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合集下载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不灭的,用李云龙的话说都是嗷嗷叫的。 (4)都有一位非常得力的部下(《亮剑》中的大刀队,
《红日》中的特务营)。 (5)都和部下相处非常和睦,而部下也都有那么一点
痞性。 (6)都结实了一位漂亮的女兵,并结为连理。 3、情节 (1)都有老婆战死的情节。 (2)都有部下为抢功劳而与友军发生冲突的行为。
反面人物:凶狠恶毒、生理缺陷 (杨大马棒、蝴蝶迷、座山雕)
许大马棒在火堆旁瞪着马一样的眼睛,双手叉腰, 满脸胡髭有半寸多长,高大肥壮的身体在火光闪 照下一晃一晃的像个凶神。他咬着牙根向被捉的 工作队和村干部狰狞地冷笑了两声道:....(许大 马棒)
要论起她的长相,真令人发呕,脸长的有些过分, 宽大与长度可大不相称,活像一穗包米大头朝下 安在脖子上。她为了掩饰这伤心的缺陷,把前额 上的那绺头发梳成了很长的头帘,一直盖到眉毛, 就这样也丝毫挽救不了她的难看。还有那满脸雀 斑,配在她那干黄的脸皮上,真是黄黑分明。为 了这个她就大量地抹粉,有时竟抹得眼皮一眨巴, 就向下掉渣渣。牙被大烟熏的焦黄,她索性让它 大黄一黄,于是全包上金,张嘴一笑,晶明瓦亮。 (蝴蝶迷)
战争小说精神力量
涟水一战受挫后 ,政委丁元善给战士打气说 :“蒋介石是我们多年的 ‘老朋友 ’,怕他什么东西 ?他是铜头铁胆刀枪不入呀 ?我才不信咧 ! ” 当我军战士俘虏国民党师长甘成城时 ,有人 问 :“是中将上将 ?”秦 守本笑着说 :“不是辣椒酱 就是豆瓣酱 !”
张德来 黎青 刘胜
2、“五虎将 ”模式与《水浒》 108 条好汉模式的影响 :
五虎将模式 :古典武侠或历史演义中以 五种性格(忠诚、勇毅、胆识、粗犷、朴 实 )构成主要英雄人物的基本人物模式;
108好汉模式:各怀绝技,各俱个性。
刘勋苍是个“力大无穷的人,人们向来没看到他 有过什么疲倦……他的两只眼睛机灵灵地扫视着 林中的一切,察寻对他有用的东西,活像一只猛 虎,在森林里猎取食物”,同时因为他的好体格, 被人们称为“坦克”。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黑八论”:①胡风:“写真实”论;②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③邵荃麟:“现实主义的深化”论;④张光年:反“题材决定”论;⑤邵荃麟:“中间人物”论;⑥林默涵:反“火药味”论:⑦周谷城:“时代精神汇合”论;⑧夏衍:“离经叛道”论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它所描写的革命历史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

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主要有宏大的叙事倾向,史诗般的规模,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

其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创作。

3、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50-60年代创作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4、“干预生活”小说指50年代中期,在较为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中出现的对新中国文学创作中种种清规戒律一次突围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要求作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

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

主要作家作品有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5、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

它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

政治抒情诗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主要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6、杨朔模式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

7、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

样板戏主要包括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1949—1976革命现实小说(5)

1949—1976革命现实小说(5)

梁三老汉的双重性格,既说明关键的问题 梁三老汉的双重性格, 是教育农民,又说明在党的引导下, 是教育农民,又说明在党的引导下,作为小生 产者的农民是能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产者的农民是能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梁三 老汉告别私有制的心灵上经历的艰巨、 老汉告别私有制的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痛苦的 思想历程,概括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 思想历程,概括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饱含 着作者对农民的深切理解和诚挚感情。 着作者对农民的深切理解和诚挚感情。 郭世富: 中农的代表, 顽固维护私有制, 郭世富 : 中农的代表 , 顽固维护私有制 , 对封建主义还存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 对封建主义还存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 。 是改 造的对象。 造的对象。 姚士杰: 富农的代表。 仇恨新社会政权, 姚士杰 : 富农的代表 。 仇恨新社会政权 , 阴险狡诈, 阴险狡诈 , 妄图扼杀新生政权的敌对阶级代表 是专政的对象。 。是专政的对象。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幕后支持农村合 作化,落后的农民干部典型。是争取的对象。 作化,落后的农民干部典型。是争取的对象。
Hale Waihona Puke 3、独特的艺术风格:开阔、浑厚、热烈而 独特的艺术风格:开阔、浑厚、 细密的艺术风格。 细密的艺术风格。 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善于将细节描写、 善于将细节描写 、 心理描写与哲理性议论 结合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结合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善于使用对比手法, 在矛盾冲突中突出和 善于使用对比手法 , 展示人物性格。 展示人物性格。
二、《创业史》的成就和意义 创业史》 1、深刻的主题,宏伟的气魄。表现了农民 深刻的主题,宏伟的气魄。 翻身和创业的艰难历程;写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 翻身和创业的艰难历程; 农村的发展史。 农村的发展史。 2、塑造了众多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众多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 梁生宝: 梁生宝:是一个从旧中国小生产者成长起来 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农民的典型。顽强坚毅,忠厚 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农民的典型。顽强坚毅, 善良,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善良,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带有明显的英 雄化、理想化色彩。 雄化、理想化色彩。 梁三老汉: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 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 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思想保 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良,热爱土地。 守,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良,热爱土地。体现 出农民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出农民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 代表。是教育的对象。 代表。是教育的对象。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

大贵、二贵、运涛、江涛
冯兰池、冯贵堂
分析(3):
“英雄传奇”的塑造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影响
(1)在规范许可的范围内拓展了阅读与写作的空间。 (2)对“英雄典型” 的思想性、阶级性的极端追求, 造成了创作的模式化、类型化的弊病。
分析(4):《红旗谱》民族风格的艺术探索
(1)在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气质上,继承并发展了水 浒英雄的传统精神。 (2)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把通过人物行动和 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与适当的心理描写相结合,人物 形象富于立体感。
孙犁的小说承续了废名、沈从文等人田园小说 的风格路向,也是典型的抒情小说,但他的特点是 善于在乡土生活中体现政治主题,以革命立场把乡 村生活诗意化。
《山地回忆》片段 孙犁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 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 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三家巷》、《红旗谱》,八十年代“新历史 主义”小说思潮中的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 李锐《旧址》、苏童《罂粟之家》、《米》, 张炜《家族》、莫言《丰乳肥臀》、阿来《尘 埃落定》、陈忠实《白鹿原》等为代表。
分析(2): 《红旗谱》人物关系图
朱、严两家
阶级对抗
冯家
朱老巩、严老祥
冯兰池
朱老忠、严志和
冯兰池、冯贵堂
(二)“怎么写?”:“革命历史小说”的讲述方式
1、规模上,追求“史诗”式的艺术建构。 2、叙事逻辑与革命规律性的阐释。 3、人物塑造上,力求谱写“英雄传奇”。 4、艺术风格上的民族化与大
《子夜》模式,是一种以阶级性和典型性相结合, 通过人物的阶级关系来展示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 中共党史的叙事立场的叙事模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红岩》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

主要内容是: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龙光华、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等人英勇牺牲了。

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红日》作者是:吴强。

主要内容是:描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歼灭国民党部队整编七十四师的故事。

故事以军长沈振新、政委丁元善所率领的一支部队为主线,环绕着山东战场上着名的莱芜、孟良崮两大战役,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小兵张嘎》改编自当代着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自1961年发表至今,已经五十多年了。

小说和电影中的“张嘎”,因其“英气”与“嘎气”,已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的最灿烂的一部分。

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战士的过程《铁道游击队》作者是刘知侠。

主要内容是:为了抑制日本侵略者的入侵,配合中国军队与日军交战,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枣庄成立了以刘洪为队长的铁道游击队他们的目的是袭击铁路沿线。

破坏敌人的运输补给线。

并为山里的八路军提供弹药。

《小游击队员》是作家王愿坚的作品。

其主要内容是:樟伢子的父母掩护红军伤员时被白鬼子杀害了,带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成了孤儿的他四处寻找红军时遇到了红军的侦察员。

在协助侦察员去敌区侦察时不慎被敌人发现,侦察员被俘。

机智勇敢的樟伢子把敌人的工事情报图送给了游击队,游击队歼灭了敌人,救出了侦察员。

樟伢子经历了战火的考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游击队员。

《赤色小子,》?作者: 张品成,瘦小,是小主人公的名字。

他是个在杀亲仇人的门下成长起来的孤儿!瘦小是个创造红色革命辉煌的孩子,他,为中国的崛起和努力平拼搏,做出了血的牺牲!他是个正义之子!而他,却是瘦小的杀亲仇人,他是个劣绅,是个剥削农人财产的胖子地主!瘦小,在4岁时,父母被胖子地主所杀,被迫跟随叔叔在仇人门下作小工。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

第二节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4课时)(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概述1: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特征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创作现象。

它有如下特征: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共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

2: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时间范围和重要作品的体裁、作者。

革命历史题材主要取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建国前几年),除此外,还包括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居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主流的是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

比较突出的体裁是长篇小说。

有杜鹏程《保卫延安》、知侠《铁道游击队》、曲波《林海雪原》、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等。

短篇有: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百合花》等3:这一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

(1):首先与当时普遍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有关。

大多数作家们自觉追求记录、刻划过往几十年的中共历史,希望以自己的作品进行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

(2):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文学史上有比较多的经验积累。

“五四”新文学一开始就把中国近现代历史纳入文学创作表现的视野。

(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1:革命历史的宏大叙述和史诗建构: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和吴强的《红日》全方位、多侧面地再现了中共领导的重大战役,小说中对于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写突破了传统战争题材小说中的传奇性描写。

2:革命历史的奇迹化和英雄化: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代表了另一种革命历史小说的写作,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情节的传奇化和人物的英雄化。

3:革命历史的具体化:(1):个人化的历史: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在五十年代展开了历史化的主导任务,那就是建构一个党领导人民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宏大历史。

第六章_50-60年代小说

第六章_50-60年代小说

(二)赵树理被树为旗帜的过程
1、1943年,《小二黑结婚》一举成名
2、《李有才板话》
被指定为整风 学习、减租减 息和土改运动 的干部必读材 料。
3、《地板》(1944)再次作为土改运动的干部 必读书,而1945年底完成的《李家庄的变迁》 (1945)华北新华书店付印后,北方各大新华 书店以及上海、香港的出版社等都竞相翻印, 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1947年7月25日,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根据中 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指示,举行了一次文 艺座谈会,专门讨论赵树理的创作。主持文联 日常工作的副理事长陈荒煤作了题为《向赵树 理方向迈进》的总结发言。
1、民主革命
(一)革命历史题材
《风云初记》 《铁道游击队》 《敌后武工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苦菜花》
2、抗日战争
(一)革命历史题材
《保卫延安》 《红日》《红岩》 《百合花》 《党费》 《黎明的河边》
解放战争
(一)革命历史题材
4、抗美援朝 a、《三千里江山》(杨朔) b、《上甘岭》(陆柱国) c、《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5、其他历史 a、《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b、《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三里湾》(1955)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阶级。
周立波 (1908--1979) 原名周绍 仪,湖南 益阳人。
(三)工业建设和工人生活
《铁水奔流》(周立波) 《百炼成钢》(艾芜)
1957年出版,小说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背景,描写了某 炼钢厂在恢复和扩建过程中既炼钢又炼人的故事。热情歌颂了以秦德 贵为代表的先进工人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29783大纲

29783大纲

高纲0865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978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江苏教育学院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考试要求1.学习并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的主要过程、历史分期以及各个时期文学的基本面貌、主要创作成就,进而把握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2.学习并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学思潮、文艺思想论争以及文学流派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状况,全面而客观地总结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3.学习并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各个历史时期的创作概况,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客观而准确地评价其创作成就、历史地位和文学贡献。

二、考试内容引言1.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形态特征。

2.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特点。

3.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情况以及“三分法”的具体内容。

第一章十七年的文学运动1.掌握一次文代会的基本情况、重要作用及历史意义。

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2.了解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大体情况;这场运动的消极影响。

3.了解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的大体情况。

4.了解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的大体情况。

5.掌握“双百”方针的提出及文艺界所出现的新气象的基本情况。

6.了解文艺界的“反右派”斗争的大体情况。

7.了解“大跃进”时期的文学运动的大体情况;文艺“大跃进”的问题和弊端。

8.了解“两结合”的提出与讨论的大体情况。

9.了解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的大体情况。

10.掌握20世纪60年代初期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以及文艺界出现新的转机的基本情况。

11.了解八届十中全会后文学运动的大体情况。

12.对十七年文学运动的基本认识与评价。

第二章十七年的小说一、十七年小说创作发展概述1.了解十七年期间长篇小说的主要作品。

了解1959年前后长篇小说创作进人高潮的原因。

掌握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2.了解十七年期间中篇小说的主要作品。

3.了解十七年期间短篇小说的主要作品,十七年短篇小说创作的主要收获。

第三章革命历史小说(上)

第三章革命历史小说(上)

2、结构严谨 以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为线索,串联起三十年 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3、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准确
(五)关于《青春之歌》的讨论 1959年,报刊上展开了对《青春之歌》的 讨论。 郭开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对《青 春之歌》提出批评。他认为 “书里充满了小资 产阶级情调”。“林道静这一人物严重地歪曲 了共产党员的形象”。茅盾、何其芳则撰文给 予《青春之歌》以热情的肯定。
(2)重视富有地方色彩的风景风情的 描写,强化作品的民族化特征 作品大量描写滹沱河两岸的风景风情: 千里堤、大平原、青纱帐;赶庙会、捕鸟、 过年、娶媳妇、练武把,显示了北方平原农 村的地方特色。
(3)具有鲜明民族化特点的语言
小说以冀中农民口头语言为基础,吸收一 定的古典文学的语言,朴实生动,充满生活气 息,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民族化特征。
中学时期她阅读了大量的批判现实主 义的文学作品,使她产生了初步的民主主 义思想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她说: “我常常想起高尔基的一句话,‘最 光荣伟大的责任就是在世界上做一个人’。 为了保持人的尊严,我不愿马马虎虎地活 在世上。”
反抗包办婚姻,是她保持人的尊严、 追求个性解放的最初表现。她对养母徐凤英 说: “我宁可死了,也不做那些军阀官僚们 的玩物!”
反面形象冯兰 池、冯贵堂父子也 有自己的特色。冯 兰池恶毒、凶残, 表现了垂死阶级的 本性;冯贵堂则主 张“施小惠”、 “行仁道”,是带 有某些资产阶级特 征的新兴地主的形 象。
冯兰池与老驴头
3、努力追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1)致力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生活和刻画农民英雄 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民族化特色。 英 的 的 中 易 之 雄 性 嫉 的 联 类 传 格 恶 类 想 的 朱 统 , 如 似 起 故 老 品 正 仇 情 中 事 巩 格 是 、 节 国 描 大 的 中 豪 ; 传 写 闹 传 国 侠 朱 统 , 柳 承 农 仗 老 文 很 树 。 民 义 忠 学 容 林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中国传统对“历史”的重视,中国传统“史官文化”的发达是革命历史小说繁荣的文化前提。

对历史的叙述有着明确的现实功利目的。

它不仅是成为“历史”的革命活动“终成正果”的胜利庆功,通过再现“历史”以表现“历史主体”的丰功伟绩,充满着欢庆胜利的感性层次上的情绪色彩;它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理性层次上的叙事动机,那就是要通过对历史的叙述或者说是通过叙述历史所作出的选择来证明现实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这一潜在的叙述动机决定了革命历史小说在思想倾向上的一致性。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革命历史小说的研究多是从题材、风格等方面入手。

从题材的角度,革命历史可以分解成四次战争,即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一次抗日战争。

这四次战争实际上将革命历史分成了四个时期。

革命历史小说可以以这些战争为题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革命战争小说。

代表作如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红旗谱》、《青春之歌》等,反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岩》等。

从风格的角度,革命历史小说可以分为战争史诗、成长小说和通俗传奇几种类型。

战争史诗的代表是《保卫延安》和《红日》,这一类型的作品或许受了苏联战争小说的影响,写的是大兵团、大战役、大场面,以全景性的方式再现战争历史,试图表现已经被证明为正确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类作品可以说是对革命历史辉煌片断的浓墨重彩的缅怀,抒发历史胜利者的豪迈情怀,带有相当强烈的庆功色彩和浪漫情怀。

成长小说的代表是《红旗谱》和《青春之歌》。

成长小说本是一个来自西方文学的概念,这类小说写的是主人公的人生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也就是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但在20世纪特有的革命文化语境中,成长小说更倾向于叙述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向一个革命者,也就是一个新的社会理念的接受者的成长历程。

《红旗谱》和《青春之歌》分别以农民朱老忠和城市知识青年林道静为主人公,通过他们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共产党人(革命者)的成长历程来证明中国人在现代中国历史上人生道路选择上的唯一正确性。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

人物图谱
朱老忠 两家农民三代人: 严志和 严老祥 严志和 严江涛、严运涛 冯兰池 冯贵堂 朱老巩 朱老忠 朱大贵、朱二贵
一家地主两代人: 冯老兰
《红旗谱》 红旗谱》
♦ 被誉为三
十年代中 国北方农 民革命斗 争的壮丽 史诗。 史诗。
《红旗谱》在整个民主革命的广阔的历史背景 红旗谱》 通过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农民朱老忠、 下,通过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农民朱老忠、严 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激 烈矛盾和斗争过程, 烈矛盾和斗争过程,从历史高度概括了大革命 前后中国北方乡村和都市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 动面貌, 动面貌,着力探讨了农民在革命浪潮中寻找自 身解放途径的曲折心理经历, 身解放途径的曲折心理经历,真实反映了中国 农民从自发反抗到在党的领导下自觉地进行武 装斗争的成长历程, 装斗争的成长历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农 民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的历史必然性。 民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的历史必然性。
故事梗概
序幕: 序幕:朱老巩大闹柳树林 开端:朱老忠、 开端:朱老忠、严志和邂逅相逢 铺垫: 铺垫:朱老明三告冯兰池
脯红鸟风波起祸端 朱老忠文武复仇记
转折: 转折: 运涛南下革命被捕 插曲: 插曲: 张嘉庆领导秋收起义 高潮: 高潮:农民反割头税斗争
保定第二师范学潮
尾♦ ♦ ♦ ♦ ♦ ♦ ♦
有杜鹏程《保卫延安》 有杜鹏程《保卫延安》 知侠《铁道游击队》 知侠《铁道游击队》 曲波《林海雪原》 曲波《林海雪原》 吴强《红日》 吴强《红日》 梁斌《红旗谱》 梁斌《红旗谱》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杨沫《青春之歌》 杨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三家巷》 欧阳山《三家巷》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冯志《敌后武工队》 冯德英《苦菜花》 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 王愿坚《党费》 王愿坚《党费》 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 峻青《黎明的河边》 峻青《黎明的河边》 茹志娟《百合花》 茹志娟《百合花》等

浅析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小说的特点

浅析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小说的特点
江姐许云峰成表现这些革命者的伟大和凸现共产主义信仰的巨大作用叙事过于执著于新政权的政治文化所编码的支配故事的表达过于强调革命者受难的政治意义强调革命必然胜利的历史性而显得非常概念化
LOGO
《当代文学60年》研究性作 业 浅析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小说的特点
研究内容
LOGO
以《红旗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
政治色彩浓厚,追求史诗效果,确立歌颂 立场,形成两军对峙的创作思维,追求英 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
Page 16
谢谢观赏
17
《红岩》、《保卫延安》五部作品为例,浅析革
命历史战争题材小说的三个特点:
一、史诗性
二、真实性
三、政治性
Page 2
史诗性
LOGO
史诗性:用文学的形式真实地再现某一时期,某一事件的 社会场景。
《保卫延安》——中国最早被称为“史诗”的作品 一、宏大的战争场面 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 和沙家店歼灭战等 二、英雄人物众多 周大勇、王老虎、卫毅、李诚等
Page 3
LOGO
Page 4
LOGO
Page 5
LOGO
《红旗谱》
第一部:以“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为中心,展现 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北方农村和城市进行革命斗争的壮 丽图景。
第二部:描绘了保定二师学潮之后的高蠡农民暴动,讴 歌了广大民众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展现了抗日战争爆发初期的时代风云。
Page 6
大地主冯兰池
LOGO
Page 7
真实性
真实性: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具有自传色彩.
《青春之歌》 作家和作品不分彼此、水乳交融——“原生性”
LOGO

第二讲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

第二讲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

三、红色经典的艺术类型
1、追求史诗性作品 《红旗谱》 朱老忠、严志和 吴强《红日》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许云峰、江姐等人物塑 造上的特点。p16 杨沫《青春之歌》 林道静的形象。P24-25
2、融入传奇性作品
(1)借鉴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以若干故 事形成系列性故事情节。如:《铁道游 击队》等。 (2)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人物以传 奇性。如:《林海雪原》 (3)人物性格表现的传奇色彩 “奇袭奶头山”和“智取威虎山”的传奇 特点。
《红旗谱》的民族形式与民族风

《红旗谱》在艺术上比较重视民族形 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在章法结构上,虽然扬弃了章回体,
但是继承了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
②在语言上,小说具有民族化、
地域化、大众化特点。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p21-22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在情节内容方面
2、人物形象具有民族色彩
梁斌的《红旗谱》
• • • • 1.梁斌的创作过程p19 2.《红旗谱》的主题 3.人物形象 4.艺术成就
第一代农民,以朱老巩、严老 祥为代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行侠仗义、赤膊上阵。 第二代农民,以朱老忠、严志 和为代表:自发反抗——自觉革命。 第三代农民,以严运涛、严江涛、 朱大贵为代表:生正逢时,勇于斗 争,有智有谋,积极热情。
3、自然景物具有冀中平原特色 4、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的民族传
统特点
5、《红旗谱》的不足与缺失 (1)反割偷税和保定二师学潮两 大事件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有割裂 之感。 (2)党的主要领导人贾湘农形象 比较苍白,缺乏个性。 (3)朱老忠、严志和、朱大贵、 运涛、江涛性格单一,平面化;不 具有丰富、复杂性。
作者简介
• 梁斌,原名梁维周。河北人。 • 1930年进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参加过爱 国学潮,并亲历家乡的农民革命斗争。1934年在 北平左联刊物上发表小说《夜之交流》。在抗日 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地下革命斗争、游击 活动。建国后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 1953年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被 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 1963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记》,1983年出版第三 部《烽烟图》。1996年6月逝世。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Thank You !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 主要人物形象: • 革命者:许云峰、讲解、成岗、华子良、 齐晓轩等 • 敌人:徐鹏飞等
• △对勇敢的人,泪水会玷污他的名字。 • △在斗争中,我可以学会斗争。 •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 把这牢底坐穿! •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 乞求“自由”。 •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 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 3、《红岩》的作者、成书过程 •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他们是书中所描写的 事件的亲历者。
作者简介:
罗广斌(1924--1967),作家。重庆忠县 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军第十六 兵团司令官罗广文的胞弟,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 的学生。1948年被捕,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 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建国后,历任青年团重 庆市委统战部部长、重庆市民主青年联盟副主席。 后在重庆市文联专门从事创作。合著革命回忆录 《在烈火中永生》、长篇小说《红岩》。文化大 革命中受到迫害,跳楼自杀。

第三,当时的批判者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要表现“阶 级本质”,对“历史本质”的表现必须“完美”; 他们以这一眼光,看到小说的表达与“本质”的 “纯粹”、“彻底”之间的距离。而小说的保护者 则出于写实小说的“文学性”在这种批评中可能受 到的伤害,出于对知识分子改造(阶级本质化)的 后果的忧虑,来为小说描述的某些非纯粹的“自然 性”辩护。
追求宏大的史诗品格 以《红旗谱》为例

(1)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完成这样的“叙事”: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 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 级敌人,解放自己。

中国现当代小说

中国现当代小说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

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就是以革命为背景题材的历史小说。

1、“革命历史小说”,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史话语中,专指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创作的,以1921年中共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2、【伤痕小说】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一种题材。

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一度禁锢的小说创作和整个文坛出现了生机,涌现出一批揭露“文化大革命”“创伤”的小说作品,被称为“伤痕小说”。

如,卢新华的《伤痕》和刘心武的《班主任》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或者为(伤痕文学——由文革亲历者讲述的创伤记忆或以这种记忆为背景的作品。

产生于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以卢新华的《伤痕》为开端,代表作还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等等。

这类作品以中短篇为主,艺术上比较粗糙,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象征:对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启蒙观念和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提出等。

)伤痕文学(概念+现象+代表+意义)“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

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

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中国现代文学红色经典小说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红色经典小说简介

•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革命历史 题材小说是我对1950至1970年代生产的一 大批作品的文学史命名。这些作品在既定 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 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 • 革命历史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 命斗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就是指 描写这段历史的小说。它主要讲述革命的 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 过程以及最终的胜利。
•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 程》将它定义为“它的特征是以近 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 形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 及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 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 。
• 从总体上看,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包括战争题材小说。 主要代表作有: 《红日》(吴强,1954)、《红旗谱》 (梁斌,1957)、《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 《青春之歌》(杨沫,1958)、《保卫延安》(杜鹏 程,1954)、《林海雪原》(曲波,1957))。其它“红 色经典”的文本还有《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 《战斗的青春》(雪克,1958)、《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1958)、《烈火金钢》(刘流,1958)、《敌 后武工队》(冯志)、《苦菜花》(冯德英,1958)、 欧阳山《三家巷》 孙犁《风云初记》等。 • 短篇有: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峻青 《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等
3、解放战争
革命历史题材
4、抗美援朝 a、《三千里江山》(杨朔) b、《上甘岭》(陆柱国) c、《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5、其他历史 a、《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b、《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
• 1. 宏大的叙事:“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讲述革命历史起 源的故事。 • 2. 史诗般的规模:革命历史小说的作者,多是他们所描 写的故事的亲历者,在具体的写作中,将有影响的历史 人物和事件在小说中予以表现。 • 3.重大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融合,英雄形象的塑造,英 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基调:革命历史小说中塑造出了一 系列新的英雄人物形象给群众提供了新的仿效的榜样。 • 4.融入传奇性作品:借鉴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等结构和叙事方式。如《铁道 游击队》、《林海雪原》等。

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对象,它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共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小说。

2、政治抒情诗:这一概念大约出现在五六十年代之交,是当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它表现了作者关注政治事件,社会运动的热情,和以诗作为“武器”介入政治的追求,政治抒情诗大多是长诗,通常使用大量的排比进行渲染、铺陈,格调高昂,气势奔放,章节响亮,具有强烈的激情和鲜明的政治色彩,抒情性与政治性融于一体。

3、杨朔模式:即以精彩的构思结构,创造包容思想和艺术情趣的境界,先取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以此抒写社会主义时代的侧影,即使是写花草鱼虫,也执意的象征比附,细致婉曲的阐释生活垢哲理,劳动者的情操和祖国前进的步履。

4、八大样板戏:1967年《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优秀样板》第一次开列了“八全革命样板戏”的名单:即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5、山药蛋派: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一个文学流派,主要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胡正等,他们大都来自山西农村,对农村生活深入体验和对毛泽东文艺想的切实的理解,使他们逐渐形成了风格相近的流派,小说创作上,此派自觉的以赵树理为中心,以山西乡村生活为为其主要题材,以“写农民”“农民看”为创作宗旨,坚持革命创作主义的创作方法,主张用小说创作来反映并解决生活矛盾和问题,成功塑造了许多“新人物”特别是“中间人物”,受古典小说的说唱文学的影响,艺术风格上追求民族性,地域性和通俗性,语言质朴,常带“土”气。

6、干预生活:是我国文艺界5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创作主张,即要求作家应当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不能采取回避或旁观垢态度,在创作中要敢于暴露生活中的矛盾及艺术禁区,艺术的禁区指的是爱情、婚姻、人性。

红岩第六章读后感

红岩第六章读后感

红岩第六章读后感《红岩》是一部反映我国抗战时期的革命斗争的作品,作者所描述的红岩这座山城是一个充满激情和血与火的城市,也是一个众志成城、浴血奋战的地方。

作品通过描写红岩人民的生活、斗争和奋斗,展现了他们那种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斗争精神,从而表达了对革命斗争的无尽赞美和敬仰。

本书的第六章《旧山河》是整部小说的高潮之一,通过描写董振岳和苏母的对话,展示了董振岳作为一名革命战士的坚定信仰和牺牲精神。

他在面对母亲的劝阻和责问时,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毅然选择离开家乡,投身革命斗争。

他向母亲解释了他要成为一名担负历史使命的人,为了实现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战斗。

在这段对话中,董振岳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感激和痛苦,他深知自己要离开母亲,离开家乡,将面临无尽的艰辛和危险,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革命。

他告诉母亲:“我是你的儿子,也是雪儿的丈夫……但是母亲啊,国家有难,万众不能守一人之私。

”他明确表示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要为国家的解放而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

这段对话展现了董振岳的坚毅和果断,也彰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他没有被母亲的劝阻和责问所动摇,他坚信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才能让全中国人民摆脱危难和苦难,实现国家的独立和解放。

这种对革命斗争的坚定信仰和牺牲精神,在那个年代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红岩人民和全国人民都有着相似的志向和热情。

在这个时期,人们之所以能够拥有这样的信仰和精神,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深受民族危难和外敌侵略的困扰,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于革命的道义追求和正义感。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才能为国家和人民争取解放和幸福。

他们认为,这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他们作为热爱自己家乡和国家的人所应尽的责任。

《红岩》这本作品通过描写红岩人民的生活、斗争和信仰,展现了一种特殊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

他们坚信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才能让自己的家乡和国家走向繁荣和富强。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无私奉献和牺牲,才能为后代争取幸福和光明的未来。

郑雪:革命小说派

郑雪:革命小说派

在现代中国社会中,政治对文学的专制和压 迫,造就了政治文学,而政治的文学又增强了文 学的政治意识。也许正因为中国社会中文学的生 命欲望和生存时时受到各种各样的压迫和遏制, 所以在各种各样的文学之中,都或多或少他包孕 着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无论是人生派,浪漫派 作家,还是湖畔诗人都无法摆脱社会生活的纠缠, 都不能不时常考虑超乎艺术之外的社会问题,去 倾听人民大众的声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 作家从他们过去的文学圈子走了出来,组成一个 新的文学战斗的群体,使中国新文学从“文学革 命”走向“革命文学”成为必然。
• 1923年,就有一批文人在文坛上提出了“革 命文学”的口号,他们之中大多数是早期共 产党人,他们在一些文艺刊物上发表文章, 宣传一些革命文学主张和有关马克思主义的 艺术观念。 • 其中主要内容有:一是提出文艺是上层建筑 性质,是生活的反应,宣传辩证唯物主义的 文艺思想。二是提出所谓“革命文学”,就 应该具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揭露帝国主义 及其奴才罪行的作用。三是提出要做革命文 学,就应该参加社会实践,培养革命感情。
• 1925年,茅盾在文学周报发表了长篇论文《论无产 阶级艺术》,从世界文学,特别是苏俄文学发展中 介绍和讨论了无产阶级艺术问题。就在同一年, “湖畔诗人” 应修人、潘漠华先后参加了实际革命 工作,汪静之也写出了充满革命色彩《劳动歌》。 • 1926年,革命文学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郭沫若、 成仿吾、蒋光慈等都是“革命文学”热情乃至狂热 的鼓吹者。他们在《洪水》《创造月刊》等刊物上 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例如《文艺家的觉悟》《革命 与文学》(郭沫若)、《革命文学与他的久远性》《从 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成 仿吾)、《十月革命和俄罗斯文学》(蒋光慈)等等, 形成了一股风气。
1927年大革命失败文坛上又一次弥漫着悲观失望情绪的时候革命小说鲜明地亮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旗号大胆地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向人们展现光明的革命前景充分地表现了它不同凡响的战斗意义并以这种特殊的战斗姿态决定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为强调战争的最终胜利意义,
将过程的意义溶解到最后的结果中 去,将个体生命的价值溶解到集体 的胜利中去。英雄不会轻易死去, 既使非死不可的时候,也必须要用 更大胜利场面冲淡悲剧气氛;英雄 的死不能引起传统悲剧中的恐惧效 果,而是以道德价值的认识来取代 生命本体价值的认识。 消解了战争文学的悲剧美学效果。
(2)战争状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
对阵”的思维模式 战争往往使复杂的现象变得简单: 整个世界成了一个黑白分明、正邪 对立的两极分化体 。产生了“二元 对立”的艺术模式。 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里,就形成了 两大语言系统:“我军”系统和 “敌军”系统。
(3)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
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并 以此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
二是《死水微澜》模式,这是一种
以多元视角鸟瞰社会变迁为特征的 叙事模式,突出了民间社会的生活 场景与历史意识。这种透过民间生 活场景来展示历史的叙事模式,在 当代文学创作中虽然不能完全体现, 但局部的民间生活场景还是能起到 重要的作用。
三是《财主的儿女们》模式,这是
一种以个人心里历程反映时代发展 为特征的叙事模式,这是一种带有 强烈的知识分子精神自传色彩的叙 事模式,是西方人道主义和个性主 义的精神传统在中国的回响。这种 模式的作品可以总结性地展示中国 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难历程,可以看 到知识分子在历史大变动中精神挣 扎的痕迹。《青春之歌》《红豆》

2、五六十年代战争小说代表作品
参见教材:P106-107 分类主要有抗日战争题材、解放战争题 材其它革命历史题材等。

3、战争小说作者来源与创作背景、 风格。
绝大多数作者来自解放区。既是战争的 目击者,也是参与者,都是他们所讲述 的事件、情境的亲历者。 用作品来再现历史,这一写作不仅是作 者个体经验的表达,更是对于革命的经 典化的参与,因而他们自然愿意用文字 来回顾这段光荣的历史。

②文艺界官员对未来中国文学创 作走向的设计:
家描写战争,通过战争胜利 来歌颂中共的胜利,表现历史的本 质的发展(即黑格尔所谓的“时代 思想水平”)。
(3)从创作意图看,在国家正处于百废 待兴的时候, “为了使我们的人民能够 历史地认识革命过程和当前现实的联系, 从那些可歌可泣的斗争的感召中获得对 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大的信心和热情”。 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 的社会的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 式,推动对历史的既定叙述的合法化, 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提供生活 准则和思想依据,是这些小说创作的目 的。
西方战争小说重在通过战争表现
对人类命运、对个体命运遭遇的 观照,体现对人的存在意义和生 命意义的思索。海明威《永别了, 武器》;海勒《第22条军规》;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命运》。
4、革命历史小说的形态:

一些作家在长篇小说中追求史诗性把握, 《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 一些作家则以民间传奇营构小说,《林 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 一些作家则以个人的回忆叙述往事《青 春之歌》、《风去初记》《百合花》等, 而那些反映地下斗争的小说出更显出细 致入微的叙事风范,《野火春风斗古城》 《红岩》等。
叙事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子夜》模式,这是一种以阶级性与典型 性相结合,并通过人物的阶级关系来展示社会 面貌,带有鲜明的中共党史的叙事立场的叙事 模式。 这种自觉的党史立场和通过阶级分析来 塑造人物典型的创作方法,对五六是年代历史 小说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当代作家在新的文化 规范的制约下轻而易举地把这种影响发挥带极 致,如《红旗谱》、《苦菜花》、《三家巷》、 《青春之歌》、《红岩》等,都是在塑造时代 英雄形象的同时,体现出作家们要尽力创造出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史诗”的强烈愿望。
5、战争文化规范在战争小说创作 上的得与失。
战争文化规范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
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又 把这一题材牢牢置于固定的审美模 式之下。
第六章: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第一节 战争文化规范和小说创作
1、五六十年代战争题材文学创作 空前繁荣的原因与目的
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成为1949以后宣 传现代革命史的重要内容。 新生的政权理所当然地要求文学为政治 服务,要求小说家们用中国共产党的历 史观点来反映中国现代战争史、并通过 艺术形象向读者宣传、普及有关新政权 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知识,要用小说等 文学作品向全国读者证明中共夺取政权 的合法性,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由于这种战争经验和背景,他们
的小说改变了新文学的传统格局 : (1)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 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描写战争, 与抗战时期的战争文学形成鲜明 对比。
抗战时的文学由于作家是带了启蒙
主义的传统的文化背景去表现战争 的,所以文学创作中经常表现的是 如何农民带自身局限参战,如何在 战争中克服自身愚昧狭隘的局限。 五六十年代作家赞美、歌颂工人、 农民、子弟兵、战斗英雄的成长过 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