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词汇与文字关系
古代汉语词汇
单音词与复音词的辨别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册》 〈2〉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4〉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5〉赵王扫除自迎。《史记》 〈6〉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左传》 〈7〉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 〈8〉老师费财,亦无益也。《左传》 〈9〉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
这段话103个字,除“行李” “乏困”之外,99 个单音 词。可见,古汉语在大多数情况下,字和词往往是一致 的。
2、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发展方式 据统计,现代汉语中,复音词约占全部词汇
85%,这个比例正是古汉语中单音词的比例,说 明了古汉语中单音词有一个向复音词逐渐发展的 过程。其间当然有一个从文言到古白话再到现代 汉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不单纯是音节增加 的问题,而是标志着汉语构词方法的质变。 (1)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韩非子·五蠹》 (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1、单音词占多数 单音词是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在书面语中,也就
是一个字,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绝大多数情况 下,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在先秦汉语中尤为明 显。
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
这一段22个字,就是22个词,全都是单音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 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词。 参差 恍惚 匍匐 缤纷 犹豫 仿佛 荏苒
唐棣 邂逅 倜傥 崎岖 (2)叠韵联绵词:即两个音节韵相同的联绵词。
古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
古代漢語詞匯演變情況:一、古今词义没有变化。
如:人手口梦日月等。
占少数,二、古今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较大的江水和河流。
“皮”原指鸟兽身上剥下的皮,现泛指事物的表面。
2、词义缩小。
“子”,原为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女,现专指儿子。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今指岳父。
3、词义转移。
如”走…,古代指跑,今指步行。
“去”古指离开某地,今指到某地去。
4、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卑鄙”原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之品质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今改称眼睛;“足”今称为脚。
6、词义弱化。
原来的“很”,就是凶狠的“狠”;“普遍”原为无一例外,现在是例外不多。
7、词义的消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代的词语逐渐消亡,如“朕”“寡人”之类。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如“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敌”——敌人等。
另外,学习古汉语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1、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强调“作”,“息”作陪衬。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只取“远”的意思,“近”作陪衬。
2、同形异义。
因古汉语单音词多,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跟今天的某个词正好同形,其实,它还是两个词,这就是同形异义。
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妻子;子,子女。
不同今天单指男子的配偶。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其代词,它;实,果实。
合起来是“他的果实”。
另外还有一种其实就是词义转移。
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殷勤,文中为关切、问候;今指热情、周到。
再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何苦”。
文中为哪怕、怕什么、怎怕,没有今天不值得做,犯不着的意思。
學習古代漢語的詞匯方法: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
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1.象形
A、定义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 即弯曲)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 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 “月”就是这种字。
象形字的产生大都很早,由绘画发展而来;越古老的文 字,其形象程度越高,图画色彩越浓。
从词的声音方面: 形声、假借
一 纯表意字与词义
在与词义的关系上,表意字与 形声字是有差别的。
纯表意字指“六书”中不带标音成分 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它们用整个形体 表现词义,有具体、直接的特点。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 以上的写法。但汉字使用的历史长、地域广、人 数多,自然出现了一字多词或一词多字的复杂情 况,给阅读古书带来不少困难。
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86 年国 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又重新发表了《简化字 总表》。
汉语词汇的发展:
❖ 数量上由少变多。 ❖ 语音形式上由单音词不断地向双音词发展。 ❖ 词义上词的内涵经常处在变化当中。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 词是读音和意义的统一体 ❖ 从音节数量来看,可分为单音词、复音词; ❖ 从语素数量来看,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矣。”索隐:“谓数起便也。矢,一作屎。”
3、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通假字就是古人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没有
写本字,而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二字只 有读音上的联系,而没有意义上的瓜葛,于是 我们就说它们是通假关系。
“如名列前茅”的 “茅”
“首鼠两端”的“首 鼠”
“柳生其左肘”的
旄 踌躇 瘤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汉语字与词的关系
索绪尔的观点
• 索绪尔认为,世界上的文字有两种不同的体系, 一 为表音体系, 一为表意体系。表意体系的文字,“这 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 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 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 汉字”。“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 文字符 号“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就 是语言的音、义投射到了符号上, 符号具有了音、 义。所以, 索绪尔又进一步阐述说:“对汉人来说 , 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 , 文字就是第二语言。在谈话中, 如果有两个口说 的词发音相同, 他们有时候就求助于书写的词来说 明他们的思想。但是这种代替因为可能是绝对的, 所以不致像在我们的文字里那样引起令人烦恼的 后果。汉语各种方言表示同一观念的词都可以用 相同的书写符号。”
王宁的观点
• 字与词在国外语言学里完全不是一回事,但在汉语 尤其是古代汉语,情况比较复杂,有时候它绝对需要 分开,混淆会出大纰漏;有些时候,分不分没有关系 ,原则上两个术语可以通用。 • 例如说到“通假字”,绝不能换说“通假词”, 因为它说的是书写方式问题。“申”字借作“信 ’’,字是两个,记录的却是同一个词,“信”字当 “信用”讲,与当“申展”讲写的是一个字,记 录的却明明是两个词。在这些地方“字”和“词 ”不能乱用,不能混同。又如,在汉语里,“词根” 也不好叫“字根”,它跟字形没有必然联系,而字 是没有“根”的,它有“初文”,却不标志词的最 初来源。尽管中国古代文献管实词一律称“字” ,“字根”恐怕实际指的是“词根”,但为了说 得确果说成“同源字”,只要局限 在说单音词,这是可以的,不会引起混淆。王力先生的《 同源字典》《同源字论》,都用的是“字”,不是“词” ,不熟悉中国古代文献的人总要纠正它一下,其实大可不 必。《同源字典》搜集的都是古汉语单音词,这些词到了 现代汉语里不少已变成不独立成词的语素,如果站在贯通 古今的立场上,就得说“同源词”或语素,那多麻烦。说 “同源字”,这“字”表示一个单音节的语言单位,是很 科学的。再说,早期汉语大量采用字变手段来造词,词的 派生如果没有语音变化,就要以另造新字为分化的标志。 所以,同源字就是同源词,它们是两个等同的概念,在理 论上不会犯任何错误。不理解作者的用心,非要在这里掰 “字”和“词”的区别,就显得有点教条了。 • ——王宁《论形训与声训——兼谈字与词、义与训在 实践中的区分》
词汇部分 一学习要点和重点 1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字与词的关系和
词汇部分一学习要点和重点1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字与词的关系和差别;古今词义、词汇的继承发2 确定本义的方法。
分析字形、考证文献。
3引伸义与本义的系连方式。
相似:形貌性状功能作用方式情态相似相关:标志借代行为代主体性状代人处所代人相因:推理引申4 引伸规律。
具体到抽象实到虚个别到一般5古今词义的异同词义扩大(今义包含古义)词义缩小(古义包含今义)词义转移(弃古义用今义)色彩变化(褒贬变化)6同义词辨析范围大小不同程度深浅不同形状情态质地用途不同侧重点不同情色彩不同语法功能不同7词义的理解与训释一词义的确定• 1 依据上下文确定• 2 借助语法分析确定• 3 利用对文确定• 4 根据时代地域特征确定• 5 查找资料确定• 6 用归纳汇证法确定•二词义的训释• 1 形训利用工具书,比如《说文》•利用文献——出土文献•——传世文献• 2 声训明通假•明方言俗语•探求语源• 3 义训互训:同义词互相解释•同训:同义词用相同的词语解释•递训:乙释甲,丙释乙,甲释丙•反训:用反义词训释•界说:用下定义的方法训释二重点难点辅导内容目录一如何依据字形结构推求本义二探求本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三词义引申的规律四词义引申的结果五词义发展的时代性六词义的确定性与概括性七语言环境和词义辨析八单纯词、合成词(同义词连用、偏义复词)、词组的区别九练习题一如何依据字形结构推求本义学习文字结构知识,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依据字形去探求汉字的本义。
所谓本义,是“造字本义”,即在造某一个汉字时所赋予该字的意义,因此它是和字形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义项。
相对本义的就是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个汉字,在字典或词典中往往有许多不同的义项,原因就是汉字不仅有本义,还有由于字义引申而产生引申义,或由于字音假借而产生假借义。
本义只有一个,引申义和假借义却可以有许多个。
本义是最重要的,掌握了一个汉字的本义,就可能使我们在理解该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时更加深刻,并进而做到以其本义为出发点,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分析该字的字义系列。
古汉语知识点
古汉语知识点为便于同学们掌握古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现就教材中出现的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等有关常识及古今通用的修辞手法作一简要介绍。
古今字和通假字一、古今字在某一词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异中有同的若干字,原来的字称古字,后造的字称今字。
一般来说古字义项较多,今字承担的只是古字众多义项中的一项。
例如:①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李斯《谏逐客书》)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论语·先进》)③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例①中的“从”是今字“纵”的古字。
上古时汉字数量较少,每个汉字所表示的意义要比后世多。
兼职过多,容易造成岐解、误解。
解决一字多义问题的一种办法就是另造新字来表示原字若干意义中的一个意义。
例①古字“从”本兼有跟从、听从、追赶、参与、纵容、纵横等义项,后来在“纵横”的“纵”等意义上另造了一个今字“纵”。
例②中的“莫”字就是“暮”的古字。
在古汉语中,一个字因音同或音近常被借用来表示另一个词的意义,久借不归,假借义遂占据了主导地位,本义反而不明显了,这时就让原字表假借义,另造一个新字表示本义,新造的表示本义的字就是今字。
古字“莫”常借用作无定代词,表示无、没有之意。
后来假借义成为“莫”的常用义,本义就另造一“暮”字来表示。
例③的“阁”是“搁”的古字,“搁”字是在“阁”的“搁置”的意义上产生的。
例句③又由“搁置”引申为“忍住”“含着”。
注意,“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
清段玉裁说:“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而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说文解字注·言部》“谊”字注)二、通假字通假也作“通借”、“古音通假”。
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或替代。
其中替代的字称为通假字,被替代的字称为本字。
通假字与本字之间除了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并无词义上的必然联系。
古代汉语字
古代汉语字、词、句⏹异体字(异形字,是相对于“正”字而言的)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子·天运》姜原出野,见巨人跡,心忻然说,欲践之。
《史记·周本纪》迹与跡只是形体的不同,但所代表的音和义则完全相同。
音同,义同,形体不同,就是异体字。
异体字在形体结构上的四种情况:1、结构类型不同。
泪(会意字)和涙(形声字)、繖(形声字)和傘(象形字)。
2、结构类型相同,但偏旁构件不同。
迹与跡、唇与脣。
3、结构类型相同,偏旁构件也相同,但位置不同。
胸与胷、阔与濶、秋与秌。
4、某些笔画略有细微的变异。
朵与朶、污与汙。
异体字的相关解释⏹1、有些字,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在起初是完全相同的,对于那一个时期,它们是异体字,但到后来,用法和意义逐渐有了分工,那就不再是异体字而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字了。
喻和谕⏹2、有些字,读音相同,并具有相同的义项,但有些义项并不相同,这也不是异体字。
预和豫⏹3、异体字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们的存在会造成一些负担。
因此,现代汉语里已经整理了异体字,只是古代汉语已是既成事实,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了解和认识。
古今字1古今字:不是汉字书体上说的古文字和今文字。
而是指用字代词的一种情况。
说与悦辟与闢、避、僻。
和“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有关。
2两大类(一类是造字构形具有相承关系,一类是没有关系)(加注意符:辟与闢、避、僻或改换意符:说与悦)身与娠疲与羆不与柎3大多数异体字是一对一的关系:取与娶弟与悌知与智赴与讣等,但也不全是:奉与捧俸采与彩採綵不与否柎4古今字的认定、及和异体字的区别通假字⏹明明是甲字,却当做乙字来用。
换句话说,本来应该写乙字的,但写成了甲字。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汉书·苏武传》畔同叛。
古书中,这种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叫做用字通假。
所借用的那个字就是通假字(蚤和畔),被通假字所代替的字一般称之为本字(早和叛)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同音替代(通假字和本字需相同或者相近)完全同音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完整版)古代汉语考试整理
古代汉语词汇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写到书面上,也就是一个汉字。
比如:走、则、道、股、远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先秦——魏晋段,以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仿古作品中也是),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部分。
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的门路加同义词素信—诚信进—进献疑—嫌疑加加有关词素骨—骨血父—父亲忠—忠孝加反义词素成—成败作—作息寒—寒暑附前缀商—有商虎—老虎爷—阿爷附附后缀卓—卓尔忽—突然石—石头换伐—攻打川—河流股—大腿换成双音词铄—融化遏—阻挡御—抵抗绵延词:是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
又叫“绵延字”、“连语”等。
绵延词的特色:(认识)1、两个不一样的音节密不行分,合起来表示一个完好的意义,即两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可以打开。
2、写在书面上,固然是两个不一样的字,但这两个字不是代表两个词素,而是代表两个音节。
3、绵延词的意义与用来代表音节的那两个字的意义一般是没有关系的。
绵延词中的两个字拆分开来,有的存心义,有的没存心义。
固然有的字能够打开使用,但独自使用时与绵延词的整体意义没关。
参差——长短不齐貌参( shēn)——古代指星名绵延词的词性形容性(多半)《诗经 ?邶风 ? 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朱熹传:“差池,不齐貌。
”名词性(较少)蟋蟀、鸳鸯、勺药、仓庚动词性(极少)婆娑、爬行绵延词的类型双声绵延词忧如崎岖踌躇玲珑参差淋漓相逢首施大方憔倅恍然琵琶叠韵绵延词逍遥隐约玫瑰婀娜霹雳彷徨蹉跎龙钟峥嵘缠绵薜荔纷緼双声叠韵绵延词辗转优游缠绵间关非双声叠韵绵延葡萄浩大倾盆芙蓉铿锵嚣张词忧如迷离囫囵蒺藜脊令(水鸟名)绵延词——因声求义(一)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解说: 1、望视太阳2、望着大海3、仰望貌4、远视貌类推:格式“望×兴叹”望书兴叹望题兴叹望车兴叹望船兴叹望海兴叹望山兴叹叠韵绵延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迷茫直视的样子(二)踌躇解说: 1、犹是犬名。
试论古文字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试论古文字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引入相应的古文字形体,分析其构形理据,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深刻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因而应引起执教者的高度重视。
词汇教学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历来受到古代汉语教师的高度重视。
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一个单音词一般由一个汉字记录,这种密切而特殊的字词关系使得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对古文字的引入和渗透成了不可回避的路径。
具体说来,引入古文字形体,分析其构形理据进行词汇教学,其重要作用主要有:一、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汉语词汇中的单义词数量很小,绝大多数是多义词,而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并非同时出现,是在词义发展变化过程中逐渐引申、派生出来的。
在多义词词义的引申、派生过程中,有一个词义是其他词义引申的起点,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是词义系统的源;其他词义都是在这个本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词的引申义,是词义系统的流。
在词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演变成了一大难点。
而引入相应的古文字字形,分析其构形理据则成了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途径。
如“粪”在典籍中的词义主要有:(1)扫除。
《左传·昭公三年》:“小人粪除先人之敝庐。
”《礼记·曲礼上》:“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之上。
”《说文》:“粪,弃除也。
”(2)屎,大便。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者臣窃尝大王之粪。
”《正字通·米部》:“粪者,屎之别名。
”(3)肥料。
《文选·张衡〈东京赋〉》:“却走马以粪车,何惜騕褭与飞兔。
”“粪车”即运粪肥的车子。
(4)施肥,使肥沃。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壃。
”《广雅·释诂四》:“粪,饶也。
”在现代汉语词义系统中,“屎,大便”义是它的常见义,而其他词义的使用频率较低。
这四个词义到底哪个是它的本义,彼此间又有怎样的一个词义源流脉络呢?“粪”的繁简形体都难以反映其本义,而“粪”甲骨文作■(合一八一八一)①,由廾、■、帚和三点构成,会一手持帚,一手持■(箕),扫除秽物(用三点表示)之意;或又简省帚作■(合一〇九五六),亦会用双手持■(箕)弃除秽物之意。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古文字学的知识和理论对古代汉语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增强对古代字词本义的探求和理解,有效辨识近义词或同义词,还有助于把握文言句意,正确认识古代文化。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运用古文字知识要以造字结构为基础分析字形,字词的分析要与具体文章相结合,同时还要注重提升任课教师的古文字素养,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文字说文解字古代汉语一、引言古代汉语历来被学生视为晦涩难懂、难学难考的课程之一。
从内容上看,古代汉语讲授的是古代字词语法和文化知识,距离现代化的今天有很大的距离;从教学方法上看,大部分老师采的都是传统的泛读法、练习法等填鸭式教育,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对现阶段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事倍功半的现状,笔者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及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实际经验,探索着将“古文字”知识引入到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古文字学的创立和主要理论汉语文字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悠久、著作宏富,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汉语文字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字,包括文字的性质、文字的起源、文字的发展、以及文字的形音义等。
和古代汉语课程紧密相关的主要是汉语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古文字学,古文字学最早孕育于宋代的金石学中(金石学是以青铜器及其铭文与石刻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它的内容实际上包括有铭刻学和考古学两门学科[1]),直到晚清时期,随着音韵学、训诂学的繁荣发展以及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使得古文字学终于从金石学中分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古文字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研究对象是古代文字,包括汉语文字的起源、汉字的构型、汉字的形体演变以及考释方法等。
在历代古文字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优秀著作,如吴大徵《字说》、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名原》等;学者们在研究中也归纳出许多重要理论,其中,尤以”六书“理论最为显著。
古代汉语基础-文字、词汇
文字编
汉字的形体构造
世界上的文字有许多种,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表音体系的文字,一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㈣ 形声
《说文解字》解释为:“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意思是:以表事类的字为形符,取音同或音近的字为声符,合形声为新体。就是以形符表示词的意义范畴,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如:江、问、杞、盂、放、物、帛、裹、囿、组、谓、阿
㈤ 转注
《说文解字》解释为:“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这个界定含糊不清,加上除了在解释中举了“考、老”为例外,正文中没有一例转注字。界定不清,又没有例证,后人理解就其说不一,没有定论。我们只要了解转注字的形体不能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形体的范围,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就可以了。
㈤ 假借
《说文解字》解释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思是:本来没有那个字,依靠借来的同音字来寄托所要表达的词义。如此看来,假借字也是一种用字法:有些词在当时口语中已有,但造不出字,为了把这些词记录下来,就采用“借”同音字的方法。这“借”来的字,许多后来一直沿用下来,我们甚至看不出它是“借”来的;而这个字本来表示的意义反而另造一个字表示。我们在前面所举的例子 “州”、 “亦”、“莫”都属于这种情况。“州”本来是水中陆地,但表示一级行政单位的“州”造不出字,就借用表示水中陆地的同音字“州”;“亦”本来是腋下的意思,但副词“也”这个意思造不出字,就借用表示腋下的“亦”代表。“莫”本来是日暮的意思,但否定词没有人、没有谁、没有什么这些意思造不出字,就借用表示日暮的“莫”字代表。
一.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
上古文字数量少,常常是一个字写几个词,以致影响书面交际。后世为了区别,就让使用频率高的词占据原字形,而为其他词造了新字,于是形成了古今字。
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讲解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汉语词汇意义的比较以义项为单位。
2.古今词义差异的四种类型: ①古义与今义微殊; ②古义保留,但不常用; ③该词古义消亡,现代用另词替代; ④ 该 词不使用,书写形式保留以记他词。 (例见 83页)
3.古今近似义项的辨析 A 程度差异
缪公之怨此三人者入于骨髓。(《史记 · 秦本纪》) (怨,恨) 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礼记》) (啼,放声大哭)
(2)从字的记词职能看: A.一字一词(即字词对应)。 如:山、木、目。(注意:木和树、目和眼, 虽曾记录相同的事务,但并非记录相同的词) B.同字异词 ①(甲)姜氏欲之,焉辟害? (乙)晨往,寝门辟矣。 (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异字同词 ②(甲)韩厥俛定其右。 (乙)执其干戚,习其俯仰。
第二章 词 汇
第一节 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
一、文言文中的字和词 1.字与词的区别 字和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词是语言 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表意单位,字是记 录词的书写符号;词具有音义两要素,字 则具有形音义三要素,但只有形才是其自 身独有的,而音义则是从词那里承受的。
2.字与词的对应关系 (1)从词的音节数量看: A.单音节词:一字一词。如:P378 B.多音节词:一词多字。如:网络、伊拉 克 C.合音词:一字二词。如:诸甭嫑������嘦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且汉字字形 所反映的本义往往与词义有关系,所以,古 人一般把一个字当成一个词,用“字”称呼 词,用“字义”指词义(古人只把虚词叫作 “词”),这样,字和词在古人观念中实际 上成为同一概念。
3.通假、分化、异体、繁简等文字现象对字词关系的影响: (1)通假 既可导致异词同字,又可导致异字同词。如: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词1:田界 字1:叛 畔(字) 叛离(词) 词2:叛离 字2:畔 (2)分化 可导致异字同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字1:共(古) 供应(词) 字2:供(今)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主要参考书目一、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二、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三、钟明立《段注同义词考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一章绪论一、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1、词汇学词汇学就是其中以词和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词汇学通常分为普通词汇学和个别语言词汇学。
个别语言词汇学又可以分为历史词汇学和描写词汇学。
2、汉语历史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就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
3、古汉语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就是以古汉语(一般把它理解为“文言文”的同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历史词汇学的范畴。
二、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必须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随着历史的演进,单音词逐渐向复音词转化,单音词与复音词之间构成了交错的、复杂的关系。
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复音词的构成方式等问题,是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2.古代汉语词汇学要研究词与词的关系。
在古汉语中,词与词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意义相同的词,构成了同义词关系。
意义相反与相对的词,构成了反义词关系。
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的词构成了同音词的关系。
意义无关,读音不同而字形相同的词构成了同形词的关系。
总之,各种不同类型的词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古汉语的词汇系统。
对古汉语词与词的关系的研究,也就是对古汉语的词汇系统的研究。
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及其演变。
4、古汉语专书词义考释。
三、古汉语词汇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古汉语词汇学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汉语词汇学的形成而建立起来的。
它的建立主要吸收了我国传统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的成果,换言之,古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古汉语词汇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和中国语言学范畴内的文字、语音、语法、修辞都有密切的联系。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第” 始见于汉代,用在数次之前,表次序:
第一、第二、第三……
於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
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史记·陈丞相世家》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记》
17.01.2020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37
上古语言于动词前加“爰、曰、言、薄、于、 聿 。”等,尤以《诗经》最为多用。如:
冉冉(柔弱)孤竹生。 《古诗十九首》
仓庚喈喈。
《诗·小雅·出车》
鸡鸣喈喈。
《诗·郑风·风雨》
鼓钟喈喈。
《诗·小雅·鼓钟》
17.01.2020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31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 《诗·大雅·思齐》
(毛传:"肃肃,敬也")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诗·召南·小星》
(毛传:"肃肃,疾貌.")
例如: 双声复合词:亲戚 将军 股肱 叠韵复合词:刚强 人伦 中庸
上面的词都可以拆分为两个语素,是合成词。
17.01.2020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22
学习联绵词应注意的问题
2、判断联绵词的声、韵必须以上古音为 准。例如:
蟋蟀, 古音同为“心”母字,现在已经变 得
不是双声了。
芣苢, 上古音同为“之”部字,现在也已 经
平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
②小船。《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
刀。”后造“舠”字表小船。吴均《赠王桂 阳》:
“行衣侵晓露,征舠犯夜湍。”
夫①成年男子。贾谊《论积贮疏》: “一夫不耕,
或受之饥。”
②指示代词“那”。《战国策·齐策四》:“乃歌 夫
长铗归来者也。” 17.01.2020
第一节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二)词义的发展演变
建社会的灭亡,“宫”
的意义范围又进一步缩
小,现在指一些群众集
会的文化娱乐场所,如
“文化宫”、“少年 宫”、“科技宫”等。
禽
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白虎通》:“禽 者何?鸟兽之总名。”《周礼·天官·庖人》:“有 六禽。”郑玄注:“宜为羔、豚、犊、麛、雉、 雁。”《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 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 五曰鸟。”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 雅·释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 之兽。”
古义
今义
义素一 (供旅行者 (供旅行者吃 吃的)干粮 的)干粮
义素二
其它各种粮食
皮
古专指带毛的兽皮,去掉毛经过加工的叫革。
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 傅?”《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譬于禽兽, 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礼记·坊记》郑玄
注:“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身体发 肤,受之父母。” 医院里只有“皮肤科”,但
(2)同中有异 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给
古常用义为供给。《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 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今常用义为给。
勤
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论语·微
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
勤劳、勤快。
劝
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
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今义为劝
有
骆 《说文解字·马部》: “马白色黑鬃尾也。” 现代虽然还有这个字, 但是只是在“骆驼”一词 中出现,属于音译词,
与许慎的“骆”不是同一个字。
2、古今义同词:
古代汉语词汇学学习内容词与词之间...
古代汉语词汇学学习内容:1.文字与词汇的关系2.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4.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同义关系——意义相同或相近;反义关系——意义相对或相反;同音词——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同形词——意义无关,读音不同,字形相同;5.词汇与文化一、字与词1.字与词,古人用到“词”或“辞”的时候,指的是虚词如:采采芣苢(fu yi 三声)薄言采之。
(《诗经·国风·周而》)毛传:“薄,辞也。
”2.字与词的关系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书写符号。
(1)在古汉语中,有些字本身记录的就是词。
如:上、下、忧、乐、天、地(2)有些字本身不能成为词,必须与别的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
如:葡萄、蟋蟀、苜蓿(xu)(3)有些字在有的情况下记录的是词,在有的情况下又不是词,仅仅是字。
·犹:如同,好像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豫:事先有准备,预先豫则祸不生。
(《荀子·大略》)·犹豫:不是词(4)有些合成词里的字,虽然其本身有意义但是只能看成这个复音词的一个语素而不是词。
如:寡人,先生(5)有些词义复词虽由两个同义单音词组成但这些单音词仍然具有独立性。
例如:封疆:指边疆;师旅:指军队“封”“疆”“师”“旅”既是语素又是词,作为单音词时都是有一个词记录的。
3.同字异词:有的字可用来记录几个不同的词,这就是同字异词,也就是一字多词形成原因有三种。
(1)字的本身和字的借用:为甲词造的字又被借用来记录与甲词音义不同的词·甲、字的本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
例如:叔1——拾、捡九月叔苴(ju 麻子)(《诗经·豳风·七月》)叔2——伯、仲、叔、季的“叔”,表示排行,记录叔2的“叔”是借用夫1——成年男子一夫不耕,或受其饥。
贾谊《论积贮疏》夫2——指示代词,等于说“这”“那”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四》夫3——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夫4——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乙、字的本用和本有其字的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