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劝学》的比喻论证

合集下载

劝学中的比喻论证

劝学中的比喻论证

《劝学》中的比喻论证比较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予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曾经整天思考,却比不上片刻的学习;我曾经踮起脚尖眺望,却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到的广阔。

”这句话用“登高”比喻学习能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知识。

2.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

”这句话用“木受绳”和“金就砺”比喻人需要接受教育才能成为有才能的人。

3.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句话的意思是:“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还要寒冷。

”这句话用“冰”比喻经过学习磨练的人,比原来的状态更加高明。

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但知识是无限的。

”这句话用“涯”比喻生命有限,但知识无限,人们应该不断学习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

以上是《劝学》中的一些比喻论证的例子,这些比喻论证使得荀子在论述学习的意义和方法时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着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 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劝学中比喻论证的句子

劝学中比喻论证的句子

劝学中比喻论证的句子荀子在《劝学》中,主要通过比喻论证来阐述他对“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见解,体现在文中的三个分论中。

分论点一:学习的重大意义在于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蓼蓝”“水”这类客观事物在变化过程中可以发展提高成为“青”和“冰”,以此来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直木”“弯木”“金”等客观事物通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发展状况,成为“车轮”“直木”,可以变得“锋利”,以此来比喻人如果能常常“博学”且“反省”,就可以达到“智明”且“行无过”。

分论点二: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弥补不足,达到想要的结果。

如果要“博见”,你可以“跂而望”;如果要想“见者远”,还可以“登高而招;如果想有“闻者彰”,可以“顺风而呼”。

古人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技术和方法,但为了弥补自身不能“博见”“见远”“闻彰”的劣势或短处,他们善于借自然界之物,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

如果要“致千里”,可“假舆马”;如果想“绝江河”,可“假舟楫”。

车马、船只的发明就是帮助人们解决可以更快到达千里之外,旱鸭子也可渡江的问题。

人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借物,在学习的这条道路上就可以越走越远、越攀越高,终会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君子。

分论点三:学习的方法在于积累且持之以恒,学习的态度要足够专一。

在论述这个分论点时,还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让自己的论证思维更严谨。

“积土成山可兴风风雨,积水成渊可生蛟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组四个比喻,前后正反对比,以日常之物、日常之理来喻学习,让复杂的道理简单化、鲜明化,学习没有捷径,唯有积累。

日积月累是一件苦事,千里马尚不可一跃至十步,况人人并非均是千里马,那就应学驽马一步一步,终有到达千里之外的时候。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除了雄鹰还有蜗牛,我们皆无那可展千里的翅膀,也只能且只有学蜗牛一步一步的往上爬。

有了积累和坚持,还要有一种专心为一的态度,不可学螃蟹,纵然手脚多,也没有藏身之地,倒应学学蚯蚓,没有手脚,没有筋骨,却能在泥土中游刃有余。

劝学第二段比喻论证

劝学第二段比喻论证

劝学第二段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阐述观点并打动读者。

在劝学的文章中,采用比喻来论证观点,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说服力。

下面,我将用比喻来论证劝学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有时候,这些问题就像是一座高山,挡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

当我们想要攀登这座高山时,我们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

然而,如果我们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就好像是拥有了攀登这座高山的工具和技巧,我们就能够轻松地攀登到山顶。

学习就像是攀登高山的工具和技巧。

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够了解世界的奥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学习也需要坚持和毅力。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只有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决心,才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学习也需要勇气和毅力。

学习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学习可以让我们突破自己的局限,超越自己的舒适区。

当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时,我们就能够打开更多的大门,获得更多的机会。

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学习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多的选择。

学习还可以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学习可以让我们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极限。

当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时,我们就能够不断发现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学习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学习就像是攀登高山的工具和技巧。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打开更多的大门,获得更多的机会。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不断成长和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自己的未来铺就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学习是我们攀登人生高峰的必备工具和技巧。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比较《劝学》和《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

比较《劝学》和《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

比较《劝学》和《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
《劝学》和《拿来主义》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章,它们都采用了比喻论证的
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劝学》中,作者用“把自己的身体比作一座山”的比喻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学习就像登山一样,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攀登高峰,获得成功。

他还提到,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像登山者没有绳索一样,很容易摔下山崖,遭受损失。

这个比喻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理解了学习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习决心。

《拿来主义》中,作者用“把自己的身体比作一只船”的比喻来说明拿来主义
的危害。

他说,拿来主义就像船只没有舵一样,无法控制方向,最终会撞上暗礁,毁掉自己。

他还提到,如果不拒绝拿来主义,就像船只没有桅杆一样,很容易被风浪冲散,遭受损失。

这个比喻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理解了拿来主义的危害,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拒绝拿来主义的决心。

总之,《劝学》和《拿来主义》都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理解了学习和拒绝拿来主义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习和拒绝拿来主义的决心。

劝学中的-比喻论证

劝学中的-比喻论证
时,可以用“他是一棵只顾自己的仙人掌”来比喻,
使对方更直观地理解我们的感受。
比喻论证在日常沟通中也有广泛应用。通过使用比喻
此外,比喻论证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
,可以将复杂的概念或情感简化,使对方更容易理解
和感受。例如,当对方说“我觉得自己像一只被困的小
自己的意图和感受。
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困境和无助感,从而
具体的形象相结合,使读者更
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增强了
说服力。
比喻论证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
和内在联系,使读者更加信服
作者的观点。
比喻论证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
象的描绘,使读者产生共鸣,
从而更加认同作者的观点。
形象生动地表达观点
比喻论证通过具体的比喻来表达
抽象的道理,使观点更加形象生
动。
比喻论证能够将复杂的概念和理
论证时,需要注意比喻的贴切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导读者
或产生歧义。
使用比喻论证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比喻论证时,需要注意比喻的
贴切性和准确性,要选择与论点相关、
易于理解且具有代表性的比喻。
另外,还需要注意避免使用带有贬低
或攻击性的比喻,以免引起读者反感
或产生不必要的争议。同时,在使用
比喻论证时,需要配合其他论证方法,
论简化,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比喻论证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
的比喻,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
和表现力。
引发读者共鸣
比喻论证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
作者的观点。
比喻论证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和心灵,使读者更加认同作者的观点。
比喻论证通过引发共鸣,使读者更加积极地参与思考和讨论,从而促进思想的交流

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劝学》论证方法辨正.docx

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劝学》论证方法辨正.docx

一、引言《劝学》是《荀子》首篇,又名《劝学篇》。

其从儒家道德修养论的立场系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最终所达境界等问题。

虽然文中所谈学习与儒家要求的君子道德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其中提出的一些主张,如学无止境、锲而不舍、用心专一、虚心求教等,在各个领域均有普遍借鉴意义。

不仅有助于个体道德建设、彰显生命价值,更对塑造“君子”型人才,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文中使用大量喻证,生动形象地说明道理。

但是郑光复认为《劝学》的论证特点是类比而非比喻。

他认为《劝学》属于议论文体裁,因而文中所用为类比推理方式,而不是喻证。

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却混淆了喻证说理与类比推理的区别。

本文拟就此对喻证法与类比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修辞与逻辑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领略《劝学》的艺术魅力。

目前学界虽有针对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关系的研究,但几乎都从逻辑学角度进行论述,很少涉及修辞学和逻辑学之间的对比分析研究,而针对《劝学》中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的争议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鉴于此,澄清比喻论证和类比推理的关系,对修辞学和逻辑学研究都将大有裨益。

二、喻证法与类比的界定比喻属于修辞学范畴,类比属于逻辑学范畴。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常因语言而异;逻辑是抽象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人类共同的。

修辞运用离不开思维活动,但不一定符合逻辑规律,可以只表达形象思维、感性认识;逻辑思维虽然也离不开语言运用,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依赖抽象思维、理性认识,主要运用消极修辞手段表达,一般不用积极修辞手段。

对二者的混淆会产生两个后果:或者认为逻辑不可靠,或者认为修辞等同于推理。

喻证法即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多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喻巧而理至”。

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到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古今中外均喜用喻证法证明观点或解释晦涩的术语,因其清晰易懂,生动形象。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方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之袁州冬雪创作《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感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到处颂扬,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方之中,运用比方论证时手法极其矫捷自然.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鉴戒的就是比方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成以已”.《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方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更,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小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竭参省自身才干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地步.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阐述中心论点的.《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方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操纵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小人”所以能超出凡人,并不是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别,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可以补偿自己缺乏,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阐述中心论点.《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方句,而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阐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克不及达到远大方针.这是本段第一个条理,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议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方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阐述中心论点的.《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布局一目了然.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方,把抽象的道实际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承受;其次是《劝学》中比方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方和说理连系慎密,运用矫捷,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回归教材的议论性散文,大胆鉴戒《劝学》的典范行文形式:开篇点题,其他几段牢牢围绕中心展开阐述.我们最主要的是鉴戒《劝学》中比方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劝学》提纲:1、中心论点:学不成以已(开篇点题,总领全篇)2、学习的意义(5个比方)——提高或改变自己3、学习的作用(5个比方)——补偿缺乏4、学习的态度方法(10个比方正反对比)——积累、坚持、专一。

劝学使用的论证方法

劝学使用的论证方法

劝学使用的论证方法
咱先说比喻论证吧。

就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把学习的这个事儿啊,比作青和蓝、冰和水的关系。

你看,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它比蓝草还青呢;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寒冷。

这就告诉我们,通过学习,咱能比原来的自己更厉害呀,就像青超过了蓝,冰比水更寒。

还有“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把木材弄弯做成车轮这个事儿,比喻成学习对人的改变。

木材本来是直的,经过加工就变弯了,而且不会再变直了,这就像人经过学习,就会有很大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是持久的呢。

再说说对比论证。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你看,骐骥是骏马啊,它跳一下也不能有十步远,但是驽马虽然跑得慢,它一直跑,也能走很远呢。

这一对比,就突出了坚持的重要性。

还有那朽木,你刻一下就放弃,它都不会折断,可是金石那么坚硬的东西,只要你一直刻,一直坚持,都能刻出花纹来。

这对比多强烈呀,就是要让我们知道,学习的时候可不能轻易放弃,要持之以恒。

还有举例论证呢。

文章里提到了很多例子,像“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这里就举了登高山才知天高地厚,听先王遗言才知学问大的例子。

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只有去经历,去学习,才能知道它的好,它的伟大。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精编版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中的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劝学中的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劝学中的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在《劝学》这篇文章中,类比和比喻真的是两个宝藏。

说到类比,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学习就像种树。

种树得有耐心,对吧?一开始你埋下种子,浇水施肥,结果就是小小的芽儿冒出土面来,特别可爱。

但你别以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得继续照顾,等它长大。

学习也是一样,你得不断努力,才能收获知识的大树。

就像老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努力学习才能得到真正的回报。

学习的过程就像这个过程,前期可能很辛苦,但只要你坚持,就一定能看到成果。

再说到比喻,这可真是个妙手,能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学习就像攀登一座高山,前面看似艰难险阻,山路崎岖,甚至让人想打退堂鼓。

但是,想想看,山顶的风景多么美好!那些云雾缭绕,鸟儿在你耳边飞过,心情瞬间就能大好。

学习也是一样,虽然中间会遇到各种困难,像那滑溜溜的石头,真是让人摔得七荤八素,但只要不放弃,继续向上爬,最终一定能到达那山顶,享受到知识的美丽风景。

学习就像一场比赛,跑步的时候,大家都在努力追赶。

有的人起步快,有的人可能慢一些,但不管怎样,最后的胜利者往往是那些坚持到底的人。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真的没错。

有人一开始飞快,后面却累得气喘吁吁,而那些稳扎稳打的人,可能虽然起步慢,却能一口气冲过终点线。

学习的路上,耐心和毅力比什么都重要。

就像老妈总说的,笨鸟先飞,也有道理。

再来说说,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像盖楼房。

砖头一块一块地堆起来,最后才能有个大房子。

知识也是如此,咱们得一点点吸收,一点点积累。

你想想,谁会一下子盖出个十层的大楼呢?必须得先从一层开始,慢慢往上叠,才能有那么一天,站在顶层,俯瞰整个世界。

这就是学习的魅力呀,积累起来的知识,最终能带你去到更高的地方。

咱们也不能忽略乐趣。

学习就像吃饭,光吃青菜可不行,得有肉有饭,才能营养均衡。

你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有人喜欢看视频,有人偏爱书本,关键是找到自己的节奏。

学习也可以是快乐的,像和朋友一起玩游戏,互相帮助,打怪升级,最终一起赢得胜利。

细说《劝学》中的比喻论证

细说《劝学》中的比喻论证

细说《劝学》中的比喻论证
《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七言古诗。

前两句通过对学习环境描写来表达年少读书时应该勤奋,后两句通过头发颜色变化来表达年长时读书已晚。

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

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

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

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

1、第二段“青胜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超过了以前,比喻人经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超越别人。

燥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就利”说明事物经过加工、磨炼、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比喻人经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四个现象,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有了足够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比喻学习需要持续积累,才能获得成功。

高中语文:浅析《劝学》的比喻论证

高中语文:浅析《劝学》的比喻论证

浅析《劝学》的比喻论证《劝学》道理很深奥,但整篇文章却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荀子充分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阐述得清清楚楚。

其比喻之多、比喻之精、比喻之准、比喻之巧在众多的先秦文章中也是少见的。

文章开头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即学习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

接着,作者开始了他贯穿全文的生动比喻。

首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把人的本性比作蓝草和水,而把美好的人性比作靛青和冰,从科学道理和自然现象两个方面论证了人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升学问与修养,超越原来的自己。

“輮木为轮”的比喻则说明事物经过一定外力的作用,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说明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改变人的本质和习性,并且每日反省自己的言论、行动,才能像君子一样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生动地阐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纵观历史,凡成大事者,莫不受尽磨难,在磨难中完成自我教育。

荀子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连用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气势宏大,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艺术效果。

接下来荀子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来比喻,充分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两个比喻引过古代圣贤的教诲,不学习就不知道学问渊博高深的事实。

那么,学习和不学习有什么差别呢?荀子用“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作比,说干、越、夷、貉生下来的时候,都同是一样的呱呱哭声,可长大以后,却有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因为他们生长的环境、所受到的教育是不同的。

贴切的比喻阐明了后天的教化的重要作用。

既然学习是如此重要,那该怎样学习呢?荀子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并以此为喻,进一步展开论述。

荀子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说和“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的形象设喻说明人通过学习会获得显著效果。

谈《劝学》的比喻论证

谈《劝学》的比喻论证

谈《劝学》的比喻论证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妙喻连连魅力无穷——谈《劝学》的比喻论证作为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劝学》一文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全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层出不穷,辞采斐然,使所讲述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一、常物入喻,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本文设喻,几乎都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水寒冷而成冰,车轮的制造以及刀剑的磨砺等事例为喻加以论述,浅显易懂,说理明白,谁还愿意停止学习呢?结论自然是“学不可以已”。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当然令人心悦诚服。

二、连续设喻,一泻千里,启迪思考。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比喻和排比的结合,形成连续设喻(修辞上叫博喻),使表达的内容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促人思考;在形式上,又显得优美和谐,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如第2段作者连用了五个比喻,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而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有特异之处,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而已。

博喻的运用,使得论述汪洋恣肆,气势磅礴。

三、对比设喻,态度鲜明,说理透辟。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和对比的结合。

如第三段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两相对比,振聋发聩。

作者又通过“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并非学习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之欧阳语创编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之欧阳语创编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妙喻连连魅力无穷
——谈《劝学》的比喻论证
作为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劝学》一文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全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层出不穷,辞采斐然,使所讲述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一、常物入喻,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本文设喻,几乎都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水寒冷而成冰,车轮的制造以及刀剑的磨砺等事例为喻加以论述,浅显易懂,说理明白,谁还愿意停止学习呢?结论自然是“学不可以已”。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当然令人心悦诚服。

二、连续设喻,一泻千里,启迪思考。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比喻和排比的结合,形成连续设喻(修辞上叫博喻),使表达的内容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促人思考;在形式上,又显得优美和谐,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如第2段作者连用了五个比喻,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而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有特异之处,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而已。

博喻的运用,使得论述汪洋恣肆,气势磅礴。

三、对比设喻,态度鲜明,说理透辟。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和对比的结合。

如第三段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两相对比,振聋发聩。

作者又通过“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并非学习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

就如同“雕刻一下就停止,即使是腐朽的木料也不能折断;坚持雕刻不间断,即使是金属与石块也能雕刻成功”。

最后作者借助蚯蚓和螃蟹的对照,阐明专心致志的重要意义。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健的筋骨,但能向上去吃地面上的尘土,向下去喝地底下的泉水,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虽然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除了蛇和黄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的原因,是它用心浮躁”。

反差如此强烈,对比如此鲜明,论述怎能不透辟有力?
四、喻理结合,形式灵活,耐人寻味。

本文的设喻还注意了与说理的结合,并且形式十分灵活自然。

有的是将道理寓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已成为生命力强健的成语;有的在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水到渠成;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开头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从而增强了说理的分量,耐人寻味。

议论文中如有好的比喻不仅能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还能给人留下绵长的回味。

《劝学》的比喻论证是如此多姿多彩,是如此的魅力独具,自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取法。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