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关系史的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日关系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日关系一、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主要以对抗、冲突为主具体史实:1.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大量赔款.3.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暂时独霸中国.4.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2年,建立伪满州国,东北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5.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6.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被日本占领50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二.现代史上的中日关系现代中日关系从”冷冻”走向复苏,交往与冲突并存,曲折前进.具体史实:1.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72年,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2.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3. 当前中日关系一波三折,出现了”经热政冷”(经济交往热,政治交往冷)的局面.中日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1) 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教科书(2) 日本首相、政府官员、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
4.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邀请,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于2006年10月8日~9日对中国进行了为期2天的正式访问,这是日本首相5年来第一次访问中国。
安倍晋三的访华活动被称之为“破冰之旅”。
5.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7年4月11日~13日对日本进行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7年来首次访日。
温家宝总理的访日活动被称之为“融冰之旅”。
三、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专题热点连接。
(一)据新华社2007年3月31日电日本文部科学省30日公布了2008年将投入使用的高中教科书审核结果,关于发生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文部科学省要求对南京大屠杀罹难者数字表述上作出修改,称“要考虑这一数字的多种学说”,这导致日本教科书中的数字与中国的统计数字相差甚远。
从近代史看中日关系演化
从近代史看中日关系演化中日近代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段不幸的历史,这些时间也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在我们来从近代史看看中日关系演化吧。
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新阶段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
1874年,以台湾原住民杀害琉球人的牡丹社事件为由,日本出兵入侵台湾。
在美、英、法三国公使的“调停”下中日签订《北京专约》:清朝承认日本出兵是为了“保民义举”,规定日军撤出台湾,中国给予难民抚恤银并购买日军修筑之房舍道路,共50万两。
1879年4月4日,日本废琉球藩,改为冲绳县,完全吞并了琉球。
现在中日在钓鱼岛事件的纠纷和这个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日本占领琉球群岛,离钓鱼岛的距离近了,就垂涎钓鱼岛。
当然这个事件也是日本想侵略中国的野心的开始,壮了日本人的胆。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
同一天,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日本取得全胜;曾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不复存在,清政府除乞和外再无出路。
1895年4月17日,清朝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
中国割让其东南的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群岛和东北部的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日本人尝到了甜头,大大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和中国人的士气。
同时日本占领了台湾岛,让台湾那一片区域暂时脱离了中国的管辖,这也成为了现在中日纠纷中日本的一个借口。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有日本的参与。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
中国虽然免于领土被瓜分,但需要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史称“庚子赔款”,由关税及盐税中扣付。
《辛丑条约》基本挖空了中国所有的国力,也激起了中国人的愤怒,爱国情怀高涨。
为后面的反帝反封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 引言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从最初的接触和交流,到战争和冲突,再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中日关系见证了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2. 接触与交流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和割地求和,日本也逐渐崛起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
这次战争对于两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扩张势头,并试图通过对中国实施干涉政策来加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并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等地。
3. 战争与冲突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随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然而,由于日本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中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和原子弹爆炸事件,日本投降并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和解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重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暂时中断。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实行对华政策转变,中日之间开始展开积极的外交接触。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仍时有起伏。
5. 当前形势与展望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高层的互访频繁,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
1.1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一)已完成1日本是哪一年被美国打开大门的?A、1852年B、1854年C、1860年D、1864年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2近代日本什么时候开国?A、1854年B、1855年C、1856年D、1857年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350年代时,北京大学的历史系是几年制教学?A、3年B、4年C、5年D、6年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4美国打开日本大门后,与日本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5《日本国志》作者是魏源。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2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二)已完成1“千岁丸”访问上海的时间是()A、1840年B、1842年C、1860年D、1862年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2日本访华旅行记《观光游记》的作者A、A川端康成B、B佐久间象山C、C冈千仞D、D吉野作造3“千岁丸”访华的日本人不包括()A、高杉晋作B、中牟田仓之助C、伊藤博文D、日比野辉宽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4最早去日本交流的文人A、A魏源B、B罗森C、C黄遵宪D、D李鸿章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5“千岁丸”访华是在1862年。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3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三)已完成1《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作者是谁?A、王芸生B、王晓秋C、陈布雷D、张立生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2辛亥革命间接推动了日本大正初年的护宪运动和大正政变。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3中日关系史是介于中国史和日本史之间的边缘学科。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4日本比中国更早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5日本的广大有志之士是支援和同情辛亥革命的。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4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四)已完成1以下属于明代的著作的是()A、日本考B、瀛寰志略C、日本游记D、海国图志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2历史研究的基本功是什么?A、发表议论B、搜集、研究史料C、思想研究D、史学史研究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3中国最早对日本有明确记载的朝代是()A、周B、春秋C、汉D、唐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4《海外拾遗》是日本江户时代描写鸦片战争的小说。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是一个充满着曲折和复杂的话题。
自19世纪中叶以來,中日两个国家的关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交错形成了中日关系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一、起始点:清朝与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在面对西方诸多压力,以及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了自己的政治变革。
此时的日本,国内也在进行着明治维新运动,旨在赶超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其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但不同的是,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触角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当时世界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三流不如二流、二流不如一流,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相对的,日本则是被西方国家看好的对象,美国的著名黑船事件,就表明了这一点。
清朝政府在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中屡遭挫败,日本则吸收了许多先进文化和技术,有了能源供应的基础,日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
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关系开始加深,清政府在“慈禧太后谕旨”下,指定李鸿章正式出使日本,意在改善中日两国间互动的程度,并寻求赢得日本的信任和支持。
这次的出使交流,实际上是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中日两国之间的官方接触。
二、战乱与和解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经历了许多次的战争和和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甲午海战和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时,清朝政府的干预和无能导致了其战败。
而中日战争时,主要是西北边疆问题和海关税制折磨了中日两方关系。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战争历史,反映了两国之间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上的差异和冲突,也表明了两国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中,中日两国间也出现了和平倡议。
甚至在战争前夕,当时与日本关系密切的陈独秀等人,提出了一次调停条约,但最终没有实现。
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出现过康有为提出的“华日间停战协定”,但总体来说,战争成为了法器,而彼此间相互扯平了。
三、下一步的发展从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近代中日关系的较量是错综复杂、历尽波折、曲折反复的。
论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演变
论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演变论近代中日关系一、同在改革路中的博弈(1840—1894)1、日新月异与天朝上国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清朝和日本的江户幕府都奉行锁国政策。
1854年日本被美国“佩里舰队”强行打开国门。
日本面临着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一样的命运,但江户幕府仍然实行保守政策。
可是在1868年,革新派成功推翻江户幕府,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1。
日本由于进行了明治维新在国内引起了一场日新月异的变革,直接促成了近代日本的崛起。
而当时的中国也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被迫打开国门,面对着被瓜分的命运,当时的清政府也同样进行“维新变法”来学习西方,可是由于守旧派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维新派力量还比较软弱、弱小,所以维新变法失败了。
同样都在同一时期走在改革的道路上,可是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成了日本的崛起,而中国的变法却被扼杀在了摇篮里,结果导致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了落后挨打的道路。
2、紧随修好条规而来的阴谋当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内产生了矛盾,政治上,由军阀,地主和官僚垄断,人们没有民主。
经济上,由旧式封建特权商人转化来的资本家垄断,封建剥削残余大量存在,劳动人民生活贫困,日本国内市1《简明日本近代史》吕万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场狭小。
所以统治集团需要对外侵略扩张来转移国内矛盾,争取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走上“争韩侵华”的道路。
为此确立了三大外交目标:一是修订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二是与朝鲜订约以打开其门户;三是与中国订约建交,谋求在华领事裁判权和通商特权,并为入侵朝鲜创造条件。
2与西方列强修约阻力较大,一时难以实现,与朝鲜订约也遭到拒绝,于是明治政府就把与中国订约作为其外交的突破口。
于是,在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的新阶段,可是要知道这些修好条约只是日本的阴谋而已。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_图文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考点梳理】(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4)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洗涮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感悟】一.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经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中国在这两次战争中一胜一败,试简要分析这两种不同结局的原因。
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
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妥协退让,经济和军事落后,而日本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和军事力量强大,蓄谋已久。
2.抗日战争:(1)结果:1937 -1945年抗日战争:中国胜利。
(2)原因:①国共两党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
②中共坚持敌后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③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牵制了日本进攻。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持。
二.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或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日本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如: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以及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的归属问题等;三.如何正确处理目前的中日关系?(或对中日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初二历史近代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初二历史近代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近代中日关系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经历了许多复杂的变动和事件。
本文将回顾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并展望两国未来的发展。
一、近代中日关系的回顾1. 甲午战争: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的清朝王朝衰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崛起。
日本以其现代化的军队和战略优势,迅速击败了当时的中国军队。
2.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利用中国的衰落,继续扩展其势力范围。
日本先后侵占了台湾、朝鲜半岛以及中国的一些领土。
这些事件引起了中国国内的不满和抵抗。
3. 二战时期:在二战期间,日本实施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中国成为了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长期的抗战。
这段时期,两国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张,充满了敌意和冲突。
4. 战后重建: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并开始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中国和日本成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邻国之一。
二、近代中日关系的展望1. 双边经济合作:中国和日本经济实力强大,双方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对两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中日两国应继续加强经济结合,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并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
2. 人文交流:文化是促进国家之间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
中日两国应该加强人文交流,推动学术、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通过互访和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感情。
3. 领土争端解决: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一些领土争端,如钓鱼岛问题。
为了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两国应该通过对话和外交途径解决这些争端。
通过建立共同的合作机制,确保两国边界的和平与稳定。
4. 地区合作: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应该加强在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维护地区和平与繁荣。
中日关系概述
中日关系概述一、近代史上中日关系近代以前,中日两国之间已经存在国家的交往,同时,民间领域的交流也在频繁展开。
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常被称为朝贡关系。
如果周边国家向中国派遣使节并进献贡品,中国就承认该国国王的权位,并回赠礼品。
之后,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内政和外交就不再进行特别的干涉。
16世纪后期以后,中国与日本已经不存在朝贡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中心展开。
在这种大的框架下,中、日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欧美各国为了顺利地销售商品和获取原料,开始侵占亚洲各地。
这一时期东亚的历时就不能不在欧美各国的强大压力下展开。
中国试图击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倾入,但是在战争中失败,被迫以不平等的关系同西方国家交往。
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的消息是日本幕府政府感到震惊。
在10年后,即1853年,当美国军舰来到日本逼迫其开港的时候,幕府在第二年就结束了持续200余年的锁国政策而开国了。
接着日本也相继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68年日本武士中反对幕府的势力上升,推翻了将军的政权,建立了新政府。
幕府被推翻,新国家诞生,这一政治、社会的巨大变化被称为“明治维新”。
新政府成立后积极向欧美学习,从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仿真。
为此,积极展开对外交流,政府聘用了许多外国人作教师,并把留学生派往欧美。
日本新政府在成立四年后拍使节团前往欧美学习,用1年零10个月的时间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普鲁士、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情况后回国。
使节团的出访清楚地表明了日本要走的道路,即脱离亚洲,加入西洋强国之中。
因为这时的主导思想是:亚洲比西洋落后,应将亚洲“先进”的日本的支配之下。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与中国的抵抗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新国家的日本,随着实力的增强开始动用军队对东亚地区实施侵略。
1895年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后,遂将台湾变为殖民地;1905年日俄战争取得胜利后,又将韩国变成保护国;在控制大连、旅顺和库页岛等南部地区的同时,日本又开始加速对大陆进行侵略。
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并展望未来的关系
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并展望未来的关系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1,鸦片战争至明治维新前,日本也遭受列强侵略,中日同病相怜。
1853年,美国培里舰队叩关,日本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他列强接踵而来。
2,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家也开始对外扩张。
1874年,进攻台湾,被击败。
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击败清朝,获得列强地位,割占台湾、澎湖列岛,辽宁、福建成为其势力范围,获得2亿两白银赔款;1904-1905年,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在东北和中朝沿海发生战争,清政府宣布中立,日本胜,大国地位进一步提升。
3,辛亥革命爆发后,支持袁世凯对付南方革命势力。
后以支持袁称帝为条件,要求与中国签订全面控制渗透中国的二十一条,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未遂;袁死后,支持皖系军阀段祺瑞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后支持二者抵抗北伐。
将中国的藩属国朝鲜完全纳为殖民地。
1927年因与张作霖矛盾加剧,制造皇姑屯事件将其炸死,这将张学良推向了蒋介石一边,1928年,东北易帜,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其后,日本在东北与张学良摩擦不断。
日本早已制定逐步侵占中国的计划,第一步就是占领东北。
1931年,制造918事件,吞并东北,次年,扶植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伪满洲国,1933年侵占热河,1935年策划华北五省自治,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南北两个方向侵入中国,国民政府宣布全民抗战,第二次国共合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战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
4,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方针,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针锋相对;日本当时政治军事外交各个方面均唯美国马首是瞻,在朝鲜战争期间又是美军的后勤基地,采取了与美国一样的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但本着着眼长远的考虑,中国领导人采取对日既斗争又争取的方针,不禁不要日本的战争赔款,还全部释放日本战犯,遣返遗落在华的日本移民;1960年代,日本官方和中国没有什么交往,但民间交流很多;1972年,基于拉拢中国对抗苏联及结束越南战争的考虑,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结束敌对,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国与很多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国家的关系的改善,包括日本,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日本也开始向中国提供无息贷款,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得到全面发展,当然也存在政治冷经济热,官方冷民间热的局面,双方因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问题等,官方的关系始终处于冷淡、偶有对话的波浪状发展状态,但经济贸易文化方面的交流一直稳步发展,互为对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近代历史上中日关系
@马丁.内莫勒
时间
如从1894年算说,到1945年共有52个年 头,日本在中国动武共10次占35个年头; 也就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的半个 世纪内,有将近70%的年份日本在中国进 行武装侵略。
军国主义的下场
一个国家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另一个主权 国家,不但在中外关系史上独一无二, 而且在全国国际关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武力侵略是一种赤裸裸的侵略方式, 是侵略的最高最剧烈的形式。日本在中 国使用这种手段最多最频繁,有力地证 明了它的侵略最凶残最野蛮,充分反映 了日本的军国主义特性。
日本对华侵略的特点
“
“
侵略特点
1)起步晚,发展快,后来居上。 《修好条约》——《马关条约》(24年)——《二十一条》 (20年)——“9.18”(16年)——“7.7事变”(6年)
侵略特点
2)侵略中国和侵略中国的领过仅仅联系在一起。日本主要通过秦 律朝鲜并于此相联系的中国台湾和东三省。另外,日本侵略中国 和侵略中国的领过的结合并没有局限于近代早期以及中国的东南 和东北边疆,随着他的侵略势力发展到东南亚,后来也扩大到了 中国的南部和根本目标,以割裂中国领 土分而治之为建立其霸权的基本形式。
谢谢观赏
当他们(纳粹)把魔掌伸向共产党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 当他们把魔掌伸向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把魔掌伸向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 最后,他们把魔掌伸向了我, 这时,已经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中 在近代历史的关系 日
席凤义 高三历史讲义
中日关系
近代中日关系,从1871年两 国订约算起,到1945年,共 有75个年头,期间日本对中国 动武,包括对中国发动战争或 者在中国同其他列强打仗,对 中国实行军事干涉,占领中国 领土等共11次,占36个年头 ,有将近一半的年份内日本队 中国实行武装侵略。 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
名誉看得比正义、善行更为重要。对传统的日本人来
说,“永恒不变的目标是名誉”。为了名誉,可以不 顾
事实,不分善恶。它发展到极至,就是武士道拼命鼓
吹的“死亡哲学”——为了自己避免受耻辱,就选择 消
灭自我。在日本,由于公司破产,老板自杀的不在少
数。情人们如果姻缘难了,也喜欢选择手拉手蹈海。
农民一旦在约定的时间内还不了债务,也会选择自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
杀,以避免失去信用。
耻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在本土文化发育水平很 低的时代,日本接触并接受了发达的中国古典文明, 变成一种“杂交文化”,“先进”和“落后”杂糅于
一体,显 得“矛盾”和“奇怪”。这种状况存在于日本文化的
许多领 域,如性文化。
尚 未真正摆脱功利主义和情绪化的弱点。
就中日关系而论,一方面,人们热衷于谈论日 本,而不愿认真了解日本,对日本的看法和策略难免 隔靴搔痒。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历史和文化入 手,真正看清楚这个“讨厌”的邻居;另一方面,
“厌日” 的情绪更多像是爱国的pose,曾经的英雄和死难同胞 并未得到应有的照顾和近纪代以念来中。日关这系 样的“民族主义”对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
三、现代化视野下的中日文化
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启动力量都来自外部。在西
潮东渐之初,处于衰落期的中国古典文化在极度腐朽
的满洲贵族的统治下,内向、自负而文弱,缺少学习
新知识的能力,所以中国的现代之路坎坷不平,经历
了一个长期的”反传统”过程。时至今日,能否找回 “自
我”仍是复兴道路上的头号难题。与中国相比,幕府 末
B、“他律”道德。道德不是靠“内心良知“的约 束而是 靠“外部”强制(如嘲笑和羞辱)加以保障。“耻辱感在 日
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
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观察近来中日关系的特征,一言以蔽之,“政冷”。
岂止是政冷,身在东京,接触种种社会现象,有时简直让人觉得心凉齿寒。
媒体的报道是反映社会的晴雨表通过美化侵略的右翼教科书、在对历史不加反省的前提下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事件引发的中国民众对日抗议传到日本,日本社会的右翼势力立即出动宣传车到中国驻日使领馆驻地疯狂叫喊。
笔者亲眼看到几个暴徒在中国使馆前面口吐脏话、叫嚣不止。
这些反华分子不仅用高音喇叭喊话、打骚扰电话,还把红漆偷偷涂在中国驻日大使官邸的门上。
媒体的报道是反映社会的晴雨表。
与闯馆事件和球场风波一样,日本不少媒体导演了一场煽动仇华的闹剧。
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一些媒体掩盖真相,大肆宣传中国并不承认的“中间线”说法,煽动“日本海洋资源被吸走”的谬论。
有些媒体甚至说要为针对中国的“未来战争”做“准备”。
更令人吃惊的是,一家大报竟在头版的“编辑手账”专栏里把中国比喻为浮出海面的“深水鱼”。
当深水鱼浮出水面时,为了减轻体内的压力会吐露内脏、并突出眼球。
而中国就如同一条浮出发展中国家水面的深水鱼,为减轻体内因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造成的压力,政府正通过“憎恨日本”的反日教育转移国民的视线。
这家媒体别有用心地说,中国把日本当成“历史的奴隶”,使日本人“无休止地在中国人面前垂下头来”。
当然,在这场感情对立的风波中,并不是所有媒体都像上述报纸那样。
《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的报道和言论还是比较严肃、冷静的。
它们指出,中日间出现情感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美化侵略的言行触怒了中国的民众。
日本政府一方面在公开场合多次重复1995年村山首相发表的“村山谈话”,承认日本在错误国策下,因推行殖民统治和侵略政策,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一方面又继续坚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拒绝把一般的死者与甲级战犯相区别”,这与“村山谈话”的精神大相径庭。
这样下去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两国关系。
这些媒体主张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中日之间应尽快消除对立,寻求合作。
浅析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浅析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摘要:中日关系高度相互依存,在许多领域都有深化竞争,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联系。
日本的战略以中国为基础,在国内进行政治重组,加强日美同盟作为对中国的支持,向侧翼围攻。
目前,中日关系在政治、安全、经济等领域逐渐出现了适度的迹象,以防止中日之间的恶性冲突,底线开始显现,但中国与和解的道路日本还远没有困难。
可以说,中日战略碰撞和摔跤的时代刚刚开始,双边关系尚未完全定型,正在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性重建过程。
关键词:中日关系;日本国情分析;中国崛起;战略研究一、近代以来日本国内变局进入第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萧条、人口老龄化、权利政治权利使日本承受着发展困境和外交困境的双重压力,前景充满变数。
日本将主要从经济强国的地位提升到政治、安全水平,充分依靠美国,同时注重战后制度,以疏导人民的注意力,以此来减少政治压力。
上述战略调整带来了东亚的转型,使日本成为东亚和平发展的扰流者。
日本变革局的基础是其经济困境。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旬以来,从泡沫经济和它的崩溃到长期的经济停滞,自90以来,虽然日本政府已经采取了10倍的经济调整前后1,但主要集中在目前的情况下,应对和繁荣,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尚未建立,日本成了一个“成功的悖论”2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金融危机、失业和消费需求的许多恶性循环交织在一起,长期以来,经济一直徘徊在收紧螺旋圈边缘。
同时,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国内市场饱和,总需求严重不足,后者的优势消失,总供给能力下降,加之结构性改革滞后,政府经济政策失误和外部环境的恶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使日本经济难以摆脱长期低迷。
32008国际金融危机的两大后遗症——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严重的债务问题对日本经济造成深刻影响,使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更加困难。
2012年底,安1小岛明:《2020年东京奥运会与1964年奥运会之间:超越景气对策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载《日本外交政策论坛》2门洪华:《构筑中日共同利益的战略框架》,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0期,第39—46页;肖晞:《日本的战略趋向与中国的应对》,载《国际观察》,2014年第2期,第110—120页。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古代,继徐福以后,中日两国官方和民间的交流不断,谱写许许多多友好交流的佳话。
到了近代,这种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遭到了破坏。
1871年,是中日关系史学者公认的中日古代关系史和近代关系史的分期界限。
这一年,日本和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清日修好条规》。
这是自徐福东渡日本两千多年来中日关系史上两国政府间的第一部条约,建立了近代国家正式外交关系。
但是,随后的1874年4月,发生了日本出兵台湾,开始侵略中国的历史。
20年后的1894年又发动甲午战争,1900年又出兵2万多人参与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1904年又发生了争夺在中国利益的日俄战争,紧接着,便发生了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在70年的时间里,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严重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中日关系上一段不幸的历史。
回顾过去,中日交往源远流长,只是在近代以来有了一段惨痛的历史,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领导人,从世界大趋势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于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共同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又于1978年8月签订了《中日友好条约》,这是2200年中日关系史上第一部和平友好条约,高屋建瓴,标志着开辟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那么,中日关系的现状如何呢?1、经贸关系发展较快。
目前,中日两国互为主要贸易伙伴,2002年两国贸易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
日本连续10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还是仅次于美国的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如1979年以来,日本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了总额为2900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551亿元)的ODA开发援助,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关系是最为活跃,最有成效的一个领域,两国经济依赖性和互补性进一步增强。
近代中日关系史料汇编
近代中日关系史料汇编
1、1840年-1894年
明治维新前,中日关系挺好的,都闭关锁国,日本明治维新,中国同时展开洋务运动,中日竞争。
2、1895年-1949年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战争开始揭开序幕,北洋时期:部分军阀投靠日本,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力扩大,民国时期,蒋*** 是亲美的,与日本矛盾日深,最后爆发八年抗战。
战败后中日关系恢复正常交往,并没有爆发战争。
扩展资料:
近代以来,日本侵略成性,侵华动作一直不断。
远的来讲,1874年日本侵袭了台湾;5年后又强行吞并中国藩属国-琉球王国;1894年他又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904年日本硬是借助日俄战争侵犯我国东北领土和*** ,以及后来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一项统计表明,近代以来日本共对外发动14次侵略战争,其中10次针对中国。
从技术上来讲,日本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尽先机,往往在战争前期全速开进;但好在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一旦战事全线拉开,打一场持久战也是再自然不过,而这对于一个后备供给不足的岛国来讲是几乎是要命的。
从这个层次上来讲,日本的侵华战争注定要失败的。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以下是对这一历程的全面回答: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威胁。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给予日本更多的权益。
这一事件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中国民众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抵制情绪。
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日本开始追求帝国主义扩张,对中国进行侵略。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侵略。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达到了历史的低点,两国之间的敌对和矛盾加剧。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战败后接受了盟军的占领和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2年,日本与盟军签订《日本国与盟军占领军订立的和平条约》,结束了占领时期。
随后,中日两国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互相承认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然而,中日关系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再度紧张,主要是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的影响。
其中,对日本军国主义历史的认识和争议引发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
此外,中国大陆和台湾问题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特别是日本与台湾的关系。
19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双方开始加强经贸合作,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逐年增加,日本对华投资也显著增加。
此外,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也得到了推动,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然而,尽管有积极的发展,中日关系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领土争端、历史问题、军事安全等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尤其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争议,经常导致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总体而言,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战争、敌对、和解、合作等多个阶段。
双方在经济、文化、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加深,但仍然存在一些敏感问题需要妥善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3年10月26日上午 参拜了靖国神社。这是他第二次就任日本 首相之后第一次正式参拜靖国神社,也是 自小泉纯一 八、随着“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中 国在引领、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自 身也将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中国 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特征。未来 的历史趋势是,中国的整个国际地位将会 得到进一步跃升,中国在中日关系矛盾体 中处于主要方面的地位将会得到大大强化, 中日关系在又将如何发展?
近代中日关系史的八个阶段
一、1871年—1888年,是近 代中日建交的试探时期,是 中国看不起日本,日本却在 积聚力量准备侵略中国的时 期。1888年中国北洋海军成 军,引起了日本的高度警觉, 此后加快了日本准备侵略中 国的步伐;
二、1889年—1930年,是日本策划大举进攻中 国并最终形成大陆政策的时期,甲午战争发生, 《马关条约》签订,台澎被割让。日本加入八 国联军,是八国联军中军队人数最多的国家。 占领山东,提出21条。1927年召开东方会议, 形成《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将中国东北 (所谓满蒙)与中国关内(所谓中国本土)相 分离的政策,决定经营满蒙,为下一步大举侵 略中国做准备。1928年发生济南惨案和皇姑屯 事件。这个时期是日本开始转变为帝国主义的 时期,是中日关系历史上日本第一次大举侵略 中国的时期;
七、2010年9月7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 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冲撞一艘中国拖 网渔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 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 历史和法律依据。但是,日本方面无视大 量历史事实,竟声称钓鱼岛为日本的“固 有领土”。2013年1月10日上午,中国10余 架战斗机飞近日本的所谓“防空识别圈”。 日本航空自卫队紧急出动了多架F-15战斗 机实施空中拦截,但双方没有发生空中摩 擦。这是钓鱼岛争端发生以来双方最接近 战争的一次。
五、1952-1971年,是日本追随美国, 日本作为美国的外交附庸,成为美 国对中国实施包围而形成的反华反 共半月形包围圈的中坚一环,中日 之间长期敌视,没有国家关系,只 有民间外交、只经不政。廖承志、 宫崎达之助在维持中日民间贸易方 面起了重要作用。
六、1972年以来的时期,是中日建立外交 关系的时期。1972(《中日两国关于恢复 邦交正常化的联合声明》)、1978(《中 日和平友好条约》)、1998(《中日关于 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 系的联合宣言》)、2008年(《中日关于 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 之间签订了四个政治性文件,这是制约并 维持中日关系的基石。2002年日本小泉纯 一郎内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以后,中日关 系出现不和谐因素,但到2008年福田康夫 上台,又与中国政府签订了战略互惠关系 的联合声明。
三、1931-1945年,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发动七七事变,发动一二八事变,占领中 国首都并进行南京大屠杀,走上企图灭亡 全中国的时期,是中日关系历史上日本第 二次大举进攻中国的时期,但是这一次侵 略遭到了最后的失败,日本国家覆亡;
四、1945-1951年,是美国占领日本并对日 本进行改造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