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合集下载

回顾经典爱国作品:《红岩》的解析

回顾经典爱国作品:《红岩》的解析

回顾经典爱国作品:《红岩》的解析展开全文《红岩》这部小说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共同完成的一部革命题材的长篇小说,并于1961年12月正式出版。

它主要讲述的是解放军进军大西南时,国民党当局对中共地下党高度镇压的故事。

小说在以江雪琴(江姐)、齐晓轩、许云峰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狱中英勇无畏,与国民党当局坚决作斗争,活出了中共地下党员的英雄气概,虽然最后难逃厄运惨遭杀害,但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不朽。

《红岩》结构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调悲壮,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

2019年9月23日,《红岩》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之一。

希望通过对《红岩》这部小说的分析,具体从创作背景、人物特点、写作风格、主题思想、文学延伸等几个方面综合论述,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红岩》这部小说。

《红岩》小说分析小说的创作背景《红岩》这部小说主要创作与上世纪60年代,正值文坛革命题材写作百花齐放之际。

在此前后,很多革命题材或者农村题材的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此类题材的创作高峰。

比如1959年出版的《红日》,也是作家吴强根据革命题材所创作,被人们称为“红色经典”的文本。

此外,还有《红星闪闪》是作家李心田在1970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围绕红军后代潘冬子与汉奸胡汉三坚决作斗争的故事来书写,后来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可见,这个时候的小说题材大多围绕革命题材和农村题材来展开叙事,符合当时的国情。

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及人民英雄怀有崇拜之情,人民更愿意看到这样的作品。

尤其国家正处在战后阶段,各方面都要加强建设,百废待兴,革命题材的小说也是人民的精神食粮,在品读小说的同时,也可以将英雄的革命精神运用到国家建设中来。

这也是这个时期革命题材之所以成为主流,那么受欢迎的原因。

小说的人物特点《红岩》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以江雪琴(江姐)、许云峰等为主角的革命志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江姐有句名言:“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十七年小说革命历史小说

十七年小说革命历史小说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 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 从狗洞子里爬出? △这时,她(江姐)正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 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渐渐地,向前 凝视的目光,终于代替了未曾涌流的泪水。她深藏 在心头的仇恨,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 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 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 色,心不跳。 △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证明我个人的理 想和全国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我感到无穷 的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 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 起,那是无上的光荣!

《红岩》的作者、成书过程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 他们是书中所描写的 事件的亲历者。
“革命传统报告” 革命回四稿 从五十年代到1961年第 四稿,《红岩》约十年 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 学“组织生产”获得成 功的一次实践。

这种“组织生产”文学作品的创作动机是 充分政治化的。作者从权威论著、从更掌握 意识形态含义的其他人(通常是政治领导人 ,或文学界权威作家)那里,获得对原始材 料的提炼、加工的依据,放弃“个人”的不 适宜的体验,而代之以新的理解和艺术方式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岩》的作者 是一群为着同一意识形态目的而写作的书写 者们的组合

1、追求宏大的史诗品格 以《红旗谱》为例
(1)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2)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 (3)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重视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 通过人物对话勾勒人物性格 语言的民族化 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雄传奇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概念:革命历史题材因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而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题材严格区分开来,它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开端:解放区文学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并由此而同“历史小说”严格区分。

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

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所以产生的必然性,人民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一切反动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

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而前的坚贞不屈,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革命历史小说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多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家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为英雄立传的激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泣的业绩;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题材之一。

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发展过程: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2)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中国现代文学红色经典小说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红色经典小说简介

革命历史题材
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其它历史
革命历史
革命历史题材
《小城春秋》 《青春之歌》 《三家巷》 《红旗谱》 《党费》 《七根火柴》
1、民主革命
革命历史题材
《风云初记》 《铁道游击队》 《敌后武工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2、抗日战争
《苦菜花》
革命历史题材
《保卫延安》 《红日》 《红岩》 《百合花》 《黎明的河边》
•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 程》将它定义为“它的特征是以近 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 形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 及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 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 。
• 从总体上看,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包括战争题材小说。 主要代表作有: 《红日》(吴强,1954)、《红旗谱》 (梁斌,1957)、《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 《青春之歌》(杨沫,1958)、《保卫延安》(杜鹏 程,1954)、《林海雪原》(曲波,1957))。其它“红 色经典”的文本还有《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 《战斗的青春》(雪克,1958)、《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1958)、《烈火金钢》(刘流,1958)、《敌 后武工队》(冯志)、《苦菜花》(冯德英,1958)、 欧阳山《三家巷》 孙犁《风云初记》等。 • 短篇有: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峻青 《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等
•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革命历史 题材小说是我对1950至1970年代生产的一 大批作品的文学史命名。这些作品在既定 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 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 • 革命历史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 命斗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就是指 描写这段历史的小说。它主要讲述革命的 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 过程以及最终的胜利。

关于当代红色历史创作的叙事分析——从当代小说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说开去

关于当代红色历史创作的叙事分析——从当代小说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说开去
建 国十七 年 文 学 的红 色历 史 叙 述 是 毛 泽 东 同 志
历史 的热烈 回顾 、 漫 回忆 与理 想 叙 述 。长 篇 小 浪 说作 为承载 和体 现一个 民族 和时代 文学 最有 价值
的文 本 , 中反 映 了特定 历 史 时期 主 流 意 识形 态 集
《 新民主主义论 》 的文学版 , 而这与在当代文学发
种统 治思想 呈现 出如上 景观 。 与此相对应 的一种 文学 现象 是 : 七 年红 色 十
同历 史 阶段 的 中 国共产 党 的历史 观 , 中信 息 很 个 值得 推 敲 , 有研究 的必要 。 大


作为 揭示 创造 历 史 的主 体 本 质 和 新 民主
义革命的正面人物、 创造历史 的主体而受到正 面
的高 度礼赞 , 同时 也 作 为具 有 强 烈 政 治 色彩 的 阶 级力 量 , 赋予 了共有 的精 神 品 质 : 仰 坚 定 、 被 信 目
叙述 的历史 过 程 , 在本 质 意 义 上 符合 中 国共 产 党
的成 长过程— — 由小 到大 、 由弱 变强 , 从胜 利走 向 胜利 , 契合 了 中 国近 代 史 的 发 展 方 向—— 新 民主 主义 革命 由旧 民 主主 义 革命 脱 胎 而 来 , 性 质 是 其
以工农 为 主体 的反帝 反 封 建 运 动 。可 以这 样说 ,
件 从 而 阐释 历 史本 质 到 转 向 历 史 发展 过 程 中的 人 及 人 性 的探 微 , 映 历 史 过 程 及 本相 的 多样 性 、 富 性 及 复 反 丰
杂性 , 中国红 色历 史叙 事深刻反映 了意识 形态的嬗 变过程 。 新
关 键 词 : 色历 史 ; 事 ; 学 变迁 ; 识 形 态 红 叙 文 意

1949—1976革命现实小说(5)

1949—1976革命现实小说(5)

梁三老汉的双重性格,既说明关键的问题 梁三老汉的双重性格, 是教育农民,又说明在党的引导下, 是教育农民,又说明在党的引导下,作为小生 产者的农民是能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产者的农民是能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梁三 老汉告别私有制的心灵上经历的艰巨、 老汉告别私有制的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痛苦的 思想历程,概括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 思想历程,概括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饱含 着作者对农民的深切理解和诚挚感情。 着作者对农民的深切理解和诚挚感情。 郭世富: 中农的代表, 顽固维护私有制, 郭世富 : 中农的代表 , 顽固维护私有制 , 对封建主义还存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 对封建主义还存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 。 是改 造的对象。 造的对象。 姚士杰: 富农的代表。 仇恨新社会政权, 姚士杰 : 富农的代表 。 仇恨新社会政权 , 阴险狡诈, 阴险狡诈 , 妄图扼杀新生政权的敌对阶级代表 是专政的对象。 。是专政的对象。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幕后支持农村合 作化,落后的农民干部典型。是争取的对象。 作化,落后的农民干部典型。是争取的对象。
Hale Waihona Puke 3、独特的艺术风格:开阔、浑厚、热烈而 独特的艺术风格:开阔、浑厚、 细密的艺术风格。 细密的艺术风格。 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善于将细节描写、 善于将细节描写 、 心理描写与哲理性议论 结合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结合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善于使用对比手法, 在矛盾冲突中突出和 善于使用对比手法 , 展示人物性格。 展示人物性格。
二、《创业史》的成就和意义 创业史》 1、深刻的主题,宏伟的气魄。表现了农民 深刻的主题,宏伟的气魄。 翻身和创业的艰难历程;写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 翻身和创业的艰难历程; 农村的发展史。 农村的发展史。 2、塑造了众多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众多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 梁生宝: 梁生宝:是一个从旧中国小生产者成长起来 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农民的典型。顽强坚毅,忠厚 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农民的典型。顽强坚毅, 善良,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善良,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带有明显的英 雄化、理想化色彩。 雄化、理想化色彩。 梁三老汉: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 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 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思想保 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良,热爱土地。 守,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良,热爱土地。体现 出农民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出农民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 代表。是教育的对象。 代表。是教育的对象。

从革命历史题材看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史诗性追求

从革命历史题材看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史诗性追求
仅 是 作 家 在 进 行 长 篇 小说 创 作 时 所 追 求 的 目标 , 同 时 也 是 批 评 家用来衡量长 篇小说所 达到的思想 艺术 高度 的标准 。早在 2 0 世纪3 0 年 代 ,茅盾等 人的创作就呈 现出 “ 大规模 地描写 中
国社会现象 ”和 “ 反 映出这个时期 中国革命的整个 面貌 ”的 自觉意识 。五六 十年代 ,这种 艺术 目标得 以继续 ,作家 的时 代 意识更加强烈 ,反映伟 大时代 ,写 出史 诗性 的作 品成 为作 家 崇高的责任 。这种高度 责任 感 ,在革命 历史题材 小说的创
美的历程 2 0 1 4 . 2 . B
从 革命历 史题材 看 十七 年小 说 创作 的史 诗性 追求
魏汉武
当代 小说创作 中一直存在着 史诗性追求 的倾 向 。这种追 求 主要体现 为表 现 民族 、时代的精神风貌 ,反 映历 史演进 的 客观 内在规律 ,力求全面 、深入 、细致地 描绘社会 历史 ,塑 造 杰出 的英雄 人物形 象,凸显崇高 的美学风格的另一 体现形式 。小说 以对战争全 局的 把 握来 关 照具 体 的、局 部 性 的战争 和人 物 的活动 ,以持 续 的、紧张的节奏 来塑造周大 勇、李诚 、王 老虎 等一大批英雄 人物 ,并且为英 雄安排 了苦 战、退却 、流 血死 亡等 “ 检验 ” 战 斗意志的逆境 ,这些人物广泛 涉及高级将领 、基层指挥 员 和 普通 战士 。通 过 对这 些近 乎 完美 的高 大形 象 的塑造 , 自 始至终 保持着英雄 主义的高 昂情 绪。此外 ,在 虚构性 的文本 中,还 涉及真实 历史人物彭德怀 的形象 ,小说 正面对他作为 政治家和 军事家 的高瞻远瞩 、运 筹帷幄进行 了描述 ,同时又 竭力展现他作为普通人和蔼淳朴 、平 易近人 的性格 。 《 红旗 谱 》 自出版就 被誉 为 中 国共产 党领 导 下 的农 民 革命运 动的壮丽 史诗 。这部作 品以大革命前后 十年为历 史背 景 ,以 “ 反 割头税 ”和 “ 保二师 学潮 ”为主要事件 ,在广 阔 的历史背 景下展开对 中国华北农村社 会生活画面 的描绘 ,反 映 了党领 导革命农 民和革命知识分子 进行英勇 斗争的壮丽 图 景 。冯健 男评价说 :它 “ 概括 了我 国第 一次 国内革 命战争前 后的伟大历 史图景 ,反 映了全 国劳动 人民和革命知 识分子在 中 国共产 党领 导 下 , 向帝 国主义 、封 建主 义 、官僚 资 本主 义 的罪 恶统 治 ,进行 英 勇不 屈斗 争 的最初 十年 的伟 大 历史 现 实 ”。L 6 此 后 ,冯 牧和黄 昭彦也对 《 红旗谱 》有很高 的评 价: “ 这部 小说是充满 了那样震撼人 心的艺术力量 ……全面 地 概括 了整 个民主革命 时期中 国农 民的生活和斗争 ,在 艺术 成 就上也达 到了相当 的高度和 深度 ,是 十年来我 国文学 创作

3[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3[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7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1.孙犁的小说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8
1.孙犁的小说
创作题材: 北方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变幻:从
抗日战争到土改到变工互助、到合作社。这 是将他1944年的成名作《芦花荡》、《荷花 淀》到建国初期的《山地回忆》、《吴召儿》 等,再到《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作 品贯穿起来的一条线索。
4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
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 两大题材之一。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 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 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5
发展过程: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
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
6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 (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2)
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 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 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3) 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 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人一个更深刻的层 面,缺少个人的视野和个性化的表现。对作品 规模的片面追求也使得不少革命历史长篇小说 产生了“半部杰作现象”。
27
其次,就社会条件来说,新中国的成立也
为长篇小说的作者提供了较好的创作环境。 由于长篇小说的生产周期较长,需要一个 相对安定的环境。 最后,社会生活的安定也促成了新的需求。 读者对长篇小说阅读需要的增长,对作家 从事长篇创作无疑也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和 推动。
28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
念与发展过程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 说:作家与作品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 长篇小说丰收

革命题材文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革命题材文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革命题材文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革命题材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通过描绘历史上的革命斗争和英雄人物的形象,展示了革命者的志向和精神追求。

在一定程度上,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首先,革命题材文学反映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文学作品的刻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和影响,以及其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以及巴金的《家》等作品,以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们深受压迫的生活状态。

这些作品不仅让读者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和渴望。

其次,革命题材文学弘扬了革命者的伟大精神和人类尊严。

许多革命题材文学作品描写了革命者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奋斗,他们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自由、平等和公正而献身。

这些英雄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崇高追求,激励人们为实现社会正义和人类尊严而努力。

例如,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钟楼人卡西莫多,通过他的坚守和牺牲,呼唤了人们对自由和人权的重视,成为革命精神的象征。

此外,革命题材文学对于塑造国家认同和共同记忆具有重要作用。

在民族独立或革命胜利后,革命题材文学常常被用来弘扬国家的英雄事迹,加强国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例如,古巴革命后,《格瓦拉日记》和《无问西东》等作品展现了革命先驱们的坚持和奉献,成为国家的象征和人民的自豪然而,革命题材文学同样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革命题材文学容易陷入宣传性质,缺乏反思和多样性。

在一些国家,政府或宣传机构使用革命题材文学来强化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受到了政治操控的影响。

但是,我们不能将这些问题归咎于革命题材文学本身,而应该通过批判性思维和艺术创作的自由来解决。

总的来说,革命题材文学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它通过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和人性的复杂性,弘扬革命者的伟大精神和人类尊严,塑造国家认同和共同记忆。

第三章革命历史小说(上)

第三章革命历史小说(上)

2、结构严谨 以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为线索,串联起三十年 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3、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准确
(五)关于《青春之歌》的讨论 1959年,报刊上展开了对《青春之歌》的 讨论。 郭开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对《青 春之歌》提出批评。他认为 “书里充满了小资 产阶级情调”。“林道静这一人物严重地歪曲 了共产党员的形象”。茅盾、何其芳则撰文给 予《青春之歌》以热情的肯定。
(2)重视富有地方色彩的风景风情的 描写,强化作品的民族化特征 作品大量描写滹沱河两岸的风景风情: 千里堤、大平原、青纱帐;赶庙会、捕鸟、 过年、娶媳妇、练武把,显示了北方平原农 村的地方特色。
(3)具有鲜明民族化特点的语言
小说以冀中农民口头语言为基础,吸收一 定的古典文学的语言,朴实生动,充满生活气 息,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民族化特征。
中学时期她阅读了大量的批判现实主 义的文学作品,使她产生了初步的民主主 义思想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她说: “我常常想起高尔基的一句话,‘最 光荣伟大的责任就是在世界上做一个人’。 为了保持人的尊严,我不愿马马虎虎地活 在世上。”
反抗包办婚姻,是她保持人的尊严、 追求个性解放的最初表现。她对养母徐凤英 说: “我宁可死了,也不做那些军阀官僚们 的玩物!”
反面形象冯兰 池、冯贵堂父子也 有自己的特色。冯 兰池恶毒、凶残, 表现了垂死阶级的 本性;冯贵堂则主 张“施小惠”、 “行仁道”,是带 有某些资产阶级特 征的新兴地主的形 象。
冯兰池与老驴头
3、努力追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1)致力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生活和刻画农民英雄 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民族化特色。 英 的 的 中 易 之 雄 性 嫉 的 联 类 传 格 恶 类 想 的 朱 统 , 如 似 起 故 老 品 正 仇 情 中 事 巩 格 是 、 节 国 描 大 的 中 豪 ; 传 写 闹 传 国 侠 朱 统 , 柳 承 农 仗 老 文 很 树 。 民 义 忠 学 容 林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中国传统对“历史”的重视,中国传统“史官文化”的发达是革命历史小说繁荣的文化前提。

对历史的叙述有着明确的现实功利目的。

它不仅是成为“历史”的革命活动“终成正果”的胜利庆功,通过再现“历史”以表现“历史主体”的丰功伟绩,充满着欢庆胜利的感性层次上的情绪色彩;它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理性层次上的叙事动机,那就是要通过对历史的叙述或者说是通过叙述历史所作出的选择来证明现实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这一潜在的叙述动机决定了革命历史小说在思想倾向上的一致性。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革命历史小说的研究多是从题材、风格等方面入手。

从题材的角度,革命历史可以分解成四次战争,即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一次抗日战争。

这四次战争实际上将革命历史分成了四个时期。

革命历史小说可以以这些战争为题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革命战争小说。

代表作如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红旗谱》、《青春之歌》等,反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岩》等。

从风格的角度,革命历史小说可以分为战争史诗、成长小说和通俗传奇几种类型。

战争史诗的代表是《保卫延安》和《红日》,这一类型的作品或许受了苏联战争小说的影响,写的是大兵团、大战役、大场面,以全景性的方式再现战争历史,试图表现已经被证明为正确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类作品可以说是对革命历史辉煌片断的浓墨重彩的缅怀,抒发历史胜利者的豪迈情怀,带有相当强烈的庆功色彩和浪漫情怀。

成长小说的代表是《红旗谱》和《青春之歌》。

成长小说本是一个来自西方文学的概念,这类小说写的是主人公的人生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也就是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但在20世纪特有的革命文化语境中,成长小说更倾向于叙述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向一个革命者,也就是一个新的社会理念的接受者的成长历程。

《红旗谱》和《青春之歌》分别以农民朱老忠和城市知识青年林道静为主人公,通过他们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共产党人(革命者)的成长历程来证明中国人在现代中国历史上人生道路选择上的唯一正确性。

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繁盛探因

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繁盛探因

作者: 王哲
作者机构: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出版物刊名: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135-13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小说创作;历史;题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民主主义
摘要: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前,经过十七年发展,当代小说创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出现了一大批反映革命斗争历史题材的小说,打开这些作品,我们就像翻开了中国革命历史风云的画卷,人民反抗压迫、奴役和剥削的斗争,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斗争,都在相当广度和深度上得到生动的反映。

第四章 50-60年代中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第四章  50-60年代中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 2. 孙犁小说的创作局限:
• ⑴、叙述中抒情主体的融入对小说结构产生了不利影响。 • 篇幅短小者,或许无大碍,若是中篇或长篇,则有驾 驭失控之感。 • ⑵、由于作者借人物传达自己的情感,有时会不免偏离了 人物自己的性格逻辑,使笔下的人物显得“失真”。 • ①50年代初就有人批评孙犁“摆脱不了自己小资产阶 级的恶劣情趣”,把人物“弄成了衣服工农兵、面孔小资 产阶级的四不象的人物”。 • ②到60年代对孙犁的创作也时有争议。在一个抑制创 作个性、审美情趣划一趋同的时代,就连孙犁的朋友也认 为他“在生活面前还不够勇敢,有时回避生活中的尖锐矛 盾;有时只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一个较小的精神世界”。
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在本时 期的四种类型:
• • • • • • • • 1. 革命战争的“诗化”叙述: 孙犁的《山地回忆》;茹志鹃的《百合花》。 2. 革命英雄传奇: 梁斌的《红旗谱》;曲波的《林海雪原》 4. 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叙事: 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三家巷》; 3. 革命战争史诗: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来对西方文学的引进 而传入中国的,但是对于中国当代作家来说,更直接的途 径则是俄苏文学的影响。高尔基的《母亲》、阿· 托尔斯 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 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都是作为 史诗性作品而给中国当代作家以极大的影响,从杜鹏程、 梁斌、吴强、欧阳山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俄苏 文学的影响和史诗性观念的植入。 • 在当时中国作家的心目中,历史真实、革命主题、英 雄人物、崇高精神、庄重风格和作品宏大的规模,构成了 史诗性的内涵。 •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在本时期的创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四 点:⑴、选用重大题材和表现重大主题;⑵、塑造革命英 雄人物;⑶、追求“史诗风范”;⑷、鲜明民族风格。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认识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认识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认识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认识答:1. 革命历史小说的内涵 :叙述1921共产党成立到1949 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区间,以共产党为叙事主体从事各种改变社会、改变人、改变历史的活动。

包括史诗性革命历史小说《保卫延安》《红旗谱》《红岩》,传奇性革命历史小说《林海雪原》,个人追忆革命历史小说《百合花》《青春之歌》《三家巷》。

2.写作者的身份:亲历者。

例如《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1938年到延安参加过革命3. 革命历史小说的叙述形态的差异:全景式、史诗性,重大史实加入虚构人物事件,试图揭示历史本质,借鉴西方及苏联卫国战争小说。

例如《保卫延安》作品的总体构思就是以对“战争全局”的把握来关照具体的、局部性的战事和人物的活动。

在虚构性艺术文本中,将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这里是高级将领彭德怀)作为艺术形象加以正面表现。

小型战斗、非正规军战斗,浓重的传奇色彩,故事性强,借鉴古代演义小说,接近现代通俗小说,有草莽英雄+政委的结构模式。

例如曲波的《林海雪原》以“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等经典小说情节创造出人物的“传奇性”,赋予了人物性格“浪漫”色彩。

追溯回忆、抒情化的写作。

例如孙犁的《铁木前传》表达了在对于农村“阶级分化”的描述中,作者所表达的忧虑,是有关真挚、美、纯朴友情在“时间”中不可逆转的磨损、变异的事实。

回忆,是他小说的框架和情感基调。

4.写作的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会的真理性出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为处于转折其中的民众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5.革命历史小说的时间与叙述1)进化论的历史观,西方的进化论历史观取代中国传统的循环论历史观。

2)从胜利走向胜利,小说往往从灾难或失败开始到胜利结束。

人物关系的时间化。

革命历史小说忠奸邪恶两极分化是新旧二元对立的转移,6. 战争文化观念下的审美模式:歌颂赞美英雄;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由于战争是以辉煌胜利告结束的,战争帮助人们实现了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望,所以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

20第四章 “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20第四章  “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峻青,生于1922年,原名 孙俊卿,山东省海阳市人。 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黎明的河边》、 《海啸》、《血衣》等小 说。
峻青的文学成就以短片小说为著。 格调的悲壮与崇高是峻青小说的重要特征。 在艺术形式上,峻青的小说重情节,好渲染。
王愿坚的创作,按题材分为三类: 一是描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二是描写红军长征路上的生活片断。 三是反映革命前辈在当代的生活风貌。
《青春之歌》主要是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 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 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 “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
《青春之歌》正是通过对林道静个人命运、遭 遇和归宿的描写,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 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描写,既反映了那个风云 变幻的时代,又提炼出革命的思想主题。
第三节 梁斌的《红旗谱》与欧阳山的 《三家巷》
梁斌,原名梁维周。1953年 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 《红旗谱》,1958年出版第 一部,;1963年出版第二部 《播火记》,1983年出版第 三部《烽烟图》。
《红旗谱》讲述了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 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的故事。
小说善于运用映衬的表现手法凸显人物的性格 特征,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对人物的心理活 动刻画十分细腻真实;小说的结构严谨完整, 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纷纭的生活场景都 通过林道静等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予以贯穿, 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语言流畅简洁,真 切自然。
第五节 峻青、王愿坚与茹志鹃的短篇 小说
《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 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 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 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 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 战争的独特魅力。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 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详略得当,各有侧 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 结构上的别出心裁。

浅析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小说的特点

浅析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小说的特点
江姐许云峰成表现这些革命者的伟大和凸现共产主义信仰的巨大作用叙事过于执著于新政权的政治文化所编码的支配故事的表达过于强调革命者受难的政治意义强调革命必然胜利的历史性而显得非常概念化
LOGO
《当代文学60年》研究性作 业 浅析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小说的特点
研究内容
LOGO
以《红旗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
政治色彩浓厚,追求史诗效果,确立歌颂 立场,形成两军对峙的创作思维,追求英 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
Page 16
谢谢观赏
17
《红岩》、《保卫延安》五部作品为例,浅析革
命历史战争题材小说的三个特点:
一、史诗性
二、真实性
三、政治性
Page 2
史诗性
LOGO
史诗性:用文学的形式真实地再现某一时期,某一事件的 社会场景。
《保卫延安》——中国最早被称为“史诗”的作品 一、宏大的战争场面 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 和沙家店歼灭战等 二、英雄人物众多 周大勇、王老虎、卫毅、李诚等
Page 3
LOGO
Page 4
LOGO
Page 5
LOGO
《红旗谱》
第一部:以“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为中心,展现 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北方农村和城市进行革命斗争的壮 丽图景。
第二部:描绘了保定二师学潮之后的高蠡农民暴动,讴 歌了广大民众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展现了抗日战争爆发初期的时代风云。
Page 6
大地主冯兰池
LOGO
Page 7
真实性
真实性: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具有自传色彩.
《青春之歌》 作家和作品不分彼此、水乳交融——“原生性”
LOGO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到公开批判,并于1969年初下放到安徽省军区独立师体验生活。1972年,调回北京改写反映红军长征的《万水千山》电影剧本,后又与陆柱国合作改编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并创作电影剧本《四渡赤水》。
他的代表作《党费》、《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多篇小说,长期被选入大、中、小学语文课本,并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朝等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茹志鹃的文学成就主要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题材多来自解放战争时期和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属于前者的有《关大妈》、《百合花》、《澄河边上》、《三走严庄》等,属于后者的有《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春暖时节》、《里程》、《如愿》、《阿舒》等。
代表作品:《百合花》结构的“细致严密”且“富于节奏感”,故事发展与人物刻画很好结合,以及“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和“前后呼应的手法”
总体风格:
尽管他的作品也不乏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但在他的创作中,浪漫主义情调却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即透过那些复杂纷繁的革命斗争、社会生活的描写,寄寓着作家本人对纯美的乡土风物、纯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人伦情感、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这使得孙犁关于革命历史的叙述成为田园牧歌、乡村情歌和革命颂歌的交响,表现出个性化的抒情风格。
以童年视角来写童年印象,构成了刘真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1944年底,王愿坚参加了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开始了文艺创作。1954年王愿坚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1958年初,创作了《七根火柴》、《三人行》和《赶队》等歌颂二万五千里长征英雄事迹的作品。
开端:解放区文学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

木前传》和长篇《风云初记》。50年代中期以后,除了散文随
笔,小说创作渐少。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 少量小说。
孙犁的小说承续了废名、沈从文等人田园小说 的风格路向,也是典型的抒情小说,但他的特点是 善于在乡土生活中体现政治主题,以革命立场把乡 村生活诗意化。
《山地回忆》片段
孙犁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
朱老忠、严志和
大贵、二贵、运涛、江涛
冯兰池、冯贵堂
冯兰池、冯贵堂
分析(3):
“英雄传奇”的塑造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影响
(1)在规范许可的范围内拓展了阅读与写作的空间。 (2)对“英雄典型” 的思想性、阶级性的极端追求, 造成了创作的模式化、类型化的弊病。
分析(4):《红旗谱》民族风格的艺术探索
(1)在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气质上,继承并发展了水
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
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它们承担了将刚刚过
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
(二)“怎么写?”:“革命历史小说”的讲述方式
1、规模上,追求“史诗”式的艺术建构。
2、叙事逻辑与革命规律性的阐释。
3、人物塑造上,力求谱写“英雄传奇”。
4、艺术风格上的民族化与大众化特色。
浒英雄的传统精神。
(2)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把通过人物行动和
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与适当的心理描写相结合,人物 形象富于立体感。
(3)结构布局上继承古典小说传统,采用相对集
中的短章节,通过主线贯穿情节、安排人物,使全
书既有情节的故事性,又有故事整体的连贯性。情
节的层层推进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
(4)语言上,将古典文学语言艺术的民族特色与 强烈的时代色彩、地方特点统一起来,形成自己独 特的风格。

1940_1960年代革命通俗小说的叙事分析_贺桂梅

1940_1960年代革命通俗小说的叙事分析_贺桂梅

1940—1960年代革命通俗小说的叙事分析※贺桂梅内容提要:1940—1960年间的革命通俗小说,在批判晚清以来的现代通俗文学基础上,主要借鉴古典小说传统,构造出一种叙述革命历史的独特文学类型。

它们拥有广泛读者,但并未获得主流的文学史位置。

本文力图在长时段历史视野中分析这一文学类型,借此重新思考古典、现代、当代三种文学间的复杂关系。

论文将探讨:一、革命通俗小说在当代的历史流脉及命名方式;二、左翼文坛在怎样的历史情境下、出于何种政治诉求开始调用“旧形式”,以构建新的“民族形式”;三、革命通俗小说借鉴的特定古典小说类型英雄传奇,以及抗日战争中形成的现代中国认同,与唐宋转型以来的“中国”意识间的关联;四、“英雄传奇”中的古典英雄与现代的“工农兵”,两种主体想象因何交叠又在何处发生分歧。

最后,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分析“革命中国”与“古典中国”的延续性关系,及其如何影响当代中国/文学建构民族认同的方式。

关键词:革命通俗小说 古典文学 当代转化 1940—1960在上世纪50—70年代的“当代文学”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一起被视为创作数量最多、并且“达到的艺术水平”也最高的两类作品之一 1。

由于其在当代文学建构中占据的重要位置,因此50年代迄今,相关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

有两个关键问题得到反复讨论,一是“革命历史”叙述与当代中国合法性建构的关系,另一即是这类小说大都采取的“通俗化”叙事形态,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历史内涵。

对于后一问题,许多研究或许过分关注其“意识形态”意味,而对“形式”本身的历史性构成分析不够。

因此,常常笼统地将“革命历史小说”视为一个内在差异不大的整体性存在,较少勾勒其形成、变异与转化的历史轨迹。

对“通俗化”形式本身,也缺乏足够的细致辨析,它常常是“民间”、“乡村伦理”、※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9YJC751006)的阶段性成果。

・46・1940—1960年代革命通俗小说的叙事分析“传统”或“隐形结构”、“无意识”等的化身,而这一形式的内在差异,比如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比如英雄说部与武侠小说的分别等,及其如何被革命文学接纳,则较少展开历史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欧阳山的《三家巷》 《三家巷》 以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周炳的思想性格发展为中心,以
“革命加爱情” 为基
本线索,描绘了三家巷三代人 30 年间的风风雨雨,悲欢离合,力图由此反映从
1919 年到
1949 年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革命从城市到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又从 农村回到城市的革命斗争历程。其中, “六二三”反帝风暴、省港大罢工、蒋介石集团的反
他的代表作《党费》 、《七根火柴》 、《普通劳动者》等多篇小说,长期被选入大、中、 小学语文课本,并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朝等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臧克家(中)与王愿坚(右)
《闪闪的红星》剧照 潘冬子(王愿坚编剧) 王愿坚小说的艺术特色
1.王愿坚的创作是从战地报道开始的,他的小说体现了从报道、故事到短篇小说的艺术转 变。 2. 以回忆体的方式来叙述革命故事,从而突现出对“革命历史”的追忆和回味,是王愿坚 短篇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3. 注意克服以前创作中存在的拉杂臃肿,缺乏艺术上的凝练和精粹等毛病,尝试着从故事 中提取诗意。 4.作为一位部队作家,王愿坚的小说创作更强调作品的教育意义。
童口吻叙述,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时常叫“刘清莲”或“小刘真儿”

以童年视角来写童年印象,构成了刘真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儿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王愿坚
王愿坚( 1929 ~1991),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
。 1944 年底,王愿坚
参加了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开始了文艺创作。
1954 年王愿坚创作了他的第
一篇小说《党费》 。 1958 年初,创作了《七根火柴》 、《三人行》和《赶队》等歌颂二万五千
里长征英雄事迹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 遭到公开批判, 并于 1969 年初下放到安徽省军区独立师体 验生活。 1972 年,调回北京改写反映红军长征的《万水千山》电影剧本,后又与陆柱国合 作改编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并创作电影剧本《四渡赤水》 。
以及“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和“前后呼应的手法”
茹志鹃小说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情感的体验重于事件的叙述。 细节的妥善安排使茹志鹃的小说具有细致的结构。 更适合于表现“生活激流中的一朵浪花,社会主义建设大合奏里的一支插曲” 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 。
,茅盾把她的
刘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大多叙说的是自已在革命队伍中的童年印象,
它特指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 具体地说,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开端:解放区文学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
并由此而同 “历史
小说”严格区分。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
、《苇塘纪事》 、《芳菲之歌》 、《英华之歌》 、
自传体成长小说 林道静:女性革命知识分子 关于《青春之歌》的论争 1960 年的修改本,改动、删削了那些林道静在“接受了革命教育以后”仍然流露的“小资 产阶级感情” ,并增加表现林道静在深泽县与工农结合的七章,和“力图使入党后的林道静 更成熟些,更坚强些” 的参加、领导北大学生运动的三章。 青春三部曲: 《青春之歌》 、《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
革命背叛、广州起义、上海白区斗争、震南村的自发反抗、抵制日货运动、延安的“抢救运
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等等,都有浓墨重彩的描绘,显示了作者反映“中国革命的来龙去
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 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所以产生的必然性,
人民由挫折、 失败
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
生死考验而前的坚贞不屈, 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
由于题
材的特殊性, 革命历史小说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 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
撼力和崇高感。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 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多良好的发展条件: 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 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许多作家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 为英雄立传的激情和责任 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泣的业绩 ;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有足够的精 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红旗谱》的艺术特点
1.具有史诗气度,描写重大历史事件
2.着力刻画农民英雄形象(老一代农民和青年农民) 3. 作者努力寻求阶级斗争这一时代主题与民族心理、乡村风俗和传统文化的联结,用作者 的话说就是 :“想完成一部具有民族气魄的小说” 。
4.不足:缺乏统一性 2.杨沫的《青春之歌》 杨沫( 1914-1995)杨沫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 《自白——我的日记》 、《不是日记的日记》等。
艺术特征:※
1.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这是孙犁小说抒情风格的主要表现。
2.善于刻画女性人物形象:李佩钟、小满儿
3.叙述方式上,以简洁明了的手法记事写人;叙述中采用抒情主体融入情节的结构方式。 4.小说语言“如话性”和“如画性”兼具。
5.在叙事风格上,孙犁对革命历史的叙述是温和的、温情的,甚至在明朗的基调中时而流露 出一些淡淡的感伤和怅然。
2.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也是峻青采用的主要方法。
3. 用场景的营构和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和烘托人物,使峻青的小说具有油画般的质感。
4. 峻青的小说也有某些不足:如缺乏节制的抒情和议论与紧凑的故事情节显得很不和谐,
故事的回叙部分往往拖沓、冗赘,在后来那些抚今追昔、
新旧对比的作品中,这一弱点尤其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崛起, 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 题材之一。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时期的创 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发展过程: 50 年代至 60 年代初期 60 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 (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2) 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 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
篇小说的生产周期较长,需要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
最后, 社会生活的安定也促成了新的需求。 读者对长篇小说阅读需要的增长, 对作家从事长
篇创作无疑也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和推动。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1.梁斌的《红旗谱》
2.杨沫的《青春之歌》
3.欧阳山的《三家巷》 4.吴强的《红日》
5.曲波的《林海雪原》
型人物相环绕,辅之以反面角色的人物画廊。
第三,在艺术风格的探求上,恢宏、明朗、刚健、高昂构成了这批小说总体性的民族风格
和时代风格。
促成这次长篇小说丰收的因素
首先, 由于长篇小说创作比其他文学样式更需要作家的生活积累、
资料积累和艺术积累, 而
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的记录,人生经验的回顾与反思,也更适合长篇小说的表现。
节展开的。 而阶级斗争的严酷事实则将锁井镇划分为以朱老忠、
严志和两家为代表的农民阶
级跟以冯兰池家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两大敌对阵营。
当然, 这不仅是一般的地主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 它是作者立足于新的时代理念, 对民主革
命时期农民历史命运以及中国革命史所进行的艺术概括。
重要人物形象: 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 坚韧性。朱老忠是作者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 的的农民革命英雄艺术典型。 严志和:革命性与软弱性 正是因为有了严志和以及串联穷人与冯老兰对簿公堂的朱老明、一心盘算发家致富的朱老 星、庄稼活和木匠活的好把式伍老拔、 封建礼教观念浓厚的老驴头、 具有正统观念和狭隘意 识的老套子等一批个性鲜明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 与朱老忠理想化的英雄形象构成互补, 才 使《红旗谱》对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革命历程反映得更为真实与浑厚。
文创作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雄关赋》 、《秋色赋》等。
峻青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自己生活、 工作和战斗过的胶东半岛, 主要叙述自己曾经历过的 1942
年前后的抗日战争到 1947 年前后的解放战争中最艰苦的斗争生活。
峻青小说的艺术特色
1.峻青的小说也是从战地报道中演化出来的,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和紧张感,以此来表 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崇高。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茹志鹃的文学成就主要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
题材多来自解放战争时期和五六十年代的社会
生活, 属于前者的有 《关大妈》、《百合花》、《澄河边上》 、《三走严庄》 等,属于后者的有 《高
高的白杨树》 、《静静的产院》 、《春暖时节》 、《里程》、《如愿》、《阿舒》等。
代表作品:《百合花》 结构的 “细致严密” 且“富于节奏感” ,故事发展与人物刻画很好结合,
总体风格: 尽管他的作品也不乏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 但在他的创作中, 浪漫主义情调却具有鲜明的个 人色彩, 即透过那些复杂纷繁的革命斗争、 社会生活的描写, 寄寓着作家本人对纯美的乡土 风物、 纯朴的人际关系、 纯厚的人伦情感、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这使得孙犁 关于革命历史的叙述成为田园牧歌、 乡村情歌和革命颂歌的交响, 表现出个性化的抒情风格。
突出,以至于让说教性压倒了故事性。
三、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从 1957 年《红旗谱》等的出版到 1963 年《李自成》第一卷的问世,在此六七年间,长篇小
说不仅数量空前, 而且佳作联袂, 琳琅满目, 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 丰收期。 成就与特色※
第一,在反映生活上,注重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的记录,形成了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生 活题材为主干,辅之以历史题材和城市生活题材的基本格局。 第二,在人物塑造上,注重描写无产阶级英雄,呈现出以英雄人物为主体,中间人物、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