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汉族的春节习俗

汉族的春节习俗

汉族的春节习俗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春节习俗各有特色。

今天我就把汉族的春节习俗做个简单的介绍,仅供大家参考。

1、喝腊八粥:在汉族,有句俗语叫着:“过了腊八就是年”。

所以在农历12月8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腊八粥。

腊八粥食材主要有: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

2、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夜,在汉族是祭祀灶王爷的日子,一般是在小年夜要吃灶糖,据说是让灶王爷上天只说家里的好事,不让说不好的事情,然后当天晚上把灶王爷送上天,在大年初一再把灶王爷请回来。

3、蒸馒头:一般在农历二十五至二十七之间,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例如蒸馒头、蒸包子、炸油条等。

4、贴春联:贴春联、财神、窗花等,把家里的门窗都贴上,寓意明年过一个福气满满,幸福快乐的好日子。

一般会在农历二十八或二十九贴春联。

5、吃年夜饭:除夕这晚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团圆的时候,一家人精心准备好一桌子菜,其乐融融坐在一起吃饭聊天;6、发压岁钱: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未成年的晚辈,希望把祝愿和好运送给他们;7、守岁:年长的人在这天守岁,珍惜光阴,年轻人守岁祈求父母长寿;8、放鞭炮:除夕夜一定要放各种绚烂的烟花,来庆祝新年的到来;9、拜年: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有的地方会一直延续到初十左右,带着礼品去走亲访友;10、开市:春节期间,大小店铺都会从大年初一将铺子关门,等到正月初五的时候,再将它们打开,人们俗称它们为开市,一般会在正月初五这一天打开铺子,因为这一天开市意味着招财进宝;11、赏花灯:每到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各种民间活动都会在这一天上演,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赏花灯,并且当天晚上是非常热闹的。

以上就是中国汉族过春节的大致习俗,希望你看了本文以后,对中国汉族的春节习俗有个初步的认识。

汉族风俗习惯特色

汉族风俗习惯特色

汉族风俗习惯特色汉族风俗习惯特色汉族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大,也是历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时代不停的更改替换,汉族人的习惯也是随之发生了改变。

那么现今有的,汉族风俗特色,你具体都知道多少呢?一起来看看吧!汉族风俗习惯介绍1、尚农务本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

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

”《韩非子·诡使篇》。

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

“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

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

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

《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

”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

《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

”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

民间对土地神的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2、尊祖敬老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

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

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

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

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

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二、主要的传统节日
▪ (一)、春节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 春节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俗称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它也是部分少数民 族的共同节日。从历史上看,从农历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都属新年范畴。
▪ 正月初一为“四始” (岁之始、时之始、
日之始、月之始) “三朝” (岁之朝、月之朝、 日之朝)
汉族的主传统节日
六、重阳节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 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 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 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 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 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 动。
▪ 6、闹元宵 ▪ 时间在正月十五,是春节活动的高潮之一和结束
阶段。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二、清明节
▪ 节期在阳历4月5日前后(农历则在三月 内)。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荡秋千、 放风筝、斗鸡、吃蛋等习俗,并与传统的 寒食节合而为一,遂边成了一个民间的节 日。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三、端午节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一、概况
▪ 汉族即华夏,又称诸夏或单称华、夏,华 意为荣,夏意为中原之人。东汉以后始又 汉族之称,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
▪ 汉族的语言统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 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主 要方言分七大方言,即北方、吴、湘、赣、 客家、闽、粤方言。现代汉语共同语是北 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汉文 起源远古,通行的方块文字,是殷商的甲 骨文字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

汉族的生活习惯

汉族的生活习惯

汉族的生活习惯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其生活习惯深受传统文化和历史影响。

汉族的生
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服饰习惯、节日习惯等方面,这些习惯反映了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饮食习惯方面,汉族人民注重饮食的营养和均衡。

他们喜欢吃米饭、面食和
各种杂粮,同时也注重蔬菜和肉类的搭配。

在烹饪方法上,汉族人民喜欢炒、煮、炖等简单的烹饪方式,以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此外,汉族人民还有许多传统的饮食习惯,比如过年时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等。

在服饰习惯方面,汉族人民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马褂等
传统服饰,女性则穿着旗袍、长裙等传统服饰。

此外,汉族人民还有许多节日和仪式上需要穿着特定服饰的习惯,比如春节时穿新衣、婚礼时穿嫁妆等。

在节日习惯方面,汉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富的习俗和风俗,比如春节时贴春联、包饺子,清明节时扫墓祭祖,中秋节时赏月吃月饼等。

总的来说,汉族的生活习惯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些习惯不
仅丰富多彩,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汉族的风俗

汉族的风俗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1. 尚农务本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

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

”《韩非子·诡使篇》。

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

“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

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

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

《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

”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

《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

”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

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2. 尊祖敬老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

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

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

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

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

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

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

汉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汉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汉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汉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如下:汉语的告别语同样反映了汉族的风俗习惯1、姓氏:最初,中国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

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

“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

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

氏是姓的分支。

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

2、婚姻:中国汉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称之为“六礼”。

3、祭祀: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

这三个节日原是以祭祖为源,以祭祖事鬼为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又叫三“鬼节”。

清明扫墓包含有怀念祖先,勉励后人之意。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

寒衣节时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

4、称呼:在中国,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

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5、节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中国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

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至今中国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汉族的风俗习惯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热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的佐料,属纯茶原汁味饮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

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等习俗了。

汉族民俗

汉族民俗

压岁钱
春 节 拜年 时, 长辈 要 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 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 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 安度过一岁。
• 蒸年糕 • 年糕谐音“年高”,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 的口味,几乎成了家 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 的黄、白年糕,象征 着黄金、白银,寄寓 “新年发财”之意。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三大节日之一——端午 节,又称端阳节。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一说是为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而 设,另一说是远古的吴越民族,他们以龙为图腾,五月初五是 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的活动较为隆重,庆祝活动主要有赛龙 舟、食粽子,还要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避邪驱瘟。
中秋佳节,人们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吃月饼。月饼最初是 用来祭奉月神的,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吃月饼结合起来, 寓意家人团圆。 近代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美,它寄托着人们思念故乡、思念 亲人、祈盼幸福的浓浓情意。
• 走百病
• “走百病”,又称 “烤百病”、“散百 病”),参与者多为 妇女,他们结伴而行 或走墙边,或过桥, 走郊外,目的是驱病 除灾。
第二节 汉族的民俗
(一)民族概况 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部分荆蛮、 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汉族称“华”、“夏”或“华夏”, 以区别于其他各部族。 为什么我们叫“汉人”? 汉代以后称为汉族。 汉族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民族之一。 汉族的语言简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应用数最多、 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又以地域为基础分 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七大方言 (二)民俗 1.物质民俗 汉族服饰历代变化较大,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夏季衣服颜 色较浅,冬季多为黑色、蓝色等深色。

汉族的风俗习惯知多少

汉族的风俗习惯知多少

汉族的风俗习惯知多少最全面的汉族民族风俗【一】:宗教信仰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汉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又称华人或唐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

除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最全面的汉族民族风俗【二】:语言文字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

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词条)。

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

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定为标准官话(以官话区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香港定位标准粤语(广州话)。

汉字的书写方式分别有正体字和简化字。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

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

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

最全面的汉族民族风俗【三】:汉族音乐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

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

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

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

最全面的汉族民族风俗【四】:饮食习惯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

汉族的风俗有哪些

汉族的风俗有哪些

汉族的风俗有哪些汉族的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从婚礼习俗、传统节日、饮食习惯和传统服饰等几个方面介绍汉族的风俗。

首先,汉族婚礼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俗。

婚礼是人们传宗接代、延续家族血脉的重要仪式,而汉族的婚礼习俗源远流长。

一般来说,汉族婚礼采取围绕着“三曲”的仪式,即出门迎亲、进门迎娶和过门入洞房。

在婚礼仪式中,还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如喜宴、敬茶等。

此外,婚礼期间还会有一些娱乐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以增加节日的气氛。

其次,汉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也是汉族人民的重要的时间节点。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春节,被称为中国的传统年,是汉族人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此外,汉族还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如春节一般家家户户要贴春联、扫尘、放鞭炮,还要吃年夜饭,一家人团聚并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饮食习俗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族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烹饪技艺、餐桌礼仪和饮食习惯等方面。

例如,在餐桌礼仪方面,汉族人讲究“敬酒不倒、拱手作揖”,主人应该热情好客地邀请客人品尝各种美食。

在饮食习惯方面,汉族人崇尚五谷为主食,注重荤素搭配,追求均衡饮食。

另外,传统服饰也是汉族的重要风俗之一。

汉族传统服饰丰富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服饰风格。

最具代表性的汉族传统服饰是“汉服”,它是汉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种体现。

汉服以细腻的面料、精致的绣花和华丽的装饰品著称,代表了汉族人民的优雅和高贵。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汉族传统服饰的保护和传承,特别是在特定的场合,如婚礼、节日等,人们会选择穿汉服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总之,汉族的风俗涵盖了婚礼习俗、传统节日、饮食习惯和传统服饰等多个方面。

这些风俗不仅是汉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风俗,可以加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汉族生活习俗

汉族生活习俗

汉族生活习俗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其生活习俗丰富多彩,深受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汉族生活习俗包括节日庆祝、婚丧嫁娶、饮食习惯等方方面面,体现了汉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汉族的生活中,节日庆祝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
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做年夜饭,放鞭炮等活动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都有各自的庆祝方式,如扫墓、赛龙舟、赏月等,这些节日活动都是汉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

另外,婚丧嫁娶也是汉族生活习俗中的重要部分。

结婚时,汉族人民会举行传
统的婚礼仪式,如过堂、拜堂等,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而丧事中也有一系列的丧葬习俗,如穿孝、守灵、扫墓等,这些习俗都是汉族人民对逝者的哀悼和纪念。

此外,汉族的饮食习惯也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汉族人民讲究饮食的色、香、味、形,讲究饮食的营养和搭配,如饺子、汤圆、年糕等都是传统的美食,而在饮食礼仪上也有一套完整的规范,如宴席上的敬酒、茶道等。

总的来说,汉族生活习俗丰富多彩,体现了汉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这些习俗不仅是生活中的一种方式,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希望汉族的生活习俗能够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尊重,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留和发展做出贡献。

汉族的风俗简单介绍

汉族的风俗简单介绍

汉族的风俗简单介绍汉族的风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族的文化因为其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和传统节日而闻名于世界。

汉族的风俗可以分为多个类别,本文将从婚礼、丧礼、节日、饮食等角度进行简单介绍。

一、婚礼风俗在汉族的婚礼中,有着独特并富有仪式感的习俗。

传统的婚礼习俗通常包括“订婚”、“过大礼”、“迎亲”、“入洞房”、“拜堂”等环节。

其中,“过大礼”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男方需要准备一些婚礼用品,如红糖、茶叶、烟酒等,向女方家庭表达自己的诚意和感恩之情。

此外,汉族的婚礼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小习俗,如新娘要穿戴一系列的喜庆红色婚服,新郎要拍照留念。

二、丧礼风俗在汉族的丧礼中,人们通常要做一系列的祭祀、丧葬、纪念等事情。

在祭祀方面,必须对先人进行敬拜,祭祀的对象通常是已经去世的祖先或家中长辈。

在丧葬方面,人们通常会安排一个完整的葬礼仪式,将逝者送入冥界。

在纪念方面,人们会在逝者的生日或忌日向先人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三、节日风俗汉族拥有众多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汉族节日包括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在春节中,人们有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的习俗,这些习俗传承至今。

在中秋节中,人们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这也是汉族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

四、饮食风俗汉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餐饮文化也十分丰富多样。

传统的汉族菜肴以色、香、味、形、器具的完美结合而著称于世。

在汉族的饮食文化中,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例如年夜饭、宴请宾客时要准备一些好吃的菜肴,饭后还要喝一杯茶以健脾消食,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纪律的饮食习惯。

总之,汉族的风俗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和传统节日。

汉族的文化因其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而广为世界所传承和推崇,这些风俗今天依然在汉族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于汉人的礼仪

关于汉人的礼仪

关于汉人的礼仪
汉人的礼仪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以下是关于汉人的一些礼仪习俗:
1. 尊敬长辈:汉人非常重视尊敬长辈,尤其是在家庭和社交场合。

他们会向长辈行鞠
躬礼或双手合十,称呼父母、长辈的时候通常使用“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称呼。

2. 礼貌用语:汉人在与人交往时,通常使用适当的礼貌用语,比如用“您好”、“请问”、“谢谢”等来表示尊重和感激。

3. 礼物赠送:在特殊场合或拜访他人时,汉人通常会带上礼物,以示尊重和友好。


见的礼物有鲜花、茶叶、糖果等。

在接受礼物时,通常会先拒绝一两次,以示谦虚。

4. 餐桌礼仪:在用餐时,汉人注重礼仪。

他们会等长辈或客人先开始吃饭,然后才开
始用餐。

他们会用筷子夹菜放在对方碗里,表示关心和照顾。

5. 穿着与仪容:汉人注重穿着整洁和文雅的衣服,尤其是在重要场合或正式场合。


们通常会选择适当的衣服来展示尊重和形象。

这些是关于汉人的一些礼仪习俗,不同地区和人群也会有差异。

总的来说,汉人注重
传统礼仪、尊重他人和维护人际关系,这些礼仪观念已经成为他们行为方式的一部分。

汉族的风俗习惯的初中作文精选5篇

汉族的风俗习惯的初中作文精选5篇

汉族的风俗习惯的初中作文精选5篇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很多,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几篇关于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一:汉族的风俗习惯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尚农务本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

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

”《韩非子·诡使篇》。

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

“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

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

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

《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

”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

《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

”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

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尊祖敬老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

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

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

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

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

汉族的传统节日的风俗

汉族的传统节日的风俗

汉族的传统节日的风俗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风俗和习俗,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汉族传统节日的风俗。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在除夕夜,家人通常会一起吃年夜饭,期盼着新的一年里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同时,放鞭炮和燃放烟花也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习俗,据信可以驱邪纳福。

此外,大年初一,长辈们会给晚辈们给压岁钱,以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快乐成长。

2. 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庆祝农历正月十五的传统节日。

在元宵节晚上,人们家家户户会点亮彩灯,挂起灯笼,一起欣赏烟花爆竹,猜灯谜,还有传统的舞狮和舞龙表演。

此外,吃元宵也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元宵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球形甜品,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3. 清明节:清明节是汉族传统的祭扫祖先的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四月初五左右。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上香、烧纸钱,并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缅怀祖先。

此外,还有一项有趣的习俗叫做踏青。

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郊游、踏青,欣赏春天的美丽风景,并携带各种食物、饮料,享受野餐的乐趣。

4. 端午节:端午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这是一种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的特色食物,象征着驱邪和寓意吉祥。

同时,人们还会举行龙舟比赛,划着装饰精美的龙舟,在江河湖海中竞渡。

此外,还有悬挂艾草、蒲苇叶,以及挂菖蒲等习俗,用以驱除疾病和邪恶。

5. 中秋节:中秋节是汉族传统的团圆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和家人、亲友一起赏月,同时品尝月饼,这是一种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制成的圆形糕点,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此外,人们还会在中秋节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如舞狮、舞龙、击鼓传花等民俗游戏。

以上是汉族传统节日的部分风俗,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习俗,代表着汉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凝聚着汉族人民的情感和文化传统,同时也是人们相互团结、感恩祖先、祈福幸福的重要时刻。

汉族生活习俗

汉族生活习俗

汉族生活习俗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其生活习俗源远流长,包括节日习俗、饮食习俗、婚
丧嫁娶等方方面面。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汉族的传统文化,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汉族的生活习俗中,节日习俗是最为丰富多彩的。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
节日,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以及举行舞龙舞狮等活动,迎接新年的到来。

中秋节则是团圆的象征,家人团聚共赏圆月,还有吃月饼、赏月、赠送月饼等习俗。

除此之外,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也都有各自独特的习俗,如踏青、扫墓、赛龙舟等。

在饮食习俗方面,汉族人讲究“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自然也是十分丰富多样。

早餐一般以米面为主,如稀饭、面条、包子等,而午餐和晚餐则以米饭为主食,搭配各种菜肴。

此外,汉族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美食,如春节吃饺子、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等,这些美食都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婚丧嫁娶是人生中重要的仪式,对于汉族人来说,也有着独特的习俗。

婚礼上,新郎要迎亲、敬茶、拜堂,新娘则要接新郎、拜天地、过门等。

而在丧葬仪式上,汉族人有着一整套的礼仪程序,如守孝、扫墓、祭祀等,这些习俗都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总的来说,汉族生活习俗丰富多彩,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
体现了汉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家庭观念。

这些习俗不仅是生活的调味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汉族生活习俗

汉族生活习俗

汉族生活习俗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其生活习俗丰富多彩,深受历史文化的影响。

汉族生活习俗涵盖了婚嫁、祭祀、节庆、饮食等方方面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汉族的婚嫁习俗中,有着许多独特的传统。

比如,新娘出嫁前要进行过门仪式,接新娘的车队要绕行几个路口,以驱走不祥之物。

而婚礼上的“闹洞房”也是一大特色,新郎新娘要经受亲友们的“刁难”,以示坚定的爱情。

这些习俗不仅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也是对婚姻家庭的祝福和期盼。

汉族的祭祀习俗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先祖的敬拜。

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汉族人都会到祖坟前祭拜,烧香献花,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祭祀活动,比如广东的“盂兰盆节”和湖南的“过水节”,都是对祖先的传统祭祀活动。

汉族的节庆习俗也是丰富多彩。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比如,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都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祈求平安和幸福。

而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赛龙舟等活动,则是为了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以及祈求团圆和幸福。

另外,汉族的饮食习俗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从早餐到正餐,汉族人都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比如,早餐时的油条、豆浆,午餐时的米饭、面条,晚餐时的热菜、凉菜等,都是传统的饮食习俗。

而在节庆时,还会有一些特色的美食,比如春节的饺子、元宵,中秋节的月饼等。

总的来说,汉族生活习俗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习俗不仅是对传统的延续,也是对家庭幸福和民族团结的祈愿。

在当代社会,汉族生活习俗虽然受到了一些现代文化的冲击,但仍然保留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汉族的分布地区较为广大,是我国最大的民族,人口达到10亿以上,使用汉字,通俗汉语,在世界上是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汉族还有着很多的风俗习惯,比如节日、建筑、服饰、饮食等等。

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汉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汉族的风俗习惯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的服饰比较复杂,从古到今,变化很大。

古代服装有裙装、袍服、襦裤服等。

到近现代,汉族服饰开始改变,古代服装几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简化了的长衫和马褂,头戴呢帽、皮帽、毛线帽,也有的穿西式礼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简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后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连衣裙作礼服。

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穿中山装,城乡男女则穿对襟和大襟式的衣服。

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蓝干部服,男女服装的区别只在于领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进入80年代以后各地流行起西服、夹克、风衣、运动衫、呢大衣、羽绒服等,特别是女青年的服装更是款式新颖多样,追逐着服装时尚的新潮流。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

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汉族人口众多,习俗各异。

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风易俗,采用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

但在有些汉族地区的农村,传统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着。

据史料记载,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

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族的风俗习惯导读: 汉族的风俗习惯汉族的风俗传统: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

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代汉族十分讲究礼节,礼俗别具一格。

汉族的风俗习惯之礼俗在相互交往中,古代汉族对于不同的对象均有相当的礼节,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隶拜九种,称“九拜”。

后经发展、演变,一般最常见的有打拱、作揖和跪拜三种。

打拱,就是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两手合抱以示敬意。

古俗男子吉拜尚左,而女子吉拜尚右,称之“纳万福”。

凶拜,即不友好的拜见礼则相反。

作揖,除拱手外,还要弯腰鞠躬。

揖有高揖和长揖之分。

高揖即双手高举,长揖除拱手高举外,还要自上而下,行鞠躬礼。

打拱和作揖往往连用,大约是古“九拜”中之“振动”演化而来。

这种礼节无尊卑上下之分,为平辈之间的常礼。

在古代汉族民间,友人相遇也往往边说“谢”,边打拱作揖相让,以示尊重。

跪拜,是汉族的一种庄重的礼节,主要包括稽首、顿首、空首等形式。

稽首是叩头至地并停顿一段时间,原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礼节,常作臣对君之拜。

顿拜,即头叩地,通用为下辈对上辈、下级对上级的拜礼。

空首,是手着地,拜头至手。

此外还有只屈一膝的“奇拜”,清朝时极流行。

辛亥革命后,随着封建君主制度的废除,跪拜礼遂被废止,但并未绝迹,直到解放后才彻底摒弃,但民间下辈对上辈有时也偶用此礼以示敬重。

同时,打拱作揖的礼节也渐被握手礼、举手礼、注目礼、问好礼以及点头招呼所代替,但并未完全绝迹。

尚红贵黄,由于汉族把红色作为吉祥、喜庆、美丽的象征,所以常把妇女的盛装称之为“红妆”,并以“红妆”代指美女;或把妇女美丽的容貌称之“红颜”,也指代美女;或把少妇的住房称为“红闺”;甚至盛装出游的男女也被称作“红男绿女”。

不仅如此,汉族民间把红色作为革命的象征,历代农民起义中,有的称“赤眉军”,有的叫“红巾军”,还有“红袄军”、“红灯照”,直至现代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共领导的工农武装也曾称为“红军”。

在汉族的风俗习惯贺庆寿、婚礼中,均要用红色来点缀环境,渲染气氛,如生小孩要在门上挂红布,贺寿的寿面要用红纸相扎,新娘要穿红衣,逢年过节送礼也要贴红纸,年节及喜庆送钱要用红纸包装,俗称“红纸包”。

凡此种种俗称“红喜事”。

汉族在尚红的同时又贵黄。

《白虎通义·号篇》云“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

”黄色为五色中最高贵,代表中央,因此,汉族古代皇帝均尊黄色为正色,皇帝穿的龙袍又称“黄袍”;祭祀时也要穿黄色的衣服以示隆重,庄严;不仅道教敬黄色,服黄色,而且佛教也认为黄色素雅、绝俗,有超然物外的情味,故其服装、建筑及其他装饰多用黄色,器皿多“鎏金”(即“涂金”)。

汉族民间贵黄最典型的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甚至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政治口号。

此外,汉族的风俗习惯中还忌白,认为白色代表悲哀、痛苦和死亡,所以丧礼均用白色来表示肃穆哀悼。

丧事又俗称“白喜事”。

汉族风俗习惯之服饰自古到今,汉族上衣右衽(大襟)的特点始终保留。

从河南安阳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就可以看到右衽高领衣的样子。

后虽有胡服传入,出现短衣短裤,但不管是西汉的“深衣”,还是唐宋的“交领袍”,或是清朝“长袍”,上衣总是以右衽为特点。

近代男装长袍或现代女装旗袍都继承了上衣右衽的特色。

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

服装的式样发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内装为对襟衫和长裤,外穿大襟长衫,讲究一点的外加一件马褂,谓之“长袍马褂”。

裤子都镶有八寸阔腰。

后来中山装流行,但农村仍穿长袍马褂短衫长裤,至今偏僻的山区仍有老人穿长袍。

妇女清末穿喇叭状齐膝中长衫和长裤,民国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

30年代后旗袍流行,但农村妇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长裤。

现代汉族的服装,男的以中山装为代表,女的以旗袍为代表。

千层底的布鞋,圆口低帮,轻便、透气、舒适,也是汉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着之一。

发式,古代汉族男子不剃发,结发于顶加冠,清代改剃发结辫,青年以辫长为美;民国后剪辫留短发,多西洋式、平顶式或光头。

汉族女子发式较多,古代多高髻,近代少女有流海、单辫,或双丫髻,中年妇女多梳长髻,老年脑后梳纂儿。

民国后不少女子改剪短发,留发齐耳。

现代汉族男子发式已无特色,女子仍以梳长辫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式。

修饰,古代汉族男子到一定的年龄均留胡蓄须,女子15岁行笄礼,俗称“开面”。

古代妇女还有束胸、缠足等陋俗,男人有文身的习俗。

佩戴方面,古代汉族盛行佩玉,不论男女均戴肚兜,以防病从脐入,现在农村小孩尚兴戴肚兜。

旧俗小孩出生要带“落地圈”,意为落地平安,一至五岁要戴“天官锁”,又称“长命锁”。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

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

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饮茶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

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

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

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

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

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

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

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

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

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

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

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

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酒米酒,又叫酒酿,甜酒。

旧时叫“醴”。

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

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

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

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

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

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

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

在汉族许多地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

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食俗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

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

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

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主食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

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采,陈文媛吃鸡照艳全集,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

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