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王刚来源:《文理导航》2011年第22期“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历史是对先前已逝事物的记忆,从时空上来看“史实”与学生的认识世界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下,老师大多照本宣科,学生静听顺承,学生的思想和认识被禁锢在教师、教材、教室的“三教形”里,学生很少去怀疑老师的教说,更谈不上对教材权威和史料的批判,学生思考的维度难以发散,能力很难与时代的需求同步。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笔者认为“质疑”是激活学生学习动机的驱动力,是领引学生走近“史实”的启明星。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质疑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希望能对中学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一、历史情景纷纭复杂,“质疑”能有效避免复杂问题简单化历史情景是复杂的,重要历史事件的成因必然不会那么简单,“质疑”可以有效避免复杂问题简单化。

例如,在“戊戌变法”教学中,能不能简单得把最终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是不是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决定脱离人民、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呢?真的是因为以慈喜为首的统治阶层顽固守旧,不肯变法吗?通过质疑,让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促进了对史实的调查和研究,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情景,感受复杂纷纭的历史场面。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人们普遍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权利阶层包括慈禧在内,谁也不希望中国战败、割地、赔款,都希望能够改革来实现强国,真正封建顽固派仅仅是少数。

通过质疑让学生认识到: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维新派本身,1898年1月24日的第一次对话,让原本支持并举荐康有为的大臣们,感受到了康的激进,甚至于“狂甚”,进而改变了态度;《孔子改制考》,更是使孔子面目全非,从朝廷到地方的改革派官员都开始对康有为有了厌恶感;而这些都是因为维新派缺乏经验,没有战略眼光,40岁的康有为,25岁的梁启超,18岁的光绪帝,他们都还太年轻,又太过于自信,制造的理论站不住脚,本来应该渐进式的改革,他们急于求成,为了全面铺开不啻于孤立自己,导致失败。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NU Ideas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NU Ideas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逆向思维与语言科学研究张国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于古人孟子之口,告诫读书人要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不要完全相信书本,更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

相信书本是正向思维,怀疑书本是逆向思维。

逆向是与正向比较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规的、常识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

逆向思维则恰恰相反,是对传统、惯例、常识的反叛,是对常规的挑战,所以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我们要强调的是,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克服思维定势,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识模式,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创立新观点,这是每个科学研究者基本的、必备的思维方式。

“One who believes all of a book would be better off without books” comesfrom Mencius. He suggests that it is wise for intellectuals to have independentideas and analysis. Do not believe all of a book and never have blind faith in abook. Believing a book is normal thinkin g; doubting a book is “reversethinking”. Normal thinking refers to thinking which is done out of commonsense or habit. Reserve thinking, however, challenges tradition and routine.Every researcher should master reverse thinking for the reason that itovercomes the current paradigm, it breaks rigid cognitive models which arecaused by experience and habit, it helps to develop ideas in new ways, itanalyzes a situation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coin, and most importantly, itcreates new ideas.1. 题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意思是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事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事例

“尽信书,不如无书”事例
1、以前小学里有一篇课文《长城砖》,说在太空里看地球,能看到中国的长城,其实从物理和光学的角度考虑,这根本无法实现。

后来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向下看,发现根本无法看到长城,后来教材中取消了这篇课文。

2、在天文学界,“地心说”统治了长达一千多年,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天文观测和研究,创立了更为科学的宇宙结构体系——日心说,从此否定了“地心说”。

3、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是不一样的,1700多年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真理。

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学说提出了疑问,并亲自在比萨斜塔做了实验,证明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是没有关系的,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

4、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曾经是个定论,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个错误的推论,并大胆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经过十几年的考察、研究,证实了这一事实,并第一次得到了外国科学家的承认。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杨功玉(连山镇中学校,四川广汉618303)一日一教师改学生考卷,已改数卷后,一优生试卷才出现,师喜:“终于看到优生试卷了。

”于是他拿起笔准备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划勾(一种表示正确的符号),可一下笔就令这位老师想摔笔,因为,这个优生连错几道题,接着,又改到一优生,犯的错和前一个优生一样,师大惑:这是怎么了?然后这师才仔细去读读题,做一做,分析分析,突然拍桌大叫“糟糕,答案有错!”象这种事情,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并不少见,信奉于书本,听信于别人,不假思索的接受或否定,令人啼笑皆非。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

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从孟子的话中,我们知道了:书上说的只是理论,我们在治学、求学中要有怀疑的精神,要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验证,得到的才是自己有用的东西。

书上也有错的时候。

以前小学课文里有一篇课文《长城砖》,说美国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可以看到的标志性建筑包括中国的长城,其实从物理和光学的角度考虑,这根本是无法实现的,但由于大家都缺乏怀疑的精神,所以这篇课文中的说法被广为接受鲜有置疑,直到我我国宇航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向下看,发现根本没法看到长城,据实反应后,语文课本才取缔了《长城砖》。

可见书中所说未必就代表真理和正确,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更要学会独立思考。

把书内的东西,不加辨别全部相信,还不如没有看。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j 教霄教拳研 究
再 ,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 了屈服 和卑微 ,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 ; “ 晒翅常疑 白雪消” ,这里的 白雪 不仅仅是指毛色 ,更多 的是保持一 种圣洁的清 白。由此 ,一个清高孤 傲 ,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 的丹顶 鹤 形 象 便 脱 颖 而 出 。我 们 不 可 否 认 诗人 的文 思和才华 ,但是我要 求学
晒翅常疑 白雪消 。”此旬 ,从表面 上看 ,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 ,头上 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 ,晒翅的
时 候 担 忧 白色 的 毛 色 变 得 不 好 看 。 从意义上理解 ,应该还有一层 :低 下 头 ,不 仅 仅 担忧 高 贵 的标 志 不
诗歌一二句 “ 月黑雁 飞高 ,单 于夜遁逃 ” ,写敌军的溃退。 “ 月 黑 ” ,无 光 也 。 “ 雁 飞 高 ” ,无 声 也。趁 着这样 一个漆黑的静寂的夜 晚 ,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夜遁逃 , 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尽管有夜 色掩护 ,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 觉了。三 、四旬 “ 欲将轻骑逐 ,大 雪 满 弓 刀 ” , 写 我 军准 备 追 击 的 情形 ,表现 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大


“ 很 好 ,善 于 发 现 问 题 ” 。是 的 , 雁 能 在 冰 天 雪 地 里 生 活 吗 ? 查 查 资 料 :雁 ,是 一 种 候 鸟 ,它 们 春 天 北
去 ,秋天南往 ,从不失信。又怎么 可能在 “ 大雪满 弓刀”的北方 “ 飞 高 ” 呢 ? 所 以 我 要 求 学 生 在 学 习的 时候要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课文 , 不能 全盘 照收 。
转 觉鸬 鹚 毛 色下 ,
书时应 该加以分 析 ,不 要盲 目地迷 信 书本 ,不要完 全相信 它 ,应 当辨 证地去看 事实 ,否则还 不如没有书 本 。他 这 个 “ 书 ” ,当时 指 的是 《 尚书 》,不过 今天我 们要把把它 泛 指成 所 有 可 以 阅 读 的 书本 ,包 括 我们教科书上的文章。 苏 教 版 语 文 九 年 级 上 册 有 一 篇 讲 物 候 的古 诗 :卢纶 的 《 塞 下 曲》。 月黑雁 飞 高 ,单 于夜 遁逃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发表时间:2013-12-04T13:28:02.920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9月总第131期供稿作者:邵长坤[导读] 新课程体系下“一标多本”,多种教材并存,在史实、观点、史料的取舍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邵长坤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响水中学224600新课程体系下“一标多本”,多种教材并存,在史实、观点、史料的取舍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如果只迷信一本教材,难免管中窥豹。

教学活动中,通过听课、做题目和查阅网络,我发现很多歪曲史实的现象。

现以人民版必修二第二课的“工官与匠户”一目为例,谈谈我的体会。

一、望文生义要不得手头一本配套教辅用书《创新课时训练》上有一个题目:工官制度的实施开始于:A秦始皇时期;B汉高祖时期;C汉武帝时期;D汉景帝时期。

答案C。

教材“工官与匠户”一目,起笔开门见山:“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这段叙述能否说明工官制度从汉武帝开始?我在网络上输入“工官制度开始于”,结果发现“道客巴巴”、“百度文库”等提供的很多文档和课件,明确叙述“汉武帝时代开始工官制度”。

但人教版教材没有说工官制度,只是叙述从西周以来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这又使人困惑了:工官制度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需先明确“工官制度”的含义。

查阅《辞海》,在我国古代,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的官员通常被称为工官。

“工官制度”就是由官员专门管理官营手工业的制度。

依次推理,“工官制度”应该伴随官营手工业而产生。

周朝时就有“工商食官”的制度,官府统一管理工商业。

“先秦有工师,为工官之长。

”秦国以来工匠由国家管辖,凡管理工匠之官,都称工官。

汉承秦制,中央、郡县、王国都有工官。

由此可见,汉武帝只是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把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

把工官制度界定从汉武帝开始,则是对教材的一种歪曲了。

二、盲从教材要不得教材有这样叙述的:“由中央机构所属各‘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这些手工业产品,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例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例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例子《尽信书,不如无书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话说得可真是太在理啦!咱就拿我自个儿的经历来说吧。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那种捧着书,觉得书上说啥都对的时候。

记得小时候看那些童话书,书里说公主都是漂亮善良的,还都有王子来拯救。

嘿,我当时就深信不疑啊,觉得这世界上的公主肯定就是这样的。

每次角色扮演我都抢着要当公主,还学着书里公主的样子,走路都踮着脚尖,好像这样就能更像公主了。

长大了才发现,哪有那么多完美的公主呀,现实中的女孩子各有各的个性和模样,才不是书里写的那样千篇一律呢,差点就被书给忽悠了。

再说说学习上吧,那些个课本和参考书,咱也不能啥都照单全收不是。

有一回做数学题,参考书给的答案和我自己算的不一样,我那时候就纠结呀,到底信谁呢?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书上的肯定对呀,结果老师批改作业的时候,我的答案居然是对的,参考书出错啦!那时候我就深刻明白了,不能一味地依赖书呀,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也很重要。

还有那些关于成功学的书,说什么只要按照某些方法做就能成功。

哼,要是真这么容易,那岂不是人人都成功啦?生活可不是书上写的那么简单,有太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啦。

有时候你照着书上去做,可能还会碰一鼻子灰呢。

其实呀,书就像是我们的朋友,但有时候朋友也可能会说错话或者给错建议嘛。

所以呢,咱看书的时候,得带着自己的脑子,不能别人说啥就是啥。

该质疑的时候就得质疑,该思考的时候就得思考。

要是啥都信书,那咱不就变成书的傀儡啦?多没趣呀。

总之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就像是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

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遨游的时候,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智。

这样才能真正从书中学到有用的东西,而不是被书给牵着鼻子走。

让我们都做个聪明的读书人,别被书给“坑”啦!哈哈!。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课本中的问题情境引发的课堂风波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课本中的问题情境引发的课堂风波

案例分析新课程NEW CURRICULUM 3.欣赏歌曲《幸福在哪里》,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教师总结:幸福是什么?古往今来,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尽相同。

农民的幸福就是五谷丰登;医生的幸福就是救死扶伤;教师的幸福就是桃李芬芳……幸福到底在哪里?幸福就在辛勤的劳动中,就在智慧的汗水里。

【设计意图: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实践运用。

这里设计的写一写、说一说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会说会写,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生听、说、读、写、思的人文素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提升。

】•编辑鲁翠红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是说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在新时代,它也可以被我们视为一种创新精神,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懂得创新,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一、题目苏科版七年级下册《11.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的问题情境,小丽早晨7时30分骑自行车上学,要在7时50分至7时55分之间到达离家3400m 的学校,小丽骑自行车的速度应在什么范围内?二、课堂再现教师:请独立思考这个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1:用算术的方法可以解决,路程为3400m ,时间为20~25min ,自行车的最大速度为340020m/min=170m/min ,最低速度为340025m/min=136m/min ,所以自行车的速度在136~170km/h 。

教师:很好。

你把题目中的7时50分至7时55分转化为了20~25min 。

学生2:老师,还可以用方程的思想解决。

教师:呦!说说看。

学生2:设自行车的最大速度为x m/min ,最小速度为y m/min ,由题意得,20x =340025y =3400{,解得x =170y =136{,所以自行车的速度在136~170km/h 。

教师:非常棒!方程和算术方法的思维方式是互逆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人民版“工官与匠户”一目教后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人民版“工官与匠户”一目教后感
生 呢?
1 、 教材叙述过 于简洁, 不能望文生义。 例如 : 工官制度从何 时开始?
手头 一本 教辅 用 书 《 创新 课 时训练 》上 的 个 题 目:工官 制度 的实 施开 始 于 A秦 始 皇 时期 B汉高祖 时 期 C汉 武帝 时期 D

汉 景 帝 时期 。答案 C。 是不 是 “ 工 官制 度 ”就 从 汉武帝 开始 呢 ? 教材的 “ 工官 与 匠户 ”一 目,起 笔开 门见 山 : “ 从汉武帝时代起 ,煮盐 、冶铁 、铸钱 、炼铜
周朝时就有 “ 工商食官”的制度 ,官府统 管理工商业 , 形成了官营手工业一统天下的 局面。先秦有工师 ,为工官之长 。当时工匠多 由国家管辖 ,凡管理工匠之官 ,都称工官 。秦 律竹简 《 金布律 》、 《 工律 》等等文献 中可 以 看到秦 对官 府手 工业 的各种 制度 。当时县 以上 直到 中央有各级 负责手工业 的官员 。汉承秦 制, 在 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 , 诸侯王国也 有工官。当时,中央的许多机构属下都设有各 种名 目的工官或兼营官府手工业的官署 。 可见 , 说工官制度从汉武帝开始 , 是望文 生义的猜想,并不符合史实。那么人民版的这 段话表达了什么信息 呢?那就是春秋战 国时 期, “ 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 ,在众多的门 类手工业 中, 汉武帝开始 , 把最有利可图的行 业 收归官 办 ,设 置官吏 加强 管理 ,不许 民 间经 营, 其他的手工业还是允许 民营的。这种制度 以后 成 为惯例 。 2 、 对于教材结论性叙 述 , 也 需要考证。 例如 : 官营手 工业产品不许 民间使 用吗? 道客巴巴 《 古代 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时
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 ,都收归官办 ,由政府垄 断。”结合教材 ,题 目与答案似乎无可厚在搜 狗 上输 入 “ 工官 制度 开始 于 ” ,结果 《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检索时间表 》 第 1 2 点 、《 高中历史古代经济总结 》等资料 , 都 有 明 确 的叙述 “ 汉武 帝时代 开 始工 官制度 ”。 如 果 耐 心 查 找 ,持 该 观 点 的文 档 和 课 件 有很

盲目听从,失去自我——尽信书不如无书

盲目听从,失去自我——尽信书不如无书

盲目聽從,失去自我——盡信書不如無書從前有一匹小馬,想要渡過玄來到河流。

可是當它來到河邊時卻不知道河水的深淺。

這時,走過來一頭大水牛對它說:“河水很淺,我淌著就過去了。

”於是小馬試著往前趟,剛邁了一小步,又來了一隻活潑可愛的小送松鼠。

小松鼠對它說:“河水很深,千萬別去,上次差點把我沖走。

”最後小馬決定自己試一下,當它走到河裏時才發現,河水不深不淺,它正好可以渡過河去。

小馬過河的故事大概是我們童年時期都聽過的,小時候聽故事,就只把它當做故事來聽,而如今再細細品味,其實它蘊涵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凡事不能只是聽別人說,即使對方說的是真話,但是由於每個人的參照物不同,答案往往也是相悖的。

所以,很多事需要盡可能地親歷親為,這樣才能掌握適合自己做出正確判斷的第一手材料。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身在職場的每一個人。

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張啟,學的是企業管理,他回國後很想進入一家大企業鍛煉一下自己的管理能力。

當時有一家貿易公司正缺一個行政部門的主管,他知道了消息便去應聘,由於才華出眾,他很快被錄取了。

由於缺乏實際的工作經驗,為了不使自己的工作顯得稚嫩,他主動請教了自己的舅舅,他的舅舅已經有十幾年的管理經驗了。

舅舅的建議是,做管理工作,對待下屬就應該嚴厲,不能馬虎,不能縱容,該批評就要批評,總之就是要他做個不苟言笑的“鐵面人”。

但張啟並不是一個待人嚴厲的人,他的性格很溫和,但是,他想舅舅十幾年的經驗肯定不會錯的,於是,從第一天起,張啟就按照這樣的“方針”做起了他的主管。

給下屬安排任務時、開會時、談論業務時,他從來都是板起面孔,不與大家有過多的情感交流。

一開始,這樣的威嚴還能有些震懾作用,但時間長了,他總是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甚至反感,有些下屬開始與他針鋒相對,部門內部出現了很不和諧的聲音。

一天午飯後,張啟和公司的總經理一起回公司,路上總經理對他說:“我們接觸過很多次,我覺得你是~個很容易相處的人,為什麼部門工作會搞成這樣?”其實張啟自己心裏也很疑惑,就對總經理說明了原委,總經理聽後笑了笑,說:“自己的路還是得自己走,經驗未必人人適用啊。

同题演练——尽信书不如无书

同题演练——尽信书不如无书

同题演练——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马攀峰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第34期参战学校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指导教师马攀峰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论‘尽信书不如无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李晋一的文章开门见山,接着从“是什么”的层面解读“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内涵。

然后列举孙阳、赵括、楚人、袁隆平、牛顿、潘建伟等人的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必要性。

最后再次呼吁强调“不能尽信书”。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论证有深度。

徐天怡的文章采用假设分析,摆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应当带着质疑的态度对待书籍”。

接着解读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本质,即批判精神。

然后从“怎样做”的层面阐述正确的读书观,即“大量读书培养批判精神”,本层次的论证先列举生活中的反面现象,再剖析现象产生的根源,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例文一论“尽信书不如无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李晋一旷宇长宙,时代在不断更迭中迸发出了各具特色的跫音。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快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但是我们获得的信息一定是准确的吗?当下人们对很多东西不斟酌、不质疑,我们应该大胆质疑、合理取舍。

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关键字不在于书而在于“尽”和“信”,“尽”是全然,是程度,“信”是选择,是判断。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对书中的知识进行质疑,展现我们的理性判断能力。

伯乐孙阳的儿子按图索骥,终认为蛤蟆是千里马;赵括纸上谈兵,终使强大的赵军大败。

这都是典型的“书呆子”,他们就是尽信书,死读书,最终失去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为世人笑话。

正如华罗庚说的“人做了书的奴隶,便把活人读死了”,用在他们身上恰到好处。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袁隆平不相信“水稻自花授粉杂交无优势”,最终研制出杂交水稻,造福世界;牛顿不相信“色光只有黑白两色”,最终揭开了色光之谜;物理学家潘建伟不相信“以人类的智力无法构造自身可破的密码”,填补了我国量子领域的空白,抢占了量子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正是他们的敢于质疑,不断探求,并为此科学考证,最终成为行业的精英。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龙源期刊网 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鲁彦华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01期前几天,我讲了一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开课。

最初我由一个“中国改革开放35年的变化”视频,引导学生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进而引出本节课的正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接着,我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材料,让学生分组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课本的材料虽然很典型,但要说明我国宏观调控比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更好、更有成效就很牵强。

最后在认真反思总结后,我对教学思路和课件做了彻底的修改,不再单纯地相信课本的材料,而是运用了中国嫦娥三号和美国战神发射成功前后的时间段作了详细的比较。

在整体思路确定之后我再试讲,学生通过比较就能很容易得出结论。

既要选好例子,又要诠释好案例,是情境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当前推行案例探究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新课改倡导的“情境创设,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合作释疑—交流展示,成果共享—提炼整合,巩固升华—走进生活,学以致用”新理念的生动体现。

我们应进一步转变观念,让学生在生活案例中学习,在感悟中升华提高。

努力提高教师素质,要加强集体备课,优化集体备课流程,正确处理好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统一要求与发挥教师个性的关系,要把集体备课转化成教学研究,提升集体备课的质量与档次,这样才能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教材、研究时政、研究高考、研究教学),做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使青年教师能不断成长、成熟起来。

“尽信书,不如无书。

”教材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绝对不是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随着政策的变化、科学的发展、认识的进步,难免会有些地方需要进行修改完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关键靠教师。

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科知识学习,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特别是要认真研读好教材文本。

年轻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深入下去搞研究,勇于探索求创新,扎扎实实提素质,满腔热情展才智,不断成长成熟起来。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姚蘅芮来源:《作文评点报·小学五、六年级》2020年第16期“一二三,请坐端!”清脆而响亮的口令从我们班的教室里传出。

这是刘静怡组正带领同学们学习生字呢!因为他们组的一位组员临时请假了,我就成了替补人员。

组长刘静怡安排我来讲重点生字的部首。

我看了看全部的生字,只有一個字的部首有些难度,心想:讲这些知识对我来说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呀!“一二三,请坐端!下面由我来为大家讲解部首。

”我快步走上讲台,神气十足地讲起来,“请大家看‘黎’字,它的部首是‘黍’。

”话音刚落,同学们便毫无疑义地低下头,忙着在生字上圈画起部首来。

突然,周老师打断了大家,眉头紧皱,疑惑地问:“姚蘅芮,你确定这个字的部首是‘黍’吗?”我一听,立刻涨红了脸,心里不由得犯起了嘀咕:唉,因为是临时替补,我也没有去查字典核实,不会出错了吧?不过写字书上明明就写着部首是“黍”呀!书上应该不会出错的。

于是,我拿起写字书,指了指,小声说:“老师,写字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那你查过字典了吗?”周老师一脸严肃地问。

“我……我没有查。

”我的心跳一下子加快了,整个人都慌了神。

我拿出字典,紧张地翻看着。

嗬,还真让周老师说对了——“黍”部里根本就没有“黎”字!我的脸火烧火燎的,继续哆哆嗦嗦地翻找着。

结果在“禾”部里找到了“黎”字,而且“黎”字的右上角有一个小圆圈,那就意味着它还有另一个部首。

我的心咚咚地打起鼓来。

唉,都怪自己做事太不严谨了。

慌乱中,我在“氺”部里再次找到了“黎”字。

原来,“黎”字有两个部首,分别是“禾”和“氺”。

在正确答案面前,我哑口无言,尴尬极了。

周老师并没有过多地指责我,只是让我给同学们重新讲了一遍。

再次讲解的那一分钟,我觉得无比漫长,就连自己最后是如何走回座位的都不记得了。

原来书上也有出错的时候,尽信书不如无书呀!从那天起,我在学习上不敢再有丝毫的大意,养成了遇到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

(指导教师周红霞)【嘉宾评点】小作者讲述了自己在讲课时盲信书上内容以至于讲错的尴尬经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远至浩渺的宇宙,近至身边的一草一木,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看似权威的观点的影响。

这些影响固然对我们认知事物有积极的作用,但时移境迁,有不少观点已不能契合此时此事,如果还被它们左右,无异于画地为牢、刻舟求剑。

因此,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事物,要信“书”,但不能全信“书”。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们要想认识事物,了解五彩缤纷的世界,绝对不能无“书”。

从牙牙学语到成人自立,我们的绝大部分认知都来自于不同的“书”里。

生活之书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圣贤之书教我们为人处世。

唐诗宋词闪耀着古人的满腹才华,琴棋书画闪耀着古人的艺术修养,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候风地动仪、莫高石窟、万里长城至今闪耀着古人无穷的智慧。

汲取这些智慧、传承这些文化,不仅让我们个体得到发展,更让我们的国家葆有文化的自信。

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因此我们要重视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见解。

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尤其是科学技术、思想发展等方面,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敢于质疑的勇气。

书本固然为我们提供无穷无尽的知识,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自我。

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许多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大胆质疑,勇于纠错,发展符合时代的新的认知。

如果我们固守于前人的见解、拘泥于权威的观点,激光照排技术难以出现,“嫦娥”难以飞向美丽的月宫,我们的神州系列更是难以遨游太空。

正是因为不惧主流,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正是因为不迷信权威,袁隆平坚持杂交水稻研究;正是因为不迷信书本理论,毛泽东提出要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然后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我们的杂交水稻养活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我们的革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不尽信书,让我们的世界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不尽信书,不仅需要敢于质疑的勇气,更需要敢于质疑的底气。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现行初中语文教案书的一些看法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现行初中语文教案书的一些看法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现行初中语文教案书的一些看

彭少青
【期刊名称】《教育导刊》
【年(卷),期】1997(000)0Z2
【摘要】无用置疑,设计好一个好教案,对于上好语文是有很大作用的,尤其现今提倡搞教学设计.教案的优与劣,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现今初中语文除了教学参与书外,还配备了一套教案书.那么,是否意味着拥有了教案书教师就再不用仔细备课呢?我个人认为这是不行的.教案是对教材处理的一种方案.在语文教学中,教案设计得当,那么,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反之,学生叫苦不迭.因此,教案的优与劣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
【总页数】1页(P93-93)
【作者】彭少青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21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人民版“工官与匠户”一目教后感 [J], 邵长坤;吴云;
2.也谈“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J], 孙国亮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J], 陆栢茗;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经典阐释中的疑古精神 [J], 张亚东;杨栋
5.半亩方塘一鉴开——《书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比较读赏练 [J], 付敢泽;诸克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信书不如无书
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新进老师,我所教的学科是《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职业高中的教育,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在教学上遇到了不少难题。

记得在一次上课过程中······
师:同学们,请翻到书上第23页,前面我们学习了IP地址的相关内容,今天我们学习关于子网划分的内容。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子网,为什么要划分子网······
通过提前对教学内容的准备,《3+X》书上也有相应的内容补充,所以专门在课上跟学生说了子网划分时,子网号全0全1是不可用的,这是教材和复习资料书上的原话。

结果在后面做习题的时候发现,有的题的答案是按子网号全0全1不可用的情况做的,有的题的答案是按子网号全0全1可用的情况做的,然后我就懵圈了,在网上查了资料后发现,子网号全0全1不可以的规定是源于RFC590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在后来的RFC1878标准中被废止了,所以导致现在手上的资料,一部分说子网号全0全1不可用,一部分说子网号全0全1可用。

然后,我深究了这个子网号全0全1到底可用和不可用的理由,最终发现是因为在划分子网的时候,子网号全0时会和不划分子网时的网络号重合,子网号全1时会和不划分子网时的广播号重合。

RFC590标准中规定子网号全0全1不可用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路由器不能区分网络号和子网号全0的子网以及广播号和子网号
全1的子网,所以才有了子网号全0全1不可用的规定。

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路由器都能够区分网络号和子网号全0的子网以及广播号和子网号全1的子网,所以在新的RFC1878标准中,子网号全0全1就是可用的了。

通过与其他老师的讨论,以及对2015、2016、2017年高考题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如果做题时,题干中没有说明子网号全0全1是否可用,就统一按子网号全0全1可用来计算,如果题干中说明了子网号全0全1是否可用,就按题干来计算。

通过这个知识点的教授,我深有启发。

在遇到有争执的问题时,一定要去深究它背后的争执点,只有搞清楚了它的争议之处,弄明白了它出现争议的具体理由,再结合当前的时代和技术背景,有所决议。

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上的不一定就全是对的,一定要结合当前的实际看问题,不能脱离实际讲理论,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只是空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