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预习学案 (教师版)
《劝学》预习学案分解
![《劝学》预习学案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55c36d00a76e58fafab0035f.png)
9 劝学《荀子》一.学海拾贝1.文学常识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字音靛.青()蓼.蓝()中.绳()槁暴..( )..()参省跬.步( ) 骐骥.()埃.土()螯.()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2)木直中.绳(3)虽有槁暴..(4)金就砺.则利(5)而闻者彰.(6)假.舆马者(7)善假于物.也(8)用心躁.也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通,释义:。
通,释义:。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
5.古今异义词辨析(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古义:今义:(2)声非加疾.也古义:今义:(3)假.舆马者古义:今义:(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5)用.心一也古义:今义:(6)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6)用心一也: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闻博闻.强识不能称前时之闻.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挽弓当挽强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望日夜望将军至先达德隆望尊适冬之望日前后8.翻译重点句子(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预习案文档公开课前教案
![劝学预习案文档公开课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93e7d7da38376bae1fae0b.png)
《劝学》预习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文言文学习而言,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聪明的你,准备好了吗?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主张。
荀子(前298-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荀卿”。
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继孔、孟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山东枣庄东南)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韩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许多提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映当时人民的要求,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结构谨严,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
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共20篇,收文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为其第一篇。
2.朗读课文两遍以上,读准生字读音。
木直中(zhîng)绳輮(rïu)以为轮虽有(yîu)槁(gǎo)暴(pù)金就砺(lì)则利参省(cān)(xǐng)乎己知(zhì)明而行无过跂(qì)而望矣生(xìng)非异也锲(qiè)而不舍金石可镂(lîu)须臾(xū)(yú)舆(yú)马舟楫(jí)跬(kuǐ)步骐骥(qí)(jì)驽(nú)马爪(zhǎo)牙螯(áo)3.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①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高一语文教案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9篇
![高一语文教案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9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2c18d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f.png)
高一语文教案劝学课前预习学案9篇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1一、教学要求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三、教学难点第1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诵读教法六、教学设想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劝学》优秀教案学案(精选7篇)
![《劝学》优秀教案学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5bb81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f.png)
《劝学》优秀教案学案《劝学》优秀教案学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劝学》优秀教案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劝学》优秀教案学案篇1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解题。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优品课件之《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优品课件之《劝学》课前预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4a78a971fe910ef12df84b.png)
优品课件之《劝学》课前预习学案《劝学》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
(2)字音木直中()绳�()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3)通假字�以为轮,其曲中规知明而行无过君子生非异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4)文言实词 1、君子: 2、已:。
3、中绳:4、�:5、规:6、虽有槁暴:7、挺:8、金:9、就砺: 10、参省乎己 11、须臾: 12、�: 13、而见者远 14、疾: 15、假: 16、舆: 17、致: 18、水: 19、绝: 20、兴: 21、跬: 22、骐骥: 23、用心一也: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重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难点)。
二、学习过程合作探究(1)文言虚词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苛政猛于虎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特殊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9《劝学》导学案
![3.9《劝学》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e80737a45177232e60a224.png)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
(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3)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知明而行无过君子生非异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4)文言实词1、君子:2、已:。
3、中绳:4、輮:5、规:6、虽有槁暴:7、挺:8、金:9、就砺:10、参省乎己11、须臾:12、跂:13、而见者远14、疾:15、假:16、舆:17、致:18、水:19、绝:20、兴:21、跬:22、骐骥:23、用心一也: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重点);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难点)。
二、学习过程合作探究(1)文言虚词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苛政猛于虎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而:1、吾尝终日而思矣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特殊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輮以为轮(3)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精讲点拨1、归纳课文的内容要点,列出结构框架第一段:中心论点第二段:学习的意义:(四喻)第三段:学习的作用:(五喻)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一喻)2、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比喻论证排比句论证正反对比论证3、思考交流《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4\运用比喻对比的方式写一个片段,关于学习的议论文。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c71fe9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8.png)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劝学》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关于教育与修养的论述。
通过对《劝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本文旨在针对高中语文课程中《劝学》的教学与教案设计进行探讨,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劝学》,并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 教学目标本节课程将重点突出学生跟据文本内容对于《劝学》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章解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学习陈寿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看法,从而引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追求卓越,并铭记着“怀道、塑性、求实、创新的人生价值观”。
二. 教学内容1.《劝学》内容概述。
2.内容大意。
了解陈寿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进一步理解《劝学》的文化内涵。
3.文学鉴赏。
学习《劝学》中的意象、情感、意义构成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修养教育。
通过讲解陈寿的学习态度,引领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三. 教学设计1. 准备工作教学前,教师应提前阅读《劝学》全文,了解陈寿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思想进行梳理,挖掘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提前准备PPT、制定教案、准备习题,以此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保证授课顺利进行。
2.课堂展开第一节:1.引入用文学细节情节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场景:“日行访友,道路阻隔,要过荧荧灯影,有白发者,以手持灯,前照路上,后防身子。
有蹒跚者,假何为者,拄杖扶身者,皆挂眼于他,讹谤无已。
胡闹之流,不觉乃绕路,彻夜是劳顿。
知己者,应随足而行。
”2.讲解《劝学》内容,阐述文章主题及文化内涵、重要语句等。
3.简介陈寿:生平、人格、思想等方面,介绍他的学术成就,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前导学案2.1.1劝学2508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前导学案2.1.1劝学2508](https://img.taocdn.com/s3/m/4926889281c758f5f71f6769.png)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学科:语文编写人:崔敬敬审稿人:赵德生《劝学》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
(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3)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知明而行无过君子生非异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4)文言实词1、君子:2、已:。
3、中绳:4、輮:5、规:6、虽有槁暴:7、挺:8、金:9、就砺:10、参省乎己11、须臾:12、跂:13、而见者远14、疾:15、假:16、舆:17、致:18、水:19、绝:20、兴:21、跬:22、骐骥:23、用心一也: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重点);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难点)。
二、学习过程合作探究(1)文言虚词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苛政猛于虎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而:1、吾尝终日而思矣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特殊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輮以为轮(3)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精讲点拨1、归纳课文的内容要点,列出结构框架第一段:中心论点第二段:学习的意义:(四喻)第三段:学习的作用:(五喻)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一喻)2、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比喻论证排比句论证正反对比论证3、思考交流《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4\运用比喻对比的方式写一个片段,关于学习的议论文。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d9be1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9.png)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课前预习学案:劝学一、学习目标1. 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2.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3. 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学习内容1. 学习的意义;2. 学习方法;3. 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三、学习重点1. 了解学习的重要性;2.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3. 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过程1. 导入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学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学习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
2. 学习的意义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学习对于我们有什么好处?请大家舒展一下思维,说出你们心中的答案。
学习的意义有很多方面,首先,学习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文化。
其次,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能力,包括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自主和创新的能力等。
还有,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让我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更有优势。
总之,学习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无限可能。
3. 学习方法学习的方法很重要,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请同学们就自己平时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思考一下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常用的学习方法,如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积极参与课堂、勤于复习和总结等,并鼓励同学们互相分享学习经验和方法。
)4. 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寻找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学习内容、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参加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等。
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五、学习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了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了解了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劝学预习案
![劝学预习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73746701f69e314332948e.png)
《劝学》预习学案
预习提示: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
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小组解答;
3.小组成员轮流口译课文。
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
一、了解荀子(了解荀子及其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二、熟读课文把握字音字形
中()车柔()舆()有()槁暴()砺()参省()须臾()跂()楫()生()跬()骐骥()驽()锲()镂()
三、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及质疑。
1、你归纳整理的文言知识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2、预习过程中你们遇到的疑难字、词、句子。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预习案,课前检查预习情况及反馈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句子。
)。
高中语文 2.1《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2.1《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90f493534b73f242326c5f00.png)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
(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3)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知明而行无过君子生非异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4)文言实词1、君子:2、已:。
3、中绳:4、輮:5、规:6、虽有槁暴:7、挺:8、金:9、就砺:10、参省乎己11、须臾:12、跂:13、而见者远14、疾:15、假:16、舆:17、致:18、水:19、绝:20、兴:21、跬:22、骐骥:23、用心一也: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重点);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难点)。
二、学习过程合作探究(1)文言虚词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苛政猛于虎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而:1、吾尝终日而思矣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特殊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輮以为轮(3)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精讲点拨1、归纳课文的内容要点,列出结构框架第一段:中心论点第二段:学习的意义:(四喻)第三段:学习的作用:(五喻)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一喻)2、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比喻论证排比句论证正反对比论证3、思考交流《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4\运用比喻对比的方式写一个片段,关于学习的议论文。
《劝学》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劝学》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https://img.taocdn.com/s3/m/160694d5eff9aef8951e0601.png)
《劝学》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一、预习新课《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
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
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二)作者简介: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字词字音: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槁(gǎo)暴(pù)就砺(lì)参(cān)省(xǐng)须臾(yú)跂(qì)楫(jí)生(xìng)非异跬(kuǐ )步骐骥(qí jì)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舍之金石可镂(lòu)螯(áo )蛇鳝(shàn)字义: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3.9《劝学》导学案
![3.9《劝学》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fd8f77b9f3f90f77c61b9a.png)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 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的意思.所以题意是.(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3)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知明而行无过君子生非异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4)文言实词1、君子:2、已:.3、中绳:4、輮:5、规:6、虽有槁暴:7、挺:8、金:9、就砺:10、参省乎己11、须臾:12、跂:13、而见者远14、疾:15、假:16、舆:17、致:18、水:19、绝:20、兴:21、跬:22、骐骥:23、用心一也: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重点);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难点).二、学习过程合作探究(1)文言虚词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苛政猛于虎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而:1、吾尝终日而思矣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特殊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輮以为轮(3)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精讲点拨1、归纳课文的内容要点,列出结构框架第一段:中心论点第二段:学习的意义:(四喻)第三段:学习的作用:(五喻)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一喻)2、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比喻论证排比句论证正反对比论证3、思考交流《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4\运用比喻对比的方式写一个片段,关于学习的议论文.课后练习与提高1.选出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A.中绳(zhòng)槁暴(pù)以为轮(róu)金就砺则利(lì)B.参省乎己(xīng)须臾(yù)跂而望(qí)靛青(dìng)C.跬步(guī)蓼蓝(liǎo)生而异也(xīng) 骐骥(jì)D.锲而不舍(qiè) 驽马(nú) 金石可镂(lǒu) 蛟龙(jiāo)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①虽有槁暴(晒)②以为轮(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④而致千里(送别)⑤君子生非异也(天资,禀性)⑥非利足也(走路)⑦筋骨之强(强壮)⑧而绝江河(横断)⑨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显著,清楚)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3.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极)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死)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4.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D.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强迫)5.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虚假)B.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包庇)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6.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B.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C.先达德隆望尊.(希望)D.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日)7.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B.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C.不能称前时之闻.(见闻)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解析:C项中"闻"应译为"名声".8.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木直中绳, 以为轮.(使……弯曲)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接近,放到……上)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统一)9.找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1)正中下怀()A.木直中绳B.天门中断楚江开C.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D.百发百中(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A.早岁那知世事艰B.草木有生而无知C.知小谋大D.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昔者先生以为东蒙主C.七十者衣帛食肉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A.令有功于国B.功败垂成C.项燕为楚将,数有功D.劳苦而功高如此(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B.怀王怒,大兴师伐秦C.清风徐来,水波不兴D.政通人和,百废具兴10.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1.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食.D.我孰与城北谁美?12.填空.(1)荀子,名____________,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一书现存____________篇,其中第一篇是____________.(2)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局面,其中影响较大的四个流派是儒、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是战国末期____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4)学而不厌,_____________.答案:A A C DBC C D(1) A (2) C (3) D (4)B (5)CD C12(1)况三十二《劝学》(2)百家争鸣道法儒家(3)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4)诲人不倦。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e7f57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13.png)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篇一」《劝学》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劝学》的导学案应该怎么制定?《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2.背诵课文前三段三、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四. 学习过程:(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三)把握概括主旨(四)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2.翻译重点句子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文段分析思考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五)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1.解释加点词语终日而思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登高而招而见者远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生非异也2.翻译下列语句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文段分析思考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 (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三自然段(六)学习反思(七)当堂检测1.默写课文第二段2.准确背诵前三自然段拓展阅读:《劝学》答案阅读题: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出错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ec777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f.png)
《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全文;(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翻译出文意;(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掌握中心论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运用文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1. 《劝学》全文的朗读和背诵;2.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翻译出文意;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掌握中心论点。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翻译;2. 文章深层含义的领悟;3. 将文中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论证方法;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课文;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实例分析法: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中道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劝学》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课文,遇到问题可以组内讨论或向教师请教;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将文中道理运用到实际中;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做好课后复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评估学生对《劝学》全文的理解程度;2.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背诵情况和课后复习效果;3. 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和现实联系的掌握程度;4. 结合学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对《劝学》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劝学》全文的文本材料,包括原文和注释版本;2. 准备生僻词语和句式的解释资料,便于学生查阅;3. 准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用于课堂讨论和道理的实践应用;4. 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重点解析和课堂活动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2f997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c.png)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劝学》中的重点知识点,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劝学》中的道理和观点,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2. 分析《劝学》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劝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劝学》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本次复习的目标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劝学》,结合课本注释和课后习题,梳理重点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分析《劝学》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4.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劝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和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课本:《劝学》及相关儒家经典文本。
2. 辅导资料:相关的学习辅导书、注释资料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教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劝学》中的道理和观点。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劝学》中的重点知识点和观点,以及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2. 教学难点:《劝学》中的深刻含义和哲理,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背景,引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劝学》预习导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劝学》预习导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https://img.taocdn.com/s3/m/f003769227284b73f342501c.png)
一、课文资料链接:1、文题解读:《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劝:鼓励。
“劝学”鼓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在本文中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2、作者介绍: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许多提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映当时人民的要求,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散文的特色:《荀子》一书,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
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结构谨严,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如《劝学》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很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导学案
《劝学》预习(教师版)
1、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熟读课文,落实重点字音;
2、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落实本学案列出的重点文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通假字、句式等);
3、熟读课文,能口头翻译全文。
重点文言知识。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孟子成为对立的两派。
荀子倡导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恶》)与人性之恶相对,荀子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善都是社会生活的结果,是对“性”的规范和约束,因而是“人为”的。
荀子的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孟子的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荀子》一书,现存32篇,大多是他所写,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这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比喻,气势浑厚。
《劝学》是第一篇。
【要求】
(1)诵读全文。
在诵读的过程中,按段落顺序,将下列重点字音在课文中注出。
(2)脱离课本,将答案写在本学案上。
第2段:木直中.( )绳 輮.以为轮( ) 槁暴..( ) 金就砺.( ) 参省..
( ) 第3段:须臾..( ) 跂.( ) 舆.马( ) 舟楫.
( ) 第4段:跬.( )步 驽.( )马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 螯.( ) 鳝.
( ) 二.重点文言知识
【要求】
1、诵读全文。
在诵读过程中,按段落顺序,将下列重点字词句在文中注出。
【注】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加横线的句子,句式特殊的请点明句式特点。
2、脱离课本,将答案写在本学案上。
3、小组商讨拿不准的知识点,记录下不懂的知识点。
4、自学时间:30分钟(精力集中、注重效率)
语文导学案
停止
介词,从介词比变为、形成连词,表转折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合乎通“煣”把…做成即使“又”者也表判断这样
所以就靠近(古今异义)广泛地学习每天,名状检查反省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相当于“于”通“智”过失
就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
曾经连,表修饰片刻所字结构踮起脚跟见得广
我曾整天思索,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
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见得广。
登上高处招手,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更加表修饰强清楚借助脚步快
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能看的很远;顺着风向呼喊,声音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表转折到达名作动,游泳横渡通“性”
但是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和桨的人,并不是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常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兼词,于是,在那里表承接语气词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就能悟到大智慧,圣人的思想也就在自己头脑里具备了。
语文导学案
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没有…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
放弃 定语后置句
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雕刻一下就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名状,向上 向下 因为 名动,用心 专一 表并列
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螃蟹有六只脚八只蟹钳,
托身,安身
可是没有蛇和鳝鱼的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