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第一章讲稿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
近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走向“泛文化”。 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伯恩海姆(Charles Bernheimer):《跨世纪的比较文学》学科现 状报告,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应放弃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 第二,研究中心应由文学转向文化。
Charles Bernheimer 主编的: 《多元时代的比较文学》
写马均卿有妻胡氏、妾海棠,胡
氏与郑州府令史赵某通奸,将马 元代作家李 毒死,反诬海棠,并谋夺其亲子
行道的杂剧 寿郎。郑州府府尹苏顺受赵令史
《灰阑记》 蒙蔽而错断,移开封府尹包拯复
(《包待制智 审。包拯以石灰撒一圆圈,置寿
勘灰阑记》)
郎于圈中,令胡氏和海棠尽力拉 拽,谓将寿郎拉出圈外者为亲母。
海棠因痛惜亲子,不忍重拉,而
译文一:他要借着你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 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 (朱生豪)
译文二:他本想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 可怜我这个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 (方平)
因此,文学比较无所不在
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文学研究都是比较 文学
比较的现象与比较文学研究并不完全是 一回事
(4)历时性的板块模式也有理论范畴前后不 统一的问题
二、 比较文学的定义
“跨文化”这一提法有一定歧义。
其一是文化的概念在当今已被滥用。
其二是“跨文化”往往会产生许多误会, 因为在同一个国家之内,可能会有若干 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文化, 这样势必会导致混淆国别文学研究与比 较文学研究;
再者,同一文明圈内也有不同的文化, 这样也就会造成与跨国这一条比较文学 定义的混淆。
戏剧《图兰朵》Turandot的演变
一个中国元朝时的公主图兰朵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如 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会嫁给他;如猜错,便处死。 三年下来,已经有多个没运气的人丧生。流亡中国的鞑靼王子卡拉 富(Calaf)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即看到猜 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卡拉富王子被图兰 多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对来应婚,答 对了所有问题,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 和“图兰多”。但图兰多拒绝认输,向父皇撒赖,不愿嫁给卡拉富 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 名字,卡拉富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 亲帖木儿和丫鬟柳儿,并且严刑逼供。柳儿自尽以示保守秘密。卡 拉富借此指责图兰多十分无情。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 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 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 “爱(Amora)”。

第一讲 什么是文学?(比较文学概论 ) PPT

第一讲 什么是文学?(比较文学概论 ) PPT
低。
诗味 味诗
三、文学性(literariness)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也。”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禅悟 断指得悟。
南宋黄龙派禅师青原惟信: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 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卷十七)
苏姗·朗格(Susanne. K. Langer):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艺术家“是借助情感符号形式的直觉,借助于把感 情认识塑造成这种形式的能力而成为艺术家的。” 《情感与形式》)
文学性:有意味的形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既不见古人, 后亦不见来者。 余念天地之悠悠, 因独怆然而涕下。
有意味的形式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人的梦。
26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Thomas Gray (1716—1771)
王志瑞:《偏是》
我原不想见他, 偏是梦里见着! 既然梦里见着, 偏是夜鸟叫着! 夜鸟干我甚事 偏是闹得我睡不着! 睡不着也罢了, 偏是那月亮儿又淡淡的照着!
诗尾升华:化平庸为神奇
朱元璋:《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遍残星与晓月!
诗尾升华:化平庸为神奇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都不见。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比较文学概论简明讲义下

比较文学概论简明讲义下
38
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文学艺术1
在我床前月亮洒下了最明亮的光芒。
在那地上闪烁着的是洁白清新的晨光。
我抬头凝视月亮; 我低头思念我的故乡。 ——【德】哈特 自然主义诗人
39
我床前地板上 是明亮的月光;
我似乎觉得
晨光已经 落上门槛
我双眼疑惑。
我抬头看去, 看到一轮明月, 在高处闪光。 我低下 低下我的头 思念我的故乡。 ——【德】德默尔 印
跪在公婆面前许诺操持家务,生养更多的儿 子;
父母和亲戚靠她寄钱生活的很幸福。
26
第四章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 互渗透,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 而且贯穿着不同的学科。
——钱钟书
27
第一节 文学和艺术
1、文学与音乐、舞蹈、 绘画、雕塑等不同 的艺术门类之间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人们 往往把它们称为“姊妹艺术”
32
2、宗教还是文学交流的先导和相当活跃的 媒介。东方之佛教、西方之基督教。
想要了解英国历史就去看它的宗教, 想要了解美国历史就看它的总统。
33
3、有些重要的宗教经典,本身就取自于文学 作品。《圣经 旧约》、《古兰经》——一部 《圣经》就是理解西方文学乃至西方文化的 “巨大的密码”。
34
4、佛教和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 生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任何人都不能忽视 的特点。诗、词、玄学、道、佛学家(谢灵 运、王维、白居易等)、轮回、小说。
化、陶冶
42
2、18、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进一步认识到 自身无意识中的创造能力,开始探索创作与 心理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人的内在世界的关 照和审视。
卢梭《忏悔录》,力图重建、检视自己早年 的心态
歌德:虚构的作品必须描述人的内在思想 其后,巴尔扎克:《人间戏剧》“大脑和神经

比较文学-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

六、定义之争与两个学派
六、定义之争与两个学派
(一)定义之争产生的原因
概念多义
跨越性质
新兴学科
(二)两种定义—两个学派—两种研究方法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维尔曼、戴克斯特、巴尔登斯伯格(巴 登斯贝格,Baldensperger)、梵·第根、卡 雷(伽列)和基亚等。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性质,正如一切 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 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 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 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 “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 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的。
卡雷《〈比较文学〉第一版序言》
参考阅读
6、朱维之等 《比较文学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年。
7、[美]乌尔利希· 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原理》,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8、 [法]马· 法· 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大学出 版 社,1983年。
9、 [美]厄尔· 迈纳:《比较诗学》,王宇根、宋伟杰等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
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也就是提出 一个特定的标准,使不同类的现象之间具有 可比性,从而进行比较。
秦家琪、陆协新 《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 方平 《王熙凤和福斯塔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 的思考”》
2、考察
杨绛《李渔论戏剧结构》 李渔与亚里士多德: 一个剧本只演一人一事。 “表面上看似相同的理论,所讲的却 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结构”。
国别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2013-1

比较文学概论2013-1

幻灯片1幻灯片2第一章让我们走近比较文学幻灯片3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1、全球化的界定】●作为一个历史的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称却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地球村●(global village)幻灯片4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印刷术、广播、电影是“热”的,口语、手稿、电话、电视是“冷”的……幻灯片5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什么是文化转型时期?●所谓文化转型时期,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短裂,同时又进行急剧的重组与更新。

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时期,五四时期。

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国壁画魏晋南北朝五四时期的中国幻灯片6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文化发展的规律与特征●●“认同”与“变异”●认同:认同,巩固主流文化。

如: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定于一尊。

●变异:批判和扬弃,形成文化转型期。

如:“超女”现象。

幻灯片7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逻辑学范式之外,现象学范式也得到蓬勃发展。

幻灯片8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逻辑学范式是一种内容分析,通过“浓缩”,将具体内容抽空,概括为最简约的共同形式,最后归结为形而上的逻各斯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现象学范式就是首先从人的意识出发,一切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随着这个具体人的心情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解构深度模式。

幻灯片9从“电视选秀”文化透视当代社会●“梦想中国”、“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超级女声”被《新周刊》杂志的“2004●生活方式创意榜”评为“创意TV秀大奖”,●李宇春走上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且发行了内地艺界唯一的“个●性化邮票”……●“海选”与“平民选秀”的兴起●从理论上说,“电视选秀”的茁壮成长,它显示出人们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重大转型:●逻辑学范式→现象学范式幻灯片10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2、文化全球化引发的争论】●文化身份/文化认同问题●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又可译作文化认同, 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

比较文学-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

参考阅读
10、[法]艾田伯:《比较文学之道:艾田伯文论选集》,
胡玉龙译,生活· 读 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11、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12、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3、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 14、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
比 较 文 学
讲授:上官秋实
参考教材
1、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第2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 2、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年。 4、孙景尧主编:《简明比较文学》,北京:中国青 年出版社,1988年。
法国学派定义分析:
1、学科性质: “文学史的一支”,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对象、范围: “国际间的精神关系” 、“研究不同文学的 作家之间的……事实联系。”
3、研究方法: 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重在 考据、实证。
法国学派定义分析:
4、主要功绩: 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领域(跨语 言、跨民族),从而也就确定了比较文学作 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 ,为比较文学开拓 了新领域; 澄清了比较文学同比较方法的关系 (“比较文单的“X+Y” ; 一种类型是简单地套用: 把西方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简单地套 用到中国文学之中。 把西方的批评理论,不加分析地运用于 中国文学研究。
如何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把握可比性?
“可比性”三部曲: 发现、考察、抉择
1、发现
相似性与可比性 显性的可比性 隐性的可比性
参考阅读

比较文学教程-第1章--第一节-精选文档

比较文学教程-第1章--第一节-精选文档

流传学研究类型归纳(一)
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 技巧的影响。 艺术形象的影响。 框范的影响。
流传学研究类型归纳(二)
主题或题材的影响(内容的 影响)。如卜伽丘的《十日 谈》的主题和题材,都对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理论思潮的影响。如弗洛 伊德的“心理学”对20世 纪的文学理论和创作的巨 大影响等等。
个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个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群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研究类型归纳
三、流传学研究的模式及其实例分析
流传学研究的模式 流传学研究实例分析
流传学研究的模式
直线式影响 辐射式影响 焦点式影响 交叉式影响 循环式影响
流传学研究的实例分析
总结
直线式影响 托尔斯泰对茅盾的影响
流传学研究的实例分析
辐射式影响 泰戈尔对五四作家的影响 个体对多国的影响
流传学研究的实例分析
焦点式影响 众多作家、思想家对 鲁迅的影响
流传学研究的实例分析
交叉式影响 五四小品文的形成
流传学研究实例分析
同质文化圈内
循环式影响

异质文化圈内
流传学研究范围归纳
接受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评价、介绍等。 接受者所受到放送者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接受者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那些方面。 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译本在影响中的作用。 文学界、出版界如何接受作品,他们的反映和情感如何。 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 影响的程度和时间。 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 影响的选择。 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

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
即“跨国界”、“跨文明”及“跨学科 ” ;
2. 强调了“异质性”; 3. 提出了“文学变异研究”。
思考:
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过哪几个 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 和主张?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界、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 中寻求比较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则是跨文明研究的理论前提。如果在跨越异质文明的比较文 学研究中,忽略了文明异质性的存在,我们的研究便会陷入 简单地同中求异——比如有可能把中国文学变为西方观念的 注脚,也会陷入简单地异中求同——比如只是进行一种浅层 次的“X+Y式”的比附。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三大研究领域
一、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 跨国界研究
具体对象: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
和文学史等。
主要关注点:文学性,即力图通过求同辨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 本结构等方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等。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构成:
流传学
实证性影响研究 渊源学
跨国界研究
媒介学
比较文学 跨学科研究
语言层面变异学研究
跨文明研究
卡雷提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 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法]卡雷:《〈比较文学〉初版序言》,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 究组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43页。
基亚则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法]
基亚:《比较文学》,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二、类同性 类同性是迥异于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的鲜明旗帜和突出特征。具体来说,类同性是指没有任何事 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 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 学理论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或契合之处。

文学课件第一的章比较文学总论

文学课件第一的章比较文学总论

⽂学课件第⼀的章⽐较⽂学总论第⼀章总论⼈们通常认为,⽐较⽂学诞⽣于19世纪末期。

应该说,这是⼀门不算太新的学科。

然⽽在实际上,它却总给⼈⼀种出世不久的印象。

我们看到,它⽼是与“新兴”之类的字眼联系在⼀起。

回顾这门学科⼀百余年来的历程,它的确充满⽣机与活⼒,可是,另⼀⽅⾯,它⼜⾃始⾄终充满争讼与危机,就连今天最有“资格”谈论它的⽐较⽂学“泰⽃”,也感叹不明⽩它何以是其所是。

如果说它是⼀门根基不稳、定义不明的学科,恐怕没有⼈会提出异议。

可是事实上,它⼜在迅速地发展与膨胀,不断有新的⽅法和领域⾃愿归属到它的名下(中国⽐较⽂学学会已设有12个⼆级学会,⽽且呈增加的趋势),使得它在阵容上、范围上、内容上不断扩⼤和更新。

这⼀现象的确令⼈费解,但学界对此所提出的理论破解却并不尽如⼈意。

其中原因⾃然很多,其⼀便是以往的⽐较⽂学的界定者往往仅从研究对象和范围来把握这⼀学科的本质属性,⽽忽视了研究主体⾃⾝的因素。

实际上,离开了特定的主体,便谈不上对相关客体进⾏准确、全⾯和充分的认识。

主客体相互包容、互为前提,这决定了对其中任何⼀⽅的认识都不能离开另⼀⽅的视⾓与视域。

因此我们⾸先要提出⽐较⽂学的学科意识等问题,以便将⽐较⽂学纳⼊更加全⾯、更加开阔的视野之中来进⾏考察。

第⼀节⽐较⽂学的学科意识在讨论学科意识之前,有必要对⽐较⽂学“名”与“实”的争议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危机论”作⼀阐述。

任何⼀门学科都有其⾃⾝的构成条件,⽐较⽂学也应该如此。

作为⼀门学科,它应该有其区别于⼀般⼈⽂学科的特点。

然⽽,究竟什么是⽐较⽂学,这个问题⼏乎从它诞⽣之⽇起就⼀直困扰着⼈们。

因此我们研究⽐较⽂学这门学科,⾸先⾯临⼀个正名问题,即对⽐较⽂学的学科概念作⼀个适当的界定。

1970年,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曾经说过,“‘⽐较⽂学’⾄今仍是⼀个有争议的学科领域”韦勒克.⽐较⽂学的名称与性质.见:⼲永昌等编选.⽐较⽂学研究译⽂集.上海:上海译⽂出版社,1985.136 基亚.⽐较⽂学.见:⼲永昌等编选.⽐较⽂学研究译⽂集.上海:上海译⽂出版社,1985.75~76 ,各国学者都试图给它正名,于是便有了“全球⽂学”、“国际⽂学”、“世界⽂学”、“各国⽂学的历史研究”、“国际⽂学关系史”等多种名称。

比较文学概论 ppt课件

比较文学概论  ppt课件
比较文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的,比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通过各国文学之间,特别是中国文学与其它国家文学之间的比较, 东方与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探讨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我们借 鉴,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传统中的精华。
ppt课件
10
• (2) 比较与参照 • 比较往往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而
要素间又往往可以转化为“自我”与“他者” 之间的关系。人们认识“自我”较之于认识 “他者”要艰难许多。人在认识自身利益之外 的他性事物时很容易找到自身经验作为立足点, 而认识自己却很复杂。如何认识自己,方法除 从自我内部认识自我外,借助一个外在的参照 来反观自我也是一种方法。随着人类文化的发 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外在视点、外在参照物 对自身的重要作用。这是比较文学学科得以产 生并获得蓬勃发展的内在理论根据。
比较文学概 论
ppt课件
1
第一讲 绪 论
– 一、“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崭新领域 • 文学研究领域通常划分为三个方面:文学理论、文学批
评、文学史。这三门学科的每一种虽然都有自己的独特 的内容和任务,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极密切的联系,三者 互相包含。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学研究出现了另 一层面上的划分 ,即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
和自己一样
• 其三是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
(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因而获得对该文本的 全新的阐释和理解。
• 其四“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文
化之后得到新的生长和发展。
ppt课件
5
三、文化转型与比较文学的新发展
• 1、文化转型与文化多元
• 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
的建立及充分发展,二是跨文化视域的形成 。十九世纪后半期,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孙丹第一章发展论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

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

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概论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历史类型学”Ⅱ这是日尔蒙斯基提出的观点。

他对各民族的文学现象中出现相同现象的原因,抱有独到的解释,提出了两个互相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的原因:一是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二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由于各民族在同一历史时期发展个别文学时具有相同的社会关系,因而产生历史——类型学的类似”。

针对着后一方面的现象,他提出“历史类型学”这样一个新的观点。

“世界文学”Ⅱ“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中常见的一个术语。

对这个术语一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歌德提出的看法。

他的本意是希望有一天各国文学将“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而每一个国家都将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合奏中演奏自己的声部。

“世界文学”的第二个含义是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和作品。

还有不少批评家把“世界文学”看作各国文学的总和,不管这些文学是否具有世界地位和不朽性。

这是对这一术语的第三种理解。

“总体文学”Ⅱ“总体文学”的原意是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是诗学或美学的总称,实际是文学理论的别称。

在这个意义上,它显然与“比较文学”有区别,因为比较文学虽然十分重视文学理论,但它的范围却远远大于文学理论的研究。

况且,总体文学并没有规定一种比较的研究方法,而比较文学不仅把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且始终强调自觉的比较意识,因此,二者不可能混同。

比较文学Ⅱ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可比性Ⅱ(Ⅱ)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关系到这一学科能不能建立、能不能生存的大问题。

所谓可比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跨界限的文学现象为什么是可比的?怎样来发掘它们的可比性?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即事实联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是可比性的客观基础。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
总体文学研究:研究的是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 些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以及它们在多种文学 中的传播、发展和流变。总体文学以文学为一个整体去追 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 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如中国的汉族文学、藏族文 学,印度的孟加拉语文学、印地语文学,苏联的俄罗斯文 学、格鲁吉亚文学等。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 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 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比较文学学派
一般认为,自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以来,就鲜明地呈现 出两个历史阶段,形成两个学术派别,即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国学派和以 美国为中心的美国学派。又把法国学派简化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简化 为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的发展是从研究两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关系开始的,法国是比 较文学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法国一直是国际比较文学的 中心,其成就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梵•第根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 点的人。他的《比较文学史》比较全面地,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法和 成果都一一作了系统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
文化危机和人文精神
由于物质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巨变,人们 不能不重新思考百年来主流文化的弊端, 寻求横向开拓,致力于新的发展。同时世 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正在受到多方面的威 胁,最明显的威胁就是顽固存在的各种文 化中心论。其次是文化相对主义。
比较文学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意义
比较文学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 比较文学有助于扩展人们的精神世界 比较文学有助于从他人的观点更好地
的意义,它自觉地有理论地把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过程中的创造性提高到与作 者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同等的高度,并把创作过程和鉴赏过程有机地结合起 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彼此影响推进的完整的文学过程。其主 要观点可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 (1)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 (2)读者在完整的文学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反应环节,而是积极地、能动地反作 用于作家作品。一方面,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品影响读者;另一方面, 读者在鉴赏过程中表现出种种信息又反馈给作家,从而创造作家、影响作家。 (3)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要受到作品的制约,又要受到读者自身主观条件的 制约,这两种制约表现在审美的全过程。 (4)接受理论把文学的接受分为社会性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

比较文学概论第一章讲稿

比较文学概论第一章讲稿

比较文学概论第一章讲稿第一章发展论一、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化语境1、全球化的界定;2、接受与抵制:对待全球化的两种态度;1、全球化的另一个方面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性,使得原先被压抑在边缘地带的殖民地文化的身份变得日益模糊,那里的知识分子迫切要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文化认同;2、:全球化若作为一种旅行的过程,它的路线是双向的,既有从中心到边缘的流动,又有边缘向中心的渗透。

这样,我们就应当与国际社会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对话,而不应当对西方持一种对立的姿态。

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我们既应当避免一种带有帝国主义霸气的全球主义策略,同时也要克服带有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本土主义态度。

(《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王宁)3、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

1、文化自信问题;2、文化自身的再生性。

二、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萌芽】——非自觉的零散的比较(原因:1、文化、文学活动中一直存在着“四跨”现象;2、“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古罗马文学对古希腊文学的借鉴模仿,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荷马史诗的模仿;◆评论家迪翁《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一文中,比较分析了三位悲剧作家所写的三部同名悲剧《菲罗克忒忒斯》在剧中人物、戏剧情节、艺术美等诸方面的异同;(平行)◆英国剧作家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形象;◆莎士比亚的戏剧被译成各国文字,而且占领了各国舞台;(译介)◆[英]查里逊的书信体小说《克莱丽莎》直接影响了法国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影响)◆17世纪“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伏尔泰改编创作的《中国孤儿》;◆莱辛《汉堡剧评》平行比较了鬼魂在《哈姆莱特》和伏尔泰《塞密拉密斯》中的不同效果;《拉奥孔:论诗语画的界限》;(跨学科)◆赫尔德《民歌集》收集汇编了欧洲各民族的民歌。

【诞生】——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超国界说”◆斯达尔夫人——《论文学》把欧洲文学分为南北、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论德国》“帮法国、英国和德国人民以比较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社会及文艺思想和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发展论一、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化语境1、全球化的界定;2、接受与抵制:对待全球化的两种态度;1、全球化的另一个方面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性,使得原先被压抑在边缘地带的殖民地文化的身份变得日益模糊,那里的知识分子迫切要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文化认同;2、:全球化若作为一种旅行的过程,它的路线是双向的,既有从中心到边缘的流动,又有边缘向中心的渗透。

这样,我们就应当与国际社会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对话,而不应当对西方持一种对立的姿态。

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我们既应当避免一种带有帝国主义霸气的全球主义策略,同时也要克服带有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本土主义态度。

(《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王宁)3、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

1、文化自信问题;2、文化自身的再生性。

二、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萌芽】——非自觉的零散的比较(原因:1、文化、文学活动中一直存在着“四跨”现象;2、“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古罗马文学对古希腊文学的借鉴模仿,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荷马史诗的模仿;◆评论家迪翁《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一文中,比较分析了三位悲剧作家所写的三部同名悲剧《菲罗克忒忒斯》在剧中人物、戏剧情节、艺术美等诸方面的异同;(平行)◆英国剧作家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形象;◆莎士比亚的戏剧被译成各国文字,而且占领了各国舞台;(译介)◆[英]查里逊的书信体小说《克莱丽莎》直接影响了法国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影响)◆17世纪“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伏尔泰改编创作的《中国孤儿》;◆莱辛《汉堡剧评》平行比较了鬼魂在《哈姆莱特》和伏尔泰《塞密拉密斯》中的不同效果;《拉奥孔:论诗语画的界限》;(跨学科)◆赫尔德《民歌集》收集汇编了欧洲各民族的民歌。

【诞生】——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超国界说”◆斯达尔夫人——《论文学》把欧洲文学分为南北、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论德国》“帮法国、英国和德国人民以比较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社会及文艺思想和理论。

◆歌德——《歌德谈话录》(220页)“世界文学”的呼声;《西东合集》(波斯诗歌、印度哲学、中国文学、250首)、《中德四季晨昏杂咏》(模仿中国古典、14首);《歌德谈话录》(1月31日)◆马恩——经济的国际化最终促成了文化和文学的国际化:“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民族的文学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共产党宣言》早期实践:1825-1830年,两位法国编辑为一本各国文学选集取名为“比较文学教程”;1827-1830年,“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出版了《比较文学研究》;1830年安贝尔作了讲座“各国文学的比较史”;1832年在巴黎大学教授《论中世纪法国文学同外国文学的关系》;1836年基内在里昂大学作了“比较文学”的讲座……标志性事件:[匈牙利]梅茨尔《比较文学学报》;1886年[英]波斯奈特专著《比较文学》;1897年[法]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同时,意大利、俄国、美国、法国……大学开始了比较文学讲座、讲习班。

【学科发展历程·早期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学派:维尔曼1829《比较文学研究》;戴克斯特1895 ◎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巴尔登斯伯格师承戴克斯特◎《歌德在法国》(1904)《文学史研究》(1907)《1787—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族中的思想动向》(1925)《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1927);◎增补了贝茨的《比较文学目录》◎1921年同阿扎尔创办《比较文学杂志》(法国学派的喉舌)梵·第根理论之大成◎《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比较文学研究的是国别文学间相互影响、借鉴的关系。

它应像历史学科一样把尽可能多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对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

精确地考证是比较文学必不可少的手段,“比较”二字应该摆脱全部的美学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

伽列《<比较文学>初版序言》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它研究的是关系,是事实联系。

比较文学者不应探讨“丁尼生与缪塞、狄更斯与都德”之间的相似与相异之处,而是应当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尼”这些确实相互影响的作家之间的种种联系。

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比较学者跨越语言或民族的界限,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情感方面的彼此渗透。

小结:贡献。

不足:1、“欧洲中心主义”;2、排斥了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3、没完没了的考证泥潭。

【学科发展历程·危机及其转向】1958年,教堂山会议。

教堂山的一声炮响,为比较文学送来了美国学派,炮手韦勒克功不可没。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1、“岌岌可危”——“至今未能确立明确的课题和独特的方法论”;2、“外贸”——只关注“翻译、游记、‘媒介’”等文学作品之外的东西,“仅仅研究与外国来源和作家声誉有关的材料数据”;3、“价值和品质”。

艾田伯和勃洛克——恢复比较文学研究的“人文主义”。

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不但知识广博,受过良好的历史学、社会学等训练,而且具有极为广泛的爱好,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一个文学的“业余爱好者”,对文学之美有深切的体会。

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时候,与其强调它的学科内容或者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如强调比较文学家的精神倾向。

比较文学主要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

【学科发展历程·跨世纪的比较文学及其走向】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动能》: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60年代末——解构主义——“一个理论的时代”伯恩海默《比较的焦虑》:方法比问题更重要,焦虑已不再被视为需要治疗的症状,它已成为一个需要体察与分析的文本功能。

在全美,比较文学系开始以理论的温床著称,理论开始认同与许多人所认为的理论的最严格的实践,即解构。

希利斯·米勒《文学理论在今天的功能》:1979年以来,文学研究的中心兴趣发生了大规模的转向,从对文学作修辞学式的“内部”研究,转为“外部”联系的研究,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转移到各种形式的阐释学研究,文学研究似乎又回归到新批评以前的路子上去了。

“焦虑”——布鲁克斯;伯恩海默佛马克《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韦勒克的“文学性”只是限制了学科研究的兴趣和领域;2、比较文学不应该排斥理论,相反,“文学的理论化研究在提供方法论的同时,加强和促进了比较研究”。

3、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必须从“文学文本”扩展到“文学的交流情况”。

4、比较文学的四个范式;文学研究的两个领域——一是文学的科学研究,一是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

韦斯坦因《我们:从何来,是什么,去何方——比较文学的永久危机》:新理论没有为比较文学提供什么实质性进展。

1992年,伯恩海默等《跨世纪的比较文学》:1、放弃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2、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文化产品或其他话语形式。

焦点:1、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可行性;2、如何坚持比较文学的“文学性”。

卡勒《“比较文学”终于名副其实》:无限扩大,无所不包=被淹没。

“吧文学向文化的转向留给国别文学系,让比较文学守住文学这个大本营……”。

三、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滥觞·古代】条件:1、与外来文化接触;2、具备通识眼光。

特点:1、内容较丰富,一跨学科研究为突出;2、专业知识极为淡薄。

一、译介研究。

◇东晋时期,佛经译者就翻译问题展开讨论,道安主张直译,鸠摩罗什主张意译,慧远主张二者并用;二、阐发研究◇西晋时期佛教学者讲解佛经是“格义”法;三、平行研究◇佛经翻译,对梵汉文体“商略同异”;唐代学者段成式《酉阳杂俎》,将中国本土的传说和佛经中类似的说法进行比较。

四、影响研究◇段成式《酉阳杂俎》: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中“阳羡书生”故事渊源于佛教《譬喻经》。

五、跨学科研究◇天文地理,各门学科几乎无不可以与文学相通;诗与画、诗与禅。

【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19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化潮涌中国。

20世纪初至20年年代,中西小说、戏剧、诗歌的比较成为学术热题。

◇梁启超翻译日本的政治小说《奇人奇遇》;《翻译文学与佛典》;《佛典之翻译》◇林纾(狄更斯的《老古玩店》与《红楼梦》、《大卫科波菲尔》与《水浒传》);◇王国维(用叔本华的学说分析《红楼梦》);◇鲁迅(“摩罗派”诗人与屈原)、胡适(中西悲剧观)、冰心(《中西戏剧考》)、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矛盾(《中国神话研究ABC》)……◇严复、苏曼殊—译介学正式建立——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课程和讲座的开设◇1924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中西诗歌之比较”讲座;◇1929年瑞恰慈应邀到清华外文系讲授“比较文学”;◇瞿孟生根据瑞恰慈的观点写成《比较文学》教材;◇北大、燕京大学、复旦、岭南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类似课程。

◇1931年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由傅东华翻译;◇1937年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由戴望舒翻译;◇1935年吴康发表了《比较文学绪论》一文。

一些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问世:1、影响研究◇陈寅恪关于中印关系的系列论文:《三国志曹冲华佗与佛教故事》、《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陈受颐《十八世纪欧洲文学里的<赵氏孤儿>》、《十八世纪欧洲之中国园林》;◇方重《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2、译介研究林语堂《论翻译》3、朱光潜的《诗论》与钱钟书的《谈艺录》(注重比较诗学,侧重平行研究,辅以跨学科研究与阐发研究)【兴盛】1、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刊物;协会;接与国际轨。

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于深圳大学成立;《中国比较文学》;硕士、博士、博士后、本科相继招生;2、研究成果。

《管锥编》、《七缀集》、《美学散步》、《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季羡林)、杨周翰《攻玉集》3、编订比较文学教材,建立中国学派1976年台湾学者创造性提出“阐发法”,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的方法。

以钱钟书为代表的大陆学者“双向阐发法”。

美国学者李达三在1977年发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1978年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阐述了中国学派的内涵、意义、作用、目标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