个人偏好或者为了迎合投资者的需求而制定不合理的股利政策。

例如,有些管理者可能过于保守,不愿意发放股利,导致企业资金闲置;而有些管理者则可能为了吸引投资者而过度发放股利,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行为金融学(饶育蕾盛虎)课后答案

行为金融学(饶育蕾盛虎)课后答案

行为金融学(饶育蕾盛虎)课后答案一、行为金融学概述1. 行为金融学的定义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人类决策行为及其影响的跨学科领域。

它的目标是理解人们在金融领域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并探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和认知因素。

2. 行为金融学的重要概念•羊群效应:指人们在决策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而不是自己的判断。

•锚定效应:指人们受到最先接触到的信息(锚)的影响,会对后续决策产生偏差。

•损失厌恶: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等数额收益的敏感程度。

•过度自信:指人们普遍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过于自信,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偏差。

3.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的区别传统金融理论主要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会充分考虑所有可用信息,并做出最优决策。

而行为金融学强调人们的非理性行为模式,认为人们在决策时容易受到心理和认知因素的影响,导致偏离理性决策。

二、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1. 实证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观察数据等方法。

其中,问卷调查是主要的数据收集方式,通过询问被调查者的意见和观点,来了解他们的决策行为和心理因素。

2. 实证研究的重要发现•桎梏效应:人们倾向于持有过于乐观的预期,导致过度投资。

•禀赋效应:人们对已拥有的物品比对未拥有的物品更加重视,导致在卖出资产时要求更高的价格。

•基本与主观账户:人们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会对不同账户内的资金做出不同的决策。

•漫长认知:人们倾向于根据最近的信息和经验来作出决策,忽视长期趋势。

•信息传播:人们对消息的接收和传播存在偏差,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1. 心理账户理论在投资中的应用根据心理账户理论,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以感觉到更多的控制和安全感。

在投资决策中,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和盈亏平衡来降低风险,同时引导投资者将投资组合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以减少投资偏差。

2. 损失厌恶在投资中的影响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等数额收益的敏感程度。

行为金融学概况

行为金融学概况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简称BF)什么是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

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学两部分。

由于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至今还没有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严格定义,因而在此只能给出几种由行为金融学领域一些颇有影响的学者所提出的定义。

虽然无法避免其局限性,但各有其独到的见解,可以作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基础性概念。

(1)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Thaler认为,行为金融学是指研究人类理解信息并随之行动,作出投资决策的学科。

通过大量的实验模型,它发现投资者行为并不总是理性、可预测和公正的,实际上,投资者经常会犯错。

(2)美国耶鲁大学教授Shiller认为,行为金融学是从对人们决策时的实际心理特征研究人手讨论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其投资决策模型是建立在人们投资决策时的心理因素的假设基础上的(当然这些关于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假设是建立在心理学实证研究结果基础上的)。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思想相对于传统经济学是一种逆向的逻辑。

传统经济学理论是首先创造理想然后逐步走向现实,其关注的重心是在理想状况下应该发生什么;而行为金融学则是以经验的态度关注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及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逻辑是一种现实的逻辑、发现的逻辑。

从根本上来说,行为金融学所研究的是市场参与者表现出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以及从市场参与者所表现出的特性来解释一些金融现象。

行为金融学家认为:①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投资者是会犯错误的。

②在绝大多数时候,市场中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投资者都是起作用的(而非标准金融理论中的非理性投资者最终将被赶出市场,理性投资者最终决定价格)。

行为金融学讲义全

行为金融学讲义全

第三章行为金融与投资心理3.1行为金融学的相关概念一、行为金融学定义1.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

2.行为金融理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

3.行为金融学的两大基石:套利限制和心理学4.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试图了解并解释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如在决策过程中,人类的情绪是否会影响决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决策,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决策的。

本质上,行为金融学试图从人类的心理,行为角度解释投资者投资什么,为什么投资,如何投资的问题。

二、其他相关概念1.金融学* 金融学(Finance):以融通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 金融可以划分为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两部分宏观金融:从经济整体角度分析金融体系的运行规律,重点讨论货币供求平衡、通胀与通缩、金融体系与制度、金融危机等资产定价:是以研究投资者决策为出发点的微观金融:公司金融:以研究公司融资投资决策为出发点。

2.心理学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3.行为学行为学是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归属于管理科学行为学研究的范畴是灵魂性格:是先天赋予的行为本能,包括欲望、情感、智力和体能等人的灵魂知识:是后天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行为依据,包括习俗、技艺、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意识理念等方面。

------具有主导地位(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可以克服性格上的许多弱点。

三、举两个例子:1.猎人抓猴子在云南的某个地方,当地猎人捉猴子的方法非常简单:一个普通的木箱加上一个桃子就可以了。

他们制作了一个比较沉的木箱,然后在木箱上面开一个刚好能让猴子伸进爪子的小洞,在木箱里面放一个桃子,将木箱放在猴子进场出没的地方,然后远远地看着,这时候,如果有猴子过来把爪子伸进木箱抓桃子,那么这只猴子就跑不掉了。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概述
商。”
Page
3
一、行为金融学的诞生和发展
2、凯恩斯是最早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作用的经济学家, 他基于心理预期最早提出股市“选美竞赛”和“空中楼阁”理论。
3、布鲁尔(O.K.Burell)是现代意义上行为金融理论的最早研 究者,在其《以实验方法进行投资研究的可能性》(1951)论文中,
行为金融学修正了“理性人”假设的论点,指出由于认知过程的偏差 和情绪、情感、偏好等心理方面的原因使投资者无法以理性人方式对 市场做出无偏估计。
Page
9
(二)行为金融学对标准金融学理论假设的修正
2、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说的修正 有效市场假说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等现代标准 金融理论的重要基础,市场是否有效是行为金融学和标准金融学争论的核心。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当人们是理性时,市场是有效的;当有些投资者是非理 性时,交易的随机产生,使其对市场不会造成系统的价格偏差;而非理性交 易以非基本价值的价格进行交易时,他们的财富将逐渐减少,最后市场不会 存在生产的空间。
大量的“市场异象” 表明许多现代金融理论还不完善。对理性人 假设的否定使行为金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这个时期行为金融理论以芝加哥大学的Thaler和耶鲁大学的 Shiller为代表。Thaler(1987,1999)研究了股票回报率的时间序 列、投资者心理会计等问题。Shiller(1981,1990a,1990b)主要 研究了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股市中的羊群效应、投机价格和流 行心态的关系等。Kahneman等(1998)对反应过度、反应不足及其 切换机制的研究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行为金融学更加注重投资者心理对投 资决策和资产定价的影响。提出行为资产组合理论、行为资产定 价理论以及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等等。

行为金融理论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

行为金融理论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

行为金融理论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金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行为金融理论成为了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不同于传统的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更加注重分析人类行为的特点和心理因素,并将其应用于金融市场中。

一、行为金融理论概述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的行为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非理性分析和客观事实的决策。

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睡眠效应”和“羊群效应”。

“睡眠效应”指的是在短时间内市场波动不大的情况下,投资者容易忽略市场风险。

而“羊群效应”则是指投资者会因为保持与市场主流观点一致而选择跟随大众,从而导致市场波动更加剧烈。

除此之外,行为金融理论还包括情绪传递、处置效应、確認偏誤等多种理念。

这些概念的提出和广泛应用,使得金融领域的研究者更加全面了解了投资者的行为特点,并在实际操作中寻找有效的策略。

二、行为金融理论在股票市场中的应用1. 效果分析在股票市场中,行为金融理论的应用产生了极为显著的效果。

例如,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顾,一些研究者发现,在市场风险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投资者的证券交易会受到激励,而在风险相对较高的情况下,投资者则会保守和冷静,避免冒险。

此外,一些实证研究发现,行为金融理论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投资者的交易决策质量。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行情数据和微观数据,针对不同投资者的交易决策特征开发出相应的交易策略和操作系统,从而达到减小投资风险、提高交易收益的效果。

2. 案例分析在实际操作中,行为金融理论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验证。

例如,美国金融服务公司Bloomberg开发了一个名为“自动新闻交易系统”的交易平台,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媒体报道进行预测分析,并将结果应用于智能交易。

这种交易系统融合了行为金融学的思想和计算机技术,旨在提高交易决策的准确性和效果。

在中国股市中也有知名的案例。

例如,某投资公司通过对A股市场的短线交易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群体认知模型在不同市场中产生的误导,从而推出了一系列适应于中国股市情况下的交易策略。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概述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的学科。

与传统金融学关注理性人假设相比,行为金融学更注重理解投资者的情感和心理因素对金融决策的影响。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定义、起源、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理论进行概述。

定义行为金融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结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它关注投资者的情感、认知、行为方式以及信息加工的机制,旨在揭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非效率性。

起源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经济学家们开始质疑传统金融学中的理性人假设。

传统金融学假设人们在决策过程中都是理性的,能够充分地利用信息、评估风险并做出最优决策。

然而,实际的金融市场往往出现了明显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非效率性,这使得人们开始探索更为真实的金融行为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经济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等人的研究成果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提出了关于决策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情感因素的作用。

这些理论的出现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来揭示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其中,实证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历史市场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发现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非效率性现象。

实证研究依赖于大数据和计量模型,能够提供一定的定量证据。

此外,实验方法也是行为金融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构建控制实验来观察投资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决策行为。

实验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变量,并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来研究心理因素对金融决策的影响。

主要理论非理性行为理论行为金融学的非理性行为理论认为,投资者在金融决策中存在认知偏差和情感因素的干扰,导致了非理性的决策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2)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
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价值是由财富的变化决定的而不是个体的最终财富。也就是说,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的偏好是由财富的增量而不是总量决定的,所以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度要高于收益,这种现象称作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在此,Kahneman和 Tversky 用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取代了传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价值函数表现在正的增量是凹的,表现在负的增量则是凸的。也就是,人们在盈利的情况下表现为风险厌恶者,而在已经损失的情况下表现为风险追求者,而不是一直都是风险厌恶者。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在上一轮赌局中遭受损失的人会更有参加下一轮赌局的冲动,此时他成为风险追求者。
二、后悔理论的主要内容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 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Santa Clara大学的Meir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后悔”行为的专家。由于人们在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经常容易出现错误,而当出现这种失误操作时,通常感到非常难过和悲哀。所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为了避免后悔心态的出现,经常会表现出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卖出一只股票时,往往受到买人时的成本比现价高或是低的情绪影响,由于害怕后悔而想方设法尽量避免后悔的发生。有研究者认为:投资者不愿卖出已下跌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败投资的痛苦和后悔心情,向其他人报告投资亏损的难堪也使其不愿去卖出已亏损的股票。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和追随常识,是为了避免由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而后悔。许多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而如果自作主张买了一只市场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买人之后它就下跌,自己就很难合理地解释当时买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喜欢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他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害怕后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自我的一种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卖出效应。他们发现:当投资者持有两只股票,股票A获利20,而股票B亏损20%,此时又有一个新的投资机会,而投资者由于没有别的钱,必需先卖掉一只股票时,多数投资者往往卖掉股票A而不是股票B。因为卖出股票B会对从前的买人决策后悔,而卖出股票A会让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投资的自豪感。

行为金融理论评述

行为金融理论评述

行为金融理论评述摘要:行为金融学作为发展中的新兴研究领域,并没有严格的定义。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并进一步讨论行为金融与有效市场理论争论之所在。

关键字:行为金融有效市场理性预期行为金融理论最早由 Burrel 和Bauman教授于1951年提出,他们认为,在衡量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时,不仅应建立和应用量化的投资模型,而且还应对投资者传统的投资模式进行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金融市场上与有效市场理论相违背的异象实证结果的积累,试验心理学为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学基础,行为金融学进入繁荣时期。

一、行为金融理论的主要内容行为金融理论是在对现代金融理论,尤其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设和资产定价模型挑战和质疑背景下形成的,运用心理学、试验经济学等学科的分析方法手段对市场中的现象和投资者的行为进行研究。

1.通过对金融市场数据的利用和挖掘,发现与传统金融理论不符合,甚至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及其原因。

2.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研究。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不满足理性人假设,他们在决策时并非遵循贝叶斯法则,而会产生易获性偏误、代表性偏误、过度自信、框架依赖等认知偏误,不能根据已知信息对证券价值做出正确评估。

3.投资者群体行为研究。

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投资者之间是相互学习模拟的,会产生从众心理偏差,出现“羊群效应”、“聚集行为”,这样证券价格就可能出现系统性偏差。

4.基于心理学和有限套利的资产定价研究。

行为金融的定价模型包括两个关键的假设:投资者并非是完美理性的;理性投资者抵消非理性投资者资产的愿望或能力有限,因此非理性投资者的行为或者预期会影响到金融资产的价格。

基于以上两个假设,行为金融学构造了噪音交易者模型、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研究资产定价问题。

二、行为金融理论1.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

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决策的实际过程来看,认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会受到心理、情绪、知识和能力的影响和限制,从而偏离贝叶斯法则,会产生易获性偏误、代表性偏误、过度自信产、框架依赖等认知偏误,因此不能根据己知信息对证券价值做出正确评估。

经济学中的行为金融理论分析

经济学中的行为金融理论分析

经济学中的行为金融理论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金融市场不断复杂化,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人类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旨在揭示金融市场异常和非理性现象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经济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本文将通过对行为金融理论的探讨,为读者带来更加深入的经济学视角。

一、行为金融理论的起源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金融理论主要依赖公式化的数学模型和理性预期假设进行分析。

但是,这些理论常常无法解释诸如股市崩盘、泡沫破裂等现实中的金融市场异常现象。

于是,经济学家们开始探寻非理性行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这便是行为金融理论的起源。

二、行为金融理论的基本内容1. 决策偏差决策偏差是指由于人类认知局限或情感因素导致的,与理性决策相悖的决策倾向。

比如,代表性启发、过度自信、固定偏见等都是常见的决策偏差。

这些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过度买入某股票或过度卖出某股票,从而导致股市出现异常波动。

2. 群体决策在实际决策中,人们常常会被其他人的观点所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现象在股市中十分常见,当某个股票的价格开始上涨时,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倾向于跟进买入,形成市场热潮;相反,当某个股票价格下跌时,投资者则倾向于抛售,形成市场恐慌。

3. 情绪波动情绪波动是指投资者心理状态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这种波动主要包括两种情绪:贪婪和恐惧。

当股市上涨时,投资者会变得贪婪,更倾向于买入;当股市下跌时,投资者则会变得恐惧,更倾向于卖出。

三、行为金融理论的应用1. 教育投资者通过教育投资者了解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决策偏差和情绪影响,并从中采取控制和调整措施。

对于投资者而言,理性投资决策更加有利于长期财富的保值和增值。

2. 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了解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确定更好的制度安排和监管措施,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合适的调节手段减少投资者的情绪波动,限制群体决策的影响,以稳定金融市场。

行为金融学理论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研究

行为金融学理论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研究

行为金融学理论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消费者金融行业的兴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行为金融学理论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行为金融学理论主要研究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行为习惯等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这对投资者和金融从业者都有很大的意义。

第一部分:行为金融学理论概述行为金融学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主要关注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与传统金融学理论不同,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投资者往往不是完全理性的,经常会因为情感波动、心理计量学问题等因素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行为金融学理论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是代表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它是指人们常常根据已有的信息来做出判断,而不愿意和外部信息对比,这种行为会导致人们的认知偏差。

此外,行为金融学理论还研究了投资者的情感因素、注意力偏差、过度自信等问题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第二部分: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应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对金融市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管理与投资组合优化传统的风险管理和投资组合优化方法主要是基于平均回报率和风险标准差等指标。

然而,由于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指标可能无法反映真实的风险和收益。

行为金融学理论提供了更为细致全面的投资分析方法,可以让投资者更好地应对风险和波动。

2.金融产品开发行为金融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金融产品的开发提供指导。

例如,通过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偏好和情感需求,银行可以推出更符合人们喜好的理财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

3.行为金融学教育行为金融学理论的研究和教育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投资决策帮助。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自己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和习惯问题,更好地调整投资策略。

第三部分:行为金融学理论在当前金融市场中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在当前金融市场中,行为金融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行为金融学7个经典理论

行为金融学7个经典理论

行为金融学7个经典理论一、折现准则折现准则即现值准则,是狄利克雷发现的简单有效的管理财务决策的规律。

它结果来自基本折现计算公式:F/(1+r)^N,F表示一次性收益,r表示折现率,N表示延迟发生,即未来时刻。

那么,这个公式提出一个有趣的结论,即越早的收益,现值即使折现及大,而越晚的收益,其现值便折现得越小。

折现准则可以说是财务计算中最重要的决策规律之一。

二、资产定价理论资产定价理论指所有已发行资产的价值定位,即资产的定价。

它出发点是资产收益的未来预期和折现率之间的关系,即只有未来收益能大于折现率时,资产才会持续发展,而资产价格也会上涨。

从另一个角度说,当未来收益小于折现率时,该资产的价格就会下跌。

资产定价理论有助于了解投资者如何使用未来收益来决定当前资产价格,从而定价资产。

三、时间价值理论时间价值理论认为,时间价值是投资决策的基础。

它把投资回报归结为两个部分:投资收益和时间价值。

投资收益是收益的流动,时间价值是收益的延期,用时间换来的价值。

因此,投资者应该合理分配资金使未来收益最大化,并充分利用时间来提高收益,从而把流动的收益更加合理地转变为延期的收益。

四、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美国金融学家墨瑟(Muth)提出的一个假说,该假说认为,所有股票市场可以被视为有效市场,也就是说,在股票市场交易中,信息是完全公开的。

股票市场其实是由不同投资者构成的,他们在市场中追求利润,根据市场情况购买和出售股票,他们很难同时便宜地购买任何股票,而且很难把一只股票轻松有价值地出售给别人。

这表明在有效市场的情境下,股票的价格比较合理,而且很难出现单一投资者从市场中获取大量暴利的情况。

五、现金流量折现法现金流量折现法是一种财务决策的经典方法,基于一项财务决策是否有效,要根据其在支付前后的现金流量进行比较,判断它是否对公司有利可图。

它强调对那些可以确定现金流量的投资,现金流量要高于原始投资数额才能支付这笔投资,并且它必须创造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抵消折现率的影响,否则将无法获得正的内部收益率。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1. 引言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与心理学的交叉领域,研究人们的行为决策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

相比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更加关注人类行为中的偏差和非理性,旨在揭示金融市场中的行为模式并提供解释。

本文将介绍行为金融学的概念、重要理论和应用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2.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行为金融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以对经典金融学模型进行修正和补充为特点。

传统金融学假设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冷静的和有信息完备的,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人类行为存在种种偏差,如情感影响、过度自信和羊群效应等。

行为金融学认为这些行为模式会对金融市场产生显著影响。

3.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3.1 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由Kahneman和Tversky于1979年提出。

该理论强调人们在决策中对损失和收益的态度不对等,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度要远大于对收益的敏感度,即“损失厌恶”。

此外,前景理论还指出人们倾向于参考一个参考点进行决策,使得他们在面对获利时更为保守,在面对亏损时则更为冒险。

3.2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倾向于跟随大众的行为,忽视自身的判断和决策。

这种效应会导致市场出现过度买入或过度卖出的情况,从而引发市场的波动。

羊群效应在金融市场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投资者倾向于跟随其他人的投资行为,而不是基于自己对资产的研究和分析作出决策。

4.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4.1 投资者行为分析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分析投资者的行为。

通过研究投资者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模式,可以预测和解释市场的变动。

分析投资者的情感对于预测市场短期波动和长期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4.2 金融教育与决策辅助行为金融学还可以应用于金融教育和决策辅助。

通过了解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偏差,可以设计出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决策辅助工具,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5. 行为金融学的未来发展行为金融学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未来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偏好和选择:进一步研究人们的偏好和选择行为,探索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研究概述

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研究概述

四、未来发展趋势
四、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未来,行为金融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结合。例如,将心理学、 社会学和等领域与行为金融学相结合,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人类行为的本质和市场 价格的决定因素。
四、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大数据和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的运 用,以更准确地描述和预测市场中的异常现象。此外,随着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 日益复杂化,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也将更加注重国际合作和跨文化比较研究。通过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行为和市场表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化、制度等 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观察法和调查法等。实验法是通过 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观察人们的决策和行为;观察法是通过观察市场中的交易数据 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特征;调查法则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投资者的心理 状态和决策过程。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进一步揭示市场中的异常现象。
三、行为金融学的应用领域
三、行为金融学的应用领域
行为金融学被广泛应用于投资策略、风险管理等领域。其中,投资策略是行 为金融学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在投资策略中,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投资者的 心理状态和决策行为,制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策略,从而获得更好的收益。
三、行为金融学的应用领域
此外,行为金融学也被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领域。例如,在金融市场中,投 资者往往存在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的心理偏差,这可能会导致他们过度投资高风 险资产,从而面临更大的风险。通过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投资者可以更加理性地 评估风险,制定出更加稳健的投资策略。
四、未来发展趋势

行为金融理论(ppt)

行为金融理论(ppt)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会在头脑中为不同的资金建立不同的心理账户,并对这些 账户进行独立的评估和决策。
心理账户理论解释了人们在投资决策中为什么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例如对特 定资产或投资组合的过度关注或忽视。
心理账户理论还解释了人们在面对不同来源的资金时,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 偏好和投资行为。
代表性启发理论
市场波动与投资者心理的关系
4 详细描述
市场波动与投资者心理的关系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研究方法
传统金融学主要采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 法,而行为金融学则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 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注重实验、案例和实地 研究。
实践应用
传统金融学强调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的科学 性和准确性,而行为金融学则更注重投资者 心理和行为对市场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更 加实际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建议。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
策略来获取超额收益。
02
惯性策略
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不足,导致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在未来继续表现良好,
这为投资者提供了惯性策略。
03
成本平均策略
投资者对风险的反应过度,导致在市场下跌时大量抛售股票,而在市场
上涨时又未能及时买入。因此,成本平均策略可以帮助投资者在长期内
降低风险。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风险的影响
详细描述
行为金融学理论指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常常受到心理偏差的影响,如过度自信、代表性启发等。这些偏差可 能导致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出现偏差,进而影响投资决策。例如,某投资者在市场上涨时过于自信,可能 过度买入,而在市场下跌时又过于恐慌,可能过度卖出。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案例分析
总结词
投资者情绪对市场的影响
早期阶段

行为金融理论

行为金融理论

行为金融理论出自MBA智库百科(/)行为金融理论概述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EMH)两大基石上的。

这些经典理论承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其模型与范式局限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分析。

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

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PM和EMH的权威地位。

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方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

行为金融理论将人类心理与行为纳入金融的研究框架,但是由于涉及人类心理与行为研究的难度,加上行为金融刚刚起步,因而其本身也存在很多缺陷。

行为金融理论产生背景和发展历史(一)产生背景行为金融理论是在对现代金融理论(尤其是在对EMH和CAPM)的挑战和质疑的背景下形成的。

在EMH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奥斯本(Osberne)和法玛(Fama)的贡献最大。

奥斯本提出了关于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的主张,认为投资者是根据他们的期望价值或收益率来估计股票的,而期望价值是可能的收益率的概率加权平均值,所以投资者在奥斯本定义上的理性是以无偏的方式设定其主观概率。

在此基础上,法玛建构并形成了有效市场假说(EMH),EMH 是由三个不断弱化的假说组成的:当投资者是理性时,投资者可以理性评估资产价值,市场是有效的;即使有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交易随机产生,也不会形成系统的价格偏差;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不是随机的,他们也将遇到理性的套期保值者,从而保证资产价格回归基本价值;最后,即使非理性交易者在非基本价值的价格交易时,他的财富也将逐渐减少,以致不能在市场上生存。

法玛(1970)还进一步细分了三种有效市场,从而说明价格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基本分析者的共识形成公平价格。

行为金融学(第一章)

行为金融学(第一章)

⾏为⾦融学(第⼀章)⾏为⾦融学⾏为⾦融学:研究⼈的⼼理偏差和情绪对⾦融决策、⾦融产品定价以及⾦融市场变化的影响。

从⼈类的⼼理⾓度,对证券投资⾏为进⾏分析,跨⼊微观⾦融领域最前沿的学科之⼀。

⾏为⾦融注重于⾦融投资市场中的⼈性⼼理⾏为现象的研究。

第⼀章绪论主要内容:阐述从标准⾦融学到⾏为⾦融学的演变过程。

包括:§1 标准(传统经典)⾦融学理论§2 有效市场悖论§3 ⾏为⾦融学的产⽣§4 ⾏为⾦融学概述第⼀节标准(传统经典)⾦融学理论主要内容:(⼀)现代标准⾦融理论的产⽣(⼆)标准⾦融学理论体系(三)有效市场假说是标准⾦融理论的基⽯(四)有效市场假说和资产定价的理论基础(⼀)现代标准⾦融理论的产⽣现代标准⾦融理论源于对资本市场的分析;较成体系的资本市场分析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形成三⼤学派。

⾃20年代⾄40年代,资本市场分析基本上由两⼤学派和 Dodd为代表的基本分析派;以Edwards和Magee为主的技术分析派。

到了50年代后,开始出现第三个分析学派—数量分析学派,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1952年,马科维茨( Markowitz )在其《投资组合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中提出了均值—⽅差投资组合理论:创⽴了衡量效⽤与风险程度的指标,确定了资产组合的基本原则。

马科维茨( Markowitz )的资产组合理论被认为是现代⾦融理论诞⽣的标志。

(⼆)现代标准⾦融学理论体系——投资组合理论(Markowitz 195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Sharpe(1964),Linter (1965),Mossin ( 1966)——有效市场假说(EMH)(Fama 1970)——套利定价理论(APT)(Ross 1976)——期权定价理论(Black和Scholes 1973 )(三)有效市场假说(EMH)是标准⾦融理论的基⽯1、⾦融资产定价是微观⾦融学的核⼼问题标准⾦融学资产定价的⽅法有两类:(1)均衡定价法:A.经济学中的⼀般均衡定价法B.⾦融资产的均衡定价: CAPM(2)⽆套利定价法:其基本思路为:构建两种投资组合,让其现⾦流特征⼀致,则其价值⼀定相等;否则的话,就可以进⾏套利。

行为金融理论

行为金融理论

理论评价
理论评价
行为金融理论已经开始成为金融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领域,它对于原有理性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 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 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行为金融理论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效率市场假说和现代金融理论提出挑战并能够有效地解 释市场异常行为的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讨论 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它注重投资者决策心理的多样性,突破了现代金融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 型,简单地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证券市场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使人们对金融市场投 资者行为的研究由“应该怎么做决策”转变到“实际是怎样做决策”,研究更接近实际。因而,尽管现代金融理 论依然是对市场价格的最好描述,但行为金融的研究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投资行为模型
1.BSV模型
BSV(Barberis,Shleffer,and Vishny,1998)模型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错误范式:其一 是选择性偏差(representative bias),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 重视不够,这种偏差导致股价对收益变化的反映不足(under- reaction)。另一种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 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模型,导致股价过度反应(over -reaction)。BSV模型是从这 两种偏差出发,解释投资者决策模型如何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变化偏离效率市场假说的。
行为金融理论
经济学理论
01 概念
03 心理偏差
目录
02 产生容
07 金融分析师

行为金融理论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行为金融理论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行为金融理论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引言:行为金融理论是对投资者行为的科学研究,通过分析投资者的心理、认知和情绪等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

本文将探讨行为金融理论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以及对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波动的影响。

一、行为金融理论概述行为金融理论是一种相对于传统金融理论的新兴理论,它强调人类的心理、认知和情绪等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与传统金融理论假设人们是理性的经济人不同,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们往往受到各种心理偏见和情绪影响,以致于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典型的行为金融理论包括心理账户理论、反身性理论和群体行为理论等。

二、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1. 心理账户理论心理账户理论指出人们对资金的看待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

例如,人们往往更愿意花掉“投资收益账户”的钱,而不愿花掉“工资账户”的钱。

此外,心理账户理论还指出人们对损失与盈利的看待不对等,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高于对盈利的敏感程度。

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心理账户理论可以避免因非理性决策而遭受巨大损失。

2. 反身性理论反身性理论认为投资者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市场价格。

当投资者预期市场价格上涨时,他们往往会大量购买股票,从而推动市场上涨。

反之,当他们预期市场价格下跌时,会进行大量抛售,导致市场下跌。

反身性理论提醒投资者,在更全面地考虑市场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决策,避免因为市场情绪而买高抛低。

3. 群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研究了投资者的群体心理。

根据该理论,当大多数投资者对某只股票持有相同态度时,市场价格往往受到影响。

当大多数投资者高度乐观时,市场价格会上涨,反之则会下跌。

群体行为理论提醒投资者注意市场情绪的传播和影响,避免跟风操作造成的投资风险。

三、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波动的影响1. 影响投资者行为行为金融理论揭示了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

例如,投资者常常因为抱着“怕错过”的心态而追涨杀跌,导致入市过早或离市过晚;他们也往往受到媒体和他人的影响,盲目跟风或逆势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金融理论概述行为金融理论是在对现代金融理论(尤其是在对EMH和CAPM)的挑战和质疑的背景下形成的。

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EMH)两大基石上的。

这些经典理论承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其模型与范式局限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分析。

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

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PM和EMH的权威地位。

金融学在研究中吸收心理学、行为科学、决策科学等的相关成果,注重对金融主体决策过程的探索,促成了一门新的科学,即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人是以有限的理性产生决策,并且会因情境及问题不的陈述与表达,进而影响投资人对风险与收益的主观认定,进而影响到投资决策行为。

所以市场上股价经常是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而现代金融理论假设投资人皆为理性的,并假设投资人作投资决策时,能将所有的相关信息反映于证券价格上,也就是符合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因此能影响股票价格的信息一旦产生,马上就会被市场修正。

但是在实际市场上显现出来的状况几乎是行为金融学提出的结果。

1.1. 现代金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现代金融理论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60年代,成熟于70年代并成为主流理论。

1952年,Markowitz发表“证券组合选择”一文成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开端。

1970年,Fama发表了题为“Efficient Capital Market: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的文章,重新定义了他于1965年提及的有效市场,认为一个有效市场中的价格反映了关于资产的所有信息。

随后,Fama的EMH被赋予三种不同的信息效率,即弱式有效、半强有效和强式有效:弱式有效意味着某种形式的随机游走,人们不能利用价格运动的历史知识来获取超额投资收益;半强有效意味着任何时候的价格都包含了所有公开利用的信息;强式有效意味着任何时候的价格包括了所有信息,无论是公共信息还是私人信息。

Sharpe(1964),Linter(1965),and Black(1972)构建了一个统计上可检验的CAPM模型来描述资本市场的价格机制,认为β(公司收益与市场收益的关系)单一决定了风险,而投资者必须因这个风险而得到风险溢价。

EMH和CAPM是内在一致的,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即后者提供了一套检验前者的方法。

这种组合为假说和定价模型开启了一道实证检验有效性的大门,通过这道大门,大量的研究对假说及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

往后的发展有Ross的套利定价模型(APT)、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OPT)等,以及多名学者对CAPM、APT和OPT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

70年代中期,以有效市场假说(EMH)为基础,以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石的标准金融理论确立了其在金融经济领域的正统地位。

总体而言,标准金融理论有三个关键的概念性假设:理性投资者、市场有效和随机游动。

理性投资者假设是其它两个假设的基础,而市场有效是随机流动的基础(也是CAPM的基础)。

1.2. 行为金融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行为金融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简称EMH)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

EMH是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性假设。

EMH 宣称金融资产的价格全面反映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并给出了三种形式的市场有效性:弱型有效、半强型有效和强型有效。

EMH提出之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响应和大量实证数据的支持,并在经济、金融、金融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

一般而言,有效市场假说主要建构在三个假设下(Shleifer,2000;Naughton,2002):第一,投资者是理性的,并且证券价格能够合地被评价;第二,即使某些投资者的交易理并非出于理性,但如果他们的交易是随机的,则能相互抵销彼此对立证券价格的影响,有效市场假说仍然是成的;第三,即使某些投资者有相同的非理行理利理性为,性的套者仍可使证券价格回到合的价格。

然而,现实世界中的市率场似乎并非那么的有效;投资者也似乎并非那么的理性。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大量股票市场异常现象,如"小公司效应"(Banz,1982)、"星期一效应"(French,1980;Gibbons和Hess,1981)、"反向投资策略"(Fama 和French,1992)等的出现,表明市场可能并非有效。

而且,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证据显示,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并非都是理性的,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往往会系统性的偏离现代金融理论所设定的最优决策模式,而且这种偏离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不能因统计平均而消除。

诸如此类的现象和非理性行为是EMH所不能解释的。

二、行为金融的理论基础2.1. 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以下简称KT)发表论文《展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给出了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的模型,不同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KT称之为展望理论。

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回避的。

通过实验调查,KT把违反传统预期效用理论的部分归纳为三种效果:确定效果(certainty effect)、反射效果(reflection effect)、分离效果(isolation effect)。

此外,KT也提出理论模型来解释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是如何决策的。

展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账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账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

然后,KT通过模型的设计和推导,给出了展望理论的几个要点:(1)个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是以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利得或损失为依据,而不是传统理论所认为得期末的财富或消费,即以结果和开始设想的差距为基础,而不是结果本身;例子:让2组不同的被试分别回答下列2组问题。

第一组:假设你现在已经有1000美元,除了你所拥有的之外,现在你可以在下面两项中选择一项。

A:必定获得500美元;B:50%的可能获得1000美元,50%一无所得。

第二组:假设你现在已经有2000美元,除了你所拥有的之外,现在你可以在下面两项中选择一项。

A:必定获得500美元;B:50%的可能获得1000美元,50%一无所得。

在第一组中84%的被试选A。

第二组中69%的被试选B。

对于被试可以获得的净收益来说,2个问题都是一样的。

然而由于2个组被试的参照点不同,被试的选择也会不同。

第一组被试以已拥有的1000美元为参照,选择比较保守;而第二组被试以2000美元为参照,倾向于选择冒险。

可见,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参照点来改变其行为。

政治竞选者可以通过降低公众对自己的期望及增高公众对其对手的期望来影响投票者的参照点,从而提高自己在投票者中的地位。

(2)价值函数或个人的效用函数是S型的。

在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这表明投资者每增加一单位的损失,其失去的效用低于前一单位损失所降低的效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利得,其增加的效用也低于前一单位利得所增加的效用;(3)价值函数中,损失的斜率比利得的斜率陡。

即损失一个单位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大于获取一个单位利得所带来得效用增加,也就是说个人是厌恶损失的;(4)个人对极端概率很低的事件会过度重视,却容易忽略例行发生的事,KT把这称为"小数法则偏差"。

展望理论成为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利用展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迷(equity premium puzzle)以及期权微笑(option smile)等。

2.2. 心理偏误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与在金融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

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个人在面临不确定条件时会表现出如下心理特征:(1)损失回避(loss aversion)。

个人对利得和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损失带来的影响是同样大小的利得的 2.5倍。

例子:由于受市场变化的威胁,某CEO面对一个两难问题。

他的财务顾问告诉他得采取行动,否则公司的3个制造厂就得倒闭,所有的6000雇员失业,并提交了2个计划:计划A:执行该计划必定可以保存1个工厂,保留2000雇员。

计划B:执行该计划有1/3的概率可以保留全部3个工厂和6000员工,但是另外2/3概率则全部工厂倒闭以及全部雇员失业。

上述2个计划可以从损失的角度改写为:计划C:执行该计划必定损失2个工厂,损失4000雇员。

计划D:执行该计划则有2/3的概率损失全部3个工厂和6000员工,但是另外1/3概率则没有任何工厂倒闭任何雇员失业。

从客观的以及期望效用理论的观点来看,这4个计划可以导致相似的结果:计划A:1.0的概率保留1个工厂和2000雇员=计划C:损失2个工厂和4000雇员;计划B:1/3的概率保留3个工厂和6000雇员=1/3×3=保留1个工厂和2000雇员=损失2个工厂和4000雇员=计划D:2/3的概率损失3个工厂和6000雇员。

但实验结果表明,在计划A和B中,大多数人倾向选A,表现出为获益而回避风险(risk aversion with gains);而对于计划C和D,大多数人倾向选D,表现出为回避损失而冒风险(risk seeking with losses)。

可见,从收益和损失2种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可以导致很不相同的结论。

人们对损失更关注,以至于宁愿冒险去回避损失。

(2)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所谓心理账户,是指每个人皆根据自身的参考点来订出一个决策的方案。

例如,不同的股票,在买进时有不同的价格,投资者面对这种现象,会根据自身的心理账户做出适合自身的决策;(3)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表现出过分自信。

例如,一项关于司机对于驾驶能力的自我判断的调查显示,有65%到80%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是"超过平均水平"(above average)的;(4)倾向于确认偏差(prone to confirmation bias)。

人们往往只是重视条件概率(即直接观察到的现象),而忽视了先验概率(以往存在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