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
雷电天气安全防范措施
![雷电天气安全防范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da2f60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4.png)
雷电天气安全防范措施雷电是一种极具危险性质的自然现象,它常常伴随着剧烈的雷鸣和强烈的电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雷电天气对我们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防范措施。
一、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云层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形成云滴,再经过上升运动和相互碰撞,云滴变大并带有正电荷。
当云底为负电荷相对地面的正电荷较大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云与地之间的电流,从而产生雷电。
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有助于我们采取科学的防护方法。
二、避免在雷电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雷电天气下,电池、金属物品、水体、树木等容易成为雷击对象。
因此,我们要及时了解天气预报,避免在雷电天气到来之前或期间进行户外活动,特别是在开放区域、水域、高地、高楼等处,更要格外小心。
三、寻找安全的避雷场所在雷电天气下,如果我们不得不在户外,为了保护自己,要迅速寻找安全的避雷场所。
我们可以选择坚固的建筑物、屋檐下、房间内等隐蔽的地方避雨。
同时,要避免躲避在金属结构下或金属设备旁,以免成为雷击对象。
四、注意室内的电器设备安全雷电天气下,雷击也会通过电线、导体等传导到室内,对电器设备造成损坏,甚至引发火灾。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室内电器设备的安全,及时断开电源,尽量避免使用电视、电脑、电话等设备。
另外,我们要确保室内电路、插座等连接牢固,避免出现电线老化、松动等安全隐患。
五、保持距离金属物品和电子设备雷电天气下,金属物品和电子设备会吸引和传导雷电,增加人们受到雷击的危险。
因此,我们要尽量远离金属物品和容易带电的设备,如高塔、电线杆、铁制物品等。
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也要放在可靠的避雷设备内,以免受到雷击。
六、救助和急救措施万一身边的人被雷击,我们要立即采取救助和急救措施。
首先,确保自己的安全,避免二次雷击。
其次,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并告知事发地点和被雷击者的情况。
为被雷击者提供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直至专业医护人员抵达。
雷电天气中的雷击防护知识
![雷电天气中的雷击防护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867a41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a.png)
雷电天气中的雷击防护知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其具有巨大的能量和破坏力,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了解雷击防护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雷电天气中的雷击防护知识,帮助您正确应对雷电天气,保护自己的安全。
一、什么是雷电雷电是指大气中云与地、云与云之间由于电荷分离而产生的电流放电现象。
当云与地面电荷不断积累,形成高压差时,便会产生闪电放电。
雷电通常伴随着响亮的雷声,同时伴有强烈的电磁辐射和电流冲击,具有很高的危险性。
二、雷电防护知识1. 雷电预警在雷电天气到来之前,接收到相关的雷电预警信息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手机APP等渠道获取天气预警信息,及时做好防范措施。
避免在雷电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特别是在空旷地区、高处、水边等危险地带。
2. 室内防护在雷电天气中,选择室内的安全场所避难是最重要的防护方法。
符合安全标准的建筑物、住宅、大型商场等都可以作为室内防护的场所。
确保场所内无窗户开放以及外部金属结构的直接接触。
避免在雷电天气中使用固定电话、洗澡等,减少电流通过身体的风险。
3. 室外防护在无法及时进入室内的情况下,应尽量远离高大的建筑物、树木和金属结构。
选择低洼地带、山谷或者坑道等地形能够减少雷击的风险。
避免在露天游泳池、高尔夫球场等暴露场所停留。
当身处开放地带时,尽量蹲下身体,双手抱头,降低接受雷电伤害的机会。
4. 个人防护装备在雷电天气中,合理选择防护装备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可以佩戴防雷击帽、穿戴防静电鞋等防护用品。
这些装备可以帮助人们释放静电,并避免静电通过身体导致雷击伤害。
5. 安全逃生当发生雷电天气条件下的事故时,安全逃生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您在避难场所内,要避免与室内电器设备、金属水管等接触。
如果您在闲置的车辆中,要迅速离开并进入建筑物避难。
三、雷电事故的应急处理1. 发生雷击伤害时如果有人在雷电事故中受伤,应立即进行紧急救助。
首先要确定被雷击的人是否还有呼吸和心跳,进行心肺复苏术,如有条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学习雷电防护守护生命安全
![学习雷电防护守护生命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a02035bc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c.png)
学习雷电防护守护生命安全雷电是一种天气现象,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能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生命安全,学习雷电防护知识和掌握防护技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防护措施以及雷电事故的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论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雷电防护并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是在大气中形成的一种大电流天气现象,主要由云间、云与地之间以及云内电荷的分布、积累和释放过程所形成。
雷电的形成与强烈的对流和强大的电荷分离有关,通常出现在雷暴云或积雨云中。
雷电主要是由云内部的正负两种电荷之间的电荷分离所产生的。
在雷暴云内,冷空气上升并与暖湿空气交汇,导致云内部水蒸汽凝结成雨滴,并带有负电荷。
同时,云底部地面和物体也带有正电荷。
当负电荷足够强烈时,云与地之间的电位差将超过大气绝缘的极限,就会发生电火花放电,形成雷电。
二、雷电防护措施1. 雷电防护意识的培养了解雷电的危害和防护知识是预防雷电事故的第一步。
学校、家庭及社会组织应加强对雷电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雷电防护意识。
2. 室内避雷和防护当雷电天气来临时,尽量待在室内,避免在露天或者无保护措施的场所活动。
室内应避免接触带电设备和管道,尽量远离窗户和金属构件,以减少雷电对人身的伤害。
3. 室外避雷和防护在室外避雷时,应尽量远离高大的物体,如树木、电线杆以及建筑物等,以减少雷击的风险。
如果身处无法避免的露天环境,可以找到一些盖子好的建筑物或者避雷器周围等相对安全的地方躲避。
同时,还应避免站在金属物体上,以减少雷击的机会。
4. 雷电防护设施的建设对于一些需要常年在室外工作的场所,应建设相应的雷电防护设施,包括避雷针、避雷网、接地装置等,以增强雷电防护效果。
三、雷电事故的应急处置1. 如遇雷电天气,迅速寻找安全避雷场所躲避,如高楼大厦、避雷设施周围等地。
2. 在室内避雷时,应避免接触带电设备和金属物体,远离窗户和外墙。
3. 如果在室外无法找到合适的避雷场所,蹲下身体,尽量减小自身水平面积,以减少雷击风险。
雷电强暴雨天预防知识
![雷电强暴雨天预防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afacf8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b.png)
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雷电和强暴雨天气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了解雷电和强暴雨天的预防知识,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形成原理、危害、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形成原理1. 雷电雷电是一种产生于带电积雨云中的瞬间强放电现象。
当雷雨天气来临,云层中的水分子在气流等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碰撞摩擦,产生静电。
云层底部会带上负电,云层顶部和地面则带上正电。
当正负电荷相遇时,就会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形成闪电。
闪电产生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从而引起大气强烈的爆炸式震动,伴随有阵阵雷鸣。
2. 强暴雨强暴雨是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空气而凝结成水滴,随着水滴数量的增加,形成降雨。
当降雨强度超过一般降雨,短时间内降雨量达到一定量时,就形成了强暴雨。
强暴雨通常伴随着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二、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危害1. 雷电危害(1)直接雷击:建筑物或其他地表物体放电与雷云间导通,被击中处流过巨大电流,从而产生巨大的电动效应、热效应、电磁效应等,破坏被击中的物体。
(2)间接雷击:雷击发生后产生的高电位沿附近的电线进入附近的建筑物,损坏与其相连的电器。
(3)雷击引发的次生灾害:雷击可能引发火灾、爆炸、触电等次生灾害。
2. 强暴雨危害(1)洪水:强暴雨可能导致河流、湖泊水位上涨,引发洪水灾害。
(2)泥石流、山体滑坡:强暴雨可能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3)城市内涝:强暴雨可能导致城市内涝,影响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
(4)农作物损失:强暴雨可能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失。
三、雷电和强暴雨天的预防措施1. 雷电预防措施(1)安装避雷设施:各种建筑物根据其性质、重要性安装避雷设施,是防雷电灾害的基础一环。
(2)拉电线时埋入地下:平时在建筑物间拉电线,或建立通讯、电视联系而需连接导线时,应该将导线埋入地下,防止间接雷的引入。
雷电的原理
![雷电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91a094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1.png)
雷电的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也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大气中存在巨大的电荷差异而产生的放电现象。
雷电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过程,下面我将以雷电的原理为标题,详细介绍雷电的形成过程和相关知识。
一、雷电的形成过程雷电的形成需要先有云的生成,然后通过云内的电荷分离和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离来达到放电的目的。
1. 云的生成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凝结形成的,它是雷电形成的基础。
当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时,会形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不断地凝结并与空气中的其他水滴结合,逐渐形成云团。
2. 电荷分离云中的水滴在上升过程中会与空气中的冰晶碰撞,产生电荷分离。
由于冰晶比水滴更容易接受电荷,所以冰晶带有正电荷,而水滴带有负电荷。
这样,云的上部就带有正电荷,而云的下部则带有负电荷。
3. 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离当云的下部带有负电荷时,地面就会受到云的静电感应,导致地面上的物体带有正电荷。
而地面上的物体又会通过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水分子与云中的电荷发生摩擦,进一步增加电荷分离。
这样,地面上的物体就带有更多的正电荷。
4. 放电现象当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会通过空气中的离子和电子形成通道,产生离子化的空气,形成闪电。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雷电。
放电时,电荷会沿着通道迅速移动,形成亮度较高的闪电,同时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即雷鸣。
二、雷电的危害和防范措施雷电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来减少雷电带来的危害。
1. 避开高大的物体雷电通常会选择高大的物体作为放电通道,所以在雷电天气中,我们要尽量避开高大的物体,如树木、高楼等,以减少被雷击的风险。
2. 室内避雷在雷电天气中,我们应尽量待在室内,避免在户外活动。
同时,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防雷措施,如安装避雷针、避雷网等,以增加建筑物的防雷能力。
3. 避免接触金属物体雷电通常会通过金属物体传导,所以在雷电天气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接触金属物体,以减少被雷击的可能性。
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
![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b171fd7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d5.png)
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雷电是一种极具威力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巨大电荷在短时间内释放,造成瞬间的高温、高电压和强烈的声光效应。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雷电的理解和预防措施也越来越成熟。
本文将对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中存在大量电荷的不平衡。
云层内部的分子和离子会发生碰撞,产生电子和正离子,形成电荷分离。
顶部云层带正电荷,而底部云层带负电荷,云与地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
当电场强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从云层底部至地面的离子通道,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闪电。
闪电放电产生的电流极大,可以达到几万安培,释放的能量具有毁灭性。
二、雷电的危害雷电产生的高电流和高电压对人类、动物和设备都带来极大的危害。
首先,雷电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主要是直接打击和电压梯度效应。
直接打击指雷电直接击中人体,产生巨大的热量和电能,导致电流通过人体,引发电击伤害。
电压梯度效应指雷电通过物体周围的电场引起的电击伤害。
其次,雷电对电力设备和通信设备带来的破坏也是巨大的。
雷电对电力系统的变压器、导线等设备造成的冲击会导致设备短路、烧毁,严重影响供电可靠性。
雷电对通信设备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电磁辐射与雷电电磁脉冲,会引发设备故障和数据丢失。
三、雷电预防措施为了保护人、物和设备免受雷电伤害,采取一系列的雷电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雷电预防方法:1. 寻找安全场所:当雷电活动频繁时,应尽量避开户外场所,尤其是高处、敞开的地方。
寻找室内或有避雷装置的建筑物作为暂时安全场所,如住宅、商场等。
2. 安装避雷装置:在高耸的建筑物或设备上,安装避雷针或避雷网是非常必要的。
避雷针可以将雷电引向地下,减小对建筑物的冲击。
3. 避免使用电器设备:在雷电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电器设备,特别是电话、电脑等与电缆室内配线直接有关的设备。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在雷雨天气中使用电线电缆系统。
4. 检修维护设备:定期检查电力设备、通信设备等的绝缘性能和接地系统。
雷电的形成与防护
![雷电的形成与防护](https://img.taocdn.com/s3/m/83b6049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2.png)
雷电的形成与防护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在雷暴天气中出现。
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层内部的水滴和冰晶在碰撞摩擦的过程中产生静电,最终导致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的电荷不平衡,形成放电现象。
雷电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灾害。
因此,了解雷电的形成机制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雷电的形成机制雷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云层内部的水滴和冰晶在碰撞摩擦的过程中产生静电。
在雷暴云中,云层内部的水滴和冰晶在上升运动的过程中不断碰撞,由于云层内部温度较低,水滴和冰晶之间的碰撞会导致电子的转移,使得云层内部产生正负电荷的分离。
当云层内部的电荷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的电荷不平衡,形成放电现象,即闪电。
闪电是雷电现象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它是由于云层内部的电荷不平衡导致的放电现象。
当云层内部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数值时,就会产生电击放电,形成闪电。
闪电的温度高达数万摄氏度,能够使空气瞬间加热膨胀,产生巨大的声响,同时还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二、雷电的危害雷电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灾害。
雷电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性,当雷电击中人体时,会导致电流通过人体,造成电击伤害。
此外,雷电还会对建筑物、电力设施、通讯设备等造成损坏,甚至引发火灾等灾害。
因此,有效地防护雷电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雷电的防护措施为了有效地防护雷电,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避免在雷暴天气中进行户外活动,尽量待在安全的室内环境中,避免暴露在室外的高处或开阔地带。
2. 在雷暴天气中,避免接触金属物品,如铁栏杆、铁门等,以减少被雷击的风险。
3. 在室内时,尽量避免使用水龙头、电话等带有金属导体的设备,以免被雷击时电流通过金属导体传导到人体。
4. 在雷暴天气中,避免在水域中游泳或垂钓,以免成为雷击的目标。
5. 在雷暴天气中,及时关闭电器设备,避免雷电对电器设备造成损坏。
防雷避险科普
![防雷避险科普](https://img.taocdn.com/s3/m/0f75357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b.png)
防雷避险科普
防雷避险科普包括以下要点:
1. 雷电的产生:雷电是由云层中的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电场,使得空气发生电离,产生放电现象。
雷电通常分为直击雷和感应雷两种。
2. 防雷避险知识:遇到雷电天气时,要关好门窗,避免使用电器,尤其是金属电器。
不要靠近门窗、暖气、炉灶等有潜在危险的物体。
切勿接触天线、铁丝网、架线路等室外设备。
不要在大树下避雨,尽量避免在旷野行走。
如果此时正在游泳或在水边,要赶快上岸离开水面。
3. 雷击的危害:雷击对人体和设备都有危害,可以导致人体触电、烧伤、致盲等严重后果,也可能造成电器设备的损坏和火灾。
4. 预防措施:在雷电天气下,应尽量减少外出,不要使用室外天线和接打手机。
关好门窗,拔掉电源插头,不接触煤气管道、水管等金属管道。
避免使用淋浴、热水器等有潜在危险的设备。
如果遇到雷击,应保持冷静,迅速找到安全地点躲避,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再次受到雷击。
5. 求助和救助:如果遇到雷电天气或雷击事故,应迅速报警求助,同时采取适当的救助措施,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
通过以上科普知识的学习,可以增强公众对雷电的认识和防雷避险的能力,减少因雷电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了解雷电防护的基本原理
![了解雷电防护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ae359a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1a.png)
了解雷电防护的基本原理雷电防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可以有效防止雷电引发的危险和损失。
了解雷电防护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雷电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介绍雷电的形成原理,以及常见的雷电防护方法。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是在大气中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伴随着雷暴出现的。
雷电的形成主要涉及到两个基本原理:云内电荷分离和云间电荷分离。
云内电荷分离是指当云中的水蒸气在不断上升过程中,与云中的冰粒子或水滴发生碰撞,使得云的上部充电,云的下部失去电荷。
这种电荷分离产生了一个电场,导致云顶带正电,云底带负电。
当正电足够强大时,就会与地面形成电场,从而形成雷电。
云间电荷分离主要是指不同云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离。
当存在两个带电云块之间的电位差足够大时,就会发生电荷的迁移,导致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流,从而形成雷电。
二、雷电防护的基本原理为了有效预防雷电对生命和财产的破坏,雷电防护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
雷电防护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避开雷电活动区域:首先,了解雷电多发的区域和时间,避免在雷雨天气时进行户外活动。
尽量避开高山、江河湖泊等容易形成雷电的地方。
2. 寻找安全避雷点:在室外,可以寻找建筑物或者车辆作为避雷点。
建筑物对于雷电具有隔绝作用,对降低雷电伤害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过,应避免躲避在金属结构的建筑物中,因为金属具有导电性。
3. 避免成为高点:在室外,避免成为高点或者单独站在开阔的场地上。
例如,在高山地区,不要站在山顶或者树木较为稀疏的地方。
成为高点容易吸引雷电的击中。
4. 安装避雷装置:避雷装置是一种专门用于保护建筑物和设备免受雷电损害的设备。
其原理是通过导体将雷电的电荷导向地面,从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或设备造成的伤害。
避雷装置的设计和安装应符合相关的标准,确保其有效性。
5. 接地保护:良好的接地系统是雷电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将雷电的电荷有效地导入地下,减少雷电对设备和建筑物的危害。
雷电知识点总结
![雷电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faf0c90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9.png)
雷电知识点总结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它经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了解雷电的知识对于我们避免雷电伤害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危险性、雷电的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了解雷电的重要知识,避免雷电伤害的发生。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是在大气中发生的一种电现象,是由于大气中存在不均匀的电荷分布所引起的。
雷电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阶段在大气中,由于水蒸气的凝结、大气运动、山体等地形或建筑物、沿海及岛屿等的物体的作用,大气中的气体流动会形成雷暴云。
当云层厚度增加,云顶高度达到10千米以上时,就有可能发生雷暴活动。
2. 电荷分离阶段在雷暴云内部,云层上部的颗粒呈冰晶态,云层中层则为水晶体。
在冰晶云内,因上层云与下层云的相互摩擦导致电子的剥离,使上层云带负电,下层云带正电。
这种电荷分离是电荷形成的基础。
3. 电荷积聚阶段当负电的冰晶云在乌云底下移动时,由于电场作用力,导致下层的大气中底层云的电荷大量向地面集中,也可称为“感应电荷”。
当这种感应电荷与地面电荷接触时,即电场强度超过空气的击穿电场强度而形成体电荷闪和“大地闪”,大地处于这种电荷之间,会产生地面电压。
4. 放电阶段当电场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之间会产生放电现象。
当云底因电荷过多,电荷太密而形成负电荷强度较大而引起闪电放电。
这时,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的电场。
当地面与云底间的电压梯度达到地雷击穿强度时,则会有闪电向地面放电。
二、雷电的危险性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其危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造成人员伤亡当雷电触及人体时,会造成人员严重的电击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千人死于雷击,很多人也因为雷击而导致永久伤残。
因此,雷电对人类的危害非常严重。
2. 引发火灾雷电放电会产生高温和高能的电弧,当电弧接触易燃材料时,容易引发火灾。
据统计,在雷电天气下引发的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巨大。
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
![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e63b05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6.png)
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身份证号码:******************摘要:由于造成雷击灾害的形式不同,防御雷电采取的措施也不同,但不管防护措施做得有多好,也不可能100%的防御雷击,只能将雷击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而对雷暴本身产生的冲击波是没有办法防御的,只能将建筑物的牢固度、抗震性提高到最高限度,才能避免雷暴冲击波的影响。
关键字:雷电灾害;雷电形成;雷电灾害防御措施引言:近些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使得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出现,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出现的频率逐年增加。
我国因雷电灾害造成的危害已经成为仅次于暴雨洪涝、气象地质灾害等的第三大气象灾害。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多雷区或强雷区,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对社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每年有超过上千人因雷击伤亡,雷击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甚至是百亿元,其中有超过90%的雷击事件出现在农村。
雷电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最大限度的降低农村地区雷击事故。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是云层内、云层与云层、云层与大地之间所产生的一种放电现象[1]。
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地表温度增高,近底层的空气温度也随之增高,继而密度降低,不断做上升运动,高空的温度是逐渐降低趋于寒冷的,所以空气中的水气在低温下不断冷却凝结,成型了小水滴或者冰晶粒子,最后构成了云团。
随着贴近地面的空气因密度降低做上升运动,而高空空气则因密度较大做下沉运动,两种空气形成了上下运动状态,进而产生对流,在对流过程中,小水滴和冰晶粒子产生了激烈的碰撞,附着在空气种的正离子和负离子上,通常状况下,正电荷在上,负电荷在下,当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电位差,而当电位差积蓄到一定量时,就会释放出雷电,产生放电现象。
2、农村雷电灾害事故出现的原因2.1缺少必要的防雷常识若农民在田间劳作时遇到雷雨天气,由于必要的防雷常识缺乏,经常会选择在旷野上的大树或者凉亭下避雨,增加了雷击安全隐患,很容易引发悲剧。
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
![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4ac962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f.png)
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雷电的形成原理在大气中,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布不均,产生静电场。
当这个静电场足够强时,电荷通过空气击穿而形成电流,我们称之为闪电,或者称为雷电。
闪电在很短的时间里放电,其温度能达到3万~6万摄氏度,电流可以达到超过百万的电安。
闪电造成的灾害往往是极其严重的。
雷电的形成与大气上的各种物理化学反应有关,但是最直接的原因是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了空气层的击穿电压。
云和地面之间的电场主要是由云内的水滴、冰粒和云间的静电场组成,这两者在大小和方向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就形成了空气局部区域的电场强度很大,导致局部空气被电离而形成通电路径,从而产生闪电。
雷电灾害防御措施作为一种由高温、高压、强电流构成的天然灾害,雷电带来了高风险的自然灾害,同时也是保护安全,减少损失的一道重要课题。
以下为雷电灾害防御的措施:1.避免空旷露天的活动一旦发生雷电灾害,避难是理性的处理方式。
在>室外活动的时候,及时了解当天是否有雷电天气预报,如果预报存在雷电天气,应尽量避免在空旷露天的场地进行体育活动、游泳等活动。
2.室内避难如果身处较大建筑内部或外观类似建筑的树林等状况中,可以选择一个安全的避难区域,如不靠近外墙、屋顶、烟囱等,并且不直接接触金属直接通往地面的物体,如水龙头等。
需要注意的是,局部地面只有去除局部聚电体才有效,因此,避免单脚站在电视机、电脑等金属接头处。
3.避开高义建筑物避开高义建筑物,如有必要进入此类建筑内部时,避免在屋顶,尤其靠近伸出的物体,比如天线、高起伏的地面等处,且要远离门、窗、烟囱以及电线等有铁栏杆的部位。
4.特定工作场所的防护雷电天气对于特定工作环境下的工作人员,要给予额外注意。
如高空作业、高压作业、战术演练、飞行、炸药爆破、化工、建筑工程等具有高前景风险的工作,都应该采取相应防雷措施。
5.了解雷电保护技术实现科学的防护工作,同样需要了解相关的防护技术。
雷电基本知识
![雷电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f68a46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1.png)
雷电基本知识雷电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常常具有破坏性和危险性。
了解雷电的基本知识对于人们预防和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雷电的形成原因、分类、特点以及安全防范措施。
一、形成原因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层中存在大量的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粒子,在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场。
当云层中正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程度时,云与地面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造成雷电。
二、分类雷电可以分为云地闪、云云闪和地云闪三种类型。
1. 云地闪:云与地面之间产生放电,这是最常见的类型。
云地闪的路径通常是从云底部开始,向地面延伸,同时伴有明亮的闪电和巨大的雷声。
2. 云云闪:云与云之间发生放电。
这种类型的雷电通常出现在大型雷暴云中,云与云之间的闪电远比云地闪弱。
3. 地云闪:地面与云之间产生放电。
通常情况下,这种类型的雷电较为罕见,但在特殊的天气条件下,如沙尘暴或火山喷发时,地云闪可能会发生。
三、特点1. 闪电:雷电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闪电,它是由于电荷释放而产生的强光现象。
闪电通常伴随着巨大的雷声,而闪电的形态可以是直线、分叉状、弧形等各种形状。
2. 雷声:雷电产生时,由于电流通过致密的大气,会产生巨大的声响,称为雷声。
雷声的声音强烈而深沉,经常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3. 电磁辐射:雷电释放的强大电磁辐射是雷电危险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对人体的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危害。
四、安全防范措施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人们应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 避免户外活动:在雷电天气中,尽量避免在户外活动,特别是在露天空旷的场所。
如果无法避免必须外出,请选择高大的建筑物或车辆作为避雷对象。
2. 远离高大物体:雷电通常会选择最高最突出的物体进行放电。
在雷电天气中,要远离高大的建筑物、树木、电线杆等,以减少雷击的风险。
3. 就地躲避:如果被困在室外,远离高大物体,蹲下来,让身体尽量接触地面,将身体卷曲成一个球状,以减少雷击伤害。
雷电的形成及防护
![雷电的形成及防护](https://img.taocdn.com/s3/m/41b1a421453610661ed9f4a6.png)
雷电的形成及防护一、摘要雷电灾害是十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全球每天约发生800万次雷电,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从卫星、通信、导航、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指挥系统和有室外天馈设备的系统更是雷电的重灾区。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越发达,雷击对人类的危害就越大。
因此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雷电知识,必须懂得一些防雷的措施,因此今天我们就通过此文来简单了解一下雷电知识。
二、概念1、雷电的形成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
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
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
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2、防雷的重要性(1)我国情况:我国也是雷暴活动十分频繁,受灾率高,造成的灾害十分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达3000~4000人,财产损失50~100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高层建筑物日益增多,雷电灾害程度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
(2)电子信息系统受损比重急剧增加:一方面,电气和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电磁噪声干扰。
另一方面,电子技术正向高频率、高速度、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电磁干扰,特别是雷电电磁脉冲干扰对这些设备和系统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对这些设备力系统造成的失效与损坏事故的发生率逐年增高。
第三,随着城市建筑物的增高收发雷电的几率也增大。
因此,信息时代的到来,已使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成为当务之急。
3、雷电的形式(1)直击雷:大气中带有电荷的雷云对地电压可高达几亿伏,当雷云对地面突出物的电场强度达到空气的击穿强度时,产生的放电现象称为直击雷。
雷电防范措施
![雷电防范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dba4b0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1.png)
雷电防范措施雷电是一种自然灾害,造成了许多灾难性的破坏和伤害。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雷电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雷电防范措施展开详细阐述,以期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一、了解雷电的形成和规律要做好雷电防范工作,首先必须了解雷电的形成和规律。
雷电是由云间产生的静电放电现象。
当云中垂直运动的冰晶和水滴发生碰撞,产生分离电荷,形成正负两极。
当空气中形成较强的电场时,正负电荷会在不同的位置形成等离子体通道,导致雷电的产生。
对于雷电的形成和规律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防范雷电。
二、建立地区雷电监测和预警系统雷电防范的第一步是建立地区雷电监测和预警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通过雷达、监测站、气象卫星等设备来实现。
监测和预警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雷电活动,提前预警,及时通知公众。
在预警信号发布后,公众可以采取措施避免雷击导致的伤害和损失。
建立地区雷电监测和预警系统是雷电防范的基础,也是提高公众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室外安全措施1. 雷雨来临时,应尽快寻找周围有遮盖的地方,避免暴雨直接接触皮肤引发疾病。
2. 避免躲避在高耸的物体旁边,如大树、电线杆、金属构筑物等,以减少被雷击的风险。
3. 应远离水域,如湖泊、河流、游泳池等,因为水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增加被雷电击中的可能性。
4. 避免接触金属物品,因为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容易成为雷电的传导路径,增加被雷击的危险。
5. 避免在室外使用手机、电子设备等,因为它们的金属外壳也会增加被雷击的风险。
6. 当听到雷声时,表示雷电活动离你较近,请迅速撤离开放场所,寻找安全避雷设施或低矮的建筑物。
四、室内安全措施1. 在居住环境中,安装避雷针和接地系统,以便将雷电通过合适的通道导入地下,减少雷击引发的火灾和爆炸。
2. 避免接触和靠近电线,因为雷电可能通过电线或水管等传导进入室内,增加被雷击的风险。
3. 避免在雷雨天气使用电脑、电视、洗浴设备等电器设备,以免雷击引发的电流通过这些设备危害人体安全。
雷电学原理
![雷电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0e6394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61.png)
雷电学原理
雷电学是研究大气中的雷电现象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大气物理、电磁学、气
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雷电现象是大气中一种非常强烈的放电现象,它不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大气电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将从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危害以及防雷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雷电的形成原理是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冰粒子、水滴等在云层中发生碰
撞和摩擦产生静电,当云层内部的静电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雷电通常发生在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它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水循环、气温、气压等因素密切相关,是一种自然现象。
其次,雷电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雷电产生的强大电流和电压对
建筑物、设备和人体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引发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
同时,雷电还会对电子设备、通讯设备等造成损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因此,防雷工作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至关重要。
最后,为了有效防范雷电带来的危害,人们采取了各种防雷措施。
例如,建筑
物上安装避雷针、接地装置等设备,以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损害;在户外活动时,避雷针、避雷帽等防护装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人们还通过对大气电场、雷电频率等进行监测和研究,提前预警雷电的发生,以减少其对人们的危害。
总之,雷电学原理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于人们
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危害以及防雷措施,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雷电带来的危害,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安全。
希望本文能够对雷电学原理有所了解的读者有所帮助。
雷电产生原理
![雷电产生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56c2c34ee06eff9aef807a8.png)
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作者:安全文化网文章来源:安全文化网点击数: 1137 更新时间:2010-3-1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雷电灾害也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危害之一。
每年夏季,全国各地都会发生雷击灾害事故,诸如电子信息系统遭到破坏、通讯中断、建筑物被毁、甚至危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在此,仅从雷电的形成、雷击灾害的形成以及如何防御雷击灾害等方面作如下简析,用以提醒人们不可小视雷电危害,利用科学知识防御雷击灾害,将雷击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雷电的形成雷电是云内、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
夏季的午后,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密度降低,产生上升运动,在上升过程中水汽不断冷却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粒子,形成云团,而上层空气密度相对较大,产生下沉运动,这样的上下运动形成对流。
在对流过程中,云中的小水滴和冰晶粒子发生碰撞,吸附空气中游离的正离子或负离子,这样水滴和冰晶就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一般情况下,正电荷在云的上层,负电荷在云的底层,这些正负电荷聚集到一定的量,就会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这就是雷电的形成过程。
雷电电荷在放电过程中,产生很强的雷电电流,雷电电流将空气击穿,形成一个放电通道,出现的火光就是闪电。
在放电通道中空气突然加热,体积膨胀形成爆炸的冲击波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2、雷击灾害的形成云内和云与云之间的放电,叫云间闪电或云闪,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叫云地闪电或地闪。
云闪因其不能到达地面,一般不会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地闪。
地闪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在其泄放通道上造成的危害即雷击灾害。
当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直接打在建筑物、构筑物及人畜身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造成毁坏和伤亡,称之为“直击雷”;当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在其泄放通道周围产生电磁感应向外传播或直接通过导体传导,导致在影响范围内的金属部件、电子元件和电气装置,受到电磁脉冲的干扰而毁坏,称之为“雷击电磁脉冲”。
雷电的形成及预防雷击的措施
![雷电的形成及预防雷击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19ed3bffd0a79563c1e7264.png)
雷电的形成及预防雷击的措施
1.雷电的形成
伴有雷声和闪电现象的天气,气象上称为雷暴。
雷暴天气时,当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闪电击到地面或击中目标就造成雷击。
据研究,雷击的电流强度通常可达几万安培,温度可达2万摄氏度,如此强大的电流和高温,其危害程度可象而知。
2.预防雷击的措施
(1) 切断不用的电器设备的电源(如电风扇、电视机、录音机、电吹风、电熨斗等),拔出未装避雷器的室外天线。
(2) 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出,关闭门窗,防止球形闪电穿堂入室。
(3) 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最好脚下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木椅子上。
(4) 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划船;以防雷电通过水传到人体。
(5) 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的地方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
(6) 一旦有人遭雷击,应及时进行抢救,救护方法同触电急救相同,做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等,同时急送医院。
预防雷电灾害警示
![预防雷电灾害警示](https://img.taocdn.com/s3/m/903d920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f.png)
预防雷电灾害警示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自然灾害,给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预防雷电灾害,保护人们的安全和财产,我们需要加强预防和警示措施。
本文将从预防雷电灾害的原因、灾害特点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雷电灾害的原因雷电灾害是由大气层内部的电荷分布和运动不均匀所导致的。
当云间形成电势差时,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从而形成雷电灾害。
雷电的原因包括大气中存在的带电粒子以及不同气团之间形成的电场差等。
二、雷电灾害的特点1. 瞬时性:雷电灾害是一种瞬间发生和结束的自然灾害,其时空特点决定了人们在面对雷电时,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2. 高能量:雷电灾害所释放的能量巨大,足以引发火灾、破坏建筑物等严重后果。
因此,预防雷电灾害需要从源头控制和减少其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
3. 不可预测性:雷电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突发的,人们很难提前进行准确的预测。
因此,加强雷电灾害预警和警示工作,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预防雷电灾害的措施1. 建设防雷设施:合理建设各类防雷设施是预防雷电灾害的基本手段。
对于工业企业、居民小区、电力系统等重要场所,应配备合适的避雷针、接地装置、防雷装置等,以减少雷击的可能。
2. 加强防雷宣传教育:开展针对不同群体的防雷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雷电灾害的认知和防护意识。
在教育机构中,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如何在雷电天气中保护自己的安全。
3. 避免户外活动:在雷电天气条件下,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特别是在开阔场地、高处等易遭雷击的环境中。
如果必须外出,应尽快寻找安全的避雷设施或者避难所。
4. 加强雷电监测和预警:完善雷电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雷电活动的趋势和发展动态,并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各类电力设备、仪器仪表应按照相关标准和规程进行使用和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
同时,对于在雷电条件下需要使用电器的场所,应优先考虑防雷措施,并确保设备的接地良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
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雷电灾害也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危害之一。
每年夏季,全国各地都会发生雷击灾害事故,诸如电子信息系统遭到破坏、通讯中断、建筑物被毁、甚至危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在此,仅从雷电的形成、雷击灾害的形成以及如何防御雷击灾害等方面作如下简析,用以提醒人们不可小视雷电危害,利用科学知识防御雷击灾害,将雷击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云内、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
夏季的午后,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密度降低,产生上升运动,在上升过程中水汽不断冷却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粒子,形成云团,而上层空气密度相对较大,产生下沉运动,这样的上下运动形成对流。
在对流过程中,云中的小水滴和冰晶粒子发生碰撞,吸附空气中游离的正离子或负离子,这样水滴和冰晶就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一般情况下,正电荷在云的上层,负电荷在云的底层,这些正负电荷聚集到一定的量,就会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这就是雷电的形成过程。
雷电电荷在放电过程中,产生很强的雷电电流,雷电电流将空气击穿,形成一个放电通道,出现的火光就是闪电。
在放电通道中空气突然加热,体积膨胀形成爆炸的冲击波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2、雷击灾害的形成
云内和云与云之间的放电,叫云间闪电或云闪,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叫云地闪电或地闪。
云闪因其不能到达地面,一般不会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地闪。
地闪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在其泄放通道上造成的危害即雷击灾害。
当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直接打在建筑物、构筑物及人畜身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造成毁坏和伤亡,称之为“直击雷”;当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在其泄放通道周围产生电磁感应向外传播或直接通过导体传导,导致在影响范围内的金属部件、电子元件和电气装置,受到电磁脉冲的干扰而毁坏,称之为“雷击电磁脉冲”。
我国是雷击灾害多发地区,每年都会因雷击灾害造成众多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将雷击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尤为重要。
3、雷电活动规律及雷击的选择
3.1我国年平均雷电日数按地理环境的分布
a、南方多于北方;
b、内陆多于沿海;
c、山地多于平原;
d、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土壤导电性较差的地区雷电活动较弱。
3.2雷击与地质条件的关系
a、电阻率小的土壤,导电性好,易积聚大量电荷,为雷电流提供低阻抗通道;
b、闪电放电通道常常不是直线,而是曲曲折折的;
c、地下埋有金属导电矿床处,金属管线较密集的地方易落雷;
d、地下水位高、矿区、小河沟、地下水出口处易受雷击。
3.3雷电活动与地形、地物的关系
a、在距地面二三十米的突出物上方发生雷击的概率最大;
b、对靠山和临水的地区,临水一面的地洼潮湿地和山口、风口、顺风的河谷的特殊地形构成的雷暴走廊的地方易受雷击;
c、电线杆、铁路、架空电线和避雷针(线、带、网)接地引下线都是雷雨云对地放电的最佳通道。
4、雷暴距离的判断
雷暴产生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出的,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而声音的速度是每秒340米,那么,我们可以根据看到闪电和听到雷声之间的间隔时间来计算落雷点与人之间的距离。
如果间隔时间是5秒钟,表示雷击发生在离人约1700米左右的位置;如果是1秒钟,也就是一眨眼的时间就听见雷声,说明雷击位置就在人附近300米左右。
当遇到雷暴天气时,我们可以记住每次听到雷声与看见闪电的时间间隔是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以此来判断雷暴是逐渐远离,还是即将临近,从而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5、雷电伤人的几种方式及急救措施
雷电对人的伤害方式,归纳起来有四种形式,即:直接雷击、接触电压、旁侧闪击和跨步电压。
雷电对人的危害与普通高压线路危害类似,只是危害程度更严重,因此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要立即对伤者进行抢救。
人被雷击中后,雷电电流通过人体泄放到大地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伤者身上是不带电的,这时不必担心施救者被电击。
急救措施也类似于被电击后的急救方法,将伤者平躺在地,在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同时要做心外按摩。
另外,要立即呼叫急救中心,由专业人员对受伤者进行有效的处置和抢救。
6、防止雷击的措施
6.1室外防雷
根据发生雷击灾害的规律及原理,孤立的物体或者物体的突出部位容易遭受雷击,因此,户外防雷应注意:a、在空旷地区,不要进入临时性的棚屋、岗亭等无避雷设施的建筑物内。
b、不可躲在大树下避雨,若不得已需要在大树下停留,必须与树干和枝丫保持两米以上距离,并尽可能下蹲,双脚并拢。
c、不要触摸金属或潮湿物体,随身携带的金属物件(项链、耳环等)也应尽量移开身体,以免成为引雷的介质。
d、不宜使用移动电话和电子仪器。
e、不宜在旷野高举或肩扛雨伞、铁锹等高于身体的尖状物。
f、在户外活动的人应尽快回屋或躲进汽车内。
6.2室内防雷
室内发生雷击事故一般都是雷电流通过雷击电磁脉冲的形式对电器和人造成危害,因此,室内防雷应注意:a、要关闭好门窗,防止直接雷击和球形雷的入侵,尽量远离门窗、阳台和外墙壁。
b、雷雨期间不要使用任何家用电器,包括:电视、电脑、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切断电源,特别注意电视信号线和电脑网线(这两根线较隐蔽,容易忽视);c、雷雨期间不要打电话,如必须打时要使用免提功能;d、不要在家里洗澡,更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7、雷电防护工程的重要意义
由于造成雷击灾害的形式不同,防御雷电采取的措施也不同,目前的防雷工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建筑物防雷,防御直接雷击,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在建筑物顶部安装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等接闪器,并通过引下线与接地装置连接,达到保护建筑物不受直接雷击的目的,另外还将建筑物内部的金属管道、金属门窗、吊顶龙骨与引下线连接,有效保护建筑物内部安全;一类是信息系统防雷,防御雷击电磁脉冲,在电路线、信号线及天馈线上穿接避雷器,并通过引下线与接地装置连接,这样一旦有雷电流侵入,能通过避雷器迅速泄入大地,从而保护电子设备不受损害。
对于智能建筑物,则采取综合防护措施,既防御直接雷击,也防御雷击电磁脉冲。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防护措施做得有多好,也不可能100%的防御雷击,只能将雷击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而对雷暴本身产生的冲击波是没有办法防御的,只能将建筑物的牢固度、抗震性提高到最高限度,才能避免雷暴冲击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