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本科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整理(汇总)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P 8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P 12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对人进行管理的思想是一直发展的。
但是从科学管理到 X、Y理论,都受着19世纪哲学上决定论思想的支配,其出发点都认为处理管理问题,可以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佳方案。
在人力资源学派成长的过程中,权变理论逐渐进入管理领域,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简单化的、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
组织行为学就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组织行为学认为,遵循权变理论,并不等于没有理论,而是告诉人怎样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键性变量,然后找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针对一定的情景,使用一定的对策。
3、案例分析的方法 P19案例分析是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搜集到的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如实记载,形成案例。
第二章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1、了解社会知觉的定义 P29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特征:①、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②、人们在社会知觉中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③、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
④、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⑤、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
2、知觉错误的五种类型(PPT)找不到。
3、归因的定义 P 30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就叫做归因。
组织行为学(考试必考)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的对象、目的:研究对象: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研究目的: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
2、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法)4、组织行为学的最终目的:预测、解释、控制、引导第二章: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2、知觉的特点:整体性:把握事物的各部分或各属性间的关系、恒常性:使人能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选择性:区分出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
3、知觉的影响因素:知觉者自身的特点:需要和动机、兴趣、经验知识、性格、气质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物理特点、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结果、对象的社会属性、对象的组合知觉发生的情景:当时周围的环境影响知觉。
4、什么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即人际知觉。
是指个体通过与人的交往,根据知觉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判断、解释对方的心理活动、行为动机和人格特征的心理过程。
也就是对社会中的人和群体的知觉.它影响主体的社会行为。
5、社会知觉效应:社会知觉效应是指在知觉规律影响下,人们的社会知觉会产生知觉偏差,即对社会知觉对象的一些特殊反应。
包括:晕轮效应、首因、近因效应、投射效应、定势效应6、什么是个性?个性也称人格。
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先天素质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他人区别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差异的总和。
个性结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等心理成分)、个性差异性(包括气质、性格、能力)7、什么是气质?气质的概念与特点:气质是指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灵活性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是人与生俱有的有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
与性格相比有更大的稳定性。
但重大事件的发生可能改变气质。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组织行为学1、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2、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3、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3、组织模型: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4、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 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系统水平变量。
5、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7、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回应经济压力、回应全球化、管理劳动力多元化、改善顾客服务、改善人际技能、激发创新和变革、应对“临时性”、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中的冲突、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改善道德行为组织多元化1、多元化分层:表面层次多元化,深层次多元化2、能力: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智力能力,体质能力,情绪能力态度1、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2、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3、认知失调: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4、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5、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6、测量工作满意度方法:单一整体评估法,工作要素综合评价法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人格8、满意和不满意的员工反应:退出,建议,忠诚,怠工。
情绪1、情感: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的所有感情。
包括情绪和心境两个部分。
2、情绪:一种强烈的情感,直接指向某人某物. 心境:一种比情绪更弱并且经常缺乏背景刺激的情感。
4、情绪的作用:对理性思考非常重要5、情绪和心境的来源:人格、每周和每日的时间、天气、压力、睡眠、锻炼、年龄、性别、社交活动6、情绪智力:一种个人能力(1)具有自我意识(2)可以观察其他人的情绪(3)可以管理情绪线索和信息人格与价值观1、人格:个体对其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4月份《组织行为学》考试总复习重点(第十章至第十八章)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第一节领导的概念与功能(一)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二)领导是组织运行与发展的核心和主导因素。
领导者决定着组织运行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三)按领导的权为基础可分为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
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四)领导的功能:创新功能、激励功能、组织功能、沟通协调功能、服务功能第二节领导的过程模式(一)领导的权利有三部分构成:1资源控制权2奖惩权3专长权(二)领导权利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因素2职位因素3资历因素(三)领导威信的特点:内在性、持久性(四)领导威信的作用:1、决定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弱2、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条件3、有利于推进组织改革4、有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利于吸引人才第十一章领导理论第一节领导素质理论(一)企业家的能力素质是企业家整体素质体系中的核心素质。
(二)企业家能力主要包括:1决策能力2组织能力3协调能力4创新能力5激励能力6应变能力7社交能力(三)领导班子合理的素质结构包括:1年龄结构2智能结构3专业结构4知识结构5个性性格结构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四)领导方式有:集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放任型领导(五)集权型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然后布置下属执行的管理方式。
其主要特征:1独揽决策权2单纯命令主义3个人包办一切管理权(六)民主型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议,集思广益,然后做出决策的领导方式。
其特征:1 在决策过程中,鼓励下属参加集体讨论,参与制定有关政策,决策权上下分享,领导者在其中加以诱导,激励,经过讨论之后解决问题,发布指令。
2 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向下级公开信息资料,把尽可能多的问题交给自己的下属机关去集体解决,实行双向沟通,帮助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汇总
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汇总目录:绪论3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33.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68.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69.建立组织承诺的意义102.按信息传递方式分类沟通可分为103.单向沟通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个性和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人性假设是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之一,包括X理论、Y理论和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
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活动的特点。
XXX的群体动力论也是个体行为的重要理论之一。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需要与动机、价值观、态度、工作满意度、知觉、个性、气质、能力、性格、情绪等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重要研究内容。
这些因素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需要在组织管理中加以重视和管理。
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群体行为是指在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行为。
群体的类型、作用、发展阶段、外部环境、结构变量、凝聚力和决策方法等都是群体行为的基础内容。
同时,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也是群体行为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总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学科。
个性、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行为基础等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在组织管理中,需要重视和管理这些因素,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79.头脑风暴法的优缺点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创意方法,可以鼓励团队成员尽可能地提出各种有创意的想法。
其优点在于可以激发创造力,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同时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创意。
然而,缺点也很明显,例如可能会出现想法重复、质量不高、无法实现等问题。
80.名义小组法在具体操作时的步骤名义小组法是一种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确定问题、选择小组成员、明确任务、讨论和提出建议、总结和汇报。
81.德尔菲法的操作步骤及缺点德尔菲法是一种通过专家意见交流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操作步骤包括确定问题、选择专家、发出调查问卷、统计和分析结果、再次征求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组织行为学考前重点
名词解释1、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2、群体促进效应:也称为群体助长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的一种现象。
3、激励机制: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4、晕轮效应: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5、组织的亚文化:是指大组织内部由于部门和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导致同一组织中的不同部门所拥有的个性价值观。
简答题1、简述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2)加入群体的难度(3)群体规模(4)群体成员的性别结构(5)外部威胁(6)以前的成功经验2、在哪些条件下可以运用竞争策略来处理冲突?竞争策略也叫强制策略,是一种不合作的方式。
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运用它:(1)当迅速果断的活动极其重要时(即紧急情况下)(2)当实施一项不受欢迎的重大措施时(3)当一个问题对组织福利极为重要,且该决策又正确时(4)为了对付那些从非竞争性行为中受益的人时。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1)马斯洛在1943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归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并由低到高形成阶梯。
(2)需要层次理论强调需要对激励的重要关系,即需要普遍性原理,认为需要本身就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
(3)需要层次理论强调需要分层次,成阶梯式逐级上升,即需要层次性原理。
(4)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高层次需要不仅内容比低层次需要广泛,而且现实的难度愈益增大,激励力量增强,即需要主导性原理。
4、领导的功能主要有哪些?领导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者通过实现以下功能来完成领导的基本任务:(1)创新功能,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方式的创新与组织成员的创新两个方面(2)激励功能(3)组织功能(4)沟通协调功能(5)服务功能5、组织决策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组织决策的合理性就是组织决策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其标志有:(1)组织决策体制的科学性(2)组织决策者的素质的现代化(3)组织决策民主化(4)组织决策手段科学化。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重要知识点(主观题部分)(含页码)这里仅列出主要的主观题考点(加粗字体的内容考过的次数相对较多),需要准确记忆。
客观题部分大家需要自己多关注那些下面有多个小标题的内容,例如特点、分类等,千万不要忽略,不一定准确记住,但要有印象。
第一章:名词解释:组织3、行为4、组织行为学5、工业心理学13、简答或论述题:组织的涵义3、管理者为什么学习组织行为学6-8、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9-12、两重性11-12、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16、文化的功能22。
第二章:名词解释:案例研究法28、观察法29、参与观察法29、非参与观察法29、自然观察法30、控制观察法30、信度30、效度30、面谈法31、问卷调查法31。
简答题或论述题: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28-33、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34-36第三章:名词解释:感觉40、知觉41、自我知觉41、知觉防御44、首因效应44、晕轮效应45、投射45、价值观49、态度53、工作态度54、组织认同感56、个性58、能力63、性格64。
简答题或论述题:社会知觉包括哪些41、X理论与Y理论的主要观点与相应的领导方式45-46、归因理论的研究内容与管理意义47、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52-53、组织认同感的作用56、管理者如何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与工作参与度57、个性差异与管理73-74、控制方位论涵义与应用75-76。
第四章:名词解释:创造性行为78、弹性的组织结构90简答题或论述题:开发创造性行为应该具备的客观环境85-94。
第五章:名词解释:事业生涯95、事业生涯设计96、事业生涯开发96、事业生涯管理101、职业锚108。
简答题或论述题: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99-101、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内容102、组织对职工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102-103、事业生涯管理的特点103-104。
第六章:名词解释:群体120、群体规范135、角色140、角色同一性140、角色知觉141、角色期待141、角色冲突142、群体凝聚力143简答题或论述题:个体为什么加入群体121、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122-123、间断-平衡模型124-125、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127-134、群体规范的功能136、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138、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43-145。
组织行为学必考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必考知识点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组织内部的个体、团队和组织本身的行为、互动和变化等方面。
以下是组织行为学必考的知识点。
一、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部门、职能、岗位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常见的组织结构有功能型、分部型、矩阵型、流程型、网络型等。
不同的组织结构对组织的管理和运作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
组织文化可以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和决策,同时也可以作为组织的竞争优势。
三、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组织内部个体或团队的行为和互动。
组织行为包括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决策行为、领导行为等。
了解组织行为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管理和提高组织绩效。
四、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方法,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提高团队绩效和成员满意度。
团队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沟通、信任和支持体系,同时也需要注意团队成员的角色、目标和奖惩机制等。
五、领导力领导力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中发挥的影响力和能力。
领导力包括领导风格、领导行为、领导力模型等。
了解和掌握领导力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指导和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绩效。
六、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内部对结构、过程、文化等方面的调整和改变。
组织变革可以促进组织的创新和改进,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风险。
管理者需要了解变革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也需要注意变革的沟通、协调和执行过程。
七、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指组织内部不断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组织学习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包括知识管理、培训和开发、学习型组织等。
通过组织学习可以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以上是组织行为学必考的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改善组织内部的行为和运作方式,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2015年组织行为学重点
名词解释:组织的含义: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认得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社会心理学含义: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人而研究其心理过程的学科。
案例研究法含义:提供给学生和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员研究、谈论和分析。
这种方法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能力一个极好的方法。
测验信度的含义: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测验效度的含义: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测效果的程度。
社会知觉的含义: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首因效应的含义: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晕轮效应的含义: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事业生涯的含义:只是表示一个人在某种职业、事业岗位上所度过的工作活动的整个经历。
职业锚的含义:职业选择时你所执着的一种价值观或关注焦点。
群体的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
社会交换理论的含义:刺激和反应之间重视人自身的认知的一种理论。
正式领导的含义: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非正式领导的含义: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角色期待的含义: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群体转移的含义: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社会惰化的含义: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激励的含义:指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
本科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整理(汇总)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本科《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16 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组织:组织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动词,是指有目的、有系统集合起来。
另—种是名词,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标建立起来的集体。
2.需要:就是人对实物的欲望和要求3.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4.态度:是指个体对待一类人和社会事物(如事件、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等)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6.情绪情感:人有喜、怒、哀、乐等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称为情绪情感。
7.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相一致的行为,也称随大流行为8.人际关系: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
9.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10.群体: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11.领导: 是关于影响别人来完成某项目标所发生的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
12.权力性影响力:也叫强制性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等所构成的影响力13.群体规范:又叫群体常模,是影响和约束群体及其成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群体意识中的一种,是一种思想观念,具有强迫其成员接受的规定形式。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为什么说气质能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气质类型虽然在一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但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
由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来承担不同的工作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一:组织行为学得定义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得心理与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与控制人得行为得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得科学.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得研究对象就是人得心理与行为得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得研究范围就是一定组织中得人得心理与行为规律.3)组织行为学得研究得目得就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得心理与行为规律性得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得行为得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得目标。
2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得人得系统性安排它得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就是人组成得集合(2)组织就是适应于目标得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与协调来实现目标3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二:霍桑试验《案例》1: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得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得引诱。
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得概念,认为在正式得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得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得特殊得行为规范,对人得行为起着调节与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得协作关系。
2:主要内容(1)职工就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得社会欲望,提高工人得士气,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得关键。
3:案例反思为什么会有富士康11跳?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得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得、生理得因素得影响梅奥得“社会人"假设得基本要点就是:(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就是不完全得,人应该就是社会人。
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得因素对调动人得生产积极性有很大得影响。
(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与工作条件。
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得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得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得人际关系就是否协调一致。
(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得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得行为得影响;而梅奥则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得作用,其有着特殊得规范,影响团体成员得行为。
组织行为学复习考试重点(简答题、论述题)
1.组织行为学得研究对象就是人得心理与行为得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得研究范围就是特定组织中人得心理与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得研究目得就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得行为得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2.组织行为学得学科性质(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权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3.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得局限性:一把员工瞧成就是“经济人”。
二强调独裁式管理。
三把组织瞧成就是封闭得系统,组织职能得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得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得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与社会问题。
4.组织行为学得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个案分析法(4)实验法(5)心理测验法(6)情景模拟法5.观察法得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得材料比较真实;能够比较全面与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
缺点:花费得时间多;观察得来得材料难以量化,难以说明刺激条件与行为变化之间得精确关系;有些被观察者难以接受,她们觉得自已受到了监视与威胁,在心理上对观察人员产生反感,同时也可能造成操作动作变形。
注意事项:1)要注意工作行为样本得代表性2)观察人员在观察时尽量不要引起被观察者得注意,干扰被观察者得工作。
3)观察前要有详细得观察提纲与行为标准4)观察者要避免机械记录,应反映工作有关内容,并对工作信息进行比较与提炼。
6.访谈法得优点:1)可以对员工得工作态度与工作动机等较深层次得内容有比较具体得了解;2)运用面广,能够简单且迅速收集多方面资料;3)易了解到短期直接观察法不容易发现得情况,有助于管理者发现问题;4)有助于与员工得沟通。
缺点:1)访谈者要有专门得技巧,需要受过专门得训练;2)比较费时、费力、工作成本较高;3)无法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得信息失真。
7.问卷法得优点:1)调查范围广;2)调查样本量大,适用于需要对很多人员进行调查得情况;3)调查得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缺点:1)设计理想得调查问卷要花费较多时间,人力、物力、费用成本高,问卷设计若不科学,有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2)问卷在使用前需进行测试,以了解被调查者就是否了解问卷中得问题,为避免误解,还经常需要工作人员亲自解释与说明,会影响工作效率。
组织行为学(00152)考核知识点整理汇总(速记版)
组织行为学(00152)考核知识点整理汇总(速记版)1.领导问题是影响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2.领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3.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最主要的最大量的工作是与组织内外的各种各类人打交道。
4.管理者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明兹伯格。
5.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个体。
6.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性科学。
7.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8.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
其应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是社会心理学。
9.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描述和说明的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法。
10.观察者在限定条件下进行观察,也就是操纵自变量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被观察者知道自己处于被观察状态中的那种方法叫控制观察法。
11.研究人员通过与被调查者直接交谈,来探索被调查者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是面谈法。
12.具有花钱花时不多,能调查较多的人的优点的研究方法是电话调查法。
13.问卷调查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书信邮寄问卷调查法;一种是直接现场问卷调查法。
前者的缺点是回收率较低,尽管信中附上邮票,而真正回复的一般只有45%左右。
而后者直接现场问卷调查法,回收率较高,但花的人力和时间又会较多。
14.度量离中趋势的常用指标是标准差。
15.相关分析方法是用于揭示两组变量或几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一般用相关系数作为度量的具体指标,相关系数的范围从+1经过0到一1。
16.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感觉。
17.感觉的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18.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是指知觉防御。
19.首因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20.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21.投射是指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22.X、Y理论是两种有关领导人如何看待被领导人的理论。
23.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里格。
组织行为学考试知识重点
第一章概述一.组织定义:组织是有一些功能相关的群体组成的,有共同明确目标的人群集合体。
二.组织中的构成要素:财、物、信息、人三.组织行为学概念: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才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
四.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说,劳动分工、查尔斯巴比奇、罗伯特欧文五.古典理论:5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1.泰勒的科学理论(4条管理原则)2.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14条管理原则)3.马科斯韦伯的结构化理论4.社会人理论六.人际关系理论1.霍桑实验---梅奥:人是社会人,行为与情感紧密相连,组织的力量显著的影响着个人的行为,与群体内标准、群体情感、安全相比,金钱是决定产出的次要因素。
这也导致了家长式管理的加强。
2.戴尔卡耐基:只有赢得他人的合作,才能赢得成功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4.麦格雷戈XY理论1)1900~1927年:理性经济人假设(X理论理论理论理论):以泰勒(泰罗)/麦格雷戈代表的科学管理为代表。
基本假设:1)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就逃避工作。
2)由于不喜欢工作,所以绝大多数员工需加以控制、强迫和指挥。
3)人在本性上是不能自律的,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4)人们工作是为了生存,只有金钱与其它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人工作,才具有驱动力。
2)1920年:社会人的假设: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管理(霍桑试验)为代表。
基本假设:1)人工作的主要动机,并非经济利益,而是社会需要,是需要从同事中获得的基本认同感。
2)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使工作变得简单乏味,因此必须从工作关系中获得工作的意义。
3)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经济诱因对人的影响更大。
4)人们最期望融洽上下级关系,并期望领导能承认并满足其社会需要。
3)自我实现人性假设(Y理论理论理论理论):以麦格雷戈/马斯洛的自我管理为代表。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3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二:霍桑试验《案例》1: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
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
2:主要内容(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案例反思为什么会有富士康11跳?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是:(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
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
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一致。
(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的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梅奥则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
(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关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动机、态度、激励、价值观、组织承诺、群体思维、社会从众、组织环境、团队、领导、组织文化
二、简答题:
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
“经济人”假设及其对管理的启示;
梅耶和艾伦的组织承诺的结构因子的内容;
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和积极作用;
群体决策的方法;
如何改善沟通中的障碍;
群体思维的特点以及如何克服其负面影响;
社会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管理中的作用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及其启示;
创建成功的团队的途径;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组织文化建设的步骤;
领导方格图理论的主要观点;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
如何管理中国企业员工的组织承诺;
马斯洛需要层次的内容及其在管理中的实践运用;
建设良好组织文化的途径;
论述组织变革的动因;
如何提高领导行为的有效性。
四、案例分析
主要考察对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领导如何管理员工、亚当斯公平理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等激励理论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本科《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二.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16 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组织:组织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动词,是指有目的、有系统集合起来。
另—种是名词,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标建立起来的集体。
2.需要:就是人对实物的欲望和要求3.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4.态度:是指个体对待一类人和社会事物(如事件、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等)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6.情绪情感:人有喜、怒、哀、乐等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称为情绪情感。
7.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相一致的行为,也称随大流行为8.人际关系: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
9.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10.群体: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11.领导: 是关于影响别人来完成某项目标所发生的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
12.权力性影响力:也叫强制性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等所构成的影响力13.群体规范:又叫群体常模,是影响和约束群体及其成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群体意识中的一种,是一种思想观念,具有强迫其成员接受的规定形式。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为什么说气质能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气质类型虽然在一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但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
由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来承担不同的工作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具有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比较适合于从事那些要求做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而具有黏液质和抑郁症的人则较适合从事较持久细致的工作。
因此,在组织管理工作中了解和识别员工之间的气质差异,利用和扩大个人气质特征积极的一面,抵制和减少其消极的一面,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对人的激励,为什么要以正强化为主,奖惩结合?正强化对于影响行为来说是最省力和有效的工具,因为它促进了员工有效行为的发生。
因此,在管理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以表扬为主。
正强化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精神受到鼓舞,优点和长处能够得到肯定和强化,并能产生较强的驱动力。
但是,有时候负强化也能起到正强化起不到的作用。
3.循环交替地应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有什么意义?由于目标导向行为对需要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力,那么要想把动机强度经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有效地方法就是循环交替地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当一个目标达到时,马上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并进入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使人们的积极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4.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1、人际因素(1)距离的远近和交往频率。
(2)报偿吸引效应。
很多实验研究及得这样的结果:一般来讲,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愉快的事物有关的或给人以报偿的人。
(3)、相似性吸引:人们最好的朋友是通常是同等地位的人。
(4)、互补吸引:互补包括能力特长,性格特征,需要利益、思想观点四个方面。
2、社会因素3、组织文化因素4、个人因素:一个人所具备的各种特质,会影响到人际交往。
◆仪表的吸引力◆令人愉快的人格牲征。
◆能力。
能力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是很普遍的5态度改变的理论有哪些?它们对人的管理有什么意义?西方的组织行为学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凯尔曼的三程序理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6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个人欲望2、知识3、群体观念4、个性心理特征5、个体经验7、如何有效地实施工作—家庭平衡计划?组织上:1)实行弹性工作制2)实行员工支持计划3)关心员工身体健康个人:1)重新考虑事物的优先级2)追求创造平衡的方法 3)做出选择无怨无悔4)选择可以实现平衡的职业8、如何改善和应用人际关系?1、感受性训练法2、角色扮演法3、会谈训练法9、组织行为学为什么要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1)对群体团结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群体团结和群体目标的实现。
(2)对工作效率的影响(3)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情绪,而情绪会影响人的心理、生理健康。
10、为什么非权力性影响力比权力性影响力有更大的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是自然性,在这种影响力的作用下,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多表现为自觉自愿、积极主动。
所以,在具体活动中,它比权力性影响力具有更大的影响,并起着权力性影响力所起不到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18—20分激励理论)一、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一)马斯洛关于人类基本需要的划分:分为五大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就是通常说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的需要。
2、安全需要: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3、社交需要:归属需要的本质特征是对于人与人关系的一种追求,社交需要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4、尊重需要: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它包括自尊和他尊两方面:第一,渴望有能力,成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对自己充满信心。
第二,渴望有名誉、声望、希望他人赏识、关心、重视自己,对自己有高度评价。
5、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
(二)需要各层次间的关系:第一,这五种需要不是并列的,是按层次序逐级上升的。
第二,在同一时间内,可能存在几种需要,行为受多种需要支配。
多种需要中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对行为起主导作用。
第三,这五种需要是从低到高发展的,是随一个体心理从低到高的发展而出现的。
但这种次序不是绝对固定的。
第四,需要层次越高,与生活的联系越少,越能反映出人类的特征。
2、需要层次理论与管理(一)、需要层次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高层管理人员和基本管理人员相比,更能够满足他们的较高层次的需求。
2、生产指挥系统的管理人员在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比科室人员感到更大的满足。
(二)、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第一,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层次作上述划分,是具有合理因素的,概括了人的需要的基本内容,也大体上反映了个体需要在发展上的一般顺序。
第二,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列为第一需要,是原始的最基本的需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三,马斯洛认为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反映了人的心理发展过程。
第四,马斯洛认为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对企业管理工作有启发意义。
二、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有赫兹伯格提出来的 .1、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根据调查所得大量资料的分析,他发现两种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满感:一种是“激励因素”:能够满足人的较高层次需要的因素。
保健因素,只能满足人的较低层次需要的因素。
双因素理论”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真正调动积极性,而“保健因素”没有激励作用,但能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
2、对双因素理论的评价:双因素理论在国外已广泛地为各类组织的管理者所接受,特别是在企业管理中所实行的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弹性工时等,对激励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3、双因素理论的应用(1)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
(2)赫兹伯格提出的“内在满足”和“外在满足”,即“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以及“正激励”和“反激励”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3)在众多因素中,“成就”和“社会的认可与赞赏”有比较大的激励作用。
(4)运用双因素理论,使职工工作丰富化,满足职工的高层次需求,也很有意义。
(5)运用双因素理论,承认、照顾工人的个体差异,也能满足人们的内在需要。
三、成就需要理论1、成就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麦克利兰提出了人的多种需要,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①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②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③友情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成就需要理论的基本要点是:1)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把个人的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
2)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对企业和国家都有重要的作用。
3)如何发展高度成就需要的人4)高成就需要的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
2、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的特点1)这种人喜欢能够发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工作环境。
2)这种人事业心强,有进取精神,也比较实际,敢于冒一定的风险,但不赌博。
3)这种人经常需要明确的不间断的关于进展的反馈。
3、成就需要理论的管理学意义1)鼓励全社会成员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企业家的才能。
2)激励具有成就需要的人做出更大成就。
3)确立追求卓越和完善的高标准。
四、公平理论一、什么是公平理论1、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2、公平理论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3、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他通过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二、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第一,它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
第二,它与个人所持的公平标准有关。
第三,它与业绩的评定有关。
第四,它与评定人有关。
三、不公平感的消除(个人通过下列途径来消除不公平感)(1)改变投入。
(2)试图改变成果。
(3)调整心理。
(4)改变“参照人”(5)改变他人的投入或产出。
(6)改变环境。
三、公平理论的管理学意义(1)公平理论强调公平对激励效果及人们行为的重大影响,要求组织以尽可能公平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员工。
(2)引导员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公平。
(3)要从组织的全局来给予员工报酬,激励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