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业发展变迁

合集下载

上海工业博物馆:领略工业的发展与变迁

上海工业博物馆:领略工业的发展与变迁

上海工业博物馆:领略工业的发展与变迁上海工业博物馆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是一座以展示工业历史和工业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通过展览、互动、教育和研究等形式,上海工业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工业发展和变迁的机会。

作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在上海的发展和变迁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

上海工业博物馆将这一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对工业的演变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走进上海工业博物馆的首个展区,观众将迎来一个展示上海工业起源和初期发展的场景。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上海作为一个渔村时期的生活和农耕文化,以及与此同时出现的手工制作和手工艺等技术。

这一时期的工业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家庭工业,人们在家中进行加工和生产,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需求。

随着上海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透,工业开始在上海蓬勃发展。

上海工业博物馆的第二个展区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场景。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上海工厂的兴起,工业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以及机器化生产的出现。

许多知名的上海工厂如大众、万宝、上海机床等在这个时期成立。

这些工厂不仅为上海市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推动了城市的工业化进程。

上海工业博物馆的第三个展区展示了上海在战争和革命时期工业的发展和变迁。

由于战争和社会动荡,上海的工业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和停滞。

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改革的开展,上海的工业逐渐恢复并重新崛起。

这一时期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军工、机械、电子等领域。

上海工业博物馆通过多种展品和展览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时期的工业场景和相关的历史事件。

在上海工业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区,观众可以看到上海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工业发展。

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时期,上海的工业开始向高科技、环保、智能化方向转型发展,代表性的企业如华为、三星等相继进入上海并设立研发中心。

上海工业博物馆通过展品和互动设施生动地展示了这一时期工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上海发展历程

上海发展历程

上海发展历程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商业和交通中心,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上海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迁。

在唐朝时期,上海是一个小渔村,并在宋朝时期开始出现一些商业活动。

但真正的发展始于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中国政府不得不向英国开放上海作为一个开放港口,并允许外商在此设立贸易点。

从此,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外商居留地之一,在迅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投资。

这为上海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许多外国势力在上海设立了租界,形成了一个多国际的特殊区域。

到了20世纪初,上海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并且在整个亚洲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它在中国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上海也经历了一些动荡和不稳定,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中国内战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成为了中共的一大根据地。

在国家的发展规划下,上海迅速恢复并继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推动了上海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上海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的重要城市,并使其在金融、贸易、航运、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如今,上海已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它在金融和贸易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中一直位居前列。

上海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商业区和购物中心在上海市区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

总体而言,上海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一个渔村到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再到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

它的发展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资。

随着未来的发展,上海将继续在中国和全球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金山工业发展历程

金山工业发展历程

金山工业发展历程
金山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当时金山地区就开始出现工业企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山工业不断发展壮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在金山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改革开放之前,金山工业主要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主要涉及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

改革开放后,金山工业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一些传统的国有企业开始进行改制,同时涌现出许多私营企业。

在这个阶段,金山工业开始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

近年来,金山工业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同时,金山工业也开始注重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产业,不断提高金山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总的来说,金山工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金山工业将继续保持创新发展的态势,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

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

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

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元明清时期上海沙船航运业的发展与变迁

元明清时期上海沙船航运业的发展与变迁

29航海NAVIGATION 元初以降,随着战乱频仍,运河失修,淤塞不堪的河道已难以担当南粮北运的重任,海运漕粮之法也便随之提上日程,北洋航线亦随之复辟。

然而随着元代以后黄河和长江等出海河道淤沙冲积,其沿海岸口附近海道沙积严重,沿途多浅水沙滩,同时还有活动的流沙出没,因而北洋航线所行海船必须为平底,如此方可暂搁沙堆而不易翻沉,于是平地沙船便应运而兴,沙船业便籍海运漕粮发展起来。

2 沙船能在大海运时代担当漕粮运输的重任,是由其本身的特点多决定的。

就沙船本身而言,史载其由古老的船舶演变而来,是中国古代近海运输海船中的优秀船种,由于有防沙之能,故亦被称为“防沙平底船”,明以后明确称之为“沙船”3。

作为中国2 辛元欧曾撰文详细分析元明清时期沙船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详见辛元欧:《上海沙船业及其对城市主发展的影响》,《船史研究》2001年第1期。

3 关于沙船的命名,乾隆《崇明县志》及《上海乡土志》等文献史料有不同的记载,或谓以崇明沙而名,或谓以形似沙鱼而名,船业 元始,上海成为漕粮海运的起讫港,航船自当时的江苏太仓刘家港出海,专行北洋,而沙船则渐成为沿海木帆船的主要船型。

自此而始,上海沙船业渐起,并兴于明,盛于清。

而上海之所以能以海运漕粮而行,乃与其时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沙船本身特点有莫大干系。

自南宋经济中心南移后,京都所需大批粮食及其他给养往往需依靠水运来完成。

上海地处南北洋的交汇点,背托长江流域广袤的腹地,航运便被赋予以重要意义,使上海终于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于是,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江浙一带大批糟粮在上海集中,由海道运往都城,而沙船则是其主要航运工具。

北京是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在水运畅通时期,漕运都是通过京杭大运河来进行。

然而与地方之关系》,《史林》2005年第2期,第41页。

就清代上海航运业而言,松浦章、杜黎、萧国亮、辛元欧、郭松义、邓亦兵从各种角度对其进行过研究,范金民对此进行过大致梳理,详见范文。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发展历程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发展历程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发展历程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当时,上海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许多外国资本进入上海,开设洋行和企业。

这一时期,上海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对外贸易和金融业。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上海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金融中心。

这一时期,上海的经济快速发展,外资和企业纷纷进入上海,推动了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进入21世纪,上海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2001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后,上海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加快了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目前,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化和现代化特色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上海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上海未来5大产业发展趋势

上海未来5大产业发展趋势

上海未来5大产业发展趋势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商业中心,其产业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上海未来的5大产业发展趋势将体现出新的特点和机遇。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上海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上海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中心和应用示范区。

在技术方面,上海将加大对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投入,努力提升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

在应用方面,上海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此外,在创新创业方面,上海将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兴科技企业。

二、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未来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上海将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对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和创新投入,培育一批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

在产业链方面,上海将积极引进和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包括药物研发、生产、销售、医疗服务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此外,上海还将加强与国际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三、智能制造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是上海未来的又一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工业机械和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智能制造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主要模式。

上海将积极推动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加快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在政策方面,上海将出台各种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智能制造相关的研发和投资。

在人才方面,上海将加强对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人才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上海还将加强与国际智能制造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四、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上海未来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工业--(以我国传统工业区的时代变迁为例)(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练

工业--(以我国传统工业区的时代变迁为例)(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练

2. 北京首都钢铁工业的变迁 2). 转型
2008年北京获得奥运会主办权。 为办一届绿色奥运,国务院正式决定 首钢搬迁至唐山曹妃甸。
同时,也是适应中国钢铁产业结 构调整新要求、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京津冀 协同发展的需求。
2005年,首钢逐步关停石景山厂 区的生产。
曹妃甸区是唐山市的滨海新区、河北省的 自贸区,海洋型经济。首钢选址曹妃甸, 港口区位明显。
工业结构
轻工业
高新技术 产业
重工业
1. 我国传统工业区 2). 典型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四大 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京津唐工
辽中南
京津唐
业区、沪宁杭工业区(长江三角洲
工业区)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工
业格局也基本形成了“北重南轻”、
“西重东轻”的特点。 近些年,除四大传工业区外,
沪宁杭
珠三角
首钢新址:曹妃甸
2. 北京首都钢铁工业的变迁 3). 变迁
牵手冬奥、首钢总公司与国家体育总局将精煤车间及周边地区用于改造 和新建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的训练馆,四个场馆被称为“首钢四块冰” 。
首钢北京园区“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 、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功能定位。
新首钢地区打造成“新时代引领首都城市复兴的新地标”,实现“文化 复兴、生态复兴、产业复兴、活力复兴” ……
(1) 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生产原料、能 源充足;(2分)自古以来就是金属冶炼中心, 重工业基础较好;(2分)位于水运和铁路运输 的交汇处,便于产品外运销售;(2分)改革开 放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工程机械需求量 增大。(2分)
02
北京首都钢铁工业的变迁
2. 北京首都钢铁工业的变迁 1). 背景

上海繁华都市的沧桑历史

上海繁华都市的沧桑历史

上海繁华都市的沧桑历史上海这座繁华都市承载着许多沧桑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迁和故事。

从起初的一个小渔村演变成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本文将以时间线的方式,为您呈现上海的沧桑历史。

一、清朝时期的渔村在清朝时期,上海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渔村,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河边,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地方。

当时的上海是一片孤独而贫困的土地,几乎没有任何商业活动。

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辛勤劳动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外国租界的建立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了上海的开埠条件。

从此,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相继来到上海,并在上海设立了租界。

这些外国租界成为了上海的特殊存在,也为上海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观念。

三、近代工业的起步沪杭铁路的修建是上海近代工业起步的重要里程碑。

1876年,沪杭铁路开始修建,上海作为铁路的起点之一,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发展。

纺织、造船和钢铁等行业相继兴起,促进了上海的工业化进程。

四、上海公共租界的建立1863年,英法两国与中国签订了《上海公共租界章程》,规定了上海的行政和司法管理体制。

上海公共租界的建立标志着上海成为了华东地区的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和投资。

五、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了亚洲最大的港口和金融中心,经济繁荣达到了顶峰。

同时,上海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中心,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诗人和演艺人员。

六、战争和动荡时期自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上海成为了中外战火交织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经历了日本侵略、国共内战和解放战争等大规模战斗。

上海的工商业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七、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上海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上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球城市。

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国际化的商业街区等,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对上海近代经济变迁的原因分析的总结

1对上海近代经济变迁的原因分析的总结

1对上海近代经济变迁的原因分析的总结上海近代经济变迁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近代历史的不同阶段,上海经济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变迁原因。

下面是对上海近代经济变迁原因的一个总结,涵盖了从1843年开始的近代时期。

首先,外国侵略的影响是上海经济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成为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这标志着上海开始了与外国进行贸易的历程。

随着外国商人的涌入,上海开始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商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引入,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上海地理位置的优势也是上海经济变迁的原因之一、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将上海与内地和其他城市连接起来,便捷的水陆交通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此外,长江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上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再次,政策的影响也是上海经济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上海所处的政治环境和政策相应发生了变化,对上海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例如,在晚清时期,上海虽然受到列强侵略和分割的影响,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上海商人和企业家的利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上海作为国民党政权的中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上海经济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此外,上海作为工业中心的发展也是上海经济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初,上海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由于资源和劳动力的集中,上海的工业发展迅速。

特别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成为国共两党对日抗战的重要物资集散地,促进了上海工业的发展。

最后,上海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也为上海经济的变迁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开放政策的引领下,上海加速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并成为中国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田。

外国投资的引入、市场的自由化和人才的引进,为上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上海历史变迁的感触和展望

上海历史变迁的感触和展望

上海历史变迁的感触和展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这座城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渔村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大都市之一。

这个历史变迁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感触,同时也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展望。

在追溯上海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这座城市的渊源。

早在七世纪,上海就是一座以渔业为主的小镇,靠着长江和海洋资源生存。

然而,上海的命运在1842年发生了改变,这一年,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

从此以后,上海开始迎来了外国商人和移民的涌入,也催生了上海的繁荣。

上海的变迁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上海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上海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和商人。

同时,上海也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工业基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工人和技术人才。

这个时期,上海充满了机遇和活力,也孕育了上海的独特文化。

然而,上海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多次战争和动乱,上海也深受其害。

从1927年到1949年,上海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动荡时期,这个时期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尤其是在1949年以后,上海成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重点对象,大量的私人企业被国有化,上海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然而,上海并没有因此放弃,相反,它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上海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田,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引进。

上海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后,上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上海历史变迁的感触让我们不禁思考未来的展望。

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上海在未来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上海将继续吸引国内外的投资和人才。

同时,上海也将继续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发展。

在未来的展望中,上海还将继续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上海将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努力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

上海历史

上海历史

材料五:他(报业巨子史量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自恃《申报》
的机构在上海租界里,国民党政府奈何不了他,所以在国民党政府有关重大政治 经济举措上,常常旁敲侧击予以批评
材料六: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精英在上海公共租界内创办了众多的报馆、书局
及其他文化机构…与此同时,传教士及一些外国人在上海租界及其周围地区创 办了一批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内的教会学校,其中有著名的徐汇公学、 圣约翰书院、中西书院等
材料四:上海公共租界是居民自治,掌握实权的纳税人会议和行政机构工部
局,并不对英国政府负责,而是对纳税人负责。纳税人会议并不是橡皮图章, 而是掌有实权……所以孙中山称之为“自治的模范” 上海租界的这种特殊性质,对于上海城市发展的走向有重要影响,法律方面, 处理与华人有关案件的会审公廨,适用的并不是英国法律,而是亦中亦西。 文化方面,上海并不像香港那样唯英是从,而是中西混合,中西并重。社会生 活方面,中西风俗并存,既过春节,也过圣诞节,经济方面…美国学者墨菲认为 上海的演变发展对中国适应世界潮流,走向现代化起了关键性作用,是了解现代 中国的钥匙。 近代上海是在东西文化互相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西方人眼里是东方,在中国 人眼里是西方
补充材料: 1854年,英租界工部局成立,只有居住在租界、每年缴纳房地捐达白银500两 以上或年付房屋租金1200两以上的外侨才有资格被推选为工部局董事候选人。 ……工部局还设有总办处、工务处、卫生处、财务处等各种管理和办事机构,另 外,工部局还控制一支武装力量万国商团。
1909年上海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立,董事均由选举产生,有任期规定,下设 户政、警政、工政等科,均与租界工部局组织类似。 ——马长林:《近代中国租界变迁》 补充材料: “租界马路四通,城内道途狭隘;租界异常清洁,车不扬尘,居之者几以为 乐土,城内虽有清道局,然城河之水,秽气触鼻,僻静之区,坑厕接踵,较之 租界,几有天壤之别。”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上海历史的变迁

上海历史的变迁

一、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1、上海开埠 • 1842年,《南京条约》被迫开放 •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 • 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宣告英 租界辟设 • 美、法相继辟设租界 ——上海成为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一个缩影
概念解释:租界
租界: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根据不平等条 约在中国通商口岸划定由他们永久或长期占用的地域, 每年交纳一定数额年租,无限租用也可转租,业主不 得停租。1845年英国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租界,可分为 单一国家管理和多国共同管理(公共租界)两种。列 强在租界内设立司法、审判、警察、监狱、市政管理 机关和税收机关等殖民统治机构,使租界变成“国中 之国”,成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侵略的据点。1919年起中国陆续收回租界。l949 年新中国成立,租界制度彻底取消。上海公共租界在 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 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主要内容有: 1.取消1845年章程中由英国一国独占居留地的条文。
2.改变租地办法。仍由外国侨民直接向中国业主租 地,但取消第一次章程关于各国商人租地须先得到 英国领事许可的规定,改为由租地人向其本国领事 呈报并转道台查核;取消押手,由租地人将租价付 与中国业主。
3.默认“华洋杂居”。中国人可进入租界租地建屋, 但须得外国领事“允准”。 4.租界可征收地税或码头税,等等。
李平书
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所做的主要工作 是负责城厢内外道路、路灯管理权,设 立和资助小学堂以利初等教育事业的发 展,统一巡警以维持地方治安,同时还 采取一系列措施阻止租界的扩张。在4年 中,总工程局共辟建、修筑道路60多条, 修理、拆建桥梁50多座,新辟、改建城门 3个,疏浚河浜9处,修筑驳岸、码头11 座,年收入达16.4万余两。

2 近代上海 开埠后的历史

2 近代上海 开埠后的历史


上海租界建立后,引入了大量近代的新 式管理方法,制订法规,并设立巡捕进行 强制管理,以此来约束市民及形成上海公 共规范,使上海人由原来农业性的生活习 惯逐渐变为近代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 治安章程之二为《巡捕房章程》,这是一个 通行的《违警章程》。它规定的内容涉及到 了公众生活的许多方面。章程共三十项,从 各标题,就反映出了它的涉及面:电车,脚 踏车,地毯,牲畜,虐待牲畜,羽毛,救火 章程,燃放爆竹,垃圾,违章拘人,淫秽招 贴,火油,风筝,抽收厘捐,各种彩票,公 廨章程,泥土,取厌于人,打样房照会,婚 丧及赛会,告示,妓女,公家花园,抛球场, 硝磺,悬挂招牌,开放汽管(笛),稻草等 物,马路章程。
天际无端献玉盘,雨中犹见月团团。 万家灯火无颜色,疑是明皇入广寒。
这是刊于1887年《春江灯市录》的内 容,它描述了租界内的夜间照明设施 及变迁。
1865 年 上 海最早的 煤 气 路 灯 —— “自来火 路灯”, 因其管道 由地下而 出,又曾 被 称 为 “地火”。
‚其初,国人闻者,以为奇事,一 时谣言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 不可抑臵。当道患其滋事,函请西官禁 止,后以验办无害,谣乃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灯在上海市民 心目中逐渐从惊恐疑忌的怪物变成令人 称羡的夜明珠,时人呼之为‚赛月亮‛。
‚五卅惨案‛发生的现场
三)租界的管理:工部局的设立
1、建立:1854年7月,英、美、法 三国领事不合法地抛开中国政府, 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建立管理机 构
2、职权: 不仅包括市政管理,是名副 其实的“市政府”,脱离中国 政府的行政管理。 (工部局、巡捕、万国商团、 会审公廨)
国中 之国
四)评价租界
第一代的海关(1853 )
第二代的海关 (1895)

上海工业布局变迁与现状研究

上海工业布局变迁与现状研究
维普资讯
上 海 工 业 布 局 变 迁 与 现 状 研 究
李清娟


[ 要 : 0世 纪 9 年 代 “ 来 , 海 I 业 布 局 结 构 进 行 了 大 规 模 调 整 . 摘 2 0 上 文
工 业 布 局 局变 上 海 郊 现状 研究 上海 工业布结 构 调 整 对迁与区 城 市 化 的 促 进 和 未 来 上 海 工 业 布 局 的 进
的 开 发 建 议 , 市 场 经 济 及 合 理 调 业 区 8 个 , 划 开 发 面 积 7 . 2 平 规 23
整 郊 县 工 业 布 局 为 导 向 , 照 产 业 方 公 里 ; 革 开 放 后 新 批 的 市 级 工 按 改 结 构 梯 度 转 移 规 律 , 找 和 培 育 本 业 区 1 个 , 划 开 发 面 积 2 5 4 寻 0 规 1. 3 行 业 的 新 的 经 济 生 长 点 发 展 规 平 方 公 里 ; 一 五 ” “ 五 ” 间 . “ 至 七 期
区 (CBD .Ce t a Busn s D i. 高 产 品 附 加 值 的 过 程 中 , 海 经 济 nrl ie s s 上
tlt 要 求 , 海 工 业 布 局 进 行 了 的 飞 速 发 展 , 量 外 商 合 资 、 作 、 rc ) 上 大 合 大 规 模 的 调 整 。 上 海 市 制 定 了 “ 独 资 企 业 纷 纷 落 户 上 海 , 成 了 大 上 形 海 中 心 城 工 业 布 局 调 整 实 施 规 量 的 工 业 用 地 的 市 场 需 求 。 郊 区 划 ”。 在 搞 好 国 营 大 中 型 企 业 的 各 各 级 政 府 为 推 进 地 区 经 济 的 发 展 ,
横 经 济 , 最 终 实 现 城 乡 工 业 经 济 上 海 共 建 成 了 老 的 市 级 工 业 区 1 为 7 发 展 一 体 化 及 长 江 三 角 卅l 济 一 个 , 地 面 积 1 6 8 经 占 3 , 1平 方 公 里 . 区 体 化 作 出 应 有 的 贡 献 。 内 环 线 县 级 工 业 区 4 个 , 划 开 发 面 积 5 规 内 1 6 平 方 公 里 的 中 央 及 市 属 企 1 5 7 平 方 公 里 . 镇 级 工 业 区 0 5 .5 乡 业 、 办 工 业 企 业 大 多 都 在 郁 县 寻 2 3 个 , 划 开 发 面 积 2 3. 9平 方 区 0 规 0 8 找 了相 对 集 中 的 工 业 布 点 。 19 公 里 。 92 同时 由于 开 发 区开 发 速 度 个 , 产 点 8 6个 , 积 7 1 3 万 规 模 过 快 . 生 了 产 业 发 展 过 于 生 8 面 6. l 产 平 方 米 ( 表 1 。 部 分 转 移 到 长 散 , 地 开 花 的 不 良 后 果 。 为 了 如 ) 遍 江 流 域 及 外 省 市 , 延 锋 内 饰 件 厂 高 城 市 投 资 效 益 , 现 集 约 化 如 实

元明清时期上海沙船航运业的发展与变迁

元明清时期上海沙船航运业的发展与变迁

元明清时期上海沙船航运业的发展与变迁元代至清代前期,上海作为南北洋航运中心,既是南北商品流通格局变化下的产物,也是清廷商品流通政策变化下的产物,海运业在上海的早期兴起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沙船船商不仅在航业中居于中心地位,而且发挥领袖百业的作用。

上海的兴起及迅速崛起,是建立在全国各地地域商帮的大规模商品流通根底之上的。

上海开埠前后,沙船运输业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资金雄厚、利润丰厚、影响广泛的行业,不但承担了南漕北运的繁重任务,而且在上海乃至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展中起到了不容无视的作用,其对上海开展的特殊意义或许也是其作为上海市市徽构成局部的历史缘由。

一、元代因漕粮海运而崛起的上海沙船业元始,上海成为漕粮海运的起讫港,航船自当时的江苏太仓刘家港出海,专行北洋,而沙船那么渐成为沿海木帆船的主要船型。

自此而始,上海沙船业渐起,并兴于明,盛于清。

而上海之所以能以海运漕粮而行,乃与其时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沙船本身特点有莫大干系。

自南宋经济中心南移后,京都所需大批粮食及其他给养往往需依靠水运来完成。

上海地处南北洋的交汇点,背托长江流域广袤的腹地,航运便被赋予以重要意义,使上海终于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于是,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江浙一带大批糟粮在上海集中,由海道运往都城,而沙船那么是其主要航运工具。

北京是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在水运畅通时期,漕运都是通过京杭大运河来进行。

然而元初以降,随着战乱频仍,运河失修,淤塞不堪的河道已难以担当南粮北运的重任,海运漕粮之法也便随之提上日程,北洋航线亦随之复辟。

然而随着元代以后黄河和长江等出海河道淤沙冲积,其沿海岸口附近海道沙积严重,沿途多浅水沙滩,同时还有的流沙出没,因而北洋航线所行海船必须为平底,如此方可暂搁沙堆而不易翻沉,于是平地沙船便应运而兴,沙船业便籍海运漕粮开展起来。

沙船能在大海运时代担当漕粮运输的重任,是由其本身的特点多决定的。

就沙船本身而言,史载其由古老的船舶演变而来,是中国古代近海运输海船中的优秀船种,由于有防沙之能,故亦被称为“防沙平底船”,明以后明确称之为“沙船”。

上海等级考·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学生版)

上海等级考·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学生版)

上海高中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1.掌握上海自古至今的大致历史变化。

2.近代上海的市政变化、在近代史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3.对一些与上海有关的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有所了解。

崧泽文化1、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文明的雏形,在青浦县崧泽村发现了崧泽文化。

2、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陶器(三口陶器)、玉器(装饰品:石瑝)等。

还发现了粳稻颗粒和一只陶塑小猪,可以推断当时人们已懂得了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

设县与建城(古代)1、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上海地区,春秋属吴。

战国先后属越、楚。

至唐天宝年间(742-756)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

此时,出现了青龙集镇,据江瞰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内航海运的优越条件,使青龙镇变得非常繁盛。

(有“小杭州”之称)到南宋末年,形成上海镇。

至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正式设置上海县。

2、建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倭寇骚扰而筑城自卫,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3、经济发展:棉纺织业从元代开始兴盛。

明代中晚期,上海县和整个松江府已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得到“衣被天下”的美誉。

(有“小苏州”之称)至清嘉庆、道光年间,随着海运漕粮之路的开辟,沙船运输业空前发展,上海县城和周边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各地客商云集,会馆公所林立,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一、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1、上海开埠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

2、租界的设立(1)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土地国有化)。

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

现在租界由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被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所特有的。

上海的变迁英文介绍作文

上海的变迁英文介绍作文

上海的变迁英文介绍作文英文,Shanghai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transformations over the years, evolving from a humble fishing village into one of the world's most vibrant and dynamic metropolises. The city's metamorphosis is a fascinating tale of urban develop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cultural evolution.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Shanghai was a bustling hub of trade and commerce, known as the "Paris of the East."Its iconic waterfront, known as the Bund, was lined with grand colonial buildings and served as a symbol of thecity's prosperity. However, the city's fortunes took a downturn during the mid-20th century due to political turmoil and economic upheaval.During the 1980s, Shanghai experienced a resurgence as China embraced economic reforms and opened up to foreign investment. This period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rapid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city. Skyscrapers began to dot the skyline, and gleaming shopping malls andluxury hotels emerged, transforming Shanghai into a symbolof China's economic prowess.In recent years, Shanghai has continued to evolve, embracing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while preserving its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e city has become a global center for fina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attracting talent and investment from around the world. Neighborhoods like Xintiandi and the Former French Concession blend historic charm with modern amenities, offering a glimpse into Shanghai's complex past and vibrant present.中文,上海的变迁可谓是一个惊人的故事,从一个不起眼的渔村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充满活力和动力的大都市之一。

上海历史等级考小作文写法

上海历史等级考小作文写法

上海历史等级考小作文写法《上海历史等级考小作文之事件类写法》在上海历史等级考的小作文里,如果是写事件相关的题目,那可就像讲故事一样。

比如说题目是“上海开埠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咱就先得把这个事儿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上海开埠那就是一个大变迁的开始。

我有一次去外滩玩,当时站在江边,看着那些风格各异的建筑,老有感觉了。

我仔细瞅着那些有着欧式风格的大楼,像什么汇丰银行旧址之类的。

我就琢磨,这就是上海开埠后的产物呀。

以前的上海可能就是个普通的小县城,开埠之后,外国人来了,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贸易规则啥的。

就像我在外滩看到的那些建筑,那就是外国人按照他们自己的审美和需求来建的。

这些大楼可不仅仅是个房子,它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我走进一家老建筑改造的咖啡店,里面的布局还有那种暗暗的、很有格调的氛围,都是当年开埠后留下的风格影响。

开埠后,人口结构也变了。

不同地方的人都跑到上海来了,五湖四海的人汇聚在这。

这种人口的融合就像我在那咖啡店听到周围人的口音一样,南腔北调。

有本地上海人的吴侬软语,也有北方人的豪爽大嗓门,还有外国人叽里咕噜的外语声音。

从社会阶层来说,出现了买办这些新的阶层。

他们就像是桥梁一样,连接着国内外的贸易,赚得盆满钵满。

我想象着当年在外滩,那些穿着西装革履的买办,夹着个包,在各个洋行里进进出出的样子。

在那个小小的街区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感觉就像是一个超级活跃的大蜂巢。

所以说呢,上海开埠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近代上海快速发展和改变的大门,它从各个方面影响着近代上海社会,到现在外滩的那些建筑还在无声地讲述着这段历史故事呢。

《上海历史等级考小作文之人物类写法》要是遇到关于人物对上海历史影响的题目,比如说“张謇对上海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贡献”,那就得像挖宝藏一样把这个人的故事抖落出来。

张謇这老哥,那可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物。

我记得我以前在上海一个老的工业博物馆看到过关于他的一些事迹介绍。

那博物馆里摆放着一些老机器,铁家伙都锈迹斑斑的了,但是感觉特别有历史厚重感。

桃浦工业区发展史

桃浦工业区发展史

桃浦工业区发展史桃浦工业区位于上海市闸北区,是上海市的一个重要工业集聚地。

自20世纪初兴建以来,桃浦工业区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见证了上海工业化进程中的变迁和发展。

本文将围绕桃浦工业区的历史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述。

一、初建与发展(1901-1949)桃浦工业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1年,日本在这一地区建立了一个细纱厂,为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之后,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桃浦工业区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

特别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桃浦工业区经济开始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支撑着上海乃至全国经济的重要企业。

二、战后重建与繁荣(1949-197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桃浦工业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面对废墟和经济重建的任务,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工业区的快速复兴。

这一时期,桃浦工业区涌现出一大批重要的行业,包括机械制造、轻纺纺织、化学工业等。

工业的繁荣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改革开放与转型(1978-2000)1978年改革开放的政策的实施,为桃浦工业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个时期,桃浦工业区在政府的扶持下,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一大批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开始在此落地生根。

同时,工业区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交通、水电等配套设施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生产环境。

四、创新与升级(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桃浦工业区面临着发展升级的要求。

在全球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工业区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力度,不断提升自身的产业竞争力。

高科技、环保、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工业区的新亮点。

同时,工业区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节能减排、绿化建设等措施,将工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融入发展战略。

总结:桃浦工业区的发展史见证了上海工业化进程的演变和发展。

从初建到繁荣,再到改革开放和创新升级,工业区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态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年世界各国人均国民总产值
(美元)
15%
20%4%4%12%1%
44%上海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西德台湾年中国的国民总产值只有123亿多美元,人口5.4亿,人均国民总产值只有23美元,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6美元.上海人均国
民总产值33美元没法同同时期的美国、日本、欧洲比(美国人均国民总产值1882美元,英国人均国民总产值只有642美元,法国人均国民总产值只有842美元,日本人均国民总产值只有182美元,西德人均国民总产值只有486美元),也没法同同时期的台湾比(台湾当时国民总产值只有13亿多美元,人口830万,人均国民总产值有156美元,是大陆人均国民总产值只有23美元的6.78倍)!
上海工商业的概况和特点 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以上海作为基地,展开了对中国人民的奴役;在全国贫困和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上海这个庞大、畸形繁荣和发展不健全的工商业都市。

目前全市工厂,统计有一万三千七百余家,手工业和家庞工场在内,约一万七千余家,分为八十八业。

商店行号,根据国民党社会局统计,有九万三千零六十四家,亦分为二百三十八个不同的行业。

GDP 产值 1952年全国GDP679亿元,上海GDP 为35.86亿元占当时全国1/20,由于工农业剪刀差政策的原因,1949-1978年上海GDP 增长远快于其它省份,到了1976年上海GDP 已占全国1/6,增长率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七(2)班
吕嘉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