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思想

合集下载

系统思想

系统思想

统需求是明确的,工程师主要考虑“怎么做”, 优化方案的选择 软系统方法论:人类社会问题难以定义,变化多 样,软系统方法论,强调人的主观因素,以“自 学习过程”代替“单纯优化过程”
与系统相关的一些概念
1)系统分解 ( Decomposition ) 系统分解的例子 : CD walkman(CD播放机)
与系统相关的一些概念
2) 模块化 (Modularity): 分解系统 , 以重新设计、
组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
3) 耦合(Coupling):系统内单元或模块之间的关联
性 高度关联 ( Tightly Coupled ) vs. 低度关联
4) 内聚性(Cohesion): 每一个元素执行单一功能
1.4 系统工程
开放系统在系统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自发组织
起来,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可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 序。 自然界、社会发展都是自组织系统
相似性
1.3 系统思想的发展
现代系统理论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历经三 个阶段:
1. 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 2. 系统思想的淹没 3. 现代系统思想的兴起
1、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
强调把有机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认为科学的主要目标 在于发现种种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
管理领域的发展,系统工程用于管理问题的解决
系统思想的应用
系统方法论
系统工程
系统分析 系统方法
强调必须从定义需求出发,明确要达到的目 标,设计能满足需求的系统
硬系统方法论:源于工程学、工程经济,这类系
系统工程方法(霍尔)
① 问题定义:需求和环境研究
② 目标选择:愿景
③ 系统综合:解决方案 ④ 系统分析:方案分析

系统科学-系统思想的渊源-古代与近代的系统思想资料

系统科学-系统思想的渊源-古代与近代的系统思想资料

都江堰—古代系统工程的代表作
都江堰是一个庞大的有机整体,它包括鱼嘴分水工 程、飞沙堰分洪排洪工程,宝瓶口束水工程3项主体工 程。主体工程延绵约3公里,与120个附属渠堰工程相 互联结。其中分水鱼嘴筑于岷江河道正中天然的江心洲 北端,将岷江分为东西二流,东流用以灌溉成都平原; 西流是岷江正道,主要用于排洪。都江堰工程的精妙之 处在于,利用鱼嘴、上游堤坝和四周的地形地势,使它 不但具有分流引水的作用,而且可以自动控制水量。春 耕季节灌溉用水量大,较大比例的水量进入东流,较少 的水量流人西流。夏季洪水到来时,这种比例就自动地 颠倒过来了,形成了“分四六,平潦旱”的情况。
《老子》一开始就指出:“道,可道,非
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接着又说“道冲,而用 之或不盈。渊今,似万物之宗”,认为虚而 无形的道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又是派生 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皆由道演化而来,由 此得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的著名论断,成为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 的宇宙演化观点。
1、以阴阳、五行、八卦为代表的宇宙构成学说
《周易》、八卦——中国古代的宇宙大系统 。《周易》 所论述的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大系统,其中的八卦:乾、 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 水、火、山和泽等8种最基本的要素。世上的万事万物就是 由这8种要素按一定的秩序组合而成,即所谓“八卦成列, 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 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也”。不仅如此,《周易》中 还对事物的形成也作了解释。其中世界被看作是一种演化的 结果,在《系辞上传》中说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 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3、以中医中药为代表的人体系 统与控制理论萌芽

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对于培养创新意识、跨学科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系统思想理论和方法作为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方法论,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应用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

本文将讨论系统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影响。

一、系统思想理论与方法1.系统思维概述系统思维是对事物整体的观察和理解,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它关注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并追求从整体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教育中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由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多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着学习效果。

通过运用系统思维,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关系和影响,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和优化学习环境。

2.系统思维的基本原则(1)整体性原则:强调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关注问题的全貌而非局部。

(2)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原则: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认识到事物间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

(3)动态性原则:事物是动态发展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和演化中。

(4)复杂性原则: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相互交织的因素和变量,因此需要综合性的方法来加以分析和解决问题。

3.系统思维的应用方法(1)系统辨证法:通过研究事物的各个方面和相互关系,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2)系统分析法: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将整体问题拆分成多个部分,并研究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3)系统模拟法:通过建立模型来模拟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帮助理解系统的行为规律。

(4)系统设计法:通过整体性的思维来设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达到高效的目标。

二、系统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1.教学设计系统思维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和教材,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全面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分析法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了解他们的先前知识和学习风格,从而根据学习者的差异性来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系统设计思想及实施方案

系统设计思想及实施方案

系统设计思想及实施方案
首先,系统设计思想是系统设计的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在进行系统设计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
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可靠性是指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中不会出现故障
或者能够快速恢复;稳定性是指系统在用户并发量大、请求量大的
情况下能够保持正常运行;可扩展性是指系统在业务量增长时能够
方便地进行扩展,而不需要重构或者重写;安全性是指系统能够保
护用户的隐私信息,防止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

这些都是系统设计
时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一
个稳定可靠的系统。

其次,系统设计实施方案是系统设计思想的具体落地。

在实施
系统设计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技术选型、架构设计、模块划分、功能实现、性能优化等。

技术选型是指选择合适的技术
栈来支撑系统的开发和运行,包括编程语言、框架、数据库等;架
构设计是指设计系统的整体结构,包括前端、后端、数据库、缓存、消息队列等的划分和组织;模块划分是指将系统拆分成多个独立的
模块,每个模块负责不同的功能,便于团队协作和维护;功能实现
是指根据业务需求,逐步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并保证功能的正确
性和完整性;性能优化是指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和调优,保证系统
在高并发和大数据量情况下仍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

综上所述,系统设计思想及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设计过程中至
关重要的环节。

只有在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系统设计思想,并且
在实施方案中具体落地,才能够设计出一个稳定可靠、性能优越的
系统。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智能化系统方案指导思想及设计依据

智能化系统方案指导思想及设计依据

智能化系统方案指导思想及设计依据
一、智能化系统指导思想:
 1、坚持高起点,勇于创新,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和在国内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贯彻“实用、可靠、先进、高效、经济”的原则,以应用为导向,推进管理,按最优化的方案进行设计施工。

 3、从实际情况出发,以需求为依据,总体规划,确保系统的高度集成、总
体优化、安全可靠。

 4、系统充分考虑功能扩容性和技术升级性,适应当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
要求,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系统设计原则及依据:
在进行智能化系统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并遵循了以下设计原则:
 ★可行性和适应性
系统要保证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适应性,既要科学设计,又要有
比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实用性和经济性
系统建设应始终坚持面向应用、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实用性和经济性结
合起来。

 ★先进性和成熟性
系统设计既要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技术、方法,又要注意结构、设备
的成熟性,不但能体现现在的技术水平,而且具有发展的潜力。

 ★开放性和标准性
为了满足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和设备的协同运行能力、系统投资的长期效。

学校管理的系统思想和方法

学校管理的系统思想和方法

在学校中,管理是指通过规章制度、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和管理措施,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任务的过程。

学校管理的系统思想是指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学校管理的系统思想和方法:
1.法治思想:即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越权行为,为学校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2.规章制度思想:即为学校管理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3.科学管理思想:即借助科学方法和工具,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4.教育目标思想:即将学校管理的实践纳入教育目标,以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

5.公平正义思想:即在学校管理中遵循公平正义原则,保证学生和教师的平等权利。

6.分工合作思想:即在学校管理中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协作机制,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7.参与性管理思想:即在学校管理中,提倡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管理决策的过程,使学校管理更加民主、透明。

8.系统管理思想:即将学校管理看作一个系统,将各项工作有机地组合起来,保证整个管理体系的健康发展。

9.全面管理思想:即在学校管理中,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发展等方面统筹考虑,保证学校的全面发展。

10.结果导向思想:即在学校管理中,注重管理的结果,对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11.可持续发展思想:即在学校管理中,注重维护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学校能够长期稳定发展。

这些系统思想和方法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应当综合运用。

【科技观察】钱学森的系统思想

【科技观察】钱学森的系统思想

【科技观察】钱学森的系统思想关于系统科学,钱学森曾明确指出,系统科学是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局部与全局以及层次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的。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

能反映事物这个特征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系统。

所谓系统是指由一些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组织部分构成并具有某些功能的整体。

系统在客观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系统是系统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基本对象。

这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但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系统科学能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问题联系起来作为系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这就是为什么系统科学具有交叉性、综合性、整体性与横断性的原因,也是系统科学区别于其他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个根本特点,使系统科学处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性整体化的方向上。

系统科学也有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

在钱学森建立的系统科学体系中,处在工程技术或应用技术层次上的是系统工程,这是直接用来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技术,但和其他工程技术不同,它是组织管理技术;处在技术科学层次上直接为系统工程提供理论方法的有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等;处在基础科学层次上属于基础理论的便是系统学。

系统学是揭示客观世界中系统普遍规律的基础科学。

这样三个层次结构的系统科学体系经过系统论通向辩证唯物主义。

系统论属于哲学层次,是连接系统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桥梁。

关于系统论,钱学森曾明确指出,我们所提倡的系统论,既不是整体论,也非还原论,而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

钱学森关于系统论的这个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他的综合集成思想。

根据这个思想,钱学森又提出了将还原论方法与整体论方法辩证统一起来的系统论方法。

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思想就是系统思想,系统科学体系的建立就使系统思想从一种哲学思维发展成为系统的科学体系,使系统思想发展到了系统科学思想。

系统科学体系是系统科学思想在工程、技术、科学直到哲学不同层次上的体现。

这就使哲学思想有了科学基础,把哲学和科学统一起来了,系统科学思想是钱学森对辩证唯物主义系统思想的重要发展和丰富。

系统和系统思想的介绍

系统和系统思想的介绍
三、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请问:两者间谁决定谁?
§1.3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三、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客观现实系统表明,也是多数学者认为的,系统 的功能对其结大依赖性的一面,同时又存在相对独立 性的一面。 依赖性:指结构与功能两者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 应关系.如“殊途同归”或“同途殊归”之意.
下面讨论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几个方面:
一台收音机,由许多电子元件 组成,可收,……
“牙好,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 棒……”
消 消化管:口、胃、肠……

系 统
消化腺:大、小消化腺
物理性消化过程. 化学性消化过程.
§1.1系统的概念和属性
3.层次性—是系统所有元素整合为整体过程中的 涌现等级.
子系统
系统
§1.1系统的概念和属性
二、系统的基本属性
系统思想的定量化:成为一套具有数学理论、能够定量 处理系统个组成化系统思想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强有利的计算 工具。
概括地说,了哲学的表达形式,在运筹学等科学那里取得 了定量表述形式,在系统工程那里获得了丰富的实践内容。
演化路径工具,使系统思想从经验到哲学到科学,从思辨 到定性到定量。
§1.5 一般系统论
1945年发表《关于 一般系统论》.系 统论形成标志.
1948年再次讲授一 般系统论引起学术 界到度重视.
1968年发表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 用》,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1.5一般系统论
二、一般系统论的产生背景 在生物学史上,存在过机械论和活力论之争…… 机械论:生物→物理、化学;原因 结果.
出场顺序
田忌:上马2 中马2 下马2
比赛结果 2:1
§1.3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中医中的系统思想

中医中的系统思想

中医中的系统思想1.中医中的系统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医学认为,人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借助于经络系统,连接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这位整体治疗提供了生理依据。

第二,辨证论治是中国治疗的一大特色,是中医诊疗学的核心,其中“证”的概念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多方面病理特征的概括和综合。

这也体现了系统思想。

第三,中医从整体角度分析病症及其变化,从整体活动中去分析和研究局部病变的实质。

比如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学说为理论依据,对“四诊”得来的临床资料,根据他们的内在联系加以分析归纳,以探求疾病的根源和病变的本质所在的过程。

这些都是中医中的系统思想中整体性原理的体现。

2.系统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相关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性性原理。

中医学中体现最充分的是整体性原理。

整体性原理的基本要求是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潜力,提高企业的整体性功能。

首先要从整体功能和整体目标出发,对管理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谋划。

其次,要在整体规划下实行明确的,必要的分工或分解,最后,在分工或分解的基础上,建立内部联系和联系或协作,使系统协调配合。

就如中医学中认为人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借助于经络系统,连接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位整体治疗提供了生理依据。

而且中医学不仅从整体观出发研究人的生理规律,还从整体角度分析病症及其变化。

企业管理更应如此,应从整体角度分析企业,先做好企业整体的规划,从中分析各个部门的管理方法,局部和整体是一致的,有时企业各个部门发生问题,整个企业不一定受到很大影响。

但是如果整个企业管理有问题,那么各个部门就要有问题。

所以,就如中医学中所体现的,企业管理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同时要对企业有整体认识,管理好各个部门,这样整个企业才会井井有条,管理的更加好。

系统科学-系统思想的渊源-古代与近代的系统思想

系统科学-系统思想的渊源-古代与近代的系统思想

五行观点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 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 革,土爱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苫,曲直作酸, 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这里的五行除了包含对构成世界基本要素的猜 想,更重要的是初步包含了五行相克相生的思想, 已经含有对事物基本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初步认识.
老庄学说——中国古代系统思想的代表
三、西方古代的系统思想


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开创了宇宙体系论时期。
公元前500多年泰勒斯(Thales,约前624一前547 年)提出了“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认为,在 不断变化和运动中,世界一定具有统一性,只要把 握了始基,就可以把世界这一整体把握。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70一前490年)学 派则提出“数是万物的始基”的命题。认为数体系 的和谐就是宇宙的和谐,也是社会的和谐。因此数 体系反映了宇宙体系,数结构也即宇宙结构。恩格 斯对这一命题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毕达哥拉斯 的命题中“数服从一定的规律,同样,宇宙也是如 此。于是宇宙的规律性第一次被说出来。”

庄子认为:不仅万物在变,作为运动变化的 规律的道也在变,正是道的变化才生成了万 物,即《天道》篇里所说的:“天道运而无 所积,故万物成”。最后,庄子谈到了道与 人的关系,认为人也是道的产物:“人之生, 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老庄学说中关于“自然”的观点


老子把“天道自然”的本体论发展到了以 道为“万物之宗”的实践论,即从一种对宇 宙的看法中推演出一种指导人们行动的法则。 要求人们在待物处世时应该“听其自然”, 要“自然而然”,不要作违背自然法则的事 情。 这里已经包含了现代系统理论中自组织思 想的萌芽.
1937年贝塔郎菲首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 概念。 1945年,《一般系统论》正式发表,标 志着该学说正式创立。广义地说,一般系统 论包括3个主要领域:第一个领域是系统科学, 即各门科学中对系统的科学探讨和科学理论, 以及适用于所有系统的原理性学说;第二个 领域是系统技术,即系统工程;第三个领域 是系统哲学,包括系统本体论、系统认识论 和系统价值论。

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系统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综合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来理解和影响复杂系统。

在教育领域中,系统思维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等方面,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系统思维可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传统上,课程设计主要关注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忽视了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然而,系统思维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课程中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考虑到知识、技能和态度之间的综合性关系,教育者可以设计出更加综合和连贯的课程,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效果。

其次,系统思维可以引导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教育者常常面临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困境。

有时候,一个教学方法在一些情境下效果很好,但在其他情境下却不尽如人意。

在这种情况下,系统思维可以帮助教育者理解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相互影响,从而制定出更为综合和灵活的教学策略。

例如,系统思维可以使教育者意识到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互补性,帮助他们将不同方法结合起来,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

此外,系统思维还可以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作用。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学生、教师、课程、设施等多个组成部分。

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学校的整体运作产生着重要影响。

通过系统思维,学校管理者可以理解这些相互作用,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例如,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理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课程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然而,要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系统思维的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教育领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各种不同的因素和影响因素。

这意味着教育者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才能有效地应用系统思维。

其次,教育者也需要有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起来。

最后,教育者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反思能力,才能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

什么是系统思想

什么是系统思想

什么是系统思想?什么是系统?什么是系统工程?(10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的思想就是系统思想;(3分)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元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3分)系统工程是以大规模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按既定的目标合理规划、设计、试验、建造实施、管理和控制系统,使其达到最优的工程技术。

(4分)2.1什么是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试分别举例说明。

答:a.如果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既没有物质的交换,也没有能量的交换,就称其为孤立系统。

在孤立系统中,系统与环境之间是相互隔绝的,系统内部的能量和物质不能传至系统外,系统环境的能量也不能传至系统内,显然,客观世界是不存在这种孤立系统的;b.如果系统与其环境可以交换能量但不可以交换物质,称其为封闭系统。

例如一个密闭的容器,可以与外界交换能量,但不能交换物质,可看作为封闭系统;c.如果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换,又有物质交换,就称其为开放系统。

小至细胞、分子、大至生物、城市、国家等任何系统每时每刻都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都是开放系统。

2.2什么是系统自组织现象?试描述一个具体的系统自组织现象。

答:系统中的元素在环境作用下,不依靠外力,发展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称为系统自组织。

19世纪末化学家利色根发现,将碘化钾溶液加入到含有硝酸银的胶体介质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碘化银沉淀物会构成一圈圈有规律间隔的环状分布,这种有序的环称为利色根环。

如激光的产生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过程。

2.3中国科学家对系统科学与技术有过哪些贡献?答:中国科学院于1956年在力学研究所成立“运用组”,即后来“运筹组”的前身。

到1980年成立“系统科学研究所”,1980年成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对系统工程研究发展的重视。

1986年钱学森发表“为什么创立和研究系统学”,又把我国系统工程研究提高到系统工程基础理论,从系统科学体系的高度进行研究。

中国古代系统思想

中国古代系统思想

中国古代系统思想中国古代系统思想systems thinking in ancient China古代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把事物诸因素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想。

随着系统思想的产生,逐渐形成了系统概念和处理问题的系统方法。

许多古籍,如《孙子兵法》、《黄帝内经》、《易经》、《老子》等,都有不少应用系统思想观察和认识事物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动事例。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系统思想表现在治学和社会实践的许多方面,而在朴素的宇宙观、中医学说、军事理论、农业生产和大型工程实践中尤为突出。

古人在探索宇宙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朴素的宇宙观。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蕴含有系统思想的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

《易经》从自然界找出 8种基本事物称为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看作为万物之源。

《尚书·洪范》则把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

这些学说都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约公元前580~前500)在《老子》第25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来说明自然界的统一性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战国时的名家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0)在《庄子·天下》篇中提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说明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其无穷的层次关系。

战国时的思想家荀况(约公元前298~前238)在《荀子·天论》篇中指出:“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

”借以表述一个系统是更大的系统的一部分的观点。

这里万物是指世界,道指宇宙。

南宋的思想家陈亮(1143~1194)在《龙川文集·西铭说》中阐述了理-分殊思想(“理”指天地万物这个整体,“分殊”指在这个整体中每一个事物的功能),从整体的角度来论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战国晚期的中医经典理论著作《黄帝内经》是古人运用系统思想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的典范。

第一章 系统思想

第一章 系统思想
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 彩虹的颜色总是一样的
人工系统包括:人工物理系统、人工抽象系统
和人类活动系统三种系统。
人工物理系统起源于人类的某个目的,是为某个目的设计出来的。它的存 人工物理系统 在也是服务于该目的的, 如火车、锤子、火箭 是人工物理系统。火车是为了运输而发明和制 造的,人为了钉钉子而设计和制造了锤子;火车、锤子都有一定的物理形 态,而且一旦形成后不易改变。 人工抽象系统代表着人类有序、有意识的产品。 人工抽象系统 如数学、诗歌、软件和哲学,它们本身都是抽象系统,有了书、磁带、 图纸、蓝图、计算机等人工物理系统作为载体,才为人们所把握。它们也 是与某个目的有关而存在的,例如为了扩大知识面。 人类活动系统(human activity system)是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的集合。 人类活动系统 这类活动起源于人的自我意识。人类活动系统与自然系统、人工系统 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一旦显现出来就再也不能是别的样子,而人类活动 系统往往不会有唯一的(可检验的)认识, 观察者可根据世界观不同而 有不同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活动系统离不开其它一些系统,如 铁路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就与人工物理系统铁路网、火车站、铁轨、机车 补给站等联系在一起。
图1.2 系统复杂性等级
2. 按系统的起源分类
按系统的起源的不同,可以将系统分为:
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 自然系统是进化形成的、不可还原的整体。
如:物理学中描述的亚原子系统、地球上的山 川河流、生命系统直至银河系统等等都是自然系统。 只要宇宙的式样和规律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系统就不可能是别的样子,这是自然系统的显 著特征。
1.1 系统的概念
1.1.1 系统是什么 1.1.2 系统的分类
1.1.1 系统是什么
尽管“系统 系统”一词频繁出现在社会生活和 系统 学术领域中,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往往赋 予它不同的含义。长期以来,系统概念的定义 和其特征的描述尚无统一规范的定论。一般我 们采用如下的定义: 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 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 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 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 机整体(集合)。 机整体(集合)。

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系统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本文将从系统思想理论的概念和特点、系统思想方法的应用和教育领域中的实践案例,探讨系统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一、系统思想理论概述系统思想理论是指研究和描述系统本质和特点、探讨系统发展和演化规律、以及研究系统之间、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

系统思想理论主张看待事物是整体和部分的统一,认为系统产生于大自然、社会和人类创造的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系统思想理论的核心理念是系统思想,即把一个系统看做一个整体,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不能孤立地看待。

系统思想理论具有以下特点:①系统思想是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是从整体出发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强调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②系统思想是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是将各种分散的信息、知识、技术等综合起来的思维方式;③系统思想是演化性的思维方式,是从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寻找系统的规律和本质的思维方式,以便预测和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④系统思想是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是从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系统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的思维方式。

二、系统思想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系统思想方法是将系统思想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方法。

在教育领域中,系统思想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规划、教育评价、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等方面。

1. 教育规划教育规划是指依据教育目标和要求,确定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的计划和安排。

在教育规划中,系统思想方法可应用于以下方面:①教育目标的确定:在规划的初期阶段,应该系统地分析社会和学生对教育的需求,明确具体的教育目标,并将各个目标组成一个系统,形成更高级别的总目标。

②教育内容的设计:应该系统地考虑教育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

③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系统地考虑特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需求,包括师资、教室、教学设备和图书等。

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系统思想逐渐被纳入到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领域中,其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系统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也开始产生重要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系统思想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系统思想的基本原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系统思想的基本原理。

系统思想将一个整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部分,而不是单独的组成部分。

这些部分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是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

学习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学习者需要不断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环境,不断地吸收新信息并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还需要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和合作,这也就是学习者与整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系统思想的基本原理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反馈和循环。

反馈是指沿着系统中不同的路径传递的信息,而循环是指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预测、反馈和变化的连续过程。

这两个因素在教育领域中尤为重要,它们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且帮助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应用系统思想的方法那么,我们如何将系统思想应用到教育领域呢?以下是一些方法:1. 建立个性化教学借助学习者的反馈信息,系统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表现和需要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以达到更好的个性化教学效果。

2. 促进协作学习通过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整个教育系统的协同作用。

这种协同作用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并更快地学习东西。

3. 鼓励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需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调节和适应。

通过系统思想,学习者可以了解到自己需要哪些方面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相关任务。

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学习者长久以来需要持续培养和持续提高的能力。

系统设计思想总结

系统设计思想总结

系统设计思想总结1. 引言系统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可靠、高效、易于维护和扩展的软件系统。

一个好的系统设计能够提高软件质量、性能和可靠性,同时也能够降低开发成本和维护困难度。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见的系统设计思想和原则,希望对读者在进行系统设计时有所帮助。

2. 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将系统拆分成相互独立、可复用和可替换的模块的过程。

模块化设计有以下几个好处:•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模块化设计能够让代码更加清晰、简洁,易于理解和维护。

•提高代码的复用性:模块化设计使得开发者能够将一些常用的功能封装成模块,以便在其他地方进行复用。

•让系统更易于扩展和修改:模块化设计使得系统的不同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当需要修改或扩展某个功能时,只需要关注单个模块而不影响其他模块。

在进行模块化设计时,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原则:•单一职责原则(SRP):一个模块应该只负责一项功能,它的责任应该是单一的,这样有利于模块的复用和测试。

•开闭原则(OCP):一个模块应该对修改关闭,对扩展开放,这样当需要修改或扩展功能时,只需要修改或添加相应的模块即可,不需要修改已有的模块。

•依赖倒置原则(DIP):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二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

这样可以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3. 分层架构分层架构是将系统拆分成多个层次,每个层次有不同的职责和功能。

常见的分层架构有三层架构和四层架构。

•三层架构:三层架构由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组成。

表示层负责与用户交互,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交互。

三层架构能够将系统的不同职责分离开来,减少耦合,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四层架构:四层架构在三层架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应用层。

应用层负责处理用户请求,调用业务逻辑层的功能,并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四层架构能够更好地实现系统的松耦合,使得系统更加可扩展和可重用。

教育系统思想总结

教育系统思想总结

教育系统思想总结教育系统的思想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体现的理念、原则以及方法论。

教育系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的渊源和社会的背景,经过不断的演进和优化,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教育思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教育系统的思想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和共同的理念。

首先,教育系统的思想倡导个性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注重死记硬背、强调集体主义的倾向,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然而,现代教育系统的思想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并关注他们的兴趣、特长和优势。

教育系统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其次,教育系统的思想强调终身学习。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教育系统的思想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应该是一种终身的学习过程。

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学习。

教育系统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终身学习、不断进步。

第三,教育系统的思想强调协同合作。

在社会中,人们需要与他人合作和共事,而教育系统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竞争转向合作、从个人成就转向团队目标,鼓励学生共同合作、共同学习,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育中也应该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形成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育人的良好合作机制。

最后,教育系统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

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然而,现代教育系统的思想认为,教育应该全面关注学生的身体、智力、情感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

教育系统应该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系统的思想体现了个性发展、终身学习、协同合作和以人为本等核心理念。

系统设计 思想总结

系统设计 思想总结

系统设计思想总结系统设计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通过分析需求、设计架构、搭建模块、测试验证等一系列步骤来构建一个稳定、高效、可扩展的软件系统的过程。

它在软件开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确保软件质量和满足用户需求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系统设计思想的总结,包括模块化、可扩展性、松耦合、高内聚以及迭代开发等。

首先,模块化是系统设计中一种重要的思想。

模块化可以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成多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完成一部分特定的功能。

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开发效率、降低系统复杂度并便于维护。

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可以并行开发和测试,并且可以重复使用,减少了代码的重复编写。

此外,模块化设计也有利于团队协作,不同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其次,可扩展性是系统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思想。

可扩展性是指系统能够适应未来需求的改变和扩展。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系统的扩展需求,对系统进行良好的设计和结构,以便未来能够方便地添加新功能或调整系统的规模。

可扩展性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拓扑结构、数据架构和模块划分等,以保证系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扩展,并且保持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第三,松耦合是系统设计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松耦合是指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要尽量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度要尽量减少。

通过松耦合的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测试性。

松耦合的设计可以通过使用接口、抽象类和分层等技术手段来实现。

松耦合的设计可以减少系统中的依赖关系,使得模块的修改和替换更加容易,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第四,高内聚是系统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高内聚是指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之间的功能联系要紧密,模块内部的相关功能要聚集在一起。

通过高内聚的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

高内聚的设计可以使得模块的功能清晰明确,并且可以减少模块之间的依赖,使得模块更加独立。

高内聚的设计也有助于提高系统的性能,减少模块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提高系统的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哲学的兴起及其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中文摘要:在今天越来越多的由多科相互结合所产生的边缘性学科相继出现,表明人们已经渐渐发现从单一的角度来考察这个世界的理论已比越越来不能让人信服,基于牛顿理论的机械的理论体系已经越来越不能揭示这个世界的实在性。

我们所面对的事物是一个非线性的整体的相互关连的自组织的复杂过程,在人类对世界的考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接近真实的时候,系统思想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出来。

对系统的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系统思维,对我们在研究中更好的应用它起一点小小的作用。

关键词:系统;思维方式;产生;发展;非线性;整体;关系;过程系统的思想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思想渊源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的。

从系统观逐渐发展到今天的系统论。

它的产生、发展是与人类辨证地认识客观世界分不开的。

现代自然科学表明,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系统。

20世纪以来,将自然界看作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去研究自然界的一系统列理论,如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等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

随后,耗散理论、协同学、生命系统学等非平衡自组织理论,也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自然和社会的新角度。

“这种以非线性思维、整体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为其主要特征的考察事物运动变化的方式,我们可称其为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或者说复杂性思维。

”因为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世(1)p1界更接近真实,因此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复杂系统的研究中,开创了进行系统研究的新学科——系统科学,即探索系统的存在方法和运动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系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并以此去看待世界的系统观点,早在古代就有,这无论在中国或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著作中都可以找出证据,例如在我国古代,《易经》在宗教神学体系下透露出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观念里就包含了系统思想。

《易经中的》八卦说是从人们经常触及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它们是天、地、雷、火、风、泽、水、山。

其中天地是总根源,天地为父母;产生雷、火、风、泽、山、水六个子女。

这些十分朴素的万物生成的自然观中就蕴含了系统的观点。

“自然”在希腊人那儿本来是生长着变化着的东西,“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生成着的东西。

在我们所探讨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研究家看来,它却是某种僵化的东西,某种不变得东西。

”(2)p265到了近代,科学开始兴起,力学、物理学等科目逐渐分离出来,这时自然科学处在初期阶段,客观上要求人们分门别类详细地考察事物,以便搞清自然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关系;为此不得不把本来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从整体中独立出来,把本来是运动的、发展的事物,当作静止的来研究。

因此当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主要是分析方法,把事物分成各个独立的部分,孤立地进行研究考察,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整体对过程对复杂性的一种抽象和分割,这种方法对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必要的,而且亦曾超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考察由于缺乏系统思想和辨证思想,存在着很多弊端。

它只看到了局部而忽略了全局,形成了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也丧失了事物原有的某些属性。

这种思维方式成为当时科学技术民展的必然产生,主要是因为那时人们对机械运动的规律比较熟悉,力学成为当时的带头学科,人们往往用力的尺度来衡量一切,用力学原理去理解一切,导致人们把一切运动的原因都归结为力,把自然界理解为一架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着的大机器。

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退步。

随着自然科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这种思维方式必将为另一种思维方式所取代。

到了19世纪后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过程、乃至整个世界都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曾明确提出系统思想,马克恩在他的著作中曾多次使用了“系统”这个词,并且他们从系统的思想出发对自然、社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这些奠定了系统思想的基础。

而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发展更是使人们越来越发现世界其实是一个不能分解为集合的整体。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统一了惯性和引力,并在晚年竭尽全力得想交万有引力、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力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一个系统总体性的“统一场论”。

而后在20世纪前期,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发展使得系统理论、系统科学的研究逐渐丰实。

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社会物质生产达到了新的水平,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认识对象亦随之而改变。

由于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产生,使得对技术系统的研究对复杂性日益增加,如具有自动化管理能力的巨型生产体的研究以及各种类型的计算系统、值息系统的研制等等。

这些技术的特点是;规模巨大,行为复杂,既有总的目标,又有各自的目的,各子系统可以相互竟争,随机性强。

“人类今天所面临的技术、生产、科学与社会系统。

已经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其组织性、复杂性、动态性、不确定性都要大得多的系统,所要解决的组织性、复杂性、动态性、不确定性问题和难度比以往更多、更大。

传统思维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客观上要求有新的思维方因此,区别于形而上学的系统思维方式在此时产生了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式产生。

”(3)p78革。

“这到如今,当科学在研究不断变得更为复杂的过程和系统时,我们才认识到纯粹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4)p92而现在已被人们接受的自组织理沦等,大大发展了系统理论,它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从根本上回答了自然和社会的运行发展的问题。

系统科学逐渐成为了综合科学的再综合。

二、系统思维对旧思维方式的突破众所周知,思维是人脑这一特殊组织的物质的最高产物。

“思维方式,是人类运用思维规律,思维方法进行思维活动的综合现形式,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具体形式。

”人类历史(5)p72表明,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思维方式亦浊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人类社会为断变化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变化的。

系统思维的突破分别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如下体现。

(一)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在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线性科学中,“自然界是一种以简单的线性关系为基本特征的对这样象集合,没有间断和突变,自然的运动过程是连续的、平滑的、单一决定论的”(6)p80的宇宙是一个没有演化历史的宇宙,过去和未来都是一样的。

随着现代科学特别是非线性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揭示自然界大量存在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线性作用其实只不过是非线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而世界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

因此我们就需要在认识的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将问题提出来,既不能掩饰事物演化的复杂性,又不能陷入无数的杂乱之中。

与以往相比较而言,现代社会是一个以高度结构组织复杂性情和依靠网络连接为特征的社会,尤其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受到各种各异的因素的影响和冲击。

这些都是系统非线性思维大有用武的地方,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二)从分析性思维到整体性思维从总体上看,近代,在科学的哲学的各个领域,主流都是分析性的、机械性的,这种思想将自然现象分解为机械运动。

然而并不是整体就是各个层次各个物质组成的综合,有时部分包含的比整体还要多。

爱因斯坦的理论让我们耳目一新,,让我们明白了自然界的各种纷繁复杂、千差万别的现象背后的内在和谐统一。

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系统的整体就显示出各个组成部分没有的新特征,系统方法就是直接诉诸于整体,通过研究整体的性质和结构来获取对整体的认识。

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整体也存在于部分之中,不认识部分就不能了解整体,不认识整体也就无法真正理解部分,就如我们人体基因包含了人的整体特征,我们还要从认识基因的研究中寻求理解人体整体运动特征的信息,就很好的反映了整体思维的复杂性。

(三)从实体性思维到关系思维传统思维对事物的考察总是从一实体性的事物出发的,但事实上,发展的实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实体和其周围的环境因素共同构成的一个组织模式,因此我闪在很多情况下必须以联系的思维来进行考察脞科学史来看,20世纪的相对论通过揭示事物的时空性质对于参考系的依赖性,打破了立足于性质的独立性的客观概念,使之成为相对的概念。

人类对世界、宇宙的认识不可避免的被限制在一个具有无数条件的范围内,如果说机械性的思维立场是分为主客观的并强调他们的相互独立,那么关系思维则更偏向于个体必须在他的环境、背景下才可以具有实在的意义,部分不能离开整体而独立存在。

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只有以大的自然的眼光来分析考察事物、自然。

(四)从静态逻辑思维到过程思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揭示的客体与环境整体的关系;粒子物理和场论所揭示的基本粒子的不稳定性和生灭性;非平衡态热力学所揭示的系统在开放和远离平衡态条件下借以形成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的自组织性,都说明了世界、自然、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在混沌中自我发展演化着的。

现实世界本身就是过程、是发展、是演化、是变化,这个变化着的过程实实在在的,现实的生成本身就是现实的存在。

人们不能将连续的事物演化轨迹人为的分割为静止的孤立的部分,忽视了时间的作用,用静态的逻辑思维来处理问题。

过程思维就是要在理解了事物的空间上的性质的同时考虑其时间上的性质,考虑事物所存在的时空环境,成为一个动态的思维方式。

他可能目标方向并不确定,是一个开放的启发性的过程。

这几种思维方式在系统思维中缺一不可,必须密切配合共同起作用,仅仅一种观点一个角度是不能清晰的确定一个复杂的系统的。

当今人类硕对着如此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人类对现实实在的探索还仅仅停留在由人类自身眼光来进行判断的阶段,对宇宙的自组织演化的研究还处于常规的思路,(就如,人们仍然觉得外太空生命仍需要与人类相似的生存环境,如水、氧等,而我认为他们可能以另一种生命形式存在着,不一定需要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环境为条件。

)我们能够确信的东西还非常少,而且在全球性多重性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需要解决的时候,从单一的角度来考察这个世界的理论已经越来越不能让人信服,机械的理论体系已经不在实用。

这时候系统的思想的积极作用就更加凸现出来,有力的证明就是众多边缘性学科的兴起。

然而任何一种人类的思想、思维都不如上帝的思维来的万能,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系统思维也一样,它只是给人类在前进的道路上提供了更为真实的一种方式认识,让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更加明亮!(1)彭新武《复杂性科学——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河北学刊2003.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3)魏宏森《开创复杂性研究的新学科——系统科学纵论》四川教育出版社(4)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78(5)魏宏森《开创复杂性研究的新学科——系统科学纵论》四川教育出版社(6)赵修渝等《自然辩证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