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一活动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促使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情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很重要的因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学生乐于探究呢?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是很有效的办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高低与否关系到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此,我提出了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研究课题,加强课堂实践活动,以顺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促使其主动探究知识,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

二、概念界定。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包括语言投入、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几个方面。因而我把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展示方式和行为语言表现程度定义为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即让学生既能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又能让所以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目标。

1.研究内容。

(1).研究小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学习活动方式。

乐于参与,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我准备从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学生参与的能力两个方面制定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

(2)研究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与学生参与度的关系。

(3)研究学生课堂实践活动与参与度的关系。

(4)研究学生合作与参与度的关系。

(5)研究参与度对学生能力的影响。

2.预期目标。

(1).构建小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目标体系。

(2).运用合理、形象化的教材和实践操作等手段,强化小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促进其主体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全面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和个体素质。

(4).提高教师确立学生主体意识观念和教育科研的能力。

四、理论依据。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摈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动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启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作为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不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数学广泛应用的价值,同时也符合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预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和实践活动是使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学生数学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它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满足小学生实践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需求。

学生的思维形式是以鲜明的形象性和具体特征思维为主,并逐步过渡向逻辑思维,并且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而组织科学有效的课堂活动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体验过程。

(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注意分层参与。

每一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有平等的发展权。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但一个班级中,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接受能力不可能一样。针对这种差异,应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成绩优异的多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拓展题,成绩一般的多设置一些比课本上稍复杂点的题目,成绩不好的多设置一些基本题目。这既遵循由浅到深的认知规律,同时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参与的可能性,可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快。

(四)“参与”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学生的学习主要在课堂,课外的学习活动学生兴趣更好。参与学习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能使学生的视野逐步开阔、能力逐渐加强。但课外延伸是由课内走向

课外、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过程,加上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进行课外延伸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作为保障。开展课外延伸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不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恒久保持探究欲望,从而逐步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把行动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研究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促使教研活动和科研活动有机结合。制定详细的学期研究计划,边学习、边实践。以研究课为突破口,不断完善。

2、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学理论等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和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3、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学生个体的研究,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及不同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调动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4、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8.9~2008.12﹚

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完成研究实践方案的设计和撰写,初步建立课题的研究框架。

(二)实施阶段。﹙2009.1~2009.9﹚

根据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撰写教学活动方案,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收集、积累、整理相关的材料,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落实每一步研究计划。

(三)总结阶段﹙2009.9~2009.10﹚

1.问卷调查、资料分析等形式搜集实验结束时的数据,总结相关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