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
严格的制度与人性化管理

严格的制度与⼈性化管理严格的制度与⼈性化管理企业管理其实是⼀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
尤其是⼩型企业,管理者想让员⼯听话,去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员⼯呢?则更多的希望企业更多些⼈性化管理:制度松⼀些,给⾃⼰的⾃由空间⼤⼀点,时间多⼀些,员⼯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企业规章制度的严格约束,使他们动不动就被处罚。
我们所说的制度化管理或严格管理,以及向管理要质量等等,⼤都是从西⽅引进的,西⽅国家的特点是⼀个“陌⽣⼈”的社会,就是夫妻之间,⽗⼦之间很多都是AA制,因此强调依法治国,法制健全,在管理中事事处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因此以管理的制度化见常,并且注意管理的硬件,重视管理⽅法的科学化;但是东⽅国家的特点是⼈情社会,在管理上注重⼈际关系,强调⼈性化管理。
注重柔性管理。
应该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现在东西⽅在管理⽅⾯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如果真正的优势互补,就能实现最有效的管理。
所以,像我们这样的⼩企业,要想让严格听话,就必须在规章制度和⼈性化管理之间把握⼀个度,既要实⾏⼈性化管理,⼜要执⾏必要的规章制度。
⼀、什么是⼈性化管理所谓⼈性化管理,就是⼀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性要素,以充分开掘⼈的潜能为⼰任的管理模式。
⾄于其具体内容,可以包含很多要素,如对⼈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注重企业与个⼈的双赢战略,制订员⼯的⽣涯规划,等等。
⼈性化管理是将⼈性学理论应⽤于管理,按照⼈性基本属性进⾏管理的管理哲学。
因此,必须对⼈性有所了解⼈性学。
⾃然属性的三个定律:1、⼈的⽣理层⾯的⾃然属性是“⼈类总是要求拥有快乐⽽不是痛苦。
”2、⼈的⼼理层⾯的⾃然属性是“⼈类总是要求得到尊重⽽不是贬抑。
”3、⼈的⼼灵层⾯的⾃然属性是“⼈类总是希望有长久的⽬标⽽不是虚度⼀⽣。
”⼈性化管理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对⼈的⾃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形态进⾏有序组织和改造的过程。
⼈性化管理⼤体分为四个发展阶段:⼈际权⼒管理阶段、⼈际沟通阶段、合作管理阶段、奉献管理阶段。
管理哲学知识点笔记总结

管理哲学知识点笔记总结一、管理哲学的概念及意义1、管理哲学的定义管理哲学是指对管理实践、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管理问题的哲学思考和哲学观点的总称。
管理哲学是针对管理实践所进行的哲学思考,通过对管理问题的哲学分析,可以深化对管理问题的认识,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2、管理哲学的意义管理哲学在管理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管理哲学可以提供管理问题的哲学视角和哲学思考,从而帮助管理者进行深层次的理性分析和思考。
其次,管理哲学可以引导管理实践走上正确的道路,促进管理实践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此外,管理哲学对于指导管理实践、提高管理效力、提升管理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管理哲学的内涵1、管理哲学的内涵管理哲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哲学基础、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管理伦理等。
管理哲学的内涵是管理哲学的基本构成部分,是管理哲学的重要组成内容。
2、管理哲学的哲学基础管理哲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法则。
管理哲学的哲学基础对于指导管理实践、促进管理方法创新以及推动管理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管理哲学的管理原则管理哲学的管理原则是管理哲学的重要内容。
管理原则是管理实践的基本准则,是指导管理实践的基本原则。
管理原则贯穿于管理实践的全过程,是指导管理实践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指导性。
4、管理哲学的管理方法管理哲学的管理方法是管理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方法是指导管理实践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指导管理实践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管理方法对于开展管理工作、解决管理问题、提高管理效力、推动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5、管理哲学的管理理论管理哲学的管理理论是管理哲学的重要内容。
管理理论是管理实践的理论化表达和总结,是管理实践的指导性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指导性。
管理理论对于指导管理实践、促进管理方法创新以及推动管理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管理哲学的管理伦理管理哲学的管理伦理是管理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管理学与哲学的关系管理学是哲学的近亲中国式管理就是中国哲学的衍生物有关中国式管理的问题,一个全新的命题是“管理学是哲学的衍生物”,管理学是哲学的“近亲”。
人们应该承认,一个民族的管理思想形成、推衍的背后,其实是其哲学思想发展过程的表象化。
中国式管理的魂魄,就是就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精髓所在。
因哲学是各学科之首,对各学科的发展引领和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并且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管理就是中国哲学的衍生物。
管理与哲学的渊源深厚,因此研究管理问题就绕不过哲学思维和理念。
有关中国哲学问题诸多概念之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应该从哲学大家那里寻求答案。
管理学也是一种学术,应该现有学之说,后有术之理。
一如西学,西方的哲学始于古希腊,也是西方主流文化包括管理学的滥觞。
而中国的哲学应该是始于先秦。
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述》一书中提出:“历代学术纯为我国所创者,实止先秦学而。
”由此看来,先秦诸子百家学之说算是中国最早哲学的“丛林理论”,也是中国管理学思想的滥觞。
由此,我们可以对“中魂”给予概念方面内涵的界定,核心理念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表现,中国现实的管理哲学则是中国本土哲学思想的时代化。
中国式管理更具有唯物主义色彩讲哲学是管理学的衍生物,那么很难回避一个哲学命题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上个世纪30年代西方实用主义学者杜威到中国讲学时就是推行他的唯心主义哲学理念。
他的核心思想胡适后来做了形象的解释,“大胆的假设,小心求证”,这就带有唯心的色彩。
我们在管理之初制定计划往往是根据现实的观测,收集整理现存的材料,再经过反复的斟酌分析才做出来的。
而西方人可能更多的是先假设一个管理目标,经过一段管理过程之后再考察实际结果与假设目标的预测值差异,为下一次制定管理目标提供参考——中魂其实就是在管理活动开始之前的唯物主义情结,而西魂可能就是唯心主义情结问题。
这是魂的核心,也是管理哲学的分水岭,或许其下才是中西方方法论方面的区别。
董明珠的企业管理制度

董明珠的企业管理制度董明珠是中国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兼总裁,她以其独特的管理风格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赢得了业界的赞誉。
在她的领导下,格力电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本文将探讨董明珠的企业管理制度,展示她的卓越管理哲学以及格力电器的成功之道。
一、以人为本董明珠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她始终将员工置于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
她深信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只有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格力电器中,董明珠十分注重员工培训和发展,通过不断提供学习和成长机会,使员工能不断提升自我价值。
二、扁平化管理结构董明珠倡导的管理制度具有扁平化的特点,推崇开放式的组织结构和信息共享。
她鼓励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消除了传统组织层级的束缚,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和热情。
在格力电器,员工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使企业快速而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三、激励机制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董明珠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
她提倡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制度,对于表现出色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晋升机会。
此外,她还注重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使员工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成就感。
四、创新思维董明珠一直强调创新思维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她的领导下,格力电器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创新态度,并不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董明珠鼓励员工勇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提供创新的工作环境和资源支持,使员工能够不断追求卓越,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五、精益求精董明珠追求卓越的品质标准,不断推动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
她坚信只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格力电器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都严格把控每个环节,通过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保持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六、社会责任董明珠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
管理哲学

1.管理哲学:所谓管理哲学就是对管理学基本原理的批判和反思。
这种基本原理,包括管理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尤其是作为基本理念的一些基本假设、文化与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
管理哲学处于管理学和哲学的交叉领域,属于一种部门哲学。
管理只一门科学,其应用又是一种艺术,而管理哲学正是贯通其间的主线和作为其理论大厦的基石。
2.人性: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3.领导:领导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利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
领导工作包括五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即客观环境)、职权和领导行为。
同时,领导也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
4.权威: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
人们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是对权威的安排的服从则属于认同。
反对者可能不得不服从权力作做出的安排,但是服从不等于认同。
权威就被认为是一种正当的权力。
5.决策:决策一词的意思就是为了到达一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管理就是决策。
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在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定最优方案的过程。
6.系统:系统泛指由一群有关连的个体组成,根据预先编排好的规则工作,能完成个别元件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的群体。
系统分为自然系统与人为系统两大类。
7.语言意欲行为:8.系统思考:系统思考就是以整体的观点对复杂系统构成组件之间的连接进行研究。
系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认识到复杂系统之所以复杂,正是因为系统各个组件间的联系。
如果想要理解系统,就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审视。
系统思考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技术和方法的集合;是一套适当的、用来理解复杂系统及其相关性的工具包;同时也是促使我们协同工作的行动框架。
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分类

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分类管理学是一门大众化的学科,是对管理和组织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的学问。
它涉及到企业、政府、学校等领域,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重要学科。
本文将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分类进行详细探讨。
一、管理学的学科体系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比较复杂,它包括了很多的分支和学派,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进行梳理和分类:1、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这部分主要涉及管理学的概念、管理思想、管理学的历史、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管理哲学等,它为后续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提供了基础和理论指导。
2、管理学的管理职能部分:这部分主要关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职能,如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管理、财务管理等,这些职能是组织实现目标所必需的。
3、管理学的管理体系部分:这部分主要涉及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框架,是为了支撑企业管理中的实际操作和管理,包括企业战略管理、组织管理、绩效管理等。
4、管理学的管理方法部分:这部分涉及管理学的实践方法和技能,如决策方法、领导方法、团队管理等。
5、管理学的管理制度部分:这部分是关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制度,如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员工行为规范等,是管理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管理学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对管理学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常见的分类如下:1、按照功能分类:包括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管理、财务管理等,是根据企业中不同功能部门的不同职能进行的分类。
2、按照管理层次分类:包括战略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等,是从管理的不同层次进行的分类。
3、按照理论分类:包括传统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等,是从管理学的不同理论体系进行的分类。
4、按照管理范围分类:包括企业管理、公共管理和非营利组织管理等,是从管理的不同范围进行的分类。
5、按照学术观点分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学等,是从不同学术观点和研究方向进行的分类。
三、总结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分类是很复杂的,但是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本质和实质所做的尝试。
分析阿里的管理制度

分析阿里的管理制度阿里巴巴的管理制度被认为是其成功的核心之一,其独特的管理哲学和方法论被称为“阿里文化”。
该文化强调开放、包容、透明和以人为本,注重与员工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鼓励员工创新和自主决策。
阿里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以客户为中心,员工为第一,团队合作,共同创新”的理念来引导公司发展。
阿里巴巴的管理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1. 平等的管理层级结构:阿里巴巴采用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取消了中层管理层,直接向CEO汇报,使决策更加高效和迅速。
这种扁平化的管理结构鼓励员工自主决策和创新,也使公司更加灵活和适应市场变化。
2. 开放透明的企业文化:阿里巴巴倡导开放透明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分享信息和想法,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公司内部的交流和沟通十分畅通,员工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更加紧密,促进了团队的协作和创新。
3.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阿里巴巴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和关心员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公司注重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和晋升机会,激励员工全力以赴地工作。
4. 激励员工创新和创业精神:阿里巴巴鼓励员工大胆创新,并提供资源支持员工参与创业项目。
公司设立了多个创业孵化器和创新项目,鼓励员工提出新的创意和想法,推动创新发展。
5. 注重团队合作和共同目标:阿里巴巴强调团队合作和共同目标,建立团队文化和价值观,激发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公司设立了多个团队项目,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共享经验,共同实现公司的目标。
总的来说,阿里巴巴的管理制度通过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开放透明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新激励和团队合作共同推进,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和成功奠定了基础。
阿里的管理制度为其他公司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范本,通过建立积极的组织文化和管理体系,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然牧业管理制度

优然牧业管理制度一、管理哲学优然牧业始终把“科技兴牧、质量兴源、团队兴业、诚信兴市”作为管理的核心理念,倡导全员参与、科学决策、良性互动,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
二、管理目标1.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优质原料供给;2.加强团队协作,提高综合管理水平;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品牌形象;4.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三、管理组织1.成立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面的管理决策和规划工作,包括战略规划、财务预算、市场营销等;2.实行权责清晰的部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及工作指标;3.设立质量监督部门,实施从采购到加工、销售的全程质量管控;4.建立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工作;5.设立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生产安全管理和环保工作。
四、管理流程1.生产流程:根据季节和市场需求制定生产计划,确保充足的原料供给,严格控制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提高生产效率;2.销售流程:建立健全的销售渠道,加强产品推广和渠道管理,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3.财务流程:建立财务预算和成本控制机制,完善资金管理和财务报告制度,保障企业的稳健发展;4.人力资源流程:建立招聘、培训、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素质和团队凝聚力,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五、管理工具1.信息化管理: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响应,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2.质量管理: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3.绩效考核: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4.团队建设:开展团队活动、培训和沟通,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创新能力;六、管理监督1.内部监督: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加强对生产、财务、质量等环节的监督和检查;2.外部监督:接受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企业的合法合规运营;3.客户体验:定期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了解客户需求和意见,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4.员工监督:建立员工代表大会和员工监督委员会,加强员工对企业管理的监督和参与。
曹操割发代首解读管理哲学

曹操割发代首解读管理哲学一个企业不能仅依靠企业领导人的威信、人格魅力去管理干部员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管理基础不应该是随时、随地、随意由领导人临机处置,无章可循。
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可以大大降低个人因素影响企业的管理,依靠科学合理的授权、约束和控制,以及对制度适时的调整,使整个企业有效、健康地发展。
现今有各种成熟的企业管理模式理论,很多知名企业也有自己富于特色的管理模式,根据管理模式的不同,其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也会有所不同,企业在制定本单位管理制度时可以参考、借鉴。
管理制度的编制原则是:服从于组织结构和规模的原则、简明化原则、系统化原则、锁链化原则、一般和特殊相结合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重在遵守执行凡有企业必有管理制度,篇幅不一,多者万言,少者仅有几页,但是它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
笔者也见过有企业请专业公司花数十万元代价制定出数十万字的管理制度,然后因推行不利将其束之高阁。
企业管理制度出台后遵守执行才是关键,否则就形同虚设,企业员工就会逐渐挑战它的权威性。
在保障企业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尽量科学、严谨、全面,以便减少修改次数。
每次修改都需要一定的执行磨合期,给企业管理带来暂时混乱。
对于新业务应先制定试行制度。
2、大规模修改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将给企业带来动荡,并使企业付出较高成本。
3、无论事务性制度、业务性制度或待遇制度的修改均须先充分听取相关方意见,减少阻力,做到平稳对接。
避免制度刚一出台就遭到抵制,难以实行。
4、管理制度的实施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
5、企业高层是管理制度最常见的破坏者,越级指挥、不遵守财务制度是通病。
遵守管理制度应从高层做起。
6、某些管理制度应有适当的弹性(即便是国家法律在制定上也有一定弹性,如最低处以多少倍罚金,最高不超过多少倍之类的),保证顺利实施。
制度执行的最好效果就是在无歧视原则下产生的普遍的认同心理,这也正是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
艾梅乙管理制度

艾梅乙管理制度
艾梅乙管理制度是一种管理组织的方法或体系。
具体来说,艾梅乙是一种由日本企业家艾梅乙·小野所倡导的管理哲学,其核心理念是通过以人为本、尊重员工、持续改进等方式来提升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艾梅乙管理制度强调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1. 以人为本:通过关心和关注员工的需求和福祉,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动力。
2. 扁平化组织结构:推崇简单、扁平的组织结构,减少层级,提高组织内的沟通效率和决策速度。
3. 奖励与鼓励: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和激励措施,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工作并做出卓越表现,同时充分认可和奖励员工的贡献。
4. 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卓越与完美,通过精益生产和持续改进的原则,不断提高组织的效率和质量水平。
5. 协作与团队精神: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强调共同努力和协同工作的重要性。
艾梅乙管理制度的实践可以带来许多好处,例如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员工保持率,促进创新和持续改进,以及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和业绩。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艾梅乙管理制度在日本的企业中被广泛采用并取得成功,但每个组织在实践中可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管理的实践第十一章管理哲学感悟

管理的实践第十一章管理哲学感悟管理哲学这东西啊,就像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个做人的道理一样,透着一股大智慧。
咱就说这管理,你以为就是对着一群人指手画脚啊?那可就大错特错喽。
这管理啊,就好比是在打理一个大花园。
园子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每一株都有它自己的脾气和生长方式。
员工就像那些花花草草,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本事。
你不能把所有的花都按照一个法子浇水施肥吧?有的花喜阳,你得让它多晒太阳;有的花喜阴,你就得把它放在阴凉地儿。
这就是管理哲学里尊重个体差异的体现。
我曾经碰到过这么个事儿。
有个小公司,老板是个急性子,啥事儿都想按照他自己的节奏来。
员工们呢,有急性子的,也有慢性子的。
这老板就不管这些,一股脑儿地给大家下任务,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
结果呢?那些慢性子的员工累得够呛,活儿还干得一塌糊涂。
这就像你非要让一朵需要慢慢长的兰花,在一夜之间就开出花朵来,可能吗?这就是没搞懂管理哲学里的节奏把控啊。
管理哲学里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平衡。
你看啊,在一个团队里,有干活儿特别猛的,像那冲锋陷阵的将军;也有默默在后面做支持的,像那后勤保障的小兵。
这两者缺了谁都不行。
你要是只看重那些能出风头的,把后勤的不当回事儿,那这个团队迟早得乱套。
这就好比一个人走路,你不能光迈左腿或者光迈右腿,得两条腿协调着来,才能稳稳当当往前走。
再说说管理中的包容。
一个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成员之间难免会有磕磕碰碰。
有一回我看到两个员工因为一点小事儿吵起来了,这时候领导要是上来就各打五十大板,或者只偏袒一方,那这个团队里的氛围就坏了。
真正的管理哲学是像家里的长辈一样,有包容心,能听两边的委屈,然后把事情平心静气地解决掉。
这就像是在熬一锅粥,偶尔有颗沙子混进去了,你不能把整锅粥都倒掉吧?挑出沙子,粥还是香喷喷的。
还有啊,管理哲学也讲究长远眼光。
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就像种地一样。
你要是为了多收一季庄稼,拼命地施肥打药,把土地都给搞坏了,那以后还怎么种啊?企业也是一样,有些决策短期内看着好像能赚一笔,但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害无益,这种事儿就不能干。
管理学哲学

管理学哲学管理学哲学是对管理学科的思想与实践作出综合性的理论总结,其包含了多种思想流派和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完善。
管理学哲学是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对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核心理念是“管理是一门艺术和科学”。
管理学哲学注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强调管理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可发展性。
管理学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不仅关注管理运作本身,还开始从组织、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思考组织领域的困境,这种思想已渗透进公司管理之中。
通过对管理学哲学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科的本质,并确定管理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在实践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其理念,在组织结构的设计、战略规划、团队管理、决策制定等方面进行指导。
因此,作为管理人员,了解和掌握管理学哲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管理学哲学由多种学派组成,其中包括实用主义、人文主义、制度主义和行为科学派等。
这些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考方式,揭示出人类在管理活动中所体现的不同价值和原则。
此外,这些学派的思想,也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实用主义是管理学哲学中最为实用的学派之一,其强调管理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实用主义认为,管理学应该以理论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来不断调整和完善理论。
人文主义是管理学哲学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其注重发掘并关注人性的本质和实质,认为人类是资本和竞争的载体,因而对于人的关怀和尊重、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员工参与和员工个性等方面我们必须有所关注。
制度主义则关注于制度和规则的作用和效果,认为制度和规则是组织管理的基础。
制度主义强调组织的规章制度应该精细、合理且明确,从而确保组织正常运行。
行为科学派是管理学哲学中的一种新兴学派,其关注于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的互动关系,强调领导力、群体影响和组织变革,认为行为科学的研究可以为管理决策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管理哲学心得体会

管理哲学心得体会中国管理哲学应当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管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基本看法,是管理者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管理哲学心得体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管理哲学心得体会篇一中国管理哲学的哲学思考当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使管理显得空前重要,这引发人们研究管理的热忱,并将其上升到管理哲学的理论高度。
黑格尔曾指出:“哲学是认识具体事物发展的科学。
” 1哲学根植于各门具体科学理论之中,凭着自身的开放性、批判性的特点不断吸进新养料而得到充实;它又超越各门具体科学,指导具体科学向前发展。
管理哲学的产生的发展正是哲学在具体运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管理哲学是“对管理问题的哲学反思”,管理学所研究的问题,自然成为管理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只是二者所研究的层次有所不同:管理学一般是从“ 科学”层次对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管理哲学则是从“哲学”层面对管理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从哲学层次探讨管理问题,一般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管理的“世界观”层面的问题;其二是方法论问题。
中国管理哲学应当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管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基本看法,是管理者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管理哲学是管理活动的总的理论基础,是管理文化的核心。
一、以人为本的中国管理哲学“世界观”由于中西方社会政治制度、传统文化背景和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中国人对管理的界定不同于西方。
从本质上来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是一种强调“ 克己复礼”的“ 德性”文化。
西方传统文化信奉“个人中心主义”,强更多地调人应当追求自身价值和幸福,在独立人格基础上形成平等社会契约,之后用某种法定形式规范下来。
中国和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性,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管理本质的不同理解。
孔子说:“政者,正也。
浅谈哲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2022018.12MEC 管理方略MODERNENTERPRISECULTURE哲学思想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思想,它不会具体规定人的行为应该是怎样的,但它对人的影响是意识层面的,这就会使得我们的行为有一定的统一性,也就是平常说的“风格”。
那么将这种哲学思想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也是一样的。
当今的社会氛围比起以前自由开放了许多,所以有很多年轻的企业内部的氛围是比较自由的,基层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相对会更加平等,对话时没有太严苛的局限,这和老一辈企业家严肃刻板的管理风格不同。
而这些不同恰恰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对于老企业家来说,很多是从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时期一步步打拼起来的,所以他们明白企业发展的不易,对企业至今为止取得的成果极为看重,管理也更加严格。
一、哲学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一)注重人才的培养每个企业的核心都是人才,只有拥有了众多高水平高素质的行业人才,一个企业才有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的能力,才有继续发展壮大的推动力。
那么在企业中就要建立重视人才的氛围,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感受到相应的尊重,为基层员工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使每一位员工都有平等的进步机会。
(二)对企业风气的影响管理者的思想对企业的风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一个管理者偏向老子的无为而治,那么企业的氛围会更加平和,各人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工作,不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耽误工作的进度;如果管理者性格严谨,对工作要求严格,那么企业的行事风格就会更加高效,办事更加遵循规章制度,有条理。
(三)减少形式化,追求本质哲学思想往往是对人生的参悟,对世界的感受,一个拥有哲学思想的企业相较于其他企业会更加清楚自己的走向,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注重企业实际发展,而不会被虚假的经济泡沫所迷惑,做出急功近利的举措。
在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时,会减少形式化措施,更加注重实际。
二、哲学思想对管理制度的影响(一)将企业需求与员工结合起来当一个企业有了好的思想支撑,有了好的企业文化做底蕴,那么管理者会将企业的需求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具体工作中,在日常工作中有序不紊的将工作完成。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管理哲学与领导力分析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管理哲学与领导力分析亚马逊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电子商务巨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被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CEO之一”,亚马逊的成功既来自于不断的创新和迅速的扩张,也来自于贝佐斯的独特管理哲学和领导力。
本文将着重探讨贝佐斯的管理哲学及其领导力,以期探究亚马逊的成功之道。
管理哲学:做出正确的决策贝佐斯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管理哲学,他认为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是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亚马逊的管理中,决策是被高度重视的,而不是由权威或头衔决定的。
贝佐斯认为,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应该有机会提出意见,而不是只听公司高层的话。
为了实现这一点,贝佐斯在亚马逊公司推行一种称为“六页备忘录”的决策制度。
在这个制度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写六页纸的备忘录,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收集所有人的备忘录,最后再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这种做法可以大大减少投票和协商的时间,使最终的决策更加准确和精确。
领导力:长远的视野和坚实的理念贝佐斯的管理哲学不仅是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更重要的是为了赋予员工长远的视野。
贝佐斯认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需要有坚实的理念和信仰,而且这些理念需要在整个公司中传播和实践。
亚马逊的成功之所以长期而稳定,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贝佐斯对公司价值观和发展方向的坚定信仰。
他相信,公司的成功不是短暂的胜利,而是基于每一次正确的决策和长期的战略规划而取得的持久胜利。
管理风格:挑战员工的舒适区贝佐斯的管理哲学和领导力也反映在他的管理风格上。
他认为,挑战员工的舒适区是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员工保持敏捷和锐利。
为此,他在公司中推行了一种类似“六面体”的管理方法。
贝佐斯认为,每个人都有六个方面的特质:好奇心、自我批评、学习能力、好斗心、适应能力和性格。
通过激励员工在这些方面不断成长和进步,可以提高公司的绩效。
贝佐斯也支持员工愿意冒险,甚至允许员工犯错误。
他相信,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和反思,才能真正的创新和成长。
结语贝佐斯的管理哲学和领导力是亚马逊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巨大成功的核心原因。
管理深处是哲学,执行背后是文化

管理深处是哲学,执行背后是文化领导的层次要比管理的层次高得多,有一个公式来表达这一点:领导水平=哲学素养+管理科学+领导艺术。
不懂哲学的人,没有战略思维能力;不懂管理科学的人,无法知道自己的战略思路为什么贯彻不下去,没有领导能力的人,只会自己冲锋陷阵,无法调动属下的积极性。
一个管理者的任务中最困难而且最重要的部分也许就是管理自己,使自己成为下属欢迎而且有权期待的那样一种上司——那么,到底该怎样当个好上司?“管理深处是哲学,执行背后是文化”。
很显然,并不是说你被任命或坐在某个位置上,戴上一顶“官帽”,下属就心悦诚服地追随你了。
只有具备影响力,才能拥有领导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影响力的表现不仅仅是财富,也不仅仅是规模,最重要的还有大家创造财富的方式和运营商业的模式,它不仅包括对商业的远见,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性的关注,还体现着商业和商业之外的王者风范。
1.时常肯定下属的工作。
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工作被上司和同事肯定。
让你的下属每天都觉得他(她)非常重要,这样他们才能对工作更加有热情。
2.鼓励下属冒险。
给予下属足够的空间,甚至是冒险的空间。
你会发现,每个阶层的下属都会想出很多好点子。
?? ? ?3.保持诚恳的态度。
让下属们知道你非常信任他们,同时让他们也诚恳的对待你。
要注意,如果下属们感到他们被骗了,那你的“信誉”就扫地了。
?? ? ?4.给予下属挑战的机会。
每天千篇一律而且枯燥的工作会消磨下属的效率和热情。
要给予下属最佳的动力,那就是给他们富有挑战力的任务。
?? ? ?5.记住金钱并不是所有。
金钱奖励并不是鼓励下属的唯一动力。
事实上,下属们更加重视自己的工作被上司赞扬,个人事业的发展,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等。
因此,你要想留住下属,拍拍下属的肩膀以示鼓励可能比涨薪水更有效。
?? ? ?6.坦白正直的面对下属。
不要为你的下属设定一些含糊不清的目标。
下属们很希望知道你的真正期望是什么。
用最简单的语言将你设定的目标表达出来,确切的告诉他们为什么你认为这些目标最有助于做好工作。
公司管理制度的历程

一、古代管理制度的起源自古以来,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就存在着对资源、人力、物力的分配和协调。
在我国,古代管理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当时的国家机构、军队、农业等都需要一套管理体系来保证其正常运行。
这一时期的管理制度主要以人治为主,强调君权神授,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二、封建社会管理制度的演变封建社会时期,我国的管理制度逐渐从人治转向法治。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如推行郡县制、律令制等。
汉代以后,封建制度逐渐成熟,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管理制度。
这一时期的管理制度注重等级制度、礼制和道德规范,强调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道德关系。
三、近代管理制度的传入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近代管理理念和技术传入我国。
19世纪末,洋务运动兴起,我国开始学习西方的管理制度和技术。
这一时期的管理制度主要借鉴了西方的资本主义管理制度,如工厂制度、股份制等。
这些制度的引入,使得我国的企业管理逐渐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四、现代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初,我国进入现代企业管理阶段。
这一时期的管理制度以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强调效率、效益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都对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的管理制度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强调通过标准化、专业化、流水线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
2. 管理科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的管理制度以系统理论、运筹学、决策理论等为代表,强调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
3. 管理哲学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的管理制度以企业文化、战略管理、知识管理等为代表,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五、我国公司管理制度的现状与挑战近年来,我国公司管理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以下挑战:1. 管理理念滞后:部分企业管理者仍停留在传统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意识。
华为管理的道与术

任正非:华为管理的“道”与“术”华为成功核心的一点是:核心价值观的成功。
有的创业者的疑问是,创业之初最重要的是生存下去,产品要好,商业模式要有效,怎么能把这个看似挺虚的价值观,落实到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看到效果?01华为之“道”是常识,是共识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对企业来讲,一定要回归到常识。
华为的成功一方面是“道”的成功。
“道”就是我们讲的核心价值观,文化、使命。
但很多企业其实在“道”上是有问题的,企业空想的那几个字不一定就是对的。
比如华为说以客户为中心,我们反思一下,我们到底在以客户为中心吗?还是你的下属、你的干部、你的员工在以你为中心。
我们到底以客户为中心,还是以领导为中心、以上司为中心、以股东为中心?我们承载了很多社会责任,为这个负责、为那个负责,最后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负责。
首先,公司的“道”不一定就能在所有员工中达成共识。
许多公司是以奋斗者为本吗?不是,很多企业是以官为本。
公司制度里,官越大,工资越高、奖金越多、股份越多,各种补贴、福利保险,其实都向官倾斜。
说是“以奋斗者为本”,大家都有共识,但是现实上没有达成共识。
持续艰苦奋斗,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华为的道很简单,就这么三句话。
这三句话不一定是华为独创的,而是回归了商业常识。
02严谨的制度是华为之“道”的支撑其次,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怎么使这个“道”落地?我们很多企业有文化,但是,就像《共产党宣言》的那句话:共产主义的幽灵飘在欧洲的上空。
我们的企业文化也像一个幽灵飘在企业的上空,我们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
什么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就是要能落地,落地是关键。
通过什么落地?通过制度。
因此,制度是核心。
企业光有“道”,没有制度的支撑,价值观永远就只是一个口号。
我们现在企业的伟大口号一点都不落后,比美国先进多了。
但是没有制度支撑,最后往往变成一句空话。
自我批判作为华为的价值观之一,不是依靠单一的形式实现的,而是有多种形式。
比如说华为的宣誓,每次12个人宣誓完以后,每个人还要就自己分管的领域进行宣誓,而且一年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第 一讲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分析 第 二讲创新与宏观政策目标 第三讲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四讲公平、效率与道德力量调节、两种体制与两种调节手段一)资源配置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资源配置含义,怎样配置资源?配置的制度。
配置的方式。
二)两种体制1. 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定义。
2. 区别微观经济基础不同:是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 经济运行方式不同:指令与选择 政企关系不同:上下级关系还是服务关系? 经济活动范围不同:板块论还是复盖论? 指导思想不同:有些事既可由政府办,也可由市场办。
分歧在于, “政府 可以办的由政府办”,还是“市场可以办的由市场办”?三)两种体制不能并存,也不能结合1. 为什么不能并存?“为主”的只能一个。
2. 为什么不能结合?从上述区别看出,两种体制互相排斥。
四)两种调节手段可以兼用1. 市场体制下可以用计划调节手段(即政府调节手段) 。
为什么可以如此?2. 计划体制下可以用市场调节手段。
第一讲 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分析① ② ③ ④ ⑤为什么可以如此?五)搅拌机假设1.搅拌机的作用2.搅拌机的管理者①制定规章制度②排除故障③微调3.管理者代替不了搅拌机4. 市场是一个大型搅拌机5. 搅拌机的动力何在?、计划体制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一)空想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1.以为可以消除资本主义弊病,消除贫富差距,从而实现理想社会。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都向往计划经济。
(二)社会主义的幻想之一:建立计划体制将解决短缺问题幻想为什么破灭?1.从供给与生产者积极性分析2.从有效供给与市场需求分析3.从投资风险与无效投资分析4.从开放与资源转换分析三)社会主义的幻想之二:建立计划体制将保证公平的实现幻想为什么破灭?1.从“实现共同富裕是最大的公平”分析2.从机会均等分析3.从生产要素流动分析4.从权力是否被滥用分析四)计划体制的牢固性1.政治力量的支持2. 盘根错结3. 舆论的作用4.迷惑性:对“大锅饭”的认识五)经济学家哈耶克的论点中国的计划经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讨论的意义。
(二)改革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农村家庭承包制。
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会怎样?(三)乡镇企业兴起计划外市场的出现(四)特区的建立改革的非自发性(五)改革转向城市:二届三中全会于是出现了改革主线之争。
为此,必须从非均衡理论谈起。
信息不畅通 , 并非人人可得到充分信息; 价格不灵活;资源有限;并非处处有拍卖商;短缺:有限的资源面临过多的需求者;过剩与短缺并存;非均衡的刚性。
(钟摆不与地面垂直) 强制消灭 缺口,只会引起更大的损失。
(以失业为例 ,制消灭失业,只会牺牲效率)(二) 两类非均衡1. 非均衡分为两类 :第一类非均衡—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的非均衡第二类非均衡—市场不完善与缺少市场主体条件下的非均 衡2. 中国属于第二类非均衡,因此必须以企业改革为主线,而不能以价格改革为主 线。
价格全部放开是改革的结果,而不是出发点。
① 西德经验不可取② 管不住货币条件下放开价格的后果③ 内因与外因 , 主体与环境四、)均衡与非均衡1. 经济均衡的定义: 暂时的。
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价格自行调节,非均衡是局部的、 2. 经济均衡的前提: ① ② ③ ④ ⑤⑥市场是完善的 信息是畅通的,人人可得到充分信息; 价格灵活;资源无限供给;存在拍卖商; 人是经济人。
3. 经济非均衡的现实性: 市场不完善,竞争受限制;4. 经济非均衡的形式: 人是社会人。
过剩:有限的市场面临过多的供给者;④社会承受力.表面激进与实质激进(表面渐进)3.中国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由第二类非均衡进入第一类非均衡;第二步由第一类非均衡向均衡靠拢。
五、产权(一)产权改革与产权交易1. 产权改革的含义产权改革指:把不明晰的产权变为明晰的产权,从而使传统公有企业变为投资主体明确的、产权得到界定的企业。
2. 产权交易的必要性①公有资产的两种形态(实物形态与货币形态)。
产权交易是资产形态的转换。
3.②产权交易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消除对产权改革与产权交易的误解①公有经济为主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的(包括资源存量)②不规范的产权交易应当规范化;公有资产转让后的去向必须严格监督;产权交易市场应逐步完善③“靓女可以先嫁”。
④资产重组。
捕鳗鱼的启示。
4. 如何看待“不改革的国有企业也能有效益”?短暂性的原因何在?①负责人升迁;②盲目扩大规模;③兼并后的包袱;④“摇钱树”、“小金库”;⑤领导班子不团结。
(二)国企改革1.国家控股的作用①51%勺含义;②公有经济力量大小的标志。
2.国家控股的模式①国家独资公司的控股②多元投资主体公司的控股第二种最佳。
为什么?③环形持股、交叉持股3. 国有股比例适当:不能把国有股减持视为私有化① 协议转让一部分国有股。
基金吸纳② 上市转让一部分国有股。
③ 国有股从普通股改为优先股。
股转债问题。
④ 从企业控股到行业控股。
4. 大型国有企业向公司集团的转变① “挑一个好儿子上市”;② “弟弟兼并哥哥,把哥哥变成自己的儿子”③ “通过配股,儿子逐渐消化老子”六、结构调整(一)木桶原理1. 短线决定原则。
2. 生产要素替代与资产重组3. 原有体制下生产要素替代与资产重组的困难4. 难以调整结构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
(二)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1. 市场引导投资2. 投资主体受利益吸引而参加3.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较① 间接融资:银行贷款不解决体制问题;国企吃大锅饭问题。
②直接融资:企业到证券市场融资,逼企业改制,逼企业提高效益。
七、证券市场(一)证券市场的作用1. 促进股份制改革 1.何谓增量调整?增量调整的困难 量太小,无济于事2.何谓存量调整?活水变死水政企不分,产权界定不清 ------ 无前提存量调整的困难W (三)为结构调整创造条件没有渠道 没有动力:为谁辛苦为谁忙?2.为进一步建设筹集资金3.加速结构调整4.促进高科技发展二)证券市场变动的无规律性1. “2.股市能否预测?3.非零和游戏、“击鼓传花”4.谁能赚大钱?三)证券市场与社会稳定1.股民希望社会稳定。
上市公司质量,发行审核委员会。
2.读报认真,关心国家大事3.普及市场经济知识4. 增加就业5.老年人活动场所之一八、进一步经济改革三种思路的比较:一)思路之一:调整分配结构理论依据何在?平均主义再度泛滥。
“肥猪”的比喻。
“造血”与“输血” 。
无法应付加入 WTC 后的形势。
二)思路之二:集中财力理论依据何在?人为组成国有企业集团的教训。
无法应付加入WK 后的形势。
三)思路之三:民间资本介入,加速国企改革如何应付加入 WK 后的形势?制度创新; 资金到位;技术创新。
前景。
人气集聚,信心。
、创新概念一)创新的定义 1. 熊彼特的贡献( 1883—1950)。
创新是指:① 引入一种新产品②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 开辟一个新市场④ 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⑤ 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分析: ① ② 两种收入差距并存。
发展是硬道理。
分析: ① 财政是水库。
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理论依据何在?分析: 国民待遇。
消除民间资本介入的障碍。
第二讲创新与宏观政策目标2. 创新不同于发明,只有把发明引入经济生活,并带来盈利,才是创新。
(二)创新的作用1. 经济波动:创新一盈利一模仿一投资热一盈利机会丧失一经济收缩一再一次创新。
2. 推动经济发展3.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熊彼特的创新定义中包括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① ,②,④ 属于技术创新发,⑤ ……属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与制度均衡② 不同处: 3. 制度创新过程:① 预期利润(潜在利润)的引诱。
② 第一行动集团(个人、团体、政府)之形成,作为创新主体。
③ 方案选择,可行性,利润最大的估算。
④ 有赖于第二行动集团的帮助。
(如政府、议会或其它服务机构)⑤ 实现制度创新。
(二)制度均衡1. 定义:外界已不存在可以通过制度创新而获得潜在利润的机会,因此,无论 怎样改变现存制度,都不能给从事变革的人带来追加利益。
4.例证:①环保收费制第一行动集团一居民, ②工会第一行动集团一工人, ③金融制度创新第一行动集团一银行、客户,股份制,期货交易)(如支票应用,5.个人从事制度创新的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
后人在此基础上 (一)制度创新1. 定义: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变革。
2. 与技术创新的比较:①相同处: a. 都是一种发明被引入经济之结果。
b. 都使创新者得到追加利益。
技术创新与物质资本寿命有关,制度创新则不然。
2.制度均衡被打破的条件①外部条件变化(如技术进步),出现获得潜在利益的机会;②制度上出现了新的发明,可以得到潜在利益了。
③ 有了新的工具,可以得到潜在利益了。
④ 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获得潜在利益的机会。
3. 制度创新与制度均衡的更替。
三、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 一)技术创新1. 定义: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有技术的变革。
2. 决定技术创新的因素: 竞争程度: 企业规模: 融资能力: 垄断性: 技术创新能使创新者在同对手的竞争中获利; 企业规模越大,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越大; 越能融资,越能从事大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越能持久,短期内不被模仿; 拥有的旧设备的寿命:涉及技术创新中的损失大小。
3.⑤ 关于二板市场的思考:必要性与要求 4. 最适宜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 ① 完全竞争不适合:无法保证技术创新后的持久收益。
② 完全垄断也不适合:无对手威胁,不急于技术创新。
③ 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最适合。
a. 有一定的竞争,可以促进技术创新。
b. 有一定的垄断,可以保障技术创新后的收益。
二)技术推广1.模仿——指对技术创新的模仿。
模仿者考虑的是风险性、 投资额与预期收益。
特别是风险问题, 因为技术创新的盈利率只有事后才知道。
2.守成——指坚持原有技术。
守成者考虑的也是风险性、投资额 与预期收益。
模仿越多,守成越少,因为风险小了。
3.S 形曲线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试验阶段,多数观望 模仿者增多 容易采取技术创新的都搞了,剩下的是难点。
四、创新者一)创新者与企业家是同义语1. 家庭经营制的作用与局限性。
“百年老店”而没有发展,只能说明缺乏创新与企业家。
2. 企业家的条件:①有眼光;②有胆量;③有组织能力。
3.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现阶段中国企业家产生的过程。
4.企业家来自实践:特殊环境的作用。
把过去的经历看成“磨难” 。
5.人力资源的性质、作用;企业家才能是人力资源的体现。
历史上的实例。
现实中的实例。
二)新型企业家:1. 建立新观念。
①对新经济的看法。
关于泡沫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