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第一章讲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发展论

一、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化语境

1、全球化的界定;

2、接受与抵制:对待全球化的两种态度;

1、全球化的另一个方面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性,使得原先被压抑在边缘地带的殖民地文化的身份变得日益模糊,那里的知识分子迫切要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文化认同;

2、:全球化若作为一种旅行的过程,它的路线是双向的,既有从中心到边缘的流动,又有边缘向中心的渗透。这样,我们就应当与国际社会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对话,而不应当对西方持一种对立的姿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我们既应当避免一种带有帝国主义霸气的全球主义策略,同时也要克服带有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本土主义态度。(《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王宁)

3、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

1、文化自信问题;

2、文化自身的再生性。

二、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萌芽】——非自觉的零散的比较(原因:1、文化、文学活动中一直存在着“四跨”现象;2、“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古罗马文学对古希腊文学的借鉴模仿,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荷马史诗的模仿;

◆评论家迪翁《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一文中,比较分析了三位悲剧作家所写的三部同名悲剧《菲罗克忒忒斯》在剧中人物、戏剧情节、艺术美等诸方面的异同;(平行)

◆英国剧作家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形象;

◆莎士比亚的戏剧被译成各国文字,而且占领了各国舞台;(译介)

◆[英]查里逊的书信体小说《克莱丽莎》直接影响了法国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影响)

◆17世纪“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

◆伏尔泰改编创作的《中国孤儿》;

◆莱辛《汉堡剧评》平行比较了鬼魂在《哈姆莱特》和伏尔泰《塞密拉密斯》中的不同效果;《拉奥孔:论诗语画的界限》;(跨学科)

◆赫尔德《民歌集》收集汇编了欧洲各民族的民歌。

【诞生】——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超国界说”

◆斯达尔夫人——《论文学》把欧洲文学分为南北、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论德国》“帮法国、英国和德国人民以比较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社会及文艺思想和理论。

◆歌德——《歌德谈话录》(220页)“世界文学”的呼声;

《西东合集》(波斯诗歌、印度哲学、中国文学、250首)、《中德四季晨昏杂咏》(模仿中国古典、14首);

《歌德谈话录》(1月31日)

◆马恩——经济的国际化最终促成了文化和文学的国际化:“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民族的文学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共产党宣言》早期实践:1825-1830年,两位法国编辑为一本各国文学选集取名为“比较文学教程”;1827-1830年,“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出版了《比较文学研究》;1830年安贝尔作了讲座“各国文学的比较史”;1832年在巴黎大学教授《论中世纪法国文学同外国文学的关系》;1836年基内在里昂大学作了“比

较文学”的讲座……

标志性事件:[匈牙利]梅茨尔《比较文学学报》;

1886年[英]波斯奈特专著《比较文学》;

1897年[法]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同时,意大利、俄国、美国、法国……大学开始了比较文学讲座、讲习班。

【学科发展历程·早期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法国学派:维尔曼1829《比较文学研究》;

戴克斯特1895 ◎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

◎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巴尔登斯伯格师承戴克斯特

◎《歌德在法国》(1904)《文学史研究》(1907)《1787—1815年间法国

流亡贵族中的思想动向》(1925)《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1927);

◎增补了贝茨的《比较文学目录》

◎1921年同阿扎尔创办《比较文学杂志》(法国学派的喉舌)

梵·第根理论之大成

◎《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

比较文学研究的是国别文学间相互影响、借鉴的关系。它应像历史学科一样把尽可能多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对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精确地考证是比较文学必不可少的手段,“比较”二字应该摆脱全部的美学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

伽列《<比较文学>初版序言》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它研究的是关系,是事实联系。比较文学者不应探讨“丁尼生与缪塞、狄更斯与都德”之间的相似与相异之处,而是应当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尼”这些确实相互影响的作家之间的种种联系。

基亚《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比较学者跨越语言或民族的界限,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情感方面的彼此渗透。

小结:贡献。不足:1、“欧洲中心主义”;2、排斥了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3、没完没了的考证泥潭。【学科发展历程·危机及其转向】

1958年,教堂山会议。教堂山的一声炮响,为比较文学送来了美国学派,炮手韦勒克功不可没。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1、“岌岌可危”——“至今未能确立明确的课题和独特的方法论”;

2、“外贸”——只关注“翻译、游记、‘媒介’”等文学作品之外的东西,“仅仅研究与外国来源和作家声誉有关的材料数据”;

3、“价值和品质”。

艾田伯和勃洛克——恢复比较文学研究的“人文主义”。

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不但知识广博,受过良好的历史学、社会学等训练,而且具有极为广泛的爱好,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一个文学的“业余爱好者”,对文学之美有深切的体会。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时候,与其强调它的学科内容或者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如强调比较文学家的精神倾向。比较文学主要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

【学科发展历程·跨世纪的比较文学及其走向】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动能》: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