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湛江年历红土文化探究
湛江红色文化现状调研的心得体会
湛江红色文化现状调研的心得体会湛江市赤坎区作为古商埠,历史悠久,革命史迹丰富,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作为原广州湾,更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政治环境,经调研发现,赤坎区在各个革命时期都是党领导南路革命斗争的中心,党的南路组织和兄弟区域的党组织在这里活动频繁,建立了许多重要的交通站、联络站,留下众多的革命旧址。
红色文化在赤坎区与浓厚的乡土文化交辉相应,其中也涵盖了与此相关联的,包括开拓进取、不畏困难、乐于奉献、艰苦奋斗等在内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价值观和乡土情怀,也更加丰富了中国人独特的内在精神世界以及对外的形象展示。
“一集一街区”。
城市因文化而生动,在不少城市中,历史文化街区都曾是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的场所。
本次调研目的就是展现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挖掘赤坎区红色文化,唤醒逐渐消失的家乡记忆,梳理老街区的历史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的尘封算不上悲哀,忘却才是。
给与革命旧址最好的保护就是发展,文化的生机需要唤醒,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红蜻蜓队本次实践就是为“赤坎区红色旅游发展”深入实践,通过实地调研线路可行性(含旧址附近人文、交通、影响因素),居民态度(问卷调查、结构性访问)等综合考察估测在赤坎区革命旧址集群化的背景下,通过时间、历史事件等先后顺序把湛江赤坎革命旧址系列化、线路化,开发与发展湛江赤坎红色旅游事业,创新性结合互联网+新时代信息技术,线下红色旅游同时推进红色旅游数字化建设的设想是否预期可行。
顺应红色旅游的热潮,充分利用红色旅游的丰富资源,发挥革命史迹的教育功能,展现我国近现代波斓壮阔的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鼓舞和激励广大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串接近代史迹,记住乡愁,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雷州半岛文化
雷州半岛文化雷州半岛文化概述摘要:雷州因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文化。
民俗风情、雷歌、雷剧、雷州方言、雷祖雷神、石狗……雷州文化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关键词:雷州、文化、奇、交融、历史悠久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属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
远在新石器时代,雷州便有人类繁衍生息。
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
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天南重地”之称。
作为雷州半岛上的一员,了解雷州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雷州半岛的地理特点。
雷州半岛行政区划上属于湛江市,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是我国第三大半岛。
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8500余平方公里。
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总长达1450公里,海洋资源相当丰富。
地势平缓,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多在100米以下。
南部为玄武岩台地;中西部和北部多为海成阶地;中东部为冲积和海积平原,地形平缓。
正是这种地形特征,造成了雷州半岛地表水缺乏,河流短少,且成放射状独流入海。
雷州半岛气候湿热,降雨丰富,属热带气候。
因而成为中国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雷州之名的由来。
雷州半岛属于多雷暴地带,一直以来人们总认为:“雷州因多雷而得名”。
而古雷州得名是否与多雷有关,翻阅雷州的史籍,看到的是干旱的记载,世代祭雷祈雨的记载,却没有雷暴灾害的记载。
据权威的气象资料显示,云南勐腊年均雷暴日数达123.7天(最多148天),海南儋县122.5天(最多139天)……而湛江市年均雷暴日数为94.6天,古雷州的腹地今雷州市年均雷暴日数是96天,均不及印尼爪哇物茂的年均雷暴日数322天的三分之一。
湛江海滨旅游资源与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的探讨
湛江海滨旅游资源与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的探讨湛江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其中,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是其重要的两大特色。
如何将这两类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促进湛江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了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海滨旅游资源湛江拥有众多的海滨旅游资源,如湛江港区、招商局港区、麻章区等。
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主要以美丽的海滩、清澈的海水、丰富的海洋生物和多样的水上运动为主。
湛江海滨旅游的优势在于清新、纯净,让人心情舒畅、身心愉悦。
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湛江还有丰富的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如徐闻县的官厅村、遂溪县的五经寺、廉江市的宝历寺等。
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主要以红土文化、古建筑、民俗风情等为主。
这些景点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可以展现出湛江本土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三、海滨旅游资源与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如何将湛江的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创新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呢?以下是几条建议:1. 推动旅游线路整合可以将湛江的海滨旅游资源与红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推出一些主题旅游线路,如海滨文化探索游、红土文化海滨游等。
通过展现出海滨区域独特的红土文化和风情,可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
2. 发掘红土文化的旅游潜力可以开发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红土文化旅游产品,如农家乐、古村落等。
通过这些产品可以让游客深入了解湛江的红土文化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旅游产品既可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同时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 引进旅游开发企业引进具有专业的旅游开发企业,积极合作,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开发出更多的有特色、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扩大湛江旅游业的市场份额。
4. 推广红土文化湛江可以通过宣传和推广红土文化,以及策划一系列文化、商务、体育等节庆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访。
节庆活动的策划可以结合海滨旅游资源与红土文化旅游资源,营造出独有的旅游氛围和特色。
综上所述,如何将湛江的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湛江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植根红土文化, 滋养学生心灵
植根红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作者:叶珺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46期【摘要】地方本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宝贵资源,也是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
对培养学生形成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土文化;小学德育素养;方法习总书记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有益处。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积极培养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下茁壮成长,是小学德育教育阵地的重要组成部。
充分发掘并利用本土文化,找准传统文化与品德教育的契合点,以本土文化促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植根本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
本文将以湛江红土文化为例,探讨本土文化与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实施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夯实文化软实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本土文化是一方水土上的劳动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文化,是与这一方土上的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生存相联系的文化。
湛江红土文化的实质就是雷州文化,是雷州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
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与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众多的地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自西汉以来,位于半岛腹部的“雷州城”,是雷州半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航运的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海北名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最南端,吸收融汇了优秀的中原文化,并与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兼收并蓄,逐渐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
如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雷州人龙舞等“雷字号”风物,在历史舞台上焕发出特有的风采。
传承湛江红土文化,弘扬红土精神,是时代的召唤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湛江传统民俗研究
湛江传统民俗研究年例是粤西地区一种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节日。
其中湛江的年例活动起源于驱除瘟疫,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民俗活动逐渐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对于传统文化艺术、旅游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
标签:年例;湛江;民俗活动湛江市的“年例”活动最具有雷阳文化代表性特色。
根据《吴川县志》的记载,就有“年例大过年”的传统。
年例那天,在农村会有各种民间艺术进行表演。
部分人认为,年例是南方尤其是粤西地区盛行的驱鬼节。
这种观点是有根据的。
据查,光绪《高州府志》记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诚然,年例包含着一些迷信的成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年例已逐渐形成了粤西特色年例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例中不断地加入新时代的元素,例如,一部分政府的政治宣传标语、投资商的商品广告、礼仪队伍、西洋乐队等等。
使得年例由原来的娱神娱人的综合性的节日成为一种时尚庆典。
不但增强了乡间感情交流,还保护了传统地方人文艺术,在市场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1 关于年例的起源及成因根据《雷祖志》内容。
在1055年,雷州府发生了一场波及面非常广的瘟疫。
郡民死亡率非常高,只有雷祖庙附近的居民,与染病逃在庙中者,没有受到波及。
“郡人”将此事禀告给了“郡守张弦”,张弦以为那些幸免染病的人是得到了雷族显灵,庇护附近的群众,使得“瘟魔”无法靠近。
因此“命匠雕刻雷祖三殿游像,凡有疠,村分迎像守镇”。
由于部分村落居民较少,无法抽出男丁不能抬像,又塑太尉小像,提供给小村落得普通民众进行迎接。
结果瘟疫的情况得到好转。
于是就有了“年例”要镇保灾瘴,民获安全的传说。
民众纷纷信服雷祖。
“守(张弦)又捐俸采办轿伞,执事俱全。
令州民每岁逢元宵前数日,备春色二班,备经历为扫衢官。
日,始迎王驾出郊游,后因以为例。
神之灵嗣是益显……”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年例主要是与本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效益、区域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结果。
以雷州半岛乡土资源培育家国情怀的路径探析
以雷州半岛乡土资源培育家国情怀的路径探析作者:蔡志华欧远强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4年第07期位于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坐落在祖国大陆最南端,三面环海,有日久岁深的历史印记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
乡土资源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统等。
底蕴深厚的大汉三墩、保驾护航的灯楼角航标灯塔、历史悠久的明代登云塔、静谧精深的汉代文化群、书香浓郁的贵生书院、千姿百态的生态文化等徐闻名片,折射出徐闻红土特色,时时有历史,处处现资源。
历史教学中,运用教师、学生、课堂、教材、信息技术等要素架构起教学场景,可借助共同体引导学生感知乡土历史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厚植家国情怀。
乡土资源展示的历史知识不仅生动、细腻、直观,还具有良好的政治导向、价值培育、文化陶冶功能,能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可,激发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将乡土资源整合进课堂,是教师专业知识积淀和教学能力提升的创新路径。
以落实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为起点和终点,以乡土资源为载体适当穿插和渗透,需要历史教师有规划地甄别、整理、架构契合的节点。
这种教学模式填充了历史教材之外的空白,延展了教师个人的历史专业水准的范畴,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学互动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一、提高教师认知和素养,是乡土资源融入家国情怀培育的前提教师既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学资源的集结者,又是创新教学资源的开创者。
教师须对鄉土历史资源胸有成竹、把握到位,才能在教学中举重若轻地将其整合到教材,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多方位收集相关资源。
例如,从县图书馆、贵生博物馆、大汉三墩历史遗迹、下洋镇红色文化基地等场所搜集素材。
乡土资源具片断性、繁杂性,教师应按照家国情怀培育需求筛选匹配的资源,依据学生心智成长渐进性、阶段性的规律,合理选择合适的资源,适当多角度、多层次延伸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勾勒出一幅直观、生动、立体、精彩的历史画卷,使学生在感悟中体验深刻的家国情怀,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感情。
雷州半岛民俗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雷州半岛民俗文化及其现代意义雷州半岛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最南端, 是我国的一片独特土地。
其丰富的民俗文化成为研究者的宝贵资源,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雷州半岛的民俗文化深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民族特色的影响,通过世代相传,为地方文化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雷州半岛的民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
这一地区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捕鱼业一直是当地人的重要经济支柱。
因此,捕鱼活动在雷州半岛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相关习俗。
比如,每年的“渔民节”便是庆祝渔民的丰收和祈求安全的重要节日。
在这一天,当地人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举行演出、舞龙舞狮和其他传统节目。
雷州人通过这些庆祝活动,将渔民的劳动和对未来的期许传承给后代,弘扬了雷州的捕鱼文化。
雷州半岛的地理环境也影响了当地人的民俗文化。
雷州半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丘陵、海滩、湿地等大自然景观给了当地人丰富的启发。
比如,雷州半岛的群山层峦叠嶂,被当地人称为“雷州百山”,山岭峰峦的形状使其成为许多民间传说的背景。
在雷州半岛,有一座名为“雷州大金山”的山峰,据传说那里住着一位神力非凡的金人。
每年的“大金山拜神大会”便是当地人向金人祈福的重要活动。
参与者会登上山顶向大金人行礼,并祈祷丰收、平安与健康。
这种民俗活动既展示了当地居民对土地的敬畏之情,也丰富了雷州的旅游资源。
雷州半岛的历史背景也为民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在雷州的较早历史上,这一地区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众多外来移民。
这些移民将自己的习俗和文化传递给当地人,互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雷州文化。
比如,在雷州的某些乡村,流行着一种称为“南洋弦歌”的民间音乐。
据说,这种音乐由早期南洋华人引进,后来逐渐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
如今,“南洋弦歌”被当地人视为一种祭祖仪式的一部分,用来纪念祖先并祈求祝福。
这种融合的文化形式不仅丰富了雷州的艺术氛围,也增强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雷州半岛的民俗文化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
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湛江“年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统湛江“年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统,是湛江地区人民世代相传的重要文化活动。
这一传统源远流长,与湛江地区的历史和民俗密切相关。
每逢春节来临之际,湛江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年例”活动,包括庙会、祭神、戏曲表演、游行等多种形式,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观看、参与。
1.2 湛江“年例”具有悠久的历史湛江“年例”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据历史记载,早在唐代,湛江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年例”的年度庆祝活动。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湛江“年例”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文化盛事。
在这漫长的岁月沉淀下来的湛江“年例”传统中,每一项规矩、每一种活动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从最早期的祭祀祈福、敬拜祖先,到如今的民俗表演、游园拜年,湛江“年例”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今天的湛江“年例”,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自尊的表达。
在这样的背景下,湛江“年例”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过去与现在的连接,更是承载着湛江人民情感与文化认同的载体。
只有通过不断的传承与创新,湛江“年例”才能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湛江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湛江“年例”的起源和意义湛江“年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和民俗传统。
在古代,人们通过年例这种方式来庆祝新年,祈求风调雨顺,家庭兴旺。
年例包括了一系列的习俗和活动,如祭祀祖先、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等。
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喜庆祝福之情,也承载了对家庭、亲情、友情的深厚情感。
湛江“年例”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维系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
通过年例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感受到家族温暖的情感,增进亲情和友情的纽带。
年例也是一种传统仪式和礼节,让人们铭记历史,珍视传统文化。
年例活动还可以促进社区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
湛江年例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湛江年例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作者:卢灿丽来源:《牡丹》2017年第09期“湛江年例”是湛江地区为了祛除凶灾恶毒,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大型祭祀活动,是粤西岭南一带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是十分值得研讨的湛江地域文化。
文章通过辑录湛江年例文化的现象,探究年例文化的特色,并分析其发展,以期让人了解年例文化的内涵。
春节过后,湛江各地的年例活动如百花竞放,遍及城镇乡村。
年例与春节等传统节日不同,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以祭祀为主的群体性节庆,通过敬神、拜宗、祭祀社稷等形式,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形式丰富多彩,富有神秘色彩。
湛江地区的农村年例是特殊的地域民俗文化,是十分值得研讨的湛江地域文化。
一、年例简介年例,指一年一例或年年有例。
“湛江年例”是粤西岭南一带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一年举办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主要是为了祛除凶灾恶毒,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表达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
现在,它也是许多在外艰苦奋斗和在困境中挣扎的人的精神支撑,可以说“湛江年例”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粤西的年例活动以隆重、规模大、范围广、群众参与性强、流派众多等特点独树一帜,而湛江地区的年例则是最值得研讨的特色风俗代表。
如果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民俗节日,那么湛江地区除了与全国人民拥有一样的春节习俗外,年例可以说是当地的第二大地方风俗节日。
湛江地区的民俗年例不是同时同日,也不是城市民俗,而是以村为单位的农村民俗,各村有各村的特定时日。
年例似乎是一种游动的民俗文化,巡迴在湛江的广大农村中,当地人民对其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年例”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祭祀的都是“本地神明”,其实大部分是这个村古时的先祖。
祭先祖的同时也祭祀曾对本地有过较大影响的人物,如:冼夫人、妈祖等。
各地的年例时间不同,在天数上,一般为一天,也有两至三天的,如吴川梅菉的年例是正月十六、十七两天。
次数上,一般一年一次,有的村庄是一年两至三次,如吴川兰石镇的多个村庄,一年中有3次甚至3次以上的年例。
湛江海滨旅游资源与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的探讨
湛江海滨旅游资源与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的探讨作者:李文河来源:《绿色科技》2015年第04期摘要:指出了近年来,湛江的旅游业借助于湛江丰富的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目前湛江的海滨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仍然较低,发展不完善。
其中,海滨旅游资源存在资源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准确定位、缺乏科学管理等问题;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存在缺乏市场推广、缺乏整合发展、缺乏配套设施、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这导致品牌效应差、产业效益低,部分红土文化更是面临失传的危险。
针对这些问题,在明确海滨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出了将海滨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的方式,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整合多种资源,实现海滨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互补,互为促进,建设独具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旅游线路,打造湛江旅游品牌,彰显湛江城市特色。
关键词:海滨旅游资源;红土文化;结合;发展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325-031引言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东濒南海,西临北部湾,南有琼州海峡,是粤西乃至全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海滨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而湛江地处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汇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即湛江红土文化,作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的区域文化,红土文化具有独特的旅游价值。
本文试图在充分挖掘湛江独特的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析二者发展的现状,探讨二者相结合发展的举措,提高二者的开放利用程度,发挥其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湛江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思路参考。
2湛江海滨旅游资源与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现状湛江作为海滨城市和粤西中心城市,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资源,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海滨旅游资源有:硇洲岛硇洲灯塔、东海岛中国第一长滩、角尾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天成台度假区、吉兆湾国际海洋度假区、特呈渔岛度假村、湛江海湾观光游船线、白海豚保护区、南屏岛、南三岛南三听涛、十里军港景观带、那晏海石滩、北部湾广州湾界洲滩角、罗斗沙岛、白沙湾滨海浴场度假区、赤豆寮岛、九龙山国家红树林湿地公园等,尽显海滨港城特色;具有代表性的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则有: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雷州人龙舞等“雷字号”风物以及吴川三绝(飘色、泥塑、花轿)、安铺八音、遂溪文车醒狮、廉江舞鹰雄等,凸现红土文化特有风采。
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
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摘要】湛江“年例”是湛江地区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自古以来便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文从湛江“年例”的概述开始,介绍了其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相关习俗。
随后分析了湛江“年例”的传承和发展现状,探讨了其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结合当代社会的情况,阐述了湛江“年例”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并探讨了其传承发展的前景,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以及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通过对湛江“年例”的研究与讨论,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湛江、年例、传承、发展、文化、影响、意义、前景、价值、保护、策略1. 引言1.1 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湛江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而“年例”作为湛江独有的传统习俗,在当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旨在探究这一传统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湛江“年例”是指湛江地区特有的过年习俗和民俗活动,包括了祭祀、庆祝、游玩、祈福等多种元素,展现了湛江人民对新年的热烈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一传统习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湛江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自觉的象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湛江“年例”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传统的庙会和祭祀活动逐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的形式。
一些新的活动和节目也逐渐融入到“年例”中,为当地民众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欢乐。
湛江“年例”不仅仅是一种习俗和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纽带。
它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湛江“年例”也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为湛江地区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才能让湛江“年例”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发展,为后代传承。
2. 正文2.1 湛江“年例”概述湛江“年例”是指湛江地区特有的传统年俗活动。
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
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湛江的“年例”是一种传统礼仪和文化活动,代表了湛江人民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期许。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湛江的“年例”在传承与发展中产生了许多变化,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和特点。
我们可以从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中,看到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据史书记载,湛江的“年例”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湛江的“年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湛江人民传统的新年活动之一。
在湛江的农村地区,人们会在新年期间举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而在城市地区,人们则会举行花灯游行、舞狮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些传统的“年例”活动已经成为了湛江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湛江文化的独特符号。
湛江的“年例”在传承与发展中,也呈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一些新的元素和形式也被融入到了“年例”活动中。
现代的舞狮表演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舞狮形式,而是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精彩动人。
一些新型的文化活动也被引入到了“年例”中,民间艺人们会在新年期间举行一些文艺演出,以献给当地民众。
这些新的元素和形式的融入,使得湛江的“年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文化需求,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湛江的“年例”在传承与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传统的“年例”活动可能面临着缺少年轻人的参与和传承的困境。
这就需要湛江的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举办一些青年文化交流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年例”的传承中来。
也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湛江的“年例”。
湛江的“年例”是湛江人民传统的新年活动,代表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在传承与发展中,湛江的“年例”呈现出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与时俱进的特点、多样化的特点,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
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湛江“年例”是指湛江地区传统的足球比赛赛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文化,被誉为广东足球的精品,自20世纪初开始兴起,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自发展至今,“年例”已成为湛江地区群众体育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深受广大足球爱好者的喜爱和支持。
而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湛江“年例”也不断地适应着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不断地向外扩展,在提高人们趣味的同时,也促进了湛江市区的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
一、传承发展的历程湛江“年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在及南、海安、吴川等地区就有类似的比赛形式。
20世纪初,由于英国体育使节的到来,为湛江足球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从此,“年例”也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
不断地发展壮大,到20世纪50年代,湛江“年例”已有了自己的规则和传统。
“年例”比赛每年都在春节期间举行,一年一度的“年例”比赛成为了湛江人民期盼已久的传统活动。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湛江“年例”赛事被取缔,比赛场地被改造,导致了“年例”传统的中断。
直到改革开放后,湛江“年例”才有了重新复兴的机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多家足球队加入比赛,湛江“年例”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足球赛事。
在近年来,随着湛江市经济的发展和足球文化的普及,在传承和发展“年例”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亮点和创新。
例如,在场地设施的建设和提升方面,湛江市政府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场地设施进行了改善和优化。
同时,通过提高比赛层次和精神内涵,湛江市体育局推出了一系列举措,让赛事更具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同时,在专业化的赛事运作和市场营销方面,湛江“年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多年来,国内外许多体育品牌纷纷进入了“年例”市场,为“年例”赛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市场营销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意,例如推出各种特色比赛,开展赛事代言、冠名、论坛等系列营销活动,不断提高了湛江“年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为传统的体育文化,湛江“年例”已经被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
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湛江“年例”是广东省湛江地区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它源自古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湛江地区民间的重要节庆活动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湛江“年例”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独特的魅力依然吸引着众多民众参与和欣赏。
“年例”最早起源于湛江地区的村落,其基本形式是由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庙会活动。
湛江地区土地肥沃,多山多水,自古以来农业生产发达,因此民众尤其重视农历新年这一美好的时刻。
在这一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前来观看、参与年例活动,以示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家人平安幸福。
在年例活动中,不仅有表演民间歌舞、祭神祭祖、燃放烟花爆竹等传统仪式,还有集市、庙会等各种娱乐活动,吸引了众多人们前来观赏和参与。
这些活动不仅使村民们增进了感情,也让他们在美好的节日氛围中享受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湛江“年例”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目之一就是“闹年”。
闹年是湛江年例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演员们身穿五彩斑斓的戏服和面具,在街上舞蹈、演出、互动。
他们的表演富有地方特色,充满了浓厚的地方风情,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个色彩斑斓的古老传说中。
还有一些传统民俗活动如舞狮子、舞龙灯、耍花炮等,这些都成为了湛江“年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却逐渐被人们遗忘。
很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外出游玩、购物消费等方式来度过节日,而对传统文化活动却缺乏兴趣。
保护和传承湛江“年例”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年例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不仅要在传统村落、庙会中继续举办年例活动,也要积极在学校、社区等地方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对于湛江“年例”,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些相关的创新和发展,尝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推出更多新颖、有吸引力的节目,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
湛江海滨旅游资源与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的探讨
2015年4月J o u r n a l o fG r e e n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第4期收稿日期:2015-03-01作者简介:李文河(1991—),男,广东肇庆人,广东海洋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
李文河(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88)摘要:指出了近年来,湛江的旅游业借助于湛江丰富的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目前湛江的海滨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仍然较低,发展不完善。
其中,海滨旅游资源存在资源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准确定位、缺乏科学管理等问题;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存在缺乏市场推广、缺乏整合发展、缺乏配套设施、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这导致品牌效应差、产业效益低,部分红土文化更是面临失传的危险。
针对这些问题,在明确海滨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出了将海滨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的方式,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整合多种资源,实现海滨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互补,互为促进,建设独具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旅游线路,打造湛江旅游品牌,彰显湛江城市特色。
关键词:海滨旅游资源;红土文化;结合;发展中图分类号:F 590.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325-031 引言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东濒南海,西临北部湾,南有琼州海峡,是粤西乃至全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海滨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而湛江地处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汇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即湛江红土文化,作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的区域文化,红土文化具有独特的旅游价值。
本文试图在充分挖掘湛江独特的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析二者发展的现状,探讨二者相结合发展的举措,提高二者的开放利用程度,发挥其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湛江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思路参考。
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
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湛江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着传统风情和习俗的地方。
年例是湛江乡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意蕴和传统的智慧,对于湛江的历史和文化保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探讨这一乡土风情在当代的意义与发展。
“年例”是湛江地区传统的一种宗教仪式,用来祭祀神灵、感谢田间丰收,是湛江地区一个特有的乡土宗教活动。
年例一般会在农历正月初一或者初二举行,由当地的村民自发组织,并举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
这一活动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凝聚了当地村民对于生活和信仰的感恩之情。
湛江的年例由来已久,根植于当地的丰收文化和民俗传统中。
在年例的仪式中,村民们会祭拜自家祖先和地方神明,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各种祭品和祭祀仪式都是按照古老的仪式进行,如宰杀牲畜、燃香献花、击鼓助兴、焚纸钱祭祀等。
年例也包括了一系列的娱乐活动,如舞狮、舞龙、打麻将等,丰富多彩,让整个仪式变得更加喜庆祥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年例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了湛江地区农村人口的减少,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了年例传统的衰落。
现代人对于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在现代都市中,传统的宗教仪式和庆典显得有些过时。
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的让年例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
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湛江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通过立法、资助、宣传等多种手段加强了年例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湛江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年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每年都会组织举办湛江年例文化节,通过展览、讲座、文艺演出等形式,让年例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政府还加大了对传统村落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修缮传统村落和保护古建筑等方式,保护和传承了年例文化。
除了政府的支持外,湛江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年例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湛江雷州半岛红土地风光无限美
湛江雷州半岛红土地风光无限美
雷州半岛位于祖国最南端,自己虽然身处这里,一直以来都没有想起过要走走,岁末的最后一天,相约借着下乡的机会,终于有空前往一游。
早7时就起来了,一个个接用完早餐,在岭北上G15\G75高速,约莫一个钟,龙门出口下,经龙门镇到调风路口,右拐自此走进了五彩斑斓的田园之旅。
最美红土地
菠萝地海菠萝的海洋
犁地下种种植甘蔗
深冬的季节,北国已是苍茫一片,而处在大陆南端的雷州半岛,却是绿色茵茵水果飘香,放歌田园不禁感概自然之美,身处其中更觉红土芬芳!。
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
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来了解一下湛江年例的起源和历史。
据了解,年例起源于宋代,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发展成为湛江地区独有的一种节庆活动。
年例在当时是用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平安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集中展示湛江地方文化、社会风情的盛大节日活动,在当地乡村中广受欢迎。
在湛江的年例中,有许多有趣的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
舞狮表演、龙舟比赛、燃放烟花等。
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湛江地方的传统文化,也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还有一些特色的民间表演,如木偶戏、锣鼓队表演等,也成为了年例的一大亮点。
这些活动和表演的举办不仅为当地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地乡村带来了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湛江年例在传承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的年例活动和习俗受到了冲击,甚至有些已经濒临失传。
随着乡村文化的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年例的传统举办方式和组织模式也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改进。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湛江年例,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湛江年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应该加强对年例的保护和传承。
这包括对年例活动的记载和整理,对相关的习俗和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对年例活动场所和相关设施的保护和修缮。
可以通过开展年例文化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向年轻一代介绍年例的历史和意义,培养他们对年例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还可以加强对年例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推动年例活动与现代旅游业的融合,为年例活动注入新的时代特色和内涵。
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推动年例活动的合法化和规范化,为年例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雷州半岛湛江——关于雷州半岛之湛江红土文化年例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调查报告总结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了。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冲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挑战,民众的兴趣发生一定的转移,从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人类的文明的平衡依赖于它的存在。
建设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复兴中华民族的必经之路。
2012年1月23日至2月26日的寒假期间,我对此进行亲身调查和亲身参加体会这些活动,据我走街探访了解到,湛江市年例文化丰富,有的甚至被例如文化遗产,例如“湛江醒狮”和“东海岛人龙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州石狗”被列入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雷州石狗、雷州姑娘歌、吴川飘色、遂溪醒狮、东海岛人龙舞和廉江舞鹰雄6个项目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湛江,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有着独特的民间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有人在描述地方风俗时曾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来表达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事实上,真正做到“十里不同”的地方毕竟不多,象二人转,走遍东北大地,都在唱;大秧歌,北方农村,都在扭。
但是在湛江却不同。
这里是一县一俗,一乡、一镇一“术”,真真正正是“十里不同风”。
湛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民间艺术“金矿”,不仅艺术形式举世罕见,而且艺术水平之高也令人叹为观止。
二、调查结果之湛江红土文化的各个民间艺术简介人龙舞之所以被称为“人龙”,是由于演出的“龙”全部由人组成,而不是用物构成。
龙身巨长,一般由五六十人组成,有的达数百人,气势雄伟壮观。
“人龙”分“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龙头”包括龙舌、龙眼、龙角三部分内容。
人龙舞传说起源于反清复明。
四是许多动物舞蹈的最高潮都在“采青”上。
“青”即指青草,所谓“采青”,就是把一棵象征着青草的物品采下。
采下“青”之后才能够得到被祝贺的人封的“利是”。
这个“利是”是舞者的辛苦费。
五是个性鲜明,独立性强。
这些民间艺术个性鲜明,特点突出。
既或象同在吴川市境内的飘色、陶鼓、泥塑、舞貔貅等艺术,基本上没有太多艺术形式上的重复或相近,而是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个性特点来。
舞鹰雄整个活动具有很强的情节性。
大意是:大肚佛从天上来到雷州半岛北部丛林之中。
林中小猴带领他在林中观光。
当他们走到某处,看到鹰和雄正在酣睡。
这时,小猴玩心大起,他示意大肚佛隐于树后,自己则在鹰和雄的头上分别敲击一下,鹰、雄醒来之后,误以为是对方在戏弄自己。
于是,发生了争斗。
争头中,双方各不相让,分别用自己的绝招向对方进击。
后来,群鹰参战。
眼见战火越烧越旺,大肚佛急忙出来实情相告,小猴向双方道歉,于是,化干戈为玉帛,交战双方握手言和,森林里出现了和睦相处的局面。
这个故事包含着人民群众对于安定、和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憧憬和良好祝愿。
飘色、泥塑、花桥,人称吴川三绝。
如果从表演空间看,这三绝恰好占齐水(花桥)、陆(泥塑)、空(飘色)。
“三绝”表演是在每年的元宵佳节。
那时吴川的大街小巷,到处人头涌涌,堪称“吴川狂欢节”。
傩舞是一种古代面具舞蹈,素有“舞蹈活化石”之称。
湛江傩舞又称走成伥,是由中原及闽南传入的,主要流行于雷州市的附城、松竹、南兴、杨家、白沙、客路等镇。
每年正月十五或十六、或神诞时举行。
主要的目的是驱邪遣灾,祈求平安,迎祥纳福。
考兵舞流传于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东岭村一带,是一种大型广场舞蹈,属傩舞中的一种。
当地村民在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祭祀时,村民敲锣打鼓,跳起“考兵”舞,以示“驱鬼除疫,遣灾纳福”。
醒狮舞是广东地区较为盛行的一种舞蹈。
醒狮与北狮不同。
北狮四脚着地,酷似真狮。
醒狮只有狮头,舞者两脚着地,狮身以一块布(红、黄、白、绿、蓝等颜色)盖住狮尾的另一名演员。
醒狮分为地狮和高桩狮两大类。
其中,文车醒狮属于高桩狮。
舞貔貅由数十人用盾牌相托,搭成3层人塔。
第一层由28个大汉组成底层,再由8人叠成第二层,8人组成第三层。
貔貅(由2人扮演)从人梯登上“塔”顶,在上面起舞、采青。
舞蹈时,人塔随着锣鼓节奏慢慢旋转移动。
雷剧流行于雷州半岛,是广东省的一个地方剧种,当地群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艺术。
雷剧起源于雷州歌,流行于雷州半岛雷州话方言区的独特的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对调查内容的整理与分析通过走街探访,深入农社,了解到湛江传统年例文化一是历史悠久,追溯年例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已有了相关的据记载,从史料来看,年例最初是由冼代家族兴起的,但其演化过程没有史料记载。
年例实际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粤西高州、化州等地方祖先迁徙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传统的年例的主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红土文化是年例造就的,湛江市区大部分村庄都有自已的年例日期(一般都集中在农历的正月至三月份),湛江年例一般都有游神活动和宴请亲朋威友来吃饭的习惯,年例菜式中的重头戏:鸡。
湛江人嗜吃鸡,尤其是过节的时候,无鸡不成宴。
其中做法以白切最为盛行,有吃过湛江菜的筒子,肯定会对饭馆里吊着的白切鸡有印象吧。
,湛江年例都是在中午开始吃饭而且客人是不过夜的;年例活动有:游神(巡游队伍一般由:扛旗,狮班,飘色,八音,神桥组成),醒狮和武术表演,有的还有游园活动等等,在晚上有的村庄放烟花和做大戏(也有部分村庄戏期和年例是分开的,如龙潮村,年例是正月十二,但戏期是二月和八月,每个戏期都做大戏一个多月!)在起源地有着深厚的群众的基础。
如舞鹰雄、陶鼓等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在当地(主要指本村),很受群众的欢迎。
每次演出,四乡八邻的群众都涌来观看。
二是动物舞蹈居多。
湛江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但其中占多数的还是动物舞蹈。
如龙舞、醒狮舞、貔貅舞、鹰雄舞、蜈蚣舞等。
在舞蹈中,这些动物的造型夸张,头威、眼大,气势凶猛。
这些舞蹈除了做了娱乐之外,更多的是镇妖避邪,祈福求祥。
三是多数艺术形式表现的都是一个情节化的内容,或这种艺术形式有一个情节化的故事传说。
如舞鹰雄表现的是鹰雄相斗。
舞蹈类按表演时的空间维度的差异,可以分为二大类,一是平面演出。
这类民间艺术的特点是以平面舞台演出为主。
代表艺术是东海岛的人龙舞。
二是高空演出。
这类民间艺术突破了平面舞台的局限,在纵的方向上拓展演出空间。
代表艺术是较为普及的高桩舞狮和没有普及的廉江的舞鹰雄等。
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基本上是以静止的造型为主,表现的是一个场面、一个瞬间。
也可以分为纯静态和动中有静二种形式,纯静态的艺术形式主要有吴川泥塑、雷州石狗,动中有静的艺术形式主要是吴川飘色。
这些民间艺术都是湛江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反复摸索、不断完善创造出来的文化财富,是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
正是这些无价之宝,奠定了今日湛江和湛江人的气质、风度和底蕴。
四、问题与建议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湛江红土文化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首先,生存状况堪忧。
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一代对湛江一些传统文化都是很陌生的,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
甚至有些年长些的都没听说过。
只有一些上了一定年纪,而且对传统文化有一定兴趣的老年人才比较清楚。
按照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部分传统文化(如鹰雄舞、舞貔貅)很有可能就这样消失与地球了。
其次,后继之人短缺。
由于年轻的一代对一些传统都没什么了解,再加上在现在这种电子时代氛围的影响下,没有什么人学习传统文化的技能,许多面临着即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再次,政府宣传、提倡不足。
政府没有积极提倡红土文化以上这项活动的举行,在镇上甚至是湛江市的人们基本上就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表演。
只有在一些大的活动里才有可能看到“遗产”的复活行踪。
实际上,通过我们短短几天的调查要发现更多存在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现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够对改善红土文化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1、在政府方面:虽然这次调查联系不到政府有关人员,但是走的是最切实可靠的道路,通过对群众的走街串访,我们还是可以得知政府的提倡和宣传的力度还是是不够的。
政府应该多举办这些活动,让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的人们都有机会看到这样的活动。
只有让群众接触到活动才能对这个活动产生影响。
政府还应该拨资金去培养一些传统文化的后继之人,不让这些活动的技能消失。
2、在群众方面:家长应该尽量营造一种关心中国文化的家庭气氛,把自己知道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给自己儿女,尽量培养他们的中国文化底蕴。
而年轻的一代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尽量去认识、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五、结语本次深入农村社坛调查,到农村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研究讨论和实践,以及最后写总结的整一系列的过程,都离不开我在湛江这片红土地上的同学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以及生活在湛江这片红土文化热情好客的人们的热情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