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叶军)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叶军)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一、教学课程课程名称: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开设学时:总课时80学时(理论40学时,实训40学时)开课对象:影视动画高级工程师专业、环境艺术高级工程师专业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平面构成,是一种视觉现象的构成。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平面设计中如何塑造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如何掌握形式美的构成原则,掌握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掌握装饰图案、抽象图案、几何图案的表现手段。

色彩构成,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生理学、美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课。

要求学生理解色彩在物理、生理、心理及美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将理性的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绘画实践中,增强学生对色彩语言自身表现力的认识,提高学生应用色彩的想象力。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

三大构成是利用形式要素及其特有的表现方法,对学生进行理念性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造型的构成方法,提高对构成设计中形式美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平面构成第一章形态的基础理论(4学时)(一)教学要求:掌握形态、形态构成、形态要素等基本概念与内涵。

掌握造型要素的基本性质,点、线、面、体的平面造型规律,研讨各要素间的相对性和可转化性。

(二)教学重点:建立形态构成的概念。

点、线、面的基本性质与要素转化为课题训练重点。

(三)教学难点:形态美的法则。

(四)教学内容:概述1、包豪斯与构成;2、造型设计与平面构成;3、平面构成的目的、学科特点及学习方法;4、材料和工具的准备;5、电脑设计中引入平面构成;6、认识形态;7、设计形态;8、形态的知觉与心理;9、形态的基本要素;10、形态美的法则。

第二章基础构成(6学时)(一)教学要求: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掌握简化构形与系列化构形的造型规律,培养基本的构形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标准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修£√选修】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课程,属于【£A类(纯理论课)£√B 类([理论+实践]课)£C类(纯实践课)】。

本课程对专业的定位与作用是培养学生室内设计、环境景观设计能力的辅助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巩固并灵活运用专业基础知识,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开拓设计思维。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制图与识图、计算机辅助施工图设计,后续课程有:家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表课程目标对专业培养规格分解指标的支撑矩阵目标分类目标编码课程目标ST1 ST2 ST3 YH4 YH5 YH6 YH7知识C1 掌握卡纸模型制作工艺H L C2 掌握雪弗板、亚克力、航模木等主要材料使用加工M LC3 掌握一般展示模型制作流程MC4 掌握雕刻机的使用方法H L MC5 熟悉模型设计、展示、保存理论及流程H M能力C6 能够运用卡纸制作单体模型H L C7 能够运用绘图软件和雕刻机加工亚克力和航模木L MC8 能够运用综合材料制作室内剖面模型H M M L M C9 能够运用综合材料制作建筑景观模型H M M M C10 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并制作工作模型L M M素质C11 养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HC12 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H H LC13 养成正确的模型制作观念H L L C14 提高空间想象能力L L L C15 提高统筹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H《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标准三、课程结构与内容(一)课程结构本课程共3学分,54学时,其中理论27学时,实践27学时。

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模块,包括模型制作基础、室内剖面模型制作、建筑景观模型制作。

模型制作基础模块,建议学时20学时,在此模块中,主要通过讲授、示范、实操,使学生掌握模型制作基本理论,模型制作基本流程和主要材料性能与工艺。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3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和评价方法。

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学生对每一项设计课题的完成情况。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法则,色彩的搭配关系,空间及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进行创新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一)能力目标1.能按照设计课题的要求,对设计课题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2.能对设计项目进行版式设计,并进行符合设计主题的色彩设计;3.具备完成具体设计项目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二、点、线、面——荷塘创作(一个题材表现多种可能性)
作业:图片收集或写生
1、收集不同季节的荷塘画面资料
2、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四张图片,以不同的视觉语言来表达画面
三、形态——水的定律
(对非常形态的寻踪)
作业:水纹写生
1、自然界中流动的水
2、静态水中滴入黑色的连续变化
3、观察并表现由冰融化为水的现象与过程
四、教学方式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五、课程考核
考核类型:实行过程考评和期末考评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法。
计分办法:过程考评(项目考评)50分(其中:平时表现10分;课后习题10分;实践课测试30分);期末考评(卷面考评)50分
编制人:刘敏
编制单位: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工学院艺术教研室
编制日期:2010-7-6
2.掌握平面构成的主要构成形及表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对孟塞尔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的理解与运用。懂得色彩构成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
4.对几种类型的色彩混合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5.通过学习能对色彩的情感、色彩的性格与象征、色彩的联想、色彩的味觉、嗅觉的联想、色彩与形状、色彩的音乐感的理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
三、自然色的解析(色彩采集、重构)
1、色的归纳和强调
2、采集和重构
3、关系的转移
四、系列配色
1、色相推移
2、明度推移
3、彩度推移
五、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1、明度对比调式
2、色相对比调式
3、彩度对比调式
4、色彩调和
六、配色构图
1、配色结构
2、同化与融合
3、配色的表情
4、配色的方法
实践教学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3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和评价方法。

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学生对每一项设计课题的完成情况。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法则,色彩的搭配关系,空间及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进行创新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一)能力目标1.能按照设计课题的要求,对设计课题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2.能对设计项目进行版式设计,并进行符合设计主题的色彩设计;3.具备完成具体设计项目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是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三项基本构成,包括知识、
能力和品德。

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这三个方面应该得到平衡
的关注,互相促进和完善。

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和相关学习技能。

通过系统化的
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全面掌握学科
的基本知识,并逐步拓宽温习深入。

知识的掌握又会促进学生更高层
次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培养的学科思维方法、分析能力和
综合能力。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课程实践、讲座和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为学生日后
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品德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学校应该让学生明确
人生目标和自己的社会责任,注重学生的心灵教育和价值观培养。


校应该加强道德与法制教育,重视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扶贫济困、环保保护等社会义务,提高
学生有志者事竟成的理念。

总之,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校在教育和培养学生时应该注重
知识、能力和品德三大构成的平衡发展。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
接受教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三大构成》适用专业:建筑装饰专业、工艺美术专业、美术设计专业1、前言1.1课程标准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掌握平面应用、立体应用及色彩应用,并通过基础训练,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最终应用于设计实践中。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理念设计遵循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理实一体教学过程设计原理,紧扣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载体设计,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制订课程评价标准;建设学岗相通,学做一体课程。

本课程的相关工作任务是以建筑装饰、美术设计、工艺美术、内容与过程作为主线进行划分和设计,以重点教学项目,按项目划分等逐步递进的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循环渐进地认识和掌握素描造型技巧要求。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形态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构成的造型及组织规律,了解构成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1知识目标(1)了解三大构成的理论知识;(2)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知识;(3)掌握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4)掌握立体构成的理论知识2.2能力目标(1)掌握三大构成在实际中的运用能力。

(2)能够按照设计项目的要求对具体设计内容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

(3)能够对设计项目进行色彩设计。

2.3素质目标(1)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2)服务意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3)具有良好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协作能力;(4)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5)创新思维能力;(6)审美能力的提高。

3、课程内容和要求4、实施建议4.1教材编写(1)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结合行业岗位人才需求编写理实一体化校企合作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驱动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3)教材应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要点,设置全面、合理、适用的课程内容,课程应加大实践的环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课程代码43042001 适用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总学时学分 4 学时 72 理论学时 36 实践学时 36 开设学期讲授+实训第二学期授课方式课程类型纯理论课□ 理论+实践课√ 纯实践课□ 课程层次院级精品课□ 省级精品课□ 国家级精品课□ 院内一般课程√ 合作济南十翼广告传媒有课程承担单位信息工程学院教研室设计教研室开发企业限公司审定编写编写2015-04-13 2015-9-20 安文静、李燕秦朋、李娅审定日期负责人执笔人日期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1—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3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和评价方法。

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3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和评价方法。

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学生对每一项设计课题的完成情况。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法则,色彩的搭配关系,空间及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进行创新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一)能力目标1.能按照设计课题的要求,对设计课题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2.能对设计项目进行版式设计,并进行符合设计主题的色彩设计;3.具备完成具体设计项目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 100理论: 60 实践: 40适用专业: 广告专业装潢专业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之一, 是艺术设计基本素质培养阶段。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 使学生重点掌握建筑设计表达基础的概念、技能、方法, 了解建筑设计基础的概念和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基本美学素养, 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个牢固基础。

任务:讲授构成基础理论和基本设计,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 能够为专业设计训练奠定基础。

先修课程:素描、色彩三、教学基本要求:(一)构成理论教学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1)知识点: 通过对三大构成的概念、造型要素、形式要素的学习, 掌握三大构成的基本设计原则设计符合构成要求的设计图;(2)教学要求:讲授构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使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构成设计方法和基本技巧,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构成表现能力, 为专业设计训练奠定基础。

2.能力培养要求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要求学生(1)了解: 三大构成的理论知识、构成的基本原则、方法;(2)理解: 正确理解三大构成的设计理论;(3)掌握: 三大构成的概念、造型要素、形式要素。

(二)构成实践性教学环节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1)知识点: 三大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注意事项、创新要求;(2)教学要求:本部分讲授的是构成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对构成的各种形式的练习, 使学生能够设计符合构成原则的作品。

2.能力培养要求通过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练习, 要求学生(1)了解: 三大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2)理解:构成练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原则, 合理安排时间, 在不同学习阶段有针对性的练习。

(3)掌握:三大构成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原则, 基本设计方法。

四、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学习, 强调训练与图例相结合的讲解, 循序渐进。

就每一构成要素及构成法则作针对性的练习, 重点在指导和讲评, 逐步提高学生的平面构成能力, 为今后创造性课程打好基础。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三大构成》教学大纲2009-11-12 12:10:41| 分类:PS学习|举报|字号订阅学时:50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类各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等教育设计艺术类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任务: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学习构成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应用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各专业设计学习打下基础。

前导课程:素描、色彩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构成设计与专业设计的相互关系。

懂得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表现方法,掌握构成设计的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实用元素的特性及其作用,并能掌握一定的材料性能与一定的工艺技能,完成相关各项目的练习作业与命题创作。

三、教学条件美术专业教室及制作工作室、专业工具、制作材料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序号单元主要内容教学要求学时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懂得平面构成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4掌握平面构成表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 2了解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懂得色彩构成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4掌握色彩构成表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 2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懂得立体构成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4掌握立体构成表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 4学时合计(50)理论教学12实践教学38五、分类说明如下《平面构成》第一章概论Ⅰ·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平面构成课程的性质,明确学习平面构成课程的意义。

第二章形式美的基本法则Ⅰ·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和谐、对比、对称、平衡、比例、重心、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法则的基本含义。

第三章平面设计的门类元素和形象Ⅰ·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设计的门类和设计元素的分类,理解形的分类和组合方式。

第四章平面构成设计的点·线·面Ⅰ·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点线面是一切造型要素中最基本的构成三要素,掌握点线面在表现方面的特点。

[说明]《三大构成》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说明]《三大构成》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三大构成》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我是《三大构成》精品课程负责人,现就《三大构成》课程整体设计情况向各位进行汇报,请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汇报的内容分为五部分:课程简介、课程特色、课程设计、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

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三大构成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系统的基础领域课程设置,为学生可持续性职业发展提供潜力;专业学习领域、综合实践领域课程设置,则为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采用理实一体化方式进行教学。

培养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及施工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以装饰实施过程为主线,从业岗位涵盖室内设计与施工,室外环境设计、装饰工程概预算等核心技能与能力。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1、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构成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平面设计能力、色彩设计能力和空间立体形态的创造能力;2、使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课程性质:《三大构成》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技术基础课,对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支撑作用。

课程作用:“三大构成”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统一。

本课程旨在通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色彩设计、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技能,形成“室内外环境设计”的专业核心能力,并促进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养成,为学生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前后续课程:《三大构成》课程与工程制图、绘画基础等前置课程关系密切,它们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了空间想象和设计表现基础,而本课程的学习,又对《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后续课程起到了必要的专业技术支撑作用。

二、课程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要求相适应。

三大构成课程简介及课程大纲

三大构成课程简介及课程大纲

三大构成课程简介及课程大纲(附作品)一、平面色彩构成课程简介及大纲1、本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视觉构成关系训练是所有各类设计的基础,这在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基本取得了共识,这种训练就是时下在各个办有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对低年级学生所开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构成课”。

这些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专业基础课,是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包豪斯奠定的。

这个课程体系经过在二战前包豪斯的开拓,二战中在美国的实践和战后德国的乌尔蒙设计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工业设计教育院校的专业基础训练的基本模式。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一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而有关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系统性介绍首先是从日本人的书籍“转口”引进的,特别是三大构成方面的著作一开始差不多都是日本人编写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经台湾翻译的日文著作介绍进来的,甚至至今这些书籍在我国设计教育界都颇有影响,例如朝仓直已的两本构成著作,几乎成了许多教构成课的教师手中的主要教学参考书籍。

因此,近来设计教育界不少人对此作了一些反思,认为,我国设计领域对包豪斯的接受,与其说是深层次设计理念的需要,不如说是设计教育从工具性层面上求变的一种行为。

由此一来,“三大构成”几乎成了包豪斯的同义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包豪斯就是“三大构成”,“三大构成”就是包豪斯。

这不仅阻碍了人们去理解现代主义设计科学理性的精神内核;而且使“三大构成”课教学目的和宗旨也迷失在图像形态的技术性抽象化和构成化的变幻之中。

2、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一)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通过此课程让学生利用手绘及电脑作为表达媒介,进行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造型创造能力、形与色调和能力、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

掌握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形与色的体系,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及表现方法,并通过完成构成作业,创新构成形式。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课程代码43042001适用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总学时学时 72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 36学分4开设学期第二学期授课方式讲授+实训课程类型纯理论课□理论+实践课√纯实践课□课程层次院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课□院内一般课程√合作济南十翼广告传媒有课程承担单位信息工程学院教研室设计教研室开发企业限公司编写安文静、李燕编写2015-04-13审定秦朋、李娅审定日期2015-9-20执笔人日期负责人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 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 3 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 )和评价方法。

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

三大构成——精选推荐

三大构成——精选推荐

三⼤构成江西环境⼯程职业学院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构成适⽤专业:室内设计技术学时数:60学分:42012年 2 ⽉《构成》课程标准⼀、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内容⼴泛。

涉及到平⾯构成、⾊彩构成、⽴体构成。

它的任务是使学⽣具备从事本专业所覆盖的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构成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各种构成形式的常⽤⽅法。

本课程为后续的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核⼼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在设计上本着懂理论,重应⽤的总体思路,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应⽤性特⾊,着重培养学⽣的实践应⽤技能,⼒求达到理论够⽤,技能过硬的⽬的。

鉴于本课程的服务⾯向与定位,本课程标准在设计过程中,本着宽基础、多⽅向的设计思路,通观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室内设计⽅向、室内⼯程管理⽅向对各种构成形式、⾊彩属性、三维空间表现能⼒知识的需求特点,按照“以能⼒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作任务模块化为中⼼构建的项⽬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使学⽣增强职业岗位能⼒,提⾼学⽣就业能⼒。

以⾏业需求引领课程项⽬⼯作任务,以课程项⽬⼯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

课程内容的学习,注重学⽣实际应⽤技能,主要发展学⽣的认知、归纳分析、迁移的能⼒。

学习程度⽤语主要使⽤了“了解”、“理解”、“掌握”、“能”、“掌握”或“会”等⽤语来表述,“了解”⽤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掌握”⽤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三、课程教学⽬标(⼀)课程总体⽬标教学⽬标针对专业培养⽬标,主要培养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提⾼艺术和审美的素养及艺术表现和创造能⼒。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能够掌握平⾯构成中各种元素的组合形式;各种情况下⾊彩的配置和构成形式;空间构成的表现形式等⽅⾯的知识和时间技能。

环境艺术设计《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环境艺术设计《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标准一、课程简介三大构成是按照由简单的二维空间到复杂的三维空间、由平面设计到立体设计划分为三个学习情境: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它们分别对应于平面设计、色彩设计和空间立体形态的设计.每个学习情境下又以具体工作任务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学习单元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靠具体的任务来支撑的,每个学习单元可能涵盖一个或多个具体工作任务,每个学习单元构成一个基本的教学单位. 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旨在通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色彩设计、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技能,形成"室内外环境设计"的专业核心能力,并促进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养成,为学生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作品分析,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造形观念,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造形方法及表现方法,以实际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借助每一个构成课题,以自已亲身的体验,实践与思考,启迪造形创作意念,发现构筑新形式的方法,从中提高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本课程的任务: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构成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平面设计能力、色彩设计能力和空间立体形态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三、课程教学目的要求一知识目标1掌握色彩的基础理论、构成方法和色彩艺术的创意思维;2掌握色彩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美学等科学原理;; 3掌握构成方法主要解决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构成的基本方法及形式美法则; 4掌握创意思维对色彩的心理联想和创造性运用色彩的方法及规律;5根据实践案例、项目能独立完成设计二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徒手装饰作图能力;2具有根据不同条件完成项目图纸的能力;3具有灵活运用所学三大构成知识的能力;三素质目标1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2具有严谨务实、团队合作的意识;3具有质量责任、安全及环境保护意识;4具有身体健康、有创新创业的能力;六、教学基本条件1.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本课程需要教师具备本科或以上学历、学士或以上学位,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以便解决教学、科研、实践工作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的问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良好的知识传导能力和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建筑行业的实践经验或经历,与美术系统密切联系的沟通渠道,具备善于实践并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学生,备课充分、讲授熟练;教学内容丰富、新颖;深度、广度适宜;概念准确,重点突出;进度符合课程授课计划要求;采用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启发式、分组讨论式等方法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路,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3.教学资源基本要求1、教材要求:三大构成中国工业出版社,2011年;2、参考资料:A、构成,余雁编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B、构成艺术,赵殿泽编着,辽宁美术出版社,1993年;3、硬件要求:高性能计算机一台;4、软件配置: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七、课程评价标准、考核方式一考核评价的标准1.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因材实施教,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传统的以教学“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2.科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导向,使考核评价具有科学性,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为基础依据,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考核评价要兼顾灵活性;评价指标即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规律,又要考虑现有教学条件和环境及教学实施实际情况;其三,评价指标要突出重点,全球操作,不能过于繁琐;3.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教学实施过程,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与质量,实训实习报告提交及时与否及质量,分组讨论学习的参与程度等,都应作为过程考核的参考评价因素,结合期末的终结考核,得到课程的综合评价;二考核评价内容及方法本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学习态度等,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采用考查、操作、小组协作实验与讨论学习、制作作品多样考核评价方式,开卷、闭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技能考核,过程考核占20%,实训成绩占40%,期末终结考核成绩占40%,技能考核成绩以专业组技能考核小组的测试成绩为准;平时成绩20%+实训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40%=总成绩平时成绩=上课出勤5%+平时作业5%+上课回答问题5%+小组学习5%八、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应该注意优生与差生的关注和讲课的进度,注意实训学时的安全九、其它说明制定单位系部:建筑工程系制定人: 李远霞审定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标准
一、课程简介
《三大构成》是按照由简单的二维空间到复杂的三维空间、由平面设计到立体设计划分为三个学习情境: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它们分别对应于平面设计、色彩设计和空间立体形态的设计.每个学习情境下又以具体工作任务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学习单元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靠具体的任务来支撑的,每个学
习单元可能涵盖一个或多个具体工作任务,每个学习单元构成一个基本的教学单位.
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旨在通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色彩设计、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技能,形成"室内外环境设计"的专业核心能力,并促进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养成,为学生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作品分析,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造形观念,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造形方法及表现方法,以实际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借助每一个构成课题,以自已亲身的体验,实践与思考,启迪造形创作意念,发现构筑新形式的方法,从中提高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构成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平面设计能力、色彩设计能力和空间立体形态的创造能力;
使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课程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色彩的基础理论、构成方法和色彩艺术的创意思维;
(2)掌握色彩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美学等科学原理。

;(3)掌握构成方法主要解决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构成的基本方法及形式美法则;(4)掌握创意思维对色彩的心理联想和创造性运用色彩的方法及规律;
(5)根据实践案例、项目能独立完成设计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徒手装饰作图能力;
(2)具有根据不同条件完成项目图纸的能力;
(3)具有灵活运用所学三大构成知识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
(2)具有严谨务实、团队合作的意识。

(3)具有质量责任、安全及环境保护意识。

(4)具有身体健康、有创新创业的能力。

六、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需要教师具备本科或以上学历、学士或以上学位,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以便解决教学、科研、实践工作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的问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良好的知识传导能力和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建筑行业的实践经验或经历,与美术系统密切联系的沟通渠道,具备善于实践并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

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学生,备课充分、讲授熟练;教学内容丰富、新颖;深度、广度适宜;概念准确,重点突出;进度符合课程授课计划要求;采用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启发式、分组讨论式等方法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路,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3.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教材要求:《三大构成》中国工业出版社,2011年。

2、参考资料:
A、《构成》,余雁编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B、《构成艺术》,赵殿泽编着,辽宁美术出版社,1993年。

3、硬件要求:高性能计算机一台;
4、软件配置: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

七、课程评价标准、考核方式
(一)考核评价的标准
1.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因材实施教,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传统的以教学“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

2.科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导向,使考核评价具有科学性,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为基础依据,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考核评价要兼顾灵活性。

评价指标即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规律,又要考虑现有教学条件和环境及教学实施实际情况。

其三,评价指标要突出重点,全球操作,不能过于繁琐。

3.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相结合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教学实施过程,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与质量,实训实习报告提交及时与否及质量,分组讨论学习的参与程度等,都应作为过程考核的参考评价因素,结合期末的终结考核,得到课程的综合评价。

(二)考核评价内容及方法
本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学习态度等,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采用考查、操作、小组协作实验与讨论学习、制作作品多样考核评价方式,开卷、闭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技能考核,过程考核占20%,实训成绩占40%,期末终结考核成绩占40%,技能考核成绩以专业组技能考核小组的测试成绩为准。

平时成绩20%+实训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40%=总成绩
平时成绩=上课出勤5%+平时作业5%+上课回答问题5%+小组学习5%
八、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应该注意优生与差生的关注和讲课的进度,注意实训学时的安全九、其它说明
制定单位(系部):建筑工程系
制定人: 李远霞审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