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竹林深处》教案

合集下载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第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本文抓住竹的特点多角度描写方法。

2、品味描绘竹景的形象生动的语言。

3、体会本文移步换景的描写顺序。

4、领略竹农丰收的喜悦,体会作者对江南竹乡的赞美喜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授课中,通过对学生朗读技艺的指导,提高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通过描写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喜悦,表达对勤劳、朴实的山村人民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山川壮丽、物产丰富的赞美,对欣欣向荣的生活的讴歌。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2、了解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1、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2、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三、课型及教学思路教学设想:。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摘要竹林深处人家教案是北京市某小学的一份优秀课例,本文将对这份教案进行分析总结,并提供一些评价和改进的建议。

背景竹林深处人家教案是北京市某小学的一份课例,在该校已经得到多次使用。

该教案是一节四年级语文课,主要内容涉及到课文《竹林深处》的阅读、理解和写作。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化教学和课堂合作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达到以下目标:•理解《竹林深处》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掌握一些与竹有关的生词和短语;•增强学生写作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过程1. 引入•让学生看一张竹林的图片,并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其中;•聊聊竹林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2. 阅读与理解•给学生分组,让每组记述一个竹林的故事;•教师出示《竹林深处》的文本,让学生小组阅读其内容;•教师指导学生理解主题和细节,总结出本文的主旨和作用。

3. 生词学习•教师给学生讲解几个与文章相关的生词和短语,并引导学生进行记忆。

4. 合作写作•学生按小组分别构思一个关于竹林的故事,共同写一篇小文章;•学生在分组内进行讨论、修改和完善。

5. 课堂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教师和其他同学对作品进行点评,并给予建议和意见。

教学评价竹林深处人家教案是一份富有创意和实效性的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该教案采用了情境化教学和课堂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

该教案在内容和过程中均体现出思维的启发和创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视角。

同时,该教案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成为一个优秀的文学家和合格的团队成员。

教学改进虽然竹林深处人家教案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还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例如,在生词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各种语言软件,进行多媒体交互式的学习和记忆。

另外,在课程展示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例如让同学们进行问答或互动评价等,以增强学习效果和兴趣。

(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竹林深处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竹林深处的景色,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学会通过景色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地域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景色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通过景色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竹林深处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竹林深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讨论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3. 课堂练习:(1)学生用生字词造句。

(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景色描写,写一段话。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收集有关家乡的风景图片,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学生在景色描写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景色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分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包括竹林深处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生字词学习: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写和使用这些词语。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竹林深处人家》是一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文,通过讲述竹林深处人家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诗意,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体验生活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世界。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竹林深处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

(3)简介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生字词及课文难句。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知识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4. 实践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作文。

(2)学生描绘自己心中的竹林深处人家,进行绘画创作。

5. 总结反馈(1)教师点评学生课堂表现,总结教学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心得体会。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竹林深处-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竹林深处-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竹林深处-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演唱歌曲《竹林深处》
•能够了解歌曲背景和意义
•能够在歌曲指导下自由创作并演唱小短曲
2. 教学重点
•歌曲《竹林深处》演唱和歌词理解
3. 教学难点
•歌曲指导下自由创作并演唱小短曲
4. 教学过程
4.1 歌曲欣赏
通过播放歌曲《竹林深处》,让学生们首先了解歌曲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尝试用手指弹拨节奏,感受整首歌曲的气氛和情感。

4.2 歌词理解
让学生们阅读、理解歌曲的歌词,帮助学生们了解《竹林深处》所表达的情感和背景。

让学生们尝试将歌曲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4.3 歌曲演唱
在学习完歌词后,进行歌曲的集体演唱。

让学生们仔细听歌词,注意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气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集体演唱。

4.4 自由创作
在学习完整首歌曲后,让学生们进行自由创作:让学生们以《竹林深处》为灵感,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小短曲,并在领唱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演唱。

5.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以歌曲为主的音乐课,通过歌曲学习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欣赏音乐,更能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对艺术的感性体验能力。

本课在教学中,在歌曲的演唱和歌词的理解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同时,在自由创作方面,也给学生们提供了自主发挥的空间,增强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加强音乐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并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启东教育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启东教育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启东教育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竹林之美。

2. 激发学生对竹林深处人家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1. 掌握竹林的特点和魅力。

2. 引发学生对竹林深处人家的想象和兴趣。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 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竹林美景。

2. 教学卡片:竹林深处人家。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展示竹林美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竹林之美。

2.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竹林的印象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竹林的特点和魅力。

3. 展示教案卡片:竹林深处人家,引发学生对竹林深处人家的好奇心和兴趣。

第二章:竹林的特点和魅力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竹林的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掌握竹林的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竹林之美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竹林美景。

2. 教学卡片:竹林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章内容: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竹林的印象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竹林的特点和魅力。

2. 展示教案卡片:竹林的特点和魅力,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竹林的特点和魅力。

3.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竹林之美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三章:竹林深处人家的生活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竹林深处人家的生活方式。

2. 激发学生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掌握竹林深处人家的生活方式。

2. 激发学生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竹林深处人家生活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竹林深处人家生活场景。

2. 教学卡片:竹林深处人家的生活方式。

教学过程:1. 回顾前两章内容: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竹林的特点和魅力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竹林深处人家的生活方式。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拓宽视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了解课文背景知识。

(3)学会欣赏自然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3)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实物演示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述的场景。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3. 任务驱动法: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课后任务清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中所描述的风土人情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

(2)学生互相交流生字词的意思,教师进行讲解。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进行补充。

(2)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5. 课后任务(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任务清单。

(2)学生分组展示课后任务成果,互相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年级语文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竹林深处人家9篇竹林深处人家 1执教者:肖永全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征的写法。

难点: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了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二)阅读要求1. 先欣赏文中插图,增强感性认识,然后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2. 找出文中表示“移步换景”的衔接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三)落实生字、生词。

(四)分析课文提问:本文写竹林,采用了回忆的手法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当年的竹乡所见、所闻、所感,这种以回忆写景的手法好处是什么?回答:表明作者对当年的竹乡之行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竹乡的勤劳、朴实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老师提示:本文共8个自然段,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描写顺序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

教师点拨:作者用大量笔墨(四段文字)写竹林,写它们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用意在于通过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竹林深处的人家,写他们丰收的欢笑作铺垫,作者并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详细写竹林景色,写竹海无边,来表现出竹乡的美丽富饶,而且也与文题“深处”二字切合。

提问: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文中先从什么角度写竹海,重点写了什么?回答:先写从远处远望,第一自然段中有“远望去”一句,主要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背景1.1 课程标准《竹林深处人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竹林深处的美丽风光和一家善良、勤劳、淳朴的农民的生活。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美丽的竹林风光、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认识一种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竹文化。

1.2 学生情况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第二章: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1)会认“拎、剔”等10个生字,会写“拎、跨”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家乡的热爱。

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发现“AA的”式词语。

(2)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学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家乡竹林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竹林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2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发现“AA的”式词语;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学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美丽的竹林吗?在什么地方看到的?(2)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到他的家乡去看看那美丽的竹林吧!4.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检查字音,理解字词。

(3)说说课文写了哪些景物?4.3 精讲细读,体会感情(1)学习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4.4 巩固拓展,提升认知(1)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

(2)你能用“AA的”式词语说句话吗?4.5 总结全文,深入体会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竹林的美丽,也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五章:作业设计(1)熟读课文,用“AA的”式词语说句话。

竹林深处-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竹林深处-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竹林深处-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竹林深处这首乐曲的基本情节和表现手法2.能够通过音乐来表现竹林深处的美感和氛围3.能够领会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二、教学重难点1.熟悉竹林深处这首乐曲的基本形式和曲式2.能够掌握竹林深处这首乐曲的演奏技巧和要领3.能够通过演奏表现出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音乐知识讲解教师介绍竹林深处这首乐曲的编曲人、演奏者等基本情况,讲解乐曲的曲式、调性、节奏、速度和动态等基本音乐知识。

2.听乐赏析让学生先静静地听乐曲,感受其氛围和情感,然后再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鼓励学生从个人角度进行感性领悟。

3.演奏练习教师指导学生逐个学习乐曲中的几个关键部分,包括前奏、中间部分和尾声等,逐步掌握演奏技巧并熟练运用。

4.集体合奏让学生分组进行合奏练习,并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在合奏中相互配合和协作,锻炼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5.个人表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部分,进行个人演奏,并在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式。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奏技巧是否得到提高2.学生对乐曲情感和意境的把握是否准确3.学生的个人表演和团队配合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4.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精神是否充分体现五、教学资源1.音乐教材和乐器2.PPT课件和多媒体设备3.教学工具和辅助材料六、教学建议1.适当创设场景,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把握乐曲的情感和意境。

2.鼓励学生多参与集体合奏和小组学习,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加强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在自我表现中发挥能力和创造力。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竹林深处人家》的背景及作者介绍,掌握文章的基本意思和结构。

2. 学习课文中的高级词汇和重点短语,提高词汇量和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增加对于家国情怀的认知。

4.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互相合作,实现集体协作。

二、教学重点1. 了解《竹林深处人家》的背景及作者介绍,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2. 学习课文中的高级词汇和重点短语。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以及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将文章的背景和作者介绍与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 如何教学生学习课文中的高级词汇和重点短语,并将其应用到课文阅读中去。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在课堂合作中提高社交能力和集体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2. PPT教学3. 课件讲解五、教学过程1. 导入由于是一篇文章,所以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介绍。

从时间上将文章在文学史和作者擅长的文学方向进行了解和介绍,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传记。

2. 学习重点词汇和重点短语在教学阶段中,将文章中的高级词汇和重点短语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意思和语言的表达。

可以利用课件来进行讲解和让学生举例子运用到生活中。

3. 教学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在教学阶段中,需要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该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采取阅读+分析+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全文。

如何理解全文内容便是教学的核心所在。

4. 小组合作讨论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和学会集体合作。

在小组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互相提问和评议,提高学生的思考的能力,也可以让省时省事,老师在一定时间之后在班上点名讲解小组的成果。

(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竹林深处的认识。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描述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语句。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竹林深处的美好生活,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图片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录音机、投影仪等视听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竹林深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竹林深处的认识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解释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举例说明用法。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完善。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5. 欣赏与实践(1)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竹林深处的美好生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与竹林深处相关的诗句、故事等。

6. 小结与拓展(2)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环境,发现美好,培养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等。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描绘的美好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2)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感受自然景色的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家乡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课文句式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课文句式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和书写。

(2)教师挑选几个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3.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描绘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5. 欣赏课文语句(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描绘景色的优美语句。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6. 运用课文句式表达(1)教师出示图片或场景,引导学生运用课文句式进行表达。

(2)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7.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生字词和句式。

(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练习运用课文句式进行写作。

儿童舞蹈 竹林深处教案

儿童舞蹈 竹林深处教案

儿童舞蹈竹林深处教案教案标题:儿童舞蹈《竹林深处》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竹林深处》舞蹈,让儿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竹林的神秘。

2. 培养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节奏感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音乐:选择富有竹林风格的音乐作为伴奏。

2. 舞蹈动作和形式:以竹子为主题,融入竹叶摇曳、竹枝弯曲等动作。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与热身1. 创设竹林氛围:教室中增设一些竹子装饰,播放竹林的自然音效,让学生感受到竹林的气氛。

2. 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如旋转手臂、踮脚尖等。

第二课时:基础动作练习1. 解释竹叶摇曳的动作:展示动作示范,并结合音乐进行练习。

引导学生通过手臂的伸展和收拢来模仿竹叶摇动的形态。

2. 练习竹枝弯曲的动作:要求学生保持站立,腰部向左或向右弯曲,同时配合上身和手臂的摆动,模拟竹枝的弯曲。

第三课时:整合动作与编排1. 整合竹叶摇曳和竹枝弯曲的动作,让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整体练习。

2.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合作编排一小段舞蹈,可以使用之前学习过的动作,并加入自己的创意。

第四课时:表演与总结1. 学生小组轮流表演编排的舞蹈。

2. 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进行互动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3. 教师总结本次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发表对舞蹈和竹林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度。

2. 结合学生的表演和分享,评价学生对于舞蹈和竹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竹子,观察竹叶摇曳的形态,并模仿舞蹈动作进行练习。

2. 探讨儿童舞蹈与大自然的关系,可以进行一些绘画或手工制作,创作与竹子和竹林相关的艺术作品。

六、教学资源1. 竹子装饰及音乐播放设备。

2. 音乐伴奏和相关舞蹈示范视频。

以上是针对儿童舞蹈《竹林深处》的教案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教案需要或更多的教学指导,欢迎继续咨询!。

纯音乐竹林深处教学设计

纯音乐竹林深处教学设计

纯音乐竹林深处教学设计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常常过于注重技巧的训练,缺少对情感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引导。

本文将介绍一种全新的音乐教学设计——《纯音乐竹林深处》,旨在通过创造出一个富有想象力和情感体验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情感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段和情感载体,激发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能力。

2. 拓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通过自主创作和演奏,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思维和创造动手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通过欣赏和分析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纯音乐竹林深处的探索:通过向学生展示有关竹林深处的图片、视频和音乐,引发学生对竹林的情感和联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性。

2. 创作音乐素材:在竹林深处环境中,组织学生进行声音的收集与录制,包括竹叶摩擦的声音、竹枝敲击的声音等,为后续的音乐创作提供素材。

3. 音乐的诗意表达:指导学生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对竹林的情感和想象,如使用竹笛演奏出竹林的恬静或使用钢琴演奏出竹林间的流水声等。

4. 音乐创作尝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音乐创作,以竹林深处为主题,通过想象和表达,创作出独具个性的音乐作品。

5. 欣赏分享与讨论:组织学生互相欣赏并分享自己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创作思路和技巧,并反思自己作品中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观察竹林深处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进行音乐创作,通过合作分享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实践探究法:在实际的竹林环境中,学生亲自体验收集声音素材,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

4. 欣赏分享法:在欣赏和分享环节中,学生相互学习借鉴,通过欣赏他人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和表达能力。

《竹林深处》教案

《竹林深处》教案

《竹林深处》教学目标:通过云南风土人情及傣族音乐的了解与欣赏,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云南傣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傣族歌曲和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欣赏歌曲《竹林深处》并进行歌表演。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纱巾、葫芦丝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播放云南傣乡的葫芦丝音乐,学生摇曳纱巾律动进教室。

师:让我们大家挥舞起手中的彩巾,让它变成美丽的彩霞,带我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想去吗?二、设置情景,导入新课(1)多媒体播放云南傣乡的风情图片:云南的庙宇、石林、泸沽湖、傣家的竹楼、傣族服装、泼水节。

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知识和见闻,口头表述体验感受。

师:这是什么地方?你一定很着急,很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吧!老师告诉你们吧,这是云南,你知道一些云南的知识吗?百闻不如一见,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云南的图片,让我们大家来欣赏一下吧!(出示地图,简介云南)云南位于我们祖国的南部,那里有四千多种植物和五百多种动物,是我们国家的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那里到处鲜花盛开,鸟语花香!你们瞧,这是云南的庙宇,和我们汉族的庙宇有很大的区别,他的建筑非常的特别;瞧,这是云南的石林,再看,在美丽的泸沽湖上,人们正摇着小船在游玩呢!这是云南傣家特有的建筑物,叫竹楼,它的建筑材料可不一般,全是用竹子做的?瞧,这是谁呀?这是云南傣家的阿姨,她们在干什么?正撑着美丽的花伞,这把伞漂亮吗?云南的阿姨们就像这些花伞一样漂亮,我们瞧一瞧他们的衣裳,他们都穿着桶裙。

他们很喜欢用布,叔叔往往用布包在头上做成头巾,阿姨将布围在腰间作成桶裙。

你们瞧,阿姨们正穿着节日的盛装在翩翩起舞呢!这些人在干什么?这是云南傣乡特有的泼水节。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2)出示雨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初听歌曲《竹林深处》的旋律,体验音乐的速度、情绪,并交流感受。

师:你们瞧,这是云南的雨林,长着很多很多长势非常好的树木。

老师仿佛听到雨林中传出了一阵美妙的音乐,就让我们静静地来聆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从雨林中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生答)三、寓教于乐,新歌学习。

欣赏《竹林深处》教案

欣赏《竹林深处》教案

欣赏《竹林深处》教案第一篇:欣赏《竹林深处》教案第二课:欣赏《竹林深处》教案教学目的感受葫芦丝魅力,领略云南民族风情,热爱民族音乐。

教学方法倾听、控究、讨论等。

教学过程:一、音乐简介:1、《竹林深处》是一首云南葫芦丝名曲,由龚全国填词、杨正玺谱曲,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乐曲根据流行于云南德宏地区的《葫芦箫调》创作。

傣族小卜冒(小伙子)多在夜间“串姑娘”(谈恋爱)时演奏《葫芦箫调》,小卜少(姑娘)能根据不同的调子辨别出自己的情侣。

该曲以极其抒情的风格,表现了傣族青年们的爱情生活。

2、创作背景《竹林深处》根据流行于德宏的傣族山歌调进行创作,由带引子的单三部曲构成,以极其迷人的音色、动人的旋律表现了傣族青年浪漫的爱情生活。

这首作品的出现直接使流传于德宏地区各民族民间“串姑娘”单纯音调的旋律中提升到艺术表演的高度。

二、乐曲赏析引子曲稍自由的4拍构成。

A段由五个乐句构成,前四个乐句深情地表达了恋人之间互诉相思之情的对话意境,第五句表达了共同的思念心声。

B段为带舞蹈性质的激情乐段。

随着A段深情的相思倾诉,节奏从稍快、激动地进而变为更快、更激动的节奏,直到推向高潮。

充分体现了傣族舞的“链”“镲”“象脚鼓”的伴奏风格,表达了一对恋人间的真挚爱情,描绘了青年恋人缠绵的情思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三、社会评价《竹林深处》是一首经典的葫芦丝曲,它有种不可触碰的意境美,让人敬而远之。

很多葫芦丝曲表现的是一种情愫,而《竹林深处》则不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世外憧憬。

《竹林深处》是清新不含杂质,像呼吸早春三月初露的阳光,清泉般清冽。

正是由于《竹林深处》这首作品的问世,才使得深藏于民间的葫芦丝走出德宏,享誉世界。

四、作者简介词作者龚全国 1950年4月出生,云南德宏州梁河县人,傣族葫芦丝演奏家。

代表曲目有:葫芦丝独奏《竹林深处》(与人合作)、《德宏美》、《十二马》、《晚霞》、《进新房》、《心里话》;象脚鼓琴独奏《赶摆之夜》;金角琴独奏《泼水节》、《石林曲》;吐良独奏《守包谷》;竹筒琴独奏《童年》;铓琴独奏《小河边》等。

小学音乐欣赏课竹林深处

小学音乐欣赏课竹林深处

探索实践
引子
探索实践
引子
(主管演奏)
速度:稍慢 力度:中弱
节奏自由,旋律悠长,仿佛为我们展开了 一幅美妙的山寨夜色图。
探索实践
速度:慢速 力度:中弱
主题一
(主管演奏)
节奏舒展、自由,音乐委婉、优美,如歌如诉。 描绘了月夜傣族青年漫步青青竹林中的情景。
探索实践
• 唱一唱、听一听,奏一奏
欣赏课
竹林深处
情景导入
云南傣族Βιβλιοθήκη 情景导入聆听感知初听《竹林深处》
聆听感知
吹嘴
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气么室 ? 葫芦丝(葫芦萧)
附管低音
附管高音 主管
聆听感知
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 葫芦丝
这首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引子 + A + B + A’
乐曲的曲式结构: 带引子的单三段体
探索实践
主题二
(主管加附管演奏)
速度:较快 力度:中强 节奏紧密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乐曲情绪欢快、热烈,仿佛傣族的小姑娘在 葫芦丝优美乐声的伴奏下,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探索实践
你可以吗? 边听边哼唱主题一的旋律 用舞蹈动作表现主题二
探索实践
拓展 聆听《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
谢谢大家!

竹林深处获奖舞蹈教案

竹林深处获奖舞蹈教案

竹林深处获奖舞蹈教案教案标题:竹林深处获奖舞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舞蹈艺术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发展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舞台表演能力。

教学内容:1. 舞蹈基本功训练:包括身体柔韧性、平衡感、力量和节奏感的培养。

2. 舞蹈技巧训练:包括舞姿、舞步和舞蹈动作的学习和练习。

3. 舞蹈编排:学生根据主题和音乐,进行舞蹈编排和创作。

4. 舞台表演:学生进行舞台排练和表演,包括舞蹈姿态、表情和舞台动作的展示。

教学步骤:第一课:舞蹈基本功训练1. 引入:介绍舞蹈基本功的重要性和作用。

2. 身体热身:进行全身拉伸和基本动作的练习,包括舞姿和平衡感的培养。

3. 力量训练:进行简单的力量练习,如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以提高学生的肌肉力量。

4. 节奏感培养:通过音乐和节奏练习,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舞蹈节奏感。

第二课:舞蹈技巧训练1. 引入:介绍舞蹈技巧的种类和重要性。

2. 舞步学习:教授基本的舞步和舞蹈动作,如转体、跳跃和转身等。

3. 舞姿训练:通过模仿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舞姿和舞蹈表达能力。

4. 技巧练习:进行舞蹈技巧的练习,如转体的平衡和跳跃的控制等。

第三课:舞蹈编排1. 引入:介绍舞蹈编排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2. 主题确定:学生根据竹林深处的主题,确定舞蹈的整体风格和表现方式。

3. 音乐选择:选择适合主题的音乐,以便进行编排和排练。

4. 编排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编排练习,包括舞蹈动作、舞姿和舞台布局等。

第四课:舞台表演1. 引入:介绍舞台表演的要求和技巧。

2. 舞台排练:学生进行舞台排练,包括舞蹈动作的协调和舞台表情的展示。

3. 舞台表演:学生进行舞台表演,展示他们的舞蹈技巧和创意表达。

4. 评价和反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基本功训练中的表现,包括身体柔韧性、力量和节奏感等。

2. 评估学生在舞蹈技巧训练中的掌握程度,包括舞步和舞姿的准确性。

竹林深处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教学设计一、引言竹林深处教学设计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利用竹林这一自然环境的特点,将学生带入大自然中,借助竹林的特色进行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

通过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能够增强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竹林深处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和具体操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亲身体验竹林的生态环境,让学生认识到竹林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竹林中,学生将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通过观察和想象,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竹林深处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教师带领学生来到竹林深处,向学生介绍竹林的特点和重要性。

简单解释竹林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你们都知道竹子的用途吗?竹子为什么能保护环境?2. 实地观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导员。

导员负责引导学生观察竹林中的各种植物和动物,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

学生可以观察竹子的生长方式、竹林中的昆虫和鸟类等。

3. 提问和讨论在观察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提出一些问题,例如:竹子为什么能长得那么高?竹林如何保护了周围的土地?学生可以根据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来回答这些问题。

4. 实践活动教师安排一些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建造一个竹制的小屋,或者利用竹子制作一些小工艺品。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竹林的特点和用途。

5. 总结和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们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认识?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制作的小工艺品或者小屋,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

四、教学评价竹林深处教学设计的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观察记录的评分、小组合作评分、实践活动的评价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欣赏《竹林深处》教案
教学目的
感受葫芦丝魅力,领略云南民族风情,热爱民族音乐。

教学方法
倾听、控究、讨论等。

教学过程:
一、音乐简介:
1、《竹林深处》是一首云南葫芦丝名曲,由龚全国填词、杨正玺谱曲,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乐曲根据流行于云南德宏地区的《葫芦箫调》创作。

傣族小卜冒(小伙子)多在夜间“串姑娘”(谈恋爱)时演奏《葫芦箫调》,小卜少(姑娘)能根据不同的调子辨别出自己的情侣。

该曲以极其抒情的风格,表现了傣族青年们的爱情生活。

2、创作背景
《竹林深处》根据流行于德宏的傣族山歌调进行创作,由带引子的单三部曲构成,以极其迷人的音色、动人的旋律表现了傣族青年浪漫的爱情生活。

这首作品的出现直接使流传于德宏地区各民族民间“串姑娘”单纯音调的旋律中提升到艺术表演的高度。

二、乐曲赏析
引子曲稍自由的4拍构成。

A段由五个乐句构成,前四个乐句深情地表达了恋人之间互诉相思之情的对话意境,第五句表达了共同的思念心声。

B段为带舞蹈性质的激情乐段。

随着A段深情的相思倾诉,
节奏从稍快、激动地进而变为更快、更激动的节奏,直到推向高潮。

充分体现了傣族舞的“链”“镲”“象脚鼓”的伴奏风格,表达了一对恋人间的真挚爱情,描绘了青年恋人缠绵的情思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三、社会评价
《竹林深处》是一首经典的葫芦丝曲,它有种不可触碰的意境美,让人敬而远之。

很多葫芦丝曲表现的是一种情愫,而《竹林深处》则不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世外憧憬。

《竹林深处》是清新不含杂质,像呼吸早春三月初露的阳光,清泉般清冽。

正是由于《竹林深处》这首作品的问世,才使得深藏于民间的葫芦丝走出德宏,享誉世界。

四、作者简介
词作者
龚全国1950年4月出生,云南德宏州梁河县人,傣族葫芦丝演奏家。

代表曲目有:葫芦丝独奏《竹林深处》(与人合作)、《德宏美》、《十二马》、《晚霞》、《进新房》、《心里话》;象脚鼓琴独奏《赶摆之夜》;金角琴独奏《泼水节》、《石林曲》;吐良独奏《守包谷》;竹筒琴独奏《童年》;铓琴独奏《小河边》等。

曲作者
杨正玺 1933年出生,云南昌宁人。

葫芦丝演奏家,代表作有《湖边的孔雀》、《竹林深处》等,著作有《景颇族音乐概论》、《葫芦丝巴乌教程》等。

五、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