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研究分析

合集下载

回顾经典爱国作品:《红岩》的解析

回顾经典爱国作品:《红岩》的解析

回顾经典爱国作品:《红岩》的解析展开全文《红岩》这部小说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共同完成的一部革命题材的长篇小说,并于1961年12月正式出版。

它主要讲述的是解放军进军大西南时,国民党当局对中共地下党高度镇压的故事。

小说在以江雪琴(江姐)、齐晓轩、许云峰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狱中英勇无畏,与国民党当局坚决作斗争,活出了中共地下党员的英雄气概,虽然最后难逃厄运惨遭杀害,但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不朽。

《红岩》结构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调悲壮,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

2019年9月23日,《红岩》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之一。

希望通过对《红岩》这部小说的分析,具体从创作背景、人物特点、写作风格、主题思想、文学延伸等几个方面综合论述,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红岩》这部小说。

《红岩》小说分析小说的创作背景《红岩》这部小说主要创作与上世纪60年代,正值文坛革命题材写作百花齐放之际。

在此前后,很多革命题材或者农村题材的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此类题材的创作高峰。

比如1959年出版的《红日》,也是作家吴强根据革命题材所创作,被人们称为“红色经典”的文本。

此外,还有《红星闪闪》是作家李心田在1970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围绕红军后代潘冬子与汉奸胡汉三坚决作斗争的故事来书写,后来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可见,这个时候的小说题材大多围绕革命题材和农村题材来展开叙事,符合当时的国情。

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及人民英雄怀有崇拜之情,人民更愿意看到这样的作品。

尤其国家正处在战后阶段,各方面都要加强建设,百废待兴,革命题材的小说也是人民的精神食粮,在品读小说的同时,也可以将英雄的革命精神运用到国家建设中来。

这也是这个时期革命题材之所以成为主流,那么受欢迎的原因。

小说的人物特点《红岩》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以江雪琴(江姐)、许云峰等为主角的革命志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江姐有句名言:“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雄传奇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概念:革命历史题材因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而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题材严格区分开来,它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开端:解放区文学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并由此而同“历史小说”严格区分。

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

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所以产生的必然性,人民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一切反动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

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而前的坚贞不屈,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革命历史小说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多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家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为英雄立传的激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泣的业绩;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题材之一。

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发展过程: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2)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3.欧阳山的《三家巷》 《三家巷》 以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周炳的思想性格发展为中心,以
“革命加爱情” 为基
本线索,描绘了三家巷三代人 30 年间的风风雨雨,悲欢离合,力图由此反映从
1919 年到
1949 年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革命从城市到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又从 农村回到城市的革命斗争历程。其中, “六二三”反帝风暴、省港大罢工、蒋介石集团的反
他的代表作《党费》 、《七根火柴》 、《普通劳动者》等多篇小说,长期被选入大、中、 小学语文课本,并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朝等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臧克家(中)与王愿坚(右)
《闪闪的红星》剧照 潘冬子(王愿坚编剧) 王愿坚小说的艺术特色
1.王愿坚的创作是从战地报道开始的,他的小说体现了从报道、故事到短篇小说的艺术转 变。 2. 以回忆体的方式来叙述革命故事,从而突现出对“革命历史”的追忆和回味,是王愿坚 短篇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3. 注意克服以前创作中存在的拉杂臃肿,缺乏艺术上的凝练和精粹等毛病,尝试着从故事 中提取诗意。 4.作为一位部队作家,王愿坚的小说创作更强调作品的教育意义。
童口吻叙述,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时常叫“刘清莲”或“小刘真儿”

以童年视角来写童年印象,构成了刘真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儿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王愿坚
王愿坚( 1929 ~1991),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
。 1944 年底,王愿坚
参加了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开始了文艺创作。
1954 年王愿坚创作了他的第
一篇小说《党费》 。 1958 年初,创作了《七根火柴》 、《三人行》和《赶队》等歌颂二万五千

历史事件小说创作范文案例与探讨

历史事件小说创作范文案例与探讨

历史事件小说创作范文案例与探讨随着人们对历史的兴趣与关注度不断增长,历史题材的小说作品也越来越受到读者的追捧。

历史事件小说作为其中的一种,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将历史事件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情节的吸引下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感受。

本文将以一些实际案例为例,探讨历史事件小说创作的范文以及其中的创作技巧和魅力。

范文一:《亲历者》《亲历者》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历史事件小说,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生动地再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二战时期的战火蹂躏和人们的痛苦与坚强。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刻画,使读者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残酷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该小说中,主人公从战争的爆发、战场的血腥到战争结束后的重建过程,情节跌宕起伏。

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事件对每个个体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人们在战争面前的勇敢与坚韧。

此外,小说中还融入了一些历史事实和真实人物,使整个故事更加具有说服力和真实感。

范文二:《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以明朝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通过虚构的情节和语言幽默风趣的叙述方式,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有趣。

该小说以正史为基础,通过创作者的想象和构思,将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赋予了更多的生命力和个性特点,让读者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紧凑,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描绘,将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作者巧妙地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使整个故事充满笑料和趣味,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抓住历史脉络和背景。

这种独特的叙述风格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成为了一部知识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经典作品。

历史事件小说创作的魅力在于其将真实的历史融入到虚构的情节中,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故事的讲述,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背后的故事。

创作者可以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独特的叙述手法和生动的场景描绘,为读者呈现一个鲜活的历史画卷。

同时,创作者还需要在创作中注重历史真实性的保持,避免对历史事件的歪曲和篡改。

从革命历史题材看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史诗性追求

从革命历史题材看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史诗性追求
仅 是 作 家 在 进 行 长 篇 小说 创 作 时 所 追 求 的 目标 , 同 时 也 是 批 评 家用来衡量长 篇小说所 达到的思想 艺术 高度 的标准 。早在 2 0 世纪3 0 年 代 ,茅盾等 人的创作就呈 现出 “ 大规模 地描写 中
国社会现象 ”和 “ 反 映出这个时期 中国革命的整个 面貌 ”的 自觉意识 。五六 十年代 ,这种 艺术 目标得 以继续 ,作家 的时 代 意识更加强烈 ,反映伟 大时代 ,写 出史 诗性 的作 品成 为作 家 崇高的责任 。这种高度 责任 感 ,在革命 历史题材 小说的创
美的历程 2 0 1 4 . 2 . B
从 革命历 史题材 看 十七 年小 说 创作 的史 诗性 追求
魏汉武
当代 小说创作 中一直存在着 史诗性追求 的倾 向 。这种追 求 主要体现 为表 现 民族 、时代的精神风貌 ,反 映历 史演进 的 客观 内在规律 ,力求全面 、深入 、细致地 描绘社会 历史 ,塑 造 杰出 的英雄 人物形 象,凸显崇高 的美学风格的另一 体现形式 。小说 以对战争全 局的 把 握来 关 照具 体 的、局 部 性 的战争 和人 物 的活动 ,以持 续 的、紧张的节奏 来塑造周大 勇、李诚 、王 老虎 等一大批英雄 人物 ,并且为英 雄安排 了苦 战、退却 、流 血死 亡等 “ 检验 ” 战 斗意志的逆境 ,这些人物广泛 涉及高级将领 、基层指挥 员 和 普通 战士 。通 过 对这 些近 乎 完美 的高 大形 象 的塑造 , 自 始至终 保持着英雄 主义的高 昂情 绪。此外 ,在 虚构性 的文本 中,还 涉及真实 历史人物彭德怀 的形象 ,小说 正面对他作为 政治家和 军事家 的高瞻远瞩 、运 筹帷幄进行 了描述 ,同时又 竭力展现他作为普通人和蔼淳朴 、平 易近人 的性格 。 《 红旗 谱 》 自出版就 被誉 为 中 国共产 党领 导 下 的农 民 革命运 动的壮丽 史诗 。这部作 品以大革命前后 十年为历 史背 景 ,以 “ 反 割头税 ”和 “ 保二师 学潮 ”为主要事件 ,在广 阔 的历史背 景下展开对 中国华北农村社 会生活画面 的描绘 ,反 映 了党领 导革命农 民和革命知识分子 进行英勇 斗争的壮丽 图 景 。冯健 男评价说 :它 “ 概括 了我 国第 一次 国内革 命战争前 后的伟大历 史图景 ,反 映了全 国劳动 人民和革命知 识分子在 中 国共产 党领 导 下 , 向帝 国主义 、封 建主 义 、官僚 资 本主 义 的罪 恶统 治 ,进行 英 勇不 屈斗 争 的最初 十年 的伟 大 历史 现 实 ”。L 6 此 后 ,冯 牧和黄 昭彦也对 《 红旗谱 》有很高 的评 价: “ 这部 小说是充满 了那样震撼人 心的艺术力量 ……全面 地 概括 了整 个民主革命 时期中 国农 民的生活和斗争 ,在 艺术 成 就上也达 到了相当 的高度和 深度 ,是 十年来我 国文学 创作

3[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3[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7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1.孙犁的小说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8
1.孙犁的小说
创作题材: 北方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变幻:从
抗日战争到土改到变工互助、到合作社。这 是将他1944年的成名作《芦花荡》、《荷花 淀》到建国初期的《山地回忆》、《吴召儿》 等,再到《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作 品贯穿起来的一条线索。
4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
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 两大题材之一。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 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 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5
发展过程: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
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
6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 (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2)
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 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 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3) 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 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人一个更深刻的层 面,缺少个人的视野和个性化的表现。对作品 规模的片面追求也使得不少革命历史长篇小说 产生了“半部杰作现象”。
27
其次,就社会条件来说,新中国的成立也
为长篇小说的作者提供了较好的创作环境。 由于长篇小说的生产周期较长,需要一个 相对安定的环境。 最后,社会生活的安定也促成了新的需求。 读者对长篇小说阅读需要的增长,对作家 从事长篇创作无疑也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和 推动。
28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
念与发展过程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 说:作家与作品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 长篇小说丰收

革命题材文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革命题材文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革命题材文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革命题材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通过描绘历史上的革命斗争和英雄人物的形象,展示了革命者的志向和精神追求。

在一定程度上,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首先,革命题材文学反映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文学作品的刻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和影响,以及其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以及巴金的《家》等作品,以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们深受压迫的生活状态。

这些作品不仅让读者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和渴望。

其次,革命题材文学弘扬了革命者的伟大精神和人类尊严。

许多革命题材文学作品描写了革命者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奋斗,他们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自由、平等和公正而献身。

这些英雄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崇高追求,激励人们为实现社会正义和人类尊严而努力。

例如,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钟楼人卡西莫多,通过他的坚守和牺牲,呼唤了人们对自由和人权的重视,成为革命精神的象征。

此外,革命题材文学对于塑造国家认同和共同记忆具有重要作用。

在民族独立或革命胜利后,革命题材文学常常被用来弘扬国家的英雄事迹,加强国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例如,古巴革命后,《格瓦拉日记》和《无问西东》等作品展现了革命先驱们的坚持和奉献,成为国家的象征和人民的自豪然而,革命题材文学同样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革命题材文学容易陷入宣传性质,缺乏反思和多样性。

在一些国家,政府或宣传机构使用革命题材文学来强化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受到了政治操控的影响。

但是,我们不能将这些问题归咎于革命题材文学本身,而应该通过批判性思维和艺术创作的自由来解决。

总的来说,革命题材文学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它通过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和人性的复杂性,弘扬革命者的伟大精神和人类尊严,塑造国家认同和共同记忆。

第三章革命历史小说(上)

第三章革命历史小说(上)

2、结构严谨 以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为线索,串联起三十年 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3、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准确
(五)关于《青春之歌》的讨论 1959年,报刊上展开了对《青春之歌》的 讨论。 郭开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对《青 春之歌》提出批评。他认为 “书里充满了小资 产阶级情调”。“林道静这一人物严重地歪曲 了共产党员的形象”。茅盾、何其芳则撰文给 予《青春之歌》以热情的肯定。
(2)重视富有地方色彩的风景风情的 描写,强化作品的民族化特征 作品大量描写滹沱河两岸的风景风情: 千里堤、大平原、青纱帐;赶庙会、捕鸟、 过年、娶媳妇、练武把,显示了北方平原农 村的地方特色。
(3)具有鲜明民族化特点的语言
小说以冀中农民口头语言为基础,吸收一 定的古典文学的语言,朴实生动,充满生活气 息,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民族化特征。
中学时期她阅读了大量的批判现实主 义的文学作品,使她产生了初步的民主主 义思想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她说: “我常常想起高尔基的一句话,‘最 光荣伟大的责任就是在世界上做一个人’。 为了保持人的尊严,我不愿马马虎虎地活 在世上。”
反抗包办婚姻,是她保持人的尊严、 追求个性解放的最初表现。她对养母徐凤英 说: “我宁可死了,也不做那些军阀官僚们 的玩物!”
反面形象冯兰 池、冯贵堂父子也 有自己的特色。冯 兰池恶毒、凶残, 表现了垂死阶级的 本性;冯贵堂则主 张“施小惠”、 “行仁道”,是带 有某些资产阶级特 征的新兴地主的形 象。
冯兰池与老驴头
3、努力追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1)致力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生活和刻画农民英雄 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民族化特色。 英 的 的 中 易 之 雄 性 嫉 的 联 类 传 格 恶 类 想 的 朱 统 , 如 似 起 故 老 品 正 仇 情 中 事 巩 格 是 、 节 国 描 大 的 中 豪 ; 传 写 闹 传 国 侠 朱 统 , 柳 承 农 仗 老 文 很 树 。 民 义 忠 学 容 林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中国传统对“历史”的重视,中国传统“史官文化”的发达是革命历史小说繁荣的文化前提。

对历史的叙述有着明确的现实功利目的。

它不仅是成为“历史”的革命活动“终成正果”的胜利庆功,通过再现“历史”以表现“历史主体”的丰功伟绩,充满着欢庆胜利的感性层次上的情绪色彩;它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理性层次上的叙事动机,那就是要通过对历史的叙述或者说是通过叙述历史所作出的选择来证明现实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这一潜在的叙述动机决定了革命历史小说在思想倾向上的一致性。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革命历史小说的研究多是从题材、风格等方面入手。

从题材的角度,革命历史可以分解成四次战争,即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一次抗日战争。

这四次战争实际上将革命历史分成了四个时期。

革命历史小说可以以这些战争为题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革命战争小说。

代表作如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红旗谱》、《青春之歌》等,反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岩》等。

从风格的角度,革命历史小说可以分为战争史诗、成长小说和通俗传奇几种类型。

战争史诗的代表是《保卫延安》和《红日》,这一类型的作品或许受了苏联战争小说的影响,写的是大兵团、大战役、大场面,以全景性的方式再现战争历史,试图表现已经被证明为正确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类作品可以说是对革命历史辉煌片断的浓墨重彩的缅怀,抒发历史胜利者的豪迈情怀,带有相当强烈的庆功色彩和浪漫情怀。

成长小说的代表是《红旗谱》和《青春之歌》。

成长小说本是一个来自西方文学的概念,这类小说写的是主人公的人生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也就是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但在20世纪特有的革命文化语境中,成长小说更倾向于叙述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向一个革命者,也就是一个新的社会理念的接受者的成长历程。

《红旗谱》和《青春之歌》分别以农民朱老忠和城市知识青年林道静为主人公,通过他们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共产党人(革命者)的成长历程来证明中国人在现代中国历史上人生道路选择上的唯一正确性。

第四章 50-60年代中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第四章  50-60年代中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 2. 孙犁小说的创作局限:
• ⑴、叙述中抒情主体的融入对小说结构产生了不利影响。 • 篇幅短小者,或许无大碍,若是中篇或长篇,则有驾 驭失控之感。 • ⑵、由于作者借人物传达自己的情感,有时会不免偏离了 人物自己的性格逻辑,使笔下的人物显得“失真”。 • ①50年代初就有人批评孙犁“摆脱不了自己小资产阶 级的恶劣情趣”,把人物“弄成了衣服工农兵、面孔小资 产阶级的四不象的人物”。 • ②到60年代对孙犁的创作也时有争议。在一个抑制创 作个性、审美情趣划一趋同的时代,就连孙犁的朋友也认 为他“在生活面前还不够勇敢,有时回避生活中的尖锐矛 盾;有时只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一个较小的精神世界”。
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在本时 期的四种类型:
• • • • • • • • 1. 革命战争的“诗化”叙述: 孙犁的《山地回忆》;茹志鹃的《百合花》。 2. 革命英雄传奇: 梁斌的《红旗谱》;曲波的《林海雪原》 4. 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叙事: 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三家巷》; 3. 革命战争史诗: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来对西方文学的引进 而传入中国的,但是对于中国当代作家来说,更直接的途 径则是俄苏文学的影响。高尔基的《母亲》、阿· 托尔斯 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 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都是作为 史诗性作品而给中国当代作家以极大的影响,从杜鹏程、 梁斌、吴强、欧阳山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俄苏 文学的影响和史诗性观念的植入。 • 在当时中国作家的心目中,历史真实、革命主题、英 雄人物、崇高精神、庄重风格和作品宏大的规模,构成了 史诗性的内涵。 •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在本时期的创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四 点:⑴、选用重大题材和表现重大主题;⑵、塑造革命英 雄人物;⑶、追求“史诗风范”;⑷、鲜明民族风格。

“红色经典”研究综述

“红色经典”研究综述

“红色经典”研究综述【内容提要】‚红色经典‛又称‚革命历史小说‛。

‚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红色经典‛作品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对国人起到的精神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自1988年‚重写文学史‛讨论开始,对‚红色经典‛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学术研究的一席重地。

论文对‚重写文学史‛讨论之后的‚红色经典‛小说文本的研究从角度的变化和方法的多元化做一总体概述(对文革‚样板戏‛的研究将另文概述),以期对今后‚红色经典‛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红色经典‛/人本/现代性/审美/文化/文学生产我们通常所指的‚红色经典‛又称‚革命历史小说‛,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从1921年至1976年间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狭义上仅指1950、1960年代的包括文革‚样板戏‛在内的‚革命历史小说‛。

‚红色经典‛一词在90年代中后期出现,对‚红色经典‛文本的研究也大都被纳入‚十七年‛文学的研究中做考察,本文就1988年‚重写文学史‛讨论之后对1950、1960年代出现的‚红色经典‛小说文本的研究做一总体概述(对文革‚样板戏‛的研究将另文概述)。

一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文学运动开始由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激进的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在革命低潮期就以上海为中心,开始‚革命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因此,以蒋光慈的《咆哮的土地》(又名《田野的风》)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便成为‚红色经典‛真正的起源。

到了20世纪50-7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即‚中国的‘左翼文学’(‘革命文学’)经由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改造’,它的文学形态和相应的文学规范(文学发展的方向、路线、文学创作、出版、阅读的规则等),在50至70年代凭借其影响力,也凭借政治的力量而‘体制化’,成为唯一可以合法存在的形态和规范‛。

[1](PIV)‚革命历史小说从‘边缘’不断地走到‘中心’,而且成为一种不可质疑的中心‛。

[2](P283)50、60年代间,先后有大批文学作品问世,成为当时几亿国人共同的精神食粮,建构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忆。

革命历史叙事的传承与新变——评张学龙作品《火种》

革命历史叙事的传承与新变——评张学龙作品《火种》

27CHUANGZUO PINGTAN本土革命历史题材是当代文学写作的重要资源,当代文学史中涌现过多次革命历史叙事的高潮,并形成了清晰连贯的革命历史叙事脉络,但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对革命的本质叙述与价值诠释却不尽相同。

“十七年”时期,出现了一批服务于革命历史经典化的红色经典作品。

《红日》《红旗谱》《保卫延安》等作品真实而直接地展现革命斗争历史,注重宏大的场面、英雄的塑造、风格的崇高等,同时它们的叙事内含着阶级斗争的观念,充满了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

“十七年”的革命历史叙事正如黄子平所言,“它们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以此维系当代国人的大希望与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建构国人在这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1]。

新时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西方多元性的文艺思潮爆发性涌入,深刻冲击着写作者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部分写作者开始以现代性视角重新审视过往的革命历史。

革命历史叙事逐渐突破“十七年”时期的单一叙述范式,呈现出复杂丰富的叙事形态。

八九十年代的新历史小说、先锋文学等重新解构革命历史的崇高与权威,展现了强烈的个人色彩与风格。

贺绍俊、程光炜、杨剑龙等学者在思考新时期革命历史叙事时,将其放在后革命时代的语境中,认为“后革命时期延续了革命时期建立的基本政体和国体,但是却放弃了革命时期的高度政治动员、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以及禁欲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这样的语革命历史叙事的传承与新变——评张学龙作品《火种》境中出现的‘革命文化’当然不可能是原来革命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对革命文化的改写和挪用,因此准确地说是‘后革命文化’—后革命文化不是原创性的文化,而是原先的革命文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的新形态”[2]。

在后革命时代的背景下,当下的革命历史叙事褪去了文本的政治要求与写作者的时代情绪,与“十七年”时期和八九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叙事相呼应,体现了革命历史叙事发展变迁的历史逻辑。

浅析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小说的特点

浅析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小说的特点
江姐许云峰成表现这些革命者的伟大和凸现共产主义信仰的巨大作用叙事过于执著于新政权的政治文化所编码的支配故事的表达过于强调革命者受难的政治意义强调革命必然胜利的历史性而显得非常概念化
LOGO
《当代文学60年》研究性作 业 浅析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小说的特点
研究内容
LOGO
以《红旗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
政治色彩浓厚,追求史诗效果,确立歌颂 立场,形成两军对峙的创作思维,追求英 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
Page 16
谢谢观赏
17
《红岩》、《保卫延安》五部作品为例,浅析革
命历史战争题材小说的三个特点:
一、史诗性
二、真实性
三、政治性
Page 2
史诗性
LOGO
史诗性:用文学的形式真实地再现某一时期,某一事件的 社会场景。
《保卫延安》——中国最早被称为“史诗”的作品 一、宏大的战争场面 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 和沙家店歼灭战等 二、英雄人物众多 周大勇、王老虎、卫毅、李诚等
Page 3
LOGO
Page 4
LOGO
Page 5
LOGO
《红旗谱》
第一部:以“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为中心,展现 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北方农村和城市进行革命斗争的壮 丽图景。
第二部:描绘了保定二师学潮之后的高蠡农民暴动,讴 歌了广大民众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展现了抗日战争爆发初期的时代风云。
Page 6
大地主冯兰池
LOGO
Page 7
真实性
真实性: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具有自传色彩.
《青春之歌》 作家和作品不分彼此、水乳交融——“原生性”
LOGO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到公开批判,并于1969年初下放到安徽省军区独立师体验生活。1972年,调回北京改写反映红军长征的《万水千山》电影剧本,后又与陆柱国合作改编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并创作电影剧本《四渡赤水》。
他的代表作《党费》、《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多篇小说,长期被选入大、中、小学语文课本,并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朝等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茹志鹃的文学成就主要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题材多来自解放战争时期和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属于前者的有《关大妈》、《百合花》、《澄河边上》、《三走严庄》等,属于后者的有《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春暖时节》、《里程》、《如愿》、《阿舒》等。
代表作品:《百合花》结构的“细致严密”且“富于节奏感”,故事发展与人物刻画很好结合,以及“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和“前后呼应的手法”
总体风格:
尽管他的作品也不乏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但在他的创作中,浪漫主义情调却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即透过那些复杂纷繁的革命斗争、社会生活的描写,寄寓着作家本人对纯美的乡土风物、纯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人伦情感、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这使得孙犁关于革命历史的叙述成为田园牧歌、乡村情歌和革命颂歌的交响,表现出个性化的抒情风格。
以童年视角来写童年印象,构成了刘真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1944年底,王愿坚参加了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开始了文艺创作。1954年王愿坚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1958年初,创作了《七根火柴》、《三人行》和《赶队》等歌颂二万五千里长征英雄事迹的作品。
开端:解放区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中国现代文学是一幅鲜活的画卷,记录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与变革。

其中,革命历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题,它贯穿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展示其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魅力。

一、革命历史的背景中国的现代文学与革命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

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家们积极参与到革命运动中,用笔墨书写着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与期盼。

他们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新时代的向往,为中国的革命历史贡献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革命历史的题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题材丰富多样。

在小说方面,《红楼梦》是一部经典之作,它通过描述贾府的兴衰和贾府人物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革命的必然性。

而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则直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对人民的苦难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这些作品都以鲜明的写实风格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革命的呼唤。

三、革命历史的主题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主题丰富多样,涉及到了社会矛盾、人民斗争、国家命运等方面。

在鲁迅的作品中,他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革命的期待。

而茅盾的小说《子夜》则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展示了农民阶级的觉醒和革命的力量。

这些作品以真实的情感和鲜活的形象,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了革命历史的深度和厚度。

四、革命历史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民斗争的赞美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记录了人民的苦难和奋斗。

同时,革命历史也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新时代的向往,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激励着人们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五、革命历史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题材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不仅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热情,也塑造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作家。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

木前传》和长篇《风云初记》。50年代中期以后,除了散文随
笔,小说创作渐少。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 少量小说。
孙犁的小说承续了废名、沈从文等人田园小说 的风格路向,也是典型的抒情小说,但他的特点是 善于在乡土生活中体现政治主题,以革命立场把乡 村生活诗意化。
《山地回忆》片段
孙犁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
朱老忠、严志和
大贵、二贵、运涛、江涛
冯兰池、冯贵堂
冯兰池、冯贵堂
分析(3):
“英雄传奇”的塑造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影响
(1)在规范许可的范围内拓展了阅读与写作的空间。 (2)对“英雄典型” 的思想性、阶级性的极端追求, 造成了创作的模式化、类型化的弊病。
分析(4):《红旗谱》民族风格的艺术探索
(1)在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气质上,继承并发展了水
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
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它们承担了将刚刚过
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
(二)“怎么写?”:“革命历史小说”的讲述方式
1、规模上,追求“史诗”式的艺术建构。
2、叙事逻辑与革命规律性的阐释。
3、人物塑造上,力求谱写“英雄传奇”。
4、艺术风格上的民族化与大众化特色。
浒英雄的传统精神。
(2)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把通过人物行动和
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与适当的心理描写相结合,人物 形象富于立体感。
(3)结构布局上继承古典小说传统,采用相对集
中的短章节,通过主线贯穿情节、安排人物,使全
书既有情节的故事性,又有故事整体的连贯性。情
节的层层推进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
(4)语言上,将古典文学语言艺术的民族特色与 强烈的时代色彩、地方特点统一起来,形成自己独 特的风格。

1949-1976革命战争小说创作(2)

1949-1976革命战争小说创作(2)

《红日》以山东战场为背景,以一个军的军事行 动为主线,通过描写涟水战役受挫、莱芜战役大捷和 孟良崮歼灭战的胜利,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革命战争 中的重大战役。
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敌众我寡、力 量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殊死决战<陕北战场:敌34个旅, 23万兵力;我西北野战军主力6个旅,2万多兵力。山 东战场:敌50多万重兵,包括蒋亲信、五大主力之一 的74师,十倍于我。> 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的历史转折图景;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和路线的伟大 胜利——“大踏步地前进,大踏步地撤退”,“避开敌 人锋芒、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 人的有生力量”。
(二)在人物塑造上: 1、运用大量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 百合花——通讯员、新媳妇纯洁美好心灵 的象征 树枝、菊花——爱美、爱生活 馒头——关心他人 肩上破洞——忘我个性
2、通过语言、行动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情 感 ①通讯员与“我”拉开又保持一定的距离 对异性难为情 关心、爱护战友
②新媳妇开始“笑”,不愿拭洗伤员到给 通讯员拭身子、缝破洞、“气汹汹地嚷”。
• 一:茹志鹃五六十年代小说创作的深层 心理动因: • 1:以日常人伦情感话语空间的建构来缓 解现实和内心焦虑。
作者自述
•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 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啸平处于岌岌可危 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 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 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 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 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 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 《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 的产物。然而产物和我的忧虑并没有直接关系。”[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认识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认识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认识答:1. 革命历史小说的内涵:叙述1921共产党成立到1949 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区间,以共产党为叙事主体从事各种改变社会、改变人、改变历史的活动。

包括史诗性革命历史小说《保卫延安》《红旗谱》《红岩》,传奇性革命历史小说《林海雪原》,个人追忆革命历史小说《百合花》《青春之歌》《三家巷》。

2.写作者的身份:亲历者。

例如《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1938年到延安参加过革命3. 革命历史小说的叙述形态的差异:全景式、史诗性,重大史实加入虚构人物事件,试图揭示历史本质,借鉴西方及苏联卫国战争小说。

例如《保卫延安》作品的总体构思就是以对“战争全局”的把握来关照具体的、局部性的战事和人物的活动。

在虚构性艺术文本中,将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这里是高级将领彭德怀)作为艺术形象加以正面表现。

小型战斗、非正规军战斗,浓重的传奇色彩,故事性强,借鉴古代演义小说,接近现代通俗小说,有草莽英雄+政委的结构模式。

例如曲波的《林海雪原》以“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等经典小说情节创造出人物的“传奇性”,赋予了人物性格“浪漫”色彩。

追溯回忆、抒情化的写作。

例如孙犁的《铁木前传》表达了在对于农村“阶级分化”的描述中,作者所表达的忧虑,是有关真挚、美、纯朴友情在“时间”中不可逆转的磨损、变异的事实。

回忆,是他小说的框架和情感基调。

4.写作的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会的真理性出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为处于转折其中的民众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5.革命历史小说的时间与叙述1)进化论的历史观,西方的进化论历史观取代中国传统的循环论历史观。

2)从胜利走向胜利,小说往往从灾难或失败开始到胜利结束。

人物关系的时间化。

革命历史小说忠奸邪恶两极分化是新旧二元对立的转移,6. 战争文化观念下的审美模式:歌颂赞美英雄;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由于战争是以辉煌胜利告结束的,战争帮助人们实现了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望,所以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题材中国现代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其中革命题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革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题材,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矛盾,也表达了作家对于革命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题材,探讨其意义和价值。

一、革命题材的历史背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题材源远流长,起源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封建社会的危机和西方列强的侵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革命思潮在文学界迅速传播,许多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以革命为主题进行创作。

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中国人民的苦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二、革命题材的文学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革命题材采用了多种文学形式。

小说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鲁迅的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另外,诗歌也是表达革命思想的重要方式。

徐志摩、郭沫若等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革命的热爱和追求。

此外,戏剧、散文等文学形式也广泛运用于革命题材的创作中。

三、革命题材的主要内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题材内容丰富多样。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革命斗争的歌颂。

鲁迅的小说中,通过对封建社会黑暗面的揭示,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通过对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阿Q的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愚昧。

同时,鲁迅的作品也表达了对革命的呼唤和对人民解放的期盼。

除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题材还表达了对革命斗争的歌颂。

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通过对一个疯子的形象描绘,表达了对革命者的敬佩和对革命精神的赞美。

此外,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也是一首对革命英雄的悼念之作,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

四、革命题材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题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十七年小说革命历史小说

十七年小说革命历史小说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 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 从狗洞子里爬出? △这时,她(江姐)正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 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渐渐地,向前 凝视的目光,终于代替了未曾涌流的泪水。她深藏 在心头的仇恨,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 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 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 色,心不跳。 △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证明我个人的理 想和全国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我感到无穷 的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 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 起,那是无上的光荣!

《红岩》的作者、成书过程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 他们是书中所描写的 事件的亲历者。
“革命传统报告” 革命回四稿 从五十年代到1961年第 四稿,《红岩》约十年 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 学“组织生产”获得成 功的一次实践。

这种“组织生产”文学作品的创作动机是 充分政治化的。作者从权威论著、从更掌握 意识形态含义的其他人(通常是政治领导人 ,或文学界权威作家)那里,获得对原始材 料的提炼、加工的依据,放弃“个人”的不 适宜的体验,而代之以新的理解和艺术方式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岩》的作者 是一群为着同一意识形态目的而写作的书写 者们的组合

1、追求宏大的史诗品格 以《红旗谱》为例
(1)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2)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 (3)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重视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 通过人物对话勾勒人物性格 语言的民族化 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作者:————————————————————————————————日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雄传奇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概念:革命历史题材因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而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题材严格区分开来,它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开端:解放区文学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并由此而同“历史小说”严格区分。

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

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所以产生的必然性,人民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一切反动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

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而前的坚贞不屈,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革命历史小说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多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家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为英雄立传的激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泣的业绩;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题材之一。

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发展过程: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2)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3)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人一个更深刻的层面,缺少个人的视野和个性化的表现。

对作品规模的片面追求也使得不少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产生了“半部杰作现象”。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1.孙犁的小说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1.孙犁的小说创作题材:北方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变幻:从抗日战争到土改到变工互助、到合作社。

这是将他1944年的成名作《芦花荡》、《荷花淀》到建国初期的《山地回忆》、《吴召儿》等,再到《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作品贯穿起来的一条线索。

总体风格:尽管他的作品也不乏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但在他的创作中,浪漫主义情调却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即透过那些复杂纷繁的革命斗争、社会生活的描写,寄寓着作家本人对纯美的乡土风物、纯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人伦情感、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这使得孙犁关于革命历史的叙述成为田园牧歌、乡村情歌和革命颂歌的交响,表现出个性化的抒情风格。

艺术特征:※1.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这是孙犁小说抒情风格的主要表现。

2.善于刻画女性人物形象:李佩钟、小满儿3.叙述方式上,以简洁明了的手法记事写人;叙述中采用抒情主体融入情节的结构方式。

4.小说语言“如话性”和“如画性”兼具。

5.在叙事风格上,孙犁对革命历史的叙述是温和的、温情的,甚至在明朗的基调中时而流露出一些淡淡的感伤和怅然。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茹志鹃的文学成就主要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题材多来自解放战争时期和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属于前者的有《关大妈》、《百合花》、《澄河边上》、《三走严庄》等,属于后者的有《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春暖时节》、《里程》、《如愿》、《阿舒》等。

代表作品:《百合花》结构的“细致严密”且“富于节奏感”,故事发展与人物刻画很好结合,以及“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和“前后呼应的手法”茹志鹃小说的艺术特色:首先是情感的体验重于事件的叙述。

细节的妥善安排使茹志鹃的小说具有细致的结构。

更适合于表现“生活激流中的一朵浪花,社会主义建设大合奏里的一支插曲”,茅盾把她的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

刘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大多叙说的是自已在革命队伍中的童年印象,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儿童口吻叙述,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时常叫“刘清莲”或“小刘真儿”。

以童年视角来写童年印象,构成了刘真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王愿坚王愿坚(1929~1991),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

1944年底,王愿坚参加了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开始了文艺创作。

1954年王愿坚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

1958年初,创作了《七根火柴》、《三人行》和《赶队》等歌颂二万五千里长征英雄事迹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到公开批判,并于1969年初下放到安徽省军区独立师体验生活。

1972年,调回北京改写反映红军长征的《万水千山》电影剧本,后又与陆柱国合作改编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并创作电影剧本《四渡赤水》。

他的代表作《党费》、《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多篇小说,长期被选入大、中、小学语文课本,并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朝等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臧克家(中)与王愿坚(右)《闪闪的红星》剧照潘冬子(王愿坚编剧)王愿坚小说的艺术特色1.王愿坚的创作是从战地报道开始的,他的小说体现了从报道、故事到短篇小说的艺术转变。

2. 以回忆体的方式来叙述革命故事,从而突现出对“革命历史”的追忆和回味,是王愿坚短篇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3. 注意克服以前创作中存在的拉杂臃肿,缺乏艺术上的凝练和精粹等毛病,尝试着从故事中提取诗意。

4.作为一位部队作家,王愿坚的小说创作更强调作品的教育意义。

峻青,(1922-1991),原名孙俊卿,当代作家。

山东海阳县人。

1922年3月生。

幼年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13岁便去工厂当童工。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工作。

1941年写出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后担任报纸的记者和编辑工作。

解放后任文艺界领导工作。

从1954年起写了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如《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老水牛爷爷》等。

散文创作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雄关赋》、《秋色赋》等。

峻青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自己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胶东半岛,主要叙述自己曾经历过的1942年前后的抗日战争到1947年前后的解放战争中最艰苦的斗争生活。

峻青小说的艺术特色1.峻青的小说也是从战地报道中演化出来的,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和紧张感,以此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崇高。

2.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也是峻青采用的主要方法。

3. 用场景的营构和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和烘托人物,使峻青的小说具有油画般的质感。

4. 峻青的小说也有某些不足:如缺乏节制的抒情和议论与紧凑的故事情节显得很不和谐,故事的回叙部分往往拖沓、冗赘,在后来那些抚今追昔、新旧对比的作品中,这一弱点尤其突出,以至于让说教性压倒了故事性。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从1957年《红旗谱》等的出版到1963年《李自成》第一卷的问世,在此六七年间,长篇小说不仅数量空前,而且佳作联袂,琳琅满目,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丰收期。

成就与特色※第一,在反映生活上,注重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的记录,形成了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生活题材为主干,辅之以历史题材和城市生活题材的基本格局。

第二,在人物塑造上,注重描写无产阶级英雄,呈现出以英雄人物为主体,中间人物、转变型人物相环绕,辅之以反面角色的人物画廊。

第三,在艺术风格的探求上,恢宏、明朗、刚健、高昂构成了这批小说总体性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

促成这次长篇小说丰收的因素首先,由于长篇小说创作比其他文学样式更需要作家的生活积累、资料积累和艺术积累,而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的记录,人生经验的回顾与反思,也更适合长篇小说的表现。

因此,一批从中国革命中走过来的作家,当他们开始回味这一历史过程,表达自己在这一血与火的历史过程中的特殊经验时,便较多地选择了长篇小说这一文体。

而他们长期的生活积累与艺术准备,则为其创作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就社会条件来说,新中国的成立也为长篇小说的作者提供了较好的创作环境。

由于长篇小说的生产周期较长,需要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

最后,社会生活的安定也促成了新的需求。

读者对长篇小说阅读需要的增长,对作家从事长篇创作无疑也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和推动。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1.梁斌的《红旗谱》2.杨沫的《青春之歌》3.欧阳山的《三家巷》4.吴强的《红日》5.曲波的《林海雪原》6.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7.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1.梁斌的《红旗谱》梁斌《红旗谱》第一代:朱老巩、严老祥、朱老明、冯兰池第二代:朱老忠、严志和、冯贵堂第三代:大贵、运涛、江涛、春兰干部形象:贾湘农、夏应图朱老忠:农民英雄严志和:地道的农民:革命性与如软弱性电影剧照小说主要是以冀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基本情节展开的。

而阶级斗争的严酷事实则将锁井镇划分为以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跟以冯兰池家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两大敌对阵营。

当然,这不仅是一般的地主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它是作者立足于新的时代理念,对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历史命运以及中国革命史所进行的艺术概括。

重要人物形象: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

朱老忠是作者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的农民革命英雄艺术典型。

严志和:革命性与软弱性正是因为有了严志和以及串联穷人与冯老兰对簿公堂的朱老明、一心盘算发家致富的朱老星、庄稼活和木匠活的好把式伍老拔、封建礼教观念浓厚的老驴头、具有正统观念和狭隘意识的老套子等一批个性鲜明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与朱老忠理想化的英雄形象构成互补,才使《红旗谱》对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革命历程反映得更为真实与浑厚。

《红旗谱》的艺术特点1.具有史诗气度,描写重大历史事件2.着力刻画农民英雄形象(老一代农民和青年农民)3. 作者努力寻求阶级斗争这一时代主题与民族心理、乡村风俗和传统文化的联结,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想完成一部具有民族气魄的小说”。

4.不足:缺乏统一性2.杨沫的《青春之歌》杨沫(1914-1995)杨沫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苇塘纪事》、《芳菲之歌》、《英华之歌》、《自白——我的日记》、《不是日记的日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