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诗词是浓缩的艺术,它以尺幅展示着瑰丽的世界,多彩的人生。中国古典诗词更是以无与伦比的含蓄美、意境美征服了世界人民,让它声名远播。而让中国诗词独步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象的采用。意象让中国诗词具有了难以言传的含蓄美,使诗词具有多义性和暗示性,令人咀之不尽,回味悠远。
所谓“意象”,其中的“意”乃感情倾向;“象”乃客观物、景。“意象”是融注了感情倾向的客观物、景。诗词中的意象大致分为事物型、动作型。
事物型即包含特定思想感情的某些客观事物形象。如“砧杵”,李白有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从诗中,我们发现诗人采用“砧杵”这一意象,来表达思归与怀人之情。这一意象的生成,乃是源于古代缝制冬衣的方式。古时衣料需用木杵将它在石砧上捣软,才便于缝制。每年秋风起时,捣衣之声,或回荡于水边,或飘扬于路旁,令人秋怀倍增。生活中的砧杵声在人的心里留下了思绪与哀怨,由于诗人的反复吟咏,不断强化。“砧杵”因而也就成了包含思归、怀人特定感情的意象。
细心探究,我们发现事物型意象中的事物蕴含的感情往往与事物的特征密切相连。如“雁”代表着思念、乡愁。这种感情与雁的习性是分不开的。雁是群居性候鸟,秋季由北方往南方迁徙,春季再由南方往北飞,回到北方的巢窠。所以当人们仰望苍穹看到大雁或听到大雁的鸣叫时,思乡怀远之情便油然而生。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中:“衡阳雁去无留意。”因为雁是群居之禽,所以当雁掉队成为孤雁(断雁、孤鸿、断鸿)时,就代表着孤独、伤感、漂泊的感情。杜甫的《孤雁》就是借“孤雁”象征孤苦、漂泊的自己。苏轼在贬谪黄州时,苦闷无聊地吟道:“谁見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足見“雁”已成为诗家词人钟爱的对象,成为内心衷肠的外化,凝聚感情的物体。
像此种事物型意象甚多,如“水”、“杨花”、“南浦”等。
下面谈一下动作型意象。所谓动作型意象就是说人的某个动作、举止包涵某种特定的感情。如“凭栏”、“折柳”、“长啸”、“弹琴”、“登临”、“梦蝶”等。与事物型意象形成的情况、道理相同,古人的某个动作常常表示某种感情,也便成了动作型意象。如“登临”,“登临”包括登山(高)、登台、登楼。那么“登临”蕴含着什么特定感情呢?“试登高而望远,咸痛骨而伤心。”李白《愁阳春赋》中的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登临”这一意象。在古代,人们每逢心中愁思郁结时,每每登高远望,试图消解块垒,但实际上却增加了忧思。但与雁、砧等意象稍有不同的是,“登临”意象的含义不局限于某种或某些特定的情思内容。它还意味着主体的情思的郁闷,以及消解郁闷的欲求。所以,“登临”除叹老、思乡、怀人外,其他很多种情怀都可以与它建立联系。如,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则借“登临”倾诉志士不遇的忧愤。其他动作型意象还如“折柳”,因为“柳”的特性,“折柳”这一意象常常表达绵绵难尽的别离之情。
由此看来,动作型意象与事物型意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赏析意象时,我们对于动作型意象中的“物”要格外关注。如对于“凭栏”这个意象,要注意“栏”,因为栏常处于走廊中、亭台楼阁上,所以“凭栏”就是说要抒发激越、忧愤的感情。又如“弹琴”这个动作型意象,关键则在于“琴”。但动作型意象与事物型意象又有不同。有的动作型意象,我们在理解其意时,则要关注其中的动作,如“长啸”,我们要注意其中的“啸”,因为“啸”为撮口呼,类似于现在的吹口哨,故常为抒发胸中感慨的动作;而“梦蝶”关键在于“梦”。凡此种种,不可尽述。
由此可見,意象具有多么丰富的含义和暗示性,一个意象让人们或思接千载,或视通万里,或浮想联翩,或沉浸其中,或咀嚼回味。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几乎纯用意象,一口气用了十一个意象勾勒出一幅萧瑟、荒寒、黯淡、伤感的图画。
这就是意象的魅力,它把诗人不便明说的意思或想法用特定的物、动作含蓄地、巧妙地表现了出来,使中国古典诗词真正具备“诗情画意”的特点,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