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譬设喻,鲜明对比,深入浅出说学习——劝学里的比喻、对比论证之妙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着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谈《劝学》的比喻论证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妙喻连连魅力无穷——谈《劝学》的比喻论证作为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劝学》一文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全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层出不穷,辞采斐然,使所讲述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一、常物入喻,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本文设喻,几乎都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水寒冷而成冰,车轮的制造以及刀剑的磨砺等事例为喻加以论述,浅显易懂,说理明白,谁还愿意停止学习呢?结论自然是“学不可以已”。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当然令人心悦诚服。
二、连续设喻,一泻千里,启迪思考。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比喻和排比的结合,形成连续设喻(修辞上叫博喻),使表达的内容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促人思考;在形式上,又显得优美和谐,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如第2段作者连用了五个比喻,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而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有特异之处,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而已。
博喻的运用,使得论述汪洋恣肆,气势磅礴。
三、对比设喻,态度鲜明,说理透辟。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和对比的结合。
如第三段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两相对比,振聋发聩。
作者又通过“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并非学习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
就如同“雕刻一下就停止,即使是腐朽的木料也不能折断;坚持雕刻不间断,即使是金属与石块也能雕刻成功”。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 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劝学》论证方法辨正.docx
一、引言《劝学》是《荀子》首篇,又名《劝学篇》。
其从儒家道德修养论的立场系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最终所达境界等问题。
虽然文中所谈学习与儒家要求的君子道德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其中提出的一些主张,如学无止境、锲而不舍、用心专一、虚心求教等,在各个领域均有普遍借鉴意义。
不仅有助于个体道德建设、彰显生命价值,更对塑造“君子”型人才,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文中使用大量喻证,生动形象地说明道理。
但是郑光复认为《劝学》的论证特点是类比而非比喻。
他认为《劝学》属于议论文体裁,因而文中所用为类比推理方式,而不是喻证。
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却混淆了喻证说理与类比推理的区别。
本文拟就此对喻证法与类比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修辞与逻辑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领略《劝学》的艺术魅力。
目前学界虽有针对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关系的研究,但几乎都从逻辑学角度进行论述,很少涉及修辞学和逻辑学之间的对比分析研究,而针对《劝学》中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的争议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鉴于此,澄清比喻论证和类比推理的关系,对修辞学和逻辑学研究都将大有裨益。
二、喻证法与类比的界定比喻属于修辞学范畴,类比属于逻辑学范畴。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常因语言而异;逻辑是抽象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人类共同的。
修辞运用离不开思维活动,但不一定符合逻辑规律,可以只表达形象思维、感性认识;逻辑思维虽然也离不开语言运用,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依赖抽象思维、理性认识,主要运用消极修辞手段表达,一般不用积极修辞手段。
对二者的混淆会产生两个后果:或者认为逻辑不可靠,或者认为修辞等同于推理。
喻证法即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多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喻巧而理至”。
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到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古今中外均喜用喻证法证明观点或解释晦涩的术语,因其清晰易懂,生动形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鉴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鉴赏《劝学》作为《荀子》中的名篇,其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历来为学人所重视,也值得学生学习,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鉴赏1.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
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有的先因后果,有的先果后因,内容各有侧重,句式多有变化。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
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有的是解析比喻,比喻之中又有比喻,例如輮木为轮。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讲道理,再用比喻论证,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由于行文富有变化,读起来生动风趣,没有任何雷同呆板的感觉。
2.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
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
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课文《劝学》赏析
课文《劝学》赏析课文《劝学》赏析《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
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
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
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
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劝学》论证方法辨正.docx
一、引言《劝学》是《荀子》首篇,又名《劝学篇》。
其从儒家道德修养论的立场系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最终所达境界等问题。
虽然文中所谈学习与儒家要求的君子道德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其中提出的一些主张,如学无止境、锲而不舍、用心专一、虚心求教等,在各个领域均有普遍借鉴意义。
不仅有助于个体道德建设、彰显生命价值,更对塑造“君子”型人才,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文中使用大量喻证,生动形象地说明道理。
但是郑光复认为《劝学》的论证特点是类比而非比喻。
他认为《劝学》属于议论文体裁,因而文中所用为类比推理方式,而不是喻证。
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却混淆了喻证说理与类比推理的区别。
本文拟就此对喻证法与类比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修辞与逻辑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领略《劝学》的艺术魅力。
目前学界虽有针对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关系的研究,但几乎都从逻辑学角度进行论述,很少涉及修辞学和逻辑学之间的对比分析研究,而针对《劝学》中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的争议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鉴于此,澄清比喻论证和类比推理的关系,对修辞学和逻辑学研究都将大有裨益。
二、喻证法与类比的界定比喻属于修辞学范畴,类比属于逻辑学范畴。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常因语言而异;逻辑是抽象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人类共同的。
修辞运用离不开思维活动,但不一定符合逻辑规律,可以只表达形象思维、感性认识;逻辑思维虽然也离不开语言运用,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依赖抽象思维、理性认识,主要运用消极修辞手段表达,一般不用积极修辞手段。
对二者的混淆会产生两个后果:或者认为逻辑不可靠,或者认为修辞等同于推理。
喻证法即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多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喻巧而理至”。
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到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古今中外均喜用喻证法证明观点或解释晦涩的术语,因其清晰易懂,生动形象。
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劝学》论证方法辨正.docx
一、引言《劝学》是《荀子》首篇,又名《劝学篇》。
其从儒家道德修养论的立场系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最终所达境界等问题。
虽然文中所谈学习与儒家要求的君子道德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其中提出的一些主张,如学无止境、锲而不舍、用心专一、虚心求教等,在各个领域均有普遍借鉴意义。
不仅有助于个体道德建设、彰显生命价值,更对塑造“君子”型人才,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文中使用大量喻证,生动形象地说明道理。
但是郑光复认为《劝学》的论证特点是类比而非比喻。
他认为《劝学》属于议论文体裁,因而文中所用为类比推理方式,而不是喻证。
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却混淆了喻证说理与类比推理的区别。
本文拟就此对喻证法与类比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修辞与逻辑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领略《劝学》的艺术魅力。
目前学界虽有针对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关系的研究,但几乎都从逻辑学角度进行论述,很少涉及修辞学和逻辑学之间的对比分析研究,而针对《劝学》中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的争议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鉴于此,澄清比喻论证和类比推理的关系,对修辞学和逻辑学研究都将大有裨益。
二、喻证法与类比的界定比喻属于修辞学范畴,类比属于逻辑学范畴。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常因语言而异;逻辑是抽象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人类共同的。
修辞运用离不开思维活动,但不一定符合逻辑规律,可以只表达形象思维、感性认识;逻辑思维虽然也离不开语言运用,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依赖抽象思维、理性认识,主要运用消极修辞手段表达,一般不用积极修辞手段。
对二者的混淆会产生两个后果:或者认为逻辑不可靠,或者认为修辞等同于推理。
喻证法即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多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喻巧而理至”。
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到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古今中外均喜用喻证法证明观点或解释晦涩的术语,因其清晰易懂,生动形象。
《劝学》的论证方法
《劝学》的论证方法本文一开头就提出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接着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三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在论述的过程中,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一段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对学习的重要意义,本文不是从理论到理论地论述的,而是运用了五个比喻,具体生动地阐明了学习的意义。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事物是在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启示人们:只要不倦地努力学习,就能获得知识,后来者居上。
“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三个比喻,说明事物是可以改造的,并且只有经过改造才能变得更有用。
这三个比喻,说明人可以通过学习来改造自己的本性。
五个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并使自己的本性得到改造。
在形象设喻进行说理的基础上,最后得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结论,调强广泛地学习,经常检查省察自己,是增长才干、改造本性的先决条件,再次强调了学习的意义。
第二段从善于“假物”(善于利用客观条件进行学习)来论述学习的作用,并以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对学习的作用作了深刻的阐述。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这个对比说明了向客观事物学习的重要性。
“輮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輮而望”喻不假物;“登高”喻假物。
假物与不假物,效果截然不同。
形象的设喻,鲜明的对比,深刻地阐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来学习的重要作用。
接着又连用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人的本性并没有差异(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但如有所假(高、风、舆马、舟楫)就能收到“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样好的效果。
通过上面几个具体而浅显的比喻,最后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肯定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作用。
第三段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
浅谈《劝学》中的比喻说理
浅谈《劝学》中的比喻说理《劝学》是作者虚心求学,刻苦钻研的切身体会,经验之谈。
文章集中论述了学习足不可以停止的这一中心论点。
为说明这一论点,,文章又分几个分论点,分别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劝勉人们坚持不懈,精诚专一地学习。
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文章下面说理的话并不多,而道理却讲得十分透彻生动。
这主要得力于文章连续运用大量的比喻,而且设喻贴切,穿插灵活。
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既形象又不枯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概括起来,文章的比喻说理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深入浅出,通俗明了文章所用的大量比喻,如:“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金就砺则利”“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比喻,尽取之于日常生活,极富启迪性,读者很容易接受。
二、形式多样,富于变化有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留给读者去思索的。
如,一段中的“青”,“冰”,“柔使之然也”和三段中的“骇骥”,“鸳马”,“朽木”,“金石”;有以喻引理的,如:二段中的“登高”,“顺风”,“假舟揖”和三段中的“绷”,“蟹”。
在连续用喻中,有正面设喻。
如:二段中的”登高”,“顺风”,“假舟楫”和三段中的“蚓”,“蟹”。
在连续用喻中,有正面设喻。
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柔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有正反设喻。
如“月”和“蟹”“骇骥”和“鸳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等,通过正反对照把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有反复设喻。
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连用多个不同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这些灵活而富于变化的设喻方式,因各有侧重,读者并无累赘,板滞之感。
三、在使用比喻时掺合其它修辞方法除上述提到的比喻兼用对比外,文中许多相关并列和正反对比的比喻,或写成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增强说理的力量,或组成对偶形式,两两相对,有长有短,形成全文句式骄散相间,章节和谐,更有参差错落之美。
总之《劝学》的设喻说理,很有特色,它使文章的议论,声色并茂,形象生动,读之,既富说理文的透彻感,又具散文的音韵美。
《劝学》中的比喻的形式、特点及其作用
《劝学》中的比喻的形式、特点及其作用目录《劝学》中的比喻的形式、特点及其作用 (1)一《劝学》中的比喻的形式 (1)(一)相关并列 (1)(二)正反对比 (1)(3)先正后反:先举正面例子,后举反面例子,进行正反对比。
(2)二、《劝学》中的比喻使用的突出特点 (2)(一)通俗形象 (3)(二)多对偶、排比式的比喻 (3)(三)对比关系的比喻 (3)三、《劝学》中比喻的作用 (3)(一)使文章更易于理解 (3)(二)使哲理更深隽 (3)(三)使语言更风趣 (4)一《劝学》中的比喻的形式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
阐述观点,论证道理。
(一)相关并列即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了作者的观点。
例如:(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巅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如此等等,均以具体事物作比,相关并列,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正反对比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易于理解,从中明白道理。
而在运用正反对比这种手法中又使用了多种形式。
有的只设正喻,没有反喻;有的只用反喻而.不设正喻;有的先反后正,有的则先正后反;有的先喻后理;而有的只喻不理。
形式变化多端,真可以说是作者绝妙地把比喻手法用活了。
(1)只设正喻:只从正面举例打比方。
如:“背,以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出于龙)“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寒于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只用反喻:只从反面打比方。
如:“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先正后反:先举正面例子,后举反面例子,进行正反对比。
“蚓无瓜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讨论
劝学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讨论劝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而使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学习。
比喻是通过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事物相对应,以便更容易理解。
对比则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以突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劝学时应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
1. 使用比喻来解释抽象概念:当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时,可以将其比喻成更具体的事物来解释。
例如,将学习比喻成建造一座房子,强调必须从基础开始,逐渐累积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比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过程和重要性。
2. 进行对比以突显重要性:将学习与其他活动进行对比,以突出其重要性。
例如,将学习比喻成后悔的避孕套,强调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可能会后悔。
这种对比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3. 对比不同学习方法的效果:与学生探讨不同的学习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效果进行对比。
例如,比较阅读教材和参加讨论小组的效果,或者比较独自完成作业和与同学进行合作的效果。
这样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 比喻学习与兴趣爱好的关系:将学习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进行比喻,强调学习可以成为他们更深入了解和追求爱好的媒介。
例如,将学习比喻成发掘宝藏的过程,强调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发现更多宝藏。
5. 对比学习的长期回报与短期困难:将学习的长期回报与短期困难进行对比,以激发学生的毅力和耐心。
例如,将学习比喻成爬山,强调虽然爬山是困难的,但一旦到达山顶,就能够看到美丽的风景。
这样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坚持学习,克服困难。
总而言之,使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学习。
通过比喻和对比,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掌握抽象的概念,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养成毅力和耐心。
劝学的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句子
劝学的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句子1. <劝学>中的比喻手法及对比论证堪称典当,请你以“谈学习”为题写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上十年功。
如果一个人很有成就,不是别人给予的,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它是靠自己的努力、勤奋争取的。
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是不可猜疑的。
每一个人的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而来的。
比如说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
他从小就酷爱学习,一生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如果他没有从小的勤奋怒力学习,他也不可能成为著名的科学巨人。
没有勤奋努力的学习是不可能有成就的。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可以说每一位有成就的人都曾努力学习、努力探索过。
学习的关键在于“肯学”和“敢学”。
如果你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有成就、有才能让人敬重的人物,但你又不肯,或不敢去学习最终还是会一事无成的。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为了证明镭的存在,千辛万苦,冒着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经过他们的勤奋、努力最终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证实了镭的存在。
这是一次多么让人惊叹的事实。
正是居里夫人的肯做,敢做才证实了镭的存在。
因此,要想成为有才能的人,就要从小“肯学”、“敢学”。
有些人说那些有才能、有成就的人从小就是“天才”、“神童”,像我们再努力有什么用啊。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他们是天才、神童,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勤奋的学习。
勤奋学习是成为“天才”、“神童”的先决条件。
经科学家研究,人是智力是有差别的,但是仅仅是差一点点而已。
所以说,“天才”、“神童”是靠人们勤奋学习而成为的。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郑板桥、白居易的事例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有许多的伟人为了造福人类,也作了巨大的贡献。
如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他走访了许多地方,经过27过春秋的艰苦努力写成了这部巨作。
狄更斯说过“我所收获的,是我种下的。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有才能的人,就看你去不去争取这个机会。
谈《劝学》的比喻论证
谈《劝学》的比喻论证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妙喻连连魅力无穷——谈《劝学》的比喻论证作为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劝学》一文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全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层出不穷,辞采斐然,使所讲述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一、常物入喻,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本文设喻,几乎都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水寒冷而成冰,车轮的制造以及刀剑的磨砺等事例为喻加以论述,浅显易懂,说理明白,谁还愿意停止学习呢?结论自然是“学不可以已”。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当然令人心悦诚服。
二、连续设喻,一泻千里,启迪思考。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比喻和排比的结合,形成连续设喻(修辞上叫博喻),使表达的内容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促人思考;在形式上,又显得优美和谐,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如第2段作者连用了五个比喻,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而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有特异之处,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而已。
博喻的运用,使得论述汪洋恣肆,气势磅礴。
三、对比设喻,态度鲜明,说理透辟。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和对比的结合。
如第三段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两相对比,振聋发聩。
作者又通过“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并非学习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
荀子《劝学》赏析
荀子《劝学》赏析荀子《劝学》赏析导语:《劝学》作者荀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学生中最优秀的是法学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
可见荀子之学为实学也。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荀子《劝学》赏析,欢迎阅读!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
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
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
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
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
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
”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
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
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譬设喻,鲜明对比,深入浅出说学习——《劝学》里的比喻、对比论证之妙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一、精心选点《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我们引导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回归教材的议论性散文,大胆借鉴《劝学》的典范行文模式:开篇点题,其他几段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
我们最主要的是借鉴《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二、以读促读让比喻论证为说理助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
它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使自己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且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还能使文章富有趣味。
“喻巧而理至”,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通俗,同时能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自己的论证如虎添翼,效果倍增。
俗话“会讲理的讲个理,不会讲理的打个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比喻论证就是运用比较熟悉、比较容易理解的具体事物打比方,来论证人们比较生疏、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比喻论证中,论据是喻体,论点是本体,这两者之间有着某种共同的特点。
运用比喻论证事理由来已久,这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异常突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常用比喻说明道理,文字表现从容闲暇,但意思却说得很精到。
如《鱼我所欲也》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
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寓言故事中设喻更是常见。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为了向齐王阐述由于“宫妇左右私王”“朝庭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因而“王之蔽甚矣”这个道理,先以自己的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打了比方——妻子出于“私”的原因,妾出于“畏”的缘故,客出于“求”的目的而奉承自己,自己因此受了蒙蔽。
邹忌的用心何其苦也,要劝齐王免受蒙蔽,广泛纳谏而治理朝政,作为臣子的自己又不能直截了当地劝说,因为国王可是极有自尊的。
于是,聪明的邹忌来了个“曲线救国”,用比喻迂回而行,让听者听得顺耳,最终达到了“讽”目的。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擅长运用比喻论证来说理,如选自《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庄子》的《逍遥游》等都是这方面的范例。
三、以读促写亲爱的同学,当你劝说别人和写作议论文时,是否也学会了运用比喻论证这种武器?也请你在《劝学》的学习中,加强朗读,认真而仔细地体会文中运用的论述方式和高超、严密的说话艺术,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自选话题写一段话。
佳作选读:游子的千层底里缝进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千里孤坟埋不住的是爱情。
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
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
四、类文选读阅读下面两则与“劝学”有关的短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一)司马光《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担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释:①行:行为,操行。
②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③淫慢:过渡怠惰。
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
④险躁:过分急躁。
⑤治性:约束自己的性情。
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案提示: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一、精心选点《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我们引导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回归教材的议论性散文,大胆借鉴《劝学》的典范行文模式:开篇点题,其他几段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
我们最主要的是借鉴《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二、以读促读让比喻论证为说理助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
它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使自己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且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还能使文章富有趣味。
“喻巧而理至”,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通俗,同时能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自己的论证如虎添翼,效果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