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南海_号_沉船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项水下文化遗产,
确的物质文化属性。沉船本体、船载货物 以及船 上的其他 物品等明确表 述了有形文物 的 特征。 沉船本体 物的破坏, 木质船体沉入海洋后一 般很难保存下 来 , 因此我国两宋时期船舶 ( 尤其是海船 ) 的实 物资料非常罕 见。目 前仅在 泉州后 渚 ∋ 、法 石 ( 、 宁波东门口 ) 和海 南华光礁 ∗四处发现宋代海 船, 其中后三处已被严重破坏。相较上 述四艘沉船而 言, 南海 I号 更加完整。历次水下探摸资料显 示 , 沉船现存长度超过 30 . 4 米, 型深超过 4 米, 该船上甲板的外轮廓基本完整 , 上 甲板及其以下 部分保存的 相当完 好, 舷 板和隔 舱板色 泽如 新。 即使放到世界范围内衡量, 像 南海 I 号 这样 保存之好、规模之大的 12 世纪初期沉船也是绝无 仅有的 , 其所具有的遗产价值和研 究价值无法估 量。 船载货物 I号 作为进行海外贸易的商船, 南海 内装载有大量的外销货物, 至少包含了瓷器
法 , 即将预制的 300~ 500 吨水泥沉块依次平稳放 置到沉井顶部的钢梁上, 依靠沉块的 重量使沉井 均匀下降。 7 月 24 日, 沉井顶部已下压到与海底 淤泥面齐平的位置 , 中。 第三阶段: 沉井的底托梁安装 安装底托梁是为了把无底的沉井变成底 部封 闭的 沉箱 , 要完成这项任务首先需要在海底构 建一个适合的工作面。 8 月 23 日, 挖泥船和泥舶 进场开挖沉井两侧的淤泥。为了保证 沉井两侧淤 泥的均匀泄压和沉降, 施工中采用了 对称开挖的 方式, 沉井一侧挖走 2 米厚的淤泥层后 , 随 即换 到沉井另一侧挖掘 , 如此循环往复, 直至沉 井两 边都挖出 40 & 30 & 8 米、底部 平整的工作面。挖 泥的抓斗上设置了信标, 可以对每次 挖泥的位置 进行精确定位 , 防止抓斗碰撞沉井造成损坏 , 对 于靠近沉井壁的淤泥则采用气升式抽泥设备清除。 沉井的底托梁长 14 . 48 米、宽 0 . 8 米、重量约 5 吨 , 中空结构, 一端为规整的 方形, 另一端 却呈 开叉的倒 Y 形。这样的设计使得底托梁在穿越上 沉井下部的过程中, 可以与箱体契合的更加紧密, 以满足密封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底托 梁的穿引需 要水下液压千斤顶和牵引导索的协同作业 , 通过 在底托梁前部和上部加装高压水管的办法 , 工程 中先后解决了穿引过程中底梁易发生 偏移的技术 难题, 保证了穿引的平稳并节约了时间。 11 月 13 日 , 36 根底托梁全部安装到位, 沉井底部的封闭 任务完成。 第四阶段: 沉箱整体吊浮出水及拉移进馆 沉箱的起吊经过了精心的 设计和准备。首先 是沉箱顶部的十六个吊点都设计成向心结构 , 使 连接吊点和吊钩的每条钢缆可以均匀受力 , 起到 维持沉 井 平 稳 的作 用 ; 其 次, 起 吊作 业 启 用 了 起重航母 华天龙号。这条长达 175 米的巨轮配 备了全回转起重设备, 起吊能力达 4000 吨, 为亚 洲之最 ; 此外 , 为了将沉箱托举出水并运送 到广 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内 , 还专门制造 了半潜舶, 克服了沉箱出水后重量剧 增带来的安 全隐患。 12 月 21 日, 装载着 南海 I号 的巨大 沉箱终于告别了幽暗的海底, 被平稳 吊放到潜入 水下约八米深的半潜舶上。 12 月 28 日, 重达 5600 吨的沉箱通过气囊拉移安全进入博物馆水晶宫中。 149 南海 I 号 被安然包 裹其
历时近一年的 成。
南海 I 号
整体打 捞工作圆满完
丈 , 商人分占贮 货, 人得 数尺许 , 以下贮货 , 夜 卧其上。货多陶器, 大小相套 , 无少隙地 海 I号
+
。 南
也不例外 , 船载瓷器数量巨大且产 自江
二、 南海 I号 就其所表征的 而言, 1 . 南海 I号 南海 I号 的双重属性。
的文化遗产属性 ( cu ltura l id entity )
和金属器两大类。中国瓷器造型独特、制作精美, 在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史 料记载 , 宋代进行海上贸易的商船 深阔各数十
2007年间, 国家博物馆和广东省文化厅组织专业 考古力量, 先后八次对沉船进行了 水下勘探和试 掘。确认 南海 I 号 古沉船现存长度 30 . 4 米、 宽 9. 8 米、型深超过 4 米。沉船埋藏于 25 米深的 海底淤积物中, 船体上部覆盖着 1 米多厚的淤泥。 勘探资料显示, 南海 I号 船体保存情况较好, 虽然上层建筑已不复存在, 但主甲 板及其以下的 船舷、隔舱和支撑结构 ( 如龙骨、船肋等 ) 仍然 完整, 船舱内可见摆放整齐的精美 瓷器和金属制 品。可以说 , 南海 # 号 是环中国海区域迄今为 止最重要的水下考古发现, 对于深 化海上丝绸之 路研究和推进中国古 代航海史、外贸史、造船史 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南海 I号 沉船考古的思路与实施 南海 I
如果采用常 规的 水下考 古方法 进行
整体打捞方案的设计 , 整
[ 作者简介 ] 魏 峻 ( 1972- ), 男 , 安徽宣城人 , 史学博士 ,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 究所水下 考古中心主 任 。 ( 广东 广州 , 510075)
148
个项目将按照沉船外围考古清理、沉井定位及下 压、沉井的底 托梁安装、沉箱整体吊浮出 水及拉 移进馆四个主要技术流程来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 沉船外围考古清理 2007年 4 月 8 日 , 南海 I号 水下考古队进 入沉船海域进行考古物探, 整体打 捞工作全面展 开。考古人员使用旁测声纳和浅地 层剖面仪对以 南海 # 号 为中心, 边长 1 公里的海域进行了全 覆盖扫测。分 析探测资料可知: 沉船地点 的海底 地形略有起伏, 2007 年 1 月沉船定位时留下的抽 泥坑和船体上方的定位钢架清晰 , 船舷外侧的海 床上有一定数量的凝结物, 但未见 个体较大的文 物堆积。 4 月 11 日 , 考古 人员 按 计划 开 始清 理 南海 I号 沉船船舷外侧 1 ~ 4 米 范围的散落文 物与大块凝结物。水下考古过程中 使用了气升式 抽泥设备, 通过在抽泥管口附近注 入压缩空气来 改变抽泥管内的压力差, 按照考古 地层学的要求 由上至下, 由晚及早的逐层将海底 沉积物及细小 文物提升出水进行过滤。对于个体 较大而无法用 抽泥设备提取的文物和凝结物 , 由 考古人员进行 测绘后直接采集出水。至 5 月 4 日, 沉船 外围散 落文物及凝结物的清理工作结束 , 共采集各类文 物近 500件、凝结物 129 块。这些文物在经过不同 的应急保护措施处理后, 运送到阳 江市博物馆进 行针对性保护。 第二阶段: 沉井定位及下压 本阶 段的 任 务是 用沉 井 精确 罩 住 南海 # 号 , 通过在沉井顶部加载静压水泥块 , 促使沉井 平缓下降到预定深度, 将沉船及包 裹船体的海底 沉积物按原 状 固定 其 中。钢 结 构的 沉 井长 35 . 7 米 , 宽 14 . 4 米, 由上下两部分组合而成 ( 上、下 沉井分别高 7 . 2 米和 5 米 ) , 双壳体结构 的井 壁具有强大的抗变形性, 下沉井起 到了防止沉井 两侧开挖后内外压变化导致的箱底 淤泥隆起的作 用。沉井定位过程中使用了先进的 短基线定位设 备 , 通过监控安装在沉井四角和海 底的信标之间 的相对位置变化 , 将定位精度误差控制在 20 厘米 内并对沉井状态进行全程动态监控。承担沉井吊 放任务的 南天龙 工作船以 900 吨吊臂的主钩 和副钩协调工作 , 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调整 , 最终 把沉井位置 准确、姿态平 衡地安 放到沉 船上 方。 为使沉井平稳下沉到预定深度 , 工 程上采用静压
西、浙江和福 建的不同窑口。景德镇湖田窑 的瓷 器多见芒口碗、深腹碗和花口盘等, 这类瓷 器胎 白壁薄 , 外观效果 绝大部分都具有晶莹碧透、色泽如玉的
,
文化身份
包含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物质文化属性 南海 I号 具有明 物质
。器物内部装饰阳文印花, 花纹常有
百度文库
叶脉、团花、婴戏题材。与湖田窑同属青白 瓷窑 系的德化窑产品主要为 个体较小的粉盒、瓶、罐 以及形体较大的碗、执壶等, 小型器物多采 用分 段模制法成型 , 器表多装饰花卉、卷草或云 纹图 案的阳文印花。由于德化窑产品在国 外大量发现 而国内非常罕见, 因此它们主要是为 了外销而生 由于容易发生氧化和受到海洋生 产的 − 。属于青瓷窑系的龙泉窑产品包括了葵口或 者菊瓣纹造 型的碗、盘、碟等 多种器形 , 瓷 碗内 的刻划莲纹刀法洗练 , 寥寥数刀而神形兼备。船 货中还能见 到晋江 磁灶窑 的低温 铅绿釉 类瓷 器, 部分瓷器造型和纹饰明显模仿了金属制品 , 应是 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金属制品也是 宋代海外贸 易中的大宗输出产品 , 南海 I 号 可确认为货物 的金属制品包括铁锅、铁钉和铜环等。铁锅 分层 套叠, 以篾片 包扎后上覆以竹席等物 , 部分 铁锅 在出水 时仍光 泽如新。铁钉为 长约 20 厘 米的 铲 钉 , 捆扎整齐 后堆放在船甲板上。铜环出水 数量 较大, 虽然用 途不明, 但其作为外贸物品并 无疑 问。此外, 南海 I号 内 已发现的铜钱超 过万 枚 , 虽然其在 两宋属于对外贸易的违禁物品 , 但 商人私自挟带铜钱泛海的现象却并不罕见 .。 其他物品 如果说航行于海上的船舶是一个 浓缩的社会, 那么沉没的船舶就是一 段凝固的历 史 , 保存了当 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信息。透
文化遗产
2008 年第 1 期
南海 I号
沉船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魏 峻
[摘 产,
要]
南海 I号
南宋早 期沉 船是我 国迄 今为 止最重 要的 水下考 古发 现 , 作为 一项 重要的 文化 遗 南海 I号 整体打捞 的
南海 I号
本身具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 。 本文首先回顾了
基本思路和实施过程 , 指出针对该沉船的考古工作是 水下考古与 海洋工程 的有机 结合 , 开创 了我国 水下文 化 遗产保护的一种全新模式 。 这一考古项目提倡的水下文 化遗产保护 思路完全符 合联合 国教科 文组织 遗产保 护 原真性 、 完整性 的要求 。 水下考古 水下文化遗产 保护 !文章编号 ∀ 1674- 0890 ( 2008) 01- 148- 06 !文 献标识码 ∀ A [ 关键词 ] 南海 I号

发掘, 将会面 临诸多 难以 有效 克服 的困 难:
一是沉船地点的海底淤泥底质及海水 中丰富的悬 浮颗粒 , 导致 海水能见度几乎为零, 常规的 水下 发掘难以保证考古和资料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 二是沉船个体大且 被厚逾 1 米的淤泥覆盖 , 无法 一次发掘完毕。考虑到沉 船地点超过 10 厘米 /月 的沉积物回淤速度, 每次工作都将面 临大量的重 复清理 ; 三是 沉船地点海况复杂, 天气因素 对考 古影响大 , 每 年的水下作业时间短, 而长期 的跨 年度考古作业, 会给水下文物带来较 大的安全隐 患。鉴于此 , 考古专家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整 体打 捞 南海 I 号 的 思路, 也就 是把沉船、船 载文 物以及沉船周围淤泥按原状固定在特 定的钢结构 箱体内 , 然后将之整体搬迁到可人工 调控的新水 体环境中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发掘。对 于这种从未 有人尝试过的全新水下考古方法 , 国 家文物主管 部门的态度相当谨慎。从 2002 年首次提出整体打 捞设想 , 并经过文物考古、水下工程、岩土力学、 海洋打捞、海洋水文气象和环境保护 等领域专家 的反复实验、论证和优化完善之后, 2006 年 6 月 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了 ∃ 南海 # 号 保护方案 %。 按照 南海 I 号 整体打捞及
!中图分类号 ∀ K 854 . 3
1987 年 8 月, 交通部广州救捞局在广东阳江 海域作业时意外发现一艘古代沉船。国家文物局 对这一发现高度重视, 批准国家博物馆 ( 当时为 中国历史博物馆 ) 和日本国水中考古研究所联合 进行考古调查, 由此揭开了这条被命名为 号 南海 I 的古沉 船 的水 下 考古 工 作序 幕。 1989 年 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