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之文学与音乐

合集下载

关于音乐与文学的关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音乐与文学的关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音乐与文学的关系的几点思考作者:魏登攀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6期摘要:音乐和文学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实际上两者却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甚至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却又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行业的发展,许多的艺术家们试图把两种艺术形式结合了起来,如今,二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多的欢乐。

关键词:音乐;文学;联系;艺术作者简介:魏登攀(1981.10-),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

现任职于四川音乐学院教务处教务科。

文学硕士,现在四川大学与四川音乐学院联合培养的文学博士。

专业是比较文学(专业方向: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1音乐和文学这两种艺术形式,在人们的情感表达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在音乐中感受歌词的美妙意境,又可以在文字中体会每个音符的美妙,可谓相得益彰、妙趣横生。

本文针对音乐和文学的联系做了几点不同的探讨,望与大家共勉之。

一、音乐与文学的联系(一)中国古典诗词在音乐中的运用,优美动听的音乐离不开充满诗意的歌词,很多人都曾经被周杰伦的音乐所打动,而他的音乐正是因为有充满意境的歌词,才能如此的深入人心,词创作者方文山将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与周杰伦的音乐的独特相结合了起来,在《千里之外》之中,方文山在古典诗词中描述了二三十年代时,一个戏子和打杂的小弟,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的爱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缩影,为大家创造了一个完美的音乐环境。

由此可见,中国古典文学和音乐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

不仅如此,很多年以前的《渔光曲》、《洪湖赤卫队》等作品就是将音乐和诗句相结合。

文学和音乐的结合,可以说是更加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产生了不少的珍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美妙。

(二)中国古典诗词在音乐中的运用,早在五千年以前,《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它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

形象学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但它并不要求从史实和现实统计资料出发,求证这些形象像还是不像;它拒绝将形象看成是对文本之外的异国异族现实的原样复制,而认为它只是一个幻象,一个虚影。

形象学面对的形象首先是异国异族形象,其覆盖范围自然要比文艺理论所讨论的形象小得多;再就是创造者自我民族的形象,它隐藏在异国异族形象背后,但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起决定作用。

作为“他者”异国异族形象,在文本中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虽然它们被统称为形象。

它可以是具体的人物、风物、景物描述,也可以是观念和言辞,总而言之,它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总和。

法国比较学者在形象学研究中十分关注“套话”。

套话在形象学中,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称的词组”。

套话对异族异国进行描述时,省略了推理的全过程,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了一个媒介。

法国学者把这种在“他者”形象创造中起支配作用的,来自其所属社会的影响源称为“社会整理想象物”。

社会整体想象物并不是统一的,按法国学者的理解,它有认同作用和颠覆作用这两种力,存在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

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关系一直受到形象学研究者的关注,这是因为作家在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中,必然导致对自我民族的观照和透视,正如胡戈·狄泽林克所说:“每一种他者形象的形成同时伴随着自我形象的形成。

”他者形象生成时,一定会半生出一个自我形象,二者是孪生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事物总是在比较对照中才能暴露出本质。

3、什么是主题学,主题学的研究范围研究的是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体裁、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对被考察研究的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的关注。

比较文学跨学科分析

比较文学跨学科分析

比较文学跨学科分析一、比较文学“跨学科”理念的提出一般认为,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理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1961年,美国学者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一文中提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日后,学术界将雷马克将所言的“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具化为“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以及“文学与宗教”等。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一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1975年,法国学者让•皮埃尔•巴利塞里在一次比较文学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该受制于学科界限,可以从“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角度,加强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这是比较文学领域首次出现“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

中国比较文学的“跨学科”吁求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1987年,杨周翰在为《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所写的序言中指出:“按照比较文学的一般定义,它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国别、不同民族或不同语言的文学的比较研究;它还包括文学和其他学科、其他艺术或其他表现领域之关系的研究”。

他认为,中国比较文学工作者在前一个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在“跨学科”领域所做的研究不多,有很多的不足。

为此,他发出呼吁:“我们需要具备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不仅要跨越国别和语言的界限,而且还要超越学科的界限,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文学”。

历史上,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又被称为“科际整合研究”,即把人类社会童年时期处于同一个母体的、日后被细化的社会分工所割裂开来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学科重新整合起来,以文学为中心,从文学的外围入手,在文化的背景下,在比较的视野中,对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进行研究。

《比较文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比较文学》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跨国界跨学科2、193、交流、吸收、改造4、国际文学关系5、中国印度6、朱光潜7、综合8、创造性的误读9、渊源学10、文学理论、文学批评11、语言学科12、世界文学他种文学13、环境时代14、理念方法15、亚里士多德16、打通17、国际文学关系18、《共产党宣言》19、浪漫主义20、统一性(或同质性)和差异性(或异质性)21、《赵氏孤儿》22、钱钟书23、弗莱24、选择性共鸣25、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二、名词解释:1、影响:比较文学中的影响指一国作家从外国作家、作品中获得一些新的因素并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去的现象。

2、类比:类比主要考察相互间没有关联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以期发现其共同性。

3、流传学: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外国的声誉、成就和影响,这种研究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接受者的,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寻。

4、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

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5、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则指某个民族内的具有传统联系的文学,该文学必须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学的性质。

民族文学是形成比较文学基础的基本单元。

6、文类学: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一门学问。

它既探讨文学的类型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渊源流变过程,也研究和比较某些相似文学类型在不同民族文学中各自的发展历史及特征。

7、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之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的研究。

平行研究的范围很广,它可以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加以研究;同时,平行研究注重对象的文学性,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

比较文学笔记知识点 期末必背干货

比较文学笔记知识点 期末必背干货

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一种世界性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

它将各种具有跨越意义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依据,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变异研究为基本方法,倡导建立一种全球性平等多元、相互包容的文学交流与比较的对话平台和机制,从而最终推动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走向一条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名词解释可以自己整合)2法国学者(卡雷)提出的“比较文学是不比较的”这个口号。

3为什么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会走上自我设限的偏狭道路?第一个原因是当时学术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强烈质疑和挑战。

第二个原因,是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

第三个原因,是法国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第三个原因重点)4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

5《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

在该文中雷马克言简意赅地提出了美国学派的基本定义:“比较文学研究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研究文学跟其它知识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它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判断跨学科雷马克)6实际的比较文学研究中美国学者也同样总是流露出的民族主义倾向和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7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即:一、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二、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三、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8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布吕奈尔、基亚、卡雷。

9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一书在欧美比较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10把比较文学分为实证性影响研究、类同性平行研究(含跨学科研究)、异质性变异研究三大研究领域。

11比较文学可比性:所谓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论文—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论文—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论文—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研究是跨学科比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学与其他姊妹艺术如绘画、音乐、影视、雕塑、建筑、摄影等关系的比较研究。

各门艺术之间彼此又拥有各自的媒介手段和发展历史,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和功能。

在讨论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时,应当承认,“每一门艺术都会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经验,每一门艺术创造的都是一种独特的基本创造物。

”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藤守尧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74页)。

各门艺术都有其特殊的对象,莱辛曾借用古罗马作家普卢塔克的话说,“谁若是用一把钥匙去劈柴而用斧头去开门,他就不但把这两种东西都弄坏,而且自己也失去了这两种工具的用处。

”(莱辛:《拉奥孔》第202页。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当今各个艺术种类为扩大其表现力,正在突破原有的疆界,互相借鉴和吸取,形成了一种超媒介的趋势。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说:“不同种类的艺术趋向于互相替代,如果还不能到达这一点的话,至少也互相增添了新的力量。

”莱辛文学与其他艺术的这种汇通和差异在传统美学中已经论述得较为充分,跨学科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之间的互相借鉴和渗透。

“这种研究以全部艺术为领域,从单个艺术品之间的偶然联系直到整个文化时期文学艺术作品互相渗透的极为复杂的情形,可以有无数值得研究的题目。

”([美]玛丽•盖塞:《文学与艺术》,载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34页。

) 尽管文学与艺术之间关系的研究选题虽然很多,但必须坚持文学主体性的原则,韦斯坦因特别指出:“在跨学科研究中,我们应谨慎从事,以适当的分寸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总体……还应特别注意我们论证时进展的逻辑,因为在比较艺术研究中,不知不觉地离题是最容易发生的事了。

”([美]韦斯坦因:《文学和视觉艺术》,载《文学的内在关系》,第251-270页)。

比较文学与其他艺术

比较文学与其他艺术

比较文学与其他艺术13传播班陈芊芊134101108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

”文学的创作实践表明,语言是作家物化审美意识的唯一材料。

表达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评价,要借助于语言;进行艺术思维,孕育艺术形象,也不能完全离开语言;最后,要把内心的审美感受与体验表现出来,使其物化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时,就只能依赖语言了。

如果说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所运用的艺术媒介也是一种“语言”的话,那么将其与文学语言相比较,便可见出文学语言的特点。

在这里我试举其中两个有代表性的方面,绘画艺术和音乐艺术加以比较。

文学语言与绘画语言比较。

绘画语言是在二维空间借助焦点透视或散点透视的方法造成一种与原型相似的逼真的感觉,并通过截取情节发展“不到顶点”的横断面,通过鲜明可感的线条和色彩诉诸人的直观,造成历历在目、毫发毕现的视觉印象。

文学语言也要塑造形象,但从文学语言本身来看,却并不构成可供直观的画面和图景,文学语言只是提供一种语词概念,让人根据这些语词概念来进行想象,将其转换成宛在目前的视觉形象,进而在头脑中恢复事件发展的全部有声有色的过程。

例如冯骥才的小说《炮打双灯》中描写主人公牛宝试制焰火“炮打双灯”成功时的景象:牛宝往药里又加了些木炭。

两人在房后空地上试了两个,真鼓捣成啦!一响过后,打炮筒里飞出两条亮线,一红一绿,直上天空,老高老高,跟着变成一红一绿两盏灯,极亮极艳,照得天都暗了。

窦哥看去,这双灯不在天上,而是在牛宝眼里;那大眼眶子中间,绚烂五彩,烁烁照人。

这段文字既可以说是一幅绚烂多彩的图画,但又与真正的图画截然不同,它并没有像文字中所描绘的大红大绿的色彩和亮如白昼的景象,没有视觉的直观性和确定性,但是它却能够通过文字引起更加丰富的想象,在形象思维中激发起大大超过文字表达的视觉印象。

总之,文学语言与绘画语言相比较,因语词概念的作用而表现出间接性和不确定性,但同时也提高了丰富性和弥散性,这就增强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力。

第七讲 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概论 )

第七讲 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概论 )
简·爱,眺望远方,眺望不可预知的未来。期 待,憧憬,迷惘和不安交织在一起。
莱蒙托夫:《帆》
茫茫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在闪耀着白光! 它追寻什么, 在这遥远的异地? 它丢下了什么, 在那可爱的故乡?
.
构图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张守义 的书籍装帧艺术
.
张守义的书籍装帧艺术
.
诗歌与音乐
诗歌的音乐性
王士祯的“神韵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
.
佛教与中国文学
从创作上看,出现了禅诗。
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 王维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 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而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维尔伦(Paul Verlaine)《秋 之歌》
Les sanglots longs Des violins De l'automne Blessent mon coeur D'une langueur Monotone.
Tout suffocant Et blême, quand Sonne l'heure, Je me souviens Des jours anciens Et je pleure
涅槃等等,都是从梵语、梵音转化过来; 从音韵上说,梵语佛典的翻译,转读佛经之声,促使了音韵上四声的形
成 诗歌形式上,促使了从传统的古典诗逐步走向格律化; 体裁上,文人的词、曲,俗文学中的变文、小说、鼓子词、诸宫调、 宝卷、弹词、鼓词等,都与佛经的影响有关。
.
佛教与中国文学
从诗学上看,文论中有以禅入诗,以禅喻诗。 严羽的“妙悟说”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夫诗有别材,非关 书也;诗有别曲,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诗者,吟咏性情也。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 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 中之象,言有近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

比较文学1

比较文学1

比较文学一、名词解释题:1、流传学;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情况,包括作家及文本、文学思潮与流派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2、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

它主要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

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译介学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即“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3、文化过滤;1)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2)文化过滤肯定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变形、转化的合理性,以及接受者对影响文化的误读的不可避免性4、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是对一种文学、一个文本中异国形象研究。

其特点是变异性、综合性。

5、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当代接受美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变异研究的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国读者、社会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及其原因。

6、类型学;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

类型学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7、主题学;主题学研究不同国家、文明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它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的平行比较研究;我们将其归属于平行研究。

8、文体学;文体学是一种比较研究类型,它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较文学试卷

比较文学试卷

比较文学一、填空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作者之死”的文学观念是由提出的。

2、1979年,钱钟书的著作《》出版,被认为是这个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3、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4、《诗学》的作者是古希腊美学家。

5、法国流亡女作家在《论文学》(1800)中把欧洲文学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类型,并提出文学与地理环境,如气候之间的密切关系,形成了文学地理学观念。

6、1921年,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成立文学社团,被认为是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

7、五四前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纷纷涌入中国,精神分析学说也由此传入,这一学说的创始人是。

8、美国意象派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借鉴。

9、是比较文学的发源地,“比较文学”一次也最早从该国家产生。

10、比较文学研究的三阶段分别是法国研究、美国平行研究、中国跨文明研究。

二、选择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在比较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法美两个学派的大论战发生于()。

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2、“乌托邦想象”产生的动因是()A、认为只有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优秀的文化。

B、无意识地通过贬低别民族的文化而赞美本民族的文化。

C、对本民族的制度和文化感到不满意,而向往更美好的社会。

D、这样的向往满足了人们的一些梦想。

3、下面所列举的在文学翻译中的词的文化意义不同的几种现象中,哪一种是文化意义增加的例子。

()A、象“阴阳”、“道”、“气”这样一些词,很难在西方语言中找到等价的词。

B、西方人把银河系叫做“Milky Way”,而中国则把它叫做“银河”。

C、美国的小说《麦迪逊县的桥》,被翻译成中文后,成了《廊桥遗梦》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D、“狗”在中国往往被用在贬义词当中,而西方通常不带有这样的贬义。

比较文学 文学与其它艺术

比较文学 文学与其它艺术

• 2、孕育
• 济慈《希腊古瓮颂》 • 贝多芬的《D小调第16钢琴奏鸣曲》是受到 莎士比亚剧本《暴风雨》的启示写成的。
• 3、吸取 • 李斯特《浮士德交响 曲》歌德《浮士德》
• 《丽达和天鹅》 • 希腊神话
• 西方歌剧从文学中借取题材的情形不可胜 数。 (德)格鲁克的《奥菲欧与欧律狄克》 剧情取自希腊神话,(奥)莫扎特的《费 加罗的婚姻》从博马舍的同名剧作改编, (意)普契尼《蝴蝶夫人》取自美国作家 朗格的同名小说,其《图兰朵》最早取材 于《一千零一夜》,后经多次改编等。
• 4、改编 • 影片《青蛇》根据李碧华的同名小说 《青蛇》改编,故事取材自中国的民间传 说《白蛇传》。
• 《紫色》——《紫色姐妹花》
• 1、用诗句描绘音乐 • 《琵琶行》 • 《李凭箜篌引》 •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 • • • • •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三、文学对音乐的借鉴
瓦多的画——魏尔伦《月光 曲》——德彪西《月光》
• • • • 你的魂是片迷幻的风景 斑衣的俳优在那里游行, 他们弹琴而且跳舞——终竟 彩装下掩不住欲颦的心。
• • • • • • • •
他们虽也曼声低唱,歌颂 那胜利的爱和美满的生, 终不敢自信他们的好梦, 他们的歌声却散入月明—— 散入微茫、凄美的月明里, 去萦绕树上小鸟的梦魂, 又使喷泉在白石丛深处 喷出丝丝的欢乐的咽声。
四、审美理想与创作原则的共性
• 1、形象思维是各种艺术创作过程中共同的出发点和基本 线索。 (1)“意在笔先” • 苏轼:“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张旭学草书,观看担夫与公主争道、公孙大娘舞剑。 (2)想象力 • 莎士比亚:诗人像疯子,脑子里充满各种疯狂的想象。 • 达· 芬奇:画家头脑像一面镜子,里面充满各种物象。 • 中国画家宋迪:“败墙张素”。

比较文学几套试题(附带答案)

比较文学几套试题(附带答案)

比较文学几套试题(附带答案)《比较文学课程》试卷一一、填空:(16分)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1886年由XXX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三大学派。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三大类。

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XXX。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外部研究、内部研究两方面。

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XXX、XXX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

二、简要回答:(30分)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

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论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

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

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1,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

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

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

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

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文学与其它艺术

比较文学文学与其它艺术

比较文学文学与其它艺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一种表达形式,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传达情感、想法和经验。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雕塑等相比,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比较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首先,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都是通过表达来传达信息。

音乐以声音作为媒介,绘画以视觉作为媒介,而文学则是通过书写语言来表达。

然而,文学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具有更为直接和明确的表达方式。

文学可以通过文字和句子的组织、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直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相较之下,其他艺术形式可能需要更多的解读和理解,因为它们使用的媒介相对抽象和多义性。

例如,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可能有着不同的诠释,而绘画和雕塑的意义通常依赖于观者的主观理解。

其次,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可以创造一个细致入微具体描述的世界。

文学通过文字的描绘和语言的活动,可以创造出令人信服的人物与情节。

这种特点使得读者能够想象并且参与到故事中去。

其他艺术形式虽然也可以呈现出精彩的场景和角色,但他们通常依赖于观者自身的联想和想象。

例如,一幅画可能只是展示了一个瞬间的静止图像,而一个音乐作品可能只能通过声音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氛围。

相比之下,文学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更加灵活,能够提供更为详细和丰富的叙述。

此外,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在触发情感和思考方面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虽然所有艺术形式都有能力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但文学在这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文学作品通常通过刻画人物的情感和经历,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由于文字的表达方式更接近人类的口头交流,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更好地触动读者的情感和理解。

其他艺术形式也可以通过声音、图像和形状来表达情感,但与文学相比,它们的表达方式更为间接和抽象。

综上所述,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在表达方式、创造力和情感共鸣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虽然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的魅力和价值,但文学作为一种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和想法的艺术形式,因其直接明了的表达方式和细致入微的叙述,使其在人类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文学与音乐

文学与音乐

accompaniment / E5kQmpEnimEnt / 伴奏 Aestheticism / 7i:s5WetisizEm / 唯美主义allegory / 5Ali^Eri / 寓言 Autobiography / 7C:tEbai5C^rEfi /传记ballad / 5bAlEd / 民谣 band music 管乐cello / 5tFelEJ / 大提琴 chord / kC:d / 和弦clarinet / klAri5net / 单簧管 classical music 古典音乐Comparative literature / kEm5pArEtiv /比较文学 concerto / kEn5tFE:tEu / 协奏曲conduct / 5kCndQkt / 指挥 descriptive prose / dis5kriptiv / 描写性Diary / 5daiEri / 日记 duet / dju:5et / 二重唱Editorial / edi5tC:riEl / 社论 Epilogue / 5epilC^ / 尾声essay / 5esei / 随笔 fairy tale / 5fZEri / 童话fiction / 5fikFEn / 小说 folk music 民间音乐Futurism / 5fju:tFErIz(E)m / 未来主义 harmony / 5hB:mEni / 和声harp / hB:p / 竖琴 Leading character 主人公legend / 5ledVEnd / 传说 literary criticism / 5kritisiz(E)m / 文学评论Literary studies / 5litErEri / 文学研究 lullaby / 5lQlEbai / 催眠曲model / 5mCdl / 人物原型 Modernism / 5mCdEnizEm / 现代主义narrative prose / 5nArEtiv / 叙述性 plot / plCt /情节;阴谋podium / 5pEudiEm / 指挥台 poetry / 5pEuitri / 诗歌Prelude / 5prelju:d / 序曲 Prologue / 5prEulC^ / 序言Prose / prEuz / 散文 proverb / 5prCvE(:)b / 谚语Realism / `rIElIzEm / 现实主义 rock and roll 摇滚乐Schools of literature 文学流派 serenade / 7seri5neid / 小夜曲solo / 5sEulEu /独奏,独唱sonata / sE5nB:tE /奏鸣曲Surrealism / sE5rIElIz(E)m /超现实主义symphony / 5simfEni /交响乐time / taim /节拍viola / vi5EulE /中提琴violin / 7vaiE5lin /小提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孕育出来的人类宝 贵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艺术表现手段不一样, 但表现的都是一种美,一种人类美好的情感。 音乐本身表达情感和思想很抽象,但很强的生动性。文 学表达情感和思想更清晰但生动性较差。这样以音乐渲染文 学,以文学来解释音乐,就达到了相融合的效果而歌曲也就 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来自




第五段“水深云际”:描绘了波浪汹涌,连绵起伏的景象,洞箫吹奏出 一串节拍强弱倒置的新奇旋律,当进入这一段时,插入一个新的音乐素 材,琵琶、二胡和大胡在低音区齐奏,音乐浑厚深沉;忽儿琵琶悠然高 奏,飘出一串轻巧透明的泛音,加之二胡、古筝的长音颤奏,勾画出了 一幅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的美景油然而生,使人顿时心旷神怡。这是一个特殊的段落。成为插部。 前半部分是一个与族体无关的新的插入性对比段落。旋律在琵琶的低音 区演奏,气息绵长,效果奇特。由于这段音乐加入,使全曲的布局出现 了较大的跌,增加了音乐表现的幅度的情趣。 第六段“渔舟唱晚”:旋律在主题的基础上变化为歌唱性、戏剧习惯的 效果,萧和琵琶的每句最后长音中,其中乐器接上齐奏,好似渔歌四起, 渔翁与游客应声对答和唱,有趣地表达了人们尽情的欢乐兴奋之情。 第七段“回澜拍岸”和第八段“桡鸣远濑”,表现了江水四荡,浪波击 岸以及远处传来橹浆击水的声音。 第九段“< >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节奏由慢渐快、由强而弱, 乐器不断加入进来,生动地体现了归舟的橹声、水声、人声交融在一起 的欢乐情景,音乐到达高潮后,又恢复原速,转入尾声。归舟远去,江 上明月深情地照着一江春水,万籁俱静,一片幽静,使人沉湎于诗情画 意之中。
诗歌与音乐密切联系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
可见,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早期,诗乐舞是结合在一起 的。当然,在国外诗与乐起初也是同体而生。如在古希腊, 诗即是乐,乐即是诗,合二为一,古名诗乐。不仅诗配有乐, 吟唱时要用乐器伴奏,而且诗中有乐,诗文的创作要根据一 定的声韵与格律,其自身结构就具有音乐成分。
从《春江花月夜》看文学对音乐技巧的吸收
《春江花月夜》读起来朗朗上口,感受起来意
境深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技压群芳,流传千 古,具有丰富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她很好地 将文学与音乐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完美的和 谐统一,给我们极高的美的享受。


一,结构——文学对音乐技巧的吸收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分为多段的乐曲,全曲采用我国民族音乐 传统中“换头合尾”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展衍,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在统一中充满了无尽的变化,取得了完美无暇的艺术 效果。全曲的第五段是一个插入部,其余个段都是主题的呈示和 变奏,乐曲共分为九段: 第一段“江楼钟鼓”: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以特定的手法模拟 “鼓声”开始,接着有萧和筝奏出轻巧的波音,速度由慢渐快, 恰似那春风吹拂下的江水涟漪,又仿佛是远处回来的钟声。 第二段“月上东山”:在主题音调的基础上,音乐恬静开阔,描 绘了夕阳西下,明月升空,江波荡漾的清丽意境。 第三段“风日曲水”:音乐略为热情欢畅,表现了水光波动,繁 星闪闪的美丽夜色。 第四段“花影层叠”:琵琶用滚奏、轮指的演奏技巧表现陈陈清 风吹拂了江畔柳丝,葱葱花木婆娑起舞,船浆划碎了将中倒影, 月色蒙胧于花草掩映之中。
第二节
文学与音乐
从古诗词看文学对音乐 技巧的吸收
汉本0802班 贺兰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与音乐的关系 诗歌对音乐技巧的吸收

文学与音乐的相互关系
文学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都能激发人们各 种文学性的想象和灵感,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文学虽然 有局限,但常常用来作为音乐语言的解释与再创造,有时也 会成为音乐形象表现的主题,如中国的梁祝故事被何战壕、 陈钢改编为小提琴协奏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 叶》被柴可夫斯基改写为同名的交响幻想曲。 文学,尤其是诗歌一直与音乐关系密切。英国现代派 诗人艾略特曾指出:“我认为诗人研究音乐会有很多收 获……音乐当中与诗人最有关系的性质是节奏感和结构感。” 诗人所采用的音乐手法使诗歌回转跌宕,严谨而富于流动美, 也使人们在“倾听”中领略作品美感。
文学对音乐技巧的吸收是显而易见的, 它吸收了音乐的节奏、结构,(情感、意 境) ,丰富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二,节奏——文学对音乐技巧的吸收
诗的韵律节奏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 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 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 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 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 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 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 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 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 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 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 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 这节奏既是诗的节奏,又是音乐的节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