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教案(1)
向心力教案语言类大学习
![向心力教案语言类大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5176217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3.png)
一、活动背景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各种现象充满好奇,特别是自然现象。
本活动旨在通过讲述《向心力》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向心力的概念,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目标1. 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物体做圆周运动时指向圆心的力。
2. 能够用简单的话语描述向心力的作用,并用实例说明。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活动准备1. 《向心力》故事PPT2. 与向心力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小组讨论记录表四、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与向心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它是怎么产生的呢?”(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述《向心力》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向心力的概念。
2. 提问幼儿:“故事中的物体为什么会受到向心力的作用?向心力有什么特点?”(三)小组讨论1.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分发小组讨论记录表。
2.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向心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3. 小组成员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四)展示与分享1.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和总结。
2.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向心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与向心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幼儿说出向心力的作用。
2. 教师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与向心力相关的现象?”3.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活动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向心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科学素养。
五、活动延伸1. 家长与幼儿共同查找与向心力相关的资料,了解向心力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2.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幼儿用绘画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对向心力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2. 教师应注重活动的趣味性,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向心力教案
![向心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6da9f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ea.png)
向心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方法;3.理解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关系;4.能够应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向心力的概念和特点;2.向心力的计算方法;3.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关系;4.应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向心力的计算方法;2.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心力的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基本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向心力的作用,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3.讨论法:通过讨论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向心力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力的作用。
2. 讲授环节1.向心力的概念和特点:向学生讲解向心力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向心力的基本知识;2.向心力的计算方法:向学生讲解向心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技巧;3.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关系:向学生讲解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向心力与离心力的相互作用。
3. 实验环节通过实验观察向心力的作用,让学生加深对向心力的理解。
4. 讨论环节通过讨论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
5. 总结环节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特点;2.学生能够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方法;3.学生能够理解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关系;4.学生能够应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看、做、思考中全面掌握向心力的知识。
但是,本节课的实验环节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加强实验安全管理。
同时,本节课的讨论环节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避免流于表面。
《向心力》教案模版
![《向心力》教案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99a2a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f.png)
《向心力》教案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掌握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探究向心力的来源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向心力的定义2. 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3. 向心力的来源和作用4. 向心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5. 如何在圆周运动中计算向心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向心力的概念、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向心力的来源和作用。
2. 难点:向心力在实际应用中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骑自行车绕圆形路径行驶,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力的概念。
2. 讲解向心力的定义:向心力是指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指向圆心的合力。
3. 分析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向心力越大,物体做圆周运动的速度越稳定;向心力不足或过大,都会导致圆周运动不稳定。
4. 讲解向心力的来源和作用:向心力来源于物体与圆周路径的摩擦力、弹力等,它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使其始终保持在圆周路径上。
5. 实例分析:分析汽车在转弯时的向心力来源和作用,以及如何减小向心力,保证行车安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和计算方法。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向心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8.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向心力的应用和计算方法。
(3)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向心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7 向心力教案
![5.7 向心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6bdae5102de2bd9605886d.png)
5.7 向心力一、教材分析向心力一节是从动力学角度研究圆周运动的,是本章的重点、难点。
这部分知识既是对先前学习的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加速度综合升华,使学生从对圆周运动的表面认识上升到理论分析,也是学习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的基础。
本节能够充分体现力和运动的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是运动与力关系学习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描述圆周运动的各个物理量及其关系,认识了匀速圆周运动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很容易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了处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与学生一同研究问题,获得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向心力的概念及其表达式的确切含义,理解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4)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的法向分力提供了向心力,切向分力用于加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实验来了解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具体“做一做”来理解公式的含义。
(2)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2)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密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明确向心力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2)运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2. 教学难点:理解向心力的定义及其公式的变形,明确向心力是一个效果力,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供求关系五、教学过程1. 课程引入教师: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特征,我们现来复习一下。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https://img.taocdn.com/s3/m/f601279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e.png)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教学目标:1. 了解向心力的定义及作用;2. 理解向心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3. 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难点:向心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及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教材;2. 实验器材:旋转仪、拉力计、绳子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旋转的物体,引出向心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向心力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讲解向心力(15分钟)1. 向心力的定义:向物体中心的力称为向心力,是一种使物体沿曲线运动的力;2. 向心力的作用:向心力使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与加速度有关;3. 向心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向心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表达,即F=ma,可以推导出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4. 向心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方法。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让学生通过拉力计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测量向心力的大小;2. 让学生通过试验数据计算向心力的大小和加速度;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并讨论实验结果。
四、总结与小结(10分钟)总结向心力的概念、作用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向心力的相关知识,并准备好下节课的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向心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及计算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物理必修向心力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向心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4b8729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f2.png)
高中物理必修向心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向心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旋转的物体或者人体,引发学生对向心力的好奇和疑惑,引出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向心力的概念,即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力是使其朝向圆心的力,同时向学生解释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计算方法:向学生讲解向心力的计算方法,即向心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向心加速度,向学生展示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并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让他们运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5.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并对练习内容进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6. 总结与复习: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向心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做好复习准备。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2. 实物展示。
3. 小组讨论。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上未能完成的练习题。
2. 利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向心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展开,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应用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向心力教案
![向心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d2dec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9.png)
向心力教案主题:向心力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问题:大家是否知道什么是向心力?2. 学生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向心力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例子?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向心力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些材料:绳子、小物体等。
2. 让小组成员站在一起,各拿着一端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着小物体。
3. 让学生观察和探究绳子的拉力和小物体的运动情况。
4.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小物体围绕着小组成员旋转?有什么因素影响着小物体的运动轨迹?四、总结归纳(15分钟)1. 学生分享实验的观察结果和结论。
2. 并总结向心力的特点和作用。
五、拓展延伸(20分钟)1. 提出实际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展示向心力?2. 让学生自由发挥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六、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拓展延伸作品和观点。
2. 具体评价标准:在分享中是否清晰地表达了向心力的概念?是否有创新的思考?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七、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2. 让学生填写一份反馈表,回答本节课所学的问题和自己的收获。
八、课后作业1. 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向心力可以使物体围绕某个中心旋转?2. 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向心力的文章,至少300字。
九、下节课预告1. 下节课将通过更多的实例和问题,进一步讨论和应用向心力的概念。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161aa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2.png)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
教学内容: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向心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掌握向心力在旋转运动中的作用;
3. 能够应用向心力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 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实验装置和材料;
2. 学生准备纸笔和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向心力的概念,并举例解释向心力在日常生活和物理运动中的作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向心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向心力在旋转运动中的作用;
3. 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用绳子绕圆周围绕一个小球旋转,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向心力对旋转运动的影响;
2. 学生自行完成实验操作,测量向心力对物体产生的加速度。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向心力对物体的影响;
2. 学生总结向心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五、练习与作业(10分钟)
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堂练习;
2.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探究向心力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拓展对向心力的理解;
2. 学生可以进行更复杂的实验,验证向心力在不同物体上的作用效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对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运用向心力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但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更深入的物理概念,拓展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理解。
《向心力》教案模版
![《向心力》教案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c5be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13.png)
《向心力》教案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必要条件。
2. 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向心力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体做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力。
二、教学内容:1. 向心力的定义2. 向心力的计算公式3. 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4.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向心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向心力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向心力概念和圆周运动。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向心力现象。
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向心力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础知识,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讲解向心力概念:讲解向心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向心力是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必要条件。
3. 公式讲解与应用:介绍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讲解其应用。
4. 实验演示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做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力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向心力在圆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和应用。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向心力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对向心力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通过布置相关练习题进行评估。
3.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进行评估。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向心力概念和圆周运动的图像和动画。
2. 实验器材:用于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向心力现象。
3.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https://img.taocdn.com/s3/m/89da0fa1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db.png)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由什么力提供的。
2. 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向心力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向心力的概念向心力是指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指向圆心的那个力。
向心力使物体始终沿着圆周运动,不偏离圆轨道。
2. 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可以由一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几个力的合力提供。
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只有其中一个力或者几个力的合力指向圆心,这个力或者合力就是向心力。
3. 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向心力F=mv²/r,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速度,r是圆周运动的半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什么是圆周运动?”、“在做圆周运动时,物体需要一个指向圆心的力吗?为什么?”来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2. 讲解向心力讲解向心力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向心力是指向圆心的那个力,它使物体始终沿着圆周运动。
通过示例或者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向心力。
3. 讲解向心力的来源讲解向心力可以由一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几个力的合力提供。
分析物体受到的多个力,让学生找出指向圆心的那个力或者几个力的合力,即为向心力。
4. 推导向心力的计算公式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的受力情况,推导出向心力的计算公式F=mv²/r。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式。
5. 应用向心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示例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运用向心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在一定速度下,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向心力概念的理解。
2. 习题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向心力的习题,检查学生对向心力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答:让学生运用向心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延伸1. 讲解向心力的作用:向心力不仅使物体做圆周运动,还与物体的质量、速度、半径等因素有关。
物理学中的向心力教案
![物理学中的向心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ed824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3.png)
物理学中的向心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向心力的定义和概念;2.掌握计算向心力的公式;3.学会应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理解;2.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3.应用向心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向心力的定义和概念向心力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轨道的约束,所受到的沿心向的力。
向心力的大小是跟物体的质量、角速度、半径等相关的。
2.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向心力的计算公式为Fc = mv²/r ,其中Fc代表向心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v代表物体的速度,r代表圆心到物体位置的距离。
3.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向心力是保持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关键因素。
当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它会不断地受到向心力的作用,使得物体的方向持续发生变化,从而维持它在轨道上的运动状态。
4.应用向心力解决实际问题向心力的应用十分广泛,比如轮胎控制车辆的转向、航天器在卫星运行轨道上的运动等。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先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所受到的其他力的作用,然后再进行向心力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应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的讲解,学生能够掌握向心力的定义和概念;2.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向心力的计算公式求解;3.学生能够理解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并能够应用向心力解决实际问题;4.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强化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进行自我评估。
六、教学实施:本教案的教学实施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概念讲解阶段:首先讲解向心力的概念,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计算公式阶段:讲解向心力的计算公式,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
3.圆周运动阶段:讲解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通过实验和演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向心力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
4.实际问题阶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应用向心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07110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3.png)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这里是作者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欢迎参考。
向心力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向心力的概念、来源、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采用圆周运动分析的方法和依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将牛顿第二定律自觉地从直线运动迁移到圆周运动中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重点向心力的概念,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难点向心力的来源教具多媒体、学案教学要点:向心力的概念、来源、公式及其物理意义特别关注:向心力的来源知识链接:向心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流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课前汇报向心加速度物理意义、公式代表发言进行汇报,大家认真聆听,评价及进行补充为新课打基础定向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加速度是由合力产生,那么向心加速度是怎样产生的?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匀速圆周运动与向心力1.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
2.公式:Fn= 或Fn= 。
3.来源: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可能是物体所受外力的,也可能是某个力的分力。
向心力是按命名的力,它可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提供,也可以是这些力的合力或它们的分力来提供。
4.作用:产生,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1.装置:细线下面悬挂一个钢球,用手带动钢球使它在某个水平面内做,组成一个圆周摆,如图所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认真聆听、思考,准备进入新课的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学案。
通过实例,得出向心力名称的由来。
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及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推导向心力的公式。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教师指导。
交代本节主要研究方向,提醒学生进入状态。
阅读教材,提取精华。
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向心力的来源和方向。
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展示交流2.求向心力及合力:(1)可用Fn= 计算钢球所需的向心力。
1-2、向心力教案
![1-2、向心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9d9063783e0912a2162abe.png)
第二节向心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向心力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2.知道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的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结合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4.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向心力,并且对向心力大小与线速度大小的关系建立初步的印象.2.通过实验、探究与有关的因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探究、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感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3.联系实际,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向心加速度的概念.2.掌握向心力公式,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练习法相结合四、教学过程【感受向心力】通过自做器材感受向心力F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思考1】小球为什么能绕中心近似做匀速圆周运动呢?小球能绕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是因为绳对小球始终有一个拉力F,此拉力不断改变小球的运动方向而做匀速圆周运动。
一、向心力使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拉力F,其方向虽然不断变化,但总是指向圆心,所以叫做向心力。
1、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运动的快慢③轨道的半径【实验与探究】研究F与 m、r、ω的关系。
控制变量法①控制m,ω一定,改变r ;②控制r,m一定,改变ω ;③控制r,ω一定,改变m ;2、向心力的大小【结论】最终实验表明,向心力F的大小跟m、r、 都有关系,其关系为:推导公式也适用于非匀速圆周运动,V指瞬时速度.3、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向心力是根据其方向总是指向圆心这一效果来命名的。
它可以是某种性质的一个力,也可以是几个不同性质的力沿着半径指向圆心的合外力。
向心力教案(精选3篇)
![向心力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6070e10740be1e640e9a40.png)
People will not suffer for a lifetime, but they will suffer for a while.(页眉可删)向心力教案(精选3篇)向心力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__节主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__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错误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向心力的定义;能说出向心力的定义、写出向心力的定义式和单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学习,相互联系,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概念前后联系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容易让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四、重点与难点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________与作用效果。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热门6篇)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热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2b215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66.png)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热门6篇)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第1篇目录TOC o “1-3“ u 教学内容 PAGEREF _Toc393782737 h 1一、教学任务分析 PAGEREF _Toc393782738 h 1教材分析 PAGEREF _Toc393782739 h 1三维教学目标 PAGEREF _Toc393782740 h 1教学重点、难点 PAGEREF _Toc393782741 h 2二、学情分析 PAGEREF _Toc393782742 h 2三、教法学法 PAGEREF _Toc393782743 h 2教学方法 PAGEREF _Toc393782744 h 2学习方法 PAGEREF _Toc393782745 h 2四、教学过程 PAGEREF _Toc393782746 h 3新课引入 PAGEREF _Toc393782747 h 3新课讲授 PAGEREF _Toc393782748 h 3巩固练习 PAGEREF _Toc393782749 h 5课堂小结 PAGEREF _Toc393782750 h 5拓展提高 PAGEREF _Toc393782751 h 5课后思考 PAGEREF _Toc393782752 h 6板书设计 PAGEREF _Toc393782753 h 6五、教学特色 PAGEREF _Toc393782754 h 6《向心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题】向心力【教材选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2 第五章第六节【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学生一、教学任务分析教材分析《向心力》一节第五章曲线运动的重点、难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是本章知识的一个拐点,又是本章内容拓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既能使学生从对圆周运动的表面认识上升到理论分析,又能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分析提高到对天体运动及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的分析及推演。
《向心力》教案模版
![《向心力》教案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d13d2a1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b.png)
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向心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向心力与物体质量、速度、半径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向心力的定义;(2)掌握向心力的产生条件;(3)掌握向心力与物体质量、速度、半径之间的关系;(4)能够运用向心力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力的表现;(2)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向心力与物体质量、速度、半径之间的关系;(3)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向心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向心力的定义及其产生条件;(2)向心力与物体质量、速度、半径之间的关系;(3)运用向心力解释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向心力与物体质量、速度、半径之间的数学关系;(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向心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向心力;(2)提问:“什么是向心力?它是如何产生的?”2. 理论讲解:(1)讲解向心力的定义;(2)讲解向心力的产生条件;(3)讲解向心力与物体质量、速度、半径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演示:(1)演示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力的表现;(2)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向心力与物体质量、速度、半径之间的关系;(2)每组汇报讨论成果;(3)师生共同总结。
5. 数学计算:(1)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向心力;(2)举例说明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向心力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向心力相关知识;3.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向心力进行解答。
向心力教案
![向心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9e6e81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d.png)
向心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向心力的概念及其作用;2.学习向心力的计算公式;3.掌握向心力与质量、速度、半径之间的关系;4.进一步理解向心力在物理世界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向心力的定义与性质:向心力是一种使物体向轨道中心靠近的力,其方向始终指向轨道中心。
2.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向心力的大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 = mv²/r,其中F表示向心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r表示物体所处的轨道半径。
3.向心力与质量、速度、半径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质量、速度或半径的大小,可以调节向心力的大小。
4.向心力的应用举例:介绍向心力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行星绕太阳运动、车辆转弯、衣服在洗衣机中旋转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回顾力的概念及其分类,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2.讲解向心力的定义与性质: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实例,向学生介绍向心力的定义和性质。
3.讲解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向学生讲解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解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意义和应用。
4.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向心力的作用。
5.讨论与总结:与学生共同讨论向心力与质量、速度、半径之间的关系,并总结规律和结论。
6.应用举例:通过介绍一些具体的应用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作用和应用。
7.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练习题或实验报告等。
四、教学资源1.教材:具备向心力相关知识的物理教材;2.示意图:用于讲解向心力的定义和性质的示意图;3.实验器材:用于实验演示的必要器材;4.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实验演示过程和相关应用示例。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检查学生对向心力概念理解的情况,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
2.在实验演示环节,可以请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加强学生对向心力作用的直观感受。
3.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鼓励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https://img.taocdn.com/s3/m/2ea72f1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c.png)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由外界提供的指向圆心的力。
2. 掌握向心力的计算公式,了解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向心力的定义2. 向心力的计算公式3. 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的关系4. 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向心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向心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3. 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自行车绕圆形赛道行驶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什么力。
2. 讲解向心力的定义,解释向心力是由外界提供的指向圆心的力。
3. 推导向心力的计算公式,讲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4. 分析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公式进行推导。
5.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让学生了解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6.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说明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向心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自行车在圆形赛道上的向心力,分析影响向心力的因素。
2.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向心力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探讨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汽车转弯、卫星绕地球运行等。
2. 介绍向心力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粒子加速器、轨道力学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
向心力_教案
![向心力_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69f41d915f804d2b16c1e4.png)
向心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
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 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 2.感受向心力 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心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力是做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2、理解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4、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二、能力目标:
1、学会用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分题
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三、德育目标:
通过a 与r 及ω、v 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
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r v m mrw F 22==,向心加速的大小r v r w Q 22==,
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出示思考题)
(1)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哪几个?
(3)上述物理量间有什么关系?
2、引入:由于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
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所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有何特点?加速度又如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2、知道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求解公式
3、了解向心力的来源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向心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1)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做演示实验
a:一个小球,拴住绳的一端,绳的另一端固定于桌上,原来细绳处于松驰状态b:用手轻击小球,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c:当绳绷直时,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2)模拟上述实验过程
(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绳绷紧前,小球为什么做匀速圆周运动?
b:绳绷紧后,小球为何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此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个力?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这个力起什么作用?
(4)通过讨论得到: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合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向心力。
b:向心力指向圆心,方向不断变化。
c: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2、向心力的大小
(1)通过课本实验体验向心的大小
a :拉住绳的一端,让小球尽量做匀速圆周运动,改变转动的快慢、细线的长短多做几次。
b :引导学生猜想:向心力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角速度、半径有关。
c :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猜想大向心力可能与m 、v 、r 有关,那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下边我们通过实验来检验一下。
(2)操作方法:
a :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保持小球运动的角速度相同,观察向心力的大小与运动半径之间的关系。
b :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保持运动半径相同,观察向心力与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c :仍用质量不同的钢球和铝球,使他们运动的半径r 和角速度ω相同→观察得到: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向心力也越大。
(4)总结得到: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m 、圆周半径r 和角速度ω都有关系,且给出公式:F =mr ω2(说明该公式的得到方法,空气变量法、定量测数据)
(5)学生据r v =ω推导向心力的另一表达式r
v m F 2
=
3、向心加速度 (1)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向心力F 的作用下必然要产生一个加速度,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到:这个加速度的方向与向心力的方向相同,叫做向心加速度。
(2)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得到r a 2ω= r v a 2
=
4、说明的几个问题:
(1)由于a 向的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瞬时加速度的方向不断改变的变加速运动。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向心力是一个效果力,方向总指向圆心,是一个变力。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就是向心力。
三、巩固训练
1:向心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 ,而不改变速度的 。
2、一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它的转速度为原来的2倍时,它的线速度、向心力分别变为原来的几倍?如果线速度不变,当角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时,它的轨道半径和所受的向心力分别为原来的几倍
3、(1)展示思考与讨论中的物理情景
(2)分析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各是什么性质的力?
(3)木块所受的向心力是由什么提供的?
四、小结
1:什么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它们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特点?
2:向心力的求解公式(1) (2)
3:向心加速度的求解公式(1) (2)
4、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
五、作业课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
⎪⎪⎪⎨⎧==r v a rw a r v m F mrw F V 2
222;321;4321、快慢的物理量
、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指向圆心—、方向、供、由物体所受的合力提的方向、作用:改变、方向指向圆心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